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泉州清源山的相關資料,要詳細的!回答好的我給分。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 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雲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稱「三台山」。 清源山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並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岩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布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岩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 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彌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賜恩岩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遊宣傳資料中去神遊一番了。老君岩的布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編輯本段地勢氣候
清源山屬花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岩石突兀,主景區最高海拔498米。地質結構是通過多次構造運動和岩體侵人所形成的,岩體外部呈黑褐色,岩層節理不發達,成土因質以坡積物居多,土壤為溫潤型;年平均氣溫17度-21.3度C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間,全年無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涼,氣候溫暖濕潤,一年四季均適宜觀光旅遊。
編輯本段山門
老君岩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著「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清源山大山門
沿著這條幽靜的林蔭石徑往前,植物界巨人——榕樹分立兩側,氣派非凡。那一叢叢既密又長的樹根,有如老子的長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長地久,無限生機」。
編輯本段老君造像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說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老君岩圖片
漢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日聃。」故籍為楚地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象我們常說的「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告誡人們禍福旦夕,都是相對的,不必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時候,都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觀點,充滿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觀圍護,規模宏偉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頗為壯觀,後來道觀被焚毀,老君岩便露天屹立,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它的健在,足以證實譽稱「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發達興盛的。李老君騎著青牛出函谷關,悠悠然「由楚入閩」,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國」這一風水寶地吧?! 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由於它是我國現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戲稱之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實。生動逼真的造型,精美傳神的韻味,誇張寫意的線條,質朴淳厚的內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這尊老君石像顯得格外親切可愛,充滿令人心馳神往、百看不厭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憑幾,雙眼含笑,須眉皓然,真可謂「風過髯動,指能彈物」。嚴格他說,老君的耳朵和雙膝似乎不合比例,雙耳垂肩、膝大無比,但這誇張和變位卻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愛和贊嘆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態和藹可親,目光深邃而睿智,滿臉笑容,豁達大度,平易近人,充滿了一種溫馨的人情味,一點也沒有道貌岸然、威嚴凌厲的神仙架勢。那襟懷坦盪,笑口常開的神情,讓人感到可親、可近。在民間,這尊老子石像還是健康長壽的象徵。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說,誰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當然,只有小娃娃才會信以為真。其實清源山空氣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麼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壽了。
編輯本段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觀音寺,它 千手岩
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岩處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鍾,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峰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這株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古松,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別之處?你看它樹干東西分成兩叉,正對寺廟大門,卻又不遮佛眼,與寺廟形成一個很美的夾角,令人稱奇。古松蒼勁挺拔,虯曲盤旋,像一位慈善為懷的老者,張開雙臂,迎接四方賓客,因此,無怪乎黃山的客人觀摩了這棵古松後,贊嘆它比黃山的「迎客松」還美,姿態更加熱情大度。 從千手岩往上攀緩十多分鍾,即到彌陀岩。彌陀岩可以說是清源山的精華之一,這里有流泉飛瀑、古樹名木、廟宇石刻……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巧奪天工。我們來看這一處「泉窟觀瀑」。瞧,清澈的泉水從五十米高的陡壁上瀉落,在青石上飛珠濺玉,充滿了詩情畫意,把人間的凡塵俗念盪滌殆盡,歷代文人騷客每每至此,不免文思流溢,滿目的摩崖石刻,如「洗心」、「清如許」、「流膏」等題刻仍熠熠生輝,為我們增加了觀賞雅興,不知大家是否有人生畫中游的美妙感受! 在瀑布旁的這一株由古榕和重陽木合抱成一體,造型奇特的附生樹,如情深意篤的「天侶」,故美其名曰:「天侶呈瑞」。看著它們如此親密無間,如膠似漆,令人既驚嘆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聯翩,不少的文人墨客說它是陳三五娘留在故鄉土地上的化身。因此,這里常有年輕的戀人,如意的夫婦相偎於此,留下充滿詩情畫意的紀念照。而僅隔幾步之遙的這棵濃蔭如蓋的大樹,相傳是700多年前施琅將軍的的部將從台灣帶回故鄉栽種的「洋蒲桃「,俗稱「蓮霧」。每當收獲季節,樹上綠里透紅,果實累累,形若斗笠,頂部尖、底部寬,吃起來清涼可口,別有風味。
編輯本段彌陀岩
彌陀岩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1961年5月公布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了千手岩,沿古道拾級布上,經振衣亭即到彌陀岩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里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進山門,聞得彌陀瀑布,空谷傳聲,只見飛瀑如練,從峭壁上凌空而下,捲起千堆雪,濺落萬斛珠。兩側崖壁,有洗心,清如許,泉窟觀瀑等歷代文化騷客的題刻,甚為半觀,身臨其境,塵俗凡慮,一洗無存。 這里巨石峭立,古木參天,近旁的天侶呈瑞,是兩株不同的樹種緊緊地抱在一起,一棵為重陽木、一棵是榕樹,樹根相盤,樹身相抱,樹丫纏繞,如膠如漆,歷經歷300多年,宛如一對忠貞不渝的戀人,引得許多年青人、老年人在此樹下合影留念。這里還生長著一株200年前來自台灣的果樹--洋蒲桃,相傳是清靖海侯施琅將軍的部將從台灣帶回故鄉移植栽種的,至今仍生機勃勃,年年結果。許多探親旅遊的台灣同胞,見到此樹,倍感親切。 彌陀岩的仿木石構石室,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內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石室的建築特色和佛像服飾,為研究中國垂江以南元代建築和佛教石刻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石室右側的大元至正二十四年告功立石碑文記載:平章三旦八御史貼木爾不花憲法使孫三寶僉事釋迦如捐財首倡化合眾緣易殿以石建台搭改堂宇再精琢佛相塗金。在此方193個漢字的元代石雕碑文中,出現了13個簡化漢字,這在元代碑刻中實為罕見。 石室的上方,沿尋佛經拾級而上,在陡峭的石壁下,有清乾隆年間福建陸路提督馬負書手書的佛字石刻,被譽之為閩海第 九日山祈風石刻群
一佛;中國著名書畫家黃胄所書的拜觀二字摩崖石刻,更是熠熠生輝,蔚為壯觀。石室前左側的崖壁旁,有一巨石聳立,榕樹攀生,古人鐫有一嘯台、雲谷等石刻,人立其上,大有飄然欲仙之感。極目遠眺,晉水逶邐,雙塔凌空,古城新姿,盡收眼底。石室的右下方大平台,原有古剎彌陀岩寺,塌毀於文革期間。1997年市政府撥出專款,又蒙廣大信眾熱心捐助,重建彌陀岩寺工程於同年月日12月動工,建有大殿五觀堂等,1998年月11月竣工。大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築。殿內供奉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菩薩,為脫胎飾金佛像。從彌陀岩沿步游道至蓮花池,可領略到池畔摩崖壁上唐林蘊的泉山銘石刻,過蓮花池可至峭壁亭。峭壁亭依崖而築,玲瓏奇特。於是1983年2月動工興建,同年8月竣工。出峭壁亭,過鐵索橋,即可抵達碧霄岩。
編輯本段三世佛
三世佛並排結咖跌坐於仰覆蓮花座上,主像通高約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為土蕃式樣:佛發螺鬢,上置寶嚴。面相上寬下窄,雙耳垂肩,肩寬腰細,均著袒右肩袈,並以袈裟一角搭於左肩上。衣紋用凸雕線條表示,雖歷經滄桑而線條依然明顯。石像均有圓形頭光及身光。中尊為釋迦像,又稱現在佛,主司現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觸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撫地,一手向上。左尊稱為葯師佛,即過去佛,主管過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缽。右尊叫彌陀佛,是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即雙手交疊置於腹部。險要的地勢,精湛的技術和迥異的形狀,無不讓每一個參觀者嘖嘖稱奇。 三世佛是13世紀以來藏傳密教(俗稱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畫塑記》上記載,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於「正殿」,是當時元朝信奉的主神。目前,這三世佛石刻經專家考證後認定為:我國發現的現存時代最早、保存最好、位於最東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側20米處有一方石刻即記載三世佛刻於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名碑奇石,密蔭幽澗,是碧霄岩的一大特點,以「三世佛」為中心,南側有1991年所建的閩南民居風格的廣欽法師塔院建築群體;於其背後,我們看到了這個很大的南宋摩崖楷書石刻「壽」字,字體高3.5米,寬3.15米,譽稱「閩中第一大『壽』字」;旁邊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則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數方石刻。 俗話說:無限風光在頂峰,高處登臨,眼界頓覺開闊。清源洞、南台岩這兩個景點可以說是我們今天抵達的最高峰,稱之為「山海大觀」。清源洞作為清源山第一洞,溶合泉州豐厚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積淀,具有很高的觀賞和學術價值。清源洞又名「純陽洞」、「蛻仙岩」。《泉州府志》稱:「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宋紹興年間有裴姓道人在此蛻骨登仙,時人塑像供奉。裴道人何以在此羽化成仙?這是一個富有神秘色彩、流傳久遠的民間傳說,說的是裴道人為民除害,追殺殘害生靈的巨蟒至清源洞,堵住洞口而蛻化。若問清源洞有多深?民間尚有「清源洞通洛陽江」的傳說。洞前有裴仙祠、觀音殿、文昌閣等三教祠宇森然並列交相輝映。還有一大批歷史名人紛至沓來留下無數勝跡;李光縉、何喬遠、姜志禮、洪承疇、粘本盛、馬負書、施琅、……清源洞不僅具有深邃的歷史內涵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還有極為壯觀優美的自然風光。現在讓我們領略此處的萬千氣象。這一帶山脈橫斷,峰巒起伏,層次變化極富規律;群落豐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亞熱帶雨林特徵,從中隨步可見歷盡風霜依然生機盎然的古樹名木。春夏之間山頂雲霧蒸騰,洞前亭閣縹緲。又因高居主峰,下臨無際,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盡收眼底,遠景有大海蒼茫,構成一幅絕妙的「山海大觀」意境圖。 南台岩則如「空中樓閣」,巨石高聳,視野曠遠,左挹大海,右帶金溪,晉水橫波,古城在抱,紫帽凌霄峙其前,東西兩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觀」意境區中一處妙奪天工的奇景。同樣有釋、道、佛三教建築緊依絕壁而起,四周樹木蔥籠,亦是一處遊人登高遠眺之佳景。
編輯本段舍利塔
泓一大師舍利塔 1952年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彌陀岩西側興建「弘一大師之塔」,塔內安放著大師的舍利子。石塔建築材料取材於馳名的泉州白花崗岩,經過精雕細作,使整座石塔具有閩南地方仿木石構的建築特色,塔內頂部為蜘蛛結網的藻井仿木斗拱結構,層層疊起,以增大塔內的空間效果;正面壁上,鑲嵌的輝綠岩雕刻"弘一律師遺像",系豐子愷先生悲 泓一大師舍利塔
切時所作的「淚墨畫」。整座石塔與周圍空間、摩崖石刻、環境綠化渾然一體,更顯得庄嚴、肅穆,使前來瞻仰的人們倍生懷念之情。1991年3月公布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弘一大師舍利塔左側摩崖上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千古江山留勝跡,一林風月伴高僧」的石刻。右側為曾任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廣洽、廣凈法師舍利塔。 由於弘一大師在美術、金石、書法、音樂、佛學等方面的高深造詣,因此與太虛、印光並稱為近代三大高僧。他流傳在泉州的墨寶甚多,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其生前最後遺墨。
編輯本段百丈坪
亦名遵岩、星台岩。位於清源洞東南。《閩書》載:宋高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亘,周數百武,故名。歷史上曾建有「枕雲亭」及3座石塔。明嘉靖初,少年王慎中曾在此讀書,後登進士,為「嘉靖八才子」之首。相傳俞大猷少時也常在此練武。明萬曆間,泉州太守姜志禮書「百丈坪」三個大字,十分壯觀。 百丈坪坦平寬廣,臨風遠眺,近山遠水,無限空闊。晉水、洛江匯注東海,如雙龍入海,氣勢非凡,每每紅日東升,霞光萬丈,氣象萬千,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明《閩書》載:遵岩,在左岩峰頂偏東,僧可遵所構,其地巨石偃亘,周數百武,名百丈坪,可遵建三石塔焉。可遵,俗姓徐,南安人,微髭碧眼,狀如胡僧,而精修無憊,得施利,則縷經懺,繕橋道,構殿藏。朝散黃元功母病,夢人告曰:「得岩主供之,愈。」元功延可遵,母愈也。 明《八閩通志》載: 上有百丈石。山陰有梵剎四區,峻峰迭獻,寓目登眺,如在天上。郡人多游焉。《泉州府志》載:遵岩,僧可遵居此故名,其地周數百武,巨石偃亘平如砥,又名百丈坪,可遵建三石塔,今圯。中有巨人跡,明王慎中讀書岩中。 《泉州府志》慎蒙記:山在棠陰里,一名齊雲山,廣四十里,郡之鎮山也。……而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洞有二,上洞名純陽,在山之巔,……。下洞一名紫澤,……。上有巨石,方百餘丈,有梵剎四區,適當其陰,而峻峰疊獻,寓目登眺,若置身青雲之上。外則大海環繞,一望茫然。天氣清明,則所謂日本、琉球皆可指見。真天下奇觀也。《清源山古詩集》 清代蘇大山吟遵岩詩一首:高坪百丈晚來登,古木西風感不勝。大乘佛參唐賈島,瓣香人式宋廬陵。科名早歲驚先達,文字當年許中興。寂寞岩光山色里,頹垣遠在白雲層。
編輯本段清源天湖
為再現泉山的歷史風韻,增添清源山風景名勝區水景資源景觀,1993年市政府決定在主景區山海大觀意境區內的清源山上第一名泉——虎乳泉下方的紫澤洞天谷地建設清源山蓄水工程——清源天湖。 清源天湖大壩壩頂海拔368米,為雙曲石拱壩,壩高30米,壩頂長140米,寬2。8米,總庫容11。5萬立方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工程於1994年10月動工,1996年6月建成蓄水。 為迎接1998年12月在泉州舉行的中國中國旅遊交易會,市政府撥出專款,完善湖區的旅遊娛樂,休閑設施,其中環湖步游道,虎乳茶莊,垂釣台,喜雨軒及配套設施已於2000年1月竣工。 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觀工程。大壩雄偉壯觀,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藍天白雲,湖光山色,交相輝映。遊人在此品茗觀景,垂釣休閑,自得其樂。
編輯本段明代石室
瑞像岩明代石室 瑞像岩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1961年5月公布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矗立在天柱峰上的瑞像岩石室,創建於宋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初為木構,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改為仿木石構建築。石室內的宋代石雕釋迦瑞像,以天然崖璧雕鑿而成,高4。62米,寬2米,作立狀。佛像庄嚴大方,端莊慈祥,雕工精湛,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和佛教石雕藝術的 瑞像岩明代石室
重要實物資料。石室左側有明威將軍泉州衛指揮僉事李瀚所書的「重興瑞像岩記」石刻碑文一方,記載了宋,明修建設和重修像岩的經過。與天柱對峙的羅漢峰,怪石嶙峋,千姿百態,猶如一尊尊威武的羅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構成"五百羅漢"朝釋迦的神奇景觀。 穿過石室左側的崖洞,豁然開闊,只見三塊巨石恰似三條大蟒蛇,伸頭出洞,故謂「三蟒出洞」。古時在山崖的平台處,建有「望州亭」,可俯瞰古城勝景。崖璧上顯眼的「忘歸」石刻二字,道出了如此美妙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使人流連忘返。
編輯本段靈山聖墓
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跡,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靈山景區內。1988年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明代何喬遠《閩書》記載: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沙仕謁、四賢我高仕傳教泉州,卒葬靈山。 葬後是山夜光顯發,人異其靈聖,故名曰聖墓,山曰靈山。現存兩墓並列,墓蓋用花崗岩雕刻,墓後倚山建馬蹄形迴廊,高約3米,迴廊中的幾根石柱頗似織布的稜子,古建築專家稱之為棱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特色。廊內有歷代石碑5方,正中為元 靈山聖墓
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輝綠岩碑刻,記述兩位先賢在法厄福爾時代(學者考證:「法厄福爾時代系古代阿拉伯對唐朝皇帝的稱呼」)來到這個國度。右側一方為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來此祭告行香後屬下為之所立的記事碑,上刻:「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聖靈庇佑。鎮扶蒲和日記立」。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圍還有一些歷代的伊斯蘭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蘭教常用的「雲月」圖案或《古蘭經》片段。墓前放有一天然巨石,風吹欲動,手推能晃,故稱「風動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題刻「碧玉毬」三個大字。這塊風動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風動」。伊斯蘭教聖墓已成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史跡。
編輯本段碧霄岩
碧霄岩分為上、下碧霄。從入口處仰視,碧空如線,又稱「小有天」,洞旁的岩壁上刻有「透碧霄」三字。由洞口順梯而下,便進入下碧霄 。這里有元代藏傳佛教(喇嘛教)「三世佛 碧霄岩
」石雕造像,南側有「廣欽老和尚塔院」,塔內安放著老和尚的舍利子。在塔院上方的摩崖上,雕刻有「廣欽老和尚坐禪伏虎」浮雕,使景區更具神奇的色彩。
編輯本段到達方式
可搭乘市公交三路、十路、十五路、四十五路、三十路、六零一路可到達
編輯本段名人來此情況
歷代文士、武將、高僧、權貴游山,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將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現代高僧泓一法師遺墨「悲欣交集」,備受景仰。曾在清源山上結廬讀書而成就頗豐有唐代的歐陽詹、林蘊、林藻,明代的李光縉、王慎中、顧碧等。在清源山修行和羽化道長、高僧不乏其人。清源山流傳無數的典故、傳說、神話等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內涵。
編輯本段清源山名片
1988年由國務院批准確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06年被建設部授予中國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 2009年清源山風景名勝區正式被授予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編輯本段相關詩詞
年代:【宋】 作者:【錢熙】 巍峨堆壓郡城陰,秀出天涯幾萬尋。 翠影倒時吞半郭,嵐半凝處滴疏林。
❷ 泉州南少林有多少年的歷史
福建南少林是與復北少林嵩山少林寺齊名制的南少林流派之代表。根據近年來的一些歷史和考古專家發掘研究,確認福建共有三座南少林寺,它們分別為:莆田、泉州、福清三座南少林寺院。
其中,創寺最早的莆田南少林寺,據《興化府志》記載:莆田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建於南朝陳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比莆田置縣早11年,較嵩山少林寺晚建61年。其次為泉州少林寺,據《晉江縣志》與《泉州府記》記載:泉州少林寺建於唐乾符(公元874-879年)中年,原名「鎮國東禪少林寺」,今名「東禪寺」。至於福清南少林寺,在一些史書如《八閩通志》、《三山志》以及清乾隆皇帝欽定的《四庫全書》中雖有記載"福清少林"字樣,卻無詳細的文字記載其創建時間,故此,筆者在此也只能根據在福清南少林寺遺址所挖掘的文物來評估,福清南少林約創建於宋代,至今最少有一千餘年的歷史。
❸ 清源山有什麼故事 傳說、民間 都行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 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雲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稱「三台山」。 清源山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並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岩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布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岩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 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彌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賜恩岩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遊宣傳資料中去神遊一番了。老君岩的布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❹ 清源山的來歷
清源山的名字是因為其所在地泉州在唐宋間改名為清源軍,所以泉山也改名叫清源山。
清源山名字變化過程:
清源山,又名泉山。在今福建泉州市東北八里。《寰宇記》 卷102泉州: 「泉山在州北五里,因此為名。」
《方輿勝覽》 卷12泉州: 泉山,「郡之主山,又名北山。在州北五里,周環四十里,橫跨十餘里,高數千仞。……山有石乳泉,泓澄清潔而味絕甘美,其源流衍下達於江,以泉名山及州,以清源名郡,豈亦本於此」。
《清一統志 · 泉州府》:清源山 「舊名泉山,一名北山,又以高頂常雲,名齊雲山。」 唐宋間泉州曾改名清源軍,即由此而得名。
(4)清源山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清源山簡介及傳說:
一、簡介:
清源山又稱北山、三台山。在福建省泉州市北郊。曾名泉山,因山上有孔泉(別稱虎乳泉)源源不絕得名。泉州地名由山而來。為戴雲山余脈,最高峰海拔498米。由花崗岩構成,經長期風化侵蝕,形成多種地貌景觀。
文物古跡豐富。左峰瑞像岩、碧霄岩,右峰老君岩、彌陀岩、千手岩等均有宋、元巨型石刻摩崖造像,以老君岩老君造像最著。中峰頂端有清源洞、虎乳泉和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題刻的煉膽石。素稱「閩海蓬萊第一山」,和靈山、九日山等景點組成清源山風景名勝區,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二、神話傳說:
在泉州清源山山腳下有一尊老君岩神像,曾有一個這樣的神話:老君是個老頑童,活得十分快樂,他常常趁天庭無事時偷偷溜出去欣賞人間的風光 ,被玉皇大帝知道時便找了個借口矇混過去。
一天,老君又偷偷溜到人間來到泉州清源山觀景。當他望著這如詩如畫的山景,聞著這沁人心脾的花香,完全陶醉在這一切中的時候,一陣刺耳的尖叫聲和驚天動地的響聲混合一起,擾亂了老君的心情。老君怒氣沖沖地朝發出聲音的地方飛去。
他看見 一個大火球朝驚慌失措的人們撲去,一時怒火沖天,與火球打鬥了起來,由於兩人武功相差不大,一時難分高低。老君使出了絕招,猛打了一通,將火球打回原形,火精元氣有所大傷,自知打不過老君,便隨口叫了聲:「師傅!你終於來了!快救救我啊!」
老君轉頭一看,心裡納悶了:什麼嘛,哪裡有人啊?待老君轉過頭來時火精已經逃之夭夭了。他為了火精不再來騷擾人民,便捨身化成一尊神像,守鎮清源山腳下,清源山的人們十分感謝、敬佩老君,便將這座神像稱做老君岩,也成為了著名的風景區!
❺ 泉州清源山的來歷 簡介
清源山的來歷源自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老子年輕時曾來到過清源山,在山中悟道。清源山前有一塊巨石,與老子有緣,老子在山中漫步,來往多了,久而久之,身影漸漸印在石上,那塊巨石深得老子精氣,在以後的時間里又為日月光華所洗禮,越加神通,成為老君石像的前身。老子知道這方靈石會是自已的最後歸處。 也就是地上千年之後,老子再次來到清源山,時逢唐朝末年。老子千年回到清源山之後,一股騰騰紫氣落於山中,魂魄化入那方早已等待他的巨形靈石之中,成為老君岩。老君永居清源山之後,在東海之濱齊雲山上空「一氣化三清」。從此,人們就把三清之源的齊雲山,改稱為清源山了。
❻ 誰知道清源山的歷史啊,知道的說一下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
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雲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稱「三台山」。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並蓄的文化名山。景區內流泉飛瀑、奇岩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布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岩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
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彌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賜恩岩等為勝,今天我們時間有限,無法飽覽清源山的神韻,只能讓大家留點遺憾去回味,或可以從我們有關的旅遊宣傳資料中去神遊一番了。老君岩的布局是這樣的:山門——林蔭石徑——老君造像。
❼ 清源山是什麼
清源山位於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雲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余脈,峰巒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為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區,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下游東北岸,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雲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稱「三台山」。清源山景區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
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屬花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地勢起伏、岩石突兀,主景區最高海拔498米。地質結構是通過多次構造運動和岩體侵人所形成的,岩體外部呈黑褐色,岩層節理不發達,成土因質以坡積物居多,土壤為溫潤型;年平均氣溫17℃-21.3℃之間,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間,全年無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涼,氣候溫暖濕潤,一年四季均適宜觀光旅遊。
位於市區邊上,交通方便。山並不高,但是很陡峭,爬山很費力。山頂上有一座湖。清源山最有名的就是山下的老子塑像,雕刻的栩栩如生,有千年歷史。登到山頂可以俯瞰泉州市的全貌,山上有幾家小飯店,價格不貴味道還不錯,下山就慘了,從山頂的湖沿著公路一直走下來沒有車,走了2個小時才到山下。
望旅途愉快
❽ 有關於清源山的資料。
清源山是國家級來重點風景名勝區自,由清源山、九日山、靈山聖墓三大片區組成,總面積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區方圓有四十華里,主峰海拔498米,與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輝映,猶如名城泉州的一顆璀璨明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眾多的海外遊客。
清源山歷史上因泉眼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雲又名「齊雲山」;位於市區北郊又稱「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稱「三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