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歷代叫什麼名字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薊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以後,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另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燕並薊,以薊城為國都,這就是現在北京的前身。秦滅燕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出版過一種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見於《晉書》,潁川距晉國都洛陽極近,故稱日下。後來唐朝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序》時有「望長安於日下,指吳會於雲間」之句,即運用於此典故,此後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作為北京的代名詞來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
幽都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罷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春明起源於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於是後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北京成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春明」。清人孫承澤著有《春明夢余錄》,蓋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後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時至今日也是人們稱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詞。
南京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因臨近燕山腳下),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人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人遷都燕京,改稱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金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汗八里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將准備都城遷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京師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公劉》:「京師之野,於時處處。」後世遂稱國都為京師。還有一種說法,陝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名為京師,以後便將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北京被稱為國都後,也曾被稱為京師。
宛平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B. 北京最早的名字叫什麼
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地名是「薊」。
C. 北京的歷史名有哪些
春秋薊,秦漁陽,隋琢郡,唐范陽,金中都,元大都,明京師,清北平
D. 北京歷史上都有過什麼名稱
名稱先後稱為:
薊城(周王朝)、
燕都(南北朝後期)、
燕京(北京歷史上有四個時期稱為燕回京:唐乾元二年,遼會同元答年,金天會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十年)
、
涿郡(漢高祖六年)、
PS: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涿郡改稱垣翰郡。後在東漢時又復稱涿郡。
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涿郡改名范陽郡,治所仍在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 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不斷,涿郡數易其名,其所轄區域也屢次變動。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精簡地方行政機構,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二級。撤涿郡,所轄區域並入幽州。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幽州改稱涿郡
幽州(隋開皇三年)、
南京(遼朝)、
中都(金朝自金世宗起到1217年)、
大都(元朝都城,元大都)、
京師(明朝永樂帝起為都城,當時被稱為京師)、
順天府(明清朝兩代,乾隆八年固定下來)、
北平(北京最早於1368年9月12日稱北平)、
北京(1949年9月27日,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
E. 北京在歷史上有幾個名稱分別把它按順序寫出來
北京用過的名字
先說說北京曾經有幾個名字
1 燕 商王朝奴隸制下的北方屬國就是古燕國,房山縣琉璃河的古城址是召公封燕,以前的古燕國的遺址
2 幽州 隋文帝把燕郡改為幽州
3 中都 女真族首領阿骨打統一了女真各部落,為了鞏固王位開始討伐南宋奪取中原(1151年)天德三年三月,正式來到燕京,把燕京改稱金中都
4 元大都 成吉思汗死後孫子蒙哥繼承大位,蒙哥戰死於四川,弟弟忽必烈北上與弟弟阿不理爭奪王位,經過激烈的較量,忽必烈在開平繼承汗位 元至四年(1267年)開始修建新的燕京城 把中都改為大都
5 北平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朱元璋統一了江南大部分的領土(1368年)明軍一舉拿下大都城 從此北京又換了主人改稱北平府
6 順天府 洪武三年(1370年)朱隸被封為燕王 1399年七月燕王發動叛亂 打敗了他的侄子 1403年稱帝遷都北平 北平改稱北京(同年的二月又改名為順天府)1664年福臨入關來到北京 北京仍稱為順天府
7 北京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迫使清政府退位 從此結束了2千年的封建帝制 民國十七年(1928年)又稱北平市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北京真正回到人民手中
解放前北京叫北平,這是公元一九二八年國民黨把政府遷到南京後改的。其實北京也罷,北平也罷,其名稱都始自明朝。
相傳黃帝曾率本部落和炎帝部落在現在北京附近的琢鹿打敗九黎部落,殺死了他們的酋長雖尤,並建立部邑。
到了黃帝的第三代,額項曾到幽陵祭樞,幽陵或幽州即北京地區的總稱,到帝堯時代才建立幽都,幽都即古代北京。
公元前一一二二年用武王滅商後,封帝堯後代於薊,封周宗室召公於北燕;後來燕候吞並了薊,就以薊為中心,建立自己的國家。所有從西周到春秋時代,北京都一直叫薊城。
從晉朝開始,北京改名叫幽州。
後晉石敬瑰在公元九三六年,把燕雲十六州(即北京地區)割給契丹;第二年契丹統治者(遼)改為南京,又稱燕京。
公元一一二三年北宋花了每年五十萬歲幣外又增加一百萬貫的代價從女真族手中把北京贖回,改名燕山府。
不到兩年,公元一一二五年,金朝又攻佔了燕山府,改名為南京。
到公元一一五三年又正式取名為中都。這是北京作為首都的開始。
後來元滅了金,把北京又改名為大都。
公元一三六八年,明軍哀入大都,改名為北平。
到了明成祖船佔了北京,一四0三年改為北京,
現在北京城基本上是那時所建。北京這個名稱,經過了民國,除國民黨統治的二十年外都一直叫北京。
F. 北京名稱的歷史淵源
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薊(公元專前11世紀)、幽屬州(最早見於《尚書·舜典》)、幽都(唐代)、南京(五代時,公元938元)、燕山(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中都(公元1153年)、大興(金代)、大都(元九年,公元1272年)、汗八里(元時)、北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北京(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京師(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此外還有:薊城、燕都、燕京、京城、汗城、宛平。前人一般用「京師」來稱呼北京。此外,北京的別稱還有長安、春明、日下、帝京、京邑、京國、京華等。
北京歷史上除了用過上述名稱外,還有秦漢之時,北京曾是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年間,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曾是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時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時,曾是順天府的治所,於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別稱。
G. 北京古代叫什麼名字
北京古稱先後有:薊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師、順天府等。
1、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3、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黃帝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漢高祖五年,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後燕和北魏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燕郡。大業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幽州劃歸河北道。後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區)與遼戰斗,北宋大敗,對燕雲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於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東南部是一片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平原。
境內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穿過崇山峻嶺,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
H.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北京歷史上的北京到底有多少個名字
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後晉、後漢三代,都以它的發祥地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為北京;
宋仁宗趙禎把從前真宗趙恆親征時駐蹕過的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縣境內)建為北京;
金熙宗完顏亶改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為北京;
後來金完顏亮把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改稱北京;
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將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定為北京;
明成祖朱棣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今北京市),並將都城遷於此。
歷史上稱作「北京」的地方很多,較著名的如:西晉把洛陽稱為北京;唐朝和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都把他們的發祥地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稱北京;北宋把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稱為北京。金把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南)稱為北京。 明朝初期,改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市)為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北京這一名稱才算正式屬於今天的北京。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北京?北京是我國六大古都之一。歷史上稱作「北京」的地方很多,較著名的如:西晉把洛陽稱為北京;唐朝和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都把他們的發祥地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稱北京;北宋把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稱為北京。金把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南)稱為北京。 明朝初期,改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市)為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北京這一名稱才算正式屬於今天的北京。歷史上稱作「北京」的地方很多,較著名的如:西晉把洛陽稱為北京;唐朝和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都把他們的發祥地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稱北京;北宋把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稱為北京。金把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南)稱為北京。 明朝初期,改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市)為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北京這一名稱才算正式屬於今天的北京。
I. 北京在歷史上有多少個地名,最早叫什麼
最早的「幽燕」可以說是作為北京歷史地名的一個統稱了 北京是聞名中外的文化古城,回在歷史上答前後共擁有六十多個正名和別稱,可謂是中外城市中歷史地名最多的一個。她的歷史名稱有二十七個薊、燕、廣陽、廣有、伐戎、幽州、涿郡、范陽、幽都、薊北、南京、燕京、永安、析津、宛平、燕山府、聖都、中都、大興、大都、汗八里、北平、北京、順天府、行在、京師、京兆。此外,還有三十多個別稱,如薊門、薊宛、燕都、燕城、春明、日下、京華、京邑、都城、北都、帝城、帝京、天京、天都等。
J. 北京在歷史上所有的名稱
北京在歷史上所有的名稱:
1、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3、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8、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9、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10)北京最早的名稱叫什麼歷史上北京有多少名擴展閱讀:
「北京」這個名詞,起初並不是一個與北京市所在地區緊密相關的「專用地名」,而是一個根據歷代王朝需要而設置到不同地區的「流動地名」,並且往往與「北都」同義,成為我國歷史上很多王朝實行「多都制」的表徵之一。今天的北京市,之所以被叫做「北京」,便是這一歷史現象,最終影響到北京命名的表現。
曹魏時期的鄴城是第一座冠名「北京」的城池
在魏晉以前的歷史時期,「北京」與「北都」的明確稱號並沒有出現在歷史長河之中,雖然新莽與東漢分別設置了東西都、東西京,甚至東漢還以南陽為南都,但並沒有設置一個與南都南陽對應的北都或北京。這是因為當時的天下還不需要一個坐鎮北方的陪都,來控制北方局面,一個洛陽便足以坐鎮中原與河北了。
曹魏建國以後,實行五都制,以帝都洛陽為中都,以鄴、譙、許、長安為陪都,並分別配上方位,確定所謂「京號、都號」,鄴城(河北臨漳)便是第一座被冠名「北京」或「北都」的城池。
鄴城之所以能成為曹魏北京,原因在於曹操稱魏公以後便以鄴城為國都建立了魏公國(魏王國),鄴城在建安後期一直是曹操的統治中心,這里擁有曹魏版圖內僅次於洛陽的宮城建築,而且這里可以為曹魏防禦並州、冀州、幽州北部的游牧族群提供一個強大的前進基地與指揮中樞,因此,鄴城也便成為了曹魏的北京,長達46年(220年-2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