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拙政園的簡介
拙政復園的特點是園林制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間進行分割,充分採用了借景和對景等造園藝術,因此拙政園的美在不言之中,有人說拙政園是蘇州四大名園之首。
拙政園是中國園林的經典之作,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公元 1509年)因有江南才子文徵明參與設計,文入氣息尤其濃厚,處處詩情畫意。園以水景取勝,平淡簡遠,樸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園林疏朗典雅的古樸風格。景區分為東、中、西三部,另有原住宅處於1992年建成蘇州園林博物館對外開放,這亦是中國首家園林專題館。
2. 拙政園建在什麼朝代
由以下資料可以看出:拙政園建於明朝
【拙政園簡介】
拙政園,中國古代江南名園,位於蘇州古城區東北婁門內的東北街178號,現園林佔地面積約4.1公頃(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約0.67公頃)。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場失意還鄉的朝廷御史王獻臣始建此園,以後屢次更換園主,或為官僚地主的私園,或為官府的一部分,或散為民居,其間經過多次改建。四百餘年間滄桑變遷,幾度興廢,原來渾然一體的園林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座園林。後於20世紀初進行了全面修整和擴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拙政園為中國的四大名園之一(另三座分別為北京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留園),曾名冠江南,勝甲東吳。作為蘇州園林中的經典作品,拙政園的園林藝術代表了江南私家園林一個歷史階段的特點和成就,在中國造園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拙政園歷史沿革】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拙政園由王獻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晉朝《閑居賦》的一段話:「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有朴實之人在自家花園為政的巧意。
史籍上記載王獻臣曾委託畫家文徵明做最早的設計,並存文氏之《拙政園圖》、《拙政園記》和《拙政園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畫出園林的面貌和風格。當時,園面積約13.4公頃,規模比較大。園多隙地,中亘積水,浚沼成池,池廣林茂。有繁花塢、倚玉軒、芙蓉隈及軒、檻、池、台、塢、澗之屬,共有31個景點。整個園林竹樹野郁,山水彌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天然野趣。
根據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園記》中的描述,一開始建造此園時,他就發覺這塊地並不太適合蓋相當多建築,地質松軟,積水彌漫,而且濕氣很重。因此文徵明以水為主體,輔以植栽,因地制宜設計出了各個景點,並將詩畫中的隱喻套進視覺層次中。園中至今仍留有許多文徵明的對聯與詩,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最能帶出此園的意境。 此外,園中所栽種的紫藤相傳是文徵明親手種植。由此可看出文徵明相當喜愛植物,有學者分析在31個景點中,超過一半的景,都與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關。
經歷—百二十餘年後,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並盪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將其重新修復,並將「拙政」改名為「歸園田居」,取意陶淵明的詩。
清順治十年,陳之遴曾購得此園。1662年,拙政園充公。康熙年初,曾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其後還予陳之遴子,再賣給吳三桂婿王永寧,王曾大興土木,堆幟丘壑,園狀大為改變。
康熙十八年,為蘇松常道署。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蔣棨接手此園,並將園中規模略做更改,東邊的庭院切分為中、西兩部分。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園當做蘇州的重要基地,改之為忠王府。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改名為「補園」。當時拙政園的腹地縮小到1.2頃,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園今日之基礎。
3. 蘇州拙政園建於什麼年代
你好,蘇州的拙政園建於明代正德四年也就是1509年。
蘇州的拙政園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謝謝提問,望採納哦。
4. 拙政園一些簡單的歷史
歷史沿革
明正德四年(1509年),拙政園由王獻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晉朝《閑居賦》的一段話:「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有朴實之人在自家花園為政的巧意。
史籍上記載王獻臣曾委託畫家文徵明做最早的設計,並存文氏之《拙政園圖》、《拙政園記》和《拙政園詠》傳世,比較完整地勾畫出園林的面貌和風格。當時,園面積約13.4公頃,規模比較大。園多隙地,中亘積水,浚沼成池,池廣林茂。有繁花塢、倚玉軒、芙蓉隈及軒、檻、池、台、塢、澗之屬,共有31個景點。整個園林竹樹野郁,山水彌漫,近乎自然風光,充滿濃郁的天然野趣。
根據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園記》中的描述,一開始建造此園時,就發覺這塊地並不太適合蓋相當多建築
拙政園
,地質松軟,積水彌漫,而且濕氣很重。因此文徵明以水為主體,輔以植栽,因地制宜設計出了各個景點,並將詩畫中的隱喻套進視覺層次中。園中至今仍留有許多文徵明的對聯與詩,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最能帶出此園的意境。 此外,園中所栽種的紫藤相傳是文徵明親手種植。由此可看出文徵明相當喜愛植物,有學者分析在31個景點中,超過一半的景,都與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關。
經歷—百二十餘年後,崇禎四年(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並盪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將其重新修復,並將「拙政」改名為「歸園田居」,取意陶淵明的詩。
拙政園景觀
清順治十年,陳之遴曾購得此園。1662年,拙政園充公。康熙年初,曾為駐防將軍府、兵備道行館。其後還予陳之遴子,再賣給吳三桂婿王永寧,王曾大興土木,堆幟丘壑,園狀大為改變。
康熙十八年,為蘇松常道署。乾隆三年(1738年),蔣棨接手此園,並將園中規模略做更改,東邊的庭院切分為中、西兩部分。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園當做蘇州的重要基地,改之為忠王府。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改名為「補園」。當時拙政園的腹地縮小到1.2頃,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園今日之基礎。
同治年間的江蘇巡撫李鴻章、張之萬,辛亥革命伊始時的江蘇都督程德全,抗戰時期的偽江蘇省省長陳則民都看中了拙政園。時疫醫院、戒煙所、區公所都曾是拙政園的別名。
至抗戰爆發前夕,一代名園衰落至「狐鼠穿屋,蘚苔蔽路」的境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本侵略軍飛機幾度轟炸蘇州,遠香堂受震破損,南軒被焚毀,園內亭閣傾圮,枯葦敗荷,荒穢不堪。1945
拙政園
年(民國二十八年),日偽政府垮台。補園仍歸張氏,奉直會館仍歸奉直同鄉會。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自四川壁山遷蘇州,借奉直會館為校舍,又以原歸田園居廢址為教職員工宿舍,並購得原歸田園居以外一處菜地(今拙政園東部天泉亭一帶),改為操場。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社會教育學院以校舍不足,向張氏後人租借補園。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中共解放軍克蘇州。社教學院遷無錫。原校舍即拙政園改為蘇南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張氏後人向新朝獻補園。
1951年11月,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文管部門立即修繕,延請專家名匠,規劃整治,按原樣修復,1952年11月6日,整修後的拙政園中部和西部正式開放,成為普通百姓休閑遊玩的去處。
1961年拙政園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被國家計委、旅遊局、建設部列為國家級特殊游覽參觀點。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國家旅遊局、建設部授予全國首批AAAA級旅遊景點稱號。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從1996年始,拙政園每年春夏之季分別舉辦杜鵑花旅遊節與荷花旅遊節。2009年7月8日,拙政園迎來500周年華誕
5. 想了解一下拙政園的歷史和特色
拙政園,中國古代江南名園,位於蘇州古城區東北婁門內的東北街178號,版現園林佔地面積約4.1公頃(不權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約0.67公頃)。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場失意還鄉的朝廷御史王獻臣始建此園,以後屢次更換園主,或為官僚地主的私園,或為官府的一部分,或散為民居,其間經過多次改建。四百餘年間滄桑變遷,幾度興廢,原來渾然一體的園林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座園林。後於20世紀初進行了全面修整和擴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拙政園為中國的四大名園之一(另三座分別為北京頤和園,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留園),曾名冠江南,勝甲東吳。作為蘇州園林中的經典作品,拙政園的園林藝術代表了江南私家園林一個歷史階段的特點和成就,在中國造園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6. 蘇州拙政園來歷
拙政園最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時為大弘(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後將其買下,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取名「拙政」是因晉朝《閑居賦》的一段話:「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有朴實之人在自家花園為政的巧意。
拙政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他的兒子在一夜豪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此後拙政園屢換園主,曾一分為三,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
經歷—百二十餘年後,崇禎四年(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並盪為丘墟的東部園林歸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將其重新修復,並將「拙政」改名為「歸園田居」,取意陶淵明的詩。
康熙十八年,為蘇松常道署。乾隆三年(1738年),蔣棨接手此園,並將園中規模略做更改,東邊的庭院切分為中、西兩部分。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園當做蘇州的重要基地,改之為忠王府。
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富賈張履謙接手此園,改名為「補園」。當時拙政園的腹地縮小到1.2頃,張履謙大舉裝修了相當多細致部份,因此奠定了拙政園今日之基礎。
同治年間的江蘇巡撫李鴻章、張之萬,辛亥革命伊始時的江蘇都督程德全,抗戰時期的偽江蘇省省長陳則民都看中了拙政園。時疫醫院、戒煙所、區公所都曾是拙政園的別名。
至抗戰爆發前夕,一代名園衰落至「狐鼠穿屋,蘚苔蔽路」的境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本侵略軍飛機幾度轟炸蘇州,遠香堂受震破損,南軒被焚毀,園內亭閣傾圮,枯葦敗荷,荒穢不堪。1945年(民國二十八年),日偽政府垮台。補園仍歸張氏,奉直會館仍歸奉直同鄉會。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自四川壁山遷蘇州,借奉直會館為校舍,又以原歸田園居廢址為教職員工宿舍,並購得原歸田園居以外一處菜地(今拙政園東部天泉亭一帶),改為操場。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社會教育學院以校舍不足,向張氏後人租借補園。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中共解放軍克蘇州。社教學院遷無錫。原校舍即拙政園改為蘇南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張氏後人向新朝獻補園。
1951年11月,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文管部門立即修繕,延請專家名匠,規劃整治,按原樣修復,1952年11月6日,整修後的拙政園中部和西部正式開放,成為普通百姓休閑遊玩的去處。
7. 拙政園是哪個朝代修建的
拙政園是明朝修建的。
拙政園始建於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
拙政園位於古城蘇州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是蘇州現存最大的古典園林,佔地78畝(約合5.2公頃)。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
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
(7)蘇州拙政園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拙政園減免門票入園規定:
1、身高在1.4米以下兒童(含1.4米)由成人攜帶免票入園(不包括學生團隊春秋遊);6周歲(含6周歲以下兒童)憑有效證件,由成人攜帶免票入園。
2、6周歲(不含6周歲)到18周歲(含18周歲)未成年人、本科及以下全日制在校學生(不含函授、成人教育及短期培訓生、交流生和研究生),須憑本人有效學生證和身份證件享受半價優惠。
3、憑蘇州市老幹部局、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發放的離休幹部游園證可免票入園。
4、現役軍人、軍隊離退休幹部憑有效證件可免票入園,革命傷殘軍人持國務院頒發的傷殘軍人證免票入園。
8. 拙政園的歷史與傳說
拙政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始建於明正德初年(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拙政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21)。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拙政園也逐年修繕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曠遠的風格。不期十年動亂,拙政園成為「破四舊」的對象而被迫關閉。
此後,一度改名為「東風公園」,雖仍對外開放,但廳堂的陳設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樓後放置滑梯等物,改為「兒童樂園」。文革期間,園林工作人員並無損毀名園之舉,還想方設法將古建文物保護下來,使粉碎「四人幫」後,拙政園能夠逐步得以治理。
(8)蘇州拙政園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園林博物館
始建於1992年。2007年12月4日,園林博物館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新館緊鄰拙政園,佔地面積3205平方米,建築面積3390平方米,園林博物館設有序廳、園林歷史、園林藝術、園林文化、園林傳承等五大展廳,以蘇州歷代名園為例,向遊人展示蘇州古典園林的豐厚內涵和藝術魅力。
博物館以造園工具、陳設傢具、建築構建等實物為主要載體展示園林的傳統造園工藝,並運用了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古典園林的藝術魅力。
旅遊景點
每年春季,拙政園都要隆重舉辦一年一度的「杜鵑花節」。「杜鵑花節」既是拙政園的一項傳統特色項目,也是被蘇州市政府列入「蘇州旅遊節」的重點項目之一。
杜鵑花展期間,將有數百種名貴杜鵑花展出。屆時,拙政園內是鶯歌燕舞,萬紫千紅,滿目妖嬈。不僅讓遊客在濃濃春意中領略游園的意趣,也讓遊客在山花爛漫中感受到拙政園這座城市山林的詩情畫意。
9. 拙政園的來由,歷史
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因官場失意而還鄉的御史王獻臣,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意,名為「拙政園」。
太平天國的傑出將領忠王李秀成與蘇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拙政園也有著不解的緣份。 清咸豐十年,李秀成率軍攻佔蘇州後,建立蘇福省。據《蘇台糜鹿記》載,「以復園吳宅東拓於潘,西拓於汪,兼而並之,建為王府」。
據說,李秀成在忠王府時,喜歡在後花園見山樓辦公,此樓依山而築,臨水而建,樓上樓下互不相通,比較安全,公務之餘,放眼窗外,可遠眺西部群山,近觀則園中景色盡收眼底。
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佔領蘇州後,將忠王府作為自己的江蘇巡撫行轅,藩臬司也在其中辦公。由善後局付白銀三千兩給原園主吳氏,以園歸公,西面的汪姓房屋仍歸汪氏。當時官府還附設醫葯局於園內,行醫施葯。
(9)蘇州拙政園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園林特點:
1、以水見長
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拙政園中部現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台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2、庭院錯落
拙政園的園林建築。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游廊畫舫等園林建築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築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築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徵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