Ⅰ 廣州有哪些保留有歷史文物的景點
沿地鐵走會比較方抄便
地鐵二號線
三元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越秀公園(鎮海樓.南粵王墓)-紀念堂(孫中山紀念堂)-公元前(廣州起義舊址紀念館)-海珠廣場(紀念碑)
中山紀念堂/東風中路
黃埔軍校舊址/黃埔長洲島
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中山四路
三元里抗英紀念碑/三元里
廣州解放紀念像/海珠廣場
英雄廣場/中山三路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中山三路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越秀南路
廣州蘇維埃政府舊址/起義路
沙基慘案烈士紀念碑/六二三路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先烈中路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沙河頂
東征烈士墓/黃埔長洲島
葉劍英元帥紀念碑/中山三路
Ⅱ 歷史文物是什麼意思
文物,舊為禮樂、典章制度的統稱。現在人們多把古代遺留的東西稱為文物,但對於究竟什麼是文物,尚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的《現代漢語詞典》中,稱文物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如建築、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品。」《辭海》中對文物的解釋是:「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物,一般包括:
(1)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重要人物有關的、具有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遺址、紀念物等:(2)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群、古建築、石窟寺、石刻等;(3)各時代有價值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4)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舊圖書資料;(5)反映各時代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Ⅲ 古代文物是怎樣保存下來的
近代中國的文物遭受到了前所未有損毀,紫禁城的幾次被佔中文物的損失,圓明園的焚毀,政府管理不力造成的敦煌藏經洞大量珍貴文冊的流失,北京猿人頭蓋骨的遺失以及各種猖獗的盜墓活動等等對文物造成了不計其數的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些文物中有些被直接砸爛燒毀,有的則流失國外至今未歸。
但你別忘了中國的歷史有多長就,中國的文字有又出現了多久,數千年的歷史並不是單記錄在一本書上的,中國的史籍有相當多的版本,而且除了官修史書外還有不計其數的民間史書,就是野史,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所損毀的也只能是一部分而已,就像秦始皇焚書坑儒一樣,不還是有很多書籍留了下來嗎?
一件事並不能只從一方面分析一樣,中國的歷史也絕不能僅僅從一兩本史書中來看,我們現在看到學到的歷史是從眾多史籍中總結出,並經過歷史學家推理論證,還有考古學家考古發掘證實的,是信史。
其實不光是台灣,西夏的眾多史籍也一直在俄羅期,以至於我們要研究西夏史時相當麻煩,國內的資料太少,都在國外,所以後來政府之間協商就把留在俄羅斯的史籍部分出版了,這樣我們一樣可以看到,所以台灣也一樣,它可以作為我們研究歷史的補充,但歷史中有一個,史實是絕對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分析歷史的方法和觀點。
明白了嗎?
Ⅳ 如何保護歷史文物
1)不可過度開發,文物遺跡所承受的參觀能力是一定的,超過了這個能力,文物肯定會有所損毀,這種損毀可能是微小的,、不易察覺的,但等到你發現它的時候,恐怕已失去了補救的可能。
(2)在維修擴建文物古跡時,應保持它的原汁原貌,不可輕易加入現代的元素,最好是能做到「修舊如舊」,雷鋒塔前修了自動扶梯,我個人覺得就破毀了整個雷鋒塔址的味道,修建者當初也許是好意,但結果令人不敢苟同。
(3)保護文物不是僅靠政府的力量就能解決的事,要靠每一個人的保護意識,當我們漫步在白堤、蘇堤,飽覽西湖美景時,我們不經意間的一個行為,比如吐痰,亂扔東西都會破毀我們身邊好不容易保護下來的文物古跡。因此,提高全民意識是關鍵。
原封不動的保存(凍結保存):原封不動的保存,保持歷史文化的原真性。這是聯合國提倡的標准。一般對文物古跡應原封不動的保存;
整舊如故——謹慎修復:對於殘缺的建築(古遺跡)修復應「整舊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憲章》提出了世界各國公認的兩個修復原則:修復和補缺的部分必須跟原有部分形成整體,保持景觀上的和諧一致,有助於恢復而不能降低它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信息價值;
增添部分必須與有部分有所區別,使人能辨別歷史和當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築的歷史性。此外,加固、維護應盡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則;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歷史建築物因故被毀。由於它們是地方重要的特徵、象徵,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紀念意義。但是,重建必須慎重,必須經專家論證,因為重建必然失去了歷史的真實性,又耗資巨大,還破壞了遺跡。在更多情況下保存殘跡更有價值;
利用以不損壞遺產為前提。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以不損壞遺產為前提,以續繼原有使用方式為最佳,也可以為博物館,作為參觀旅遊景點要慎重,防止被破壞;
保持歷史街區和古城的格局特徵。重點保護好歷史街區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軸線、道路骨架、河網水系等;
保護特色建築風格:保護特色建築風格,包括建築的式樣、高度、體量、材料、顏色、平面布局、與周圍建築的關系等。控制適當的建築尺度——高度、體量非常重要,切記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護歷史環境:事物與其存在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脫離環境而存在。歷史文化遺產環境的意義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與重要歷史有關的地形、地貌、原野、水體、花木及其特徵都要保護;
拿不準的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應暫不拆除。許多偏遠的地方,尤其是山區農村,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雖然不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卻也是歷史文化遺產,有相當高的價值。當地人不知道,有沒有財力和機會請專家鑒定。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暫不拆除,以免造成遺憾,待專家論證後在根據情況處理。
做好歷史文化古城和歷史文化地段保護規劃。規劃是龍頭,保護必須以規劃為前提,規劃必須先行。有了規劃,按規劃進行保護。
Ⅳ 什麼叫文物
什麼叫文物
下面是文物的有關內容: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 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它的基本特徵是:第一,必須是由人類創造的,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二,必須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去,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目前,各個國家對文物的稱謂並不一致,其所指涵義和范圍也不盡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個對文物共同確認的統一定義 。
文物的含義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各類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意識形態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當時生態環境的狀況,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文物的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對於人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力量,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並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科。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是一項系統的綜合性科學。
在中國,"文物"二字聯系在一起使用,始見於《左傳》。《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之後,《後漢書·南匈奴傳》有:"制衣裳,備文物。"以上所說的"文、物"原是指當時的禮樂典章制度,與現代所指文物的涵義不同。到唐代,駱賓王詩:"文物俄遷謝,英靈有盛衰",杜牧詩:"六朝文物草連天,天淡雲閑今古同"。這里所指的"文物",其涵義已接近於現代所指文物的涵義,所指已是前代遺物了。北宋中葉(11世紀),以青銅器、石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金石學興起,以後又逐漸擴大到研究其他各種古代器物,把這些器物統稱之為"古器物"或"古物"。在明代和清初比較普遍使用的名稱是"古董"或"骨董"。到清乾隆年間 (18世紀)又開始使用"古玩"一詞。這些不同的名稱,涵義基相同,但在很多場合,古董、骨董和古玩,是指書畫、碑帖以外的古器物。
中華民國時期,古物的概念和包括的內容比過去廣泛。1930年 (民國十九年) 國民政府頒布的《古物保存法》明確規定:"本法所稱古物是指與考古學歷史學古生物學及其他與文化有關之一切古物而言。"說明其概念已遠遠超出過去所稱"古物"、"古董"的范圍。
20世紀30年代中,"文物"一詞又重被使用。1935年北平市政府編輯出版了《舊都文物略》,同年成立了專門負責研究、 修整古代建築的 "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這里"文物"的概念已包括了不可移動的文物。
各個國家對文物的稱謂並不一致,其所指涵義和范圍也不盡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個對文物共同確認的統一定義。
Ⅵ 歷史文物保存有哪些意義
上海同濟聯合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研究所所長、中國城市研究專家李秉毅,請其主要就「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長遠考慮城市發展」的城市規劃方略發表看法。
李秉毅介紹說,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主要有4個方面:歷史研究——歷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科學價值、發展旅遊——經濟價值及可持續發展。我們首先從歷史研究著眼,來看待城市文化價值。
城市文化遺產是城市歷史發展的見證,是城市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研究城市、人類發展歷史,借古明今,有利於促進城市發展。
在歷史科學研究進程中人們發現,歷史古城、建築、構築物(如中國的趙州橋、都江堰,埃及的金字塔)等有很深奧的科學道理,有的甚至是現在人們還不清楚的科學理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保護凝聚了3000多年歷史文化的中國歷史文化遺產,對科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李秉毅說,正是這些人類前進中創造的城市文化遺產,為我們的城市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發展城市旅遊業,用經濟價值去直觀地表現城市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利於更好地發展城市。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而迷人,它吸引著無數的中國人,更讓外國人嚮往,這些都是發展城市旅遊業的重要資源,也是人們遊憩、觀光、獲得美的享受的重要場所。小小的周庄(小鎮),年旅遊收入達2億元,增長率也是驚人的。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旅遊業所帶來的收益不斷提高,旅遊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不斷增長。我國城市歷史文化旅遊的潛力很大。我國張掖市比日本的高山市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得多、有價值得多,然而,我國張掖市的旅遊收入占國內生產值的比例卻比日本的高山市低得多,張掖市不到10%,而日本的高山市在70%以上。
總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有重要的意義。國家每年拿出2000萬元用於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遭受地震時,國際上給了相當數量的捐助。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經營的長遠戰略
全球《21世紀議程》指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功在千秋,造福子孫後代。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初做平遙、周庄規劃時,做了保護古城鎮開辟新區的規劃,並嘔心瀝血地奔走說服,保下了平遙古城、周庄古鎮,使平遙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周庄也有望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阮儀三教授當然是保護文化遺產的大功臣。同時,當時接納保護意見的決策者也是功臣。
李秉毅介紹說,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很豐富、很有價值。遺憾的是在經濟開發中遭到了建設性的破壞。70年代的太谷等城,歷史價值根本不亞於平遙,現在卻盪然無存。福州的「三坊七巷」在舊城改造中給「改」掉了。這些十分令人傷心。專家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在城市開發中對歷史文化的建設性破壞超過了「破四舊」、「文革」。西部是古「絲綢之路」,有豐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西部開發中,在城市經營中,一定要吸取經驗教訓,有意識地、特別重視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延續華夏文化,造福子孫後代。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提升城市資產價值
李秉毅表示,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毫無疑問是城市的雄厚的發展資產。歷史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也是旅遊資產。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可以提升城市資產價值。平遙古城、周庄古鎮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得好,旅遊發展得好,城市資產價值提升得多;杭州市歷史文化遺產規劃得好,房地產價提升得多。
那麼,究竟哪些城市文化遺產應列被保護和發展利用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中呢?
李秉毅介紹說,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主要包括4個方面:文物古跡的保護、歷史地段的保護、古城風貌特色的保護與延續、歷史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首先是對物古跡的保護。文物古跡包括類別眾多、零星分布的古建築、古園林、歷史遺跡、遺址、傑出人物的紀念地,還包括古木、古橋等歷史構築物。
其次是對歷史地段的保護。歷史地段包括文物古跡地段、歷史街區。文物古跡地段指由文物古跡(包括遺跡)集中的地區及其周圍的環境組成的地段。歷史街區指保存有一定數量,一定規模的歷史建構物且風貌相對完整的生活地區,該地區的整體反映某一歷史時代的風貌特色,具有較高的價值。
古城風貌特色的保護與延續。古城風貌特色的保護與延續包括古城空間格局、古城自然環境、城市建築風格三部分。
古城空間格局包括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軸線、道路骨架、河網水系等。它們能反映城市的文化景觀、規劃布局思想、歷史發展、社會文化模式;古城自然環境包括城市及其郊區的重要地形、地貌、原野、與重要歷史有關的山、水、花、木、原野特徵。城市的自然環境與城市的景觀、文化、生態緊密相聯;古城建築風格包括建築的式樣、高度、體量、材料、平面布局、與周圍建築的關系等。建築風格影響城市風貌特色。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與原則
當談到部分城市在各自的建設發展中對城市歷史文化建築遺產的保護情況時李秉毅表示,實踐證明,各城市在各自的建設發展中大多都注意並保護和有效利用了歷史文化遺產。但也有個別城市做得不盡如人意。原因多為這些城市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方法與原則不太了解。
李秉毅介紹說,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與原則主要有9個方面:
原封不動的保存(凍結保存):原封不動的保存,保持歷史文化的原真性。這是聯合國提倡的標准。一般對文物古跡應原封不動的保存;
整舊如故——謹慎修復:對於殘缺的建築(古遺跡)修復應「整舊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憲章》提出了世界各國公認的兩個修復原則:修復和補缺的部分必須跟原有部分形成整體,保持景觀上的和諧一致,有助於恢復而不能降低它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信息價值;
增添部分必須與有部分有所區別,使人能辨別歷史和當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築的歷史性。此外,加固、維護應盡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則;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歷史建築物因故被毀。由於它們是地方重要的特徵、象徵,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紀念意義。但是,重建必須慎重,必須經專家論證,因為重建必然失去了歷史的真實性,又耗資巨大,還破壞了遺跡。在更多情況下保存殘跡更有價值;
利用以不損壞遺產為前提。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以不損壞遺產為前提,以續繼原有使用方式為最佳,也可以為博物館,作為參觀旅遊景點要慎重,防止被破壞;
保持歷史街區和古城的格局特徵。重點保護好歷史街區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軸線、道路骨架、河網水系等;
保護特色建築風格:保護特色建築風格,包括建築的式樣、高度、體量、材料、顏色、平面布局、與周圍建築的關系等。控制適當的建築尺度——高度、體量非常重要,切記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護歷史環境:事物與其存在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脫離環境而存在。歷史文化遺產環境的意義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與重要歷史有關的地形、地貌、原野、水體、花木及其特徵都要保護;
拿不準的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應暫不拆除。許多偏遠的地方,尤其是山區農村,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雖然不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卻也是歷史文化遺產,有相當高的價值。當地人不知道,有沒有財力和機會請專家鑒定。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暫不拆除,以免造成遺憾,待專家論證後在根據情況處理。
做好歷史文化古城和歷史文化地段保護規劃。規劃是龍頭,保護必須以規劃為前提,規劃必須先行。有了規劃,按規劃進行保護。
Ⅶ 中國最久的歷史文物是什麼
中國最久的歷史文物是: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專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屬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Ⅷ 北京故宮保存的歷史文物有急
故宮文化,是以皇帝、皇宮、皇權為核心的帝王文化、皇家文化,或者說是回宮廷文化,而代答表皇權的莫過於寶璽。明朝二十四國寶,清朝二十五國寶。
梁海燕裝置藝術清朝寶璽(11張)清朝25方寶璽分別為「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滿文「皇帝之寶」、栴檀香木「皇帝之寶」、「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皇帝行寶」、「皇帝信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敬天勤民之寶」、「制誥之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命德之寶」、「鈐文之璽」、「表章經史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制馭六師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廣運之寶」。故宮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經典文化,經典具有權威性、不朽性、傳統性。故宮文化具有獨特性、豐富性、整體性以及象徵性的特點。同時,她與今天的文化建設是相連的。對於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
梁海燕裝置藝術清朝寶璽(14張)說,經典文化永遠都是其生命的依託、精神的支撐和創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續和賡延的筋絡與血脈。
Ⅸ 什麼叫文物
有歷史價值的,有科技價值的,有人文價值的,通過積淀產生的一些物品。
Ⅹ 為什麼古代留下的東西叫文物
在中國,「文物」二字聯系在一起使用,始見於《左傳》。《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之後,《後漢書·南匈奴傳》有:「制衣裳,備文物。」以上所說的「文、物」原是指當時的禮樂典章制度,與現代所指文物的涵義不同。到唐代,駱賓王詩:「文物俄遷謝,英靈有盛衰」,杜牧詩:「六朝文物草連天,天淡雲閑今古同」。這里所指的「文物」,其涵義已接近於現代所指文物的涵義,所指已是前代遺物了。北宋中葉 (11世紀),以青銅器、石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金石學興起,以後又逐漸擴大到研究其他各種古代器物,把這些器物統稱之為「古器物」或「古物」。在明代和清初比較普遍使用的名稱是「古董」或「骨董」。到清乾隆年間 (18世紀) 又開始使用「古玩」一詞。這些不同的名稱,涵義基相同,但在很多場合,古董、骨董和古玩,是指書畫、碑帖以外的古器物。 目前,各個國家對文物的稱謂並不一致,其所指涵義和范圍也不盡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個對文物共同確認的統一定義。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它的基本特徵是:第一,必須是由人類創造的,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二,必須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去,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當代中國根據文物的特徵,結合中國保存文物的具體情況,把「文物」一詞作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遺留下來的、由人類創造或者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一切有價值的物質遺存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