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應用文的歷史
應用文的歷史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規范和行政工作的日益嚴謹,應用文寫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現出來,能否正確書寫應用文關繫到信息溝通的成敗與日常工作的正常進行,與新時期科學管理效能息息相關。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對應用文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下面我就這一段時期的學習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應用文的歷史由來已久,隨著文字的產生就有了應用文的寫作,且應用文的發展和社會各歷史階段的發展相輔相成。應用文的產生和發展可以劃分為六個階段:孕育期(原始社會)、萌芽期(奴隸社會)、成熟期(戰國、秦)、發展期(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高峰期(唐、宋)、穩定期(元、明、清)。 在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由於文字還沒有出現,為了傳遞信息、統一號令,應用文以口頭形式出現在經濟活動中,逐漸形成了質、劑等合同形式,成為應用文的雛形。到了奴隸社會時期,甲骨文以應用文形式出現。在西周的青銅器上不僅有公牘文件,還出現了記載物資交換的契約。買賣雙方將議定的條文記載在木簡上用刀一劈為二,雙方各執一片,一旦發生糾紛,官府以合券判案,後世稱為「合同」。奴隸社會應用文雖已出現,但不成熟還處在萌芽狀態,確成為當時社會中一種重要的經濟生活手段,推動了當時的經濟發展。到了戰國後期秦王朝統一中國,應用文在當時的社會交流中日益完善、成熟。同春秋時期相比語言有了很大改進,文字接近口語,行文流暢,可讀性強。 秦朝早期著名的法令「書同文」,不僅要求書寫相同的文字,也包括格式與名稱方面的要求。從近代考古中發現,秦國法律條理清楚,內容簡約,由此看出當時司法文書已相當完善。從漢朝到南北朝應用文得到很大的發展,並歸納了應用文寫作理論,如東漢王充的《論衡—自紀》中強調文章的實用性,要求寫文章要為世所用,口說務在明言,筆落應可達意。這對以後應用文的實踐和理論建設,有著積極的影響。進入唐、宋應用文的發展進入高峰期,宋代應用文體式要求進一步規范,文字的大小,字數的多少,年月件數的標記,都有了規定。並最早出現了「應用文」一詞。封建王朝後期,應用文發展趨於穩定,元代應用文兼有漢蒙兩族文化色彩;明代有所提高,強調規范和務實並改革文風,不用駢文寫作公文;清承明制,應用文發展遲緩,但清朝劉錫載在他的《藝概—文概》中提出「……應用文應有上行、平行、下行。重其辭乃所以重其實也。」根據行文方向進行了分類。進入近代應用免去了繁文縟節,直陳其事。辛亥革命標志應用文改革時代的到來,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為應用文的創新提供了條件。 縱觀應用文發展歷史,這一文體經過數千年演變不斷適應社會的需要,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並成為體現社會成熟的標志,實用性不斷增強。進入21世紀,應用文與我們的生活更加緊密相連,其習作技巧和理論也將更加趨於完善。
② 簡述我國古代應用文的歷史沿革
現代文章 學中研究應用文,一般認為「 應 用文」 一 名出 自清代劉 熙載的《 藝概·文概 》,
其中有: 「 辭命體, 推之 即可 為一 切應 用 之 文。 應用文有 上行,有平行,有 下行。 重其辭乃所以 重其實也。 」 然而認真推敲劉 熙 載 的原意, 重點不在於把「 應用 文」 一詞作為專門的文體概 念 去設釋其 內涵, 而是強調「 一切應 用之文」 的實 用性。辭命, 本指古使者聘問應對的言辭。
《藝 概· 文概 》中說: 「 文有 辭命一體, 命與辭 非出於 一人也。 古行人奉使,受命不受辭。 觀展喜搞師,公使受命於 展禽 可見矣。 若出 一 人而 亦曰辭命, 則以主意為命, 以達其意 者為 辭,義 亦可通。辭 命之 旨在 忠告,其用卻全在善道。 奉使受命不受 辭,蓋 因時適變,自有許多衡量在 也。」把劉 熙載的這 兩段論 述聯 系起來看,一是說明,行人 出使受 命,在 具體場合要 因時適變, 應對要 言 辭通變, 「 其用卻 全在 善道」 即強 調 了「 用 」 ;
二是 由此推之, 「 一 切 應用 之文」 重在 實 用, 強調 了實用性特點。至於劉 熙載所說的
「 應 用文 有上 行,有 平行, 有下行」,雖然 使用 了應用文的 名稱, 但也 不能 認為是對 這專 門文體概念 的診釋, 因 為與現 代應用 文概念相 比,其外延較窄。 按現代文章學 分類,
應 用文 根據用途可分為 私人應用 文和 公 務應 用 文, 後者主要是公文。而劉 熙載所說僅指公 文, 故有 上行、 平行、下 行之 分。「 公文」 一詞在 歷 史上 出現很早, 較早可 見的 如《 三國志· 趙儼傳》中有: 「 公文下郡, 綿絹悉 以還 民。 」 再 如《 後漢書· 劉 陶 傳》中的「 但更相 告語, 莫肯 公文。 此外還有 案犢、文 犢、文案、 公案 等名 目。如 《 唐書
` 李巷傳 》: 「 天資 長於 吏 事,治 家亦勾檢,案犢簿書 如 公府。 」 再如《宋 史·梅 執禮傳》: 「 文犢山委, 率不 暇 經 目。 」 又 如《 南 史·彭城王 義康傳》: 「 性好吏職, 銳意文 案
。 」 還 有 《東坡 奏議集辨黃慶基彈勃 割 子 》: 「 今來公案, 見 在戶 部, 可以 取索 案 驗
。 」 ,原指 食器, 後 指憑幾,引為官府處 理公事 的文 書、成 例及獄訟判定。 犢, 原指木簡書板,紙 張 通行後 稱書 信為尺犢,如《 後漢 書·匈 奴傳 》中有: 「 漢 遺單於 書, 以尺一 犢
。 」 案犢在古代詩文 中也有 所 見,例 如謝眺 《落 日悵望 》: 「 情嗜幸 非 多,案犢偏 為寡。 」 再如 劉 禹錫《 陋 室銘 》: 「 無 絲竹之 亂 耳,無案 犢 之勞 形。 」「 應 用文」 一 詞 也不是 到清 代才 出現。 據筆 者 掌握 的 資料,南宋 張侃《跋陳 後 山再任 校官謝 啟 》 ( 拙軒 集卷 五 》 ) 的開 篇就 是: 「 驕 四 儷六,特 應 用文 耳。 」 不過張 侃盡 管早劉 熙 載六 百年 使 用 了應 用文名 稱,理 解卻 很 不相 同。 究 其原 因,是 當時 還 沒有把應用文 作 為 獨立的文 章體 裁, 也就不 可 能把「 應用 文」 作 為 一個 專門 的 文體概念,
所 以,張 侃所 說仍 然 不 是對這 個 概念的 科學 的逢釋, 僅僅是 從表 達形 式 上 著 來 予 以 解釋 的。古 人對 應 用文 的 不 同解釋,並 不單純是 對 一 個概 念 的 內涵 理 解問題,還 反 映 了古 人 對 一般文 章 ( 包括 應用 文體 ) 與 文 學 作品 的差 異 的認識經 歷 了 漫長 的過程。按 現代文 章學 分 類應用 文 包含 在 一般文 章的 范 疇之 中
。 但是, 古代「 文」 或「 文章」 的概念,其外延 曾是非 常寬 泛的。 先秦時, 曾把禮樂 度 稱 為文章, 如 《詩· 大雅·盪 》序: 「 無 綱紀文 章。 』 ,《 左傳·襄 公二十五 年 》中的「 言 之 無文,行 而 不遠」,指 的 則是 文采; 《庄 子·膚 筐 》中也有: 「 滅 文章,散 五彩。 」 而「 文學」 本指 儒學 或 其它 學 術。 到 兩漢 之 際, 文章與 文學逐 漸 合一,
指語言 的 書面 形式。例 如 王充《 論衡· 正 說》有: 「 文字 有意 以 立 句,句 有數以 連章
,章 有體以成篇。 」 所論包括 了一 般文章與文學。 再如 司馬 遷《 史記· 儒林列傳 》中有: 「 詔 書律令下 者, 明天 人之分, 通古今之 義,文 章 爾雅,訓 辭深 厚。 」 這里 所說的 詔書 律 令無 疑屬 應 用 文,也 在 文章概 念 之 中。對 一 般 文章 與 文學 作 品的差 異 認 識自漢代始 有「 文 筆」 的提 法, 最 早 見 於 《論 衡· 超奇 》: 「 乃其 文筆 不 足類 也
。 」 不 過 王充 談的並 不具 體。 到 南北朝 時,文 和筆 進而分為 兩個詞, 出自《南 史·
顏 延之 傳 》: 「( 宋文 帝 ) 問 以諸子 才能, 延 之 曰:`竣 得 臣筆, 測 得 臣 文。」,此 時文 與筆 已各 有 所指。顏 延 之有 文、 筆、 言三 分 法: 有文 采且 押韻 的 是文, 如《經 》; 有文 采 的是 筆如《 左傳 》; 直言 事理 不 加 彩飾的是 言, 如《 尚書 》等其 它經 典 ( 見 範文 瀾 《文心雕龍 注 》 )。其後劉腮 對文、筆 的 區分著眼於 是否 用韻, 指 出: 「 今之 常言,有 文有 筆, 以 為無 韻者筆 也, 有韻 者文也。 」 並 於《 文心 雕龍 》中屢 用文、 筆, 如 《章 句 》中有「 文筆 之 同致也」,《序 志 》中有「 若 乃 論文
敘筆, 則 囿別 區分」。該書 體例 就是據此 而定: 第 二部 分文體論共有
「 論 文 敘筆」 二 十篇, 前十篇 談有韻 文, 後十篇談 無韻筆, 而 後者 主 要 是應 用文 章
。 同時,他在 《體性 》、《 風骨 》中也 強調了「 文」 的 風格 與情采。蕭 統編 《 昭明選 》,在 《序 》中提 出「 能 文 為本」,能文 的特徵 是「 事 出於沈思, 義 歸乎 藻翰」。他嘗 試將學 術與文 學、 文章 區別 開 來,不 選經 籍子 史 ( 史傳 中只選有文 採的頌 贊 )。
他 力 圖劃分文 與筆 的界 限, 選入了詩、 賦等 文學作 品。 不 過他 又偏 重於 辭 采 的角
度, 選入 大量六 朝 驕體 應 用 文, 如、 詔、 教、奏、 表、 攏、彈事、 銘、 溉、 誅、
哀、 碑誌等。 這 種從表達 形 式 上 的區 分, 是人 們對一般文章 與文學 作 品的 差異 的初 步認識。比劉 瓣稍 晚 的顏之推, 則有 了深 入 一步 的認識。他 在《顏 氏家 訓· 文章 》中提出: 「 夫 文章者, 原 出五 經: 詔命策 檄, 生 於《 書 》者 也; 序述論 議, 生於 《 易 》者 也; 歌泳 賦頌, 生 於《 詩》者也;祭祀 哀諫, 生於 《禮 》者 也; 書 奏 篇銘
, 生 於《 春秋 》者 也。朝 廷憲 章,軍旅 誓浩,敷 顯 仁 義, 發明功德, 牧 民建 國,施 用 多途。 至干 陶 冶性靈,從 容諷諫,入 其 滋 味,亦 樂 事也, 行有 餘力, 則可 習之。 」 這 里 淵 源、功 用_L考 察,指 出「 敷 顯仁 義, 發明 功 德,牧 民建 國」 的與「 陶 冶性 靈」 的有所 不同 ; 並把詩歌一類 緣情作 品單獨 提 出來, 視為另 有特點。 所謂「 陶 冶性靈」
, 應該說是 針對文學 作 品而 言 的。 與之 同時 的梁 元帝 蕭 繹著 《金 樓子 》,在《 立言 》中文、筆 對舉, 「 情 靈搖盪」「 流 連哀思」 抒 寫情懷 又 有 一 定藝術特點 的 為文, 如屈 原、宋 玉、 枚乘、 司馬相 如 的辭 賦; 而「 善為章 奏」、 「 善輯流略」 的論事 說理 實用 文章 為筆, 但也 要「 神其 巧 惠」 講究技 法。 這是從文 學、文章的性質來考 慮 的。
可 以 看 出, 人 們 的認識在逐 步深 化, 從表達形 式 的區分深 入到功 用、性質 的差 異。
然 而, 唐宋 時代文學 觀 念的變化, 又使文 章作 為 比 較 寬泛的概念 包括 了文學 作 品。
例 如《周 書· 王 褒庚 信傳論》中有: 「 文 章之 作,本乎 性情。 」 這 里所說的 文章
, 主要 指 文學 作 品。 再如 杜 甫《 戲為六 絕句 》中的「 庚 信文 章老 更 成, 凌雲 健筆 意 縱 橫」, 所論庚 信後 期 的 文 章,就 兼指 詩、賦。也 有 時 人們使 用文 學和 文章 的 概念, 在 內涵 上並 無區 別, 如 韓 愈 的《答竇 秀 才書 》中就有「 逐 發憤 篤專於 文學」。 到元 明清 時代,戲 劇、 小說發展 繁 榮,對 文學 觀念產 生 了 影響,但文 章、 文學 的 區 分, 界限仍 較 模糊。「 五 四」 前後, 文學 逐 漸獨 立, 有 些 學者 提 出了「 美 文」 與「 實用 文」。 葉聖 陶 先生 1 9 2 4 年在《作 文論·引言 》中,提 及「 文學
」 和「 普通 文」 的 概念 ; 又 於 1 9 4 5 年在《 國文 教 學 的兩 個基 本觀念 》 ( 見《 國 文教 學 》上 輯 ) 中指 出: 「 國文 的涵 義與 文學 不 同, 它 比 文學 寬廣 得 多, 所 以 教學 國
文 並不 等於 教學 文學」, 「
`五 四』 以 後,通 行 讀 白話 了, 教 材是 當時 產 生的 一些 白話的小說、戲居d、 小 品、 詩歌之類,也 就是 所 謂文 學」, 「 其 實 國文所包的 范 圍很寬 廣, 文 學 只其 中一 個較小 的范 圍, 文學 之 外, 同樣 包在 國 文 的大范 圍里 頭 的還 有 非 文 學的 文 章,就是普通 文. 」 他進而從文體 角度 提 出普通 文 包括應用 文、 記敘文、 論說文。 葉 聖陶先生把國文 中 包括 文學 和非文學 的 文章稱 為「 基本觀念」,表 示: 「 我 作這 么想, 差 不 多延 續了二 十 年了。 」 足 見 他 對此給予了特 殊 的重視,經 過 了深 思熟慮。 明確 這個「 基本 觀念」, 具有 分疆劃 界 的重 大意義。 至此, 人
們對「 文學」 與「 一般文章」 這 兩個 概 念各 有所 指 才認 識得 比 較 明確; 同時,也 明確 了 應 用文體是 包含在 一般文章 范 疇之 中的。此 後,由於 應 用文 已 作 為獨 立 的文章體裁提出來, 人 們才 可能 把「 應用 文」 一詞 作 為專 門的文 體概念 去科學地 解 釋其 內涵。不 同的歷 史時期 對 一般文章與文 學作 品的差 異 的 不 同認識, 影 響到 了對應 用 文 的 不 同理 解。
劉瓣論 文體,首先 著 眼於 表達 形 式上 的 區 分, 因此在《 文 心雕龍 》文體論 中
, 雖 然是「 有韻文」,其 中也有 不少 屬 應用 文體裁, 如頌、贊、祝、盟、銘哉、 誅、 碑、 哀、吊等。張 侃處 於唐 宋文學 觀 念 變化 這個特定 的歷 史環境, 仍 然 是 從表 達形式 的 角度解 釋應用 文。 這是 歷 史的局
限。 到清 代, 劉熙 載所 說的應 用 文盡 管僅指公文,但 已重 在從 性質上強 調
「 一 切應 用之 文」 的實 用性。 這表 明 了古 人對應 用文 認識的 深化 和發 展
。至 於「 驕 四 儷六」,在 歷 史上確 實 有過 應 用文 章 多用驕體的現 象。 但是
, 驕四 儷六 並 不限一於應 用文 體裁,也 不 限 於 一般文章。驕 體文本 是從 古 代 詩文 中排筆 對 偶 的修辭 手法演 變 來的, 尤 其 受漢 賦影 響, 到 魏晉 時期 完全 形 成,在 南 北朝 時極 為盛行。 當時,除 史傳等外, 其 它文體 幾乎都有用 驕文寫 成 的,應用 文 也例 外。象清 代許 樁編《六 朝 文 絮 》,收 驕 文七 十 二篇, 有應 用 文五 十餘篇。 同時代的李 兆 洛編先秦 至 隋驕 文 總集《 驕體 文 鈔 》, 共三 十卷,上 編 十八卷謂「 廟堂之制
,奏進之 篇」, 基本 上是 應用文 ; 中編、下 編 為指 事 述 意、 緣情托興之 作,也 有不
少應 用文。但 唐 宋古 文 復起, 只有 詔 令、奏 議、頌贊 等 以 驕體 為常, 其它 如 書信、序 跋、雜記 等則 多用散 體。而 且驕四 儷六 也用 於 文學 作 品,在 《六 朝 文絮 》、
《 驕體文 鈔 》中均 有所見 ; 及 至清代驕文復 興,有 以 四六體用 於小 說的。 因此, 張侃所說「 驕四儷六, 特應用 文耳」 , 有合理性也有局 限性,
其局 限性在 於 一 方面 忽略 了驕 四 儷 六 並 非僅限於 應用文 另 一方面又 忽略了應
用 文並非 全 用驕四儷六。綜上 所述, 可 以 看 出古人對一般文章與文 學作 品 的差 異經 歷 了一個漫長 的認識過程,雖然使用過應用 文的名 稱, 但實際 上並沒 有對這個文 體概念做 出科學 的解釋。 這是現 代研究 應用文 援引古人論述時應予注 意 的。 同 時也應該肯定,劉 熙載的 論述 雖然 不能 認為是對應用 文文體 概念的完 整准確 的設釋, 但確 已論及應用 文章 的 實用性, 這對現代研究應用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盡管 目前對這個文 體概念 尚無一 致的解釋, 但一般都肯定 了其實 用性和具有慣用 的 ( 或相對固定 的 ) 格 式等特點,尤其公認實 用性是應用文章的根本特點, 這是對劉 熙 載論述的 歷史 傳承。
·
③ 我國最早的應用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時期,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傳統的說法是在3500年前。
但是地球上最回早的文字,是5200年以前答,蘇美爾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和聖書字都已在歷史的煙塵中消亡,惟有甲骨文卻演變成現代漢字,成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
據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上面說的文字史可能要重寫,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能出於中國。前段時間寧夏發現了比甲骨文還要早的文字。
在寧夏中衛大麥地發現的大量獨立岩畫群中,發現了比甲骨文還要早幾千年的我國最古老的圖畫文字。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由古文字專家劉景雲先生考證審定,並最終認為,大麥地岩畫中的發現有可能改寫中國的文字史。
④ 簡述應用寫作的起源和歷史沿革
應用文最早來起源於殷商時期,「自卜辭」是最早的應有文。後來的聖旨,通關文書都是應用文。
在1911年辛亥革命時候,應用文開始改革,第一次要求使用白話文寫文書,而且對標點符號有了新的標准。
應用文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文體,是人們傳遞信息、處理事務、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應用文還用來作為憑證和依據。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事情也越來越復雜,因此應用文的功能也就越來越多了。
⑤ 應用文的發展經過幾個階段各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一文發表發展經過幾個雞蛋,哥哪些代表人物的話這個就是有魯迅啊什麼那些代表人物。
⑥ 中國文字的發展有多少年歷史了
1、陶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雛形,現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為最早,大約回自公元前4800—答—4300年之間。
2、甲骨文的出現: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王八擔」、「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左右~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現今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檔案,甲骨文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
3、對於陶文的性質是文字還是簡單符號,學術界看法不一致。
4、如以半坡陶文為中國文字的起源,那麼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
5、如以殷墟甲骨文中國文字的起源,那麼距今已有3500年左右的歷史。
⑦ 應用文的發展歷史
就是文言文唄。。。
⑧ 我國應用文發展經歷了多少年歷史
一、應用文產生的條件
首先,生產勞動促進了人的思維發展和交際的增多,口耳相傳已無法適應交流的需要,客觀上呼喚一種文字元號系統的出現;
其次,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工,保證了一部分社會成員專門從事精神生產;
第三,文字的出現為文章的產生准備了物質媒介;
第四,思維能力的發展,使人們對事物的表述呈現出連貫性和規則性;
第五,書寫工具的產生使文章具有物態化形態;
第六,國家的產生,需要使用文書這一文字工具進行管理。
二、應用文發展的幾個階段
(一)產生期(殷商至戰國)
(二)規范期(秦漢)
(三)理論總結期(魏晉南北朝)
(四)成熟期(隋唐至宋代)
(五)穩定發展期(元明清)
(六)變革期(民國時期)
(七)完善期(新中國成立至今)
三、應用文的含義
香港陳耀南教授在《應用文概說》一書中說:「應用文,就是『應』付生活、『用』於實務的『文』章,凡個人、團體機關相互之間,公私往來,用約定俗成的體裁和術語寫作,以資交際和信守的文字,都叫應用文。」
台灣張仁青教授在《應用文》一書中說:「凡個人與個人之間,或機關團體與機關團體之間,或個人與機關團體之間,互相往來所使用之特定形式之文字,而為社會大眾所遵循、共同使用者,謂之應用文。」
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
應用文是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處理公私事務時所使用的具有某種慣用格式和直接實用價值的文章。
四、應用文的特點
(一)應用文的特點
1.價值的實用性
2.內容的單一性
3.強烈的時效性
4.建構的模式性
5.表述的簡約性
6.讀者的確定性
五、應用文的功用
1.規范行為作用
2.指揮管理功用
3.聯系協調作用
4.宣傳教育功用
5.憑證依據功用
六、應用文的類別
1.通用公文類
2.事務文書類
3.禮儀文書類
4.會議文書類
5.經濟文書類
6.宣傳文書類
7.司法文書類
8.科技文書類
七、應用文的作者
(一)應用文作者的構成
1.群體作者
2.個人作者
3.法定作者
4.代言作者
(二)應用文作者的思維方式
1.對象化思維
2.模式化思維
3.越位思維
(三)應用文作者的修養和能力
1.應用文作者的基本修養
(1)人格修養
(2)生活修養
(3)學識修養
(4)語言修養
(5)政策理論修養
(6)業務知識修養
2.作者的寫作能力
(1)調查能力
(2)信息處理能力
(3)辭章建構能力
(4)把握讀者心理的能力
八、應用文的讀者
(一)應用文讀者的類型
1.法定讀者
2.普通讀者
3.專業讀者
(二)應用文讀者的閱讀特點
1.閱讀的功用性
2.閱讀的近距離性
3.閱讀的撮要性
4.閱讀的實踐性
(三)應用文讀者的閱讀過程
「知」指感知,即閱讀要從感知語言文字出發,先完成識字、解詞、析句的「語感」任務。這是閱讀的第一步,是閱讀的起點。
「意」是會意、理解,即讀出文章(作品)全部的客觀性含義。這是閱讀的重點。
「行」有兩個意思,一是致用,二是篤行,即充分實現文章(作品)的功能和價值。
(四)閱讀者的閱讀心理
1.求真務實
2.以「有用」為本
3.講職權,求尊重
4.喜簡尚新
(五)讀者因素對應用寫作的促進與規范作用
首先,讀物是閱讀過程中的客體,讀者通過讀物去認識客觀世界,因而,讀者能從讀物中吸收什麼,首先決定於讀物能向讀者傳輸什麼信息。
其次,大多數應用文都具有一個相對固定的結構模式,這種結構模式有的是約定俗成的,有的是規定使成的。隨著應用寫作的工具電腦化,應用文文本將更趨於模式化。
最後,由於應用文的閱讀具有功用性、撮要性等特點,也要求寫作者盡量利用語言本身的表意特徵,使用規范的書面語,縮短語言和所要表達的內容的距離,有意強化語言的表意功能,使語言符號與指稱對象相吻合。
一、應用文主題的含義
主題,即文中告訴受文者的觀點、主張,是作者通過文章的內容所表達出來的基本觀點和寫作意圖的體現,是一篇文章的核心、總綱,是「統帥」和「靈魂」。
二、應用文主題的特點
1.客觀性
2.單一性
3.明晰性(直白性)
4.時代性
5.主題先行
三、應用文主題的要求
1.正確:是基本要求。
2.集中:「立主腦」、「減頭緒」,單純專一,不枝不蔓。「一文一事」,「一文一旨」。
3.鮮明:「開宗明義」、「卒章顯志」、「篇名點題」。
4.深刻:發前人所未發,言前人所未言。反映本質和規律。
四、確立主題的原則
(一) 原則
1.依照法律法規確立主題
2.依據客觀實際確立主題
從三方面把關:
一是引證的事實、情況、情節、數字、引語、資料要准確無誤;
二是要對客觀事實做全面的整體的分析,防止以點帶面、以偏概全;
三是對事實的敘述、說明、議論一定要合乎事物本身的邏輯,表達上更要恰如其分。
3.確立的主題要有可行性
⑨ 應用文的起源與歷史沿革的意義
應用文最早起源於殷商時期,「卜辭」是最早的應有文。後來的聖旨,通關文書都是應回用文。
在答1911年辛亥革命時候,應用文開始改革,第一次要求使用白話文寫文書,而且對標點符號有了新的標准。
應用文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文體,是人們傳遞信息、處理事務、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應用文還用來作為憑證和依據。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事情也越來越復雜,因此應用文的功能也就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