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為意識形態的愛國主義具有歷史性,現實性
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它的具體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得到豐富、充實,顯示出無窮的魅力。正如毛澤東所說:「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看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之下來決定。一般說來,愛國主義精神的產生不外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嚴酷社會現實的刺激.一是深遠思想淵源的影響。一旦這兩個條件同時具備。昂揚、熾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便會以不可遏止之勢迸發出來,磅礴於社會歷史舞台,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精神風貌,近代中國正是如此。
在現代社會建設的過程中愛國主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不能脫離社會,脫離國家的發展需求,我們需要以愛國者的身份投入這場持久戰。我們需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始終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方向。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創造長期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更有效地動員和組織廣大群眾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來,為實現祖國的富強、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的大國,要把十三億人的力量凝聚起來,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前進,必須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否則,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四分五裂,不僅現代化實現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亂的深淵。這是總結近代以來中國發展的歷程得出的結論,也是分析許多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得出的結論。
Ⅱ 當前的意識形態領域突出問題是什麼
牢牢佔領意識形態陣地既是國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國際較量中的重要籌碼。當今世界已經離開了「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核彈與火箭」退居幕後,「意志與思想」走向台前。爭奪話語權、網路控制權、信息發布權、規則制定權、文化領導權等「軟權力」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作為這場「無硝煙戰爭」的參與國,基於國際、國內各種壓力,中國被推到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意識形態建設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威脅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文化滲透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直接的文化宣傳,即利用現代傳媒手段進行長期思想滲透。第二種是以文化商品為載體,向社會大眾滲透西方的各種價值觀。第三種是以教育和學術交流為掩飾,向高層學者、知識分子等社會精英進行價值觀滲透。
二是各種社會思潮影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認同。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其指導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中國人民的選擇。在思想領域,爭鋒、較量從來不會消失。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各種社會思潮競相登場,既有主張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的新自由主義,也有主張改良、倡導民主、自由的民主社會主義的歷史虛無主義。
三是蘇東劇變削弱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信仰。1991年,飄揚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的鐮刀斧頭旗落下,標志著存在70多年的蘇聯社會主義大國不復存在。導致主流意識形態信仰的弱化,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構成了挑戰。
四是發展主題與現代化目標淡化了意識形態之間的對立。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任何國家都希望在全球化條件下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搶占發展先機。富國強民、實現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最迫切的目標。這一目標的確立必然使一些發展中國家更多地關注提升國家綜合國力、關注能源資源的新開發、關注科技人才的新發展,而少有關注傳統具有鮮明階級性的意識形態問題。共同的發展主題和對現代化的追求,將人類納入一個同質發展的軌道,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對立日益淡化。
五是多元價值取向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由此帶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念中既包含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積極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極因素。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多種所有制的並存、階級階層的變化和利益的分化導致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人們關心和維護自己所屬社會群體的利益,關注和重視個體的利益和感受,並以此作為價值評判尺度,好壞優劣皆依主體自身加以判斷。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多元不可避免。
六是信息網路化對我國意識形態的控制力形成挑戰。與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不同,網路傳播具有自由性、快捷性、交互性、開放性、海量性等特點。藉助互聯網這一新技術平台,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獲得了新的技術載體、新的傳播渠道和新的言論空間,有助於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但同時,信息網路化也嚴峻考驗著我國意識形態的控制力。網路意識形態具有非對稱性和強大的滲透性,西方發達的網路技術手段和強勢的文化輸出對我國意識形態的傳播和防禦能力構成很大挑戰。此外,網路的開放性、多元性和交互性,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獲取信息和言論表達的新途徑,網路一定程度上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疏導社會不良情緒的減壓閥;另一方面,開放、多元、交互的信息傳播方式加大了我國意識形態的控制難度,人們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也可能不再被動接受主導媒體的灌輸和教育,不再簡單追隨主流意識形態,導致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弱化。我們必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主流意識形態對網路文化的控制力和引導力。
Ⅲ 「意識形態」的定義
基本概念
意識形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種觀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觀),存在於共識(參見本詞條「日常社會中的意識形態」一節)與一些哲學趨勢中(參見本詞條「政治意識形態」一節),或者是指由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對所有社會成員提出的一組觀念(這是馬克思主義定義下的意識形態,參見本詞條「作為一種社會再造工具的意識形態」一節)。
編輯本段日常社會中的意識形態
每個社會都有意識形態,作為形成「大眾想法」或共識的基礎,而社會中大多數的人通常都看不見它。佔有優勢地位的意識形態以一種「中立」的姿態呈現,而所有其他與這個標准不同的意識形態則常常被視為極端,不論到底真實的情況為何。哲學家福柯就曾經寫過關於意識形態中立性的這種觀念。 努力追求權力的組織會去影響社會中的意識形態,將它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政治組織(包括政府)與其他團體(比如說在議會外游說通過議案的團體)試圖透過傳播他們的意見來影響民眾,這也是為何社會中的許多人通常看起來都有「類似的想法」(think alike)。 當社會中絕大部分的人對於某些事情的想法都很類似,甚至忘記了目前的事務可以有其他的選擇,這就變成了哲學家葛蘭西(Antonio Gramsci)所說的霸權(Hegemony)。關於團體迷思(groupthink)這種規模小很多的概念,也有部分要歸功於他的著作。 現代語言學家在研究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機制時,這種「類似的想法」被認為就是透過這種機制傳達出去的。
編輯本段政治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有很多不同的種類,有政治的、社會的、知識論的、倫理的等等。 在社會研究中,政治意識形態是一組用來解釋社會應當如何運作的觀念與原則,並且提供了某些社會秩序的藍圖。政治意識形態大量關注如何劃分權力,以及這些權力應該被運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說,20世紀中最具有影響力與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識形態之一就是共產主義,它是以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學說為其基礎。其他的例子有: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企業自由主義(corporate liberalism)、基督教民主主義(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義、帝國主義、民族主義、納粹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social-democracy)。「系統意識形態」(systematic ideology)是指將意識型態當作意識形態來進行研究(而非研究個別的意識形態)。(參見條目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型態。) 意識形態受歡迎的程度有部分原因是受到道德事業家(moral entrepreneur)的影響,他們常常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動。政治意識形態是指提出某種政治與文化計劃作為參考的社會運動、機構、階級或大團體,他們的整體觀念、原則、教條、迷思或符號。它也可以是通常用來界定某個政黨及其政策的一整個政治思想結構。 通常是某些道德觀形塑了意識形態的基礎。
編輯本段作為社會再造工具的意識形態
馬克思提出 馬克思
「經濟基礎/上層建築」(base/superstructure)社會模型。基礎指社會的生產方式,上層建築在經濟基礎之上形成,並組成那社會的意識形態,或如它的法律體系、政治體系和宗教。對馬克思來說,經濟基礎決定著超結構,因為統治階級控制著社會的生產關系,社會的超結構便取決於什麼對統治階級最為有利。因此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便有巨大的重要性,因為它混淆著從本質疏離的(alienated)群體和可產生錯誤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例如商品崇拜(commodity fetishism)。馬克思主義的批評者認為其予經濟因素對於社會的影響以太大的重要性。 社會中主要階級的意識形態被提出予社會的所有成員,使統治階級的利益顯得就像是所有人的利益。盧卡奇(Gyorgy Lukacs)形容此為統治階級的階級意識的投影(projection of the class consciousness),而葛蘭西則推進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理論來解釋何以工人階級中的人們對自己的利益可有錯誤概念。 資本主義中意識形態的主要形式(依時間前後排列)有: 古典自由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 新自由主義 而它們相應於資本主義的不同發展階段: 廣泛階段(extensive stage) 密集階段(intensive stage) 當代資本主義(contemporary capitalism) 馬克思主義者對意識形態作為社會再造工具的看法,是很多理論和理論家的重要的試金石,如知識社會學理論家曼海姆(Karl Mannheim),貝爾(Daniel Bell),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等。然而,曼海姆嘗試把「完整」但「獨特」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意識形態的概念進至一「普遍」而「完整」的概念,承認所有從社會生活而來的意識形態(包括馬克思主義)。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廣泛地發展了這個觀念。
編輯本段意識形態的三個特徵
第一是群體性,即不是個別人的思想觀念,而是已經被某個群體(階級或社會集團)所接受的思想觀念,代表這個群體的利益並指導其行動; 第二是系統性,即不是支離破碎的想法和觀念,而是形成了體系; 第三是歷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 意識形態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意識形式。意識形態的內容,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和人與人的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反映。意識形態的各種形式起源於以生產勞動為基礎的社會物質生活。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各以特殊的方式,從不同側面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意識形態的有機整體。 意識形態按其階級內容和它所反映的社會經濟形態即生產關系可分為:奴隸主意識形態、封建主意識形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無產階級意識形態。 每個社會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都是占社會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它集中反映該社會的經濟基礎,表現出該社會的思想特徵。每個社會的意識形態都是復雜的,往往存在3種不同的體系: ①反映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並為其服務的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 ②反映已被消滅的舊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識形態殘余。 ③反映現存社會里孕育著的新社會因素並為建立新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務的新的意識形態。
Ⅳ 違反意識形態的十類情形
主要包括:
一、對黨中央或者上級黨組織和學校安排部署的重大宣傳教育任務、重大思想輿論斗爭組織開展不力的;
二、在處置意識形態領域重大問題上,黨委書記和校長、黨總支書記和院長、各單位負責人,沒有站在第一線、沒有帶頭與錯誤觀點和錯誤傾向作斗爭的;
三、管轄范圍及業務職責內發生由意識形態領域問題引發群體性事件,應對不力、處置不當的;
四、對本單位發現的意識形態領域問題隱瞞不報、不予重視、不予處置的;
五、對所管理的黨員幹部和師生公開發表違背黨章、黨的決定決議和政策的言論放任不管、處置不力,造成嚴重影響的;
六、管轄范圍內的課堂教學、報告會、研討會、講座、論壇等有發表否定黨的領導、攻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言論,造成嚴重影響的;
七、管轄范圍內編寫的教材、公開發表的課題研究成果和公開發行的出版物、文藝作品等在意識形態方面有嚴重錯誤導向的;
八、喪失對管轄范圍內報刊、電台電視台、新聞網站等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的領導權和實際控制權,所屬新聞媒體出現嚴重錯誤導向的;
九、管轄范圍內網路意識形態安全出現嚴重問題的;
十、其他未能切實履行工作職責,造成嚴重後果的。
(4)意識形態歷史性錯誤是什麼擴展閱讀
意識形態領域重要性:
最高檢下發《檢察機關意識形態工作問責辦法(試行)》中指出意識形態領域是政治安全的前沿陣地,意識形態領域斗爭是沒有硝煙的暗戰。檢察機關作為黨領導下的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和司法機關,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捍衛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力量,在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中肩負重要使命。
檢察機關各級黨組織和全體檢察人員要充分認識檢察機關意識形態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鞏固和強化檢察人員政治意識、政治觀念、政治立場、政治紀律,鑄牢精神支柱,夯實思想根基,保證全體檢察人員政治可信可靠、對黨忠心忠誠,保證檢察機關作為黨領導下的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和司法機關充分履行在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中肩負的重要使命。
參考料:最高檢下發《檢察機關意識形態工作問責辦法(試行)》—檢察日報關於印發《中共長安大學委員會關於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實施細則》的通知—長安大學
Ⅳ 如何杜絕意識形態領域內錯誤思潮
意識形態領域內斯錯誤思潮是不能「杜絕」的,只能「堅決斗爭」。
1、社會主義社會是由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過渡的社會,在意識形態領域出現錯誤思想乃至形成錯誤思潮是不可避免的。
2、錯誤思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錯誤思潮採取「寬容」的態度、任其泛濫、
3、真理同謬論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
1957年1月,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真理是跟謬誤相比較,並且同它作斗爭發展起來的。」(《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頁。)同年2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報告中又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在斗爭中才能發展,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必然還是這樣。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當著某一種錯誤的東西被人類普遍地拋棄,某一種真理被人類普遍地接受的時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錯誤意見作斗爭。這種斗爭永遠不會完結。這是真理發展的規律,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規律。」(同上書,第230-231頁。)
4、雖然謬論重復百遍也不能變成真理,但是密集的謬論的「霧霾」卻能夠遮蔽真理的「陽光」。謬論易說,真理難求。陽光總在風雨後,真理需同謬論斗。
(回答完畢,若有價值,請予採納)
Ⅵ 意識形態領域內的錯誤思潮有哪些
意識形態領域內的錯誤思潮有
文化虛無主義
民族虛無主義
Ⅶ 意識形態批評是什麼呢
意識形態批評可以說來是一源種解構性批評。擴展了的意識形態批評與文化研究成了一種同構關系,它實際上已經包括了分別以階級、性、性別、種族/民族等為關注焦點的系列相關理論,即今日西方文化中所謂「政治正確」所涉及的范圍。
Ⅷ 歷史中的意識形態指的是什麼
一個國家、政府和民抄族以何種意識形態存在,也會以這種意識形態來面對和看待歷史,從而形成這個國家和民族歷史中的意識形態。歷史中的意識形態會隨著時間、空間以及政體的轉變而轉變。舉幾個例子:1、納粹德國時期的歷史意識形態與兩德統一後的歷史意識形態截然不同;2、蘇聯時期的歷史意識形態與俄羅斯後的歷史意識形態也算是天翻地覆了。3、中國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基本是革命的歷史意識形態,與開放後也不盡相同,當然只是不盡相同……
樓主既然問的是「歷史中」,我個人理解為進行中的歷史,其實不管是進行中還是過去式,意識形態對歷史的影響都非常巨大,尤其是20世紀冷戰結束前人類文明的2000年中。比如中國,新王朝對被推翻的王朝如何評價,王朝的歷史定位等等。再比如改革開放前對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以及開放後對其的評價。至於如今的歷史意識形態,不必多言,明眼人自明。轉帖500次就是例證。
Ⅸ 歷史中的意識形態是什麼意思
意識形態
系統地、自覺地、直接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是社會意識諸形式中構成觀念上層建築的部分。在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集中體現一定階級的利益和要求。19世紀初,法國哲學和經濟學家D.特拉西在《意識形態概論》中首先使用了「意識形態」這個概念,認為意識形態是考察觀念的普遍原則和發生規律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把意識形態作為和經濟形態相對應的一個歷史唯物主義重要范疇。
意識形態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意識形式。意識形態的內容,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和人與人的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反映。意識形態的各種形式起源於以生產勞動為基礎的社會物質生活。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各以特殊的方式,從不同側面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意識形態的有機整體。
Ⅹ 意識形態的問題
主要講價值觀:
1、比如現在主流宣傳的消費價值觀(也叫消費主義)對於大多數的窮人來內講就容會產生錯誤意識,沒錢的人接受了有錢人的消費理念。窮人用半個月的工資請女朋友去一次咖啡廳。這就是「混淆著從本質疏離的(alienated)群體和可產生錯誤意識 」
2、商品崇拜是指異化:比如「筆」是用來寫字的,但是你買了一隻「派克金筆」的實際目的是為了證明你的身份,你的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