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中山裝有什麼歷史影響

中山裝有什麼歷史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05 01:09:06

Ⅰ 中山裝的來歷大家知道么

服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的發展中又衍生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將許許多多事物熏陶得紋彩絢爛,折射著自身的博大精深,有關中山裝的文化就是如此。今天門道君就給大家說說關於中山裝上蘊含的特殊含義。

起源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後流行起來的歐洲軍服,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於世,故稱中山裝。

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表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和平等、自由、博愛的「共和」理念。 翻領封閉式衣領,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

中山裝也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的「國服」,中山裝在我國的服裝舞台上、甚至是國際舞台上的地位都是舉足輕重的。雖然中山裝已經淡出國人的衣櫥,但在重大的場合中,中國歷屆首領都穿中山裝出席。

Ⅱ 中山裝的來歷

在滿清政府統治末期,由於孫中山領導反滿清革命運動,遭清朝政府通緝,被迫長期在國外流亡。他在國外看到人們穿著生活勞動都很方便而又美觀的服裝,而當時中國社會上還流行長袍馬褂,頭上加上一頂不倫不類的瓜皮帽。這不僅樣子難看,而且生產和生活都不方便。因此,孫中山早就下決心,一旦革命成功,一定要對中國服裝也來一番改革。

1911年武昌起義一聲炮響,革命軍一舉推翻了滿清王朝,孫中山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樣一來,孫大總統有條件實現他對服裝改革的夙願了。

此時,孫大總統想起了上海南京路西藏路口榮昌西服店的裁縫師傅王財榮。

王財榮是浙江省奉化縣江口鎮王淑浦村人。自小便跟人來上海學裁縫當學徒。他聰明、勤奮而且好學,幾十年的磨練,學得一手好手藝,而且積蓄起一筆錢。他在當時還很偏僻的南京路西藏路口開了一爿榮昌呢絨西服店,生意也頗為興隆。由於他和蔣介石是同鄉,關系較熟,經蔣介紹,孫中山也常到榮昌西服店做衣服。孫中山知道王財榮是個很有頭腦的人,在服裝設計和製作方面有相當的造詣,因此,就帶著如何改革服裝這個問題來找王財榮。見面後,兩人就熱烈地討論開了。

開始王財榮從自己的生意考慮,提出不穿長袍馬褂改穿西裝。孫中山先生認為西服固然有優點,但在中國難以推廣。因為這時中國人還很窮,絕大多數人只能穿布料做的衣服,如果普及西裝的話,服裝改革一定會失敗。必須創造出一種適合中國人穿著的新式服裝。後來,孫中山想起在日本看到日本軍校學生穿的士官服。它單立領,上下左右都有口袋,前門襟上有9個排扣。青年人穿上它,又方便又精神。王財榮希望孫中山的先生拿一套來作參考,孫中山欣然同意,並表示盡快送來。

幾天後,孫中山讓人找到一套從日本帶回來的士官服,並派人送到榮昌西服店,請王財榮以這套服裝為基樣,設計出一套符合中國人穿著的新服裝。

王財榮根據孫中山意見,立即和店裡伙計們反復商討,最後決定把領子改成直翻領,胸、腹前做有兩大兩小有袋蓋的4個貼袋。前胸兩個小袋的袋蓋做成山形筆架式,叫做筆架蓋,寓意是革命要重知識。

衣服設計好了,王財榮便根據孫中山的身材做了一套。他帶著新衣服,登門請教孫中山,並請他試穿。孫中山先生一穿,果然樣式莊重大方,穿著舒適方便。他對王財榮設計的筆架蓋尤其欣賞,稱贊不已。

於是,孫中山首先穿上王財榮親手製做的新式服裝,穿著它出席各種會議。以後,只要是出席大型群眾集會,孫中山必定穿著它去和群眾見面,去演講。

大家敬重孫中山的為人,加上看到他的新服裝的確十分舒適美觀,也就紛紛模仿製作,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穿著它。於是,這衣服首先在南京、上海等地流行起來,以後在全國各地也普及開了。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在服裝上的改革精神,人們把這種服裝叫做「中山裝」。

Ⅲ 中山裝的來歷。

中山裝的來歷:

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英國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內軍服某些式樣的基容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為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

(3)中山裝有什麼歷史影響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其缺點是領口緊、卡脖子等。中山裝可以凸顯男人沉著老練、穩健大方的風格,增添一份儒雅之氣。

改良後的中山裝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黑色、白色和灰色外,還有駝色、白色和藍色等。在不同場合穿用,顏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而作便服用時色彩可以鮮明活潑一些。

如果不是特別正式的場合,可以隨意一些,中山裝可以搭配亮色的襯衫,襯衫領可外露一些白色,但不宜露得太多。在穿著時,要注意由中山裝所傳遞出的意蘊與其人生態度相吻合,要把風紀扣彌合,有人圖一時的舒適而敞開領扣,這樣會使自己在眾人眼裡顯得不倫不類,有失風雅和嚴肅。

Ⅳ 解放軍軍裝常服和中山裝的歷史關系是什麼

先說明一下,目前解放軍的軍裝(常服與禮服)已經都是西裝式而非中山版裝樣式,所權以下文軍裝皆指舊軍裝。

之所以PLA舊軍裝常服是中山樣式,在於中山裝本身就是軍裝的樣式。

中山裝的起源是19世紀時的法國軍裝:日本在美軍壓力下被迫開放門戶,軍隊開始採用洋服,陸軍用了法國軍裝,海軍用英國軍裝,下級士官用美軍軍裝。1872年太政官宣布日本正式採用洋服,警察、鐵道員、教員、學生通用陸軍軍服,名曰「人民裝」——而中山裝就是人民裝的改版,論及起源也就是軍裝。

之後,孫文博士建立廣州軍政府時,以中山裝為模板再改回軍裝,也就是國民革命軍的正裝,此裝也是自北伐始至遷台終的時期,中國軍隊的標准軍裝(除德械、美械部隊)。PLA自認是繼承北伐軍意志的部隊,所以自紅軍時代開始便沿用這套中山裝風格的軍服,直至1987年的新款軍裝發布。

Ⅳ 中山裝的由來

很簡單,是孫中山自己設計的,讓裁縫先生製作的。後人,為了紀念也是為了衣服的名字,就叫做中山裝或者中山服。

Ⅵ 誰知道中山裝的代表的意義

中山裝為服裝的一種,是以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裝。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長褲,由孫中山提倡而得名。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五:「他極大膽的穿上了一套中山裝!」 王西彥 《夜宴》三:「今天大概是由於出席宴會,他鄭重其事地穿起一套黑嗶嘰中山裝。」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孫中山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定名為中山裝,此後幾十年,中山裝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
由於毛澤東經常在公開場合穿中山裝,西方稱中山裝為「毛裝」。在1960和1970年代,億萬中國人民大多穿中山裝。中山裝上衣兜里插支鋼筆,代表有文化。
20世紀80年代以後,西裝和時裝開始流行。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華誕胡錦濤主席等國家領導人身著中山裝面向世人、面向世界!

作為中國新的民族服裝。孫中山闡述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還有監察權在領口(紐扣)和內側(口袋),以彰顯監察權的人民監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其二,門襟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中山裝是因孫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在民國十八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
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
以表示 遵奉先生之法。
形制: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
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

中山裝的最初款式:上衣為立領、前門襟、9粒明扣,4個壓爿口袋,背面有後過肩、暗褶式背縫和半腰帶。1922年中山裝改為立翻領、7粒扣,下口袋為老虎袋。後又改成現在的款式:上衣為立翻領,有風紀扣;衣身三開片,前門襟,5粒明扣;4個貼袋,各有袋蓋及1粒明扣,上為平貼袋,下為老虎袋,左右對稱;左上袋蓋靠右線跡處留有約3cm的插筆口。高檔中山裝,在袖口部位有3粒飾扣。與中山裝配套的褲,一般採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褲。
關於「中山裝」,《中華文化習俗辭典》記載說:「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製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Ⅶ 簡述中山裝的基本性質及主要意義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專便和西服一屬起開始流
中山裝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最早是立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通過建國後大量文獻和史實的排比分析,中山裝所謂的特殊含義復雜的演變過程昭然若揭。新中國建立40多年後,其自1992年夏林根為始作俑者,不過4年,便由科技記者譚經望臻於大成。新世紀初,電視媒體、官方教科書、服裝公司及地方政府等先後大力宣揚,所謂中山裝的三民主義、國之四維、五權憲法等政治文化蘊涵終於成為流行的「常識」。然而,在此期間,相關言論絕大部分出自旅遊、科技、服裝、文學等領域從業者,而且始終沒有哪怕一條史料支撐。

Ⅷ 中山裝在中國經歷過幾個發展時期,分別有何特點

中山裝在1949年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一直很流行,但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就迅速退市。
中山裝的由來回,據說是答孫中山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樣式繁瑣,穿著不便,而傳統中國服裝(唐裝)在實用上有缺點。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河內籌組興中會,授意黃隆生參考西裝和日本服裝設計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即中山裝,自辛亥革命起便同西裝一道盛行。1912年, 當時的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據《中華文明風俗盛典》載,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曾親自主持設計~
既然是國民黨的服裝在現代當然是反動的了,肯定要被取消,嚴重的穿著者可能被當成反革命!

Ⅸ 中山裝產生的背景與意義

作為中國新的民族服裝。孫中山闡述該服裝的思想和政治含義:衣服外的四個口袋代表「四維(即禮、義、廉、恥),前襟的五粒紐扣和五個口袋(一個在內側)分別表示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學說(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考試權,還有監察權在領口(紐扣)和內側(口袋),以彰顯監察權的人民監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不縫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其二,門襟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中山裝是因孫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在民國十八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形制: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

Ⅹ 中山裝有什麼意義

中山裝(Zhongshan suit)

以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裝。

1919年,孫中山請上海亨利服裝店將一套陸軍制服改成便裝。這套便裝在保留軍服某些式樣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式服裝和西裝的優點,顯得精練、簡便、大方。由於孫中山先生的提倡以及他的名望,這種便裝式樣很快流傳,經過不斷修改,發展成中山裝,並成為中國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裝。關於中山裝的來歷還有其他一些說法。如有的說是1912年在廣州問世的,有的說是由日本鐵路制服改制的。

中山裝的最初款式:上衣為立領、前門襟、9粒明扣,4個壓爿口袋,背面有後過肩、暗褶式背縫和半腰帶。1922年中山裝改為立翻領、7粒扣,下口袋為老虎袋。後又改成現在的款式:上衣為立翻領,有風紀扣;衣身三開片,前門襟,5粒明扣;4個貼袋,各有袋蓋及1粒明扣,上為平貼袋,下為老虎袋,左右對稱;左上袋蓋靠右線跡處留有約3cm的插筆口。高檔中山裝,在袖口部位有3粒飾扣。與中山裝配套的褲,一般採用同料同色的西式褲。

關於「中山裝」,《中華文化習俗辭典》記載說:「孫中山參照中國原有的衣褲特點,吸收南洋華僑的『企領文裝』和『西裝樣式』,本著『適於衛生,便於動作,易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原則,親自主持設計,由黃隆生裁製出的一種服裝式樣」。

這里提到的黃隆生是一位越南的華僑,開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籌組興中會,一次到黃的店購物。黃得知這個顧客就是孫中山時。當即要求加入興中會,為革命出力。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中山裝的造型特徵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立翻領,對襟,前襟五粒扣,四個貼袋,袖口三粒扣。後片不破縫。這些形制其實是有講究的,根據《易經》周代禮儀等內容寓以意義。

其一,前身四個口袋錶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其二,門襟五粒紐扣區別於西方的三權分立的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其三,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其四,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其五,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中山裝的由來

在清朝(1644—1911年),中國男子都是按照滿族的式樣梳理頭發,穿衣戴帽,一直延續到20世紀之初。雖然中國已步入了近代史的征途,但傳統服裝仍保持著一定的穩定性,服裝仍沿用著傳統的長袍、馬褂、瓜皮帽等式樣。1900年之後不久,傳統服式開始受到外國服式的一些影響,出現了一些改變,但基本式樣仍保持著原有的狀態,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才出現了一些根本性的變革,它象徵著清王朝的徹底崩潰和一個時代的終結。辛亥革命不僅帶來了社會的劇變,而且也促使服裝的變革更為迅速而明顯。中山裝就是在這一變革中誕生的。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這是辛亥革命後流行起來的服裝,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於世,故稱中山裝。毛澤東主席對「中山裝」很欣賞,他一直堅持穿中山裝,因而國外朋友又稱中山裝為「毛式制服」。它具有我國民族的特點,穿著簡便、舒適、挺括,在民國18年制定國民黨憲法時,曾規定一定等級的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中山裝,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中山裝的由來,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樣式繁瑣,穿著不便,而中國服裝在實用上亦有缺點。1902年,孫中山到越南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河內由廣東人黃隆生開設的洋服店,為了節省外匯,並能體現中國國情而授意黃隆生設計一種美觀、簡易而又實用的中國服裝,黃參考了西歐和日本服裝式樣,並結合當時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和學生裝而設計縫製成的。但是,也有資料稱,中山裝原由當時的軍裝改制而成的。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時,有一次,他將一套已經穿過的陸軍制服拿到著名的亨利服裝店請裁縫改成「便服」,改成「便服」後仍有點像軍制服。但在便服中,它既非「唐裝」,更非「西裝」,店員便為之起名為中山裝。由於孫中山先生在海內外聲望很高,這種服式便不脛而起,迅速流傳全國。當時的中山裝背面有縫,後背中腰有帶,前門襟釘9個紐扣,上下口袋都有「胖襇」。後來逐步演變成現在的款式:關閉式八字形領口,裝袖,前門襟正中5粒明紐扣,後背整塊無縫。袖口可開叉釘扣,也可開假叉釘裝飾扣,或不開叉不用扣。明口袋,左右上下對稱,有蓋,釘扣,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厘米)。褲有三個口袋(兩個側褲袋和一個帶蓋的後口袋),挽褲腳。很顯然,中山裝的形成在西裝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國傳統意識,整體廓形呈墊肩收腰,均衡對稱,穿著穩重大方。

中山裝自1923年誕生迄今,一直是中國男子最通行和喜歡穿著的服式。中國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中山裝的創始人。

1923年,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 (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也很適用攜帶隨身必需品。

協助孫中山先生創制中山裝的助手名叫黃隆生,廣東台山人,原在河內保羅巴脫街開設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孫中山先生到河內籌組興中會,偶入其店購物,相與攀談。黃隆生獲悉面前顧客即為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大為傾倒。懇切要求參加興中會,為革命出錢出力。1923年黃隆生隨孫中山先生在大元帥府任事。孫中山先生設計中山裝時, 曾請他幫同規劃和負責縫制,順利地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

當中山先生穿起自己設計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裝時說:「這種服裝好看、實用、方便、省錢,不像西裝那樣,除上衣、襯衣外,還要硬領,這些東西多是進口的 (當時這些東西多從外國進口),費事費錢。」 中山裝由於具備好看、實用、方便等優點,所以一經孫中山先生提倡,就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

中山裝的做工

中山裝做工比較講究,領角要做成窩勢,後過肩不應湧起,袖子同西裝袖一樣要求前圓後登,前胸處要有胖勢,四個口袋要做得平服,絲縷要直。在工藝上可分精做和簡做兩種,前者有夾里和襯墊,一般用作禮服和褲子配套穿用,後者不加襯料,適合於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裝的優點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對稱,外形美觀大方,穿著高雅穩重,活動方便,行動自如,保暖護身,既可作禮服,又可作便裝。其缺點是領口緊、卡脖子等。中山裝素以其特有的沉著老練、穩健大方的風格吸引了廣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華人的青睞,尤其是知識分子仍然視中山裝為自己的日常服裝。在穿著時,要注意由中山裝所傳遞出的意蘊與其人生態度相吻合,要把風紀扣彌合,有人圖一時的舒適而敞開領扣,這樣會使自己在眾人眼裡顯得不倫不類,有失風雅和嚴肅。

中山裝的色彩

中山裝的色彩很豐富,除常見的藍色、灰色外,還有駝色、黑色、白色、灰綠色、米黃色等。一般來說,南方地區偏愛淺色,而北方地區則偏愛深色。在不同場合穿用,對其顏色的選擇也不一樣,作禮服用的中山裝色彩要莊重、沉著,而作便服用時色彩可以鮮明活潑些。對於面料的選用也有些不同,作為禮服用的中山裝面料宜選用純毛華達呢、駝絲錦、麥爾登、海軍呢等。這些面料的特點是質地厚實,手感豐滿,呢面平滑,光澤柔和,與中山裝的款式風格相得益彰,使服裝更顯得沉穩莊重,而作為便服用的面料,可選擇相對較靈活,可用棉布、卡其、華達呢、化纖織物以及混紡毛織物。

閱讀全文

與中山裝有什麼歷史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