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八年級下冊中國歷史第二單元答案
不同版本內容不同。我找到了人教版的八年級歷史,第二單元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共有四課:工業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文革」十年。請問,你要的是哪一課的答案???
② 八年級下冊歷史第二單元是到第幾課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書目錄: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1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第2課最可愛的人
第3課土地改革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4課工業化的起步
第5課三大改造
第6課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第7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8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第9課改革開放
第10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活動課一社會調研──家鄉的昨天和今天
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第11課民族團結
第12課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
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第14課鋼鐵長城
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課外交事業的發展
活動課二歷史紀實大家談──新中國的外交
第六單元科技教育與文化
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第18課科學技術成就(二)
第19課改革發展中的教育
第20課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活動課三20世紀歌曲中的「歷史」
第七單元社會生活
第21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活動課四家庭的照片
北師大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目錄:
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第2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第3課 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第4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第5課 新中國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第7課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 37 第8課 築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第9課 新中國走向世界舞台
第10課 「走向創業年代的英雄」
第三單元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第1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第14課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15課:展示五彩繽紛的社會生活
第四單元 人類祖先的基業——古代世界
第16課 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
第17課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第18課 藍色的地中海文明
第19課 「日出之國」與「新月之鄉」
第20課 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第21課 古老帝國的悲劇
第22課 人類三大人種的基本特徵
第五單元 古代文明的沖撞與文化成就
第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
第25課 世界古代科學魅力的報告會
附錄:
中國現代史大事年表(1949——200)
世界上古中古史大事年表(約500萬年前至15世紀)
③ 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的內容介紹
《新教材新學案:中國歷史(8年級下冊)》體現了以下教育理念的滲透和運用:關注教學中教回師的導向,答更關注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但更關注學生的品德、審美意識、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和發展。關注達標性內容和終結性學習成果的評價,也關注形成性和拓展性能力的評價。關注知識的科學傳授,但也關注課外廣泛教育資源的運用。關注已有的成功的課堂教學模式,更關注運用現代教育理念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更關注學生的興趣激發以及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形成。
④ 八年級下歷史中考總復習第二單元文曲星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回門學科。答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⑤ 初二歷史下冊第一、二單元知識結構圖。
【主題結構綜述】
從三四百萬年前人類的出現,至公元世紀,是世界古代史。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在漫長的史前社會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被階級社會所取代。距今五六千年前,在亞非的大河流域、歐洲的希臘和羅馬相繼誕生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出現了國家,進入了奴隸社會。在奴隸制度衰落和崩潰的過程中,封建制度得以發展和確立,社會經濟和文化緩慢地向前發展。
在世界古代史時期,各地區各民族創造的古代文明為近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從人類文明出現到15世紀,亞洲、非洲和歐洲之間的接觸和交流逐漸加強,而美洲和大洋洲則與亞洲、非洲和歐洲處於基本隔絕的狀態。
【基礎知識識記】
第一單元
1、人類的形成和最初的人類社會
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其中「南方古猿」屬於「正在形成中的人」。三大主要人種:黃種、白種和黑種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出現氏族。
2、亞非古代大河流域文明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權力的象徵;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較完備的成文法典。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後,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
3、西方古典文明之源
雅典城邦的繁榮:前5世紀後半期,伯利克里當政時,雅典達到全盛,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羅馬共和國的興亡:羅馬共和國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前27年,屋大維獨攬國家大權,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羅馬帝國前後約500年(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與同時期的中國秦朝和西漢一樣,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第二單元
1、大化改新:前7世紀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大化改新,成為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2、阿拉伯國家的建立:六世紀末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並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至632年他去逝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3、西歐封建社會: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的查理馬特宮相實行改革,對貴族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羅馬教廷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教皇和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地主,也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西歐城市的再興:10世紀始,西歐出現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法國琅城市民城市自治權的斗爭最典型。
5、拜占庭帝國滅亡:15世紀末,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軍隊佔領,延續千年之久的拜占廷滅亡。
第三單元
1、希波戰爭:指的是前五世紀時,波斯帝國發動的三次出征希臘的戰爭,以希臘取得勝利告終。
2、亞歷山大大帝東征: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出兵東征,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3、羅馬帝國的擴張:經過多次侵略戰爭,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疆域達到最大規模。
4、「阿拉伯數字」:印度人發明的計數法,阿拉伯人改造之,並將其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5、馬可·波羅:13世紀義大利人。在中國生活游歷17年。《馬可·波羅行記》記述其東方經歷和見聞,在歐洲廣為流傳。
【能力情感價值】
1、國際意識和世界主義精神:世界上的文明雖然各具特色,但作為創造文明的人,卻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一個人首先應該愛他的祖國,但這種愛國情感應該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它必須建立在人類的和平與友好等共同的利益基礎之上。倘若背離了這個基礎和前提,那麼這種愛國情感就會變成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日本人和德國人的狂熱情緒。
狹隘的民族主義是一種極不健康的民族情感,是對人類和平的威脅,甚至是人類的公害。而國際意識和世界主義精神是一個現代文明民族和個人所應該具有的觀念和意識,是一個現代人所應該具有的高尚修養。
2、拜占庭帝國衰落的原因及啟示:
(1)原因:拜占庭帝國為恢復過去羅馬帝國,窮兵黷武,四處征討,造成國庫空虛、財盡民窮,此後,日益衰落下來;再有就是在它輝煌的時候,它在卓越中洋洋自得,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封閉保守。
(2)啟示:開放寬容導致文明繁榮,保守狹隘致使文明衰落。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趨勢發展的今天,這種啟示對我們尤為重要。
3、和平交往的歷史意義:物質財富的互通有無、精神文化的交匯更新及由此而帶來的人們在生活質量上的提高與內容上的豐富。同時,這種交往活動也確實對人類整體文明的進步產生了持續而深遠的積極影響。所以,我們要堅持和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和平交流,力避沖突,為世界大團結而努力奮斗。
【總體結構綜述】
14-16世紀,歐洲出現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逐漸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此,世界歷史開始進入近代社會。16-18世紀,新興資產階級掀起了反對封建專制、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先後沖破封建社會的束縛和宗主國的控制,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治統治。
【基礎知識識記】
文藝復興運動 14-16世紀歐洲許多藝術家、科學家和思想家發掘和繼承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掀起了一次思想文化運動,稱為「文藝復興」。為以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理論上、價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礎。
但丁和《神曲》 但丁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被恩格斯稱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他著有長詩《神曲》。
達·芬奇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多才多藝,代表作品有《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被恩格斯稱為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他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三傑」。
莎士比亞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巨匠,被認為是古往今來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
新航路的開辟 15世紀開始,追求財富的歐洲人夢想去東方發財,開始了一系列的海外探險活動,開辟往東方的新航路。新航路的開辟證明了地圓學說,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但是,它也為歐洲開辟了殖民掠奪的道路,將世界帶入資本主義發展時代。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從西班牙向西出發,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40年爆發了反抗斯圖亞特王朝的資產階級革命。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克倫威爾實行獨裁統治。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最終確立了英國資產階級專政統治,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權利法案》 1689年,為了限制王權,英國國會制定了《權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了明確的制約。由此形成了君主立憲制的政體。
美國獨立戰爭 1775年-1783年北美13個殖民地人民進行了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於取得了勝利,打碎了英國殖民統治的桎梏,實現了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獨立,大大解放了北美殖民地的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的迅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獨立宣言》 1776年在北美第二屆大陸會議上通過,它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
1787年美國憲法 1787年制定,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規定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權。華盛頓當選為美國首任總統。
法國大革命 1789年7月14日,憤怒的巴黎人民攻陷了巴士底獄,這一事件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極大影響。
《人權宣言》 1789年頒布。它宣稱人生來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些原則在反封建斗爭中起著巨大的號召作用,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2年法國廢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國。羅伯斯庇爾等人掌握了政權,採取了一系列果斷措施,打退了外國軍隊的進攻,平息了國內叛亂,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
拿破崙·波拿巴 法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1769~1921)。拿破崙1799年11月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804年,拿破崙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掌握政權後,為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頒布了《法典》,還展開大規模對外戰爭。1812年拿破崙對俄戰爭失敗,帝國開始崩潰。經歷了萊比錫戰役的失敗後,1814年拿破崙退位,法國封建王朝復辟。
【能力情感價值】
⑴通過對文藝復興及主要人文學家的了解,知道人性的張揚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並從他們的作品中體會世界文明的偉大成就,培養面向世界的國際意識。
⑵了解歐洲航海家的探險歷程,認識開辟新航路需要必要的知識、技術條件,更需要勇氣、決心及團結合作的精神。學習哥倫布敢於打破陳規,堅持向西航行,從而發現新大陸的創新精神。
⑶通過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長期性和曲折性的了解,懂得新事物戰勝舊事物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信心、勇氣和力量。懂得新事物戰勝舊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規律,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歷史的進步。懂得任何個人、階級和政黨必須為推動社會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⑷通過學習美國獨立戰爭的過程,認識落後地區、民族的人民,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堅持不懈,就能最終戰勝強大的敵人,贏得民族和國家的新生。華盛頓是美國的開國元勛和政治家,他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並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⑸通過對《人權宣言》基本內容的學習,理解人權的本質,培養尊重人權、維護人權的意識。
⑹認識拿破崙對外戰爭的雙重性質:拿破崙對外戰爭既有反干涉、反侵略的正義一面,同時又具有侵略、掠奪的非正義一面,與英國的爭奪還具有爭霸戰爭的性質。
【總體結構綜述】
新航路開辟以後,歐洲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落後的亞非拉地區大肆殖民擴張。在先進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面前、在強大的殖民者面前,亞非拉人民同他們進行了殊死較量。印度民族大起義、拉丁美洲的獨立戰爭就是他們發出的怒吼。
【基礎知識識記】
三角貿易 殖民者首先從歐洲帶著廉價工業品到非洲掠奪黑人,然後橫渡大西洋降他們運到美洲充當奴隸,再帶著換取的金銀回到歐洲。三角貿易給歐洲殖民者帶來了巨額的財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但使非洲喪失了大量的勞動力。
「日不落帝國」 英國先後打敗西班牙、荷蘭和法國,在18世紀後半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強國。號稱「日不落帝國」。17世紀開始在印度進行殖民活動,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對印度進行殖民侵略。18世紀中期開始,英國對印度發動侵略戰爭,逐步蠶食印度的土地,掠奪當地的財富。克萊武率領軍隊侵佔了孟加拉,將當地洗劫一空。英國利用在殖民地掠奪的財富,發展國內工業生,英國迅速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18~19世紀,受美國和法國革命影響,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拉美地區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獨立運動。玻利瓦爾是運動中的傑出英雄人物。1816年以後的十年間,玻利瓦爾率軍英勇作戰,橫掃南美大陸的西班牙軍隊,被譽為「南美解放者」。葡屬殖民地巴西在獨立運動影響下也宣布獨立。到19世紀30年代,除了古巴外,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結束。拉美獨立運動取得勝利。
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7~1859年,印度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民族大起義。起義席捲了印度中心地區的許多地方,許多封建王公也參加了起義,成為起義軍領袖。章西女王是其中傑出的女英雄。她率領義軍奮力抗擊英軍,最後壯烈犧牲、印度民族大起義,表現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
【能力情感價值】
⑴通過「三角貿易」的學習,了解販賣黑奴獲得巨額利潤是殖民者獲得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認識殖民主義的罪惡。了解英國殖民擴張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的本質。
⑵體會玻利瓦爾領導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爭取獨立、自由的精神。了解印度人民反抗英軍的斗爭歷程,敘述章西女王的應用事跡,體會殖民地國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義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歷史正義感和熱愛和平的觀念。
【總體結構綜述】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19世紀中期,美國通過南北戰爭,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鞏固了統治;俄國和日本各自通過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確立創造了條件。
【基礎知識識記】
美國南北戰爭 美國獨立後,北方資本主義經濟與南方種植園經濟矛盾重重。1861年,主張限制奴隸制的林肯當選美國總統,成為南北戰爭的導火線。4月,南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南方准備充足,北方節節失利。1862年 ,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調動了廣大勞動人民的革命積極性,扭轉了戰局。1865年,戰爭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通過這次戰爭,美國消滅了奴隸制,維護了統一,形成統一市場,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但是種族歧視現象仍然存在。
林肯 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總統(1809~1865)。他領導了美國人民進行了一場維護進步和統一的正義戰爭,平定了南方奴隸主的叛亂,消滅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推動了美國社會的發展。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862年美國內戰中頒布。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並允許黑人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廣大黑人歡慶解放,踴躍參軍。北方軍隊得到雄厚的兵源,為勝利提供了保證。
《宅地法》 美國政府於1862年頒布,規定凡連續耕種國有土地5年的農戶,只需繳納規定的證件費,即可獲得160英畝國有土地的所有權。該法案使大批貧苦百姓獲得土地,從而加速了美國西部開發的進程。同時激發了人民的革命熱情,使南北戰爭中的北方很快扭轉戰局,獲得最終勝利。
俄國1861年改革 19世紀中期,由於農奴制的阻礙,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社會危機嚴重,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於1861年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農奴在獲得自由的同時,可以向政府購買「份地」,這實際上是對農奴的剝削。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殘余。但是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從1868年起在日本明治年間發生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有: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這次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日本歷史的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以後,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對亞洲和平構成嚴重威脅。
【能力情感價值】
⑴通過對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原因和它在美國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和認識,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基本觀點,初步形成歷史進步意識。
⑵通過林肯的認識和了解,學習他個人奮斗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
⑶認識到1861年改革是沙皇為鞏固統治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次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⑷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認識到順應歷史潮流,適時做出變革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使國家變得更為和諧有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在當今世界形勢下,改革開放是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
【中考試題解析】
例 [2005年湖北黃石中考題]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們的政府不能永遠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狀況。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潰,但我卻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變成一種東西,或者全部變成另一種東西。 ——林肯1858年的一次演說
請回答:①材料中「一半奴役一半自由」分別是指什麼?
②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內戰的必然性。
③美國內戰以北方勝利告終,它對美國歷史發展產生了什麼深遠影響?
解析:①美國獨立戰爭後,南方和北方都迅速發展起來。南方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北方是資本主義經濟。南方使用大量奴隸勞動,北方則是自由雇傭工人。南北雙方圍繞奴隸制存廢的問題,矛盾不斷升級。林肯所說的「一半奴役,一半自由」就是指當時的這種情況。
②戰前,南北雙方的矛盾已經很尖銳:北方需要在南方銷售他們所生產的工業品,需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而南方則主要從英國輸入工業品;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南方為它提供工業原料,希望南方成為它的原料產地,而南方寧願將棉花等工業原料輸往英國以換回其所需要的廉價工業品;因為南方需要向歐洲輸出原料,從歐洲輸入廉價工業品,所以他們希望降低關稅。而北方從保護本國工商業發展角度出發,希望提高關稅;南方使用奴隸勞動,將大量勞動力束縛在土地上;北方發展資本主義工業,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隨著「西進運動」,美國領土不斷擴大,南北雙方為了新州里奴隸制度是否合法的問題爭執不下,使得本已尖銳的南北矛盾更加激化。主張限制奴隸制的林肯當選總統,南方認為自身利益無法保障,蓄謀叛亂。美國面臨分裂的危險,戰爭不可避免。
③美國內戰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廢除了奴隸制,維護國家統一,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克服了分裂危機,避免了遭到外國侵略,重新淪為殖民地的危險,為日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奠定了基礎。
⑥ 八年級下冊歷史第二單元講的是什麼內容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⑦ 八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知識框架
http://tieba..com/p/2968463460
一定要採納啊版權
⑧ 怎麼背八年級下學期歷史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重大事件的時間
把每個時間段發生的事件列出來,
再一個一個去背去理解(一定要按順序)
⑨ 蘇科版八年級下冊歷史 第二單元
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
(一)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二)內容:
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1)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車
(2)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領導----毛澤東為政府主席
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准備工作。
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會議
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解放軍總司令。
(二)大典盛況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結束;
2、中國人民站立起來,成為主人;
3、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陸
1、殲滅國民黨殘余軍隊:向西北、中南和西南進軍;
2、1951年同西藏鑒定和平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一、土地改革
1、時間: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愛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國(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
2、總司令:彭德懷 英雄人物:黃繼光 邱少雲
3、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
第三課 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會議名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北京;
2、憲法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二、外交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提出:1953年中印談判; (2)倡導:中、印、緬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周總理「求同存異」
第4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一五計劃:
(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時間:1953---1957年;
(3)內容:重點發展生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瑪依油田)、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三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鐵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動的內容 改造的途徑 結果及歷史意義 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 農業生產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手工業 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 加工訂貨到公私合營
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貢獻: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遺憾:被中斷,沒有堅持。
二、重大失誤
1、探索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失誤的表現
(1)大躍進: 標志:盲目求快-------大煉鋼鐵運動。
(2)人民公社化運動: 特點:一大二公。
3、失誤的原因:違背客觀經濟規律,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
第7課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
一、發動
1、開始標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
二、經過
1、紅衛兵運動----造反派奪權到武鬥;
2、最大冤案:劉少奇案。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四、評價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
第8課 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1964年10月:原子彈 1966年:導彈 1967年:氫彈 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49年:海軍和空軍 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
第9課 新國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
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三單元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改革開放的開始
1、內容: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包產到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發展。
三、對外開放
1、經濟特區(廣東、福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青(島)煙(台)連(雲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寧波三州(廣州、溫州、福州)。
3、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上海浦東新區。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計劃」《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
3、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應用。
二、教育
1、戰略思想:科教興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3、發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復高考。
三、其它: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紅旗譜》《創業史》《紅岩》
2、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一、解決港澳問題------一國兩制(鄧小平):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中國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港澳台地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門。
二、兩岸交流
1、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2、原則:相互尊重、互補互利
第14課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1982年新憲法,又通過《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二、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邯鄲鋼鐵總廠。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打破了「鐵飯碗」。
三、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 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
四、高舉偉大的旗幟
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旗幟。
第四單元 人類祖先的基業
第16課 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
一、我們從哪裡來
人類起源於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現代意義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現於三四萬年前。
二、種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自然環境的不同而產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權力
母系氏族是人類早期的社會組織(該亞);一萬年前出現農業,父系氏族開始。
第17課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羅河---BC3100年埃及統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亞
BC1894年敘利亞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體系完備的奴隸製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結語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種姓制度(等級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
2、佛教:創立時間—BC6世紀;地點----印度;人物---喬達摩•悉達多(後稱釋迦牟尼);
教義:反對分為等級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慾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東亞、東南亞 傳入中國:漢朝
第18課 藍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希臘與羅馬文明構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徵
經濟上:海外貿易頻繁;政治上實行民主政治(議會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臘的學校)
1、民主政治的由來: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及梭倫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現: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以抽簽的方式產生;公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構;每個公民都有機會成為陪審員、議員、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國家為擔任公職、參與政事的公民發放津貼。------僅適用於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羅馬
1、共和國時期(BC510---BC31年)
BC510年建立共和國,在向地中海擴張過程中,與迦太基爆發了布匿戰爭。
2、帝國--------BC31年屋大維
第19課 日出之國和新月之鄉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時間:646年
2、內容:實行班田收授法;實行租庸調制;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基礎。
二、阿拉伯
1、伊斯蘭教的創立:時間---7世紀初;地點---麥加;人物---穆罕默德。教義---安拉為宇宙天地間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後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墜入地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通稱「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統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繼承者
第20課 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
1、封建制的確立(查理•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製
2、等級制:公、侯、伯、子、男、騎士(有封地的職業武士)
二、基督教
1、創立: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地區;人物---耶穌(基督—救世主);核心教義---宣揚對人類的博愛。
2、教皇國----丕平獻土
3、西歐最大的封建主----羅馬天主教會:經濟上擁有西歐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權高於王權;思想文化上壟斷文化。-------基督教文明成為中古西歐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世紀的花朵-----城市
琅城(爭取自治權);城市興起的意義:經濟上城市是手工業和商業集中的地區,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並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各種大學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態的城市文學也逐漸產生,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基礎。
第21課 古老帝國的悲劇
一、強盛的帝國走向滅亡
395年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分為西羅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1453年東羅馬帝國為土耳其滅亡。
二、啟示:一個不善於學習和吸納其他優秀文明的國家,必將被歷史所淘汰;只有善於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拜占廷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拜占廷人封閉保守,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陶醉於已有的輝煌成就之中。
第五單元 古代文明的沖撞與文化成就
第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間的暴力沖撞
1、文明沖突的種類:農業文明----游牧文明;區域文明(東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沖突的表現: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亞歷山大東征(使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沖撞與交融,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歐幾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沖突的作用:客觀上傳播文化、擴展文明,但對社會和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義大利馬可•波羅在元朝時到中國,寫了《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行記》,對西方人追求財富,在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BC4000年前蘇美爾人創,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創,有固定的發音。
二、文學的基石
1、史詩:對祖先英雄業績的歌頌(含神話傳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2、悲劇:古希臘的文學成就代表。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期《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
3、阿拉伯:《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三、藝術
埃及---金字塔;希臘---帕台農神廟;羅馬---圓形競技場;法國---巴黎聖母院(哥特式建築);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