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學中國歷史要多少時間

學中國歷史要多少時間

發布時間:2021-02-28 22:54:00

1. 歷史考研需要准備多少時間

答:一、歷史學研究生考試科目
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歷史學專業從2007年改為專全國統考,由教育部統一屬命題。考試科目為:政治、外國語、歷史學基礎三門。
思想政治理論(上午8:30——11:30)滿分100分
外國語(下午14:00——17:00)滿分100分
歷史學基礎(上午8:30——11:30)滿分300分
每科考試時間為3小時 ,初試為筆試。

二、歷史學基礎參考書
歷史學基礎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史學理論和史學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專門史等方面的內容將有機地體現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2. 歷史專業考研,一般需要多少時間

一、歷史學研究生考試科目
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歷史學專業從2007年改為全國統考,由教育部統一命題。考試科目為:政治、外國語、歷史學基礎三門。
思想政治理論(上午8:30——11:30)滿分100分
外國語(下午14:00——17:00)滿分100分
歷史學基礎(上午8:30——11:30)滿分300分
每科考試時間為3小時 ,初試為筆試。

二、歷史學基礎參考書
歷史學基礎包括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史學理論和史學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專門史等方面的內容將有機地體現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1 、必備參考書:
第一套是北師大版的教材:
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寧 欣主編:中國古代史(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鄭師渠主編:中國近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郭大鈞主編:中國當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周啟迪主編:世界上古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張建華主編:世界現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PS:北京師范大學做為全國師范類教育內的排頭兵,其編訂的教材一直受到各本科院校的推崇,體系編排合理,嚴密,適合日常教學,學生易於學習,清晰明白。但是,有些問題涉及不深,點到為止。學術性不夠。但是足以應付考研。因為歷史學考研考得就是基礎。

第二套:
1.朱紹候《中國古代史》(上下冊)福建人民出版社
2.李侃《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第四版
3.王繪林《中國現代史》北師大版(高教版)
4.何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高教版
5.齊世榮《世界史》六卷本,高教出版社

PS:這套教材,也就是網上通常所說的歷史學考研11本書。其中,《中國古代史》是一部比較經典的教材,但缺點是內容龐雜,分量很重,對於跨專業的同學是個不小的負擔。不過還是一部很經典的教材。李侃的《中國近代史》,也是一部歷史很悠久的教材,但是這部教材已經多年未版,許多觀點比較陳舊。齊世榮六卷本《世界史》是一部多次獲獎的教材,是名家領銜編寫,其特點是學術性很強,各家觀點都有,是國內學術界關於《世界史》研究的較為全面的觀點。但是,在體力編排上面,有所欠缺,稍顯凌亂。
不過世界史還是建議用齊世榮的六卷本比較好
2 、選讀參考書目: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中國歷史文選》 周予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學概論》 龐卓恆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歷史地理學》 藍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史學史》 白壽彝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國歷史文獻學》 楊燕起、高國抗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西方史學史》 郭小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這些教材和歷史學基礎考研大綱吻合度高,基本上包括了歷史學基礎考研大綱所規定的知識點和考試范圍,這是一套最權威的歷史學基礎考研參考書。
「考研成功系於專業課」,這句話道出了專業課在考研中的重要地位,其一,是因為專業課總分300分,占考研總分數的60%,專業課分數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考研的成敗;其二,專業課也是提高分數,拉開檔次,在復試中佔得先機,獲得獎學金或者公費名額的關鍵。所以,同學們一定要重視專業課的復習。
從現在開始備考,強烈建議同學們從教材開始,因為歷史學考研強調的就是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回到教材中才能達到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尤其是目前命題的趨勢越來越強調知識的比較和運用,更需要大家對整個學科的基本內容做全面的了解。在這里簡單說一下看書的方法和技巧,第一遍的目標是了解,可以快速瀏覽;第二遍的目標是理解,需要精讀,對不理解的內容進行勾畫,做標記,可以筆記;第三遍的目標是掌握,需要在第二遍精讀的基礎上,對不理解的內容各個擊破;第四遍的目標是運用,需要將各章節知識點進行前牽後聯,完善筆記。
三、歷史學基礎試卷結構、題型結構
(一)、試卷內容結構
中國古代史 約30%
中國近現代史 約20%
世界古代中世紀史 約20%
世界近現代史 約30%
史學理論和史學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專門史等方面的內容將有機地體現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Ps:我看了這幾年的幾套試卷發現原始社會考到的幾率很小,但還是要看,不需要重點掌握,主要為了應付選擇題。
(二)、試卷題型結構
選擇題 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名詞解釋 8小題,每小題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題 2小題,每小題30分,共60分
論述題 3小題,每小題40分,共120分
四、歷史學基礎復習方法
1、對歷史學知識點進行全面復習,重在基礎。
就歷史學基礎試卷考查的內容而言,統考五年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部分內容趨於均衡。2007、2008年的歷史學試題偏重於政治、經濟內容,而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大概佔了總分的10%左右,2009年、2010年、2011年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部分內容基本上趨於均衡,思想文化內容大概佔了總分的20%多。所以同學們在復習的時候一定要進行全面的復習,切勿忽視對思想文化內容的復習。
歷史學考研試題考的是對基礎知識記憶和理解,所以復習過程中要重點把握基礎知識,從而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就要對知識點進行全方面的分析,例如一次改革運動,要從背景、時間、過程、結果、性質、意義、影響、評價等方面去掌握,只有這樣全面的分析一個知識點,才會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強化基礎知識。
2、整理、總結知識點
無論是科班的考生,還是跨考歷史學的考生,在復習過程中一定要自己整理、總結知識點,輔導書可以作為參考,切忌買一本輔導書背背就一勞永逸了。自己整理、總結知識點的過程也是加深對知識點理解、記憶的過程。只有自己整理、總結了,才能在考場上對見過的題對答如流,考取高分。
3、以教材為本
在備考的過程中,一定要多看參考教材,要在通讀、精讀的基礎上全面的了解、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點。
4、注意知識點之間縱向和橫向的聯系
首先,要注意知識點之間縱向的聯系,縱向聯系就是從時間推移的角度來考察歷史事件的過程及因果關系,從而探索歷史發展趨勢。也就是說是相關知識點的發展脈絡。比如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的演變,皇權與相權之爭,國際關系體系的演變,工業革命等。三年以來,考試中加強了對這一方面的考查,2007史料分析考查了自唐代以來科舉制度的演變,2009年考查了19世紀以後全球民族國家建立的四次浪潮,所以,在復習過程中要對知識點的發展脈絡有比較清晰的思路。
其次,要注意知識點之間的橫向聯系,橫向聯系就是通過空間拓展的方式將某一歷史現象與同一時間其他地區出現的類似或相反的現象進行類比分析;或者是將某一歷史現象與同一時期的其他相關歷史現象進行有機的聯系和綜合。比如19世紀60年代的中國與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前都遭受了西方列強的入侵,在60年代都出現了改革運動等等,通過這種橫向的聯系比較,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把握了歷史的宏觀面貌,2007年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的影響。2010年考查概述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歐亞大陸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徵,2011年論述題考查了論述近代兩次中日戰爭對中國政治、經濟和國際地位的影響,以及比較雅典民主政體與羅馬共和政體的異同。以後比較題會成為一個命題趨勢。
5、運用唯物辯證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
在復習過程中,同學們要注意學會運用唯物辯證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總結歷史的發展規律。在備考的時候,看到的不僅是具體的歷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歷史事件背後的哲學規律,這樣才能深刻把握歷史發展脈絡。

五、歷史學考研大綱
個人建議第一輪復習的時候不要用到大綱,完全把教材仔仔細細通讀一遍,第二輪復習的時候,可以用前一年的大綱,相差不多。到第四輪時可以參照2013年大綱(大綱大約在9月出來)
六、歷史學考研真題該如何利用?
關於歷年歷史學基礎考試試題,就是所謂的真題,歷年真題是最好的模擬題。看完一遍書後,可以拿一套真題看看。在看完了3遍書以後,同學們可以拿出2到3套真題進行模擬考試,測試一下自己的掌握的情況,同時要對做過的試題進行總結,總結什麼呢?要總結真題的命題特點和規律,說白了,就是要找到命題人是如何考查自己的,做最新的真題能夠把握命題趨勢。
七、歷史學研究生專業方向
歷史學碩士階段有8個二級學科:史學理論及史學史、考古學及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每個專業下邊又包含若干個方向,比如中國古代史,下邊有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按照朝代分為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等。

八、 歷史學研究生報考條件(摘自:2012年全國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報名參加碩士研究生全國統一入學考試的人員,須符合下列條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3.年齡一般不超過40周歲(1971年8月31日以後出生者),報考委託培養和自籌經費的考生年齡不限。
4.身體健康狀況符合國家和招生單位規定的體檢要求。
5.已獲碩士或博士學位的人員只准報考委託培養或自籌經費碩士生。
6.考生的學歷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後,經2年或2年以上(從高職高專畢業到2012年9月1日,下同),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且符合招生單位根據本單位的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的人員。
(4)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按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5)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自考本科生和網路教育本科生須在報名現場確認截止日期(2011年11月14日)前取得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證書方可報考。在校研究生報考須在報名前徵得所在培養單位同意。
備註:提醒廣大考生,教育部發布的招生簡章的是一個總的綱領性文件,各招生院校在教育部的招生簡章的規定下,還會發布一個學校招生簡章,在學校招生簡章的報考條件,有的會規定不準許專科跨專業報考,比如北京師范大學大學,有的學校準許專科跨專業報考,但是要求發表文章,比如北京大學。所有同學們要仔細閱讀報考院校的招生簡章。
九、 歷史學研究生就業前景
由於傳統的觀念和思維的影響,造成社會對歷史學研究生就業存在偏見,認為歷史學研究生就業很難。其實,真是的情況不是那樣的,通過對歷史學研究生就業情況分析,近幾年歷史學專業就業情況都比較理想。主要的就業情況如下:
1、高中學校:高中歷史教師
2、大專院校黨校電大: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概論教師、歷史系教師
3、博物館:從事歷史研究,博物館管理
4、旅遊:導游主要是歷史文化旅遊
5、檔案管或單位公司檔案工作。
6、圖書館:從事圖書相關工作
7、編輯:文字編輯
8、政府部門:教育局、政策研究、黨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崗位 包括革命紀念館,歷史文化遺址管理保護等。文化有關工作,以及地方誌工作,宗教民族相關工作。
9、文物部門:如考古,文物管理,文物鑒定與拍賣
10、各報紙新聞單位
11、進社會科學院系統從事專職的歷史研究
12、高等學校學生輔導員、高校管理工作
總之,歷史學研究生就業比較廣泛,希望廣大考歷史學研究生的考生能夠投入到歷史學相關的工作中去,去探索這門既古老又神秘的學科。
Ps:對於考博,我們老師認為女生研究生畢業了就可以(如果不建議晚結婚的話也無所謂。不過女生在歷史領域研究高峰時間比較短,不知道這是不是歧視女性,)
十、如何規劃自己的歷史學基礎復習計劃
剛開始復習的同學可以參考:
1. 通讀專業課書(第一遍) 12月底------2月初 (好好利用這個寒假)
復習建議:
a.以教材為主,初步了解歷史學基礎知識體系。
b.鑒於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內容較難理解,建議多用一點兒時間。
c.第一遍的看書過程重點在於通讀,不要求對知識點的深入理解和記憶。
目標是在讀過第一遍書後知道各本書講的是什麼,了解各科學科知識,搞清知識的框架體系。在這里提醒廣大考生,第一遍看書的時候只要做簡單的筆記。
2. 精讀專業課書(第二遍) 3月中------6月底
復習建議:
a.邊讀書邊把自己不懂的問題做出標記,以備在下個階段著重理解,不糾纏於細節,也不放過細節,並且要做筆記,對課本內容進行歸納提煉,以便下輪復習。
b.這遍的主要目的是對各個知識點的理解,對於不理解的進行標記,准備在接下來的輔導班上攻克。
c.每個學科看完後,回顧學科的主要內容,理順關系,畫出知識結構圖,便於記憶。
Ps:這個階段大家還在上課,如果是歷史系的同學要好好上那些專業課,反正這些都需要復習,還不如在課堂上好好聽,很好效果的復習。如果是跨專業的朋友,就要見縫插針的復習了。
3. 弄懂所標記的難點(第三遍) 7月初----9月初
復習建議: (最好還可以再做一份各專題的筆記,我自己是這樣計劃的。)
a.弄懂各個知識點,掌握每章的重點和難點,做到知識點融會貫通。
b.實在不懂的再進行標記和歸納,
c要把主要的東西背出來
4. 邊做專項題邊看書 9月中-----10月初
復習建議:
a.深入研究2013年歷史學考研考綱,分析歷年真題。總結命題特點和規律,據此再深入理解記憶知識點。
b.這個階段要開始有意識的去訓練解題能力,總結解題思路。
C、系統地背。
5. 邊做綜合題邊看書 10月初-----11月底
復習建議:
a.保持充分的敏感性,帶著問題意識去復習,要背關鍵詞。
b.要善於拓展知識點,可參考其他經典參考書和歷史學專業期刊雜志,了解歷史學相關的研究和動態。
6. 把書看薄(第四遍) 12月初------1月初
復習建議:
a.根據暑期強化班的講義,最後一遍看書,要細致,要講究效率,學會取捨
b.把大綱所要求的知識點在腦中「過電影」,尋找自己的知識薄弱點。
c.重點進行知識點的串連。
d.培養考試習慣,進行模擬實訓,精中求精,查漏補缺
剩下的時間要大致瀏覽,不要遺漏東西,自己押題,鞏固主要的東西。
(結合網上資料和自己的想法而成,會不斷修改,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
不過我的復習時間段與上面不太一樣,我在一月底就要結束第一輪復習。二月開始就要第二輪了。

3. 讀完中國歷史,需要多長時間。

一生一世也讀不完,要用心去讀。

4. 想學中國歷史,要從哪裡開始

25史你先看看吧,白話文本是有的。古文互譯的也有。不要看歷史教科書,不解釋了。

5. 學習中國歷史要從那裡開始學起

要了解中國歷史首先要有個清晰地脈絡,總體來說,學習初高中歷回史可以分為縱向和答橫向兩個方法,也可以將兩者結合。 縱向:首先把握一條主線,即歷史朝代沿革,古代史:從遠古人類到奴隸制三朝(夏商西周)再到封建社會萌芽春秋戰國(東周)時期,再到封建社會的發展與衰落——從秦朝至清末;近代史:清末(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至1919年五四運動又稱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現代史:1919年五四運動後至今為現代史。然後再把各個歷史時期的經濟政治事件間插其中,以便更好的掌握。最後,也是最主要的,要熟記各個歷史事件和時間。 橫向:選取一個歷史時期比如隋唐時期,把這個時期的政治制度,積極發展水平同其他時期的作比較,用比較法來深化記憶。

6. 學中國歷史要多久

精通很難
想要深入學習中國歷史,至少要有古文基礎.封建社會的史料,基本上都專是用文言書寫屬.而白話文史料近代史的較多.
資治通鑒 是必讀書 要是說自己懂中國歷史,卻從沒看過資治通鑒,那就是讓人笑掉大牙了.初略瀏覽一下也要1年多的時間.24史也是重要參考書,只看本紀,列傳也要幾年時間.看完這些也就僅僅是了解個大概罷了.離精通還很遠.

如果中國歷史你了解了,那麼韓國歷史你就已經了解90%以上了.韓國只是一個藩屬國.在歷史上中國的一舉一動,都能對韓國歷史照成舉足輕重的影響.

7. 我想學學中國歷史

我認為你要先從《中華上下五千年》開始,我對歷史也是很感興趣哦!看上下五千年時要大概的知道一些基礎的知識。一些時間順序啊還有就是人物的關聯。

8. 讀完《中國歷史》最快要多長時間

拿個秒錶記時,我試了下是0.6秒,可能每個人不同, 手要跟得上嘴,可能會有點誤差,
當然口吃和看不懂這幾個字的人那就另當別論。

9. 中國的歷史有多久

中國歷史悠久,常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遠古人類遺址距今約170萬年。中國歷史分為幾個階段,中國大陸官方通常認為夏、商、周三朝是奴隸社會時期,秦朝正式進入封建社會時期,直到清朝滅亡,之後是民主時期的開始,而大陸之外的地區對「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會性質劃分並不相同。從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中國基本上就是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帝制國家。秦朝後,中國歷史的發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極大影響,佛家在中國的影響也很大,但達不到基督教對西方那樣的影響,中國歷朝政治方針受儒家影響最深。而漢字也使不同地區的人們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這一種文字有不容易改變字體的特點,中國各個地方的語音雖然不同,但對這種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漢字也成為中國統一的一種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統一中國的文字。
元謀人是中國遠古遺存中目前所見最早的人類,距今約170萬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這些都是所知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了以下幾個階段:

中國猿人時期——舊石器時代初期,距今約50至40多萬年前
河套時期——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20至10餘萬年前
山頂洞人時期——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10至2萬多年前
彩陶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黑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新石器時代末期
母系氏族社會在中國形成於四五萬年前的彩陶文化時期,中心區域分布在陝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帶,以原始農業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到了黑陶文化時期,父系氏族社會逐漸形成,農業和畜牧業有較大的發展,制陶、冶銅等手工業的工藝水平也逐漸提高。大汶口文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在此期間,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逐漸成為文明的中心地帶。

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葯的地區之一。而且這時也開始利用蠶絲。

[編輯]
神話傳說
主條目:三皇五帝

後人所繪的黃帝像在中國神話中,中國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爭議,有說伏曦,神農,燧人,五帝也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在上古時期,現中國區域有3個最大的部落,華夏部落,兩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傳蚩尤是兩昊部落最後一個首領,在涿鹿大戰中被華夏部落的炎黃二帝打敗,在堯舜時期,華夏部落數次大規模征伐遠在南方的三苗,最終使苗民臣服,此是後話. 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了禪讓制傳位給了舜。在舜時期,洪水泛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然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方式,自立為王(根據香港中學課本所述,啟是被推舉為領袖),建立了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持續了400多年,在最後一個夏朝君主——桀末期,東方商族首領成湯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商朝。

[編輯]
先秦時期
[編輯]
三代
主條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約在前21世紀到前16世紀,由於這段歷史沒有文字性文物印證,所以只能靠後世的記錄和出土文物互相對照考證,部分學者認為河南二里頭遺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遺存,但是也有學者對此持有疑問。根據文字記載,夏朝有了中國最早的歷法--夏小正。不過之後的商朝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歷史時期,存在於前16世紀到約前1046年。據說夏朝最後一個君主——桀,由於荒淫無道而被湯推翻。而商代時文明已經十分發達,有了歷法、青銅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時已經有一個完整的國家組織,並且具有了奴隸主王朝的規模。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不過手工業,特別是青銅器的冶鑄水平也已經十分高超。並且已經出現了原始的瓷器。商朝自盤庚之後,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因此也稱為殷朝。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是傳子或傳弟,多按年齡的長幼繼承。

與此同時,黃河上游的另一個部落周正在逐步興起,到了大約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商朝滅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之後周朝的勢力又慢慢滲透到黃河下游和淮河一帶。周王朝依然是奴隸主以及貴族統治,有許多貴族的封國(諸侯)。到鼎盛時,周朝的影響力已經在南方跨過長江,東北到今天的遼寧,西至甘肅,東到山東。周朝時的宗法制度已經建立,政權機構也較完善。中國最早有確切時間的歷史事件是發生於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國人暴動。

[編輯]
春秋戰國
主條目:周朝、東周、春秋、戰國 (中國)

先師孔子行教像,為唐朝畫家吳道子所畫前770年,由於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了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合稱春秋五霸。到了前546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前403年,晉國被分成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再加上被田氏奪去了政權的齊國,和秦、楚及燕,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台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最後終於在前221年消滅其他六國,中國歷史也進入了新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了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了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儒家(倫理)、道家(自然)、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科技)、眾、雜、農家(農業)、小說家(小說)等。文化上則出現了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孔子編成了詩經。戰爭史上出現了傑出的兵法家孫武、孫臏。科技史上出現了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了瓦當,奠定了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同時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了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了基礎。歷史上出現了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中華文化的源頭基本上都可以在這一時期找到。

這一時期科技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夏朝發明了干支紀年,出現了十進位制。西周人用圭表測日影來確定季節;春秋時期確定了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了古四分歷。

[編輯]
秦漢時期

北京八達嶺長城主條目:秦朝、漢朝、西漢、新朝、東漢

前221年秦滅其他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帝國,定都咸陽(今西安附近)。由於秦王嬴政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郡縣制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道路,並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有名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有部分學者對這一行為是否確實存在有爭議),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部分史學家對以上事件存有懷疑,認為由於秦始皇的一系列激進改革得罪了貴族,平民無法適應,才在史書上留此一筆。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即位。但十個月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包括六國遺臣等野心家乘勢作亂,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王子嬰自縛出城投降,秦亡。此後,劉邦與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 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四面楚歌。項羽在烏江自刎而死。楚漢之爭至此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開始。到了漢武帝時,西漢到達鼎盛。並與羅馬,安息(帕提亞),貴霜並稱為四大帝國。武帝實行推恩令,徹底削弱了封國勢力,強化監察制度,實現中央集權;他成功地擊潰了匈奴,控制了西域,還開拓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發展了對外貿易,使中國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儒家學說也被確立為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其他藝術與文化也蒸蒸日上。同時期還出現了第一部通史性質的巨著——《史記》,同時這時的中國出現造紙術,大大推動了文化發展。

西漢發展到了一世紀左右開始逐漸衰敗。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權,宣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最終導致農民紛紛起義。公元25年劉秀復辟了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的發展延續了西漢的傳統,此時出現了天文學家張衡。漢的文化吸取了秦的教訓,顯得相當開明,當時佛教通過西域到達中國,在河南洛陽修建了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編輯]
魏晉南北朝時期

赤壁主條目:魏晉南北朝、三國、晉朝、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

東漢中後期,宦官和外戚長期爭權,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到了公元二世紀左右時再度衰敗,196年曹操控制了東漢朝廷,「挾天子以令諸侯」,220年,曹操長子曹丕廢漢獻帝自立,建立魏國,同時尚有劉氏的蜀和孫氏的吳,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

265年,魏權臣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280年三國歸晉,再度統一。晉朝的文化也有一定發展,當時由於戰亂紛紛,很多學士選擇歸隱,不問世事,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陶淵明(陶潛),當時的書法藝術也十分興盛。290年晉武帝死後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權利斗爭開始,史稱「八王之亂」。與此同時,中原周邊的五個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羯)與各地流民起來反晉,史稱五胡亂華。這些游牧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家,從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國陸陸續續有多個國家建立,包括了漢、前趙、後趙、前燕、前涼、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北涼、南涼、南燕、西涼、夏和北燕, 史稱十六國。

自東漢後期開始,為躲避戰亂,北方的漢族人民大量遷居南方,造成經濟重心南移;晉朝南遷,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歷史上稱此前為西晉,南遷後為東晉。最後,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北魏,形成了南北朝的對立。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的更替,而北朝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十分盛行的時期,西方的佛教大師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許多佛經被翻譯成漢文。

[編輯]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畫家張萱作《搗練圖》。主條目:隋朝、唐朝、五代十國

581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並於589年滅掉南朝最後一個政權——陳,中國歷經了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後再度實現了統一。不過隋朝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在修築了巨大工程——京杭大運河後就滅亡了,只經歷了兩代37年。

618年唐高祖李淵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朝代。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史稱貞觀之治。長安(今陝西西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王朝也是當時最發達的文明。高宗李治之妻武則天遷都洛陽,並稱帝,成為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國號周,並定佛教為國教,廣修佛寺,大興土木。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制是當時比較科學與公平的人材選拔制度。唐王朝與許多鄰國發展了良好的關系,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手工藝品。日本則不斷派遣使節、學問僧和留學生到中國。唐朝的文化也處於鼎盛,特別是詩文得到較大的發展,還編撰了許多紀傳體史書。唐代涌現出許多偉大的文學家,例如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韓愈、柳宗元。唐代的佛教是最興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經,回國後譯成1335卷的經文,並於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經。唐朝前期對宗教採取寬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Manicheism)、景教和伊斯蘭教等也得到了廣泛傳播。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孫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達到頂峰,史稱開元盛世。然而在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開始走向衰落。

875年黃巢起義爆發,唐朝再度分裂,並於907年滅亡,形成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

[編輯]
宋元時期

清明上河圖局部,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主條目:遼朝、金朝、西夏、宋朝、北宋、南宋、元朝

經過了五十多年的紛爭後,960年北宋控制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是燕雲十六州被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占據,河西走廊被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占據,北宋為了維持邊境和平,不得不向遼和西夏交納歲幣。北宋晚期發生了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黨派斗爭,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勢力逐漸膨脹,1125年,金、北宋聯合滅遼。金國隨即開始進攻北宋,1127年金攻破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那一年是靖康年,史稱靖康之禍,北宋滅亡。同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形成南北分立。

此後金與南宋多次交戰未成,直到1234年,蒙古軍消滅了金。蒙古之後與南宋又經歷了血腥的戰爭,1271年忽必烈建國號為「元」之後,於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元軍逼得走投無路,跳海而死,以元軍的勝利告終,南宋滅亡,元朝統一全國,定都大都(今北京)。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和火葯。宋朝也是一個極度繁華的朝代,當時中國經濟極度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中國當時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一半,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400到500萬人口,相對當時佛羅倫薩和巴黎十幾萬人口來講確實是十分繁華,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也極度興盛,出現了程頤、朱熹等理學家,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了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延續了唐朝的光輝,以至於宋朝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

盡管元朝吸收了許多漢族文化,並大力宣揚朱熹一派的理論,但卻實行了嚴格的民族等級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人、畏兀兒人和來到中國的中亞、東歐人;第三等是「漢人」,包括原金統治區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統治區的漢族和其他族人。這種民族壓迫招致漢族的不滿,許多漢族人將元朝視為外來政權,並發動多次起義。

[編輯]
明清時期

紫禁城太和殿主條目:明朝、清朝

1368年,抗元起義成功,明朝建立。明朝前期建都南京,貿易興盛,1405年鄭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經到達印度洋、東南亞及非洲等地,但後來逐漸走向閉關。1421年,明朝遷都北京。明朝文化上則出現了王陽明、李贄等思想家,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等優秀長篇小說。1627年,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縊殉國。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最終仍為清朝所滅。

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滿族開始興盛起來,終於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當時明朝舊臣鄭成功南撤到台灣島,並驅逐了那裡的荷蘭殖民者,但是後來又被清廷攻下。清朝在之後的半個世紀還成功地收復了許多邊疆地區,例如新疆、西藏、蒙古以及台灣。康熙年間,清廷還與沙俄在黑龍江地區發生戰爭,最終於1689年簽訂停戰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清廷獲得重大勝利。清朝由於取消了幾千年來的人頭稅,導致人口暴漲,到19世紀已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增多促進當時農業的興盛,出現了康乾盛世,也相應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閉關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到1820年時中國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三分之一。

然而到了19世紀初,清朝已經徹底衰敗,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白蓮教、天理教的大規模起義。與此同時海上強國英國、荷蘭與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與中國進行貿易。1787年英國開始向華輸入鴉片,導致中國的國際貿易由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於1815年頒布搜查洋船鴉片章程,然而英國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道光皇帝不得不於1838年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1839年6月將237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英國政府因此於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開始。

[編輯]
清朝末期(近代)
鴉片戰爭持續了一年多,1841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清廷恐懼英軍會進逼北京,於是求和,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簽署。香港島被割讓;上海、廣州、廈門、福州和寧波開放作為通商口岸,還賠償款銀(西班牙銀圓)2100萬元。之後1844年美國與法國也與清廷分別簽訂了《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中國主權遭受部分破壞。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清復明的反抗斗爭再度興起。1851年至1864年間,受基督教影響的秀才洪秀全不僅創立「拜上帝會」,還領導了太平天國運動,曾經一度佔領南方部分省份,並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同時又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陳開、李文茂起義、甘肅回民起義等。

同時英、美、法、俄、日等國多次侵入中國,中國多處領土被割讓。1858年中俄簽定《璦琿條約》,俄國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薩哈林島)、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使中國失去了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和北疆的齋桑卓爾以東地區約七萬多平方公里領土。賠償「兵費」增為九百萬盧布。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掠奪並燒毀皇家園林圓明園,並於1860年與清廷簽定《北京條約》,各賠英法800萬兩白銀等。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次年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二億兩白銀,中國割讓台灣全島及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1888年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等改良派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變法遭拒。不過十年後1898年光緒皇帝在親政後終於同意變法,從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稱為百日維新的103天中進行了多項改革,但最終在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後失敗落幕,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劉光第等六人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

1899年義和拳運動爆發,後清政府改為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宗旨在慈禧太後支持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於是,借「解救各國駐京使館人員」的名義(實質是為了進行侵略戰爭),1900年英、俄、日、美、法、德、意、奧八國聯軍經由天津攻入北京。在佔領北京期間,英法德等國軍隊曾大肆搶掠。清廷不得不於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本息合計9.8億兩),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扎,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國人不得入內等。

[編輯]
20世紀至今

孫中山主條目:中華民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1901年革命黨開始興起。孫中山等人在海外積極籌款,指揮國內的多次起義運動,經過十次失敗的起義後,與革命黨互不溝通的湖北新軍在1911年的武昌起義獲得成功,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以清帝退位為條件,孫中山辭去總統位置,由袁世凱接任。但袁世凱妄圖恢復帝制。此後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與護國運動討伐袁世凱。1916年,袁世凱在稱帝83天之後死去,中華民國進入北洋軍閥控制中央政府統治時期,地方政府分別由各個軍閥派系占據。

孫中山之後多次試圖聯合南方地方軍閥北伐北京中央政府未果。1921年,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成立,並成為共產國際中國支部。1924年,孫中山提出新三民主義並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國民黨在共產國際幫助下改組,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共兩黨進行第一次合作。孫中山自建立廣州軍政府(1923年改稱大元帥府)以後,曾經三次進行北伐,均因條件不具備而未果。1925年春,孫中山病逝於北京。同年,廣州國民政府為統一與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先後舉行第一次東征第二次東征與南征,肅清廣東境內的軍閥勢力和反革命武裝,並將廣東境內傾向革命的軍隊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下轄第1至第6軍。不久又將廣西部隊改編為第7軍。為北伐戰爭作了重要准備。1926年6月5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通過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案,並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正式開始北伐。然而隨著北伐和國民革命的深入,國民黨不能容忍共產黨激進的革命運動,國共兩黨分裂,大量共產黨員及其支持者被清出國民黨,有的被拘捕和殺害。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葉挺為首的共產黨員在江西南昌發動南昌起義,共產黨從此有自己獨立的軍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8月1日被定為建軍節)。並於江西瑞金建立了第一個紅色蘇維埃地方割據政權。此後南京國民政府先後對中央蘇區進行五次圍剿,紅軍粉碎了前四次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敗,不得不離開紅區。1934年開始,紅軍進行戰略轉移,在貴州遵義確立了毛澤東對紅軍的領導和指揮權,四渡赤水河,終於擺脫了追擊,途經江西,貴州,四川,甘肅,陝西,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最後成功在陝西北部與陝北紅軍劉志丹部會師,建立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31年9月18日日本開始侵華,佔領了東北全境。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後國共第二次合作抗日。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日軍進行南京大屠殺前夕,中華民國首都從南京遷至武漢,後來遷在重慶。1945年二戰結束後,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從日本手裡收回了台灣及澎湖列島以及其他一些領土,但也在1946年與蘇聯簽訂的條約中承認了外蒙古的獨立(1951年,遷往台灣的國民黨國民政府以蘇聯未履約為由,不承認該條約及依據該條約而獨立的外蒙古的獨立地位)。1946年6月,國共兩黨又進行了內戰。中國共產黨最終於1949年獲得決定性勝利,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往光復後的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平成立,並將北平改名為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包括台灣在內的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與此同時,蔣介石宣布台北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宣誓三年內反攻大陸。兩岸分裂局面從此開始
四大古都
四大古都是最早把中國歷代主要古都並稱的說法,四大為西安、洛陽、南京、北京。

[編輯]
五大古都
1920年代在學術界出現了把開封列為古都之一,形成五大古都的說法: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

[編輯]
六大古都
1930年代,開始有把杭州加入古都之列的六大古都說法,並影響很大,包括: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

[編輯]
七大古都
1988年,地理學家譚其驤提議安陽為大古都,後安陽被認定為第七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說: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

[編輯]
八大古都
2004年11月,中國古都學會認定鄭州為第八大古都,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說: 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編輯]
東南西北中國京都
首都在中國又稱為京城、京都、京畿、京師等。中國重要王朝的京都在民間被按照方位順序進行分類。

東京(今開封,歷史上又稱「汴梁」,「汴州」)、東都(洛陽,古又稱「洛邑」)
南京(今南京,歷史上又稱「金陵」、「江寧」)
西京(今西安,歷史上又稱為「長安」,另有附近同一地區的古都咸陽)
北京(今北京,歷史上稱為「燕京」、「北平」)
近代以來,少數民族政權被認為是中國歷史內同漢民族政權一樣平等的一部分,所以上面所提到的東西南北中國首都並不具有歷史學意義,而是一種民間的變稱。

由於各個朝代所管轄的具體區域有所不同,所以這些稱呼所指代的城市也各有差異。比如,宋代的都城是東京汴梁(今開封),另有西、南、北三都: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大名。而同時期管轄中國另一部分區域的遼代也有類似的稱呼: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中京大定府,上京臨潢府。

[編輯]
各大古都
由於中原地區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鄭州和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八大古都中,有四個位於今河南。

在八大中國古都中,西安(周、秦、漢、唐)、洛陽(夏、商、周、漢)、南京(明、中華民國)、北京(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封(宋)、安陽(早期三皇五帝時代、商)五大古都都曾作為全國性政權的中國的首都。

而定都北京的金國、定都南京的東晉、定都

10. 把中國歷史學通需要多長時間

只是學通的話,看一遍二十五史就行了. 這就要看你看書的速度了. 你看一本比較厚的書需要多長時間, 再乘以25.

閱讀全文

與學中國歷史要多少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