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莆田市秀嶼區有什麼歷史

莆田市秀嶼區有什麼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8 07:41:20

❶ 莆田是怎麼由來的

莆田,福建省管轄市。史稱「興安」、「興化」,又稱「莆陽」,「莆仙」。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省轄市,市內設置仙游縣和荔城區、城廂區、涵江區、秀嶼區。全市陸域總面積4200平方公里;是八閩古府之一、歷史上人才輩出,自古就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美稱,由莆仙兩縣組成的古興化府、舉進士者多達2400多名、其中文武狀元22名、宰相14名、尚書近70名,是歷史上有名的科舉名邦。郵編:351100 代碼:350300 區號:0594拼音:Pú Tián Shì 英譯:Putian City 車牌代碼:閩B 南朝陳光大二年(568)析南安縣(今泉州)地建莆田縣,不久撤縣。隋開皇九年(589)置莆田縣,不久即廢。唐武德五年(622)再置莆田縣,屬豐州(州治今南安豐州)。聖歷二年(699)析莆田縣西部置清源縣。天寶元年(742)清源縣改名仙游縣,莆田、仙游2縣均屬清源郡(郡治今泉州)。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析莆田、仙游、福清、永泰縣地置興化縣,建太平軍(後改興化軍,治所興化縣),領興化、莆田、仙游3縣,八年(983)治所遷莆田縣,景炎二年(1277)興化軍改為興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為興化路。明洪武二年(1369)為興化府,正統十三年(1448)裁興化縣。清沿明制,清末屬興泉永道。
1912年廢府,屬南路道(1914年改廈門道)。1925年廢道,直屬福建省。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時屬「興泉(泉海)省」。1934年7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仙游,領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莆田6縣)。
1949年8月21日解放,屬第五專區,1950年屬泉州專區,1955年屬晉江專區。1970年6月,莆田、仙游兩縣由晉江專區劃歸閩侯專區,同時把閩侯專區改為莆田專區。1971年5月改為莆田地區,轄莆田、仙游、福清、平潭、長樂、閩侯、閩清、永泰8縣。1973年7月劃閩侯縣歸福州市。
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地區,將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5縣劃歸福州市,將莆田、仙游2縣劃回歸晉江地區。1983年9月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莆田市,以莆田縣部分行政區域為該市行政區域,將晉江地區的莆田、仙游二縣劃歸莆田市管轄。析莆田縣地置城廂、涵江2區。將莆田縣的城廂鎮、城郊公社成立城廂區,將莆田縣的涵江鎮、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區。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莆田市總人口2717923人。其中:城廂區 230816人、涵江區 213110人、莆田縣 1428558人、仙游縣 855439人。
2002年2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縣,設立莆田市荔城區和秀嶼區,同時調整莆田市市轄區行政區劃:(1)撤銷莆田縣。將原莆田縣的常太、華亭、靈川、東海4個鎮劃歸莆田市城廂區管轄,原莆田縣的江口、梧塘、秋蘆、白沙、新縣、庄邊6個鎮和大洋鄉劃歸莆田市涵江區管轄。(2)設立莆田市荔城區。將城廂區荔城街道的文獻、鳳山、長壽、英龍、梅峰5個居委會,城南鄉的鎮海、闊口、新鎮、步雲、埭里、古山6個村,城郊鄉的長豐、七步、新浦、南郊、華郊、荔浦、徒門、張鎮、西洙、東陽、拱辰、暢林12個村,以及原莆田縣的西天尾、新度、黃石、北高4個鎮劃歸荔城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縣巷。(3)設立莆田市秀嶼區。將原莆田縣的笏石、東庄、忠門、東浦、湄洲、東橋、埭頭、平海、南日9個鎮和山亭、月塘2個鄉劃歸秀嶼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笏石鎮。
檢舉

❷ 莆田的歷史你知道么

莆田,史稱「興安」來、「興化」,又自稱「莆陽」,「莆仙」。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省轄市,市內設置仙游縣和荔城區、城廂區、涵江區、秀嶼區(含南日島、湄洲島)。全市陸域總面積4200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28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1.49萬人;常年有60多萬人在外經商辦企業;莆田籍在外鄉親人才濟濟,有5000多位教授以上高職稱的人才遍布全國,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5名14人(其中一人為兩院院士)。旅居在外的僑胞70萬
人左右,港澳台同胞近20萬人,歸僑、僑眷30萬人,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是八閩古府之一、歷史上人才輩出,自古就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美稱,由莆仙兩縣組成的古興化府、舉進士者多達2400多名、其中文武狀元22名、宰相14名、尚書近70名,是歷史上有名的科舉名邦。
莆田區號:
0594
莆田郵政編碼:
351100
莆田車牌號閩B

❸ 秀嶼區的歷史

南朝陳光大二年(568),析南安郡東部地置莆田縣,縣治在延陵里,不久撤銷,地還屬南安郡。
隋開皇九年(589),平陳,改豐州為泉州(州治仍在今福州),復置莆田縣屬之。翌年,改泉州為閩州,大業三年(607),廢州,改閩州為建安郡,領閩縣、建安、南安、尤溪四縣,撤銷莆田縣建制,地還歸南安縣。大業十二年(616),陳邁領泉南兵馬鎮莆田,唐武德二年(619),陳自任莆田縣令。
唐武德五年(622),平定閩中地,析南安縣另置豐州(今泉州),復置莆田縣,屬豐州,聖歷二年(699),改豐州為武榮州(州治在今泉州),析莆田西部地置清源縣(後改名仙游縣),莆田、清源兩縣同屬武榮州。景雲二年(711),武榮州改名泉州;天寶元年(742),又改名清源郡,隸江南東道,不久,改名長樂郡,莆田縣的隸屬不變。
後唐長興四年(933),王審知次子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莆田縣屬之。五代閩永隆五年(943),延鈞弟延政在建州稱帝,國號殷,莆田縣為其所屬。南唐滅閩後,泉州、漳州先後在留從效,陳洪進割據之下,莆田縣屬泉州。
後漢乾祐二年(949),泉州改稱清源軍,莆田縣屬清源軍。
宋乾德二年(964),改清源軍為平海軍,莆田縣屬之。太平興國四年(979),析莆田、仙游、永泰、福清四縣所轄的十四個里,設置興化縣,縣治設在游洋。同時建太平軍以領之。軍治在興化縣。太平興國五年(980),改太平軍為興化軍,又以莆田、仙游、福清三縣隸興化軍(福清縣旋劃歸福州轄)。太平興國八年(983),興化軍治所從興化縣遷來莆田縣,仍轄莆田、仙游、興化三縣。並在莆田築軍城。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升興化軍為興安州,莆田縣隸屬興安州。同年十月,元軍佔領莆田,次年改興安州為興化路。莆田縣隸屬興化路。
元至元十六年(1279),興化路隸福建行中書省,莆田縣隸屬仍舊。莆田城區及其附郭劃四廂為錄事司,與縣分治。至正二十年(1360),置興化路分省,莆田縣屬之。
明洪武二年(1369),改興化路置興化府,隸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廢錄事司,以四廂並入莆田縣、並置興化衛、平海衛。正統十三年(1448),撤銷興化縣,以武化、長樂二鄉的六個里並為廣業里,劃歸莆田縣。
清仍明制,廢興化、平海二衛。直至清宣統三年(1911),興化府莆田縣的建制不變。 民國2年(1913),撤銷府建制,福建設省、道、縣三級地方政權。全省劃分為東路、西路、南路、北路四道,莆田縣屬南路道。
民國3年六月,東、西、南、北四道分別改為閩海、汀漳、廈門、建安四道,莆田縣隸屬廈門道。民國15年,廢道,莆田縣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
民國22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劃福建為閩海、閩上、泉海、龍漳四省和福州、廈門兩個特別市。旋改四省稱為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莆田縣隸興泉省。
民國23年一月,十九路軍「閩變」失敗,國民黨南京政府恢復統治。劃福建省為10個行政督察區,從此至民國38年莆田縣均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8月21日莆田縣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福建省劃分為8個專區及福州、廈門2市。莆田縣成立人民政府,隸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泉州)。1950年4月起,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先後更名為「晉江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和「晉江地區專員公署」(簡稱晉江專署),莆田縣隸屬不變。
1955年12月,莆田縣人民政府改稱莆田縣人民委員會,仍隸屬晉江專署。
1967年7月「文化大革命」期間,成立莆田縣軍事管制委員會(簡稱軍管會),隸於晉江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9月,撤銷「軍管會」,成立莆田縣革命委員會,隸屬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0年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莆田縣由晉江專區劃歸閩侯專區。專區革委會機關由閩侯螺洲遷莆田城廂,1971年4月13日,改閩侯專區為莆田專區;同年6月1日改莆田專區為莆田地區。莆田縣隸屬莆田地區。1979年1月,莆田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莆田地區行政公署;1980年12月,莆田縣革命委員會改稱莆田縣人民政府,隸屬不變。1983年5月,撤銷莆田地區行政公署,9月建立莆田市(省轄市),莆田縣屬之。
2002年2月1日,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莆田縣,設立莆田市荔城區和秀嶼區。將原莆田縣的笏石、東庄、忠門、東埔、湄洲、東嶠、埭頭、平海、南日9個鎮和山亭、月塘2個鄉劃為秀嶼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笏石鎮。

❹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政府哪一年成立的,有人知道嗎

於200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秀嶼區隸屬莆田市,區人民政專府駐笏石鎮屬

http://ke..com/view/491993.htm

❺ 莆田秀嶼區有哪些鎮

截止2019年8月,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下轄十個鎮。

分別為:

一、笏石鎮

地處莆田市東南部,秀嶼區西北部,是秀嶼區人民政府所在地。 位於北緯25°19~4.31,東經119°05~9.10。南距國家旅遊度假區湄洲島24公里,西南距秀嶼港17公里,北距莆田市區、涵江區分別為17.2公里。

二、東庄鎮

位於區境西部,湄洲灣畔。該鎮地處禮泉半島,瀕海多丘陵,地勢東西高中間低,東西橫長13.8公里,南北最狹處只1.75公里,最寬處6.38公里。

三、東嶠鎮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南部,地處興化灣南岸、平海灣半腰部,東與平海、埭頭相連,西鄰笏石鎮,北與北高鎮相接,笏埭公路貫穿全境,距區政府8公里。

四、埭頭鎮

位於興化灣南岸,三面臨海,南靠平海灣,秀嶼區東部,海岸線長約25公里。 其南邊 為莆田烏丘嶼(烏丘鄉),包括烏丘大嶼(大烏丘)和烏丘小嶼(小烏丘)兩個島嶼。

五、平海鎮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在興化灣之南、埭頭與忠門兩半島之間,北起石城,南至文甲。鎮東南有莆田烏丘嶼上嶼和烏丘嶼下嶼。平海灣處於興化灣與湄洲灣之間,是莆田三灣之一。

六、南日鎮

是福建省第三大島,位於興化灣和平海灣交匯處,距台灣新竹港72.89海里、莆田烏丘嶼10.64海里。

七、忠門鎮

位於東經119°04』,北經25°11』。境內大陸伸人海中,東瀕平海灣,西臨湄洲灣,南隔海與湄洲島相望,東北與東嶠鎮接近,北邊與笏石鎮交界,西北與秀嶼鎮相連。境內最窄處的頸部,東西距離只有1.5公里,腹部則寬達14公里。陸域面積88平方公里。自西至東海岸線87公里,有石島、爍嶼、青嶼、盤嶼、門峽、大嶼、小嶼、鴨嶼、鐵丁仔嶼、石榴嶼、黃嶼、黃牛嶼、小礁、白礁、烏礁、外礁等16個島嶼環繞拱衛。

八、東埔鎮

位於湄洲灣「黃金海岸線」上,鎮西、正北、正南、東南為湄洲灣, 鎮東北和東邊部分為湄洲灣。

九、山亭鎮

位於東經119°06′00″~119°08′56″,北緯25°07′30″~25°09′46″之間。地處秀嶼區東南部,東瀕平海灣與平海鎮隔海相望,南與湄洲鎮隔海相望、西與東埔鎮接壤,北與忠門鎮毗鄰。人民政府駐地距秀嶼城區22千米,距莆田市區42千米。

十、湄洲鎮

位於莆田市秀嶼區南部湄洲灣水域 ,包括湄洲島及其旁邊及其附屬島嶼,湄洲島的正式區劃是 莆田市秀嶼區 湄洲鎮。東距台灣台中港72海里,南達廈門港 100海里,北抵福州馬尾港70海里。

❻ 莆田的歷史文化

地名含義

因歷史上莆田平原地處淺海和沼澤地帶,蒲草滋生,先民鏟除蒲草、排泄海水造田而得名。別名莆仙,因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莆仙作為一個較為獨立的行政區域出現而得名。別名荔城,因古時盛種荔枝而得名。

又稱興化,因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置興化軍,轄莆田、仙游、興化三縣而得名。還稱莆陽,因北面是眾多的群山,莆仙平原位於山的南面而得名。又有「興安」之稱,因宋景炎二年(1277年)興化軍城失而復得,端宗詔興化軍為興安州而得名。

地方語言

莆仙話流行區域除莆田市全境外(包括莆田烏丘鄉:大烏丘嶼、小烏丘嶼等), 還分布在廣東潮州、汕 頭、揭陽、汕尾、大埔縣、豐順縣、海南省,湛江、雷州、茂名的電白、千年以來本來是隸屬莆田縣的新厝鎮在1950年代割給福清等地的大部分地方。

部分分布的有:福建泉港北部、東部,永泰南邊、福清西南邊和原來的莆田縣新厝鎮東邊、北邊的鎮的某些村、西邊,廣東的韶關、廣西東部、南部,浙江溫州南部、東部,舟山群島、福建東部霞浦少量地方,江蘇宜興,興化,安徽的歙縣等市、縣的部分地方。

莆田地區已漸漸沒有了那淳樸的莆田話氛圍,保護莆田話的任務嚴峻。 莆田烏丘村,包括大烏丘嶼、小烏丘嶼(下嶼),原為莆田縣湄洲鄉烏丘村,全鎮使用莆田話,烏丘嶼六百多人原住民也全部保留使用莆田話。

地方習俗

莆仙民俗豐富多彩,同一個習俗在不同的區域里,就有所異樣變化。例如春節元宵節,各地的活動日期不同,其項目內容、規模、形式等都存在差異性。元宵節期間,平原人舉行游燈、楓亭游燈最為典型。沿海人元宵節,舉行神祇出巡郊遊、擺粽轎、演戲等。

莆仙各地宮觀寺廟數不勝數,而各個地方的宮觀所舉行的神祗廟點活動地大大不同。但其功能或性質是大致相同的,卻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孫昌盛、萬事如意。民俗不光在過節上,風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樣式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由於受到地域文化影響與制約,民間方言或普通行為習慣,亦產生出許多頗具特色的地方習俗。

(6)莆田市秀嶼區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莆田,福建省轄地級市,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橫剖面呈馬鞍狀,地處北回歸線北側邊緣,東瀕海洋,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截至2018年,轄1個縣、4個區,總面積4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0.0萬人。

莆田市歷史底蘊深厚,史稱「興化」,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稱,自唐以來,涌現出2482名進士、21名狀元,17名宰相。基礎設施完善,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灣環繞」,湄洲灣為深水良港,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150多個;福廈鐵路、向莆鐵路貫穿全境,湄洲灣港口鐵路支線投入使用;福廈高速、瀋海復線、莆永高速、湄渝高速形成「兩縱兩橫」格局。

同時,莆田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及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範城市 。2018年10月,獲得「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2018年,莆田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42.41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6.27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1179.91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946.23億元,增長8.6%。

❼ 莆田的歷史

莆田,史稱「來興安」源、「興化」,又稱「莆陽」,「莆仙」。是八閩古府之一、歷史上人才輩出,自古就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美稱,由莆仙兩縣組成的古興化府、舉進士者多達2400多名、其中文武狀元22名、宰相14名、尚書近70名,是歷史上有名的科舉名邦。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福建省的省轄市,市內設置仙游縣和荔城、城廂、涵江、秀嶼四區。全市陸域總面積4200平方公里,人口302萬人,常年有60多萬人在外經商辦企業 ;莆田籍在外鄉親人才濟濟,有5000多位教授以上高職稱的人才遍布全國,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5名14人(其中一人為兩院院士)。旅居在外的僑胞70萬 人左右,港澳台同胞近20萬人,歸僑、僑眷30萬人,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

❽ 莆田的歷史沿革

夏、商時期屬揚州,西周時屬七閩地,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百越,秦時屬閩中郡,西漢前期屬閩越國,西漢後期屬會稽郡冶縣,東漢後期屬南部都尉侯官縣,三國時期屬建安郡侯官縣,西晉時期屬晉安郡侯官縣,南朝前期屬南安郡。
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隋開皇九年(589年),兩度置廢莆田縣,先後隸屬豐州(今福州)南安郡和泉州(今福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縣地再置莆田縣,屬豐州(今泉州)。
唐聖歷二年(699年),析莆田縣西部置清源縣,莆田、清源2縣屬武榮州(後改泉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泉州為清源郡,而清源縣改為仙游縣,莆田、仙游2縣屬清源郡。之後清源郡又改為泉州、清源軍、平海軍,莆田、仙游2縣亦屬之。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詔以莆田、仙游、永福(今永泰)、福清四縣之部分屬地置興化縣(治所在今仙游縣游洋鎮),並在其地建太平軍。太平興國五年,改太平軍為興化軍,劃出平海軍(今泉州市)的莆田、仙游2縣歸興化軍管轄,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與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邵武軍合稱為「八閩」,轄地基本上與今莆田市相同。太平興國八年,軍治遷至莆田縣城。宋雍熙二年(985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置福建路,興化軍隸屬福建路。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恭帝在臨安(今杭州)降元。同年五月,益王趙昰在福州登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景炎二年(1277年),興化軍城失而復得,端宗詔改興化軍為興安州,故莆田市又有「興安」之稱。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軍陷興安州城。元代,地方設行中書省。興安州改稱興化路,屬江浙行中書省管轄,設總管府,置錄事司,統莆田、仙游、興化3縣。至元十五年,設福建行中書省,興化路屬之。元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由游洋鎮遷到廣業里湘溪(今莆田縣新縣鄉)。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福州參政文殊海牙開城降明,興化路亦納款歸明。 元朝末期,泉州莆田出現亦思法杭兵亂。
明洪武二年(1369年),興化路改稱興化府,隸福建行中書省。洪武九年,福建行中書省改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興化府屬之。興化府廢錄事司,轄莆田、仙游、興化3縣不變。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地處山區的興化縣,虎患嚴重,病疫流行,人丁漸少,百姓不堪重負,因而裁革興化縣。將武化、長樂兩鄉並為廣業里,劃歸莆田縣,興泰、福興、來蘇3里並為興泰里,劃歸仙游縣。
清沿明制,興化府建制不變,仍轄莆田、仙游兩縣,隸屬福建省閩海道。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人林麟焻、朱元春修《莆田縣志》36卷(今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
1912年廢府,屬南路道,道治設廈門,1914年改名廈門道,原泉州府、興化府、永春直隸州所轄各縣隸之。(現有江蘇省興化市)。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時屬興泉(泉海)省(今莆田市、泉州)。民國23年(1935年)10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同安、晉江、南安、仙游、莆田、金門、安溪、永春、德化、惠安。
1949年8月21日解放後,莆田、仙游2縣屬第五專區(駐泉州),1950年屬泉州專區,1955年屬晉江專區(駐泉州)。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地區,將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5縣劃歸福州市,將莆田、仙游2縣劃回晉江地區(泉州)。
1983年5月,撤銷莆田地區,所屬福清、閩清、平潭、長樂、永泰5縣劃歸福州市管轄。
1983年11月,成立莆田市。
1984年,從莆田縣劃出城廂鎮、城郊公社建立城廂區;劃出涵江鎮、涵江公社建立涵江區。莆田市轄莆田、仙游2縣和城廂、涵江2區。
1984年10月,各縣(區)所屬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為鄉(鎮)人民政府,生產大隊(街)改稱為村(居)民委員會,城廂鎮改稱荔城街道辦事處。
1984年11月,莆田縣黃石、笏石2鄉改為鎮建制。1985年5月,涵江鎮改稱涵江街道辦事處。莆田縣的江口、梧塘、華亭3鄉和仙游縣的楓亭、榜頭、郊尾、度尾4鄉改為鎮建制。1986年12月,莆田縣的西天尾、埭頭2鄉改為鎮建制。1988年10月,莆田縣的白沙、靈川、忠門3鄉改為鎮建制,東庄鄉改為秀嶼鎮。
1989年2月,從莆田縣劃出湄洲鄉,成立莆田市湄洲島旅遊經濟區,由莆田市直轄。
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同年9月,湄洲鄉改為鎮建制。
1996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對笏石鎮、埭頭鎮、平海鎮、東嶠鎮、南日鎮、東庄鎮、忠門鎮、靈川鎮行使管轄權,管轄的行政區域屬莆田縣。
1997年10月,忠門鎮區劃進行調整,增設山亭、東埔、月塘3個鄉。
1999年7月,靈川鎮區劃調整增設東海鎮。
2002年02月01日,國務院批准調整莆田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莆田縣,成立荔城區、秀嶼區,市轄有城廂區、涵江區、荔城區、秀嶼區和仙游縣。
(1)撤銷莆田縣建制,將原莆田縣的常太、華亭、靈川、東海4個鎮劃歸莆田市城廂區管轄,原莆田縣的江口、梧塘、秋蘆、白沙、新縣、庄邊6個鎮和大洋鄉劃歸莆田市涵江區管轄。涵江區面積752平方公里。
(2)調整城廂區行政區域范圍,設立荔城區。將原城廂區荔城街道、城廂區城南鄉的鎮海、闊口、新溪、步雲、埭里、古山6個村,城郊鄉的長豐、七步、濠浦、南郊、莘郊、荔浦、陡門、張鎮、西洙、拱辰、暢林12個村,以及原莆田縣的西天尾、新度、黃石、北高4個鎮劃歸荔城區管轄。面積268平方公里。
(3)設立秀嶼區。將原莆田縣的笏石、東庄、忠門、東埔、湄洲、東峰、埭頭、平海、南日9個鎮和山亭、月塘2個鄉劃歸秀嶼區管轄。面積506平方公里。
2008年4月,經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發布第18號公告,核准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再次掛牌成立,對忠門鎮、東埔鎮、山亭鄉行使管轄權,管轄的行政區域屬秀嶼區。
2009年2月,象溪鄉更名為菜溪鄉。2010年1月,山亭鄉改為鎮建制。

❾ 莆田的歷史是什麼

點是清代順治年間林堯英始定的。據記載,明代天順年間邑人
吳希賢第一次給莆陽標出了四個景區,即「壺橋晴嵐、烏山霽雪、綬溪待渡、寧海觀瀾」。林堯英認為這四個景區不能概覽莆田優美風光,就遍覽莆陽大地,第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
東山曉旭
東山是東岩山的簡稱,原名烏石山,因其山勢如麒麟,又名麟山。該山位於莆田舊縣城北部,勝利北路西側,海拔69米。2002年劃人荔城區管轄,是清代標定「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
西岩晚眺西岩,即城西南的西山,位於城廂區的田尾地段。
梅寺晨鍾梅峰光孝寺位於市區梅峰東麓,簡稱梅峰寺,與南山廣化寺、龜山、福清寺、囊山慈壽寺並稱為「莆陽四大叢林」。西湖水鏡
西湖水鏡」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如今是名存實亡,成為歷史的遺憾。
南山松柏
南山廣化寺,這座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福建佛教四大叢林之一,就座落在城南鳳凰山麓。近年隨著莆田城的迅速建擴展,這里已與市區融成一體了。木蘭春漲在城廂區南郊木蘭山下,有一座建於北宋年間的大型古堰——木蘭陂。它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鍾潭噌響
鍾潭位於荔城西南郊的下林村水磨坑,離莆田市中心約5公里。柳橋春曉
石室藏煙
位於城廂西郊鳳凰山山腰。
智泉珠瀑
智泉在城廂區龍橋街道北磨西山上,自石室岩北行一公里便是
北瀨飛泉位於離縣城約十公里、北九華和南天馬兩山相夾、坐西向東的常太鎮松峰村的虎基底。
綬溪釣艇
延壽溪雅稱綬溪,系木蘭溪五大支流之一。它似一條碧綠的綬帶,綰系在莆田城西北郊,現屬荔城區拱辰街道管轄。其下游與木蘭溪匯聚,滾滾東去,注入興化灣。
延壽溪發端於九鯉湖。它的上游,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北瀨飛泉」。壺山致雨據史料稱,距今一億多年前,地球演變劇烈。從生物進化進程劃分,屬中生代;從地球地貌變化角度分析,那時正是造山運動時期,海洋里的地塊碰撞,加上地球內部高溫高壓岩漿的噴擊,地貌極不穩定。那
時的莆田也深受造山運動影響,形成了九華山一帶強烈的地塊升降現象。今天的湄洲灣,上升中當時的浮嶼變成今的壺公山。
三紫凌雲
三紫山位於莆田縣華亭鎮境內,是紫霞山、紫微山、紫雲山的總稱,海拔分別為558.4米、685.2米、767.4米。紫霞山附著於龜山、其山頂圓如帽,儼然如靈龜昂首向南高視之狀,龜山之名由此而來。紫霄怪石,紫霄山位於荔城區西天尾鎮渭陽村(俗名「圍庄」)境內,海拔550米。山上常年有紫霧飄逸,景物多奇。山腰處,有一座釋道兩教相容並立的千年古剎——紫霄迎福寺,俗稱「紫霄寺」。
古囊峢獻
囊山坐落於涵江區江口鎮,山勢一列如屏,綿延幾公里長。縱觀全山,獨具特色的自然美景,是山椒裸露的眾多花崗石,崢嶸林立,形態各異;加上峰巒復疊,參差爭聳,石群壘列,狀如蓮瓣,蔚為一大奇觀。明清之際文人美其名曰「古囊列山獻」.谷城梅雪位於城笏路黃石段的左側。白塘秋月位於涵江區的白塘鎮,地跨洋尾、鎮前、上梧三村,匯聚泗華,木蘭諸水,面積達三百畝,為莆田南、北二洋最大的一個水塘。宋代叫「注月池」,今叫「白水塘」、「白塘溝」,俗叫「白塘」。白塘白水茫茫,風

❿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概況

秀嶼區位於福建東南沿海中部,與台灣隔海相望,距台中港僅72海里,於200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在省級經濟開發區——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的基礎上設立。全區總面積508平方公里,下轄11個鄉鎮,總人口78多萬人。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地處閩東南沿海,堪稱海峽西岸經濟帶上的一顆明珠。被孫中山稱之為「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天然良港——秀嶼港就是這里,秀嶼區也因此而得名。這里是和平女神——媽祖的誕生地,風光秀美,氣候宜人。這里有眾多的名勝古跡,紫宵洞、莆禧古城、埭頭天雲洞等不勝枚舉,是旅遊觀光的首選之地。
秀嶼風光無限好,人傑地靈天下奇。秀嶼區自然條件優越,氣候宜人,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這里資源豐富,全區20米等深線內淺海面積987平方公里,興化灣、平海灣、湄洲灣三灣環境,擁有得天獨厚的港口優勢。湄洲灣深水岸線長達21.4公里,可建上百個萬噸級泊位碼頭,秀嶼區以其聞名世界的天然深水良港而享譽國內外。該港水深港闊,風平浪靜,不凍不淤,地質優良,已開辟為國家一類口岸,1999年對外籍船正式開放,10萬噸的船舶可自由進出,15萬噸級船舶可乘潮進港,30萬噸級巨輪可以在港停泊。現擁有26個泊位,與27個國家和地區的50個港口實現通航。
莆禧古城是與媽祖城相配套的一個重要旅遊景點。水陸交通方便,名勝古跡甚多。城內有古老的城隍廟、天妃宮等,還有宋建的大安橋石碑、天地君親師碑刻、明建的八卦井、古街道馬路頂石階等,以及城外海邊的龍虎穴、雙頭灘等30多處文物古跡和天然勝景。此外,城西還有鳳山西龍寺、城東有普陀山、紫宵洞旅遊景區。風光旖旎、山川如畫。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神奇的自然景觀和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這座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古城,是莆田人民反抗侵略保家衛國的珍貴文物古跡,紀錄了莆禧城內外古代民眾搞倭斗爭的光輝歷史。

閱讀全文

與莆田市秀嶼區有什麼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