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趙氏的來歷
一、出自嬴姓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為舜帝(姚姓,後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並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二、周代諸侯國姓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
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
三、少數民族改姓
源於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先後匈奴人、女真人、黨項人、鮮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
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溫後裔避亂於甘肅陝西等地,隨母姓改漢姓趙。
四、源於冒姓
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為「冒姓」。趙氏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情景。
其中多數為:清王朝覆滅後,清官職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壓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復仇,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迫於壓力改名換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趙」姓。
(1)趙氏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2008年,趙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山東半島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7.5人以上,有的地區達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陝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6人以上。
趙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趙姓在北方地區是常見的姓氏之一,沿黃河流域的省區是趙姓分布的主要地區。趙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
在河北、冀魯大部、山西、陝甘寧大部、內蒙古中部,趙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3.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5%以上,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1.8%。
在沿魯、蘇、皖、豫、鄂、陝至四川北部一條寬百餘公里的地段,四川中西部、雲南西南、沿川、青、甘、寧至內蒙古一條寬120公里的地段,東北地區,趙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2.4%—3.2%,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2%。
在皖蘇南部、浙江、贛閩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貴州、四川東南、雲南東部、青海東部、甘肅中部、新疆西北,趙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8%—2.4%,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8.4%。
『貳』 趙姓來源到現在有多少年歷史
造父,來嬴姓。其祖先伯益為自顓頊裔孫,被舜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
據《史記》載:「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穆王於公元前976年—前923年在位,造父也應在這一時期。《青銅甬道銘文》:「
公元前960—前941年」載:「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徐國始強,率九夷攻周西至河,穆王馳師救周,與楚聯合伐徐,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穆王十七年即公元前960年,造父為穆王御。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趙城後,以邑為氏,這是趙姓由來。所以算起來差不多該有三千年了
『叄』 趙氏家族有多久歷史
有姓氏的時候就開始勒。有四五千年勒。
『肆』 趙國一共多少年歷史
趙國一共有181年歷史,因為趙國在公元前403年建國,在公元前222年滅亡。
前403年,韓、趙、魏正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國都曾先後在晉陽、中牟、邯鄲,前372年又立信都為趙之別都。
至趙武靈王時,趙國稱王,施行胡服騎射,沿陰山修築趙長城,前296年滅中山國。疆土囊括了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內蒙古的陰山以南的部分。成為東方六國最強大的國家,與秦國展開了數十年的爭霸。
前228年,趙國都城邯鄲被秦軍攻破。趙國大夫們北逃到代,共同擁立趙代王嘉繼續抵抗秦軍。前222年,秦軍攻滅趙代王嘉,趙國滅亡。
(4)趙氏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戰國時期趙國的兵種按出現的早晚可以依次排列為:車兵、步兵、騎兵和舟兵。趙國的步兵,稱為「帶甲」,為趙國軍事實力的象徵。趙國的騎兵是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而建立起來的。
趙國騎兵的來源是從趙國本土招募及變車為騎、三胡的騎兵、趙國代地的騎兵。騎兵的武器有弓箭與劍。代地的馬匹是趙國戰馬的主要來源。
同時趙國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河套平原、華北平原、大同平原、太原盆地比較適宜農業生產,尤其是由黃河沖積而成的華北平原,地勢平坦,沃野千里,水源豐富。
趙國領土南北跨度較大,氣溫差比較明顯,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受復雜多樣的土地資源和氣候條件的共同影響,因而趙國經濟發展呈現多樣化的特徵,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都占據有重要地位。
『伍』 姓趙歷史上有幾千年了
趙姓有將近3000年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據《史記》載:「穆王使造父御,西巡專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屬偃王反,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穆王於公元前976年—前923年在位,造父也應在這一時期。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為舜帝(姚姓,後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並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陸』 趙氏的歷史演變過程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為舜帝(姚姓,後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並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秦始皇滅趙國後,把代王趙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
秦朝末年,秦國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
西漢趙王遷的後裔遷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此地原屬河間,因此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
南朝時,天水趙氏的一支遷居江南。天水趙氏在北魏時期一支遷居武川(內蒙古武川西),一支徙居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後又相繼遷居洛陽。天水南安趙氏、天水西趙氏、甘肅趙氏各有一支在北魏時期遷居洛陽。
公元960年陳橋驛兵變趙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並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直至「靖康之亂」,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開封市),俘虜了趙姓宗室二千餘人北上,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及其宗室囚於五國城(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趙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虜的也都於「靖康之亂」後,紛紛從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一支赴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為趙姓家族在中國江南地區繁衍的主要支脈之一。
『柒』 趙國成立距今已有多少年了
哪個趙國?如果是戰國時的趙國的話:
趙國的祖先原是晉國的卿大夫,在晉國六卿的爭奪中逐漸作大。後來智伯率領韓趙魏三家滅掉范、中行二家,六卿變成四卿。
前454年智伯率韓、魏二家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襄子成功地堅守城池,並最終聯合韓、魏二家滅智伯。前453年,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領地。
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晉烈公17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與晉侯並列。可以把這個算成晉國的實際立國時間。
趙國世系:
次序 謚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數 備注
1 趙烈侯 趙籍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稱趙侯
2 趙武侯 ? 前399年—前387年 13 又作趙武公,並未真正稱侯,亦未更元
3 趙敬侯 趙章 前386年—前375年 12
4 趙成侯 趙種 前374年—前350年 25
5 趙肅侯 趙語 前349年—前326年 24
6 趙武靈王 趙雍 前325年—前298年 28 前323年稱王,不久去王號,一生不再稱王
7 趙惠文王 趙何 前298年—前266年 33 即位當年改元
8 趙孝成王 趙丹 前265年—前245年 21
9 趙悼襄王 趙偃 前244年—前236年 9
10 趙幽繆王 趙遷 前235年—前228年 8 前228年秦滅趙,兄公子嘉自立為代王
11 無 趙嘉 前227年—前222年 6 前222年,王賁攻代,擄代王嘉
在趙武靈王之前,趙國宮廷政變頻仍,國力並不是很強。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侯,趙國國力大增,與秦昭王、齊閔王同時,是當時七雄中最強的三個,難分高下。後來齊閔王由於好大喜功,攻滅宋國,大大威脅倒其他幾國的安全,於是秦、燕、三晉聯軍伐齊,將齊國打得只剩兩座城,而齊閔王也被楚國淖齒所殺,幾乎滅掉齊國,直到五年後齊國才復國,至此齊國一蹶不振。
從此以後,趙國就是唯一一個能和秦國分庭抗禮的關東諸侯。趙惠文王時,任用賢能,令秦國非常頭疼。
到趙孝成王是,爆發了長平之戰。由於趙孝成王任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令趙國慘敗,趙軍前後死傷近50萬,只有數百兵士生還,還是白起故意放回去威懾趙國的。至此趙國也慢慢的衰落下去了。
到公元前228年,由於名將李牧被秦始皇的反間計所害,趙國終於亡於秦國。
其實若單論軍隊是否尖銳的話,戰國初年是魏國的「武卒」,後來是趙國的騎兵。秦國的軍隊一直都不是戰國最精銳的部隊。但列國爭雄,不但要看軍力,還有看國家的綜合實力,更要算上廟堂上的運籌帷幄。所以說,秦國統一中國也不是必然的,而是秦國幾代君臣連續不斷的不懈努力的結果吧!
一般趙嘉都被稱為代王嘉,不稱趙王
所以准確地說,趙國的成立到覆滅年份為:前403——前228.共計176年。
以上內容,除趙國世系表外,基本都是我自己寫的,希望對樓主能有所幫助!
『捌』 趙姓的歷史發展
源流一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為舜帝(姚姓,後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並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源流二
源於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先後匈奴人、女真人、黨項人、鮮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後裔避亂於甘肅陝西等地,隨母姓改漢姓趙。
源流三
源於冒姓。歷史上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為「冒姓」。趙氏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情景。其中多數為:清王朝覆滅後,清官職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壓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復仇,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迫於壓力改名換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趙」姓。
兩漢以前的遷徙
造父封於趙城而得趙姓,至叔帶(造父的第七代子孫)時,率領子孫遷往晉國,後來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在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以下地區: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有趙姓。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陝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趙亡前趙姓的活動范圍還包括今陝西、內蒙古。
秦始皇滅趙國後,把代王趙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
秦朝末年,秦國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
漢至宋以前的遷徙
西漢趙王遷的後裔遷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此地原屬河間,因此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
南朝時,天水趙氏的一支遷居江南。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期遷居武川(內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趙達任北魏庫部尚書,封臨晉子,舉家離開南安遷居北魏都城洛陽。當時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數民族)的襲擾,北魏在北部邊境上設立了許多軍鎮,選擇貴族、官宦子弟鎮守。趙達之子趙仁因鎮守武川鎮,舉家自洛陽遷至武川。趙仁的孫子趙貴成為武川軍事集團的重要成員,跟隨宇文泰進兵關隴,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為宇文氏占據關隴、建立北周屢立大功,被賜姓乙弗氏,封楚國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舉家又自武川回遷洛陽。
天水南安趙氏還有一支在北魏時遷居,這支趙姓從代又遷居洛陽。
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徙居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後又自南鄭徙居洛陽。天水西趙氏的一支遷居洛陽。北魏時今甘肅趙氏的一支徙居洛陽。
唐初,有趙姓將士在平「蠻獠嘯亂」中開赴福建並定居。
五代時,有趙姓隨劉龔南漢政權在廣州定居。
兩宋以來的遷徙
公元960年陳橋驛兵變趙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並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直至「靖康之亂」,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開封市),俘虜了趙姓宗室二千餘人北上,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及其宗室囚於五國城(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趙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虜的也都於「靖康之亂」後,紛紛從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一支赴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為趙姓家族在中國江南地區繁衍的主要支脈之一。 據《宋史·宗室世系表》載: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 宋太祖趙匡胤一脈宗室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子,德秀與德林無後,燕王趙德昭有五子,秦王趙德芳有三子。
燕王趙德昭一脈的遷徙:令字派遷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潁州、四川蜀州、江蘇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紹興、河南洛陽、湖北荊南;子字派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蘇鎮江、浙江衢縣、廣東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師字派以下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臨安、浙江雲和、江蘇太平州,等等。
秦王趙德芳一脈的遷徙的基本狀況是:子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興、江蘇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師字派遷居主要有江蘇太平州、浙江婺州等。 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宗室 靖康之恥後,北宋被金國滅亡。康王趙構南逃臨安建立南宋,自號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趙構以為北宋慘遭靖康之難和自己兒子的早夭,是因為其祖宋太宗趙光義沒有遵守「金匱之盟」而遭至的災難,於是將南宋王朝的帝位傳給了宋太祖趙匡胤一脈的後裔,宋太宗趙光義一脈宗室南遷後裔,此後多由南宋京城臨安遷出,散居於南方民間。
趙光義五世孫士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贛州、福建建甌、浙江紹興;六世孫不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臨安、浙江金華、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荊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廣西橫縣、四川成都、四川開縣;七世孫善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寧波、江蘇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臨川;八世孫汝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陽、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 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後杜氏的「金匱之盟」,趙匡胤臨死之前,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匡義。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辦事,宋太宗趙匡義應該將皇位傳給其弟魏王趙廷美。趙匡義登基之後,隱匿「金匱之盟」的內容。魏王趙廷美一向專橫驕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趙匡義的斥責,此刻得知有「金匱之盟」一事,於是對趙匡義甚為不滿,於是暗中謀劃,陰謀早日篡奪皇位。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趙廷美謀劃篡奪皇位的陰謀泄露。宋太宗趙匡義遂罷免了他的開封府尹。趙匡義念其手足之情,並多次立有戰功,於是仍令其為西京(今洛陽)留守。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由此暫時全部遷居到了西京。趙廷美被貶謫任西京留守後,暗中仍與兵部尚書盧多遜頻繁勾結。二人勾結之事敗露,魏王趙廷美罷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職,僅保留魏王空名,閑居在家;魏王趙廷美閑居在西京,後降魏王趙廷美為涪陵縣公,遷往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趙廷美舉家遷至房州,趙廷美遷居房陵後不久,就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年僅38歲。
自貶於房陵之後,其後代外放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開封、河南洛陽、福建汀州、山東沂州、山東濟州、江蘇崑山、浙江秀水、江蘇溧城、江西波陽、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北宋慶歷年間,陝西趙懿甫官居汝南節度使,後家居汝南城東五里屯。傳十世至希賢(號龍華)由汝南遷蔡州。元末至正年間,趙希賢之後趙伊官至鹽運使司通判, 由上蔡縣白圭廟東徐趙庄遷西平縣專探鄉趙老莊。趙伊之子趙仲來系明正德年間貢生,為西平趙氏之始祖。趙仲來生才廣、才宇,才廣生恭、肅、鑒、鐸、鏷,才宇生欽。自仲來至今已歷二十四世,為西平名門望族,其後裔現分居於楊庄鄉、專探鄉、蘆廟鄉、師靈鎮、譚店鄉、宋集鎮、出山鎮、酒店鄉等地。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等地的趙氏族人陸續遷到台灣、南洋,更有人漂洋過海,移居到歐美各國。
『玖』 中國趙氏家族的發展史
趙 姓 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三。
【尋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為源起。司馬貞的《史記索隱》指出:「《左傳》郯國,少昊之後,而嬴姓蓋起族也,則秦、趙亦祖少昊氏。」西周時,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賜於趙城,造父的後代奄父,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帶,因周幽王無道,離開周王室去晉國,為晉文侯御。這樣,趙氏便進入晉國,後世事晉為大夫。周威烈王時,列為諸侯,開國君主趙烈侯,是晉大夫趙衰的後代,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後被秦國所滅,趙國公族以原國名命姓,遂成趙姓。
2、為少數民族改趙姓而來。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
3、趙宋王朝賜姓。先後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於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侖,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後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賜於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趙為秦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並尊造父為其始祖。
【繁衍播遷】
西周時,造父的第七代子孫叔帶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晉,並 且昌盛壯大,在三國分晉時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到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於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秦始皇滅趙後,把代王嘉之後遷往甘肅天水,趙王遷被流放到今湖北房縣。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西漢末年,趙飛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遷徙至遼西郡,也是趙姓人在東北活動的開始。東漢末年為避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真定人趙雲趙子龍入蜀為將。北魏時,天水趙姓一支遷居洛陽,其後裔孫趙貴鎮守並遷至武川(今內蒙古)。唐初,有趙姓將士在平「蠻獠嘯亂」中開赴福建並定居。五代時,有趙姓隨劉龔南漢政權在廣州定居。據《宋史?宗室世系表》載: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為燕王(趙德昭)支派和秦王(趙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遷居如下地區:安徽潁州、四川蜀州(今崇慶)、江蘇泰州、鎮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廣東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則遷居如下地 區:浙江紹興、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蘇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則降調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其子孫為官而遷徙地區有河南開封、洛陽,山東沂州、濟州,福建汀州,江蘇崑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恥之後,徽欽二宗被擄往五國城(今黑龍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東北廣大地區播遷繁衍。南宋初,康王趙構南遷杭州定都 ,則有趙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蘇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饒,南宋被滅,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繁衍。自宋代以後,趙姓遍布全國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趙姓的播遷。明末,有趙姓不惜冒險遠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構成多種多樣,聚居地為東南亞和美國。如瑤族中的趙姓在緬甸、寮國、越南和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都有分布;壯族中的趙姓散布於越南、寮國、泰國等地。
【趙姓遷徙史】
〖兩漢以前〗
造父封於趙城而得趙姓,至叔帶時,率領子孫遷往晉國,這樣,在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以下地區: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有趙姓。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陝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趙亡前趙姓的活動范圍還包括今陝西、內蒙古。秦始皇滅趙國後,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遷徙六國貴族之後到關中。
〖漢至宋以前的遷徙〗
西漢趙王遷的後裔遷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此地原屬河間,因此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南朝時,天水趙氏的一支遷居江南。
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期遷居武川(內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趙達任北魏庫部尚書,封臨晉子,舉家離開南安遷居北魏都城洛陽。當時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數民族)的襲擾,北魏在北部邊境上設立了許多軍鎮,選擇貴族、官宦子弟鎮守。趙達之子趙仁因鎮守武川鎮,舉家自洛陽遷至武川。趙仁的孫子趙貴成為武川軍事集團的重要成員,跟隨宇文泰進兵關隴,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為宇文氏占據關隴、建立北周屢立大功,被賜姓乙弗氏,封楚國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舉家又自武川回遷洛陽。
天水南安趙氏還有一支在北魏時遷居。這支趙姓從代又遷居洛陽。
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徙居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後又自南鄭徙居洛陽。天水西趙氏的一支遷居洛陽。北魏時今甘肅趙氏的一支徙居洛陽。
〖兩宋以來的遷徙〗
公元960年陳橋驛兵變趙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並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直至「靖康之亂」,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開封市),俘虜了趙姓宗室二千餘人北上,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及其宗室囚於五國城(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趙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虜的也都於「靖康之亂」後,紛紛從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一支赴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為趙姓家族在中國江南地區繁衍的主要支脈之一。
■宋太祖趙匡胤一脈宗室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子,德秀與德林無後,燕王趙德昭有五子,秦王趙德芳有三子。
燕王趙德昭一脈的遷徙:令字派遷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潁州、四川蜀州、江蘇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紹興、河南洛陽、湖北荊南;子字派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蘇鎮江、浙江衢縣、廣東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師字派以下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臨安、浙江雲和、江蘇太平州,等等。
秦王趙德芳一脈的遷徙的基本狀況是:子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興、江蘇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師字派遷居主要有江蘇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宗室
靖康之恥後,北宋被金國滅亡,金兵把宋徽宗、宋欽宗及北宋的後妃、宗室,連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虜北去。宋徽宗死於五國城。金國統治者為了加強對中原的統治,又把宋欽宗遷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趙構南逃臨安建立南宋,自號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趙構以為北宋慘遭靖康之難和自己兒子的早夭。是因為其祖宋太宗趙匡義沒有遵守「金匱之盟」而遭至的災難,於是將南宋王朝的帝位傳給了宋太祖趙匡胤一脈的後裔,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宗室南遷後裔,此後多由南宋京城臨安遷出,散居於南方民間。
士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贛州、福建建甌、浙江紹興。宋太宗趙匡義六世孫不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臨安、浙江金華、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荊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廣西橫縣、四川成都、四川開縣。宋太宗趙匡義七世孫善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寧波、江蘇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臨川。宋太宗趙匡義八世孫汝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陽、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後杜氏的「金匱之盟」,趙匡胤臨死之前,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匡義。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辦事,宋太宗趙匡義應該將皇位傳給其弟魏王趙廷美。趙匡義登基之後,隱匿「金匱之盟」的內容。魏王趙廷美一向專橫驕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趙匡義的斥責,此刻得知有「金匱之盟」一事,於是對趙匡義甚為不滿,於是暗中謀劃,陰謀早日篡奪皇位。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趙廷美謀劃篡奪皇位的陰謀泄露。宋太宗趙匡義遂罷免了他的開封府尹。趙匡義念其手足之情,並多次立有戰功,於是仍令其為西京(今洛陽)留守。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由此暫時全部遷居到了西京。趙廷美被貶謫任西京留守後,暗中仍與兵部尚書盧多遜頻繁勾結。二人勾結之事敗露,魏王趙廷美罷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職,僅保留魏王空名,閑居在家;魏王趙廷美閑居在西京,後降魏王趙廷美為涪陵縣公,遷往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趙廷美舉家遷至房州,趙廷美遷居房陵後不久,就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年僅38歲。
自貶於房陵之後,其後代外放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開封、河南洛陽、福建汀州、山東沂州、山東濟州、江蘇崑山、浙江秀水、江蘇溧城、江西波陽、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西平趙氏
北宋慶歷年間,陝西趙懿甫官居汝南節度使,後家居汝南城東五里屯。傳十世至希賢(號龍華)由汝南遷蔡州。元末至正年間,趙希賢之後趙伊官至鹽運使司通判, 由上蔡縣白圭廟東徐趙庄遷西平縣專探鄉趙老莊。趙伊之子趙仲來系明正德年間貢生,為西平趙氏之始祖。趙仲來生才廣、才宇,才廣生恭、肅、鑒、鐸、鏷,才宇生欽。自仲來至今已歷二十四世,為西平名門望族,其後裔現分居於楊庄鄉、專探鄉、蘆廟鄉、師靈鎮、譚店鄉、宋集鎮、出山鎮、酒店鄉等地。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等地的趙氏族人陸續遷到台灣、南洋,更有人漂洋過海,移居到歐美各國。
【趙氏政權】
趙氏先後建立的政權有:
中國:
戰國時趙國
宋朝:
北宋
南宋
越南:
前趙朝(趙佗建立,前203年-前137年)
後趙朝(趙國達建立,248年-?年 )
趙越朝(趙光復建立, 548年-571年)
【郡望堂號】
■郡望 趙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幾 個。
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
2、涿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州);
3、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
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
5、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
6、平原郡,治所在山東平原縣;
7、漢陽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
■堂號:「半部」、「琴鶴」、「天水」、「孝思」、「谷治」、「萃渙」、「敬彝」、「創基」等。
【宗族特徵】■趙姓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幾百年。趙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梟雄武將,均在各自領域廣有建樹。
■家乘譜牒繁雜明了。
■家規家訓教誨後人。如樓張村趙姓有《家規紀略》,文載:「男自八歲入塾,以三十為率,……農時散而歸田,農隙即復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營相當之務;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職,或領農工或治圃事,或料廚事或守客廳。暇時習書史、業歧黃,家長俱不之問,惟不得玩好無益事業。……事無閑人,人無暇時。有不遵家規者,由家長召集族人共同斥責。若卑幼或有過失,則告於各主,令其約束。」
『拾』 趙氏歷史
趙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三。
尋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為源起。司馬貞的《史記• 索隱》指出:「《左傳》郯國,少昊之後,而嬴姓蓋起族也,則秦、趙亦祖少昊氏。」西周時,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賜於趙城,其後在戰國時建立趙國,趙國亡後,子孫以國為氏。
2、為少數民族改趙姓而來。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
3、趙宋王朝賜姓。先後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復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於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侖,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後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賜於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二二二年趙為秦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並尊造父為其始祖。
繁衍播遷
西周時,造父的第七代子孫叔帶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晉,並 且昌盛壯大,在三國分晉時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到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於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秦始皇滅趙後,把代王嘉之後遷往甘肅天水,趙王遷被流放到今湖北房縣。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趙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西漢末年,趙飛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遷徙至遼西郡,也是趙姓人在東北活動的開始。東漢末年為避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真定人趙雲趙子龍入蜀為將。北魏時,天水趙姓一支遷居洛陽,其後裔孫趙貴鎮守並遷至武川(今內蒙古)。唐初,有趙姓將士在平「蠻獠嘯亂」中開赴福建並定居。五代時,有趙姓隨劉龔南漢政權在廣州定居。據《宋史•宗室世系表》載: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為燕王(趙德昭)支派和秦王(趙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遷居如下地區:安徽潁州、四川蜀州(今崇慶)、江蘇泰州、鎮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廣東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則遷居如下地 區:浙江紹興、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蘇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則降調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其子孫為官而遷徙地區有河南開封、洛陽,山東沂州、濟州,福建汀州,江蘇崑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恥之後,徽欽二宗被擄往五國城(今黑龍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東北廣大地區播遷繁衍。南宋初,康王趙構南遷杭州定都 ,則有趙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蘇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饒,南宋被滅,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繁衍。自宋代以後,趙姓遍布全國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趙姓的播遷。明末,有趙姓不惜冒險遠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構成多種多樣,聚居地為東南亞和美國。如瑤族中的趙姓在緬甸、寮國、越南和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都有分布;壯族中的趙姓散布於越南、寮國、泰國等地。
郡望堂號
趙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幾 個。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2、涿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州);3、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5、穎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縣;6、平原郡,治所在山東平原縣;7、漢陽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
堂號:
「半部」、「琴鶴」、「天水」、「孝思」、「谷治」、「萃渙」、「敬彝」、「創基」等。
宗族特徵
1、趙姓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幾百年。趙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梟雄武將,均在各自領域廣有建樹。
2、家乘譜牒繁雜明了。
3、家規家訓教誨後人。如樓張村趙姓有《家規紀略》,文載:「男自八歲入塾,以三十為率,……農時散而歸田,農隙即復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營相當之務;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職,或領農工或治圃事,或料廚事或守客廳。暇時習書史、業歧黃,家長俱不之問,惟不得玩好無益事業。……事無閑人,人無暇時。有不遵家規者,由家長召集族人共同斥責。若卑幼或有過失,則告於各主,令其約束。」
名人精粹
趙武靈王:名雍,戰國時趙國的第六位國君,改革趙軍傳統裝束,實行「胡服騎射」,提高了趙軍戰鬥力,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一度能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平原君趙勝: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趙奢、趙括父子:趙奢善用兵,因功被封馬服君。趙括善於紙上談兵,短於實踐,被秦名將白起擊敗於長平,四十萬趙軍被活埋。趙高:秦二世時宰相,指鹿為馬,獨斷專橫。趙雲: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三國時蜀名將,勇武果敢,劉備曾贊譽他一身是膽。趙匡胤:河北涿州人,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趙普:薊(今北京市西南)人,北宋初期的賢相,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美譽。宋徽宗趙佶:政治上昏庸,喪權辱國,被俘後禁於金國,藝術上卻卓爾不群,曾創立宮廳院體畫派,其書法被稱為「瘦金體」。趙孟兆頁: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代傑出書畫家,其筆法圓轉遒麗,人稱「趙體」。對後世影響甚深,人稱一代宗師。趙之謙: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末三大畫家之一,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影響甚深。趙戴文:山西五台人,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元老,民國時任國民黨山西省主席。趙登禹:山東荷澤人,國民黨二十九軍師長,長城抗戰血戰赤峰口,蘆溝橋事變後,在保衛北平的戰斗中壯烈捐軀,是抗戰中最早犧牲的中國軍隊高級將領之一。趙樹理:山西沁水人,當代著名作家,著有《三里灣》、《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等,其語言朴實生動,多反映當時新農村生活。趙元任:天津人,當代語言學家,通曉中、英、德、法等多種語言,諸多領域,頗有建樹,在學術界享有盛譽,著述頗豐,有《中國語入門》、《現代吳語的研究》、《語言問題》、《趙元任歌曲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