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安徽省六安市壽縣的歷史
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戰國後期楚國遷都於此。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
Ⅱ 壽縣一共有多少年歷史,不要分析。
壽縣歷史悠久。古復稱壽春、壽制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戰國後期楚國遷都於此。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後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於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博物館內更有許多珍貴的收藏」。
Ⅲ 壽春(壽縣)曾是哪些朝代國家的古都
楚國。
楚懷王時期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前209年,楚地起義軍將領項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楚懷王」,重新建立楚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派人殺死楚懷王熊心。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兵敗自殺,劉邦建立漢朝。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3)壽縣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壽春鎮坐落於淮河中游南岸,背靠流傳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歷史傳說的八公山,東隔淝水之戰古戰場與煤城淮南相鄰。S203線、S301線和合阜路三條省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壽春鎮曾為楚國故都,歷史悠久,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擁有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牆,華東地區最大的伊斯蘭清真寺,佛教報恩寺,楚文化博物館,八公山帝母宮、黌學等,古建築群19處,還有楚王、淮南王等古墓葬,壽春城等古城遺址。
其中,古城牆、壽春城遺址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壽春鎮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新建的壽春楚文化博物館藏量相當於全省其他縣級藏量的總和,屬國家一級文化160多件,三級以上文物達6000餘件,其中不乏楚大鼎、鄂君啟金節、郢爰、越王劍、金棺、銀棺等稀世珍品。
Ⅳ 壽縣 有多少年的歷史
壽縣歷史抄悠久。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餘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後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於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壽
Ⅳ 壽縣古城的歷史文化
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是楚文化的故鄉,其內的八公山是版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權古戰場。全縣文物古跡160餘處,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在級以上文物達6000餘件。歷史名人輩出,文化底蘊豐厚。198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布壽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壽縣地處皖中,控扼淮淝。古為南北要沖,是兵家反復爭奪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奏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這次戰爭,再次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給後人留下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歷史掌故。五代十國時期,後周與南唐又激戰壽春,當時身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隨周世宗柴榮親征,圍團壽州,立下了赫赫戰功。至今兩淮民間還流傳著「趙匡胤困南塘」的故事,獲得部優獎的壽縣傳統名細糕點「大救駕」就源千這個故事。
Ⅵ 誰知道安徽壽縣的瓦埠鎮有多少年歷史了,以前那裡叫什麼
戰國時為壽春邑,秦置壽春縣。晉武帝時以避鄭後諱改為壽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年)置壽回州。1912年改壽縣。一說答據《新唐書》:「鄭、汴,陳、蔡、穎為壽星分」。因系壽星分野,故曰壽縣。一說到「長壽」意命名。
Ⅶ 安徽壽縣至今有多少年歷史了,不要說太多我只需要知道數字過去到現在多少年就好。
公元前662
Ⅷ 壽縣有怎樣的歷史與發展
壽縣位於皖中腹地,淮河中游南岸,國土面積約2986平方千米,人口約124萬人,東與合肥市相連,北與淮南市毗鄰,與阜陽市隔河相望。作為戰國古都,西漢古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壽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戰國末期,楚考烈王遷都於此。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西漢時,淮南王劉安(西漢思想家、文學家,傳說是豆腐的發明者)還曾在此立都。劉安墓便位於八公山下。
壽縣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故鄉,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以楚文化為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文化,尤以正陽肘閣、壽州鑼鼓等廣受歡迎。壽縣勝跡宏博,現在的古建築有發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宋嘉定時期的古城牆、元代的黌學、明朝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肅穆的孫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羅棋布,主要有蔡侯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古遺址有古郢都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其他還有春申坊、時公祠、斗雞台、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載於方誌的壽州內八景和外八景等等。
目前全縣存有古跡160多處,其中唐、宋、明、清建築10多處,古墓葬多達80多座,古遺址29處。壽縣文物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館」之稱。
壽縣人文薈萃。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修的安豐塘,與都江堰、鄭國渠、漳河渠並稱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壽縣是世界管狀射擊武器、垂體激素葯物、豆腐的發源地、「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所在地,因而又被世人稱為「四個世界之最」。
特別是豆腐文化的始祖——淮南王劉安及其門人編著的鴻篇巨制《淮南子》,集自然科學、哲學、史學、文學價值於一體,博大精深,在亞洲和世界上都廣有影響,現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專門研究《淮南子》的學術團體。「時苗留犢」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典範,「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成語膾炙人口,國人皆知。宋代政治家呂夷簡、呂公著和詩人呂本中,清代一代帝師孫家鼐、民國英傑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將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已名垂青冊,萬古流芳。
Ⅸ 壽縣的得名的由來由來和古今的變
「壽縣」一詞屬於漢語政區地名,其標准讀音為「shòu xiàn」。它所指代的縣級行政區域(地名實體),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八公山南麓,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地處東經116°27′~117°04′,北緯31°54′~32°40′。東鄰長豐縣、淮南市,西隔淠水與霍邱縣為鄰,南與肥西縣、六安市的金安區、裕安區毗連,北和鳳台縣接壤、與潁上縣隔淮河相望。壽縣為六安市轄縣,縣人民政府駐地在壽春鎮賓陽大道與楚都大道交叉口,距省會合肥市區114千米、六安市區107千米,全縣國土面積2948平方千米,人口139萬人。
壽縣因古稱壽春、壽陽、壽州而得名, 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這是史書上最早出現「壽春」名稱。以「壽」為專用名延續至今。秦置壽春縣。東晉孝武帝時,因避帝後鄭阿春諱,改壽春為壽陽。隋初,改稱壽州,設總管府。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道府,改壽州為壽縣,直隸於安徽省,「壽縣」這一地名自此沿用至今。
二、壽縣的政區沿革簡況
壽縣古屬淮夷部落,夏壽地屬揚州,殷商如制,周為六、蓼國地。春秋戰國時期,吳楚爭霸,先後為楚、吳佔領,後為蔡地,楚滅蔡屬楚。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遷都壽春,命曰「郢」,歷經四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於壽春,秦設九江郡,置壽春縣,為郡治。漢滅英布,劉邦立其子劉長為淮南王,都此;劉長死,其子劉安襲之,仍都此。公元前122年武帝設九江郡治所在壽春。東晉孝武帝時,因避帝後鄭阿春諱改壽春為壽陽。南齊代宋,復稱壽陽,為豫州治所。北魏略淮南,再稱壽春,為揚州治兼淮南郡治所。東魏據淮南,壽春復為揚州治所。公元588年隋置淮南行台尚書省,治所壽春。公元620年唐改淮南郡為壽州,隸於淮南道,領3縣。宋太祖時,壽州(治下蔡)隸於淮南西路。公元1116年徽宗升壽州為壽春府。公元1142年南宋置安豐軍,軍治在安豐縣,壽春隸之。元,取消府治,屬河南行省之安豐路,治所壽春。明初廢安豐、下蔡縣,將兩縣地入壽州,屬鳳陽府,領霍邱、蒙城。清初,壽州屬江南省鳳陽府,領2縣。公元1865年安徽置3道,壽州隸於鳳潁六泗道(後改為皖北道)鳳陽府。公元1912年民國廢道府,改壽州為壽縣,直隸於安徽省。1932年,全省分為十個行政督察區,壽縣屬第四區,1940年改屬第七區,同年7月又改屬第二區。1949年元月,壽縣和平解放,軍管時期受中共江淮區黨委二地委領導;同時,以壽縣瓦埠湖以東與合肥、定遠縣毗連地區建置壽合縣;2月,軍事管制委員會撤銷,民主政府成立,壽縣改隸於皖西行政公署;6月,撤壽合縣建制,原劃出的瓦東地區仍歸壽縣,壽縣隸於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六安專區。1952年8月隸於安徽省六安專區,1958年12月改隸於淮南市,次年4月壽縣再隸於六安專區。1999年12月撤六安地區設市,壽縣屬六安市至今。
目前,壽縣人民政府駐壽春鎮,全縣轄22個鎮、3個鄉:壽春鎮、雙橋鎮、澗溝鎮、豐庄鎮、正陽關鎮、迎河鎮、板橋鎮、安豐塘鎮、窯口鎮、堰口鎮、保義鎮、隱賢鎮、安豐鎮、眾興鎮、茶庵鎮、三覺鎮、炎劉鎮、劉崗鎮、雙廟集鎮、小甸鎮、瓦埠鎮、大順鎮、八公山鄉、陶店回族鄉、張李鄉,35個農村(社)居民委員會,234個村民委員會,11個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
三、壽縣縣域的地名語詞特徵
壽縣名勝古跡眾多,有深厚的楚文化底蘊、獨特的地理景觀和鮮明的方言特色,成為區域地名群形成、采詞和演變的環境與土壤,造就了全境地名語詞的顯著特徵和文化景觀。據統計,全縣有各類地名8389條。
Ⅹ 壽縣古城有多久的歷史了
壽縣古城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介於北緯31度54′-31度40′,東經116度27′-117度40′之間。總面積2986平方公里。全縣轄25個鄉鎮,總人口127萬人。耕地面積187萬畝,可養水面36萬畝。 氣候溫和濕潤,地形地貌多樣。北部邊界地帶為安徽省省級風景名勝區——八公山森林公園;北、中部為淮河沖積平原;西北部沿淮河、淠河地帶為窪池;東南部為崗地。境內湖河縱橫,水面佔全縣總面積的1/4。其中,瓦埠湖為安徽省第二大淡水湖、水質清純,物產豐饒。土壤多為黃棕土、水稻土、湖土和砂礓黑土。年平均氣溫14.8攝氏度,1月平均氣溫0.7攝氏度,7月平均氣溫27.9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906毫米,無霜期213天。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是楚文化的故鄉,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全縣文物古跡160餘處,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在級以上文物達6000餘件。歷史名人輩出,文化底蘊豐厚。198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壽縣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石灰石、白雲石、大理石、鉀長石、紫雲石、鐵砂和礦泉水等,儲量豐富,品位較高。 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為安徽省重點旅遊發展城市,擁有涉外三星級賓館——壽州賓館,古跡名勝遍布於四大旅遊景區,即:八公山森林公園景區、古城景區、安豐塘景區和瓦埠湖景區。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