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歷史上,數字「9」又有什麼含義
由於九是個位數字中最大的一個,它在中國被認為是一個至陽的虛數、極數,常表專示最多,無數的意思,如:九屬天/九重霄/九重天(形容天非常高)、九盤(形容彎曲的道路)、九幽(形容極遙遠幽深的地方)、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九歸一等。
另外,九與漢字「久」同音,因此九被當成是代表長久的數字。某些地區的中國人結婚習俗,當新郎要到配偶家迎娶新娘時,必須包一封一般是9999元(或更多「9」)的紅包給新娘的家人及親朋好友,以表示長久之意,後方可以進入新娘家。
❷ 就在我國歷史文化,與外國的文化中數字9的含義
中國:1.「九」來這個數自字,與古代神話傳說有密切關系。它起初是龍形圖騰文化的文字,繼而演化「神聖」「吉祥」之意,再往後就被借用為大數,《易經》把一到十分為奇數和偶數,按照中國古代「陰陽」的說法,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奇數象徵天和陽性事物,偶數象徵地和陰性事物。 2.由於九是個位數字中最大的一個,它在中國被認為是一個至陽的虛數、極數,常表示最多,無數的意思,如:九天/九重霄/九重天(形容天非常高)、九盤(形容彎曲的道路)、九幽(形容極遙遠幽深的地方)、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九歸一等。
3.另外,九與漢字「久」同音,因此九被當成是代表長久的數字。
日本:在日本,忌諱9這個數字(因為它的發音近似「苦」)。
其他國家不知道了!!!!
❸ 9.18在歷史上有什麼意義,舉行什麼活動
九一八預示著中國局部抗戰正式開始。9月18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為國恥日,這一天都會拉動防空警報,舉行國恥宣傳。
1931年9月18日夜,駐沈陽的日本鐵道,以巡查鐵路為名,在沈陽柳條湖南滿鐵路附近,親自在鐵軌上裝置了騎兵用的炸彈,並點上火。
同時,河本末守採取賊喊捉賊的伎倆,用其隨身攜帶的電話機向守備隊第二大隊本部和奉天特務機關報告,誣稱中國軍隊破壞南滿鐵路,襲擊日本守備隊。
緊接著,預先埋伏在鐵路爆炸點以北約4公里的日本獨立守備隊步兵第二大隊第三中隊,立即向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動襲擊。
關東軍隨即按照預定計劃,命令駐撫順、鐵嶺的鐵道守備隊和駐遼陽的第二師團迅速向沈陽集中,連同在沈日軍分別向沈陽城發起進攻。於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了。
(3)九在歷史上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九一八事變發生前,在東北已經有了多支抗日隊伍,如「東北工農抗日游擊大隊」「抗日救國游擊軍」、「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同盟軍第四軍」等。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的部分愛國官兵和各階層群眾,不顧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相繼組成各種名目的抗日義勇軍,抗擊侵略者。
其間,中國共產黨迅速派出羅登賢、楊靖宇、趙尚志等重要幹部到東北,組建東北抗日聯軍,與自發組織起來的東北義勇軍一道,在白山黑水間開展游擊戰爭。
❹ 歷史中的九服是什麼意思啊
《大衍歷》的九服晷影演算法及其正切函數表
我國古代歷法從東漢《四分歷》開始,就有各節氣初日晷影長度和太陽去極度的觀測記錄,漏刻、晷影成為古代歷法的重要計算項目。隋朝劉焯發明二次等間距插值法之後,李淳風首先將二次插值法引入到漏刻計算中,由每氣初日的漏刻、晷影長度數求該氣各日的漏刻、晷影數。但是,各歷法中所記載和計算的漏刻和晷影大多是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告成鎮)的數值。一行在編制《大衍歷》時,曾進行了大規模的天文測量,通過觀測知道,隨去極度變化的影長,又因地方而異,但同太陽的天頂距有固定的對應關系。一行在《大衍歷》中發明了求任何地方每日影長和去極度的計算方法,叫做「九服晷影」。
古人把陽城作為測影的標准地點,即所謂的地中。若NP為陽城的北極高度,S1、S2、S3……為陽城夏至、小暑、大暑等日的太陽上中天位置,則PS1、PS2、PS3……為陽城夏至、小暑、大暑……諸氣太陽的去極度,取a1=PS2-PS1、a2=PS3-PS2……,則a1、a2分別為陽城夏至到小暑、小暑到大暑的去極度差數,也是太陽天頂距的差數。且這個差數對任何地點的相應季節都是相等的。
設有某地北極高度為NP′,則夏至、小暑、大暑等日的太陽上中天位置為S′1、S′2、S′3……。顯然,有
a1=PS′2-PS′1,a2=PS′3-PS′2。
陽城夏至、小暑、大暑太陽天頂距為ZS1、ZS2、ZS3等,故
a1=ZS2-ZS1,a2=ZS3-ZS2,
同樣,有
a1=ZS′2-ZS′2,a2=ZS′3-ZS′2。
歷法中已給出陽城各氣初日的太陽去極度,則各氣的去極度差即為已知,同樣各氣的太陽天頂距差亦為已知,而這個差數對於任一地點都是相等的。這樣一來,對於任一地方,只要知道某一節氣(如夏至)的太陽天頂距,其他各氣的太陽天頂距都可以通過加減這個差數求出。剩下還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其一,如何求某地夏至(或冬至)的太陽天頂距;其二,已知天頂距如何換算出晷影長。這兩個問題都可以通過建立一個影長與太陽天頂距的對應數表來解決。
如果列出一張以天頂距為引數,每隔一度的影長的數值表,則以上兩個問題都可以解決:先在所測地測出(冬)夏至晷影長度(在一行領導的大地測量中,在每處都進行了這樣的測量),由影長查表得出太陽天頂距,再加減一個如前所述的差數ai即可求出該地各氣的天頂距,返回再查表得影長。一行在《大衍歷》「步晷漏術」中就建立了這樣一個從0度到80度的每度影長與太陽天頂距對應數表,這是世界數學史上最早的一張正切函數表。
在國外,大約920年左右,阿拉伯學者阿爾·巴坦尼(al-Battani,約858—929)根據影長與太陽仰角之間的關系,編制了0度—90度每隔一度時12尺竿子的影長表,這實際上是一個12ctga的數表。另一位阿拉伯學者阿爾·威發(Abul-Waha,940—998)在980年左右編成了正切和餘切函數表,每隔15度和10度給出一個值。他還首次引進了正割和餘割函數。一行和阿爾·巴坦尼差不多沿著相同的途徑編成正切和餘切函數表。一行用太陽天頂距,阿爾·巴坦尼用太陽仰角,兩者互為餘角,所以他們兩人的發現是相同的。而一行的正切函數表比阿爾·巴坦尼的餘切函數表早近兩百年,比阿爾·威發的正切表要早二百五十年。盡管一行的正切函數表只從0度到80度,誤差也相應大一些,但它畢竟是世界上最早的正切函數表。
❺ 故宮里都是以九定數,這個九這個數字在古人有什麼意義
古人認為,九在陽數(奇數)中最大,有最尊貴之意,而五在陽數中處於居中的位置,有調和之意.這兩個數字組合在一起,既尊貴又調和,無比吉祥,實在是帝王最恰當的象徵.「九」除了具有他數詞表示事物的數量和順序以外,還常表示「多」的意思.清代汪中《述學?釋三九》中說:「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
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九,以見其極多.」《素問?三部九侯論》中說:「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認為「九」是最高數,超過九,就要進一位,又回到「一」了.因此,自古至今,常用「九」表示「多」.
我國民間對「九」也很偏愛,這表現在凡事用「九」作計量單位,「數九」便是一例,南朝梁代《荊初歲時記》記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歲寒.」此後,「九九歌」便開始在民間流傳,這些「九九歌」
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態現象和天氣徵兆,反映冬季九九中的氣候變化規律.到了明代,出現了「畫九」,清代,又發展為「寫九」,無論是「數」、「畫」還是寫,都是以「九」為標准數字,勾勒出冬季的天氣變化情況等.(摘自《學漢語》作者趙玉品)
❻ 「九·八一」事變在歷史上有什麼意義
意義:九一八事變及時向全國人民敲起警鍾,「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越來越成為華夏兒女的共識。在民族危機感逐步加深的過程中,民族責任感也迅速提高,並付諸實踐;許多愛國知識分子積極發表政見和主張,呼籲全國人民「徹底明了國難的真相!」「人人應視為與己有切膚之痛,以決死的精神,團結起來作積極的掙扎與苦鬥」,廣大民眾和各界人士以各種形式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國共兩黨是當時中國的兩大政黨,九一八事變後,隨著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民族團結也日益增強,兩黨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強,有力的促進了兩黨的再次合作,從東北地區到西北地區,最後發展到全中國,終於開創了團結禦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新局面,實現了民族大團結。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❼ 歷史記錄有九次什麼意思
就是有九次歷史記錄的意思
❽ 中國傳統中,九的含義
數詞「九」的文化含義
「九」除了具有其他數詞表示事物的數量和順序以外,還常表示「多」的意思。清代汪中《述學?釋三九》中說:「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九,以見其極多。」《素問?三部九侯論》中說:「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認為「九」是最高數,超過九,就要進一位,又回到「一」了。因此,自古至今,常用「九」表示「多」。
例如:「九合諸侯」:這是歷史上記載的齊桓公會合諸侯的故事,「九」並不代表九次,而是多次;「九曲黃河」並不是說黃河有九道彎,而是有很多彎;「九死一生」中的「九」並不是死九次,而是歷經多種磨難;「九牛一毛」中的「九」也不是說有九頭牛,而是表示數量多。古人所說的「天為九天、地為九洲、月行九道、日有九光」中的「九」也都表示多。
「九」從「多」又引申出「高」、「深」等含義。例如:「九宵」、「九重天」、「重宵九」、「九泉之下」中的「九」等。
「九」表示多,「九」的倍是也常表示多。例如:「十八般武藝」、「就地十八滾」、「女大十八變」、「十八層地獄」、「三十六計」、「七十二行」、「七十二變」、「九九八十一難」、「三百六十行」、「九千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中的數詞也都表示「多」。
「九」為最高數,又與「久」諧音,所以自古為人們所喜愛。歷代皇帝更愛「九」,他們穿九龍袍,造九龍壁,想使其天下永久,因此,舉世聞名的皇宮(故宮)簡直成了九的王國。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故宮內各宮、殿與大、小城門上金黃色的門釘,也都是橫九排、豎九排,一共九九八十一顆;台階的級數也是九或九的倍數;故宮內宮殿房屋總數為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天壇、頤和園等皇帝所到之處,建築也多以「九」為基數。
《史記?武帝紀》中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洲。」「九鼎」便成為傳說中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傳國之寶,並留下了「一言九鼎」的成語,以示說話的分量之重。在中央統治集團內部,設「九卿」,即九個官職,從秦漢到清朝,代代如此。盡管這樣崇「九」,歷代皇位並沒長治久安,只不過是利用了「九」與「久」的諧音來表達「萬歲」渴望「萬壽無疆」的一種慾望而已。
我國民間對「九」也很偏愛,這表現在凡事用「九」作計量單位,「數九」便是一例,南朝梁代《荊初歲時記》記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歲寒。」此後,「九九歌」便開始在民間流傳,這些「九九歌」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態現象和天氣徵兆,反映冬季九九中的氣候變化規律。到了明代,出現了「畫九」,清代,又發展為「寫九」,無論是「數」、「畫」還是寫,都是以「九」為標准數字,勾勒出冬季的天氣變化情況等。(摘自《學漢語》作者趙玉品)
http://www.pep.com.cn/200406/ca522845.htm
❾ 9.24在歷史上是什麼日子
9月24日出生的名人:來
費滋傑羅(F.Scott Fitzgerald)美國源小說家,他在代表作《大亨小傳》中精確地呈現出20年代(爵士時代)的時代精神,另著有《夜未央》等。
中國現代戲劇家曹禺,代表作《雷雨》。
美國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及政治家馬歇爾(John Marshall)。因協助創辦司法評論刊物《自由鍾》(Liberty Bell)積勞成疾而辭世。
漢森(Jim Henson)美國木偶演員,曾經創造出「大眼蛙」(Muppet)這個角色,亦曾擔任電影、電視導演和製作人。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秘書長沃納(Manfred Worner)。
美國工業巨子及金融家漢納(Mark A.Hanna),也是共和黨陣營的主席及美國參議員,促成美國共和黨組織的現代化,因此受到政治評論家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