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台灣省在歷史上還有什麼稱呼

台灣省在歷史上還有什麼稱呼

發布時間:2021-02-28 22:37:11

『壹』 古代台灣有幾種稱呼

東漢、三國、南北朝叫「夷州」
隋朝、唐朝、宋朝叫「流求」
元朝叫「琉球」
明朝叫「小琉球」
清朝叫「台灣」(屬福建省

『貳』 台灣省有哪些稱呼,4種。

台灣省的別稱:福爾摩沙、寶島、中華台北、多島之省。

1、「福爾摩沙」這名稱一直做為台灣的國際名稱,日據時期一般沿用此名稱,但日語羅馬字「Taiwan」也開始出現;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台後,做為中文羅馬拼音的「Taiwan」使用愈趨普遍。

台灣特有名稱中,早期發現的多是以「福爾摩沙」(及陽性形式)命名,後來發現的亦採用「台灣」的名字,兼有陰性及陽性形式

2、」寶島「一稱是由於台灣物產豐富。

農業生產效率很高,出口高質量的豬肉、蔬菜、糖、甘蔗、茶葉、大米和熱帶及亞熱帶水果。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農業生產的首位。

3、」中華台北「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所以反對台灣參加任何由主權國家參與構成的國際組織。

從1971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逐漸在很多國際組織中取代了中華民國的地位。

這樣一來,中華民國政府就拒絕使用 「台灣,中國」的稱呼,但也反對直接使用帶有台獨含義的 「台灣」稱呼,因此採用中華台北的折衷名稱。

4、」多島之省「全省總面積為3.6萬多km2(含海浦新生地近39km2),由台灣本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組成,共有大小島嶼88個,故被稱為「多島之省」。

(2)台灣省在歷史上還有什麼稱呼擴展閱讀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

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 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 1662年鄭成功收復; 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 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

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台灣;1954年美國同台灣當局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造成台灣同祖國分離的狀況。 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會統一。

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 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叄』 台灣在歷史上的名稱有幾個

公元230年吳王孫權(三國)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余名官兵"浮海求夷版洲"
公元607和公元608年,隋朝權將軍朱寬兩次橫渡台灣海峽,到達流求(台灣)。
公元610年,隋煬帝派將領陳棱及朝請大夫張鎮州率領兵萬餘人到達了台灣.
公元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征討日本,途經台灣和澎湖。
公元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員到台灣"宣撫"。
公元1292年,元政府在澎湖設立了巡檢司,隸屬於晉江縣。
公元1297年,元政府派福建省都鎮撫張浩福州新軍萬戶張進二人率軍前往流求招諭
公元1335年,元正式在澎湖設立了政府管理機構――"巡檢司

公元1684年,清政府決定在台灣設一府三縣,並明諭台灣隸屬福建省管轄

就以上那麼幾個,才那我吧!

『肆』 歷史上對台灣的稱呼有哪些

台灣的由來台灣,是中國美麗的寶島,別名很多。比如《尚書》中的「島夷」、《漢書》中的「東魚是」、《三國志》中的「夷洲」、《隋書》中的「流求」等,都是指台灣。遠在十五世紀中葉,由於新航路的發現,歐洲人以東方為出產香料及黃金的寶庫,逐漸東來。四五百年前,葡萄牙人占據澳門之後,繼續作東北之行,航船經過台灣海峽時,望見台灣翠綠如畫,雄偉瑰麗,便譽之為「福摩薩」,意思是「美麗之島」,後來,歐美各國就以此作為台灣的稱呼。荷蘭人占據台灣後,就稱台灣為「福摩薩」,不過,這名字我們是避而不用的,因為它含有殖民主義色彩。台灣,隨著歷史的發展,出現了很多不同的稱號。據台灣史學家連橫在《台灣通史》上說:「台灣為島上荒島,古者謂之『毗舍耶』,梵語也。毗為稻土,舍耶庄嚴之義,故又謂『婆娑世界』。就是把台灣描寫成一個安樂窩的說法。但另外也有一個不雅人名稱:『埋冤』,為中國人最早移徙到台開墾的,多是福建漳州、泉州人,他們入台之初,每每不能適應當地氣候,或被土人殺害(當時有獵頭風俗),不能生還,所以稱之『埋冤』,後來,才諧其聲易為台灣。」台灣名稱的由來,又據《台灣雜志》上說:「荷蘭人初到台灣,築城而居,城以磚石砌成,制若崇台,外沙環水,瀕臨海灣,故名台灣。」此一說法,未盡可靠。其實,早在周嬰所著《遠游篇》中即已稱台灣為「台員」。「員」字與閩南的「灣」字諧音所以台灣這個名稱在我國福建一帶流傳已久。到今日,這名稱已經固定,並且以這塊美麗土地永遠屬中國的一部分,就象我們身上的一部分一樣,永遠不可分割。參考資料: 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mzrb1/000517/2_2.html

『伍』 台灣以前的稱呼

"台灣抄"這一名稱出現不過襲300多年,但是兩岸人民對台灣寶島早有稱呼,歷史上對台灣的稱呼有近十個,如《禹貢》中的"島夷",漢代的"東"、"東鯤",三國時代的"夷洲",隋代的"琉求",明代萬曆年間在公文中出現"台灣"。"台灣"名稱的由來,是和它的開發過程聯系在一起的。台南是台灣最早開發的地區,因此對台灣的稱呼最初起於對台南區的稱呼。最初在台南一帶居住的拉雅族在介紹台灣時稱為"Tayan"或"Tai-An",荷蘭人拼為"Taioan",從大陸來的移民則讀作"Tai-Oan"。因此,由於讀音不同,把台南一帶稱為"台員"、"大員"、"大圓"、"大灣"、"大冤"。以後由閩南話的"台員"轉音為"台灣",所指地區也由台南一地擴及整個台灣地區。

在國際上台灣還有另外一個名稱,1590年,葡萄牙人乘船經過台灣海峽時,望著景色秀麗的寶島,情不自禁地叫起"TihaFormosa(福摩薩)"。這一殖民者為台灣所起的名字,後來被西方國家所沿用。

『陸』 台灣的歷史稱號有哪些

台灣歷史舊稱: 1. 夷洲來 2. 流求源 3. 雞籠山、北港 4. 東番 5. 大員 6. FORMOSA(福爾摩莎) 7. 高砂國 8. 東寧 東番說: 有一說「台灣」乃「東番」轉音而成。 埋冤說: 連雅堂《台灣通史》:「台灣原名埋冤,為漳、泉人所號。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每為天候所害,居者輒病死,不得歸,故以埋冤名之,志慘也。其後以埋冤為不祥,乃改至今名台灣,是亦有說雲 大員說: 有一說「台灣」乃平埔族部落名稱「大員」轉音而成。荷蘭人進入後﹐仍沿用,而有Tayovan、Tayan、Tayoun、Tyovan、Tavan、Taiwan不同的拼法。這個說法最為可信。

『柒』 歷史上大陸人民對台灣的稱呼有哪些

夷洲(隋朝之前)、流求(隋朝至五代十國時期)、琉球(元朝)、小琉球(明朝)、東番(明朝)、台灣(清朝)

『捌』 台灣有哪些美稱

台灣除抄了寶島,還有東方甜島、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亞洲天然植物園、東南鹽庫、森林之海、海上糧倉等美稱。

台灣只有24%的土地適於耕種,主要為土壤肥沃、溫暖濕潤、利於耕作的西部平原及東部狹窄的沿海地帶,但農業生產效率很高,出口高質量的豬肉、蔬菜、糖、甘蔗、茶葉、大米和熱帶及亞熱帶水果。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農業生產的首位。

(8)台灣省在歷史上還有什麼稱呼擴展閱讀:

台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現今的台灣地區范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閱讀全文

與台灣省在歷史上還有什麼稱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