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教學有什麼設計

歷史教學有什麼設計

發布時間:2021-02-28 16:56:48

㈠ 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有哪些作用

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
有助於教學任務完成
使課堂更加精彩

㈡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巧妙設計問題——劉金庫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巧妙設計問題 劉金庫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要有明確而又科學的教學目標,內容完整形式豐富的教學過程,更要有有效的目標達成。要完成教學目標,需要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更需要師生的雙邊互動。教師的引導就是要求老師對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自主學習與探究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思考與動手能力,這樣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中學歷史教學的任務是知識的教學、職能的發展與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知識教學是基本,智能培養是核心,思想教育是靈魂。我們從知識入手,培養和發展學生智能,使其受到思想教育。故而提高學生智能、加強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是我們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與責任。而職能的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師的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計、方法的引導、探究式的啟發與歸納。問題的設計極其重要,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能力與合作探究學習的興趣。筆者從事教育21年,而從事歷史教學11年了,下面我僅就自己10多年的歷史教學中如何巧妙設計課堂問題與大家交流與探討,如有不妥,敬請指正。一.導語設計問題 從導語開始設計問題,給學生留下懸念,激發學習興趣。導語是有著過渡、承上啟下的作用,過渡要自然、流暢,而不是牽強附會。怎樣由上一節(前面)學習內容很自然過渡到新學內容,並且能留下懸念,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例一:七年級(上) 第九課 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學完以後,緊接著學習:第十課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 我的導語是這樣的: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末農民大起義,了解由於秦的暴政引起陳勝吳廣起義並推翻了秦的統治,那麼秦的滅亡將會有哪個政權建立?面對農民戰爭後的經濟蕭條,新的統治者將會採取怎樣措施恢復社會經濟發展?結果會如何?要想解決這三大問題,請同學們和我一起學習第十課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三個問題相互關聯,懸念迭起,學生會有極大興趣的。例二:九年級(下) 第十一課 西方世界社會秩序的調整與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下一課羅斯福新政與德意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我的導語是: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西方世界社會的秩序調整與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了解通 過巴黎和會 與華盛頓會議暫時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西亞、北非以及亞太地區的矛盾,形成了戰後的世界格局,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24---1929年是世界相對穩定時期,也是帝國主義國家經濟在戰後發展「繁榮時期」,但繁榮的背後隱藏這危機,很快爆發了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有三大特點,損失最大的是美國和德國,面對這場經濟大危機,美國和德國會採取怎樣的措施擺脫經濟呢?今天我 們就一起學習第十二課羅斯福新政與德意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二.課題是設計問題 從學習的課題入手提出問題,直入要害,緊扣重點,突出重點,每一課的題目就是本課的核心、重點,開門見山突破重點,可以事半功倍,會有更好效果。例一:七年級(上)第八課 秦的統一 今天我們學習秦的統一,請同學們探討以下問題:1.秦統一的條件 2. 秦統一了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體措施?你最欣賞哪項措施?並說明理由。3.秦統一的各項措施有怎樣的作用,又有哪些措施現在還在起作用? 例二:九年級(上)第二課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從題目可以提出一下問題: 1,大河流域有幾大河流?共有幾大文明古國?並從東向西依次說出其名稱。2.上古文明為哪個社會的文明,這些文明的共性是什麼?三.鏈條式設計問題: 一環緊扣一環,環環相扣,使問題緊湊,拓展學生思維,也更能集中學生的學習精力。 例一: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 1.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是什麼關系?西漢初年實施休養生息的背景什麼? 2.休養生息重點解決了發展農業方面的什麼問題?休養生息的作用是什麼?對西漢又怎樣的影響?漢高祖、文帝、景帝治理國家的措施對於我們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有哪些借鑒? 例二: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1.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經歷幾代皇帝?這幾代皇帝的共同作為是什麼?2.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最繁榮時期,請你分析其繁榮的原因有哪些?一個國家強盛的基本條件是什麼?四.圖片式設計問題 借用圖片設計問題,比較直觀,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把知識與圖片結合起來,其實也是知識的運用與聯想。 例一: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並回答問題: 圖一 田納西河水利工程 圖二 藍鷹遊行在紐約舉行 1.圖一是羅斯福新政中解決什麼問題?他還採取什麼措施解決該問題? 2.圖二有事羅斯福新政中解決什麼問題的?其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麼,你是如何評價其新政的?2007年以來的經濟危機還未過去,各國借鑒了羅斯福的哪項措施來擺脫危機? 例二: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並回答問題: 1.由兩幅圖,看出日本軍隊前後有何變化?這種變化給日本、中國各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2.這兩幅圖與日本歷史上哪一事件有關?你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例三: 圖一 攻打冬宮 圖二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圖三 秋收起義 圖四 井岡山會師 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並回答問題: 1.列寧說「在帝國主義最薄弱的環節爆發革命」與圖一圖二有關,是什麼事件?其性質是什麼? 2.圖三圖四是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所走的路,兩國革命道路有何不同?給你有何啟示?五.綜合歸納式設計問題: 就是把相同或相近幾個事件放在一起,找出共同點,進行歸納,拓展提升,得出一種感想或認識、啟示。 例如:1.從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的事件中,他們幾位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請問這種精神是什麼? 2.由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你的感想是什麼? 3.由百家爭鳴、新文化運動到文藝復興再到啟蒙思想運動給你的認識什麼? 4.由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你的到怎樣的感悟? 總之,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啟發性、靈活性、歸納性和提升拓展性,方可起到將智能培養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同時要注意語言精練、簡潔,通俗易懂,也需要教師對教材非常熟悉,要有深挖教材、駕馭教材的能力,自成一體,駕輕就熟,靈活運用,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用歷史知識解釋現實的問題,使學生對歷史有一種親切感,歷史的人和事好像就發生在昨天,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在輕松中學習歷史,在歷史中尋找知識與快樂。 作者工作單位:安康市漢濱區初級中學

㈢ 如何設計歷史教學目標.ppt

整、准確地把握歷史教學目標的制定
濰坊外國語學校 梁芹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且對教學活動起著明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並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因此,備課時,教師要在新歷史課程目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個體的情緒、興趣、思維、意識等方面的差異,准確把握教材,制定出適合本節課各層教學的多元的、有差異的、具體可行的目標及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的制定一定要依照內容標准,准確把握內容標準的要求,尤其是歷史學科,特別要注重歷史課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獨到功能,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和健全的人格.
(一)知識與能力
"內容標准"將歷史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分為三個層次要求:(1)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列舉""知道""了解""說出""講述""簡述""復述"等行為動詞的,為識記層次要求;(2)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說明""闡明""歸納"等行為動詞的,為理解層次要求,即了解知識所反映的事物的內在聯系;(3)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分析""評價""比較""探討""討論"等行為動詞的,為運用層次要求,即將所學的知識在實際中加以運用,用於解決新的問題. -
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知識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知識的獲取及呈現都伴隨著相應的能力,同樣,能力也在知識、技能的掌握過程中形成和發展,並為進一步掌握知識、技能准備條件.從學會學習的角度上講,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是更為重要的.因此,與知識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發展良好的能力,比掌握一定范圍內的知識有更廣泛的遷移作用.歷史學科能力"指的是學生適應並完成歷史學科學習活動和調節自身學習行為的心理可能性與現實性相統一的品質,是掌握和運用歷史知識、技能的條件並決定是否順利完成歷史學習任務的特定的個性心理特徵",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創造力,其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以「夏商周時代的社會」一課為例,首先設計它的知識技能目標,如識記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等,其中課堂的主要目標是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確定與雙基目標相對應的其他范疇的目標.
(二)過程與方法
"內容標准"沒有對歷史教學的過程與方法作出具體要求,師生應根據"課程目標" 中有關"過程與方法" 的總體目標,參照"教學活動建議",結合教學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採用不同的教學過程與方法.
教師必須讓學生成為歷史學習真正的主人.要擺脫以往教學中學生只有學習,而沒有運用、鞏固、總結機會的舊模式,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充分展示學習的效果.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及教學條件而展開.根據初中生所具有的身心發展特徵,建議學習過程能夠使知識學習融於形象直觀的活動中,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權利,有表現和表達自己的機會,這樣的學習才更容易被接受.
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應多層次、多方位地創造有利的教學條件,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提供多種輔助性教學材料,以利於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特別要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例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結合時事熱點如關於台灣問題、中國加入WTO的利弊等問題進行討論、辯論;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講演會;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與訪談,如調查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和城市的巨變等;對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武則天、拿破崙、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進行評價與討論;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仿製古代錢幣、兵器、農具、服飾等歷史文物;鑒賞歷史文物,如中國古代陶瓷等;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如西安事變、戊戌變法、雅爾塔會議等;觀看並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如《二戰警示錄》《珍珠港》等,欣賞歷史文學藝術;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區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通訊、刊物,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等.
完成歷史學習"過程與方法" 目標的教學,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科學知識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學習方法的四個要素的動作執行者都是學生.如"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向,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復雜性"的學習內容,就可以使學生"通過查閱報刊雜志、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進行社會調查等形式,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並從中學習收集資料、社會調查等方法."過程與方法" 目標實施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學習並學會學習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一種比較復雜而又穩定的態度體驗,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人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准評價自身或他人行為時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表現形式有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友誼感、同情心、責任心、良心、榮譽感、自尊心等;美感是在人對外界事物的美進行評價時產生的一種肯定、滿意、愉悅、愛慕的情感;理智感是在人對認識活動成就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表現為成功感、懷疑感、對成就的歡喜與自豪、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等.正確、積極的情感體驗來自於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人的思想、態度、行為傾向等具有統領作用和整合作用.
在《美國獨立戰爭》一課可以設計「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有何異同?中國封建君主制和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的根本區別是什麼?」這一比較題,以此來引導和啟發學生認識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也是人類政治智慧的精華,民主政治也是多樣性和獨特性的,而且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時也是可以借鑒的,從而來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㈣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舉例如下: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為八年級下冊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以講述建國以來黨和對台政策的變化、發展及在此影響下,兩岸民間交流的種種表現為主要內容。由於第12課明確的解釋了什麼是「一國兩制」,學習本課的理論基礎,已經具備……
學情分析:學生對台灣問題比較熱心,從前課學習中已經對「一國兩制」有所認識,報紙電視網路也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所以,備課教學需要把握住學生,圍繞關鍵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汪辜會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圖片、詩歌和聯系實事熱點等環節來講授新課,同時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以台灣歌曲作為暗線襯托「和平統一」的主題。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寶島台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了解台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黨和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策略: 運用表格法,輔以圖片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加深印象
難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
策略: 通過表格及回顧12課內容,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並通過兩岸關系在此基本方針指引下健康發展的種種表現,告知學生,兩岸關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於該方針的確立。。
教學過程預設: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與方法
導入新課:
投影:台灣詩人舒蘭的詩歌——《鄉色酒》
問題1:詩文流露了怎樣的情感朗誦詩歌,體會思鄉之情
引導回答1:哀嘆兩地相隔,期盼統一團圓創置情境,為學習本課,培養學習嚮往統一的情感。
簡述解放戰爭以來台灣問題的成因,由親人兩岸相隔過渡到三度「陳江會」引入兩岸關系的發展。
新課教學:
人們都說台灣與大陸是同根同源,引出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投影:割不斷的兩岸情緣
問題2:說說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血終究濃於水,引用胡主席所說:「淺淺的海岸,深深的鄉愁」。一灣海峽阻隔不了血脈相連的心,兩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麼呢?看過下面兩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團團圓圓照片,簡述其命名
投影:兩岸同胞重逢場景,以兩個子概括人們的共同心願——統一。
過渡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首先學習黨和的政策變化發展。
問題3:閱讀課文65至66也,填寫黑板上表格。(《黨和對台灣問題的政策》 )
問題4:配合「江八條」說說何為「適當身份互訪?」
統一大業僅靠大陸努力不夠,需要台灣當局在正確的立場上積極的配合。過渡至兩岸共同推進統一事業。
說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兩岸民間組織交流情況,強調「九二共識」
投影:陳水扁照片及觀點
問題5:中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
正視因為統一乃大勢所趨,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識回顧:

回顧本課所學基本內容
投影「大三通」新聞和近年來兩岸政治交往圖片
活動一:……活動二:……引導回答2:……
自讀填空,教師配合圖文輔助填寫
讓學生大膽設想,充分展開想想,為兩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銘記兩岸交往的原則。
回顧舊知,鞏固新知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拓展性學習,大膽嘗試編寫課文,並鼓勵其上台朗讀。

㈤ 如何寫好歷史教學設計

華山分廠子校 何高峰 近年以來,歷史教學改革在全國興起,歷史教學設計也就在這個時候提上了中學歷史教學的日程。但在我們很多中學歷史教師的意識中,雖然也感覺到教學設計的重要性,但是對於怎樣寫好一篇歷史教學設計還是了解不深入,以至於不敢動筆。我就自己對理論學習和日常怎樣寫教學設計的經驗談談我對教學設計的認識。 一、歷史教學設計概念:教學設計是以傳播理論和學習理論為基礎,應用系統理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選擇相應的教育媒體,確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分析、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以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它的研究應用包括教學過程、教學產品、專業課程設置等不同層次教學系統的設計。教學設計是以分析教學需求為基礎,以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步驟為目的的。這是比較正式的教學設計的概念,其實我們常說的教學設計,是針對一門課程中的某一章節或某一節課,對教學的系統規劃及其教學方法的設計。歷史教學設計是指歷史教師在教學之前,做出的如何最有效的向學生傳播基礎知識、培養基本能力、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正確方法、養成學生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體設計。一般的來講它包括三維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法和學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方面。 二、教學設計和教案、說課的區別(一)教學設計和教案的區別在傳統教學中,教案是實施課堂教學的方案,設計的依據是教學大綱,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目前教案的形式主要是:教案必須有教學目的與要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具准備、課時安排、教案正文、教後感想。正文中又包括導入、每一部分的詳細教法、過渡語、小結、總結等。這樣的教案,從導入新課到布置作業,從一般內容到重點難點,從教師引導到學生活動,從提出問題到可能出現的答,大到總體結構,小到一句話,一句也不能少。眾所周知,教案中的「教學目的與要求」是原文照抄教師參考書。既然參考書上已有,教師讀了心中有數即可,為何還要再抄寫一遍呢,這真是典型的「現代八股文」。教學的過程包括五個環節:組織教學、復習、新授、練習鞏固、布置作業,一直使用了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模式(二)教學設計和說課稿的區別教學設計和說課稿是有些相似,教學設計其實也可以是說課的嶄新發展,教案與教學設計的具體區別之處:1.教案是教學設計方案,就是教學的內容文本,是教學設計的最核心的部分。一般地有表格式、課堂實錄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對教學目標、內容、環節進行備課。教案是指導老師自己上課用的。也是考察一個教師備課的一個依據。主要體現怎麼設計。教學設計是關於教學的說明,更重要的在於說清楚為什麼這么設計。就目前的情況看,我們在教學中教案是有形的,有記載的,教學設計是無形的,在心中的(參加比賽和活動除外)。2.教案是「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思想的體現,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師怎樣講好教學內容。教案的編寫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封閉式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卻常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常導致的後果是便於學生的知識增長,而不利於他們的能力培養。教學設計不僅重視教師的教,更重視學生的學,怎樣使學生學得更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是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所以對學習者進行特徵分析是教學設計不可缺少的步驟,體現了現代教學理論的鮮明性。它強調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辨正統一,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學設計還非常重視對現有媒體的設計和充分利用,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效果,不少教師圍繞媒體而展開課堂教學的設計活動。教學設計也非常重視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的設計,因而從傳播學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學目標和實施評價在教學系統中分別具有前瞻和反饋的作用,是教學信息傳播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3.兩者元素的含義也不同。教案一般包括教學目的,教學方法,重難點分析,教學進程,教具的使用,課的類型,教法的具體運用,時間分配等因素,從而體現了課堂教學的計劃和安排。教學設計從理論上來講,有學習者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目標闡明、學習者分析、教學策略的制定、媒體的分析使用及教學評價等七個元素,然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討論比較多的是學習目標、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三個主要元素。 三、教學設計重要性教學設計之所以被重視,被強調,是因為與教案相比,它更多地體現了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的特點。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的在於它不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教案與教學設計進行比較?從中可以看出,從關注「具體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轉變為關注「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的教學策略研究」是從傳統教案走向現代教學設計的根本轉折點,我們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區別,才能夠真正理解並掌握現代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會將二者混淆。 四、教學設計的具體內容教學設計包括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過程、教學策略(教法和學法的設計)、教學媒體等因素,那麼在素質教育觀念下的這些設計應該是什麼樣子?1.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教學設計中對於目標闡述,能夠體現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新的教學理念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目標的主體顯然應該是教師與學生。教學目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考慮到。2.教學重點和難點、關鍵點的確定及突破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舉足輕重、關鍵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內容,是課堂結構的主要線索,掌握了這部分內容,對於鞏固舊知識和學習新知識都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學難點,是學生難於理解或領會的內容,或較抽象,或較復雜,或較深奧。因此,教師要善於從知識的發展規律(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確定難點,進行教學。也有的老師在教學中設立關鍵點,所謂關鍵就是開啟知識之門的鑰匙,把一個單元、一節課起決定作用的東西與知識學好,就可順利掌握、運用教材,這就是知識的關鍵。3.教學策略(教法和學法)的設計教學策略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式。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根據素質教育的特徵,教師在設計教學策略時應著重思考下列問題:一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轉變觀念,變「指揮者」為「引導者」。要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在班級授課制下,如何使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有所提高發展,最基本的一條准則,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4.板書的設計板書作為傳統的、常規的媒體在我們的教學中還應該有一席之地,而且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在設計媒體時千萬別忽視了對板書的設計。板書是教學思路的體現,也是學生在課後如何復習的指導法略。我們在設計板書時,一定要注意板書要條理清晰、思維邏輯推理合理、簡明扼要。5.教學過程眾所周知,現代教學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四個要素組成,教學系統的運動變化表現為教學活動進程(簡稱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擇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教學媒體是教學設計中要涉及到的物質條件。隨著學校教學條件的改善,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涉及的教學媒體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先進。除了傳統的掛圖、模型、標本及實驗設備外,錄像、投影、錄音等設備也已廣泛地進入了課堂,多媒體運用也已不再是新鮮的事。但從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要求來看,還需要在教學媒體設計上作進一步的拓展。一要為學生的學習和實踐創造更豐富的物質條件。二是要重視研究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計算機在信息時代具有其他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各種公開教學活動中,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已不鮮見,這些多媒體的課件在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大多數課件在交互性方面有著明顯的不足,直接帶領學生網上沖浪的更少。因此在研究多媒體計算機在教學中的運用時,要在提高學生的參與性上花功夫、特別要盡量創造條件進行網上的教與學。帶領學生到網上去收集信息資料,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學設計是無形的但是它比教案要重要的多,正因為如此我們就是要通過這種比賽來引起大家的重視,畢竟這是我們提高個人教學能力一個很重要的途徑。6。教學評價的設計 教學評價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在課前如何激勵學生預習與復習、在課堂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反饋、課後作業的精心設計和批改等。 以上是我對教學設計的一點認識,拿出來與各位同行共勉。 參考文獻:1.《中學歷史教學——新視野》 教育出版社2.《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㈥ 怎樣有效設計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教學設計直接體現教師的教學理念和這種理念轉化為具體教學實踐的能力。可以說課堂教學設計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課堂的教學效果。新課程歷史教學設計應注意的以下的幾個環節: 一、教學設計要具有可操作性: 首先,教學目標的確定應該具有具體性和可操作性。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不要定的過高,過空。教師要仔細研究《歷史課程標准》和學生所學教材,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進行設計。特別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不能與具體一堂課的知識脫鉤。「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與學生知識、能力培養目標是相互依託的,密不可分的。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知識的教學來讓學生掌握方法、領略其中的情感、價值,也可以通過方法的訓練、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這樣,通過把知識的教學與方法的培養結合起來,不僅對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培養有很大幫助,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真正學會一些歷史學習的方法,甚至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其次,教學過程設計要有可操作性。教學實施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師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在選擇主要教學行為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盡可能發揮自身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教師要盡量按自身的優勢來選擇合適的教學行為,設計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創造獨特的教學風格;另外,在教學設計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方法,對初中生可多用講解、談話、探究、體驗等方法,高中則可多用討論、研究、發現等方法。 最後,通過材料分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一系列方式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和理解了本課內容,而且學得較為輕松。 二、教學設計要挖掘教材、合理整合教材。 新課程反對機械地教教材提倡靈活地用教材教。用教材教的教學觀念要求教師必須自已整合教學內容。整合教學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整合教科書的內容,二是整合教科書以外的內容。整合教科書內容的基本要求是緊緊圍繞一個中心構建教學內容體系,突出主幹,減少枝葉,該楊棄的要大膽楊棄,有些課目教師甚至要敢於動大手術、作大整合。 整合教學內容並不是要我們舍棄教材的東西而去尋找另外的資料。教材中所提供的圖片、史料在教學設計時應該加以充分利用,對教材上每一幅圖片、每一段史料、包括課後的練習題、資料,都要充分挖掘,看能不能為我們的教學目標服務。而在挖掘教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梳理教材的知識主線。只有當老師對一課知識的主線清晰明了時,你才能充分運用你手中的材料。 三、重視教學反思,及時調整設計。 歷史新課程下的教學如何實施,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高中歷史教師往往一人教數個班級,因此同一個教學設計在短期內反復實施,這為我們及時反思調整創造條件,教師要對照新課程的理念,在實踐中不斷地和調整,教學後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諸如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個學生活動的機會,如何對待學困生,如何與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課堂節奏等較為宏觀的問題;也可反思教學設計的得失,課堂上突發事件的處理技巧,個別學生課堂情態的成因等微觀問題。

㈦ 如何設計有效的歷史教學問題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廣,以學生發展為主要目標,要求教學過程中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逐漸深入課堂。問題化教學貼近新課程標准,貼近升學率,也不斷引起我們的注意、研究、探索。現實歷史課堂教學中,幾乎所有教師都採用問題化教學模式,但效果不一,有的問題質量不高,過於簡單,課堂表面活躍,學生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提升;有的問題艱澀,學生只能「沉默」 「被參與」,教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但學生仍然「啟而不發」,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時下像這樣低效的歷史課堂教學依然存在,課堂教學預期目標並非都能達到。結合教學實踐,本文就提高歷史教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談幾點看法。
一、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現狀
近年來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師都在盡力打破「滿堂灌」,普遍重視課堂問題的設計,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教師的觀念存在著模糊、混亂的現象,課堂教學所設計的問題還存在以下現象:
1.設計的問題出現兩個極端傾向。不是過於簡單的選擇式問法,或者是非常膚淺的填空式問法,就是寬泛且難度極大的問題。選擇式問法如:是不是?等,填空式問法如:這個歷史事件發生於哪一年?等,這類問題思維含量低,不能起到訓練學生學科能力的作用。而難度過大的問題問的范圍過大或太寬泛,或者問得過深、過難,學生答題沒有任何思路,不知如何回答。這樣的問題不僅不能訓練學生思維能力,連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恐怕都難以實現。
2.問題過於籠統,層次不清晰,指向性不明確。如:辛亥革命是怎樣發生的?這種大而全的問題抑制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厭學。
3.問題不分主次輕重,過於繁瑣。如:某個歷史人物出生於哪一年?是什麼地方人?有哪些事跡?如何評價他? 「滿堂灌」變成「滿堂問」,嘻嘻笑笑,熱熱鬧鬧,學生什麼也學不到。這種問題混淆了教學重點,耽誤了學生的學習時間。
4.隨意性提問。上課時每講一兩句便問是不是,或者是講到某個知識點時突然學習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關系不大聯系不緊密的問題,分散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注意力。
二、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原則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有效性,要遵循以下原則:
1.掌控難度。設計課堂提問的問題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沒有難度或難度太大都會失去意義。因此,設計的問題不能太難,不能超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要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已有知識經驗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學生差異,要讓每個學生「跳一跳」便能摘到不同的「果子」。
2.掌握問題的梯度,也就是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層次。所設計的問題裡面要含有不同層次的小問題,由易到難,適合各個層面學生的需要,從而形成系列化的問題。
3.注重效度。所設計的問題要對解決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有幫助,才能叫有效。
4.注重聯系。歷史的發展是內在聯系的,因此,問題設計要多注重時間(縱向)或空間(橫向)的聯系。學生對於所學或尚未學到的知識不能做到上引下聯,制約了學生思維的延伸、教學目標的深化和知識點的強化。
三、歷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方法和技巧
在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思維含量高的問題,不僅有利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完成,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為學生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使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得以提升。
1.整體構思,層層設問。課堂教學所設計的問題要從教學內容整體考慮,形成教學內容整體知識結構,在整體結構中依據重點和難點理清層次,按照層次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問題鏈。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鏈過程中掌握知識訓練思維能力。如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首先從整體上把握本課教學內容,整體上就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依據這一點我們可以把這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三個大問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從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管制、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積極和消極)。每個大問題再設計有層次的細致的小問題,如至高無上的皇權這一知識點,可以設計為:皇帝稱號的由來是什麼?它是如何建立的?這一制度有何特點?這一制度有何影響?如何評價它?等問題。
2.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重點難點是每節課課堂教學的核心,重點難點解決了,課堂教學的目標也就基本實現了。因此,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聚焦本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如我們在學習中國古代歷史上「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問題時,要注意突破「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形成的根本原因」這一難點,從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來講是有些難度的,我們可以設計成系列性的問題來突破,如: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何變化?這些變化引起社會政治、階級關系和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什麼變化?這些變化是涉及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各個方面的深刻變化,這說明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徵是什麼?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已有一定的了解,再來理解「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很容易了。因此,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針對性。
有效的問題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學生思維的大門。教師要提供這樣一把鑰匙,就要以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情感為基礎,以課標為導向,不斷優化問題設計,構築有活力、有效力的歷史課堂。

㈧ 如何設計歷史教學目標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抄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㈨ 歷史教學有什麼功能

參考如下

閱讀全文

與歷史教學有什麼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