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靈台縣的名勝古跡
古遺址
新石器時代的靈台,原始先民的居住遺址380處,位於中台鎮許家溝村的西山遺址,梁原鄉橫渠地的西堡子山遺址和杜家溝村的陽面嶺遺址,什字鎮草脈村的草脈殿遺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與新石器時期並存的周文化遺址近200處,分布於邵寨、獨店、西屯、什字、上良、朝那、梁原、百里、中台、新開13個鄉(鎮)。
古靈台
古靈台,素有「隴上明珠」之稱,位於縣城中心,坐落在文化館院內。其名取文王伐密築台典禮之意,而以「靈台」為縣名,始於隋大業元年。台通高36米,基圍96米,上建樓亭,內奉文王塑像,外嵌林森等人原題碑石。
碑林
靈台兩側建有靠山亭兩層,並牌坊門一座,歷經設計、施工、鐫石、鑲嵌、彩繪,形成以靈台為主體,輔道兩側,台、亭、廊、坊諧對,上下左右貫通,脊獸明柱,要人名家碑碣薈萃的游覽名勝。碑林總面積548平方米,鑲石碑200餘方,有領袖人物書選,各級黨政領導題詞,當代名家墨寶,歷代名碑復制,民國政要舊碑,零碎碣碑薈萃。
圪瘩廟
位於新開鄉,形似鰲首的山頭,稱作新開山,建有廟宇,寺院內一棵木瓜樹,其齡幾百年,軀干老態龍鍾,樹頂枝葉茂盛,自一瓦室出。此山寺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清嘉靖元年(1506),新開人再次擴修,並命名「慈士院」,又稱「圪瘩廟」,距此不遠處有蛟城廟一座,廟內有千佛碑彩塑神像數尊,明代殿堂一座。
皇甫謐陵墓
皇甫謐陵墓,坐落在靈台縣縣城東北15華里之張鰲坡。皇甫謐生於朝那三里,故於獨店張鰲坡,其陵墓於196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牛弘墓
牛弘墓位於新開鄉牛村。牛弘歷閱西魏、北齊、北周、隋四朝,隋時任秘書監、吏部尚書等職。曾應召刪修刑律,撰《大業律》18篇500條,並參與修定音律,正定新樂。
牛僧孺墓
牛僧孺墓位於新開鄉牛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牛僧孺為唐代宰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牛僧儒生於靈台新開,歿後葬於老鄉牛村,晚年生活的離山寺窪遺址被民國年間列為靈台八景之一,即「別墅煙雲」。
荊山森林公園
荊山森林公園坐落於靈台縣城中台山之上,因在陽光下滿山荊花燦爛,史稱荊山。2004年,縣委、縣政府按照森林公園的建設定位,對荊山進行了規劃設計,規劃面積417公頃,共分為生態旅遊、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休閑娛樂和科普教育五大功能區,建成了古靈台、荊山門、三賢祠、德化廊、朝暉亭、夕照亭、日月亭、關公殿、靈通門、玉皇閣、東溝景觀湖、休閑廣場等人文旅遊景點,2010年1月晉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古密須國遺址
古密須國遺址在靈台縣縣城西20公里的百里鄉。密須國在商末時為周原西北部的一個強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為周文王所滅。武王克商後,封同姓諸侯,建立密國,後又為周共王所滅。百里中學後院據說是原密須國宮殿的遺址。離遺址東2里許的爛泥灣有密須公墓,洞山有一龐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肅省最大的西周銅鼎就出土於此。
2. 靈台縣的著名人物
皇甫規
皇甫規(公元104—174),安定朝那(今靈台人),世代武官之後,喜讀好文,有著述二十餘篇。歷任太山太守,度遼將軍,永康元年拜為尚書,後遷弘農太守,護羌校尉,終年71歲。一生為人正直,是非分明,盡力國事,不計私利,在朝野享譽很高。
皇甫謐
皇甫謐(公元215—282),幼名靜,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肅朝那)人,東漢太尉皇甫嵩之曾孫,中國十大名醫之一。歷經東漢、魏、晉三朝。在文、史、醫、哲諸領域均有建樹,著述頗豐。尤以《針灸甲乙經》享譽海內外被國際針灸學會列為必讀書目之一,成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牛弘
牛弘(公元545—610)。安定鶉觚(今靈台人)好學博文,曾為隋納言上士,專掌文翰,後升為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襲封「臨涇公」,宣政元年,升任內士下大夫,進位使持節,大將軍、儀同三司。隋朝先後授官秘書監、禮部和吏部尚書。享年66歲。一生為搶救歷史典籍、制禮作樂、完善刑律貢獻甚巨。
牛僧孺
牛僧孺(公元779—847),字思黯,安定鶉觚(甘肅靈台)人,一生歷經中唐德、順、憲、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官至宰相。一生酷好文學,仕宦期間,好交名人文士,頗嗜「傳奇志怪」,所著《玄怪錄》造傳奇之文,薈萃為一集,其中80餘篇保留完整。
皇甫松
皇甫松,唐代詩人,陸州人,唐工部郎中皇甫之子。其詩歌大多反映田園、漁村的風情,純朴、真實感人。傳說其死後葬於靈台西屯塬上,其弟皇甫竹,也是詩人,死後同兄並葬一個墓地。其墓俗稱「雙堠子」。
楊重
楊重,明代靈台上良人,進士,官至翰林修撰,任為肅政大夫,漢南道監察御史。曾與南京才子比詩文,倒背《春秋》一字不差,令人折服,號稱「天下春秋第一人」。
張文明
張文明(?—1930),山東臨清縣人,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1930年9月4日,奉命署理靈台縣縣長。
楊子恆
楊子恆(1898—1961),靈台縣上良楊家莊人,名渠統以字引。民國陸軍將領,歷任排、連、營、旅長,隴東綏靖司令、軍長。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甘肅省政府委員、交通廳長,民盟甘肅支部委員,民盟西北總支委員、中央委員,甘肅省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全國赴朝鮮慰問團二分團副團長,1954年當選甘肅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高永祥
高永祥(1915—1945),靈台縣星火王家莊村人,原名高蒼貴。1931年背瞞父兄投奔國民軍,1932年隨部於寧都其一,後即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隊伍中,多次榮立戰功,受到嘉獎。歷任連、營長,綏晉軍三十六團團長職務,1945年犧牲於神池,時年31歲,遺體安葬於華北軍區石家莊烈士陵園。
3. 靈台具有哪些名人
靈台歷史久遠,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英才輩出,晉代針灸鼻祖皇甫謐,研精覃思,所著《針灸甲乙經》,聲名遠播國內外;唐朝著名宰相牛僧孺,彪炳史冊,所著《玄怪錄》開創我國傳奇小說之先河;隋代牛弘會寫了光照千秋的不朽樂章;唐時皇甫松、牛嶠的詩文在我國詩歌史上享有聲譽;素有:「天下春秋第一人」的明代楊重以其優秀的作品流芳百世。
皇甫規(公元104—174),安定朝那(今靈台人),世代武官之後,喜讀好文,有著述二十餘篇。歷任太山太守,度遼將軍,永康元年拜為尚書,後遷弘農太守,護羌校尉,終年71歲。一生為人正直,是非分明,盡力國事,不計私利,在朝野享譽很高。
皇甫謐(公元215—282),幼名靜,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肅朝那)人,東漢太尉皇甫嵩之曾孫,我國十大名醫之一。歷經東漢、魏、晉三朝。幼年喪母,境遇艱難。成年後,奮志於學,博通典籍,文史著述多,屢詔不仕,專以著述為務,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學者,在文、史、醫、哲諸領域均有建樹,著述頗豐。尤以《針灸甲乙經》享譽海內外被國際針灸學會列為必讀書目之一,成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牛 弘(公元545—610)。安定鶉觚(今靈台人)好學博文,曾為隋納言上士,專掌文翰,後升為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襲封「臨涇公」,宣政元年,升任內士下大夫,進位使持節,大將軍、儀同三司。隋朝先後授官秘書監、禮部和吏部尚書。享年66歲。一生為搶救歷史典籍、制禮作樂、完善刑律貢獻甚巨。
牛僧孺(公元779—847),字思黯,安定鶉觚(甘肅靈台)人,一生歷經中唐德、順、憲、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官至宰相,居官清正,剛直敢言,為首與李德裕派形成長期「牛李黨爭」,聲譽大興。一生酷好文學,仕宦期間,好交名人文士,頗嗜「傳奇志怪」,所著《玄怪錄》造傳奇之文,薈萃為一集,其中80餘篇保留至今。這些志怪作品,繼承發揚了漢魏六朝以來志怪藝文的特長,對唐以後小說創作有較深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
皇甫松 唐代詩人,陸州人,唐工部郎中皇甫 之子。他的詩歌大多反映田園、漁村的風情,純朴、真實感人。傳說他死後葬於靈台西屯塬上,其弟皇甫竹,也是詩人,死後同兄並葬一個墓地。其墓俗稱「雙堠子」。
楊 重 明代靈台上良人,進士,官至翰林修撰,任為肅政大夫,漢南道監察御史。曾與南京才子比詩文,倒背《春秋》一字不差,令人折服,號稱「天下春秋第一人」。
張文明(?—1930),山東臨清縣人,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1930年9月4日,奉命署理靈台縣縣長。到任後,遍觀人民飢困、災荒及土匪侵擾,採取了減輕財稅負擔,組織地方武裝自衛,安定社會秩序,興教助農,救治飢饉,民深感戴。時中央軍駐隴東十三師旅旅長楊抱誠強行攤派靈台額外服裝費銀幣一萬元,幾經上下周旋,張斷然拒絕,至10月11日晚,駐軍施行暴力對其弔拷毒打,張公雖遍體鱗傷,仍怒叱吒,次日凌晨,被綁架,詐稱解平涼,至東門外,慘遭槍殺。人民自發制棺木,收遺體,設靈於東岳廟中,民間致喪弔唁者絡繹不絕。次年春,其子扶柩還鄉,人民集資相助,後縣長張東野樹立「為民流血之碑」以彰功勛,永懷紀念。張公被害後不久,楊抱誠亦死,當時盛傳「楊賊殺害張縣長後,每一合眼便見張公執杖追打,奪了他的賊命。」這自然是人民口誅心伐楊賊的一種表現形式。
楊子恆(1898—1961),靈台縣上良楊家莊人,名渠統以字引。民國陸軍將領,歷任排、連、營、旅長,隴東綏靖司令、軍長。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甘肅省政府委員、交通廳長,民盟甘肅支部委員,民盟西北總支委員、中央委員,甘肅省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全國赴朝鮮慰問團二分團副團長,1954年當選甘肅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對修復靈台、興辦地方文化事業頗有貢獻。
高永祥(1915—1945),靈台縣星火王家莊村人,原名高蒼貴。自幼聰慧精敏,少懷壯志,抱負遠大,1931年背瞞父兄投奔國民軍,1932年隨部於寧都其一,後即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隊伍中,英勇有為,身經百戰,多次榮立戰功,受到嘉獎。歷任連、營長,綏晉軍三十六團團長職務,1945年犧牲於神池,時年31歲,遺體安葬於華北軍區石家莊烈士陵園。
4. 甘肅平涼靈台縣風俗習慣怎麼樣!
甘肅的年輕人真還不錯,我也是甘肅靈台的,吃苦能力好,人實在,可以考慮。
5. 甘肅靈台縣點將台歷史性
古靈台位於甘肅平涼市靈台縣城內,始建於公元前11世紀商紂時期,是周文王版征服了位於今靈台權縣百里鎮一帶的密須國後,為祭天昭德、與民同樂所築。唐時,正式定為縣名。原「靈台」坐北向南,台體用土夯築。歷史上,「靈台」兩次被毀,兩次重建。1933年重修的「靈台」,青磚徹面,底寬12.3米,高12.3米,台體分兩層,頂建八卦亭,內塑周文王像。
希望能幫到你。
望採納,謝謝
6. 有名人在甘肅省靈台縣出生嗎
靈台歷史久遠,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英才輩出,晉代針灸鼻祖皇甫謐,研精覃思,所著《針灸甲乙經》,聲名遠播國內外;唐朝著名宰相牛僧孺,彪炳史冊,所著《玄怪錄》開創我國傳奇小說之先河;隋代牛弘會寫了光照千秋的不朽樂章;唐時皇甫松、牛嶠的詩文在我國詩歌史上享有聲譽;素有:「天下春秋第一人」的明代楊重以其優秀的作品流芳百世。 皇甫規(公元104~174年),安定朝那(今靈台人),世代武官之後,喜讀好文,有著述二十餘篇。歷任太山太守,度遼將軍,永康元年拜為尚書,後遷弘農太守,護羌校尉,終年71歲。一生為人正直,是非分明,盡力國事,不計私利,在朝野享譽很高。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肅朝那)人,東漢太尉皇甫嵩之曾孫,我國十大名醫之一。歷經東漢、魏、晉三朝。幼年喪母,境遇艱難。成年後,奮志於學,博通典籍,文史著述多,屢詔不仕,專以著述為務,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學者,在文、史、醫、哲諸領域均有建樹,著述頗豐。尤以《針灸甲乙經》享譽海內外被國際針灸學會列為必讀書目之一,成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牛 弘(公元545~610年)。安定鶉觚(今靈台人)好學博文,曾為隋納言上士,專掌文翰,後升為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襲封「臨涇公」,宣政元年,升任內士下大夫,進位使持節,大將軍、儀同三司。隋朝先後授官秘書監、禮部和吏部尚書。享年66歲。一生為搶救歷史典籍、制禮作樂、完善刑律貢獻甚巨。 牛僧孺(公元779~847年),字思黯,安定鶉觚(甘肅靈台)人,一生歷經中唐德、順、憲、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官至宰相,居官清正,剛直敢言,為首與李德裕派形成長期「牛李黨爭」,聲譽大興。一生酷好文學,仕宦期間,好交名人文士,頗嗜「傳奇志怪」,所著《玄怪錄》造傳奇之文,薈萃為一集,其中80餘篇保留至今。這些志怪作品,繼承發揚了漢魏六朝以來志怪藝文的特長,對唐以後小說創作有較深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 皇甫松 唐代詩人,一名嵩,字子奇,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唐工部郎中皇甫湜之子。他的詩歌大多反映田園、漁村的風情,純朴、真實感人。傳說他死後葬於靈台西屯塬上,其弟皇甫竹,也是詩人,死後同兄並葬一個墓地。其墓俗稱「雙堠子」。 楊 重 明代靈台上良人,進士,官至翰林修撰,任為肅政大夫,漢南道監察御史。曾與南京才子比詩文,倒背《春秋》一字不差,令人折服,號稱「天下春秋第一人」。 張文明(?~1930年),山東省臨清市人,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1930年9月4日,奉命署理靈台縣縣長。到任後,遍觀人民飢困、災荒及土匪侵擾,採取了減輕財稅負擔,組織地方武裝自衛,安定社會秩序,興教助農,救治飢饉,民深感戴。時中央軍駐隴東十三師旅旅長楊抱誠強行攤派靈台額外服裝費銀幣一萬元,幾經上下周旋,張斷然拒絕,至10月11日晚,駐軍施行暴力對其弔拷毒打,張公雖遍體鱗傷,仍怒叱吒,次日凌晨,被綁架,詐稱解平涼,至東門外,慘遭槍殺。人民自發制棺木,收遺體,設靈於東岳廟中,民間致喪弔唁者絡繹不絕。次年春,其子扶柩還鄉,人民集資相助,後縣長張東野樹立「為民流血之碑」以彰功勛,永懷紀念。張公被害後不久,楊抱誠亦死,當時盛傳「楊賊殺害張縣長後,每一合眼便見張公執杖追打,奪了他的賊命。」這自然是人民口誅心伐楊賊的一種表現形式。
7. 甘肅的歷史是什麼
甘肅建省約有700多年的歷史,從春秋時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己達2200餘年。先秦時期,中國分為九州,甘肅省境大部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
商代,居於涇河、渭河流域尚處於氏族部落階段的周朝的祖先周部落,改善耕作,開拓了我國最早的農業。周文王滅商以前,戰敗了西戎混夷,把境域擴展到密。
這一時期,甘肅境內有羌方、共、密等方國部落。西周時,秦人的祖先在省境東部,即天水地區定居下來,開始了由游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而游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
秦朝時期,公元前688年秦國在己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區,設邽縣(天水麥積區南)、冀縣(今甘谷縣),這是中國歷史上建立最早的兩個縣。
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
(7)甘肅省靈台縣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漢、唐以來,甘肅就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孔道。漢朝張賽出使西域,唐朝僧人玄獎西去印度取經,都取道甘肅,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省內有我國偉大藝術寶庫教煌莫高窟,還有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石窟等重要文物古跡。我國新石器時代產生的實用面優美的工藝品一一甘肅彩陶,以其歷史悠久、豐富多彩而著稱。
位於甘南夏河縣的拉卜楞寺為我國喇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位子平涼西郊的崆峒山是全國道教源地之一。武威出土的東漢銅奔馬,亦轟動國內外。
甘肅省出土的漢簡、魏晉壁畫墓也都是十分寶貴的歷史遺存。甘肅位於我國黃土高原、內蒙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匯處,地形復雜,海拔大都在一千米以上。
東部是土層肥厚的黃土高原,西南部是祁連山地和甘南高山草原,西部是土壤肥沃的河西走廊,北部為阿拉善高原,有巴丹吉林沙澳。我國第二大河流—黃河,流經甘肅。
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極為有利。甘肅的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特徵。全省干早缺雨,溫差較大。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暫溫熱,春秋轉瞬即逝。
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從西北往東南,由攝氏零下十四度遞升到零上四度: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從祁連山向北和向白龍江流域,由攝氏十六度遞升到二十六度。
年平均降雨量在三十毫米至六百毫米之間,從東南往西北遞減。西北部日照充足,但春季風沙大。東南部夏季多暴雨,並有冰雹為害。甘肅地域遼闊,地區差異顯著。
為發展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糜子、穀子、高粱、黃豆、蠶豆、青稞、筱麥等二十多個品種。蘭州一帶盛產瓜果和水煙。
甘甫南部的高山草原所產的.河曲馬」和「歐拉羊」,均以品種優良聞名全國。甘肅野生動物資源也比較豐富,省內出產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世界珍貴野生動物。
還有梅花鹿、麝等名貴動物以及雪豹、雪雞、沙雞、白唇鹿、野駱駝等稀有動物。甘肅的隴南山地,盛產三百多種中葯材,是一座天然的中葯材寶庫。甘肅當歸,數量、質最均名列全國首位。
8. 誰知道甘肅省平涼的歷史
文化底蘊深厚。這里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早在20—3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活動在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涇河流域創造了先進的農耕文化,開啟了農業文明的曙光。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堅在這里厲兵秣馬欲平定前涼,始以平涼之名置郡。境內有仰韶、齊家、商周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46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個,館藏文物3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96件。出土於涇川縣大雲寺的佛祖舍利金銀棺、靈台縣的西周青銅器和南宋貨幣銀合子等文物被譽為「中華文物之最」。在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中,尤以中華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開元第一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天下王母第一宮——回中宮、神州祭靈第一台——古靈台等聞名於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里吸引了眾多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親詣崆峒山,向廣成子請教修身治國之道;周穆王「八駿日行三萬里」,與西王母相會於回中;秦始皇、漢武帝先後西巡,登崆峒而攬勝;秦王李世民涇州大捷,展雄才而凱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傳世;成吉思汗駐蹕隴山,建有寢宮;明代韓王就藩平涼,傳十一世;名道張三豐訪道修煉,歷時五年。近代以來,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馮玉祥、張學良、於右任等愛國人士紛至沓來,留下了歷史的印跡,特別是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平涼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種。地靈人傑的平涼還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華針灸學鼻祖皇甫謐,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劉錡,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趙時春,清初名臣慕天顏等一大批文韜武略傑出人物。經過多年的挖掘開發,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雲寺、皇甫謐等有較強吸引力和較大影響力的四大「文化名片」。深厚的文化積淀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使這塊土地充滿了靈氣,充滿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開放的區域文化特色。
9. 甘肅靈台縣十字鎮歷史
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轄5鎮8鄉1個街道辦事處,其中只有一個什字鎮。什回字鎮地處甘肅省靈台縣答什字塬中部,東鄰陝西長武,西通陝西千陽,北接平涼涇川,崆峒山—王母宮—靈台—法門寺旅遊熱線穿境而過。什字鎮下轄的姚家溝村村委會有一個挺大的林場,出產的特產有牛心杏、薄皮核桃、靈台碭山梨、靈台紅棗、靈台柿子等。
希望能夠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