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一切歷史皆小說讀史學的是什麼

一切歷史皆小說讀史學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2-28 23:13:45

1. 有人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這中觀點對嗎為什麼

西方歷史哲學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他說的是,歷史的敘事、評判與信念,離不開思想的主觀判斷。歷史的因因果果,是非定論,無一不是思想縱橫馳騁的結果。何以可能?

歷史貫穿了人獨有的文明動機,人們想借歷史來改進和完善現時的生活。這種改進是通過對以往生活的理性反思實現的。歷史不是對過去事件的剪貼,而是精選和濃縮,它著眼於事件背後的思想動因,通過一種具象的語言,即敘事的形式來承載某種思想,如孔子著《春秋》為「使亂臣賊子懼」,亞里士多德研究城邦制是為證明「法治比人治」好。而且,這種思想不僅在當時產生了影響,並且能夠持續地影響後世。史實只是思想的載體,歷史真正想做的是把思想傳承下去。

歷史是人類發展過程的精選集,對此做挑選記錄的是歷史學家。他們決定了什麼能成為歷史,什麼只能成為故事甚至被遺忘。所以我們看到的,是歷史學家想要給我們看的歷史,而非歷史的全部。而且這些敘述也並非都是求真的。況且,歷史學家記錄歷史的過程,並不是消極的復制,而是對歷史情景進行重新描摹,他們有意無意地把自己介入到事件中,依據自己的判斷對事件做出評價,因而每一次描摹都會帶入歷史學家的個人的知識與見解。我們讀史的時候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歷史學家的個人色彩,如司馬遷對游俠的推崇。歷史事件從來不是價值中立,它從被寫上史書之時起就已經塗上了歷史學家的思想。

就算是歷史的讀者,何嘗不是帶著自己的思想,去想像、參與、評價,最終建立自己的立場與信仰。這就是王夫之所說的內在體驗。各人對人生的理解不盡相同,所以對於歷史的理解並非千篇一律。時下方興未艾的穿越劇,不正是人們對歷史窺探慾望的抒發?穿越劇以歷史為背景,說的是現代人參與其中的種種故事,甚至是,由現代想像,而試圖去撥開歷史的迷團。一個作者成就一段歷史,即使是荒誕的,卻依然有著忠誠的粉絲,也可見一斑。

2. 現在的歷史書都被改得面目全非學歷史還有什麼用呢

我喜歡閱讀歷史,不管它是真實還是虛構。文字太神奇而復雜,所記錄的歷史事件會有回許多版本。
你說的石器時答代的歷史,人類的起源等等才感覺是真實的歷史,可這些史料的來源也僅僅在於考古學家發現的化石,痕跡去推斷模擬而來,至於真實性也可能會有待研究。
每一個歷史時代的變遷、風雲人物的消逝,對於我們今天的社會,個人發展都是很有借鑒作用的。所以歷史在一定基礎上能夠增進我們的學識和修養,有一句話就是,讀史可以明智。
歷史是這樣,科學也是這樣。

每個國家的歷史書籍都是按其執政黨的意願書寫的,特別是近代史。我這里當然不是針對gcd,你去讀其他國家的歷史,也會發現許多這樣的現象。
在我們看來成吉思汗是名族英雄,但對其他被他的馬和弓箭征服的地區,他就是侵虐。你再想想二戰的日本和德國。

個人淺見,歡迎探討

3. 歷史學得好有什麼用以後可以做什麼

1:泡妞。在你滔滔不絕邏輯嚴謹的歷史講述中,她會徹底愛上你。
2:做內小說的素材。歷史是真實的容,你可以從中吸取養分,構建很多故事在你的小說中。
3:可以跟兒子孫子講故事,增加他們的知識面。
4:可以打發時間。
5:有可能發現一種新的眼光,比如黃仁宇的「大歷史觀」,就是他研究歷史十幾年總結出來的。
總結:歷史,是一門用途很多,但是不能立即見效的學問
太贊同395423755的看法了,建議你把他設為最佳答案哦!

4. 推薦幾本好看的歷史小說,或者通俗讀史

易中天的《品三 國》、《漢朝前傳》,老鐵手《戰國 那些事兒》,曲昌春《唐史並不如 煙》,湯浩方《三國不演義》,閻崇 年《明亡清興六十年》等。
麻煩採納,謝謝!

5. 讀經味如稻梁 讀史味如餚饌 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是什麼意思

讀四書五經之類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讀史記味如喝美酒吃佳餚:讀諸子百家之類的書,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一樣)。

諸子百家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管子、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術流派的代表家。

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0家被發展成學派。

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

(5)一切歷史皆小說讀史學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讀「無字之書」是魯迅先生的主張,比起書本知識來,人生、社會、實踐這本無字大「書」,無疑更廣闊、豐富、生動。所以,進行「大學習」,我們不僅要向書本求知識,還要向前輩求經驗,更要向實踐求真知。周總理曾經說過「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指明了我們應當在工作中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努力在思想上向榜樣靠攏,從行動中向榜樣標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古語詮釋了我們不僅要從學習中涵養、更要在實踐中歷練的真諦,我們要不忘初心,堅持拜人民為師、向群眾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問政於民、問需於民,通過學習真正做到根植於民、造福於民。

6. 我想系統的學習歷史,之前看過幾本歷史小說,我是想問下直接看史書還是看歷史小說

看歷史小說,是培養歷史興趣的階段。已經有了歷史興趣,就可以看歷史書了。歷史分編年和內斷代,記傳等容幾個題材。如果是中國歷史,推薦先瀏覽蔡東藩的歷史小說,比較有趣味,也不枯燥,不怕枯燥的看翦伯贊等人的中國歷史。或者最近流行的歷史是個什麼玩意,或袁騰飛等人的作品。通讀之後呢,就可以自己選擇有興趣的重點看了。例如你想研究民族史(夏,遼),斷代史(宋,戰國),國別史(日本,朝鮮),可以有方向,有重點的看看。凡是涉及你研究內容的,各種相關歷史書籍都要看,史記怎麼說,漢書怎麼說,或者名人筆記怎麼說,不同時代的評論者怎麼評論,著樣細讀下來,就可以試著寫點文章了。基本上,研究出一個小問題,就達到論文級的。研究出一個大問題,就達到研究生級了,精通一兩個斷代國別民族以上,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就算大師級了。一不小心弄懂一種死語言,對某各問題研究比誰都強都全面,寫成書或觀點進教材了,就是國寶級了。

7. 都說讀史使人明智,那麼應該如何系統科學的讀史如何才能不被小說左右歷史思想,誤入不真實的歷史

首先讀小說既要入乎其內又要注意能夠出乎其外,小說畢竟不是歷史,裡面的文學性太強。我覺得可以兩者對比來讀,對於小說中的情節歷史上究竟是如何記載的。
要是想要系統的讀史如果沒有大的恆心是很難辦到的,因為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你一輩子也讀不完,但是可以拉一個大的框架,先做到了宏觀理解,再仔細研讀。

8. 歷史小說的讀後感,演義通史類的

[歷史小說的讀後感,演義通史類的]《史記》讀後感在悠長的古代文學史中,我們並不缺乏具精神原創性的大師,歷史小說的讀後感,演義通史類的。孔孟、老莊、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曹雪芹…他們的名字足以與日月同輝,彪炳千古。然而在當下的教育中,這樣一些凝聚著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卻日益離我們遠去,除經院中的學者、教授們閱讀、研究外,已是鮮有人問津。真正的大師不只是來\"宴大賓\",傳統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這對於精神缺鈣的一代,顯得尤其必要。新課標的提出恰逢其時地為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新課標規定:高中階段選修課必須佔有相當的比重。這一規定使我們暫且可以從高考的陰影中走出來,堂而皇之走進大師,閱讀經典。那麼,在高中階段應開設哪些選修課?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哪些論著最有價值,最值得一讀?這是個眾說紛紜,無需定論的問題。然而我們不難發現,當短小精悍的《論語》、含蓄蘊藉的唐詩宋詞、網路全書式的《紅樓夢》等成為學生與老師的首選對象時,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卻往往被棄於思想的角落裡。究竟《史記》該不該讀,讀什麼,怎麼讀,這樣的問題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了日程上來。或許我們應當換一種眼光重新審視兩千多年前的這部著作了。\"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的《史記》,集先秦、漢初文化之大成,《尚書》、《國語》、《春秋》、《左傳》、《國策》、《論語》、《孟子》、《莊子》、《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從中找到影子。比如一萬來字的《論語》,差不多都被司馬遷引用盡了。從這種意義上說,《史記》就是一座先秦時期的圖書館,它詳盡地記載著那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醫學、天文學等的成就,窺一斑可見全豹。而較之先秦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許多的優越性。首先,語言的淺顯。司馬遷將書面語與漢代生動的口語糅合在一起,開創了一種新的語言風貌,清新,樸拙,更淺顯,更口語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與接受。其次,情節的奇特。清人袁枚說:\"史遷敘事,有明知其不確,而貪其所聞新異,以助己之文章,則通篇以幻忽之語序之,使人得其意於言外,讀史者不可不知也。\"(《隨園隨筆》)生性\"愛奇\"的司馬遷在敘史時,仍不忘著上荒誕一筆。《五宗世家》記載臨江王劉榮被其父漢景帝謀害,後\"(劉榮)葬蘭田,燕數萬銜土置冢上\"。《史記》中類似這樣的浪漫主義筆法還有很多,垓下之圍、趙氏孤兒等故事皆絕妙之極,傳為美談。在二十四史中,《史記》是最富文學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歷史故事集、歷史小說集,其情節的曲折、生動與學生的審美興趣不謀而合。最後,體例上的相對獨立性。《史記》一百三十篇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互為經緯,貫通全書。但同時,每一篇又相對獨立,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它猶如一篇篇情節曲折的短篇小說,又如一首首耐人尋味的精美詩篇,讀者自可從中任選一篇率性而讀,並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對不具備充裕的閱讀時間的中學生,這無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此外,《史記》的悲劇性、抒情性等也都符合高中階段學生思維的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縱然我們無法拒絕《詩經》、《論語》、《孟子》、《紅樓夢》等等優秀的古典作品,它們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與精神的載體,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獨鍾於《史記》,卻是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當下的閱讀現狀、我們的教育理念等分不開的。當然,《史記》130篇,並非每一篇都適合高中生閱讀。閱讀有兩種,一種是無功利性的,為了愉悅自我,陶冶性情;而另一種是帶研究性的閱讀,這是專家學者們考慮的事。我們開設選修課,閱讀《史記》,不是僅僅為了某種知識性的獲得,不是為了記住幾個煩瑣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是從中欣賞體驗,汲取一種精神養料。當孩子們今後面對困境時,能從忍辱負重的司馬遷處獲得一種力量,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學生從小結識這樣一些精神大師,並與之交流,掌握一種做人、做學問、看世界的方法,這才是受益終身的東西。按照這一思路,五體中書、表可暫且擱置一旁,其他112篇人物傳記,則可以任意選出一篇慢慢品味,或挑自己感興趣的歷史人物事跡來一睹為快,總之,不拘一格,因人而異。接下來就是怎麼讀,也就是怎麼教的問題了。回顧我們以往的文言文教學,逐字逐句地串講,把文學作品肢解成一個個實詞、虛詞和一串串特殊句式。於是《鴻門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講中,喪失了它的靈魂,遠離了閱讀的本質。文學是人學,文學教育的宗旨在於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和對生命的感悟,這也可以說是開設《史記》選修課的目的。具體而言,其一是認識人生。一部《史記》,記載了四千多個人物,其中重點描繪的有一百多人,上至帝王將相、皇親國戚,下至商人、平民、婦女、倡優。一個人就是一部書,從這些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很多東西。伯夷、叔齊的積仁潔行,屈原的以身殉道,勾踐的卧薪嘗膽,殘忍的呂後,狡詐的劉邦,阿諛逢迎的叔孫通、公孫弘…其中人性的善惡美醜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它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其二,認識社會。\"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今天我們緬懷歷史,更主要的是要從中\"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確立自己的價值觀。黃帝湯武所以興,桀紂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盛極一世的秦始皇臨終竟與鮑魚為伍的慘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史記》不僅為我們展現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這三千多年的歷史舞台,同時也是我們了解當今社會的一個小窗口,它對我們今天的治人治國仍頗多啟迪。其三,掌握一點讀書、做學問的方法。《史記》的完成是時代的產物,同時又與司馬遷個人的努力分不開。司馬遷十歲時就能誦讀《左傳》、《國語》、《世本》等古代典籍,後又受業於今文學派大師董仲舒、古文學派大師孔安國。通過多方的學習,司馬遷掌握了豐富的歷史人文知識,成為一名融貫古今的大學者。二十歲以後,司馬遷離開家鄉,壯游全國,前後十幾年間,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這,不是純粹的遊山玩水,而是以訪尋歷史文化遺跡,收集歷史資料為目的的學術田野工作。每到一處,他都認真細致地向當地人民了解情況,實地考察,確保其著作的真實性。\"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是司馬遷在學術工作上的真實寫照,這兩點對於今天的高中生來說,尤其重要。這三點的學習,不是幾個實詞與虛詞的精講所能窮盡的,也不是幾篇課文,幾節課的選修就可了事的,讀後感《歷史小說的讀後感,演義通史類的》。對生命的感悟,對經典的閱讀,對自由精神的追求,這是一輩子的事。\"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是為了讓後人引以為戒,明善惡,辨是非。同樣,我們今天讀史,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裝點自己的門面,而是從大師那裡汲取精神養料,獲取如何生,如何死的永恆之物。當然,教無定法,關鍵是頭腦中要有這樣的理念。以下所述教學實施方式只是一些初步的設想。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了解司馬遷生平,以及他所處的社會大環境,這應是讓學生走進《史記》的第一步。然而,在司馬遷頭上高懸著太多耀眼的光環,\"世界文化名人\"、\"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這樣的頭銜只能讓人心生敬畏,拒之於千里之外。如何將司馬遷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知人論世還只是閱讀經典的初始階段。除此之外,我們可由學生最感興趣的領域切入,分專題形式閱讀《史記》,比如司馬遷與旅遊等等。每星期設置一個專題,引導學生藉助圖書館、網路等多種渠道,共同探究,共同完成。或以講座、座談的形式邀請《史記》專家、學者前來講授、交流。總之,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喚起他們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在初步閱讀《史記》的基礎上,我們再從語言學、文學、哲學的角度解讀《史記》,由感性入理性,由表入里,透過字里行間,捕捉其精神內核的層面,挖掘司馬遷的人生觀、歷史觀、文學觀等等。《史記》是司馬遷\"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漢文學史綱要》),是作者情感的噴發,對這樣的作品我們理應滿懷情感去解讀。選修課就是要給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平台,給他們一個交流與對話的機會。同學與同學間,學生與老師間,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多重對話,多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教師的職能不只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塑造靈魂,在互動的交流中開拓學生的精神家園。這樣的《史記》選修課方是生趣盎然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德國的著名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開設《史記》選修課,其目的也正在於開啟學生的思維,喚醒其內心深處的情感,教會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當然,經典的閱讀不是一兩個學期的選修就能完結的,這是一項終身的工程。盡管以上的構思還只是一時的暢想,但我堅信事在人為,新課標,新課程,新語文,需要付出新的教育實踐。讀《三國演義》有感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拚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弔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雲: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正中年時。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這個暑假,我讀了《三國演義》,它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這本書由羅貫中以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後漢書》及元代的《三國志》為依據,經過熔裁在元末明初創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形象地再現了這一風雲變幻而又動盪不安地歷史時代,生動地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鉤心斗角、爾虞我詐、互相勾結而又相互爭奪的關系,向讀者展現了一副精彩壯闊的歷史畫卷。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先說關羽。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中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隨著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等等在《三國演義》里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斗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斗爭的漩渦,甚至成為斗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活劇。這樣的心機,在如今又和償沒有。商家絞盡心機,賺消費者的錢;騙子費盡心思,騙取他人財物。人們可以看見:貪欲和權勢欲如何主宰了社會中兄弟、夫婦、朋友等關系。人們甚至為了錢財,千方百計的想辦法偷取,殺害。所以奸詐狡猾的有心機的人,必將成為權勢的佼佼者。但是,心機是需要無心機來襯托的。如果每個人都那麼奸詐狡猾,世界怎會太平呢?總之,《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彌漫與滲透著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三國演義》描述了三國時期的局面。自從董卓被殺後,整個朝廷就亂了套,大家都爭著當皇上,劉備、關羽、張飛為了恢復漢室,請來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的幫助,他們一連攻下了荊州、南郡、襄陽等城池。孫權一心要得到荊州,就千方百計去搶,諸葛亮識破了一計又一計,使孫權賠了夫人和大將周瑜,又打了敗仗。可好景不長,不久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諸葛亮也死了。這時,地盤已被晉軍佔領。我想:劉備的志向是遠大的,他的行動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標,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都要達到目的。我聯想到了中國的\"體操王子\"李寧,說起李寧人們總說他是個不平凡的人,但李寧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個認定方向後決不動搖的普通人。他相信,憑著頑強和汗水,心態和適應能力,無論做什麼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後,李寧轉向了新得事業:組建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問李寧:\"經商和體育,哪個更輕松,更愉快?\"李寧說:\"要做好,哪個都不輕松,不過我總是很愉快。\"不錯,無論在那裡,李寧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英勇善戰,我應該學習;諸葛亮的機智,我應該學習;劉備的定了目標不放棄,我更應該學習!〔歷史小說的讀後感,演義通史類的〕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9. 精通歷史和小說的幫我答答

1.《明朝那些事兒》 如果說易中天的歷史研究是學者草根化的話,那麼《明朝那些事兒》就是一部純粹草根的作品,它的走紅使得對歷史的評說回到草根自己的手中。《明朝那些事兒》還沒有出版,在網上就已形成了龐大的「明礬」群,在號稱中國最權威的歷史論壇天涯煮酒論史,「明礬」們甚至因為版主對《明朝那些事兒》的不作為,發起了持續三個月的大規模「倒版運動」,導致三名版主被免職 2。《如果這就是宋史》本書從宋太祖趙匡胤充滿傳奇和爭議的一生說起,全程解析大宋王朝的建立以及帝國初期的歷史迷局;把中國五代十(十一)國各個朝代的更替,每一次政權紛爭,一個個歷史疑案,一一羅織在輕松幽默的解說之中。使一部長達三百年的皇皇宋史,在侃侃而談中,盡解一切真相,盡得其中真味 。3。《 歷史是什麼玩意兒》一書是以「史上最牛歷史老師」袁騰飛的嘴巴重新詮釋中國古代史,將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段落變得趣味橫生,將原本趣味橫生的歷史段落變得精彩絕倫。在如同聽相聲般的快樂中汲取龐大的歷史知識信息量,一本讓人徹底贊成「讀史可以明智」這句話的書,她充分吸收了歷史類暢銷書的精華,那就是簡短。簡短的好處,就是讓讀者讀起來十分順溜、暢快一版誨人不倦而又逗人不倦的最精彩歷史文本。

閱讀全文

與一切歷史皆小說讀史學的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