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上像田忌賽馬的故事還有什麼

歷史上像田忌賽馬的故事還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1-02-28 23:14:16

1. 寫十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成語故事,如田忌賽馬,還有哪些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抄、投鞭斷流:出自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於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淝水之戰發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安徽壽縣古城.淝水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東晉時,謝石、謝玄敗苻堅於淝水.前秦和東晉的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
破釜沉舟、作壁上觀:項羽 巨鹿之戰
背水一戰:韓信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赤壁之戰
圍魏救趙:孫臏
驕兵必敗:曹操 官渡之戰

卧薪嘗膽,兔死狗烹:吳越爭霸

暗度陳倉,四面楚歌,卷土重來,成敗蕭何,項庄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十面埋伏,國士無雙:楚漢爭霸

2. 古代還有哪些故事如田忌賽馬

太多。在網上找了個網址,樓主想看的話可回以進去看一下答http://bbs.sjtu.e.cn/bbs0an?path=%2Fgroups%2FGROUP_5%2FChinese%2FD9B1A7AA6%2FD5EDA6239

3. 歷史上有許多像田忌賽馬這樣以弱勝強的故事,請你寫出一個並說出取勝的原因

成皋之戰,始於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於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後歷時內兩年零三個月容左右。它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即後來的漢高祖)劉邦,圍繞戰略要地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而展開的一場決定漢楚興亡的持久爭奪戰。

在這場戰爭中劉邦及其謀臣武將注意政治、軍事、經濟多方面的配合,將正面相持、翼側迂迴和敵後騷擾等策略加以巧妙運用,調動、疲憊、削弱直至戰勝強敵項羽,從而成為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又一成功典範。

(3)歷史上像田忌賽馬的故事還有什麼擴展閱讀:

其他以弱勝強的故事:

1、官渡之戰。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爆發了一場決定性大戰。當時北方割據勢力以袁紹最大,曹操次之,兩大勢力決戰是勢所必然的。

袁紹有軍隊數十萬,佔地面積又大,但不得人心;曹操能用於對抗袁紹的軍隊僅三、四萬,但比較得到百姓擁護,而且獻帝在他手中,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2、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4. 歷史上像田忌賽馬這樣運用謀略取得勝利的故事還有很多你能再找出幾個嗎

1、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2、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3、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4、田忌賽馬。田忌經常與齊國眾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馬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來賭注。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用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用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

5. 和田忌賽馬或是圍魏救趙的成語相似的故事

★相關成語故事:
1、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地區)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釋義】現在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戰斗到底的決心。

2、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被迫流亡來到了楚國,楚成王十分器重他,用接待諸侯的禮儀對待他,而且還十分尊重他的隨從趙衰、介之推等人。有一次,楚成王設宴招待重耳。喝得正暢快時,成王突然笑著問重耳將來要是回晉國做了國君,該如何報答自己。重耳知道楚成王不稀罕奴隸、珍寶和絲綢等東西,便說:「假如我托您的福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將來萬一兩國交戰,那我就命軍隊後退九十里來報答您。」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後來重耳果真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即晉文公。當晉、楚兩國交戰時,他為了履行當初的諾言,便下令軍隊後撤九十里,退到城濮。楚軍以為晉軍不敢應戰,一直追到城濮城下。最終,晉軍以逸待勞,取得了這次戰役的勝利。
【釋義】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3、爭先恐後
春秋時期,趙襄子請王於期教他駕車技術,一段時間後他們進行比賽。王於期鎮定自若,而趙襄子神色慌張,眼睛直看著王於期,爭先恐後,結果輸了,他不服就與王於期換馬比賽,結果還是輸。王於期告訴他駕車應該人馬協調。
【釋義】搶著向前,唯恐落後。

4、草船借箭
周瑜見諸葛亮有才幹,總想找機會除掉他。一天,周瑜以公務為由,要諸葛亮10天內趕造十萬支箭。沒想到諸葛亮答應了,還說只要3天時間。周瑜很高興,和諸葛亮立了軍令狀。 諸葛亮悄悄找來魯肅,說:「請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士兵。船用青布蓋起來,在船的兩邊紮上一千多個草把子。」魯肅答應了。到了第三天四更,諸葛亮和魯肅坐著這二十條船來到江里。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人面對面都看不清。船靠近了北岸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兒擺開,叫船上士兵擂鼓吶喊。
曹操摸不清虛實,不敢出兵,調集了一萬多士兵朝江里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把二十條船掉個頭,繼續擂鼓吶喊。天快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已經插滿了箭。諸葛亮下令回去。曹操才知道上當了。就這樣諸葛亮完成了造箭任務。
魯肅很佩服諸葛亮,說:「先生怎麼知道今天有大霧呢?」諸葛亮曰:「作將軍的怎麼能不知道天文、地理和陰陽呢?三天前我已經算到今日有大霧了。」
【釋義】運用智謀,憑借他人的人力或財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5、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6、朝秦暮楚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
【釋義】比喻人反復無常。

7、紙上談兵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年輕的時候,就讀過不少兵書,常常在人們面前談論作戰用兵的事情,即使父親趙奢也難不住他。很多人認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親卻認為他誇誇其談,不能承擔重任。
有一次,秦國進攻趙國。趙國大將廉頗採用了修築壁壘堅守的方法。後來,趙王聽信了秦國散布的流言,以為廉頗年老懦弱,不能低檔敵軍,就改派趙括代替廉頗。趙括到了前線,死搬兵書上的教條,完全改變了廉頗持久抗戰的計劃。秦將白起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便用計先截斷了趙軍的運糧後路,然後把趙軍團團包圍。趙軍糧絕,趙括企圖突圍,被秦軍一箭射死,四十多萬趙軍一下子盡被殲滅。
【釋義】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8、毛遂自薦
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
【釋義】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9、一鳴驚人
楚莊王為春秋時代楚國著名的賢君,前613年———前590年在位。他少年即位,面臨朝政混亂,為了穩住事態,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實則暗地裡在等待時機,人問之,曰:「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他在位22年,為了楚國的振興,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將,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廣攬人才,重用了蘇從、伍參、孫叔敖、沈尹蒸,讓他們整頓朝綱,興修水利,重農務商。在楚莊王的領導下,國家日漸強盛,先後滅庸、伐宋、攻陳、圍鄭,陳兵於周郊,問鼎周王朝。前597年,於今河南滎陽北大敗晉軍。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訂下城下之盟,並陸續迫使魯、陳、宋、鄭等國歸依,使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釋義】比喻有才華的人,平時默默無聞,一旦施展才華,就能做出驚人的業績。」

10、 老馬識途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釋義】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11、完壁歸趙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釋義】 璧:寶玉。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原主。

6. 歷史上像田忌賽馬這樣運用謀略取得勝利的故事還有哪些

背水一戰,圍魏救趙,聲東擊西

7. 歷史上有不少向前照嗎這樣以弱勝強的故事還有哪些故事和田忌賽馬一樣以弱勝強

1、官渡之戰

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2、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

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

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後並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3、赤壁之戰

孫劉聯手,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公元208年,在平定北方之後,曹操率水陸八十萬人馬准備南征。經過一番商議,孫劉兩家決定聯手共同抵抗曹操。

4、淝水之戰

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前秦皇帝符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盪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

謝石起初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

劉牢之分兵一部迂迴到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陣。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1.5萬餘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5、合肥之戰

雙方兵力:張遼:七千;東吳軍隊:10萬。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

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沖突,不過數次也未有勝負。

合肥之戰,可謂張遼巔峰之戰。這一戰,張遼不僅功勞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無一不得到充分展現。

8. 歷史上有哪些 田忌賽馬 一樣以弱制強的故事

歷史上還存在唱喝籌沙的故事,通過利用敵我雙方信息的不對稱,迷惑自己的對手,從而安全的戰勝敵人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像田忌賽馬的故事還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