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莆田歷史有幾位狀元
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11位。你最好去查查莆田文獻。那裡面有記載
② 莆田狀元的祖籍莆田狀元
據不完全統計,莆田對外移民所產生的狀元,到目前為止可以確認其祖籍身份的已有14位: 「九牧林家」潮州籍文狀元林大欽、吳川文狀元林召棠:
一、林大欽 字敬夫號東莆 廣東海陽縣東莆都(今潮州市金石鎮)仙都村人 明嘉靖壬辰(1532)狀元
二、林召棠 字愛封號芾南 廣東吳陽(今湛江吳川)霞街村人 清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狀元 莆陽九牧葦公後裔 莆田黃岸派文武狀元九人:
一、黃仁穎 字福佑號潘湖翁福建晉江潘湖人 唐天成丁亥科狀元 莆陽東里黃滔庶孫歐陽氏出,莆陽黃仁願之弟(系福建黃姓第一狀元)
二、黃仁澤 福州候官人 黃璞五子 唐乾寧乙卯科武狀元 官節度巡官(系中華黃姓第一武狀元)
三、黃定 福建永福龍嶼人 福建莆田唐大司徒黃碣嗣孫 宋乾道壬辰科狀元 官廣東提舉
四、黃由 福建長洲人 福建莆田黃岸十八世孫 宋淳熙辛丑科狀元 官刑部尚書
五、黃朴 福建閩侯人 唐大司徒黃碣嗣孫 宋紹定乙丑科狀元 官廣東提舉
六、黃觀 安徽池州貴池清江金墩人。祖籍福建莆田清江境(今黃石清前清後金墩黃遠公曾孫黃璋孫黃古子)貢元會元洪武二十四年狀元「三元及第」,禮部侍郎。
七、黃鉞字長白又字賡材號鍾山南京下關金墩人 明萬曆辛丑科武狀元 官南京兵部尚書
八、黃士俊 廣東順德人 福建莆田黃岸裔孫萬曆丁未科武狀元 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九、黃仁勇 廣東人(1762~1817)清代武狀元。字智齋。海陽(今潮州市潮安縣)古巷孚中鄉人。福建莆田唐桂州刺史開國公黃岸三十世孫。嘉慶元年(1796),嘉慶皇帝丙辰恩科武狀元。 一、徐晦(?~838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狀元 官禮部尚書等職。(正史均稱籍貫及生年不詳。泉州府文廟的狀元名錄里則錄其名,是由於認定徐晦的籍貫是莆田,而唐時莆田歸屬泉州,乃作泉州人收錄。而今莆田市與泉州市分立,按理應歸莆田。)
二、翁正春 福州候官人 明萬曆壬辰科(1592年)狀元 福建莆田唐光祿大夫翁巨隅二十世孫,五代閩國晉國公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翁承贊十九世孫 官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
三、梁耀樞 廣東順德人杏壇光華村人( 原籍潮州府大埔縣) 清朝同治十年(一八七一)辛未科狀元。官至侍讀學士、參事府詹事,被稱為「金玉狀元」。
③ 在古代,福建籍進士 狀元共有多少
唐代福建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藻 莆田 貞元七年(791年)
林簡言 福唐 大和四年(830年)
林鶠 晉江 開成三年(838年)
林滋 閩縣 會昌三年(843年)
林勖 閩縣 大中五年(851年)
林慎思 長樂 咸通十年(869年)
林征 長樂 乾符二年(875年)
林嵩 長溪 乾符二年(875年)
林袞 閩縣 大順元年(890年)
元代福建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岡孫 興化路莆田 延祐五年(1318年)
林興祖 福州路羅源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以順 興化路莆田 至治元年(1321年)
林仲節 福州路寧德 泰定元年(1324年)
林雋 福州路福清 至正二年(1342年)
林韶 福州路福清 至正十四年(1354年)
林文壽 福州路閩縣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林海 福州路閩縣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明代福建鄉試解元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貫
洪武四年(1371年) 林谷顯 長樂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林賜 長樂
永樂九年(1411年) 林志 閩縣
宣德元年(1426年) 林時望 莆田
宣德七年(1432年) 林同 莆田
正統三年(1438年) 林僑 長樂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林□ 同安
弘治五年(1492年) 林文迪 寧德
弘治十一年(1498年) 林士元 侯官
正德二年(1507年) 林文俊 莆田
嘉靖四年(1525年) 林東海 莆田
隆慶四年(1570年) 林奇石 同安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林欲楫
明代福建狀元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環 興化府莆田 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
林震 漳州府長泰 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
明代福建榜眼名表
林志 福州府閩縣 永樂十年(1412年)
明代福建探花名表
林文 興化府莆田 宣德五年(1430年)
林士章 漳州府漳浦 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林釬 漳州府龍溪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清代福建鄉試解元名表
年份 解元姓名 籍貫
康熙十一年(1672年) 林鉎 龍溪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林昂 侯官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林廷選 同安
嘉慶九年(1804年) 林鳳翹 長樂
道光元年(1821年) 林文斗 安溪
光五年(1825年) 林揚祖 莆田
道光十四年(1834年) 林廷祺 侯官
光緒十九年(1893年) 林旭 侯官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林傳甲 侯官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 林志烜 閩縣
乾隆元年(1736年)詔試博學宏詞科 福建三鼎甲人名表
科名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代
狀元 林鴻年 福州府侯官 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年)
榜眼 林枝春 福州府閩縣 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
==============以上為福建方誌委員會撰
宋代福建龍溪進士科名表
姓名 籍貫 及第年份
林曼 龍溪 慶元二年壬午
林脩 龍溪 慶元六年丙戌
林磐 漳州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
林訏 龍溪 元佑六年辛未
林彥質 北宋徽宗崇寧五年
林觀國 龍溪 紹興十二年壬戌
林翰 龍溪 紹興十八年戊辰
林麟 龍溪 紹興二十一年辛未
林德彥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文蔚 龍溪 紹興三十年庚辰
林宗臣 龍溪 乾道三年丙戌
林孔昭 龍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蒙 龍溪 淳熙五年戊戌
林士熙(蒙弟) 龍溪 紹熙元年庚戌
林復亨 漳州 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
林士頤 漳州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
林孟肅 龍溪 慶元二年丙辰
林嶸 龍溪 嘉定四年辛未
林幼安(宗臣子)龍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
林載周 龍溪 皇祐五年癸巳
林元 龍溪 元祐三年戊辰
林幾 龍溪 政和二年壬辰
林 馬辛 龍溪 紹興八年戊午
林行中 龍溪 紹興十二年壬戌
林樟(璋)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 木聖 龍溪 紹興二十四年甲戌
林黃中 龍溪 紹興三十年庚辰
林夢翼 龍溪 隆興元年癸未
林雲 龍溪 淳熙二年乙未
林諭 龍溪 淳熙八年辛丑
林雷 龍溪 淳熙十四年丁未
林師德 龍溪 紹熙元年庚戌
林 木巳 龍溪 開禧元年乙丑
林 林 龍溪 嘉定元年戊辰
土
林蒙亨 龍溪 嘉定七年甲戌
林能千 龍溪 嘉定十年丁丑
林揆 龍溪 嘉定十六年癸未
林慶忌 龍溪 紹定二年巳丑
元代進士表(龍溪)
林弼 至正七年丁亥
明代進士表(龍溪)
林(瑤) 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林兆 正統元年丙辰
林雍 景泰五年甲戌
林同 天順四年庚辰
林魁 弘治十五年壬戌
林應奎 嘉靖五年丙戌
林釬 萬曆四十四年丙辰
林曾 萬曆四十七年巳未
林名香 崇禎四年辛未
林夢官 崇禎七年甲戌
林時望 解元 宣德元年丙午
清代進士表(龍溪)
林雙鯉 乾隆元年丙辰 --龍溪縣志記載
補充:
漳州府進士
林瓊宗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乾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林保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
林匡 明英宗正統三年
林泰 明代宗景泰元年
林濟 明憲宗成化元年
林表 明憲宗成化五年
林魁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林浩 明武宗正德二年
林梅 明世宗嘉靖八年
林功懋 明世宗嘉靖十一年
林圭 明英宗天順四年
林文煥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
林策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
林應奎 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
林一新 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
林敬 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
林紹 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
===============
宋明清福州市郊區籍歷代進士表
林執善城門城門宋開禧元年(1205年)
林桶蓋山吳山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
林存琅岐龍台宋端平二年(1235年)
林碩亭江長安明永樂九年(1411年)
林文秩建新洪塘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
林文秸建新洪塘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
林元美城門林浦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
林孔茲蓋山吳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璟蓋山吳山明景泰二年(1451年)
林玭建新洪塘明天順八年(1464年)
林瀚城門林浦明成化二年(1466年)
林於亭江長安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瑭建新洪塘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林庭城門林浦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
林文纘建新洪塘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林炫城門林浦明正德九年(1514年)
林坣建新洪塘明嘉靖五年(1526年)
林璧建新洪塘明嘉靖八年(1529年)
林庭機城門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庭坣城門林浦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林燫城門林浦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林烴城門林浦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林文熊城門城門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
林雲銘城門林浦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
林聞譽城門林浦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林枝春城門林浦清乾隆二年(1737年)
林瑞春螺洲洲尾清嘉慶六年(1801年)
林銓城門林浦清嘉慶六年(1801年)
林家和琅岐吳庄清嘉慶十年(1805年)
林筠螺洲店前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林元賡城門林浦清光緒二年(1876年)
林清照城門林浦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林振先亭江長安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歷代文狀元19名;唐代文進士34名,宋代進士2247名(可能包括特奏名進士),明清進士933名,出現「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的科舉罕事。一榜三鼎甲: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該科狀元鄭性之(侯官人),榜眼孫德輿(福清人),探花黃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三科三狀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屬縣永福(今永泰縣)蕭國梁、鄭僑、黃定三人連續三屆奪魁,以「一縣七里三狀元」打破科舉史記錄。民族英雄林則徐,侯官人,清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
福建莆田:
莆田為「文獻名邦」,歷代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進士),明代興化533名(以縣而論全國第一),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較大)。
福建泉州:
自唐貞元八年(792)歐陽詹首登「龍虎榜」,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古代泉州府文進士總人數1773名,其中晉江縣(包括泉州市區三區、今晉江、石獅)進士1299名。
④ 莆田歷史名人有哪些【至少50個】
林披(公元733-802年) 字茂則、茂彥,號師道,唐高平太守林萬寵之次子,莆田縣人。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經擢第,為將樂令、遷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康州(今廣東德慶)刺史,貶臨汀郡曹椽,改臨江(今四川忠縣)令。後授臨汀別駕知州事,汀俗尚鬼,作《無鬼論》以曉喻民眾。官終檢校太子兼蘇州(今江蘇蘇州市)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卒後贈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號「九牧林家」。
林藻(生卒年不詳) 系林披次子,字緯乾,小名遂奴,莆田縣人。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登明經第。七年(公元791年)中進士,是閩舉進士之第一人。少有奇志,刻苦業文,讀書於靈岩精舍。初授容州(今廣西北流)支使,遷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嶺南節度副使,終江陵府(今湖北江陵)使。工詩書法,今傳世有行書《深慰帖》(見《唐書藝文志》);其詩作收錄於《全唐詩》中。
徐寅(生卒年不詳) 字昭夢,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舉進士,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試進士,中第一名,為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東歸,閩王審知禮聘入幕,官秘書省正字。後歸莆(今城廂區)隱居。有《徐正字集》,為清代《四庫全書》所收錄,詩亦收錄於《全唐詩》中。
本寂(公元840-901年) 唐僧,佛都曹洞宗創始人之一。俗姓黃,名崇精。莆田縣(今涵江區)人。少時習儒學,19歲出家於福州靈石山,法名耽章。25歲受具足戒。唐咸通中(公元860-873年)至長安,從洞山良價學禪,得心印「曹山本寂禪師」。著有《寒山子詩集注》。《景德傳燈錄》有傳。
黃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登進士,官國子四門博士,因宦官亂政,憤然棄職回鄉。王審知主閩,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軍節度推官。黃滔是晚唐著名詩人,《全唐詩》收錄其詩作一百多首。還曾輯唐代福建人詩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閩人詩歌總集,對保護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學家,人稱「閩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黃御史集》被收集於清代《四庫全書》和《叢書集成》。
黃滔規勸王審知「為開門節度,不為閉門天子」,崇節儉,減賦役,與民休息;開港路,興海上貿易;建學校,發展地方文化。故閩境三十年免受兵禍,並以禮相待避亂來閩名士,使其安居福建,從事各項工作,其功績為世人所傳頌。
陳洪進(公元914-985年) 字濟川,又字致先,仙游縣人,出身軍伍。閩永隆三年(公元942年)升泉州馬步行軍都校,次年王延政歸南唐,任清源(今福建泉州市)統軍使,後升節度使。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繼留從效任泉州節度使,割據漳、泉二州地。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趙匡胤授之平海軍節度使,兼泉、漳二州觀察使、檢校太傅,賜「推誠順化功臣」印。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太宗即位後,陳洪進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於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獻漳、泉二州所轄14縣歸入宋朝版圖,為國家統一作出積極貢獻,被授為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隨宋太宗收復太原,先後晉封為杞國公、岐國公。病卒後,宋太宗御贈為中書令,謚「忠順」追封為東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 莆田縣人,晉代晉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祿之十二世女錄,唐閩中望族九牧林之後。其父林惟愨,官都巡檢,居湄洲嶼(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島)。林默生於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時。出世至彌月,不聞啼聲;因名曰「默」。自幼聰穎,不類諸女;八歲從塾師訓讀,悉解文義;十歲始喜凈幾焚香,頌經禮佛。自小即習水性,善駕舟、泅水,通曉氣象與海道。十六歲起,矢志不嫁,專為商人、漁民救險排難,被人稱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實九逝世。不久,鄉要在湄洲島上立祠祀之,號「通賢靈女」,尊為「媽祖」或「娘媽」,並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為「媽祖」節。由此日趨神化,被海上商人、漁民奉為「海上救護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賜「順濟」廟額;南宋時多次被封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倉、長樂天妃行宮,立碑紀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進封「天後」。至今,海內外許多地方均有奉祀媽祖廟宇。
蔡襄(公元1012-1067年) 字君謨,號莆陽居士,仙游縣人,北宋名臣,政治家、園藝學家。宋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登進士,時年19歲。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忠惠」。
蔡襄不識淵博,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反對權相呂夷簡而遭貶謫,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抨擊此事,伸張正義,名聲大震。知諫院讜論直言,名列「慶歷四諫」。在地主任職時,同情人民疾苦,免除苛雜賦稅,興辦學校禁止陋俗,興修水利,綠化道路,多方造福於民。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旱災嚴重,奏減福州人民的丁口稅。出知泉州時,主持修建了中外聞名的洛陽橋(萬安橋),便利了福建南北交通,促進了泉州內外貿易發展。蔡襄在園藝科學也有建樹,所撰《荔枝譜》和《茶錄》等書,為茶、果栽培作出傑出貢獻。《荔枝譜》為現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樹栽培學專著,近年已譯成英、法等國文字流傳。
蔡襄擅長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為宋代著名書法家,其書法楷行皆妙,尤以「飛白散草」為最。書跡傳世有碑刻《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墨跡有《謝賜御書詩》和書札詩稿等。詩文清妙,造詣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傳世,內集詩歌370首,雜文584篇、奏議64施展。
蔡京(公元1047-1126年) 字元長,仙游縣人。北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所)一弟蔡卞同榜進士,初任浙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潛山)推官。以起居郎出使遼國,還為中書舍人。曾一度積極支持和參與王安石變法。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馬光廢止王安石新法,復差役制蔡京又積極追隨司馬光,如期完成。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權戶部尚書,助章 重行新法,復改差役制為雇役制徽宗即位,降蔡京為端明殿、龍圖閣學士。不久,又貶至杭州為任職。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後,歷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知府、戶部尚書、左丞、右僕射和太師等職,先後五度為相。曾盡復新法,貶元佑諸臣為「奸黨」,立黨人碑;倡「豐亨豫大」之說,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鑄造禮器,修理方澤,設立道觀,力主修《大晟樂》、《宣和畫譜》。晚年誤國,罪責在身。靖康時,貶崇信軍(今甘肅省東北部)節度副使,後被貶往嶺南(今廣東廣州市),道死潭州(今湖南長沙)。
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誠,號澹軒。莆田縣(今涵江區)人。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連陷南京、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財募義兵三千人,攜糧響,乘舟楫,北上抗敵,隸名將韓世忠部,致金兵敗退。宣撫使李綱薦其任殿前統制司干辦公事官,以上書言收復失地為秦檜所扼,降承信郎,遂歸鄉。致力於家鄉公益事業,建石橋34座、涼亭座,築海堤,墾埭田280多公畝,修軍學,創梅峰書院並親自講學。著有《春秋註解》、《澹軒集》傳世。
鄭樵(公元1104-1162年) 字漁仲。學者習慣稱之「溪西」先生、「夾祭」先生。宋興化縣(今莆田縣)人,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十歲閉門讀書,不應科舉,刻苦學問,博覽群書,三五年著書,十年搜訪圖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鄭樵第一個創立了中國通史體系。其歷史巨著《通志》200卷、500多萬字,集天下書為一書,與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並稱「三通」,後人評價極高。《通志》、《爾雅注》、《夾祭遺稿》、《六經奧論》等皆收入《四庫全書》。
陳俊卿(公元1113-1186年) 字應求,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南宋大臣,官至宰輔。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登進士,授泉州觀察推官。後調睦宗院教授,以校書郎召為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敢於彈劾奸臣,主張抗金,反對議和。孝宗即位,遷中書舍人,以本職充江淮(今江蘇、安徽兩省淮河以南及長江下游一帶)宣撫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灌輸省南京市)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為禮部侍郎參贊督府軍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入京,為吏部侍郎、同修國史。又知建寧府(今福建省建甌縣)。越年授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入相,以選賢舉能為已任。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福州,起判建康府兼江東(今長江南岸地區)安撫使。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上書告老,以少師、魏國公致仕。卒前,手書示諸子勿祈恩澤,勿請謚樹碑。卒後,孝宗贈太師,謚正獻。朱熹親自來莆弔唁,並書其行狀。
林光朝(公元1114-1178年) 字謙之,號艾軒,莆田縣人,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以名儒召對,遷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以朝散郎充分集英殿修撰知婺州(今浙江省金華市),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太平興國宮,官終工部侍郎,謚「文節」。早年得理學名儒周敦頤濂洛學派真傳,講學於莆田東井、紅泉、蒲弄等書堂,後世學者稱其為「紅泉學派」,尊為「南夫子」。朱熹少時過莆田,嘗聽其講學。有《艾軒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
鄭僑(公元1132-1202年) 字惠叔,號回溪,宋興化縣(今仙游縣)人。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考中狀元。後歷任簽書鎮南軍節度使判官,轉校書郎、著作佐郎、國史院編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權給事中,權禮部郎中兼侍講,知建寧、建康、福州府。寧宗即位,召為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事,三年以資政殿大學士復知福州,移建康,拜觀文殿學士。晚年,因與韓 胄意見不合而受排擠,辭官回鄉。卒後贈太師、郇國公,謚「忠惠」。
陳讜(公元1135-1216年) 字正仲,仙游縣人。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進士,在甌寧(今福建省建甌縣)、泉州等地任職,升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以直言觸犯當朝宰相陳自強,調任太常少卿奉祠。後起用為兵部侍郎,因上書不納,遂乞外任,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寧國府。旋除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國宮。寧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告老還鄉,卒封清源郡(今福建泉州市)侯,贈通議大夫。曾倡建仙游安利橋、石馬橋、金鳳橋等。平生博覽群書,詩文雅緻,擅長書法,楷寫尤為雄健有力。
陳文龍(公元1232-1277年) 字君賁、德剛,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初名子龍,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中狀元。度宗易名文龍。先後任秘書省正字、鎮東(今吉林省西北部)軍節度判官、崇政殿說書、監察御史、撫州(今江西撫州市西)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參知政事、興化知軍、冰廣宣撫等職。
陳文龍是南宋末抗元將領。曾上書彈劾奸相賈似道對元兵一味求和誤國。遭賈打擊,憤而辭官。元兵入閩攻陷福州後,元將派人勸降,遭嚴辭拒絕,並斬招降使,傾盡家財募兵,制「生為宋臣,死為宋鬼」二旗堅守興化城。初戰退敵於囊山,因叛將開城降元被捕,誘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絕食。經杭州謁拜岳飛廟時,悲痛萬分,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後人譽為福建的「岳飛」。行朝詔贈太師,謚「忠肅」。
柯維騏(公元1497-1574年) 字奇純,號希齋,莆田縣(今城廂區)人。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不赴任。地方十八次薦其才可備著述,有旨授承德郎,即致仕,居家五十餘年,致心於著述,四方從學者四百餘人,教人以務實志、實功、實用之學。著有《宋史》、《遼史》、《金史》等三史為一書,糾正其謬誤、疏略,加以考訂、補遺,國內外史學界均予以較高評價,日本尤其推重,曾翻刻傳播,世稱良史,此外,著有《續莆陽文獻》24卷、《史記考要》10卷、詩文《藝餘集》、《河汾傳》等。
林兆恩(公元1517-1598年) 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穀子,世稱「三教先生」,教徒尊為三下教主夏午尼氏道統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師。莆田縣(今城廂區)人。三十歲時棄科舉,專心研究宋儒和當時王陽明的「身心性命」之學,創儒、道、釋「三教歸一」學說。著有《三教正宗統論》36卷,勸人為善,反對邪惡。其學說影響至深且廣,弟子幾遍天下。現國內外許多地方均有許多規模不一的「三教祠」。而東岩山報恩寺前這「宗孔祠」則被世人稱為「麟山祖祠」。
嘉靖年間,倭寇騷擾閩浙沿海,林兆恩呈《防倭管見》於官府,並傾家賑濟難民,收埋屍骨二萬二千餘身,曾創「艮背法」(即今氣功療法),著有《九序圖》一書,用以防病健身,救治當時兵災後的流行瘟疫。
林潤(公元1530-1569年) 字若雨,號念堂,莆田縣(今城廂區)人。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進士。初任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知縣,後授南京山東道御史。林潤任職期間,正色立朝,敢於嚴懲奸惡。先後彈劾祭酒沈坤殺人案、嚴世藩死黨鄢懋卿五大罪狀,章奏嚴嵩之子嚴世藩及羅龍文之大逆罪。《明史》評嚴嵩父子之敗,乃」發於鄒應龍,成於林潤」。擢南京通政司參議,升僉都御史,巡撫蘇松。此時倭寇屠掠興化城,林潤特疏請朝廷發帑金賑恤,並免徵賦稅三年。
宋珏(公元1576-1632年) 字比玉。自號荔支仙,又號浪道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肄業國子監,不久棄去,寄寓南京、蘇州、杭州等地三十餘年。平生落魄,而疏財仗義,濟急排難,無所避畏,為人所難能。長於書法,章、行、草俱佳,規撫《夏承碑》甚蒼古。善畫能詩,時稱為三絕。尢擅長山水畫,《國朝畫征錄》稱其「能脫盡畫史習氣,自是士人高致,其寫松樹尢秀絕。」詩情畫筆,傾倒名流,片紙隻字,皆成珍寶,外國使才多以重金購其作品。此外,又工篆刻,首創以八分入印,自成一家,世稱「莆田派」或「閩派」。手刻有《古香齋寶藏蔡帖》、《荔枝譜》等。
普鯨(公元1568-1650年) 字波臣,莆田人。明代著名的肖像畫大師,承古代人物畫大師顧愷之「以形寫神」的手法,並大膽吸收西洋畫法,熔中西於一爐,創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凹凸法」,人稱「波臣派」。所畫肖像,神情生動、逼真,如鏡取影,前無古人。在明清兩代畫家中,享有很高聲望。《中國繪畫史》稱其肖像畫在朱明王朝三百年間,首屈一指。傳世有《黃道周像》、《黃宗羲像》、《謝在杭像》、《錢澄之像》、《張岱像》等,皆屬珍品。
林蘭友(公元1594-1659年) 初名蘭支,字翰荃,號自芳,別號猗齋,仙游縣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進士。授廣西臨桂(今廣西臨桂縣)知縣,後任南京湖廣道監察御史。任職期間,發奸剔弊病,疾惡如仇,不畏權貴,不徇鄉情,曾一日三劾薛大豐,轟動朝野,人稱「鐵面御史」。後因上疏論大臣楊嗣昌「忤旨誤國,忠孝兩虧」,反被謫貶為浙江按察司充散員。旋起為光祿寺卿,調南京吏部考功員外郎。崇禎末年,李自成入北京,被捕,旋脫歸故里。明唐王立於福州,起用太僕寺少卿、山西道監察御史,後晉升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出漳泉督師,抗擊清兵,力圖恢復明室,卻以失敗告終,乃帶領全家隱居海15年,病卒。
江春霖(公元1854-1918年) 字仲默,號杏村,又號梅陽山人,莆田縣人。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進士,名列第一。由翰林檢計歷光國史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撰文處行走。考選御史,旋掌江南、新疆、遼沈、河南、四川諸道監察御史。訪察吏治,不避權貴。前後六年,封奏六十多起,直言義諫,與慶親王、袁世凱、徐世昌、孫寶琦等權貴抗爭,聲震朝野。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被罷官歸里。從此,厭談政治,唯致力於公益事業。翌年,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以其修家鄉水利有功,授二等嘉禾勛章,拒之不受。著有《江御史奏議》、《梅陽山人集》等行世。
李霞(公元1871-1938年) 字雲仙,別號髓石子,仙游縣人。少時隨伯父(雕刻老世藝人)學畫,為廟宇作壁畫。16歲始以賣畫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宮以《麻姑晉酒圖》傑作譽滿京城,被稱為「麻姑李」。1910年,先後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轟動一時。1914年,其名作《十八羅漢渡江圖》被選送巴拿馬參加全球博覽會,獲優等獎章。1923年所繪的《函谷跨牛圖》在美國紐約賽會上又獲優等獎章。我國著名畫家吳昌碩曾撰文高度評價李霞畫作,稱其為當代「人物第一家」。
張琴(公元1876-1952年) 字治如,晚號石匏老人。莆田縣(今城廂區)人。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圻)進士,是興化科舉以來的最後一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次年,廢科舉,興學校,首任興化第一所官立興郡中學堂監督(即校長)。民國成立,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在北京與愛國人士創辦《亞東新聞》報。任主筆。因《亞東新聞》每期著社論揭露竊國大盜袁世凱圖謀帝制自為、刺殺宋教仁等罪行,被袁世凱拘留懷仁堂一晝夜,報紙亦遭封禁。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赴廣州出度國會非常會議。擁戴孫中山,受聘為杜起雲師長秘書。後歸里著述,有《六書考源》、《桐雲軒碑帖題跋》、《讀爾雅稿》、《莆田縣志稿》、《桐雲軒聲畫集》、《桐雲軒詩文集》等。其詩文、書畫、篆刻手跡,均為世人所珍藏。
李耕(公元1885-1964年) 原名李實堅,字硯衣,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仙游縣人。歷任福建文史館研究員、福建省政協委員、仙游縣政協副主席,中國美協會員、福建美協副主席。
李耕是著名的國畫家。從事藝術實踐六十多年,用神妙畫筆創作許多珍貴的藝術形象,尢以佛像畫著稱於世,山水花卉功力甚深,兼通書法、詩文、雕塑。作畫筆法超脫老練,形、神、韻三者兼備,獨樹一幟,在國外及東南亞久負盛名。作品《彌勒佛》曾在職926年的華東五省畫展中獲第一名。徐悲鴻評贊曰:「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揮毫恣肄,可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代表作有《東坡笠履圖》、《達摩》、《十八羅漢圖》、《彌勒佛》、《十六快》、《四快圖》、《仙游十八景》等。另有《菜根精舍》、《畫論》等繪畫理論著作。李耕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廣收門徒,熱心培養一大批後起之秀,為國畫藝術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
黃羲(公元1899-1979年) 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軒,號大蜚人,仙游縣人。中國著名的古裝人物畫家,美術教育家。少年時,拜李耕為師,後隨要霞學畫。浪跡蘇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閩南和台灣等。1926年考入上海美專,又進新華藝術進修,畢業後任教42年。其畫既繼承傳統的國畫技法,又吸取民間藝術的氣質和特點。代表作有《風塵三俠》、《伯樂相馬》、《伏生傳經》、《文姬歸漢》、《麻姑》、《達摩》、《觀音》等。1957年應著名畫家潘天壽邀請,受聘於浙江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古裝人物畫傳統技法,著有《說畫》和《中國畫理法研究》等書。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和閩、浙美術協會聯合舉辦「黃羲遺作畫展」,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題詞「意思橫逸,動筆新奇」,給以高度評價。
吳德懋(公元1902-1942年) 中國體育巨星。莆田縣(今城廂區)人。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體育系。任廈門集美中學體育主任、南京東南大學體育教師、福建省政府參議、中央大學體育科主任等職。
吳德懋曾獲1924年福建省學校聯合運動會個人總分第一名;1924年的第三屆全國運動會上,獲五項全能及十項全能冠軍,並獲鐵餅第二名和鉛球、標槍第四名,同時獲得個人總分第一名,轟動全國體育界。1925年參加第七屆遠東運動會,榮獲五項全能第一名,為我獲得僅有的一項冠軍。吳德懋在任教期間,精心造就一批全國著名的體育人才。著有《女子籃球訓練法》一書。1942年在重慶喪生於車禍。
黃震(公元1900-1969年) 原名經芳,仙游縣人。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歷任福建省農業改進處處長兼試驗場場長、福建省科學館館長、中國動物學會福州分會理事長、莆田一中校長,以及福建農學院、福建師大等校教授。
黃震對教育、文化和科研事業的貢獻至為卓著。早在30年代,即編著生物科學讀物,供各大專院鷳應用。40年代,曾在永安大湖創辦10所國民學校、10間民眾教育館、32個讀書站,並組織3個巡迴教育隊,極力在農村普及文化、衛生及科學知識。舉辦全省動植物及防治病蟲害展覽會,受到國內外科研人士和知名學者的高度評價。編著有《福建獸類簡志》、《福建農業害獸目錄》、《農作物防治病蟲害》、》鳥類對農作物的危害》、《福建動植物之研究》等20多部書。
林景潤(1897-1946年) 字琴雨,莆田縣人。莆田哲理中學畢業後,入福建協和大學政治系,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1919年獲碩士學位,後又獲哈佛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回國後任福建協和大學教授,講授政治學及教育行政學。1928年起,出任福建協和大學校長,歷近二十年。並創辦琴雨幼稚園、捐資辦小學。曾任福建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1946年故於美國。
歐元懷(1893-1978年) 字愧安。莆田市城廂區人。1915年赴美國,先後在西南大學文理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22年畢業回國,歷任廈門大學教育主任兼總務長、上海大夏大學副校長和校長、上海市工部局華人教育處教育委員、貴州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等職。解放初任「華東師范大學籌備委員會」事務委員,並被邀為上海市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歐元懷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曾因創辦大夏大學,成績顯著,貢獻傑出,美國西南大學特贈予榮譽博士學位。
只找到這些!!!!!!!!!!
⑤ 莆田有哪些歷史名人
莆田極具代表性十大人物你知道是哪些人嗎?
莆田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曾被譽為「海濱鄒魯」、「文獻名邦」。自唐以降1200多年間,涌現出2000多名進士,10名狀元,8名宰相。他們恰似燦爛的群星,在歷史的銀河裡閃爍,各領風騷,垂範後人。
林默
號為「通賢靈女」
林默,一名默娘,民間親切地稱她「姑媽」、「娘媽」或「媽祖」。莆田人。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莆田縣湄洲嶼的一個仕宦家庭。生後直到滿月,從未啼哭過。因被名為「默」,又稱「默娘」。默娘聰慧過人,8歲從塾師讀書,就能解書中大意。稍長,好誦經禮佛。她精醫術,常為人治病,教人防疫避災,又熟習水性。
江采萍
懸壺濟世的醫道世家
梅妃江采萍(710年-756年),別名江妃、江東妃、梅精,唐玄宗早期寵妃,帝王後妃八大才女之一。梅妃擅長詩賦、樂器、歌舞,著有《謝賜珍珠》《樓東賦》等,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驚鴻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傳,在當時廣為流傳。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落逃未帶上困於冷宮的梅妃,梅妃白綾裹身投井自盡。
黃滔
授予「四門博士」
黃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內前埭(今荔城區東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福建文壇盟主」、閩中「文章初祖」。《四庫全書》收《黃御史集》10卷,附錄1卷。黃滔故居蕃衍出的後裔,有進士94人,其中狀元2人即後唐天成丁亥(927)科狀元、端明殿掌院學士潘湖翁黃仁穎居晉江潘湖。
劉克庄
文名久著,史學尤精
劉克庄(1187年-1269年),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後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於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初名灼,師事真德秀。寧宗嘉定二年(1209)補將仕郎,調靖安簿,始更今名。江淮制置使李珏任為沿江制司准遣,隨即知建陽縣。
許稷
安求一時譽,當期千載知
許稷,字君苗,莆田人。曾在京師與歐陽詹、林藻等酒會,激於林藻戲語,隱終南山,苦學三年,出就府薦,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舉進士,歷南省員外,終衡州刺史。許稷少年,美鳳儀,善談論,警敏能文,性喜漫遊。嘗謁九鯉湖,知何氏兄弟九人之初至也,止於南山而煉丹於湖,丹成飼鯉化龍,乘之而去,故此山名九仙,湖曰九鯉,總名曰何岩,皆以何氏始。
林藻
胸有大志,敏而好學
林藻,字緯乾,莆田人。唐貞元七年(791)應試《珠還合浦賦》,辭彩過人,受到主考官杜黃裳的賞識,認為他「有神助」,終得進士及第,官至嶺南節度副使。林藻與其胞弟林蘊都以善書聞名,成為唐德宗貞元時期名書法家和文學家。林藻的書法學顏真卿,尤擅長於行書,極得智永遺法,筆意蕭疏古淡,意韻深古,其書作雜於魏晉書法藝林之中。
康大和
被朝廷譽為一代宗師
康大和,字原中,號勵峰。明正德二年(1507年)出生於莆田縣崇福里礪山(今秀嶼區月塘鄉前康村)。明嘉靖十四年(1535)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升遷南京工部尚書。康大和,少年聰穎,篤志好學,被人譽為「神童」。他立志日後要出人頭地,在學堂里比他人更加發奮,學業上都是名列前茅,頗受老師器重。
林環
精伏氏經方
林環,字崇璧,號?齋,福建莆田人。明永樂四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講。預修《永樂大典》,為《書經》部分總裁官。他曾兩次出任會試考官,所取多為真才。林環識略過人,通曉世務,深得成祖器重。永樂十二年二月,林環隨從明成祖出征瓦剌,途中染病,回到北京後不治而亡,年僅38歲。林環善詩文,著作頗豐。
戴大賓
未老思閣老,無才做秀才
戴大賓,字寅仲,福建莆田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呂?榜進士第三人。戴大賓出身於書香門第,3歲就學背詩文,5歲便能吟詩作文,尤善聯詩作對,在當地小有名氣,被稱為神童。8歲那年,有一天,他到縣里的學館去遊玩,老師知道他善對就指著廳堂里的椅子出了一聯:「虎皮褥蓋學士椅。」戴大賓對曰:「兔毫筆寫狀元坊。」老師聽後連連稱奇。
翁承贊
右諫議大夫
翁承贊(859?932)字文堯(一作文饒),晚年號狎鷗翁,莆陽興福里竹嘯庄(今北高鎮竹庄村)人。翁氏為禮樂名家,東南茂族,其先京兆人也。曾祖何,官檢校右散騎常侍;祖則,官大理司直;父巨隅,榮王府咨議參軍,贈光祿少卿,累遷少府監,居興福里,見其地「前有海水朝宗,後有竹林環蔭」,遂名其鄉「竹嘯翁庄」。
作者:水瓶blank998
⑥ 中國古代福建籍的狀元和進士有多少
中國古代福建籍的狀元和進士共有8613名。
其中福州歷代文狀元19名,唐代文進士34名,宋代進士2247名,明清進士933名。莆田共有2308名,其中宋代1666人,明代興化533名,清代只有50多名。泉州進士總人數1773名,其中晉江進士1299名。
明清進士在福州出現「一榜三鼎甲」、「三科三狀元」的科舉罕事。
一榜三鼎甲: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該科狀元鄭性之(侯官人),榜眼孫德輿(福清人),探花黃桂(侯官人)全是福州人。
三科三狀元:自宋乾道二年至八年(公元1166—1172年),福州屬縣永福(今永泰縣)蕭國梁、鄭僑、黃定三人連續三屆奪魁,以「一縣七里三狀元」打破科舉史記錄。
(6)莆田歷史狀元多少擴展閱讀:
據統計,清代福建中舉人數共9967名,台灣在福建鄉試(十府、兩州、兩衛、一八旗駐防)中共有301人中舉,名列福建全省第8位,次於福州府(4309名)、泉州府(1694名)等,高於邵武府(265名)、福寧府(195名)、龍岩州(177名)等。
自回歸至嘉慶九年(1804),台灣鄉試中舉人數每科僅維持一兩名,之後則厚積薄發,其科名甚至超過閩北、閩東以及閩西南的一些府州。戴顯群認為,這是清政府對台政策傾斜以及兩岸人民經濟文化交流的結果,「台灣科舉的成就給福建增添光彩,同時對促進台灣文教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鞏固國家統一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⑦ 福建歷史上第一位狀元是誰
福建第一個狀元是唐中後期的徐晦,比榜眼歐陽詹晚幾年
⑧ 莆田歷史上出了多少狀元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有必要對古代科舉制度及文武狀元的來歷作一番闡述。隋文帝統一全國後,開始以分科取士的辦法來充實官員隊伍,以取代九品中正制。大業二年(606年)設「進士」科,以「試策」即考試方式選拔官吏。唐朝開始把考試分為常科與制科兩大類共幾十科(種),制科是皇帝因特種需要而臨時設定的,屬非常措施,被視為「非正途。」常科考試的舉行較有規律,其中以進士科最難考,錄取比例非常低,含金量最高而特別受推崇。以至「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首創進士科的殿試之例,成績排在最前面的稱狀頭或狀元,但那時,其它無殿試的科考第一名也可稱狀頭(狀元)。到了北宋,錄取進士的名額大增,規格共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繼殿試後排出狀元、榜眼、探花,均賜進士及第,這種確定文狀元的方式一直沿用到清代。但並非第一名就是狀元,也並不是每次都有狀元。唐代的一些科,只取一名進士,就無所謂狀元;還有一些繼復試後一個未取,當然也沒有狀元。宋代時有的會試後沒有殿試,雖有名次卻無狀元;還有個別科的狀元,事後因故被取消了。但也有相反情況,如元代十六次考舉都是兩榜,因而每次都有兩個狀元。清初也開過兩次兩榜的,各有兩名狀元。所以,取得文狀元的經過各有不同。 以此看來,人們所說的文狀元應該指「經殿試後確定的第一甲第一名的進士。」這樣定義才客觀公正。據此,下列幾位為興化歷史上的文狀元是毫無疑問的。 北宋 徐鐸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 南宋 黃公度 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 南宋 鄭僑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 吳叔告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 陳文龍 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 林濟孫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 林亨 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 林環 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 明朝 柯潛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綜上所述,自隋朝開創科舉制度,到清末科舉的廢止(1905年),興化共出了十一位狀元,其中文狀元九人,武狀元兩人。
⑨ 莆田有什麼歷史名人
莆田市歷史上素有「文獻名邦」之譽,自唐代以來的1200多年間,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在各個時期勇領風騷,垂範後人。出現林默、林兆恩、蔡襄、鄭樵、劉克庄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舉進士者多達2400多名、其中文武狀元22名、宰相14名、尚書近70名,還有許多至今傳為佳話的科甲風流。諸如「一家九刺史」,「一門五學士」,「兄弟兩宰相」,「魁亞占雙標」,「一方文武魁天下」,「中央六部尚書佔五部」。還有保持唐章宋韻的莆仙方言,被譽為「南戲活化石」的莆仙戲。 郭沫若詩日:「荔城無處不荔枝,金復平疇碧復堤。圍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庫四時宜。梅妃生里傳猶在,夾漈藏書有孑遺。漫道江南風景好,水鄉魚米亦如之。」
科舉名邦、狀元之鄉 中國封建社會處隋朝至清朝末年整個科舉時代,全國各地進士達千名以上的進士縣,只有18個縣,其中福建省佔4個。而莆田縣的歷代進士,竟多達1700多人,因而雄踞福建省進士縣的榜首,其次為晉江、閩縣(今福州)和建安(今屬南平市),比已經包括一些全省人才再加上福州自己管轄的九個縣的人才的福州還多。其中莆田縣進士1700多人,唐朝中期從莆田縣分出而成立的仙游縣進士701人,莆田兩縣共有2400多人,以上數據沒有包括已經移民外地的莆田人所產生的人才。又據載,宋代所取進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個是莆仙人。不僅如此,單在宋代,莆仙人中狀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賦魁、別試第一名的人數,也是位居福建之首。其中中狀元的有陳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師、陳俊卿、黃艾等6人;中探花的有李昭遠1人;以賦魁天下者有鄭厚、劉夙、林旖、吳鑄疇、鄭從甫、葉大有等6人;
文武狀元名單
文科: 五代 徐寅 北宋徐鐸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 南宋黃公度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 南宋鄭僑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吳叔告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陳文龍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林濟孫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林亨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林環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 明朝柯潛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武科: 蔡必勝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武舉第一名 薛 奕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武舉第一名 陳從龍 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 武舉第一名 葉豈頁 宋宣和六年(1124)年殿試第一名 林定元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武舉第一名 廖 標 明世宗嘉靖4年 公元1525年 吳泰來 清世宗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武舉第一名 林 洪 清高宗乾隆18年 公元(1753)年武舉第一名 黃振邦 清高宗乾隆59年 公元(1794)年武舉第一名 康荔芳 清仁宗嘉慶21年 公元(1816)年武舉第一名 周玉輝 清德宗光緒15年 公元1889年武舉第一名
⑩ 莆田狀元的中國之最
一、歷史上抄唯一一次同年文武兩狀元均為同一個地方舉子,發生在北宋熙寧九年(1076),福建路興化軍(今莆田市)的徐鐸和薛奕分別高中文武狀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狀元乃是同鄉時,不由龍顏大悅,特作詩以賜,詩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二、歷代狀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當屬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狀元陳文龍(福建莆田人),明永樂六年(1409年),朝廷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是福州城惶廟神。
三、在歷代狀元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因為詩賦被罷免的狀元,為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狀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四、歷代科舉唯一一次「四異」同科,為紹興八年(1138),莆田人黃公度(1109-1156)殿試進士第一名為榜魁(狀元);陳俊卿(1113-1186)第二名為亞魁(榜眼);林鄧七十三歲,為榜尊;龔茂良(1121-1178)十八歲,為榜幼。時稱「四異」同科。又,黃公度與陳俊卿,又被稱為「魁亞占雙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