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國時的魏國建國多少年
魏:公元抄220~公元266,一共襲四十六年。
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並實際上以丞相的職位掌握東漢政權,取得「魏王」稱號,加九錫。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承其位,同年強迫東漢的末代皇帝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他,建立了曹氏政權,國號「魏」,史稱「曹魏」,定都洛陽。
至此東漢政權正式滅亡,三國時代正式開始。221年,以益州為根據地的劉備自立為皇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定都成都。同年,割據揚州、荊州、交州等地的孫權接受曹魏政權的冊封,開始稱「吳王」。229年,他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吳」,史稱「東吳」,定都建業。
已經事實上控制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於263年吞並蜀漢後,司馬炎於265年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西晉於280年攻克江南的孫吳政權,正式統一中國,三國時代就此結束。
『貳』 三國魏國發展史
三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比較著名的一段時期,自赤壁之戰(公元211年)起,至西晉統一中國(公元280年)止。期間,曹氏的魏國,劉氏的蜀國和孫氏的吳國三國鼎立,故而,稱為三國時期。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天下各路諸侯聯軍討伐。其中,作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參與了討伐。從此之後,曹操勢力日益強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奉漢獻帝於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消滅北方的袁術、呂布、張綉、袁紹等人,統一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公元208 年,曹操率八十餘萬大軍,准備一舉擊潰東吳孫權的勢力;此時,劉備的謀士的諸葛亮力勸東吳與其聯手,合力抗曹。孫權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並在赤壁一戰中以火攻擊潰了兵力占優的曹軍,而劉備則趁機奪取了漢中與蜀地,三國鼎力的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215年,曹操趁劉備與孫權為荊州開戰之機,出兵攻佔了漢中,直接威脅著劉備的蜀地。劉備與孫權和解回兵漢中,擊潰曹軍,並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公元219年,劉備軍大將關羽進攻曹操的樊城,曹操遣使與東吳聯盟。孫權的大將呂蒙也建議借機襲取江陵。於是孫曹兩軍夾擊,斬關羽於麥城。孫劉聯盟被徹底破壞,北方的局勢得以緩和。次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獻帝退位,自立為帝,國號為魏。隨後,劉備與孫權分別在成都建業稱帝。劉備因身為漢室宗親,故國號仍為漢,但其僅有益州一隅之地,故稱為蜀漢。
公元222年,劉備為給關羽報仇,發兵大舉進攻東吳,但被東吳大將陸遜擊敗。劉備兵敗逃至白帝城,次年病死於白帝城的永安宮。劉備死後,其子劉禪繼位,是為蜀後主,由諸葛亮等人的輔助。為了實現劉備的遺願,諸葛亮自蜀建興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27—234年)六次出兵伐魏,但均告失利,本人也於公元 234 年卒於兩軍陣前。 此間,魏帝曹丕已於魏黃初七薨(公元226年)。其子曹睿繼位,以司馬懿為輔政大臣。此後,魏國大權逐漸落入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多次出兵漢中,與諸葛亮、姜維等蜀將交戰,遏制了蜀國的北擴。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遣鍾會、鄧艾等數路人馬伐蜀,並於當年攻佔成都,後主劉禪降魏,蜀漢滅亡。
魏滅蜀之後,蜀吳聯盟不攻自破,吳國完全處於魏的包圍之中。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帝曹奐,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這就是歷史上的西晉王朝,司馬炎是為晉武帝。此時,東吳的皇位已傳於孫皓。吳主孫皓沉於逸樂,不問國事,致使司馬炎大舉發兵伐吳。晉軍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公元280年,晉軍攻克建業,孫皓面縛請降,至此西晉統一全國。
自東漢末年,由於連年戰亂,使中國人口數量下降,經濟水平大幅降低,而持續了近八十年的三國鼎立局面進一步加深了經濟的惡化。無論蜀吳,都曾因糧食問題而不能完成其軍事行動。故而,蜀漢魏氏及吳氏在其統治期間都將農業生產放於首要地位。而由於戰爭的需要,金屬冶煉及造船等技術,在三國時期都有較大進步。但是,連年的征戰畢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較緩慢的時期。
三國鼎立局面在中國共維持了七十二年的時間,但三國時期人才眾多,其中不乏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被譽為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就是以此段歷史為背景寫成的。
三國簡史
(220年-280年)
漢末,發礌篡啡詁獨磋掃單激外戚、宦官爭權,搞的民不聊生。黃巾起義後,天下大亂,群雄割據。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操之子丕,廢獻帝劉協。
魏(220年-265年)
曹操之子曹丕廢除獻帝,漢亡,國號改魏。
文帝曹丕、陰帝劉(睿又,念:rui)、齊王劉芳、高貴鄉公劉(mao)、元帝劉奐。
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元帝劉奐,魏國亡,國號改晉。
蜀(221年-263年)
與曹操三足鼎立之西蜀劉備,據四川而聯吳抗魏。
曹丕滅漢於220年,221年,劉備自立為帝。
備死後,子後主劉禪即位。
公元263年,魏滅蜀。
吳(222年-280年)
孫權,孫堅之子、孫策之弟。據江東而聯蜀抗吳。
公元222年,孫權繼曹丕、劉備之後,稱帝。
『叄』 三國中的魏國滅亡時間是公元幾年
滅亡時間是266年2月4日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中占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將朝鮮半島北部並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 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約達四百萬。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肆』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魏國
歷史上至少有九個政權曾稱「魏國」,分別是春秋魏國、戰國魏國、曹魏、冉魏、翟魏、北魏、東魏、西魏、隋末魏國等。
戰國魏國:
魏國,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諸侯國,冊封地於今山西芮城縣北,國君為姬姓魏氏。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十六年),魏國被晉獻公攻滅,封給畢國後裔畢萬(戰國時魏國國君先祖,畢國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
魏國最初國土為現在山西芮城縣和陝西大荔縣一帶。「魏」是「大」的意思(《史記》:「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在晉獻公的時候晉國曾經有過一次規模比較大的兼並戰。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國為晉國滅亡。 晉獻公滅魏後,以魏地賜給畢萬作為采邑,於是畢萬就改氏為魏(這就有點像商鞅一樣以封地為氏)---是晉國魏氏的由來。畢萬之孫因跟隨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為大夫,稱魏武子。前445年的三家分晉事件中,魏氏自立為諸侯,建立魏國。這就是通常意義上說的戰國七雄中的魏國。
曹魏
曹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北魏
北魏(386年—557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5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386年改國號「魏」,史稱「北魏」。398年,道武帝拓跋珪遷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洛陽,大舉改革。
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從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享國148年。
『伍』 曹操的魏國距今多少年
`曹操沒稱帝,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回漢獻帝「禪讓」答、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曹魏建國至今1795年,滅亡距今1750年。
『陸』 魏國的歷史
公元前453年,晉陽之戰發生,魏桓子、韓康子本為智伯一方,卻又倒戈,與趙氏共滅智伯,並瓜分其所有領地,從此晉國趙、魏、韓三卿獨霸。魏、韓、趙戰勝智氏,並三分其地,至此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瓜分,名存實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趙籍、韓虔三大夫為諸侯,脫離晉國,此時晉只剩絳城與曲沃兩處,史稱「三家分晉」。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晉國最後滅亡。魏國疆域甚散漫,在今陝西省境內者,沿黃河有今韓城縣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華陰縣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內者,有西南部,並伸入東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內者,有北部,並兼有黃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內者,有今大名、廣平間地。並有今山東省冠縣地。
公元前430年,為了變法圖強,稱雄圖霸,魏文侯把都城從安邑遷都洹水(今河北魏縣)。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從魏縣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特別是文侯時期啟用吳起,採取武卒制,精選士兵進行訓練,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對魏國初期的強盛發揮了重要作用。
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國的變法工作和法制建設,影響了中國政治兩千年。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魏文侯拜子夏為師,把儒的地位提到了從來未有的高度,達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後世帝王尊儒籠絡知識階級的開始。魏文侯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策略,為後世的帝王所推崇,魏文侯的施政經驗是中華帝國的一個經典樣本。 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間,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國力繼續上升,不斷東征西討,奪取楚國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為後來政治中心的東移打下基礎。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史稱逢澤之會。正式標志著魏國成為新一代的霸主。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兩地。因為衛國是魏國保護國,魏國無法坐視不理,於是立即聯合宋國出兵助衛反攻,魏衛宋三國聯軍直逼趙國首都邯鄲,趙國被逼閉門防守,並派人向齊國楚國求救。魏衛宋聯軍於是包圍邯鄲,希望一舉殲滅趙國,以解除被諸國包圍之局。
但是在同一時間,秦國乘魏軍主力不在,偷襲魏國少梁,並奪得少梁,魏國在這場戰爭里被圍攻的危險反而變得更大。齊威王得知趙國被圍,本欲立即出兵,但將軍段干朋主張延遲出兵,以「承魏之弊」為戰略方針。即是先以少量的兵力向南攻擊襄陵,以製造假像,可以表示助趙,又可以牽制和疲憊魏國。再待魏軍攻陷邯鄲,魏、趙雙方均已無力再戰之時,再給予正面的攻擊。齊威王接受了這個提議,在趙魏兩軍相持一年多,邯鄲城快要失陷之時,方才委任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率領齊軍主力馳援趙國。
田忌計劃奔赴邯鄲,與魏軍主力決戰,解決邯鄲之圍。但孫臏認為這不利於齊國,於是提出了更為創新和可行的方法,即「批亢搗虛」與「疾走大梁」。「批亢搗虛」即是避實擊虛,攻其必救,使敵人出現後顧之憂,前線之圍便會自動解開。「疾走大梁」即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魏國重城大梁進逼,以切斷魏國的運輸要道,並攻其所不備。這樣一來,魏軍定必回師自救,齊軍則可乘其疲憊於路,一舉擊敗魏軍,而趙國之圍則自動解除。
孫臏這一招「批亢搗虛」使得田忌甚為拜服,立即採用。於是齊軍主力立即向大梁挺進。在此危急存亡之際,雖然邯鄲城已攻破,魏軍還是不得只以少數兵力留守邯鄲,並由主帥龐涓親率主力回馳大梁。但同時間,齊軍已於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一帶)設伏,准備截擊魏軍。魏軍由於長期在外作戰,已疲態畢露,再加以長途跋涉之急速行軍,士兵皆戰意大降。於是齊魏一交戰,魏軍戰敗。但此役魏國並未受到嚴重損失,且仍然實現了攻克趙國首都邯鄲的戰略目標。
公元前352年,魏國聯合韓國將齊國打敗,齊楚求和。
公元前350年,魏反攻秦國,包圍秦孝公於定陽,秦國戰敗乞和。至此大戰以魏國勝利告終,魏國的霸業得到繼續發展。 公元前343年,魏國稱王,盟友韓國不從。次年,魏國出兵攻打鄰近的韓國。韓國遣使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在徵求孫臏的意見後,決定再次坐山觀虎鬥,待魏韓火拚一番後才出兵救援,這樣則「尊名」與「重利」皆得。 韓國在拚命抵抗仍五戰皆敗後,只得再次向齊國求援。齊威王看到魏、韓兩國皆元氣大傷,認為時機成熟,委任田忌為主帥,田嬰為副帥,孫臏任軍師,率領齊軍直逼魏國首都大梁。再度施展一次圍魏救趙,不過這次所要解救的是韓國。
魏國位避免重蹈覆徹,於是停止進攻韓國,轉而與齊國決戰。魏惠王將攻韓的魏軍撤回,並任命太子申為上將軍,以龐涓為將,統率十萬魏軍攻向齊軍,要與齊軍一決雌雄。這時齊軍已深入魏境,欲退不能,只得與魏軍決戰。孫臏針對魏軍強悍善戰,因而輕視齊軍的弱點,大打心理戰,先向魏軍示弱,引誘魏軍深入,再施以出其不意的攻擊,一舉殲滅魏軍,並獲得主帥田忌採納。於是孫臏定下了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謀略。
齊軍依計行事,與魏軍接觸後,立即佯裝戰敗後撤。並以「減灶」之策誘敵,即在第一天挖十萬人煮食用的灶,第二天減少至只足五萬人用,第三天又減少至僅足三萬人用,造成齊軍士卒四散逃走,兵力不足的假象。龐涓一如孫臏所料,果然中計,接連追擊齊軍三天,並因看到齊軍天天減灶的情況,認定齊軍敗績已呈。於是隻身帶著部分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則於魏軍必經之處馬陵設伏。
馬陵 通道狹窄,被林木所包圍,而且地勢險阻,龐涓一旦中計,即無退路。孫臏料到龐涓會於該天晚上趕至,於是以一萬名弓兵埋伏於馬陵的道路兩側,約定在夜裡以火光為號,萬箭齊發,並預先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樹的樹皮剝掉,於其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龐涓的騎兵如孫臏所料般於晚上趕至馬陵,龐涓看見有一顆樹的樹皮被剝掉,上面還刻著字,因此停下來,並命人點火照明,以閱讀樹上所刻的文字。但他還未讀完,齊軍已萬箭齊發,魏軍因沒有準備,即時潰亂,龐涓中箭,結果被齊軍大敗。龐涓眼見無法改變局勢,只得大嘆「遂叫豎子成名」後自殺。齊軍再乘勝追擊,殲滅魏軍10餘萬人,並俘虜了魏軍的主帥太子申,馬陵之戰以魏軍大敗而告結束。
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受到嚴重削弱,從頭號強國頓時淪為二流強國。魏國稱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復返,此後戰國開始了齊國和秦國爭霸的局面。 馬陵之戰後魏國一蹶不振,齊國則加強了對魏國的進攻。魏惠王用惠施計尊齊威王為王於徐州,齊威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魏國與齊國的關系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緩和,但秦國在西邊卻連續向魏國發起進攻,西邊的西河、上郡相繼落入秦國之手。魏國感到只靠本國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國進攻的,於是有公孫衍發動的五國相王之舉,企圖聯合三晉與燕、中山國,來抵禦大國的進攻。
公元前323年,楚國向魏國發起進攻,楚將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奪8邑。五國相王可稱為公孫衍的一次合縱運動,但仍敵不過楚國,因此魏惠王對合縱政策動搖,接受了張儀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的政策,任命張儀為相。主張聯合齊、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國,後又到宋國。惠施的去魏相,是張儀連橫政策的勝利。
魏惠王相張儀,是想利用秦國的力量對抗齊、楚的壓力。張儀卻是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是要魏國投靠秦國。魏惠王當然不能就範,秦惠王於是生氣,出兵攻打魏國的曲沃(今山西聞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說今山西靈石境)。這樣,張儀的連橫政策又受到挫折。
公孫衍是張儀的政敵,張儀在魏國推銷連橫政策,公孫衍就出來加以阻攔,要趕走張儀。於是派人到韓國去把張儀合秦、魏是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張儀,是欲得韓地的目的告訴了韓國大臣公叔。公孫衍稱,如果韓重用他公孫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並且可以達到魏必圖秦而棄儀,收韓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認為此計很好,因委之犀首以為功,把國事委於公孫衍。
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紛紛支持公孫衍的合縱。齊國於是以事屬犀首,犀首受齊事,燕、趙兩國亦以事屬犀首,接著楚國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見國屬公孫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復相魏。此即所謂犀首佩五國相印,合縱連橫的一次合縱運動。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在魏惠王後元十六年,代替張儀為魏相國;公孫衍發起合縱,聯合東方各國以抗秦,有五國伐秦之舉,有三晉及燕、楚五國,這一次合縱攻秦,參加的有魏、趙、韓、燕、楚五國,當時曾推楚懷王為縱長。但實際出兵和秦交戰的,只魏、趙、韓三國,攻到函谷關,秦出兵反擊,魏受到損失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講和。聯軍至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後。這次參加的國家有魏、趙、韓、燕、齊、楚。由於聯軍組織不嚴密,故被秦軍擊敗。次年,秦派庶長樗里疾在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大敗韓、趙、魏三國聯軍,斬殺8萬餘人,「合縱」隨即失敗。 公元前260年,趙孝成王在和秦國的長平之戰中,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老將廉頗,結果趙國大敗,40多萬兵士被秦國坑殺。
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的形勢非常危急。趙國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魏無忌姐姐,平原君趙勝多次向魏安釐(僖)王和魏無忌送信,請求魏國救援,魏安釐(僖)王派將軍晉鄙領兵十萬前去救趙。秦昭王得到消息後,派使者威脅魏安釐(僖)王,魏安釐(僖)王懼怕,就派人通知晉鄙停止進軍,留在鄴扎營駐防,名義上為救趙,實際在觀望形勢的發展。
平原君不斷派使者前去魏國催促,並責備信陵君不顧趙國和信陵君姐姐的危亡。信陵君為此憂慮萬分,屢次請求魏安釐(僖)王出兵,門客也用盡各種辦法勸說,但魏安釐(僖)王懼怕強大的秦國,始終不肯聽魏無忌的意見。信陵君估計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趙,又不想看著趙國滅亡,於是湊齊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著門客前去趙國和秦軍死拼。
信陵君到了鄴,拿出兵符假傳魏安釐(僖)王的命令要代替晉鄙擔任將領。晉鄙合了兵符,驗證無誤,但還是表示懷疑,不想交出兵權。此時的信陵君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讓朱亥動手,用鐵椎殺死晉鄙,強行奪權。
信陵君統領晉鄙的軍隊後,精選士兵八萬開拔前線。與此同時,楚國也派出春申君黃歇救援趙國,在楚、魏、趙三國的聯合下,一舉擊潰秦國,解除邯鄲之圍,並於公元前247年與其他五國聯軍,對秦國的侵攻軍迎頭痛擊,攻秦至函谷關,秦國大敗。
信陵君通過竊符救趙,合縱攻秦獲得了巨大的威望,魏王擔心他會危及自己的地位,所以將其罷免。信陵君知道自己不能再獲得魏王的信任,變交出兵權,回到自己的府邸,整日喝酒於夫人為樂。不久,在沉悶苦惱之中,信陵君因酒色過度死去。秦國知道信陵君死後,便加大對魏國的攻伐力度,魏國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在苟延殘喘中度日滅亡。據司馬遷的《史記》中《信陵君竊符救趙》記載,信陵君竊符救趙後,讓魏將領帶著兵符回魏國,因怕魏王降罪於他,所以帶著門客留在趙國。 公元前209年陳勝起兵反秦,魏咎加入了陳勝陣營。陳勝派遣周市攻取魏地,當攻下魏地後,陳勝打算立周市為魏王,周市不願接受,認為應該立舊魏國王族後人為魏王,於是魏咎被立為魏王,魏國復國。
公元前208年,魏王咎兵敗自殺,魏豹逃到楚,得到楚懷王撥了數千人給他,再向魏地進攻。魏豹攻下了魏地二十餘城,楚懷王立豹為魏王。魏豹帶領精兵跟從項羽進入關中。
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侯時,項羽想把大梁地據為己有,於是徙魏王豹於河東(大約是今山西省中南部),以平陽為都,封為西魏王。
公元前205年漢王劉邦率兵從臨晉渡過黃河,魏王豹向漢歸降,帶兵跟隨劉邦攻楚。劉邦在彭城之戰慘敗後,魏豹以探望患病親人為由離開劉邦回國,可是到達國內便叛離漢。劉邦遣酈生游說魏豹,被拒絕,於是劉邦遣韓信攻魏,俘虜了魏豹,把河東並為漢的郡,魏亡。
『柒』 三國魏國多少年歷史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