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太空梭要退出歷史的舞台
國際空間站的建設,美國其他一些航天計劃的實施,都需要太空梭高強度的出征。然內而,太空梭僅容剩3架,不但數量上不能滿足需要,連飛行安全都無法得到充足保障。太空梭採用的技術特別是信息和材料技術已經大大落後於時代,力不從心並不讓人奇怪。
太空梭是美國和原蘇聯爭霸太空、被一些專家認為是冒進的產物,具有明顯的先天不足。太空梭有3500個重要的分系統和200多萬個零部件,只要其中1個分系統或零部件失靈,就可能導致重大事故。有專家認為,太空梭就像一枚可以飛行的巨型炸彈,是一個高度危險的隨時都可能爆炸的巨系統。
盡管美國在載人航天領域成就斐然,但是美國的載人航天多年來只依賴太空梭,連原先比較成熟的載人飛船都沒有了。目前,太空梭的接班人「下一代載人航天器」還在設計中,升空的時間初步定在2014年。
『貳』 二戰飛艇為什麼被淘汰
飛艇受限於速度慢, 抗擊能力差, 內部構建復雜, 無法應對平流層以外的復雜氣流環境等問題,因專此在二戰後就被淘汰屬。
此外飛艇自上世紀20到30年代開始,在短短十餘年中有百多次事故災難。 同時研究發現其問題解決起來並非一兩種技術革新就可以改變的。
例如興登堡事件, 表面原因是充了可燃性氣體, 但本質是因為充氣體量與艇體氣襄的沖突。 基於空氣靜力學的飛艇面臨的是時代更多選擇的訴求, 相較飛艇黃金時代 (1900年代) 還未發展起來的飛機,飛艇就顯得落伍了。
飛機在本質上解決了飛艇面臨這些問題, 當一個目的追求發展了兩種途徑,一種在碰到問題的時候可以迎難而解,一種止步不前,後者被時代選擇拋棄就是必然的了。
(2)飛艇為什麼退出歷史的舞台擴展閱讀:
飛艇現在仍舊被保留,但並不作為商業運載及軍事用途,而做為飛機以外的一種航空手段的補充, 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1) 低空低能耗的需求;
2) 防禦抗擊材料和架構技術的進步;
3) 低雜訊載荷能力強;
4) 為平穩性付出的成本低廉;
5) 技術門檻低。
『叄』 為什麼戰列艦會退出歷史的舞台
戰列艦退出歷史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攻擊距離短,不能實施超視距作戰。
其顯著版特點是艦船甲板厚,艦炮口徑大權,有的艦炮口徑達到305毫米,其至命弱點是不能實施超視距攻擊,從這一點上看,若單打獨斗,它可能會被小小的護衛艇或導彈快艇擊沉。
二、命中精度低。
由於沒有制導武器,決定了該艦攻擊時命中精度低。火炮是當時最主要的攻擊武器,把強大的大炮集中在艦上形成了當時最強大的武器,現代最強攻擊武器非導彈莫數,如把各種攻擊型導彈集中在一個艦艇上,將會是「武庫艦」,而非戰列艦。中國如遲遲不能研製先進的航母,可以考慮從這個方向發展。
『肆』 飛艇為什麼沒有得到大的發展
飛艇體積大、速度低、不靈活、易受攻擊,大都使用氫氣作為浮升氣體,易燃易爆,很不安全,同時由於飛機性能的不斷提高因而軍用飛艇逐漸被飛機所取代飛艇。
高昂的造價,也是其不可忽視的一點。例如一個 40 米長的小型軟式飛艇的價格約為 200 萬美元。
過低的速度是令人頭疼的一部分,通常在每小時一百公里以下的,即使是宣稱最快的齊柏林飛艇或現代飛艇都不超過都每小時一百四十公里。
飛艇衰落時期:在1929年,德國製成的大型飛艇興登堡號,長245米,直徑超過41米,總重206噸,曾10次往返飛行於美國和德國之間,運送旅客1000多人。
英國和法國相繼參照齊柏林飛艇建造了自己的大型飛艇R-100和阿克倫。但是在1937年,興登堡號著陸時因靜電火花引起的氫爆炸,造成35人死亡。英國和美國的許多大型飛艇也發生事故,此後飛艇的發展停滯不前。
(4)飛艇為什麼退出歷史的舞台擴展閱讀:
然而近些年,隨著航空技術的進步,飛艇又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盡管同飛機相比,飛艇顯得大而笨,操縱不便,速度也較慢,易受風力影響。
但飛艇也有其突出的優點,如垂直起降,留空時間長,可長時間懸停或緩慢行進,且不因此消耗燃料,噪音小,污染小,經濟性好,而且隨著飛艇廣泛使用了氦氣填充,安全性也大大改善。
例如:上海達天CA-80型系列軟式載人飛艇」等等。現代飛艇在現代空中勘測、攝影、廣告、救生以及航空運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伍』 為何戰列艦在二戰之後就退出歷史舞台了
其實很簡單,二戰後期,航母異軍突起。巨艦大炮防空能力實在是太差,像大和、武藏這樣的戰列艦也被航母的艦載機擊沉。所以二戰後各國把重心轉移到航空母艦上來,後來即使防空技術飛躍發展,但是戰列艦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巨艦大炮)還是消失在歷史的舞台。我認為至少有兩件事物導致了戰列艦的消失:一、核動力航母,1948年二戰結束,但是50年代美國就開始研發核動力航母。這是個不需要加油,可以攜帶上百架飛機在全世界的海洋縱橫的怪物,太厲害了。巨艦大炮時代,你需要把軍艦開到人家港口才能起到威懾,航母停在幾百公里外就能做到一樣的效果。二、導彈,導彈技術飛速發展,飛得遠、飛得快、打得准。比如第一個反艦導彈SS—N—2「冥河,射程80千米,500千克的戰斗部。大和艦的460毫米火炮射程才42千米,准確率還很低。所以巨炮註定被導彈代替。戰列艦是巨艦大炮的巔峰,其實首先被淘汰的是大炮,艦炮雖然口徑很大,但是和導彈相比,射程近、命中率低。在冷戰時期,蘇聯造過兩萬噸的導彈巡洋艦,噸位不比二戰戰列艦小,但是主武器是各類型導彈。後來隨著電子設備小型化以及集成度提高,發現造導彈巡洋艦還不如多造幾艘導彈驅逐艦效費比來的高。所以現在除了航母、兩棲登陸艦、支援艦、運輸艦等,很少見大噸位的軍艦了。
『陸』 為什麼說飛艇沒有過時的
飛艇是一種比飛機的飛行歷史早得多的飛行器。但在飛機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人版們幾乎一致認權為這種笨重的飛行器過時了,但是,科學家發現,飛艇遠沒有到「退休」的年齡,並沒過時,它具有許多別的飛行器所無法比擬的優點。例如,它擁有巨大的升力,可在空中懸停,航行中只需要前進的力量,消耗的燃料很少。目前,經過技術改造過的飛艇變得安全可靠,是人們用來航空攝影、短途運輸的一支生力軍。
『柒』 飛艇的發展歷史
在生產生產上明了氣球之後,人們馬上就想方設法推進和駕駛氣球。
1784年,法國羅伯特兄弟製造了一艘人力飛艇,長15.6米,最大直徑9. 6米,充氫氣後可產生1000多公斤的升力。羅伯特兄弟認為,飛艇在空中飛行和魚在水中游動差不多,因此,把它製成魚形,艇上裝上了槳,這槳是用綢子綳在直徑2米的框子上製成的。
7月6日進行試飛,當氣囊充滿氫氣後,飛艇冉冉上升,隨著高度的增加,大氣壓逐漸降低,囊內氫氣膨脹,氣囊越脹越大,眼看就要脹破,這可把羅伯特兄弟嚇壞了,他們趕緊用小刀把氣囊刺了一個小孔,才使飛艇安全降到了地面。
這次試驗啟示人們,應當在氣囊上留一個放氣閥門。2個月後,兄弟倆又對飛艇進行了改裝,做了第二次飛行。這次飛行由7個人劃槳作動力,飛行了7個小時,但只飛了幾公里。雖然飛行速度很慢,但它畢竟是人類第一艘有動力的飛艇。
1872年,法國人特·羅姆製成了一艘用螺旋槳代替劃槳的人力飛艇。飛艇長36米,最大直徑15米。加上吊艙,高達29米,可載8人。螺旋槳直徑9米,幾個人輪流轉動螺旋槳,使其產生拉力,牽引飛艇前進,速度達每小時10公里,比劃槳的飛艇好多了。
不久之後,另一個法國人卡奴·米亞從自行車受到啟發,設計了一種腳踏式螺旋槳飛艇。這種單人飛艇在無風時可以短時間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16公里,比起手轉螺旋槳飛艇又快了許多。
但這時飛艇飛行中有一個難題還沒解決,就是飛艇一升高,就要通過閥門放氣,以防止氣囊膨脹爆裂。但氣放掉之後,就再也無法升高了。
為解決這一問題,法國的查理教授和羅伯特兄弟於1874年製成了一種裝有空氣房的氣球。它的形狀像紡錘,與現代飛艇很相似。這種氣球,外面是一個大的絲質膠囊,裡面有一個小氣囊,小氣囊上面有一個氣體閥門。外囊充氫氣,使氣球產生浮力升到空中,內囊用來充空氣。這個小氣囊就叫「空氣房」 美國hha高空飛艇。
氣球在升空之前,先將「空氣房」充進空氣。當氣球升到一定高度後,就將「空氣房」打開,放出一部分空氣。這樣,外囊膨脹後,「空氣房」就因受擠壓而縮小,使外囊膨脹的壓力有所減小,以保證氣囊不致脹破。這一發明,解決了氣球升空的一大難題,是飛艇發展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此後,「空氣房」很快便在所有飛艇上使用了,並一直使用至今。
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相繼發明,為飛艇動力的改進創造了條件。1851年,一台重160公斤,功率為2.2千瓦的蒸汽機製造成功,並很快被應用於飛艇上。1852年,法國的齊菲爾德創造了一艘橢圓形的飛艇,長44米,最大直徑13米,總升力2噸多。飛艇上安裝了螺旋槳,並用這台蒸汽機作動力。
9月24日,這艘以蒸汽機作動力的飛艇在巴黎郊區試飛。那天,天氣晴朗,風和日麗。飛艇升空後,蒸汽機以每分鍾110轉的速度,帶動直徑3米多的三葉螺旋槳放置前進速度達到每小時9.4公里。但由於沒有考慮操縱問題。因此飛艇起飛後不能返回起飛地點著陸。
1884年,法國的軍官路納德和克裡布又製造了一艘「法蘭西」號飛艇,長51米,前部最大直徑8.4米,用蓄電池供電的電動機作動力。8月9日凌晨4點,在法國科學院觀察員的陪同下解纜試航。飛艇先向南飛行,然後向凡爾賽宮飛去在離開出發點4公里處返航。在高度300米處打開放氣閥門排氫降落,在降落中多次前後轉動,以對准著陸點。飛艇到達80米高度時,丟下纜繩由地面拉降固定。試飛歷時25分鍾,飛行速度最高達每小時24公里。這是人類第一艘能操縱的飛艇。
在飛艇發展史上,德國的退役將軍菲迪南德·格拉夫·齊柏林是一個重要人物,他是硬式飛艇的發明者,被後人稱為「飛艇之父」。
1900年,齊柏林製造了第一架硬式飛艇。它的最大特點是有一個硬的骨架,骨架是由一根腹部縱向大梁和24根長杵及16個框架構成,並使用了大量縱向和橫向拉線,以增強結構強度。艇體構架外面蒙上防水布製成的蒙皮。艇體內有17個氣囊,總容積達到1.2萬立方米,總浮力達13噸。比當時軟式飛艇大5至6倍。由於多氣囊還能起到類似船上隔水艙的作用,所以大大提高了飛行的安全度。
1908年,齊柏林又用自己的全部財產設計製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艘飛艇——「Lz-4」號。齊柏林對這艘飛艇的性能非常滿意,他曾親自駕駛這艘飛艇作了一次遠航試驗。飛艇從德國起飛,飛過阿爾卑斯山,到達瑞士後返航。這一成就引起了德國政府的重視,他們宣布,如果飛艇續航時間能超過24小時,政府就購買它,並願意支付發展硬式飛艇所用的全部研製費用。
這年8月4日,是「Lz-4」號飛艇正式接受檢驗的日子。政府官員和許多觀眾都來到了現場。齊柏林親自駕駛飛艇升空。開始一切都很順利,可是幾小時後,發動機就出了毛病,飛艇只好迫降地面,進行維修,准備再次升空。誰知禍不單行,偏偏在這個時候又起了一陣狂風,將飛艇的錨繩吹斷。飛艇朝一片樹叢撞擊,當場毀壞了。
正當齊柏林走投無路時,一位法蘭克福時代報的記者富果·艾肯納博士幫助了他,艾肯納將飛艇的現場客觀地作了報導,又把齊柏林為發展飛艇而奮斗的事跡作了一番宣揚。全德國的報紙都轉載了艾肯納的文章。齊柏林的事跡深深打動了人們的心,德國人民發動了一場捐款活動,在很短時間內就籌集了600萬馬克,足夠齊柏林再造一艘新飛艇。
齊柏林總結了過去失敗的教訓,重新設計製造了「Lz--5」號、「Lz--6」號飛艇,經過試飛都獲得了成功,在空中停留的時間都超過了24小時。後來他又製造了三架飛艇,性能都不錯,完全可以進行運輸。這樣,齊柏林與艾肯納決定成立航空公司,起名叫德拉格公司。這是世界上第一家航空公司。
1910年6月22日,第一艘飛艇正式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杜賽爾多夫,建立了第一條定期空中航線,擔任首航運輸任務的就是「Lz--7」號飛艇,它一次可載24名旅客,有12名乘務員,飛行速度為每小時69--77公里。
齊柏林逝世後,他的繼承人艾肯納博士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建造一艘環球飛艇,開辟洲際長途客運。艾肯納設計的環球飛艇確實很大,這艘飛艇和茂密237米,最大直徑30.5米,可充10.47萬立方米的氫氣,本身重量為118噸,載重53噸,用5台柴油發動機作動力,最大速度每小時193公里,於1927年7月建成。為紀念齊柏林,特地將這艘飛艇命名為「格拉夫·齊柏林」號,由他的女兒主持了建成典禮。
1929年8月8日,「格拉夫·齊柏林」號飛艇開始了一次偉大的環球飛行,從美國的新澤西州出發,經過德國、蘇聯、中國、日本,於8月26日回到洛杉磯市。整個航程歷時21天7小時34分。
齊柏林號飛艇環球飛行的成功大大促進了飛艇的發展。據統計,在20世紀20至30年代,美國建造了86艘,英國建造了72艘,德國建造了188艘,法國建造了100艘,義大利建造了38艘,蘇聯建造了24艘,日本也建造了12艘。這是飛艇的鼎盛時期,所以人們把這期間稱作飛艇的「黃金時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是飛艇發展較快的時期,英國和法國使用小型軟式飛艇執行反潛巡邏任務。德國則建立了齊析林飛艇隊,用於海上巡邏、遠程轟炸和空運等軍事活動。飛艇體積大、速度低、不靈活、易受攻擊,同時由於飛機性能的不斷提高,因而軍用飛艇逐漸被飛機所取代。但飛艇的商業飛行仍有發展。1929年德國製成的大型飛艇 興登堡號,長245米,直徑超過41米,總重206噸,曾10次往返飛行於美國和德國之間,運送旅客1000多人。英國和法國也先後參照齊伯林式飛艇製造了本國的大型飛艇R─100號和阿克隆號。這時的飛艇大都使用氫氣作為浮升氣體,易燃易爆,很不安全。1937年, 「興登堡」號在著陸時因靜電火花引起氫氣爆炸,35人遇難。英、美也有多艘大型飛艇大都相繼失事,此後飛艇的發展陷於停滯狀態。
7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飛艇改用安全的氦氣,其發展又呈活躍。採用多種新技術的新型飛艇被 用於空中攝影攝像、巡邏等方面,洛杉磯、漢城和巴塞羅那奧運會和北京亞運會都可在會場上空看見它的身影。
在戰爭時期,作為新技術之一的飛艇不可避免地被應用於軍事用途,它主要用於軍事偵察,炮火定位,海岸巡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戰後,相對於飛機性能的飛速發展,飛艇卻進步不大,缺點也越來越突出,逐漸被擠出了空中舞台。
然而近些年,隨著航空技術的進步,飛艇又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盡管同飛機相比,飛艇顯得大而笨,操縱不便,速度也較慢,易受風力影響;但飛艇也有其突出的優點,如垂直起降,留空時間長,可長時間懸停或緩慢行進,且不因此消耗燃料,噪音小,污染小,經濟性好,而且隨著飛艇廣泛使用了氦氣填充,安全性也大大改善。根據計算,用飛艇運送一噸貨物的費用,要比飛機少68%,比直升機少94%,比火車少一半。因此,世界各國紛紛又重新開始研製飛艇,集中了90年代先進技術的現代飛艇新型號不斷涌現,如英國的「哨兵」系列,德國的LZ-07,俄羅斯的「科學靜力」系列以及中國的「中華號」,「上海達天CA-80型系列軟式載人飛艇」等等。現代飛艇在現代空中勘測、攝影、廣告、救生以及航空運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012年8月8日星期二,美國陸軍新一代長航時多情報載具(LEMV)成功完成 了首飛,美國陸軍空間與導彈防禦司令部/陸軍戰略司令部在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的紅石兵工廠表示,有一個足球場大的飛艇在新澤西州進行的首次飛行測試中實現 了所有預定目標,本次飛行時間超過一個半小時。
『捌』 協和式飛機為什麼退出歷史舞台
協和來式飛機退役停航有源多種原因:
1、噪音環保問題
由於是超音速航行,其「音爆」雜訊對地面影響很大,可供選擇的航線有限。
2、油耗問題
同樣因為是超音速飛機,發動機油耗極大,由於當時油價上漲,顯得很不經濟。
3、飛行事故
協和式發生過多次事故,特別是2000年法國航空4590號班機空難,造成100多人死亡,這成了壓彎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玖』 戰列艦為何會退出歷史舞台
因為大部分情況來下在戰自列艦上的大炮可以打到航空母艦以前就被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就可以對其發起攻擊了而戰列艦的裝甲也無法抵擋在艦載機投下的重磅炸彈和魚雷。所以航空母艦在海戰中除了被航母艦載機當靶子外沒有任何用處了。
當年美軍只損失了十幾架艦載機就擊沉了包括大和號戰列艦在內的多艘日艦。
八十年代裡根重整美國海軍的時候就將博物館里的多艘戰列艦(包括著名的密蘇里號)拉出來進行改裝後重新服役。世界上戰列艦最後的作戰行動是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用艦炮轟擊伊拉克軍隊的陣地。但廉價的GPS制導炸彈的出現,最終使得戰列艦的艦炮再也沒有用武之地了。
『拾』 巡洋艦為什麼要退出歷史舞台
巡洋艦是一種火力強、用途多,主要在遠洋活動的大型水面艦艇。巡洋艦裝備有較強的進攻和防禦型武器,具有較高的航速和適航性,能在惡劣氣候條件下長時間進行遠洋作戰以及提供無人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
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航空母艦和戰列艦護航,或者作為編隊旗艦組成海上機動編隊,攻擊敵方水面艦艇、潛艇或岸上目標。
隨著時代的發展,巡洋艦漸漸走向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已基本不再建造巡洋艦,只有美蘇還曾建造過幾級,比如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蘇聯的基洛夫級。進入21世紀後巡洋艦會逐漸被驅逐艦所取代,其將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