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江西省河口鎮有多久的歷史

江西省河口鎮有多久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7 16:07:11

『壹』 江西有多少年的歷史

翻開歷史,明清以前,江西從來都是全國最繁華的地方。首先,南昌之名就是「南方昌盛之地的意思」。
江西最昌盛的時候應該是唐宋: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滕王閣序》中寫到「豫章(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彩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住。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可見當時南昌確實昌盛。
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是江西人: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宋朝時江西出了兩位著名的宰相:一是變法的王安石,二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明朝時江西人在科舉考試中更是了得:以吉安來說,吉安歷史上共出了18個科舉狀元。建文二年,吉安府包攬了那一屆的狀元,榜眼,探花。他們分別是胡廣、王艮和李貫。科舉前三名同出一地,這在中國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此時候,吉安府天下誰人不知,誰人不曉。永樂二年科舉,又一次破天荒,吉安府包攬全國前七名!從此,天下讀書人聞吉安府色變,當真個是威震天下!明朝可以說是吉安的教育界,思想界成就最高的朝代。那時「隔河兩帝相,十里五狀元」,甚至「一門五進士」都並不少見。明朝的吉安,共出過12名狀元、11名榜眼、10探花,並且有10位帝輔、22位尚書。明成祖朱棣創設的內閣中,七個內閣成員(和現在的中央常委一樣),解縉、胡廣、楊士奇、金幼孜四人同屬吉安。其中解縉是《永樂大典》主編。楊士奇更是為四朝帝輔,稱他為仁宣盛世的第一功臣一點都不為過。而正德年間的的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知縣,正是大名鼎鼎的心學創始人王陽明!
所以江西自古便很繁華的。(自己是吉安人,所以拿吉安說了點)
另外說點題外的,江西既然自古繁華,為什麼現在不見得怎麼樣了?
江西一省為全國貢獻了多少文人,為中國的社會科學作出的貢獻恐怕連山東都要退避的,沒有江西就沒有古典文學,哲學的高度繁榮,長征路上三個亡靈中就有一個興國人,而興國只是江西的一個縣。
「 京廣線的一次選擇就讓湖南湖北繁榮了上百年,直到最近十年,南昌才找回了南方昌盛之地的浮華舊夢。這不僅僅是一種氣度,更是一種包容。江西沒有錯,但是江西卻當作後娘的孩子養了將近50年。翻開歷史,明清以前,江西從來都是全國最繁華的地方,說明江西人缺乏的不是人和,而是一種環境。 」

『貳』 河口的歷史

鼎盛時期的河口古城
原名「安風」縣,隸屬衡山國(漢武帝時的諸侯國)。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安,衡山王賜謀反案發,二王自殺。
元狩二年,漢武帝取衡山國內六縣(今六安市),安豐(今壽縣),安風(今霍邱縣河口鎮)等縣首字,賜衡山國為六安國,兼有「六地平安,永無反叛」之意。六安由此得名。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設安風(河口)為郡縣,屬揚州刺史部。
東漢時期河口一直都是縣制,隸屬廬江郡,統歸揚州刺史部管轄。
三國時期,分屬魏安豐郡,安豐郡設置安豐,安風,蓼,雲婁等縣。郡置安風(今霍邱縣河口鎮)。
西晉時期,河口設安豐郡,置安豐,松滋,蓼,安風,雲樓等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河口隸屬豫州義陽郡,設縣制。
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河口為豫州(北豫州)。
梁武帝天監六年(公元507年),河口設置安豐州。州置安豐郡(今霍邱河口)。續屬北朝,魏,齊。歷史上的河口鎮
隋朝,開皇十九年,河口鎮隸屬淮南郡,郡置壽春。續屬唐朝。
五代十國時期,先屬吳國,續屬南唐,後屬後周。
北宋年間,河口隸屬壽州霍邱縣,州置下蔡(今鳳台縣城)。
南宋時期,河口隸屬安豐軍,治所壽春(今壽縣)。
元朝時期,河口隸屬安豐路,屬河南行省。
明朝時期,河口隸屬鳳陽府(鳳陽縣城)。
清朝康熙六年設安徽省,河口隸屬潁州府。
民國年間河口隸屬三四道,隨後取消道的設置。
民國21年(1932年),河口屬於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27年7月(1938年)河口又劃歸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民國29年7月(1940年)河口劃歸安徽省第二督察區,隸屬六安管轄。未改變。
民國20年(1931年)河口鎮成立了霍邱縣河口鎮蘇維埃政權。
民國21年(1932年)改為紅城縣河口鎮蘇維埃政府。
解放戰爭期間,民國36年10月(1947年),河口隸屬皖西行署霍固縣,縣置戶胡。
民國38年1月22日(1949年),隸屬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屬皖北行政公署。直到建國。
1952年2月4日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合並建安徽省,河口屬安徽省。轄境未變。
1971年3月29日改專區為地區,隸屬六安地區,轄境未變。
1999年9月,國務院批准六安撤地建市,河口隸屬六安市霍邱縣,轄地未變。 1,市井文化:
如果說河口鎮有什麼特色,那莫過於商業。這里是兵家商家必爭之地,這里曾經是州府(省政府),郡府(市政府),縣府(縣城)的所在地。所以河口至古就有一種很濃的市井文化在裡面。由於古代曾經是州府(省政府)所在,這里商業發達,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咸豐、同治年間,河口水路方便,商業繁榮,有較大鹽糧行48家,每天往來客商2000人次,商船200餘艘,日吞吐量達百萬斤。古建築有山西會館和湖北會館,廟宇8座,東西朱塔各一,石牌坊6座;現僅存堂子廟,余皆廢。民國年間,黃淮倒灌,河床淤淺,商業日衰。值得慶賀的是今天的河口人已經走出去了,靠著家鄉給予的文化理念,他們行走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河口鎮的商業雖然落沒了,但是河口人同樣在外為河口的輝煌續寫精彩。河口人在外經營著許多商業,涉及日化,紡織,食品,能源,建材,零售批發,交通運輸,勞務輸出,房地產,金融理財。
2,中原文化:具有中原人的質朴。
3,紅色文化:早在1930年左右河口就是皖西大地的星星之火,比較著名的戰役有:烽火河口集。
4,農業文化:水資源豐富的河口鎮,素來被譽為「魚米之鄉」,「蔬果之鄉」,每年河口鎮都為周邊地區提供豐富的農漁牧產品。可以說河口鎮是中原大地的一個小米缸。
5,毛鄧文化:年齡大一點的都知道。

『叄』 新余歷史有多久

新余市歷史悠久。在市區東北部拾年山原始社會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表明,遠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自三國吳寶鼎二年(267)置新渝縣(分宜春置新渝,因境內有渝水,故名)以來,其行政建制幾經變更。隋朝開皇九年(589)撤縣,並入吳平縣。開皇十八年(598)由宜春劃出復置新渝縣。唐朝武德五年(622)撤縣,分新渝東北部置始平縣,縣西南地域為西吳州。武德七年始平、西吳州俱廢,復置新渝縣。唐朝天寶元年(742)縣名因傳寫之誤將渝改為喻,以後相承作喻。元朝元貞元年(1295)因有人口5萬余戶,升為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改州復縣,隸屬臨江府。清沿明制。中華民國時期亦為縣建制。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30~1934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建立大片革命根據地。1930年5月在良山鎮的上木元村成立新喻縣蘇維埃政府,下轄東區、西區、南區。1932年3月,新喻、峽江兩縣蘇維埃政區合並,成立新峽縣。新喻設水口、豐城、東路、姚泗等4個區。1934年10月,紅軍長征,蘇區全部喪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仍為縣建制。1949年7月14日,新喻解放,屬袁州專區(專員公署駐宜春)。1953年,新喻縣屬南昌專區(袁州、南昌兩專區合並,稱南昌專區,專員公署駐南昌)。1957年5月,國務院公布,將新喻改名新余,沿用至今。1958年,新余縣屬宜春專區(專署駐地由南昌遷宜春,改名宜春專區)。1960年9月,為適應鋼鐵工業發展,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新余縣設立新余市,由省直轄。1963年,由於新余鋼鐵工業建設規模壓縮,撤銷新余市,恢復新余縣,仍屬宜春專區(後改稱宜春地區)。以後,新餘地區工業建設得以復甦並迅速發展,以鋼鐵工業為主體的多門類工業形成體系,198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新余市,並將宜春地區的分宜縣劃歸新余市管轄。1983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新余縣管轄的范圍內設置渝水區至今。

『肆』 江西的歷史

江西歷史

名稱由來
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意思是位於江南的西部地區。又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

秦漢
秦始皇統一之後,設立九江郡(郡治並不在今天的九江,而是在安徽壽縣),在今江西境內設有7個縣。

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江西從此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下轄 18 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淦、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今天的南昌、贛州、吉安等主要城市都是在那時縣城的基址上發展而來。

漢朝豫章郡的屬縣 縣 今天位置
南昌 南昌市
廬陵 吉安市
彭澤 湖口縣
鄱陽 鄱陽縣
餘淦 余干縣東北
柴桑 九江西南
贛 贛州市
新淦 樟樹市
南城 南城縣東
宜春 宜春市
雩都 於都縣東北
艾 修水縣西
安平 安福縣東南
海昏 永修縣
歷陵 德安縣東
建成 高安
蠡陽 都昌縣西
南野 南康縣西南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揚州部。

六朝
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

西晉末年,由於永嘉之亂的影響,中原地區人口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其中一部分遷入鄱陽湖周圍地區,使得這一帶的農業生產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至南朝時,江西已有大量糧食東運,成為當時南朝糧食主要供應地之一。

隋唐
隋代將州的級別降與郡同,此時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

唐代增加到8州37縣,8個州分別為:

洪州
饒州
虔州
吉州
江州
袁州
撫州
信州

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 10 道監察區,江西屬於江南道。733年,唐玄宗將道增加到15個,洪、饒、虔、吉、江、袁、撫、信 8 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唐代安史之亂以後,中原人口第二次大規模南下,這時江西不僅北部鄱陽湖平原及贛江南北通道沿線地區,而且邊緣丘陵區帶也廣泛開發,陸續設置縣治。浮梁(今景德鎮市)的茶葉、昌南(景德)鎮瓷器已為著名商品。

唐玄宗時,宰相張九齡開辟了穿越大庾嶺、南達廣州的驛道,贛江開始成為聯系嶺南和長江流域最重要的南北交通線路,沿線的江州(九江)、洪州(南昌)、吉州(吉安)、虔州(贛州),成為商旅匯聚的繁榮都邑。

五代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建都於今揚州),後轄於南唐(建都於今南京)。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軍,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南唐元宗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朝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在宋代,江西是中原人士南下移民開發的重點地區。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亂,是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三次高潮。此後在宋元明三朝,江西曾經是中國最繁榮的省份之一。無論是人口總數、糧食產量,還是在科舉考試中及第的人數,都名列全國前三名之內,與江浙大致相仿,明顯領先於附近的廣東、湖南。

元朝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這時設立的江西行省轄區包括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以及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 13 路和南豐、鉛山 2 直隸州以及 48 個縣、16 個縣級州。

明清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 府,下轄 78 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明朝廣東單獨設省後,至今江西的邊界變化很小。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另外有三位藩王(寧王、淮王和益王)分封在江西的南昌府、饒州府(鄱陽)和建昌府(南城)。

明代,南安府(大余)的梅關和贛江仍是是聯系廣東和長江流域最繁忙的南北交通線路,贛江沿線城市的工商業更為繁榮,除了傳統的四大城市以外,樟樹鎮、吳城鎮成為新興的航運與商業中心。東北部的景德鎮和河口鎮(鉛山)則是著名的手工業中心。 以上四鎮,並稱為「江西四大鎮」。

同時,大批江西人向人口密度較低的湖南、湖北、廣東、雲南、貴州、四川等省移民,從事小商業或農業。

清朝
清代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江西在清朝末年曾是湘軍和太平天國反復爭奪的地區,因而損失巨大。人口從1853年的2450萬人急劇下降到1873年的1770萬人。

1861年以後,九江被辟為長江上第一批三個通商口岸(鎮江、九江、漢口)之一,作為江西省的門戶,九江迅速形成全省的經濟中心,名列中國三大茶市(漢口、九江、福州)、四大米市(長沙、九江、蕪湖、無錫)之一。

1898年,萍鄉煤礦大量開采,供漢陽鐵廠需要,屬於漢冶萍公司,1905年修築了萍(鄉)株(洲)鐵路,以方便煤炭外運。不久又利用日資修築了南潯鐵路。

中華民國
民國初年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從1917年-1918年開始,贛南的鎢礦開始大規模開采,成為江西的主要出口物資。

1926年,9月19日、10月20日和11月7日,蔣介石率北伐軍三次進攻南昌,是北伐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消滅孫傳芳的主力部隊。

國共十年內戰(1927年-1937年)
主條目:江西國共十年內戰時期
主條目:國共內戰戰斗列表
國共十年內戰(1927年-1937年)發端於1927年8月1日發生的南昌暴動。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蘇區。其中著名的有湘贛蘇區(由井岡山根據地發展而來,包括寧岡、永新、蓮花、遂川、安福)、閩浙贛蘇區(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湘鄂贛蘇區(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最重要的則是中央蘇區,包括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於都、興國、寧都、會昌、尋烏、黎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稱為「紅色首都」或「紅都」。

1930年-1934年,國民政府對江西蘇區進行了5次軍事圍剿行動,其殘酷的兩方對戰和清洗(包括紅軍內部清洗和戰後政府的清洗)造成人員大量死亡或逃離,使得江西的人口銳減40%,到1936年只剩下1380萬人。江西也是烈士最多的一個省份。(占共產黨方面的17%,國民黨方面的2/3)

1934年3月,國民政府在南昌發起新生活運動,隨後推廣到全國。此外,每年盛夏,國民政府各機構大批人員從南京前往「夏都」廬山避暑,並在廬山上建立軍官訓練團等設施。

1936年,經過湖南的粵漢鐵路全線通車,使得江西失去過去在南北交通上的重要地位。1937年東西向的浙贛鐵路通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江西原有的交通和城市格局,九江口岸開始衰落下來。

『伍』 江西有多少年的歷史

江西省,來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源宗設江南西道而為省名,又因為江西省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自江北視江南,江東在左,江西在右。」,別稱江右。自古以來江西人文薈萃、物產富饒,有「文章節義之邦,白鶴魚米之國」的美譽

『陸』 贛州有多久的歷史

柔福帝姬,是宋徽宗三十四個女兒中的一位。柔福小字環環,生母王貴妃。這位王貴妃,是宋徽宗後宮中極為受寵的女子,一連為徽宗生下了三男五女八個孩子。柔福在她的女兒中排行第四。王貴妃在趙佶的妃嬪群里,有著特殊的地位。她曾經是趙佶嫡母向太後宮中的侍女領班(押班)。與她同為押班的還有一位鄭氏。早在趙佶做端王的時候,她們就已經與他眉目傳情了。趙佶與自己的發妻順國夫人王氏感情不和,因此對鄭王二女頗為傾心。而這兩位聰明的宮女也將自己的終身希望寄託在了這位風流王爺身上。趙佶為人輕佻,但是卻頗有孝心,而且在神宗十四子中相貌、才華俱為上上之選(除了理政的才華)。再加上兩位貼身侍女的一力好評,向太後最終將皇冠交到了趙佶的手裡,把趙佶的哥哥申王趙亻必丟到了一邊。而且還將鄭王二氏都送給了新任皇帝。趙佶對鄭王二女的擁立功勞念念在心,也對她們的才貌雙全十分欣賞,很快就將她們晉位貴妃。當王皇後去世以後,更將其中的鄭氏升做皇後。趙桓登基僅僅一年半,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冬天,金兵第二次圍攻汴京(今開封)。雖然趙桓每天都親自登上城牆督戰、皇後朱氏還親率妃嬪趕制軍衣,但是仍然沒能抗住金兵。第二年的三月,徽宗、欽宗,以及兩宮後妃、皇子帝姬、宗室大臣,都被俘往金國。十六歲的柔福帝姬尚未出嫁,也被驅趕上了北去的路途。而柔福的兩位大小王貴妃母親,都非常幸運,死在了宋欽宗即位之前的安逸歲月里。柔福歷盡千辛萬苦,遭受了種種凌辱傷痛之後,終於抵達了金國都城上京(黑龍江寧安縣西南)。這時的柔福,已經無復昔日帝女的奢華與嬌貴,僅僅是以一千錠金折價給金國的活「歲費」。因此她被作為賞物,由金主分給了吳乞買為侍妾。吳乞買對柔福沒有多大的興趣,很快就將她送進了上京洗衣院做女奴。此處名為洗衣院,實際上就是一個金人尋歡作樂的官妓院。最初被送進來的女人中,還有趙構的生母韋賢妃。但是由於趙構在南京登基為帝,韋氏身份變得特殊,所以她很快就從洗衣院離開了,轉送五國城,與她的丈夫徽宗關押在了一起——韋氏這時已經是四旬開外,對金人來說,即使把她留在洗衣院,也沒有什麼意義。 柔福在洗衣院里度日如年、備受凌辱。直到蓋天大王完顏宗賢看中她為止。然而完顏宗賢也僅僅是把柔福看成洩慾的工具,不過他在厭倦柔福之後,安置她的辦法比吳乞買要好得多——完顏宗賢在金國安置於五國城的漢民中,選了一個叫徐還的男人,將柔福嫁了給他。歷盡苦難的柔福才算結束了人盡可夫的生涯,回到了父兄和諸母親的身邊。大約在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的時候,柔福終於以死亡,得到了最後的解脫,這一年她大約三十歲。這應該是真實的柔福留在歷史上的痕跡。象所有國破家亡時的女人一樣悲慘不幸,承擔了男人們無能的後果。當柔福在北方苦苦掙扎的同時,南宋朝廷里卻出現了另一位柔福。 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十一月,朝散郎、蘄州(湖北蘄春)知州甄采圍剿土匪劉忠時,匪眷中有一名女子,自稱是王貴妃的小女兒柔福帝姬。甄采十分意外,也不敢怠慢,連忙通過韓世清向南宋朝廷報告這個消息。得到消息的高宗趙構顯得很冷淡,好不容易在朝廷官員的再三催促下,趙構才派大太監馮益、宗室女眷吳心兒前去越州(紹興)驗視——在這里要解釋一下,這時的高宗尚未返回南宋的京城紹興,而是呆在溫州一帶的行宮里。大太監馮益是趙構為康王時的內侍,再之前曾經在柔福生母王貴妃的宮中聽差,所以這時就自告奮勇地攬下了這個驗證帝姬真偽的差事。至於吳心兒,她只是從旁協助,以免有些驗身的事情太監不好去做而已。這位柔福帝姬對馮益詢問的宋宮舊事,基本上都能答個七七八八,而且模樣也與馮、吳二人記憶中的柔福帝姬有幾分相似。於是,馮益和吳心兒向趙構回報,這位帝姬看來確實是真的,只是有一雙大腳,與帝姬精心纏裹過的纖足大有不同。當然,他們也回報了「帝姬」對大腳的解釋:「金人驅逐如牛羊,曾赤腳步行萬里路,怎能保持原樣?」這一句話,不但打消了所有人的最後疑慮,也引起了南宋上至趙構,下至平民百姓的無限愁思。於是,建炎四年八月戊寅日這一天,趙構派出了聲勢浩大的迎接隊伍,將這位妹妹迎進了行宮,將她封為福國長公主。 兩天後,南逃時與趙構失散的哲宗趙煦孟皇後,也由虔州(江西贛州)返回南宋都城。趙構親自等在行宮門口迎接。一時間,不知底里的南宋子民們頗有苦中作樂、雙喜臨門之感。為什麼趙構會對柔福南歸的消息反應這么冷淡?當然,他不可能預知這位柔福的真偽。如果一定要揣測的話,很可能是與柔福的經歷有關。對於看重女子貞節的皇室來說,一個飽受摧殘的公主返回,沒有什麼可喜可賀的地方。其次,對於趙構本人來說,他對這個妹妹幾乎沒有任何印象,要說有,那也是對柔福母女在父親那裡優於自己母子的待遇忿忿不平的心思。 柔福之母,無論是哪一位王氏,都是位份極高的受寵貴妃。而趙構的母親韋賢妃,則大不然。韋氏,本來只不過是徽宗繼弦鄭皇後宮中的普通侍女而已。她能為徽宗侍寢,完全是出於意外。徽宗最早在皇後宮的侍女群里,只是看中了一個姓喬的宮女。這位喬氏與韋氏感情很好,在受寵得封之後,希望能夠為自己的小姐妹也爭取一個出路,於是再三向徽宗推薦韋氏,韋氏這才得到了機會。徽宗完全將韋氏看作過眼雲煙,只給了她一個昌平郡君的名份。但是韋氏運氣好,居然馬上就懷了身孕,而且生下的還是個男孩,這才升到婕妤。直到徽宗退位,韋氏的名份也沒有多大長進,只是一個中等嬪「婉容」而已。她之所以能夠當上「賢妃」,只是因為第一次汴京被攻時,金兵要求皇子前往議和,太上皇徽宗不捨得心愛的兒子們去冒險,欽宗詢問兄弟們時,諸王都十分膽怯,只有趙構應允了下來。欽宗大喜過望,便代父親封韋婉容為「賢妃」,以資獎勵。 起來,二三十個皇子,居然沒有一個願意為國家犯險的人材,就趙構這么個賣國求榮的傢伙,還能在一堆兄弟裡面撥出尖兒來,北宋趙家可真是氣數當盡了。而韋氏這個「賢妃」的位置,幾乎可以說是拿兒子的性命換來的,母子倆不受寵到了什麼程度,從中可見一斑。趙構怎麼可能對壓在自己母親頭上的王貴妃、以及王貴妃的兒女有什麼好感和交情呢?而且可以想得到,趙構與趙環環之間,從前的兄妹情份也是很淡薄的,實話說,以宋宮的男女之嚴防,兄妹之間,不過是國家典禮上遠遠望一眼罷了,他不一定知道這個妹子的什麼事情,更恐怕連她的模樣都記得不是太清楚。馮益是他頗為信任的人,既然馮益說是了,趙構也就認了。更何況孟太後也對這位公主沒有提出多少反對的意見——實話說,以孟太後的遭遇,她也壓根就不認識這位「柔福帝姬」。孟氏被聽信讒言的小叔子徽宗趙佶趕出皇宮為女道士的時候,趙環環還沒有生出來呢。 「柔福」還宮不久,趙構便為她選了永州防禦史高世榮為駙馬,下嫁完婚了。從南宋朝廷當時的經濟狀況來看,給予柔福的待遇還是過得去的,嫁妝總計一萬八千緡。在此後的十餘年間,還常有賞賜大量財物。按宋宮的慣例,「柔福」出嫁以後,應該就隨著高世榮一起生活,與趙構單獨見面、談論家事的機會也不會有多少。更何況趙構壓根不想跟金國開戰,更不想迎回徽宗、欽宗來奪自己的皇位和身家性命——在這種心思之下,他會有多願意與一個有可能在自己面前提及父兄情形的妹妹呆在一起?——給她長公主的名份地位和尊貴生活,然後敬而遠之罷啦。大約是受了「柔福帝姬」還宮傳奇的影響,紹興二年(一一三二),在「柔福」還宮兩年之後,發生了一起「假公主」事件。一個姓易的商人妻子,假冒欽宗胞妹、徽宗王皇後之女榮德帝姬前來認親,弄得南宋朝廷人仰馬翻。榮德帝姬,小字金奴,最早封永慶公主,又封榮福公主,徽宗聽從蔡京的建議改「公主」為「帝姬」之後,又將她封為榮德帝姬。她是徽宗女兒中較為年長的一個,北宋亡之前就已經嫁給左衛將軍曹晟為妻。後來俘往金國,駙馬早逝,自己飽受凌辱後又再嫁他人。易氏是一個頗有幾分姿色的商人之妻,南逃的路上,與丈夫失散的她遇到了曾擔任過榮德帝姬侍衛的人,從他們口中知道了不少深宮秘事以及榮德帝姬的形貌舉止,到南方以後,她聽說了柔福帝姬的故事,十分艷慕皇家尊榮,於是就自稱是逃歸的皇女,前往南宋小朝廷投奔,認為可以混得一個輝煌前途。趙構依葫蘆畫瓢,照樣派人去檢驗真偽,可誰知這位「榮德帝姬」非但相貌有異,而且越說越是牛頭不對馬嘴,終於惹得趙構起了疑心,將她送交大理寺審訊。最後真相大白,二年十二月己丑日,易氏被亂杖打死。 假榮德事件,並不能說明歸國的柔福就有多真實,因為易氏太不聰明,冒充的是一位已經嫁出皇宮的年長公主,她的模樣和事跡,見過和知道的人太多了,怎能與養在深宮不見人的未嫁柔福相比?何況男性侍衛又能知道多少公主妃嬪的深宮之事?易氏不幸,選了一個太不好冒充的對象。與此同時,趙構孜孜不倦地與金國進行割地賠款的求和行動。 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這項和議終於達成了,金國在收了宋朝廷大片疆域和大筆金銀之後,金熙宗同意承認南宋小朝廷,並且放回趙構的生母韋太後、以及徽宗趙佶、徽宗鄭皇後等人的屍骨。此時,真正的柔福帝姬趙環環,已經在無望中死於五國城。同樣死於五國城的,還有趙構發妻邢氏等人。前往金國迎接韋太後和徽宗帝後梓宮的人,也把她們的遺骨帶回了南方。——比起那些被俘後死在北去路上,棄屍荒野的(她們的人數占被俘人數的一半)、陷身在金國官貴宮庭中為人姬妾、更或者淪落在妓館倡寮中不知所終的帝姬宗女、王妃宮嬪,柔福能夠嫁人而終,最後骨殖還鄉,已是莫大的好運了。迎回生母,趙構喜出望外,看到父親與嫡母的棺柩,又別是一番滋味。他還在發妻邢氏棺木前追封她為懿節皇後。但是最後,他對著那具「柔福帝姬」的棺木卻發了傻,他萬萬沒有想到,一直在自己身邊享受著頂級富貴榮華的,會是一個假公主。在追封柔福為「和國長公主」的同時,趙構開始追查假柔福的來歷。 原來,這位已經冒名頂替了十二年的「柔福帝姬」,是一個名叫靜善(或法靜)的尼姑(或女巫)。靜善是汴京(開封)人,生得頗為美貌,汴京攻破後,她被亂兵掠往北方。在路上遇到一個名叫張喜兒的宮女。這宮女曾在王貴妃宮中侍奉,深知諸多宮闈秘事,一一都說給了靜善聽,尤其還說靜善相貌氣質酷似柔福帝姬。靜善對這個巧合十分動心,不但留心記憶各種秘事,而且模仿張喜兒所說的公主形態,從此就以「柔福帝姬」自稱。靜善在戰亂中經歷曲折,曾經三次被人拐賣,最後被土匪陳忠虜入盜伙,被迫嫁給了一名小土匪。甄采與韓世清剿匪之時,抓住了靜善,本要以匪眷的名義將她一殺了之的,靜善遂自稱柔福帝姬,反倒把剿匪的人給嚇住了。她假冒柔福帝姬的名義已有一段日子,就連陳忠都被她蒙了,當然也就以此假訊招供。 沒有想到的是,最後連馮益都被她騙了過去,不但逃了生路,還真的當上了公主。真是劃得來之至。如果不是韋太後和真柔福屍骨還鄉,她甚至可以把這個「公主」干一輩子。(亂彈:這位靜善早在入宮之前若干年,就已經冒充起柔福帝姬了,沒准在這個時期,她就已經把這種「自我暗示」浸得深入骨髓,等於把自己催眠了,所以後來才能那麼活靈活現,蒙住南宋上下十來年啊。)案情大白後,哄動一時。靜善不久便被誅殺。駙馬高世榮莫明其妙地和一個假公主同床共枕十二年,駙馬夢至此破滅,此事成了他一生的笑柄。宋人譏諷說:「向來都尉,恰如彌勒降生時;此去人間,又到如來吃粥處。」 真是晦氣已極。當初信誓旦旦,指認靜善為真公主的大宦官馮益,因為辦差不力,居然錯認公主,被氣惱的高宗趙構發配昭州監管。——呵呵,王貴妃宮中那麼多的皇子公主,一個小小太監,能記得那麼許多?馮益想要擺脫被發配的命運,於是想盡一切方法,最後居然讓自己家族中的人與皇太後的家族聯了姻(是韋太後還是孟太後就查不出來了,推測起來,兩位太後對趙構的影響力雖然都差不多,但是孟氏為人小心謹慎,不太可能樂意卷進這種事情里去,所以應是韋氏),終於輾轉達到了目的,被赦回了京城。在「假柔福」案發七年後,馮益老死在自己的家裡。 雖然在正史上,這樁公案已經了結,但是民間野史卻有不同說法。在當時人的筆記《四朝聞見錄》等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北歸的柔福是真正的公主,只是她在金國時,知道了許多韋太後難以啟齒告人的隱情,韋後怕她走露風聲,所以硬說她是假的,逼著高宗殺掉。這種說法是真是假,現在已經很難確定。 我們來比較一些客觀事實。首先,柔福陷金時,年方十六七,而韋氏已經年過半百。兩個女人的姿貌差得太遠,金人舍柔福而就韋氏的機率能有多少?如果說有「難以啟齒的隱情」,則隱情的主人是韋氏還是柔福?誰更畏懼隱情泄漏?想來大家都應該做出選擇。再其次,韋氏在洗衣院沒呆多久,就因兒子登基,而被送往五國城,與丈夫徽宗團聚,成為金人向高宗勒索的「奇貨」,既成「奇貨」,而且年紀已老,應該也還是可以平安度日的。而且她在五國城時,與徽宗、喬氏等人關系很好,當她南歸時,喬氏還為她設宴送行,贈送盤纏,可見她並沒有什麼獻媚金人自任妾室的情節,否則極重貞操的宋宮舊人不會與她如此情深意長。 另外一個事實就是,陷於金境的宋人雖多,卻始終沒有幾個人能夠逃得出來,曾有一個武義大夫曹勛找到機會逃跑,當時身陷五國城的宋朝帝後女眷,雖有同逃之心,卻沒有同逃之力,就連趙構的發妻邢秉懿皇後,也只能將一隻金耳環交給曹勛,請他帶給趙構而已。更何況是區區柔福帝姬?最後就是那雙大腳了,看過鄉間放足老婦人的都應該有這種感覺:纏過的腳再怎麼放、再怎麼走,也恢復不了多少的,更不可能重新變成一雙大腳。之所以民間會有這種不利於韋太後的傳聞,歸結起來原因有三。靜善假冒公主,居然能夠安穩十二年,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不得不有此想;其次,金人為打擊宋人的志氣,曾派人散布此類謠言;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條:南宋民間百姓,以至主戰派的將領大臣,對趙構不思收復國土、對韋太後背誓不迎欽宗喬妃歸國,十分憤恨不滿,所以對韋太後有見不得人之事的說法大有共鳴,藉此發泄對高宗趙構和南宋小朝廷的不滿。 當然,我是更願意相信「假柔福」的說法的。

『柒』 江西四大古鎮的河口鎮

河口鎮隸屬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管轄,古稱沙灣市, 因地處信江河與鉛山河的合流之處,故名河口,是古代的江西四大名鎮。河口鎮,隸屬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管轄,位於鉛山縣境北部,東與鵝湖鎮為鄰,北隔信江與新灘鄉相望,南部多丘陵,其餘為沖積平原,面積為68平方公里,下轄10個村,8個街道居委會,1個茶場,人口為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萬,財政總收入達138908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910元。歷史上曾與景德鎮、樟樹鎮、吳城鎮並稱為江西四大名鎮。如今,這四大名鎮中,只有河口鎮還保存著較完整的明清古街,被省、市文物專家稱為江西第一古街。2013年6月,河口鎮明清古街入選中國國歷史文化名街[1]。2014年3月,河口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河口鎮位於鉛山縣境北部,東與鵝湖鎮為鄰,北隔信江與新灘鄉相望,南部多丘陵,其餘為沖積平原,面積為68平方公里,下轄10個村,8個街道居委會,1個茶場,人口為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萬,財政總收入達13890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910元。歷史上曾與景德鎮、樟樹鎮、吳城鎮並稱為江西四大名鎮。
第一,河口古街保存完好,散發古鎮韻味。明清古街由東而西沿信
河口鎮素有「九弄十三街」之稱
江南岸建築,舊分一堡、二堡、三堡,全長約2.5公里,寬6米,路面用長條青、麻石鋪砌而成,布滿車轍。街道兩邊尚存舊店鋪多家,多數保持了明、清建築特色;
第二、保存多處名人遺跡。「隔河兩宰相」之一的明代宰相費宏墓在河口鎮柴家埠村,塋城恢弘,前有石碑坊,兩旁排列石人、石馬、石獅、石象、石羊、石豬等,中立墓碑;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大詞人辛棄疾的石雕像屹立於縣城廣場中央, 巍峨挺拔,供後人瞻仰。
第三、工業園區建設頗為壯觀,園區位於河口鎮渭口村旁,兩邊廠房林立,入園企業已達20多家,招商引資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
江西第一古街——河口古街
景德鎮、樟樹、吳城和鉛山河口,歷史上被稱為江西四大名鎮。如今,這四大名鎮中,只有河口鎮還保存著較完整的明清古街,被省、市文物專家稱為江西第一古街。
河口碼頭
由河口順信江而下可達於鄱陽湖,經鄱陽湖出湖口即可進入長江;由鄱陽湖溯贛江而上至大庾,越大庾嶺入北江可抵廣州;由河口沿信江溯流而上,至玉山轉陸路可達浙江常山,進入錢塘江水系。這條水道聯結閩、浙、贛、皖、湘、鄂、蘇、粵,是江南諸省的水運中心之一,所以明清時河口有「八省碼頭」之稱。
鉛山縣 河口鎮
河口鎮的興起約在明中葉前後,明萬曆《鉛書》載:以其通於江、達於河也,故凡天下之貨又集焉。……顧河口水奧商賈,駢畢藏奸之藪,邇有縣佐分駐之議。明費元祿在《晁采館清課》中記述:河口,余家始遷居時僅二三家,今閱世七十餘年,而百而千,當成邑成都矣。……技藝雜耍,蓋期舟車四齣,貨鏹所興。清初,隨著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河口進入一個新的繁盛時期。康乾盛世時,有「買不完的漢口,裝不盡的河口」之稱。河口是紙、茶、布匹、葯材、瓷器等商品的集散地。《鉛山鄉土志》稱:鉛民大商賈貿易紙、茶,次等之商貿易糧食,小本經營極少。……論進口貨,鉛不產棉,巴河布、省布、棉花等第一大宗,商本極巨,每交銷售鉛邑四境,不下三十萬,在河口分銷上游者,不下二百萬。雜貨為第二大宗,運自上海九江。糧食為第三大宗,安仁、東鄉、弋陽、貴溪與鉛為鄰,四縣皆產米之地,米商運至河口。

『捌』 江西安義縣有多久的歷史

建置沿革
安義縣風景
安義縣歷史悠久,遠在公元前21世紀~前11世紀,屬揚州之域(按《禹貢》九州之說,屬揚州之域)。 春秋戰國,境地與武寧、修水、銅鼓、永修、奉新合稱為艾,迭屬吳、越、楚。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屬秦。至秦統一,分中國為三十六郡,境地屬九江郡。 西漢,屬豫章郡。豫章郡領十八縣、安義、永修、奉新、靖安、武寧為豫章郡海昏縣屬地。 東漢,改海昏縣為海昏侯國,仍屬豫章郡。和帝永元十六年(104年),析海昏置建昌縣。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又析海昏、建昌置永修、新吳二縣。安義為永修屬地,隸豫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並永修、豫寧、新吳、艾四縣入建昌縣,屬洪州。安義為建昌縣屬地。煬帝時,廢州為郡,建昌縣屬豫章郡。 初唐,改郡為州,安義屬南昌州。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永修縣,又析建昌地設龍安縣(今安義境內,龍安故城在今安義縣北15公里新民鄉烏溪村境內)。龍者山勢起伏,安者安穩適意,龍安取地緣、人緣吉祥貌。龍安,即最早的安義縣,距今1384年,武德八年(625年),屬洪州。 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安義屬南康軍,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升建昌縣為州,安義屬南康路。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改南康路為西寧路,次年復改為南康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昌降為縣,仍屬南康府。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名安義縣。 清代,安義仍屬南康府。民國元年(1912年)冬,廢府制,安義縣屬於省。 民國三年,劃全省為豫章、廬陵、贛南、潯陽四道,安義屬潯陽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安義復屬省直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劃全省為13個行政區,安義屬第一行政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改為8個行政區,安義仍屬第一行政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全省改劃為11個行政區,安義屬第十行政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全省調整為9個行政區,安義屬第九行政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安義隸屬南昌專員公署。1958年12月,專署遷往宜春,改稱宜春地區行署,安義縣為其所屬。1983年9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安義縣劃歸南昌市管轄。 1984年,萬埠公社分設萬埠鎮、長均鄉;石鼻公社分設石鼻、喬樂鄉(贛府廳字[1984]346號)。1987年,撤銷石鼻鄉,設立石鼻鎮(贛民函[1987]107號批復)。 1993年11月17日,撤銷鼎湖鄉,設立鼎湖鎮(贛民字[1993]164號批復)。1995年12月12日,撤銷東陽鄉、長埠鄉,設立東陽鎮、長埠鎮(贛民字[1995]249號批復)。 1997年,全縣面積656平方千米,人口22.3萬。轄6個鎮、6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220358人;其中:龍津鎮42174人、萬埠鎮16391人、石鼻鎮29957人、鼎湖鎮32122人、長埠鎮20625人、東陽鎮17729人、黃洲鄉14953人、喬樂鄉12825人、長均鄉12387人、青湖鄉9513人、新民鄉8825人、嶠嶺鄉2857人。 2001年11月15日,撤銷嶠堎鄉,劃歸新民鄉;撤銷青湖鄉,劃歸(不含馬源行政村)萬埠鎮;馬源行政村劃歸東陽鎮(贛民字[2001]520號批復)。2002年6月11日,撤銷黃洲鄉,設立黃洲鎮(贛民字[2002]119號批復)。2003年底,總人口24.9萬人。 2002年底,安義縣面積656平方千米,人口24.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9萬人。轄7個鎮、3個鄉,11個居委會,115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龍津鎮。[1]

『玖』 江西省上饒市到今有多少年歷史了

上饒內自秦代起就建有學校。唐貞觀四年(630),各州縣普遍設孔廟,廟內設回學宮,為儒學教官的衙答署所在。有學舍,因廟為學。唐宋元明清各代,本區均設有州、府、縣學。宋代縣學生員得考選升入州學,宋、明、清各代,州、府、縣學則不相屬。主要的學校有饒州府學、廣信府學。各縣(州)學創建年代先後不一。

上饒市,古稱信州,江西省地級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聯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處於長三角經濟區、海西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三區交匯處。自古就有「上乘富饒、生態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門戶」之稱。

上饒下轄12個縣區市,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兩次)、中國最佳投資城市等多項城市榮譽。

轄境東西寬210千米,南北長194千米。土地總面積22791平方千米,山地面積2342平方千米,丘陵區面積14436平方千米,平原區面積6013平方千米,分別占上饒市總面積的10.27%、63.34%和26.39%。

上饒名山勝跡眾多,早在唐朝就已是旅遊勝地,歷代官宦名流、文人墨客留下的觀光游記、詩詞歌詠數不勝數。境內擁有豐富的山水秀麗景色宜人,更有豐富的紅色革命遺址和古色文化遺存。

閱讀全文

與江西省河口鎮有多久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