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介紹年畫村作文兩百字怎麼寫
歷史文化名城--綿竹,古有"西蜀"名邑、益州"重輔"、"洞天福地"、"小成都"之美稱,今有"年畫之鄉"、"名酒之鄉"之佳譽。因特產綿竹,漢初建縣即以"綿竹"為縣名。綿竹不屈不撓,越是風霜雪劍,竹針越堅硬,越是挺拔向上。偉大詩人杜甫特贊此竹,並以詩向唐時綿竹縣令韋續覓竹。詩雲:"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綿竹也盛產其它竹,皆可造紙,以是綿竹又有竹紙之鄉的美稱。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的綿竹年畫就是在這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城綿竹孕育出來的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綿竹年畫歷史悠久。她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還是一個謎。據《山海經》等記載,相傳在東海渡朔山上有一棵彎曲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樹,它的枝椏一直伸向東南方的鬼門,山洞裡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樹下有兩位神將把守,是哥倆,名叫神荼(讀音伸舒)、鬱律(讀音鬱律)。他們發現有害人的惡鬼,就用葦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們得以安居樂業。從周代起每逢年節,人們便用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將的像,懸於大門或寢室門兩側,用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後來唐代,又出現了能鎮邪納祥的秦瓊、尉遲恭的畫像,這以後門神就越來越多了。不過,以往的門神,包括由門神演變而成的中國年畫,多由畫師手工畫成,直至宋代,由於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木版年畫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行和發展起來。待到明清以後,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最大規模的中國四大年畫製作中心。即:四川的綿竹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花桃塢,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乾隆、嘉慶年間,綿竹有大小年畫作坊300餘家,年畫專業人員逾千人,年產年畫1200多萬張,產品除運銷湖南、湖北、陝西、甘肅、青海和西南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㈡ 地都村的歷史文化
1、鬧紅火 (鬧元宵)。正會的日子為農歷正月十六,十二試燈,家家戶戶要把自己製作的各式各樣的花燈在門前和房頂房角試點。十五、十六晚上是正式掛燈的日子。散蠟,是十五晚上掛出花燈後,還要在村莊的各處路邊道口牆頭點起蠟燭,使村莊街道燈火輝煌。十三、十四亮燈,十五抬上「燈官老爺」帶大隊人馬觀燈、評燈,之後放煙火,十六日白天爬山游百病,采柏樹枝,文藝節目遊街並集中匯演,十七休燈,十八日晚圓燈,燈會結束。期間有戲劇、扭秧歌、打扇鼓、跑旱船、老娘送閨女等傳統文藝節目,熱鬧非凡。
2、傳統廟會。主要有農歷正月十六全庄廟會,二月十九觀音廟會,三月十八天啟廟會,五月十三老爺廟會,六月十三大王廟會,廟會均為民間信仰自發組織,香頭由威信高組織能力強的的信仰者擔任,廟時到相應廟宇敬香奉供,請神,誦經祭拜,正日一般都要舉行踩街活動,鄰村人也前來義演,會期一至三天,主要活動有請神、祭奠、跳神、踩街、戲劇、拉花,馬戲、歌舞、雜技、社火、旱船、太平車,武術、魔術、高蹺等系列文化活動,隆重而熱烈,人們以此來祈求消災祛病,吉祥平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渴望和諧穩定、百業興旺。
3、祈雨。逢大旱年,村民到大王廟敬香請神禱念,抬上龍王爺神位,用上鼓樂隊,吹上嗩吶(喇叭),敲鑼打鼓在街里遊行,並為大王爺唱大戲、扭秧歌、打扇鼓,舉辦民間文藝節目等進行祈求。 1、晉劇團(班)。始於清朝,並州(太原)師教,50來人,主要戲劇有《明公斷》、《乾坤帶》、《串龍珠》、《雙官告》、《牧羊圈》、《十五貫》、《打金枝》、《空城計》、《回荊州》等20餘場,道具服裝齊備,演技超群,在三晉大地小有名氣,為井陘縣晉劇班始祖。
2、地都社火。有300年歷史,描述的是三國、梁山等歷史時期的戰斗場面,實戰性強,具有濃郁的古代色彩和傳統的民俗風格。共有三戰呂布、鐵龍山、梁山、三捉孟良、胡延慶打擂、蜈蚣嶺等20個回子輪流表演,每個回子都是一個優美的故事,表演時有鏗鏘有力的鑼鼓助陣,精神抖擻,豪情奔放,以防、退、攻、守為骨架,以閃、轉、騰、挪顯功夫,以器械對打論技巧,架式兒優美,對打順暢,武藝高超,社火臉譜精彩,臉譜根據所扮演的人物而畫,紅、白、黑三色,粗獷中見細膩,英武中透剛烈,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色彩鮮明,曾在清代嘉靖年間被朝廷封為「皇家護衛隊」。
3、地都太平車。為特色鮮明的民間舞蹈藝術,始於民國年間,人們以推車演舞以示慶賀的方式,祈禱和諧,嚮往太平,故名「太平車」。
太平車先以竹竿(或木棍)、竹條(或荊條)綁成車架,然後外用布料裝飾,兩廂畫有車輪,系於舞者腰間,車架上裝飾假腿,假腿有盤腳和直腳兩類,像似坐於車上。舞者扮像有少婦、傻老婆、老太太、新婚男女、還有未婚少女,形態不一,模仿推車,兩者相互配合,翩翩起舞。有三人組合、多人多車群體組合等方式,多種多樣。演示方式多姿多彩,演示動作上有走八字、套剪子空等,表現上坡、下坡、拐彎、走泥濘、過溝、過坎、趕路、擦跟頭、顛簸等形象動作。形成剛柔並濟,粗獷含蓄,瀟灑大方的特點,鑼鼓嗩吶音樂伴奏變換於悲喜哀樂之中,既有秧歌的韻味又有寺廟音樂的色彩,剛而不野,柔而不靡,旋律簡潔明了,妙趣橫生。
4、地都」跑驢」。為晉中地區流傳下來的民間文化,驢的骨架用竹竿或木棍紮成,外以紙布裱糊,形似毛驢逼真,在鑼鼓嗩吶等樂器伴奏下表演,基本動作有驢蹄步、雙錯步、駕驢式、催馬式、勒馬式等,隊形多樣富於變化,內容結合村情民事,自由編成,有老娘送外孫,贊村長等,極具趣味性和觀賞性,百姓喜聞樂見。
5、地都皇綱。「皇綱」也稱「皇杠」、「顛杠」。是廟會主要節目之一。一盤綱由杠桿、箱架箱、箱環、箱鈴等六部分組成,演出時36杠成或48抬杠箱排列成隊,「馬子」赤膊上陣開路,開路之後即是顛杠,各種隊形穿插變化「五馬破曹」、「穿十字」、「走連環」、「掏剪子股」等。同時演員一改單調的「顛杠」,爭先施展「換杠」、「鴕杠」、「頂杠」等高難度技巧。整個場景蔚為壯觀。顛動時箱環拍擊箱子發出有節奏的聲響和奏樂,形成了一種粗獷而豪放的藝術效果。再現古代帝王之皇家之勢而文明遐邇。
6、民間舞蹈花會節目。漁家樂,拉碌碡,霸王鞭,扭秧歌,扭拉花,打扇鼓,跑旱船,老娘送閨女、送外孫,吹歌會,買菜,釘缸,補鍋,民間小調小放牛等。 1、荊編。用荊條編製成各種生活用品,如宅筐、挎簍、手提籃子、筐子、大花簍等各種各樣,這種手藝始於明清,現有老藝人16名。
2、編席子。用蘆葦,劈成條狀,按制式編成席子,工藝花樣繁多,十分復雜,席子用於居民鋪炕用,做盛糧食屯子用,至今村民炕上還鋪著自已編織的席子。清代傳入我村,現有藝人5位。
3、編蒲墩。用玉米皮做原料,用水浸濕,干濕適中,編成辮,再擰在一起,蒲墩的樣式花樣很多,有平的,有高的,有圓形的,有長形的,各式各樣,美觀實用。
4、搓麻繩、納鞋底、納鞋墊。過去居民穿的鞋都是自已做的,做法首先是搓麻繩,再焙夾子兒,然後是納鞋底,做鞋。我村至今傳承做鞋的習俗,45歲以上的女人基上都會做鞋,還有不少人穿自已老婆做的布鞋。
5、做虎頭鞋、貓頭鞋。為兒童穿用,鞋的前臉做成象虎頭貓頭型狀,期望孩子如虎健壯生長。 1、煎餅。用料:玉米、豆類、小麥、食油、花椒。製作方法:用小黃磨將玉米、豆類、小麥破碎後,用水泡12小時,泡軟後用小黃磨搬(俗稱搬磨),磨成沫,搬磨時放少許花椒調味,用專用煎餅鏊子,再進行攤制,營養豐富,味美可口。
2、小煎餅、鹹食。用料:和煎餅一樣,製作比較簡單,用各種麵粉和在一起,加水,放花椒葉或蔥調味。稠稀適中,再用小煎餅鏊子攤。
3、抿蝌蚪。將紅豆、黃豆、綠豆等豆類麵粉和白面及玉米面加水配合,用蝌蚪床將其壓入鍋中煮熟,加酸菜哨子。
4、年糕。過年做年糕是傳統習慣,每戶每年都做年糕,做年糕用的粘米,石磨推成麵粉,加少量玉米面,加紅棗和大紅豆,用鍋蒸,出鍋切塊存放。
5、扒糕。用蕎麥面打成糊狀,用鍋熬制,出鍋後,盛在盤里、碗里,放涼後食用。
6、麵筋菜。用蘿卜絲、豆芽等,配麵粉調勻上鍋蒸熟放涼後切成2-3厘米見方的薄片,上油鍋炒熱加蒜醋食用。
7、壓餅。將各種麵粉調成糊狀,用特製的鐵鏊(兩片面積相同圓形光面鐵板組成,可開合)將糊壓成薄膜狀,上火中兩面烤微焦
8、咸飯。將各種瓜菜豆之類和小米及雜面同鍋煮熟
9、饊飯:饊飯是村中人早上最常吃也最普通的一種飯。它不僅用料極為簡單,有玉米面或雜面即可,同時製作也十分方便。鍋里的水開了,一手將玉米面均勻灑向鍋中,一手順勢攪動,自覺稀稠合適,再用勺用力攪拌數十圈後,蓋上鍋蓋慢火燒三五分鍾即可食用。盡管用料和製作如此平常和簡單,但火候、原料以及做飯的技巧各具千秋,一百戶的饊飯就有一百種口味,高手做出的饊飯,吃起來依然可口。熟後配以紅糖、醬、鹹菜等食用。
㈢ 一個村的簡介怎麼寫
寫基本情況,寫土地以及農產品的收成,寫村裡的風貌,寫村裡有代表性的家庭,寫寫村裡的發展前景。村裡有學生吧,讓他們編吧
㈣ 如何寫好村志概述
志書概述,或稱總述、綜述,是以簡練的文字概括全志內容。從對村志內容的高度概括上說,它是村志的內容提要。從對村志記述的各種事物進行的歸納總結、揭示規律、提煉升華上說,它是一部村志的靈魂,起著總攬一村各方面大勢大要、統觀全局的作用。寫作的總體要求是:源於各篇,精於各篇,提煉全志精華。 概述的作用 1.鳥瞰全志內容。概述通過宏觀記述,將一村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點、歷史沿革、政治、經濟、文化等反映村莊全貌的內容,條理清楚、高度概括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讀者只要閱讀概述,就能正確、快捷地了解村莊的過去和現狀。 2.增強村志綜合性。概述應站在全志的高度,縱述一村歷史發展的進程,指出事物發生、發展的因果關系,揭示事物發展的規律,彰明各門類之間的關系,使一部村志的靈魂在概述中得以體現。 3.方便讀志用志。讀者通過閱讀概述,就能抓住村志的主線,了解該村發展的一般規律,在短時間內了解全志的大概內容,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4.升華全志內容。一部村志,篇章浩繁,要使讀者全文閱讀是很不容易的。卷首設置概述,通過對材料的分析與綜合,把握事物的現象與本質,將其升華為對村情規律性的認識,把村情的總貌、主要特點和發展軌跡,以精練的文字,鉤玄提要,俯仰古今,突出重點,反映規律,為人們深入認識所志村的歷史和現狀提供便利,起到升華立意的作用。 概述的寫法 1.夾敘夾議式。一般而言,志書講究「述而不論」,而概述部分則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加以議論,以敘為主,以議為輔,夾敘夾議,相得益彰,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寫法。如《王山口村志》就是按照這種方法寫的,從解放前直到村志下限的2008年,按照因果關系,遵循的規律,不迴避主客觀兩個方面的問題,全面真實地反映了王山口村發展的軌跡。 2.分期式。是寫概述常用的方法之一,劃分幾個時期,然後在每個時期內進行縱橫記述,有的村志就是按照解放前、解放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三個時期進行敘述的。這種分期式的概述比較好寫,但深度不好把握。 3.板塊式。從幾個方面或幾個時期選取幾個主要問題來寫,從形式上看,似乎有些支離破碎,但在內容上卻又渾然一體。如《王山口村志》的概述,寫了舊村的建築風貌,又寫了解放後基礎建設的成就,還寫了當前舊村改造和建設新王山口的規劃,用這幾個板塊展現了王山口村建設的歷史與現狀。這種板塊式的概述,很有可讀性。 4.大勢大略式。以高屋建瓴之筆法,寫事物的大勢大略,不求其全而求其特,其要點是抓住事物的主線、主流來寫,有令人「更上一層樓」的感覺。 5.側記式。所謂側記式,就是在概述中不直接記述事物本身的發展變化,而是從與之有關的一些側面,來記述它的興衰起伏和因果關系,以烘託事物的發展。 概述的撰寫概述雖置於全志之首,但寫作時間卻只能在全志形成之後。因為只有在全志其他稿件完成後,撰寫人才有可能通讀全部志稿,熟悉駕馭全部資料,經過周密的邏輯思維和綜合分析,從中選取精華,謀篇布局,寫出高水平的概述。 1.綜合一村地理概貌,概述當地之自然與資源優勢,寫出大勢大略,描繪整體村貌。 2.綜合一村總體面貌與歷史脈絡,以時為經,以事為緯,歸納總結每個歷史時期的發展與變化,分析村莊各歷史階段的興衰及其原因,明晰今昔地位之要,以作鑒戒之資。 3.綜合一村的經濟狀況,概述當地經濟領域的發展潛力,探索其發展規律。 4.列舉一村的特有典型事物、重大工程及科教文衛等方面的突出成績,充分體現當地的特點和優勢。 5.例列在村志中的歷史人物、當今聞人以及姦宄等,用以激千秋愛憎。 6.簡述村莊有影響的物產、古跡、民間特種工藝、新生事物、優良風尚、陋俗等,以啟思古之幽情,激勵建設村莊之壯志。 7.村志概述不宜過長,一般控制在5000字左右。 綜上所述,概述應總領全志之要,從中引出資信之道,審時勢之變,現發展之跡,觀全村之貌。概述宜粗不宜細,宜簡不宜詳,行文圍繞所志村特色作文章,文簡理富。其立意要源於志,又高於志,因此常用寫史的結構和筆調縱橫馳騁,或議或評,提綱挈領地導全體、概全志、審大勢、說大略,縱述規律,橫陳特點,從宏觀上鳥瞰全志,對客觀環境與全志進行敘述與評價,使讀者對其歷史和現實、規律和特點以及優劣之勢,一目瞭然。
㈤ 塔潭村的歷史文化
據悉,塔潭村舊志曾雲:「塔潭,原社會號:寶潭」。最早提及與塔潭村有關的歷史文獻記載,要屬《三平寺》與《三平祖師公傳奇》。這些材料充分地證明了:塔潭村早在中唐「安史之亂」後的三平楊義中時代(公元845年)就已經存在(*),比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歐陽百富的那套「開塔論」,早了527年。在今天的塔潭村所有常住人口當中,約有75%的人口姓歐陽,自稱系唐國子監四門助教歐陽詹的族裔。曾有後學嘗試著改詩曰:「此地閩人昔故鄉,開塔發跡古流芳。桑田滄海驚丕變,今日寶潭多姓歐!」
備註:(*)該傳說未被相關考古證據所證實,因為如果該塔潭村在公元845年的時候就已經存在的話,村中必然會生活著一定數量的居民,或者村中必然會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唐代墓葬與唐代古建築物這兩個重要的文物遺址。就算唐代中期塔潭總人口只有20人,或者唐代中期塔潭總戶數只有5戶,根據「一般平民死後一般只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土製墓葬(穴)地址」的常用道理,那麼,在該村境內外至少存在著不少於20座唐代中期塔潭籍平民墓葬。但是,考古人員在該村境內外的任何一個地點,至今「依舊」未發現有任何一座墓葬屬於唐代中期塔潭平民的。因此,與塔潭有關的傳說——《男拌女裝真和尚》,完全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純屬憑空杜撰。然而,政協平和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卻單方面在其專門的地方誌《三平寺》(1995年12月30日編撰)里,記下了諸如《男拌女裝真和尚》這樣的故事情節。這一故事情節極力美化三坪「祖師公」那副「懲惡揚善,為民造福,有口皆碑」幾乎是完(聖)人的良好門風形象,對於塔潭當地少數原住民族,則是祖祖輩輩地進行惡意的攻擊,口耳相傳地進行變相的醜化。此故事情節顯然帶有片面、錯誤的極端民族主義色彩,難免會讓人衍生出另外一系列的「匪夷所思」。
㈥ 村工作情況簡介怎麼寫
這個問題在設定的文體類型上值得推敲。
簡介,通常是面向社會受眾的內一種概略的、大致容的、簡單的情況介紹。
在某一個體制內、系統內的通用的公文文體中一般是不使用簡介的。
那麼,就「村工作情況」而言,簡介的受眾又是誰呢?
面對上級部門,為了體現等級尊嚴,應該是情況匯報;
面對相關單位,為了體現友好尊重,應該是情況介紹;
因此,涉及到「村工作情況」,很難想到還可以使用簡介這種文體。
㈦ 一個村的簡介怎麼寫範文
基本上先寫一、概況;二、地理位置;三、經濟狀況;四、歷時沿革;五、文化底蘊;六、地方特色等。
㈧ 民俗村的簡介
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民俗村是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大余灣是與木蘭山、木蘭湖緊鄰的一個風景秀麗的明清風格徽派建築群古老村落。大余灣村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仍然保存著古建築房屋四十餘棟,是中華耕讀文化的典型,它保留和繼承古代遺存中那種難得的恬靜與淡泊的慢生活模式,擁有萬畝油菜花、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湖北僅2家)。
從黃陂城區驅車沿「黃土」公路北上約10餘分鍾,便來到了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入口處,繼續驅車向東北進入村級公路,行約10分鍾,就到了大余灣民俗村。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尚保留完好的明末清初古民居建築群,據當地村民介紹,這些古民居建築群在鄂中、北極為罕見,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古民居「活化石」。
據史書記載,該民俗村始建於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尚存民居50餘幢,當地有一民謠形象概括了古民居建築獨有的特色:「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套客房,室內雕塑刻,門前面檐廊,方塊石板路,滴水濺石牆」。和古民居同在的還有明清傢具、農具、手工作坊等生產工具以及古樸的民風民俗。整個民俗村將古文化溶於古建築中,每種建築風格體現出不同的古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建築史學價值和觀賞價值。
大余灣建在木蘭山脈西峰山下,從山下俯瞰全貌,灣村左邊蜿蜒的山脈連接稻田,象青龍浮於水面,村右一座山脈象白虎坐視前方,村前近處兩座貌似烏龜的小山連綿起伏,不遠處山上的大塊花崗岩,象北斗星綴在湛藍的天空,村後西峰山脈的山脊如同一條金線,連接著葫蘆狀的小山,灣前石溪中進水和出水兩條溪流匯集於村中央的水池中,形成象太極圖一樣的渦流。村民們把這一村貌形象地喻為:「左有青龍游,右有白虎守,前有雙龜朝北斗,後有金線釣葫蘆,中間又有流水太極圖」。
我們走進一古民居,只見天井、庭院、大堂、卧堂等結構皆協調有致,在大堂和後廂房之間,有雕刻精美,完好無損的鏤空鼓皮屏肩,其圖案有蝙蝠、牡丹等,刀工精細,栩栩如生。正卧室里寬大鏤雕木床陳於木板隔牆一側,桌架上擺放著一些印刷或線裝書籍,室內光線稍暗但儒雅書香之氣卻彌漫濃悠。過道閣樓上放著犁耙、手推水車等農具。讓人彷彿置身於明清時代。
黃陂區旅遊局負責旅遊規劃工作的同志向我們介紹:黃陂將抓住大余灣民俗村喜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這一契機,以保護這片具文化價值的人文景觀為前提,對現有古民居進行整舊如舊,同時發展鄉村民俗風情游,協調古老而獨特的古建築與現代文明的平衡關系,著重突出其明清建築風格及鄉村民俗;整理出幾間民居作為鄉村博物館,陳列犁、抗旱工具、梁帽(高梁皮做的帽子)、粽葉蓑衣、雕花木床、太師椅、八仙桌、茶幾、木版年畫等,組織一些特色活動作為民俗展示,供遊客觀賞,達到既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實現人文景點旅遊的可持續觀賞。
村民向我們介紹,民居一般分為四大房,每房一大院,由20餘條巷子縱橫隔開,每宅面積約300餘平方米,兩側山牆均用方形石塊壘成,牆高約6米,粘合石塊的是糯米和石灰,從牆外觀看,整個牆面的石塊上有細直的雕紋,雖刻在每塊石磚上,但整體看,每根雕紋從上至下又聯成一條線,紋路極細密,工藝非常講究。屋內結構基本為風格相同的三間格局,由雕龍刻鳳的鼓皮格扇分為中堂和左右廂房,中堂內均有「天井」,屋內各種雕花隔門,古色古香。
走出大余灣民俗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為「武漢後花園」黃陂有如此珍貴的古文化遺存而欣喜,為廣大遊客能觀賞到如此精美的旅遊大餐而高興,同時我又打內心羨慕大余灣的村民,有這么好古色古香、生態美景作伴。
㈨ 村 簡介怎麼寫
村莊
㈩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簡介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2個 ;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24個 ;第三批:2007年5月31日公布,共36個 ;第四批:2008年10月30日公布,共36個 ;第五批2010年07月22日公布,共61個 ;第六批:2014年3月10日公布,共107個。 2003年10月8日住建部公布名單
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
1、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底下村
2、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
3、浙江省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
4、浙江省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5、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
6、安徽省黟縣宏村鎮宏村
7、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陽縣張谷鎮張谷英村
10、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大旗頭村
11、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
12、陝西省韓城市西庄鎮黨家村 2005年9月16日住建部公布名單
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
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
河北省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內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美岱召村安徽省歙縣徽城鎮漁梁村安徽省旌德縣白地鎮江村福建省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渼陂村江西省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山東省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臨灃寨(村)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村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廣東省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碧江村四川省丹巴縣梭坡鄉莫洛村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雲山屯村雲南省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陝西省米脂縣楊家溝鎮楊家溝村新疆鄯善縣吐峪溝鄉麻扎村 2007年5月31日住建部公布名單
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
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河北省井陘縣於家鄉於家村河北省清苑縣冉庄鎮冉庄村河北省邢台縣路羅鎮英談村山西省平遙縣岳壁鄉梁村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五當召鎮五當召村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陸巷村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明月灣村浙江省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浙江省永康市前倉鎮厚吳村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唐模村安徽省歙縣鄭村鎮棠樾村安徽省黟縣宏村鎮屏山村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福建省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福建省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鎮賈家村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燕坊村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汪口村山東省榮成市寧津街道辦事處東楮島村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湖南省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湖南省會同縣高椅鄉高椅村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干岩頭村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佛子鎮大蘆村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玉州區城北街道辦事處高山村貴州省錦屏縣隆里鄉隆里村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鄉肇興寨村雲南省雲龍縣諾鄧鎮諾鄧村青海省同仁縣年都乎鄉郭麻日村 2008年10月3日住建部公布名單
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
河北省涉縣偏城鎮偏城村
河北省蔚縣湧泉庄鄉北方城村
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村
山西省臨縣磧口鎮李家山村
山西省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
山西省沁水縣嘉峰鎮竇庄村
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上庄村
浙江省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
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查濟村
安徽省黔縣碧陽鎮南屏村
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鎮廉村
福建省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
福建省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
江西省安義縣石鼻鎮羅田村
江西省浮梁縣江村鄉嚴台村
江西省贛縣白鷺鄉白鷺村
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鎮陂下村
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延村
江西省宜豐縣天寶鄉天寶村
山東省即墨市豐城鎮雄崖所村
河南省郊縣李口鄉張店村
湖北省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口村
廣東省恩平市聖堂鎮歇馬村
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南崗古排村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
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秀水村
四川省汶川縣雁門鄉蘿卜寨村
貴州省赤水市丙安鄉丙安村
貴州省從江縣往洞鄉增沖村
貴州省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馬頭村
雲南省石屏縣寶秀鎮鄭營村
雲南省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香山鄉南長灘村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回城鄉阿勒屯村
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樓上古寨村 2010年07月22日建設部公布名單
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01 北京市順義區龍灣屯鎮焦庄戶村
02 天津市薊縣漁陽鎮西井峪村
03 河北省井陘縣南障城鎮大梁江村
04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源鎮店頭村
05 山西省陽泉市義井鎮大陽泉村
06 山西省澤州縣北義城鎮西黃石村
07 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鎮蘇庄村
08 山西省沁水縣鄭村鎮湘峪村
09 山西省寧武縣涔山鄉王化溝村
10 山西省太谷縣北洸鎮北洸村
11 山西省靈石縣兩渡鎮冷泉村
12 山西省萬榮縣高村鄉閻景村
13 山西省新絳縣澤掌鎮光村
14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玉祁鎮禮社村
15 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鎮新葉村
16 浙江省永嘉縣岩坦鎮嶼北村
17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傅村鎮山頭下村
18 浙江省仙居市白塔鎮高遷村
19 浙江省慶元縣松源鎮大濟村
20 浙江省樂清市仙溪鎮南閣村
21 浙江省寧海縣茶院鄉許家山村
22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寺平村
23 浙江省紹興縣稽東鎮冢斜村
24 安徽省休寧縣商山鄉黃村
25 安徽省黟縣碧陽鎮關麓村
26 福建省長汀縣三洲鄉三洲村
27 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適中鎮中心村
28 福建省屏南縣棠口鄉漈頭村
29 福建省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
30 福建省長樂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31 福建省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
32 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
33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村
34 江西省金溪縣雙塘鎮竹橋村
35 江西省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
36 江西省婺源縣浙源鄉虹關村
37 江西省浮梁縣勒功鄉滄溪村
38 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李家疃村
39 湖北省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村
40 湖北省宣恩縣椒園鎮慶陽壩村
41 湖南省雙牌縣理家坪鄉坦田村
42 湖南省祁陽縣潘市鎮龍溪村
43 湖南省永興縣高亭鄉板梁村
44 湖南省辰溪縣上蒲溪瑤族鄉五寶田村
45 廣東省仁化縣石塘鎮石塘村
46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茶山村
47 廣東省佛岡縣龍山鎮上岳古圍村
48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松塘村
49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揚美村
50 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保平村
51 海南省文昌市會文鎮十八行村
52 海南省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
53 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鄉天宮院村
54 貴州省三都縣都江鎮怎雷村
55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鮑屯村
56 貴州省雷山縣郞德鎮上郞德村
57 貴州省務川縣大坪鎮龍潭村
58 雲南省祥雲縣雲南驛鎮雲南驛村
59 青海省玉樹縣仲達鄉電達村
6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五堡鄉博斯坦村
6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克斯縣喀拉達拉鄉瓊庫什台村 2014年3月10日住建部公布名單
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1.北京市房山區南窖鄉水峪村
2.河北省沙河市柴關鄉王硇村
3.河北省蔚縣宋家莊鎮上蘇庄村
4.河北省井陘縣天長鎮小龍窩村
5.河北省磁縣陶泉鄉花駝村
6.河北省陽原縣浮圖講鄉開陽村
7.山西省襄汾縣新城鎮丁村
8.山西省沁水縣嘉峰鎮郭壁村
9.山西省高平市馬村鎮大周村
10.山西省澤州縣晉廟鋪鎮攔車村
11.山西省澤州縣南村鎮冶底村
12.山西省平順縣陽高鄉奧治村
13.山西省祁縣賈令鎮谷戀村
14.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鎮伯方村
15.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屯城村
16.吉林省圖們市月晴鎮白龍村
17.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鎮下塘村
18.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
19.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楊灣村
20.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東村
21.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鄭陸鎮焦溪村
22.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三山村
23.江蘇省高淳縣漆橋鎮漆橋村
24.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余西村
25.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楊柳村
26.浙江省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
27.浙江省浦江縣白馬鎮嵩溪村
28.浙江省縉雲縣新建鎮河陽村
29.浙江省江山市大陳鄉大陳村
30.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
31.浙江省磐安縣盤峰鄉櫸溪村
32.浙江省淳安縣浪川鄉芹川村
33.浙江省蒼南縣礬山鎮福德灣村
34.浙江省龍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
35.浙江省開化縣馬金鎮霞山村
36.浙江省遂昌縣焦灘鄉獨山村
37.浙江省安吉縣鄣吳鎮鄣吳村
38.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雅溪鎮西溪村
39.浙江省寧海縣深甽鎮龍宮村
40.安徽省涇縣榔橋鎮黃田村
41.安徽省績溪縣瀛洲鎮龍川村
42.安徽省歙縣雄村鄉雄村
43.安徽省天長市銅城鎮龍崗村
44.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靈山村
45.安徽省祁門縣閃里鎮坑口村
46.安徽省黟縣宏村鎮盧村
47.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萬安鎮竹貫村
48.福建省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
49.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
50.福建省龍海市東園鎮埭尾村
51.福建省周寧縣浦源鎮浦源村
52.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鎮仙蒲村
53.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半月里村
54.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岩前鎮忠山村
55.福建省將樂縣萬全鄉良地村
56.福建省仙游縣石蒼鄉濟川村
57.福建省漳平市雙洋鎮東洋村
58.福建省平和縣霞寨鎮鍾騰村
59.福建省明溪縣夏陽鄉御簾村
60.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思溪村
61.江西省寧都縣田埠鄉東龍村
62.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桑園村
63.江西省金溪縣琉璃鄉東源曾家村
64.江西省安福縣洲湖鎮塘邊村
65.江西省峽江縣水邊鎮湖洲村
66.山東省招遠市辛庄鎮高家莊子村
67.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魚木村
68.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鎮杏花村
69.湖南省永順縣靈溪鎮老司城村
7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芋頭村
71.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坪坦村
72.湖南省綏寧縣黃桑坪苗族鄉上堡村
73.湖南省綏寧縣關峽苗族鄉大園村
74.湖南省江永縣蘭溪瑤族鄉蘭溪村
75.湖南省龍山縣苗兒灘鎮撈車村
76.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
77.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
78.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浮石村
79.廣東省遂溪縣建新鎮蘇二村
80.廣東省和平縣林寨鎮林寨村
81.廣東省蕉嶺縣南磜鎮石寨村
82.廣東省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
83.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白沙鎮舊縣村
84.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青獅潭鎮江頭村
85.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福溪村
86.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漠川鄉榜上村
87.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文市鎮月嶺村
88.重慶市涪陵區青羊鎮安鎮村
89.四川省瀘縣兆雅鎮新溪村
90.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天仙鎮樂道街村
91.貴州省江口縣太平鎮雲舍村
92.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岜沙村
93.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地捫村
94.貴州省榕江縣栽麻鄉大利村
95.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金雞村
96.雲南省彌渡縣密祉鄉文盛街村
97.雲南省永平縣博南鎮曲硐村
98.雲南省永勝縣期納鎮清水村
99.西藏自治區吉隆縣吉隆鎮幫興村
100.西藏自治區尼木縣吞巴鄉吞達村
101.西藏自治區工布江達縣錯高鄉錯高村
102.陝西省三原縣新興鎮柏社村
103.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街亭村
104.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新陽鎮胡家大庄村
105.青海省班瑪縣燈塔鄉班前村
106.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大庄村
107.青海省玉樹縣安沖鄉拉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