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東的由來是什麼為什麼叫如東
如東縣是中國江蘇省東南部的一個縣,為南通地區的北三縣之一。
如東為「如皋東鄉」(即如皋東部的地區的意思)之略。如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一直為原如皋縣的一部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東縣人民政府成立。
和其他南通的中、東部地區一樣,現今如東一帶古時大都是長江口的沙洲或尚未成陸。
漢代,今如東中部一帶有一塊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時,這塊沙洲與古揚州東部的沙咀的並接。這次並接使揚泰砂咀(舊稱蓼角嘴)向東延伸了50多公里,達今長沙鎮以東。西漢時,吳王劉濞領三郡五十城(如東在其境內),「東煮海水為鹽」,開了淮區煎鹽的先河,如東出現第一批「鹽丁」。
三國時期,戰禍頻仍,北人避亂南徙,其中不少人來到如東。此後,外來人口帶來了內地先進的農耕技術,加上當地魚鹽之利,如東地方經濟不斷上升,後來又成為海防口岸。宋人孫覺《過掘港營寨》詩句「海口來屯數百兵」、「石炮聲疑霹靂聲」,描寫了當時的情景。隨著唐宋時期范公堤等海岸工程的修築,如東的陸地區域大致穩定下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防止和抵禦倭寇入侵,在掘港建「備倭營」,設東營和西營,派重兵把守。掘港遂成揚州門戶,海防要塞。外來人口及軍士的增加,使交通便捷,商業興旺,市井繁榮。不久,經營筆墨紙張與茶煙鍋席的徽商、經營釀造業的晉商以及經營竹木、油漆的浙商紛至沓來,漸在市場獨領風騷,形成流派。以海鮮為主料,具淮揚風味的餐飲業更為發達,有「十家三酒店,一日兩潮鮮」之說。明朝中期以後掘港也因其商賈雲集、百業興旺而被譽為「小揚州」。
到了20世紀初,出身於南通地區的末代狀元張謇實業興國,組織了江浙一帶士紳在長江口以北漫長的江蘇海岸投資墾荒、圍海造地,如東一帶的沿海也在其中。圍墾不僅給如東增加了新的土地,還帶來了海門、啟東一帶的移民。圍墾一直沒有中斷,如東的沿海目前仍有局部圍墾活動。
⑵ 如東文史
如東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東北側,位於東經120°42′—121°22′、北緯32°12′—32°26′之間,其東部、北部瀕臨黃海。史記春秋之前,長江河口的淤積,淺海沙洲逐步露出水面,形成河口沙洲,史稱扶海洲。隨著不斷的淤積,沙洲與大陸並接,人類的活動區域地不斷東移。至唐朝以前,如東地區已有移民。約至北宋,掘港、拼茶、馬塘已形成集鎮。如東的先民們為了生存抵禦持續不斷的海潮侵襲,開始圍築海堤。但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構築海堤受到地理條件、科學手段乃至地方官吏的割據等限制,圍築海堤只能是分段實施,抵禦海潮的效果也較差。隨著海岸線的推進,特別是在1128年黃河南遷至1855年黃河北歸的700多年內,海勢加速東移,地理環境、人口增長等都發生很大變化,對擋潮防汛的要求就更為提高。縱觀古代、近代、現代如東海堤的變遷史,實際上就是如東的一個演變史。本文對如東海堤的歷史作粗淺研究。 一、如東古海堤 1、關於范公堤——事實上范公堤建於鹽城境內,是在李堤的基礎上續建、改建而成。李堤是由唐代的淮南西道黜陡使李承主築、後由北宋王文祜續築,其主要堤段均在鹽城地區,史稱「常豐堰」《新唐書.李承傳》及《光緒.鹽城志》均有記載。約在公元780年築成。北宋天禧五年,范仲淹來到東台西溪擔任鹽監官,將原有李堤改築、維修,史稱「捍海堰」,成堤時間在公元1024—1028年(唐天聖年間),起自大豐的白駒、草堰一帶至富安、李堡一帶《嘉慶.東台縣志》。范公堤也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由范仲淹主築,第二階段由泰州知州張倫主持,見《晏溪志》中記載。根據《中國海塘工程史》記,范公堤高一丈五尺,底腳厚三丈,頂寬一丈,堤順水勢,彎彎曲曲。為了對堤外波浪消能,堤外斜坡較大,同時種上草皮,這也是最早的生物防護吧。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堤線均在高潮帶一線,不可能像現代技術可以在低潮灘築堤。後范仲淹官至宰相,後人為稱頌其功德,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又感人至深,於是蘇北、蘇中的古海堤慣稱為范公堤。 2、如東的古海堤——如東古海堤與如東沙洲群並陸有關。如東是由幾個沙洲並陸而成,扶海洲在掘港、豐利一帶,南沙在拼茶一帶,長沙在長沙鎮一帶。沙洲並陸時均遺留了古河汊潮汐河道和低地的地形,當時海堤很難修築,因此在唐朝時期只能分段分區修築散堤,當地群眾稱之為皇岸,也即是朝廷下令修築的堤岸。皇岸是由當時的地方官吏主築,主要是鹽官。如泰州知州徐子寅議請鹽場官吏分治其境。當時的皇岸堤走向從海安的海防—洋口—環港—長沙—掘港—勝利街—九總橋。之所以在長沙鎮轉彎,就是因為長沙洲後並到扶海洲上,海堤走其外緣,所以,苴鎮是如東最低的地區。王家潭附近的李家河就是沙洲並陸的退化潮水河,當時該段海堤(掘苴閘至長沙鎮)也是如東古海堤的險段,老堤1—2公里左右即有一凹形陡彎,堤內有一深塘遺跡,是歷史上缺口處,當地稱之龍潭,現已修海防公路,遺跡也難以找到。此外,在拼茶鎮外,皇岸內側約3—4里有一夾堤,史稱嵇公堤,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總河嵇曾筠主築,現已平整不復存在。 如東古皇岸目前在如環河西,環港海防公路南側,尚有一段遺跡。有興趣者不妨去現場察看一下古跡。 二、如東近代海堤的興築 1916年6月,清末實業家張謇集資150萬銀元,創辦大豫墾殖公司,自遙望港北起,圍墾大片灘塗,計劃48萬畝,後配套開墾13萬畝,聘請荷蘭水利工程師規劃、設計,墾區內河道由干河、匡河、橫河、明溝四級配套,形成匡田,分級控制,其遙望港、丁店河、兵房河、東凌港形成主要行洪排水河道,至今仍是現在的主幹行洪河道,同時相繼建造數十座控制閘。七十年代,筆者曾拆除、檢修、改建這些建築物,發現其結構的合理、鋼筋比率、混凝土的強度、地基的處理,其精妙准確,令人嘆服。 與張謇同時,浙江紹興邵明華集資34萬銀元,興建華豐墾殖公司;上海劉景德、如東豐利周柏英等人合資創辦益昌復記公司。至此,如東沿海廢灶興墾,種糧種棉,在東部、北部沿海灘塗快速發展,自遙望港至劉家埠子也形成了近代一道海堤線,目前,沿海公路大都沿此線修築。 三、如東現代海堤的構築 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老海堤的建設標准均達不到應有的強度、高度、厚度,沒有科學的水文計算等分析。1949年7月台風海潮沒堤決口,北坎鎮5000多漁、鹽民嚴重遭災,海水倒灌。1951年,如東縣人民政府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以工代賑興辦老北坎圍堤,圍堤長度7公里,至此興起了如東現代圍墾築堤高潮。據統計,自1951年至2007年的五十六年間,如東人民先後進行了18次大規模的圍墾築堤,這些堤防經過五十餘年的風風雨雨捍衛了如東百萬人民的安全,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載,一屆屆的老同志繼承了先輩與海爭地的光榮傳統,一代代的科技工作者風里來、雨里去,與海爭斗,不斷總結先人的經驗,提升圍墾築堤的水平。 四、洋口港海堤的興建開創了高新技術築堤的先河 2003年,作為江蘇沿海新一輪開發戰略的重點工程,洋口港正式開工。為了與港口腹地配套,洋口港基礎設施投資商——香港保華集團先後出資1.1 億元人民幣,在小洋口興建洋北二期圍堤,在長沙鎮所屬北坎外灘興建8公里臨港工業區海堤。為確保港口工業的安全, 建設單位在堤身的穩固、環境的保護等,進行了精心的論證、設計、施工,其建設標准達到百年一遇,其防護的標准等都是築堤史的一個飛躍。隨著洋口港人工島圍堤的成功,我們相信,如東沿海圍堤今後將進入更快、更高、更好的階段。 評價答案 您已經評價過! 好:0 您已經評價過! 一般:0 您已經評價過! 不好:0 您已經評價過! 原創:0 您已經評價過! 非原創:0 ) ̄ 若不離 回答採納率:11.1% 2010-08-20 08:35 我有更好的回答 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 相關內容 •我想知道南通如東的一些歷史09.04.29•有誰知道南通如東的 介紹一下10.03.21•如東什麼時候能成為市?08.11.11•知道如東這個地方嗎 ??08.12.29•現在如東的房子能買嗎?誰能告訴我呀?08.11.12 --> 其他答案 歷史 ◇公元838年(唐開成三年)七月,日本天台宗高僧圓仁大師(註:日本最澄法師弟子,最澄法師曾入唐師從行滿大師,後回國創建日本天台宗)隨日本第十三次遣唐使藤原常嗣來到中國,求法巡禮,在如東沿海擱淺,曾在如東一帶輾轉,途經掘港,拜謁國清寺,瞻禮道場,參拜祖師,在寺中住歇半月有餘。回國後,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書中多處提及掘港及國清寺。 ◇公元1645年(清世祖順治二年),如皋(當時如東屬如皋)的民眾反抗清朝的剃發令,陳君悅等人發動起義與清兵作戰,後被鎮壓。 ◇公元1938年,中共江北特委到如皋(東)何家灶,建立淮南鹽管地區第一支海上地方武裝:鹽民自衛隊。1941年4月,新四軍在何家灶創建海上武裝部隊:蘇中軍區海防大隊。1942年11月,建立蘇中軍區海防團,團長陶勇兼,團部設在何家灶。1943年11月蘇中海防團在何家灶發展壯大為蘇中海防縱隊,司令員陶勇兼。1945年10月海防縱隊組建為華中海防縱隊, 浙東海防大隊北撤蘇北後及蘇北鹽阜海防大隊先後歸華中海防縱隊領導。是為共和國海軍之發源。
⑶ 如東 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張謇
1894年,南通人張謇考中狀元,當上翰林院修撰,鑒於甲午戰敗,國事日非,為了實現「救貧」「 塞漏」的抱負,他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1895年,張謇集資50萬兩銀子,在通州的唐閘鎮創辦了南通的第一個近代工廠——大生紗廠(後改名大生一廠)...
2 沈壽
二十世紀初葉,我國有一位蘇綉女子,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
3 李方膺
南通籍著名畫家李方膺(一六九六--一七五五),字虯仲,一字秋池,號睛江,乳名龍角,他既不是揚州人,又未如黃慎,金農等久住揚州賣畫,何以得側身於「揚州八怪」之列?...
4 韓紫石
韓紫石先生(公元一八五七--一九四二年)名國鈞、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江蘇省海安鎮(原隸泰縣)人,因其排行第三,生平業績頗豐,家鄉群眾均以「韓三爹」,「紫石」稱之,表示尊敬。在北洋軍閥時期,他與南通的張謇,位高望重,同被譽為蘇北的兩大名賢。...
5 張謇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清代狀元,實業家,立憲派著名人物。他畢生從事實業和文化教育事業,對我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6 沈壽
二十世紀初葉,我國有一位蘇綉女子,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
7 劉瑞龍
劉瑞龍——(1910-1988),南通市人。民國13年(1924年)至17 年秋在南通師 范讀書期間,經常閱讀進步書刊,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啟蒙教育,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多次深入到工人、農民、市民中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8 曹頂
曹頂(1514-1557),明代通州余西場人。鹽民出身,有膂力,膽略過人,曾受雇作船工運鹽,後於通州城內一麵店幹活。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憤於倭寇騷擾虜掠,毅然應募入伍,隨即參加江上阻擊,大敗倭寇,首立戰功。...
9 白毓昆
白毓昆(1868-1911),號銑玉,字雅雨。南通市人。自幼受到良好家庭教育, 18歲中秀才後,入江陰南菁書院,專攻地理學。...
10 顧民元
顧民元(1912-1941),字彌愚,南通市城區人。顧民元在南通中學求學期間,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受其影響,在惲代英弟惲子強的幫助下,與通州師范學生劉瑞龍等組織「革命青年社」,閱讀《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逐漸拋棄曾一度接受過的無政府主義,轉而信仰科學社會主義。
⑷ 如東什麼時候能成為市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
美麗富饒的如東縣,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地處東經120°42′—121°22′,北緯32°12′—32°36′,東面和北面瀕臨南黃海,西部與如皋市接壤,西北與海安縣毗連,南部與通州市為鄰。如東縣總面積1872平方千米。2004年底,總人口108.46萬人。
如東縣轄15個鎮:栟茶鎮、洋口鎮、苴鎮、長沙鎮、大豫鎮、掘港鎮、兵房鎮、馬塘鎮、豐利鎮、曹埠鎮、岔河鎮、雙甸鎮、新店鎮、河口鎮、袁庄鎮,縣治為掘港鎮。
縣境陸地西起袁庄鎮李庄村西端,東止如東鹽場東堤,長達68公里;南起掘港鎮朱家園村南河界,北止栟茶新墾區,寬達46公里。全縣面積(不包括海域)1872平方公里,人口110.11萬(2002年末)。從空中俯瞰如東縣,宛如一隻「巨掌」,遏住了黃海巨濤,橫按在遼闊的江海平原之上。而由岸灘處向大海伸展的一條條輻射沙脊,則是「巨掌」的「手指」。沙脊間的深槽可通海船,其最深處位於西太陽沙外側爛沙洋,水深16-25米,為優良深水港資源,可建15-20萬噸級深水碼頭。
如東縣有著優良的自然環境。陸地是典型的濱海平原,地勢基本平坦,略呈西高東低、南高北低之勢,高程一般在海拔3.5—4.5米之間。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受海洋的調節和季風環流影響,一年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是最宜於人類生活和作物生長的地區。縣境內土地肥沃,水草豐盛,林木繁茂,田園蔥蘢,盛產棉糧果蔬。如東曾三度突破皮棉總產百萬擔大關,在全省獨領風騷,享譽全國,受到國務院表彰。如東還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商品瘦肉豬基地先進縣,全國山羊板皮出口先進縣,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鳥瞰如東大地,河渠縱橫,田園平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遼闊的「巨掌」上堆金砌銀,流光溢彩,好一個蘇中「小江南」,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如東海岸綿長,灘塗寬闊,兼具漁鹽之利.除糧、棉、油、繭、豬等農副產品資源外,廣闊的海域和灘塗帶來了取之不盡的財富。全縣海岸線長達92.42公里,灘塗面積104萬畝。1951年後,經過全縣人民12次圍海造田,已匡圍灘塗36.1萬畝,被人們譽為「第二如東」。近海資源十分豐富,有各種淺水貝類50餘種,其中被譽為「天下第一鮮」的文蛤,年出口6000多噸,是全國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基地。此外還有「西施舌」、竹蟶、泥螺、蚶子、蛤蜊、相思螺、角螺等。常見魚類則有百種以上,而以黃魚、鯧魚、馬鮫魚、鰳魚、鯔魚、鮸魚、刀魚、板魚、箭頭、河豚等最為知名。蝦蟹類出名的則有紅蝦、白蝦、對蝦、金鉤蝦以及梭子蟹、大青蟹、關公蟹等。被譽為「軟黃金」的鰻魚苗以及以海產為原料深加工的紫菜、烤鰻、蝦米、文蛤干(粉)、「醉八鮮」等則更是風靡海內外。在如東綿長的海岸線上,大汛海潮直抵岸腳,海水水質在2.7-3.8波美度之間,一立方米海水可產鹽27.5公斤。全縣1.6萬畝鹽田,年產高品質原鹽3萬噸。
「如東人煙之初,即為漁鹽之始」,如東因海而生,傍海而立,當地人也因海而得福。自古以來,如東就流傳兩句民謠:「黃海灘上處處寶,金牛天天出一條」。一代名相文天祥曾在這里寫下「風起千灣浪,潮生萬頃沙。春紅堆蟹籽,晚白結鹽花」的詩句,清人佘儀曾亦有詩雲:「海氣江聲入望偏,平沙淺渚雜人煙,東風早晚桃花汛,鮭菜如泥賈客船」,如東海產的誘人魅力於此可見一斑。如東廣闊的灘塗還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資源。煙波浩淼的南黃海,一望無際的沙灘,迷人的海濱風光,古樸的漁村風情,使中外遊客流連忘返。而正在開發之中的東方大港--洋口港,將結束南通「有海無港」的歷史,實現南通從江河時代到江海時代的歷史跨越。
如東因為歷史也是久遠,所以先後有不少文物被發現,岔河鎮留有很多古井。旅遊的時候值得一去。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大地上,如東人辛勤耕耘,默默奉獻。圍海造田的光輝業績,甲冠天下美味海鮮,遐邇聞名的田園珍品,富有情趣的特色旅遊,不僅使如東人引以為豪,而且令四方來客大開眼界。如東物華天寶,大自然賜予的各種原生態物產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資源寶庫;而如東更是地傑人靈,當代如東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氣魄在這塊富饒而古樸的土地上用大手筆繪就新篇章。
如今,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如東大地,富饒的資源不斷得以開發利用。歷史跨進了新世紀,如東經濟也正在實現歷史性跨越,正由農業、漁業大縣向工業強縣發展。目前全縣已形成以紡織、醫葯化工、機械、電子信息、輕工、海洋生物等骨幹產業為主導的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並且擁有亞洲最大的毛巾、防護手套和鐵鏈生產及出口基地。新建的工業園區內,一座座工廠鱗次櫛比,一批批外商紛至沓來,投資環境不斷優化,一個大開放、大開發、大發展的熱潮正在形成。全縣產業經濟參與國際大循環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曾多次躋身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2003年國家公布的全國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中,如東縣又榜上有名。此外,如東還是全國百家明星縣、全國科技、郵電百強縣、全國計劃生育先進縣、全國廣播電視工作先進縣、全國民間繪畫之鄉、江蘇省小康縣。如東交通便捷,五條省道穿境而過,縣城離興東機場僅半小時車程,蘇通大橋建成後,如東將納入「上海2小時經濟圈」。如東還是全國基礎教育強縣,江蘇教育位居全國前列,而如東教育質量又在江蘇居先……如東大地正如日東升,顯示著喜人的前景和蓬勃的生機。
當你站在范公堤上極目遠望,堤內良田萬頃,五穀飄香;堤外海塗無垠,聚金斂銀。這里糧多,棉多,海產多;物美,景美,人更美。如東這個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縣治,好似黃金海岸上一顆璀璨明珠,將那無限風光盡收「巨掌」之中,並將江海富庶之地的不盡寶藏奉給世人。
至於如東什麼時候能成為市,這關繫到政策上的問題,領導的決策!
一般將縣成為市,主要的條件就是地區的綜合實力,但是也不是實力高的縣就一定能升為市的,這還要看整個地區的發展方向以及規劃問題!
⑸ 南通的歷史有多長時間
5000餘年前就有人類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
南通境內成陸最早的西北部為揚泰崗地外緣,5000餘年前就有人類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其餘大部分區域為近2000年間海中沙洲逐步漲接而成。
隋以前,今南通市區一帶逐漸成洲,始稱「壺豆」(後又稱胡逗洲),洲上多流人,以煮鹽為業。稍東有南布洲,東北方向有扶海洲,各大沙洲均為海陵(今泰州)屬地。
東晉義熙七年(411),在今海安、如皋一帶置寧海、如皋、臨江、蒲濤4縣,屬南兗州(今揚州)。南朝宋泰始七年(471),析寧海縣西部另立海安縣,不久撤銷,轄境復歸寧海縣,後並入海陵縣。
五代十國時期,今南通一帶為割據政權南唐控制。南唐保大十年(952),升海陵縣如皋場為如皋縣。後周顯德五年(958),設置靜海軍,後改通州,始築州城,時領靜海、海門2縣。
宋代,通州一度稱崇州、崇川,隸屬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通州升為通州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恢復為州,屬揚州路,領靜海、海門2縣。
1949年1月,海門、啟東全境解放;2月2日,南通全境解放;2月3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成立,駐建設路1號辦公。1953年1月,重建江蘇省,南通市改為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1983年3月,南通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原行署所轄6縣統一由南通市領導,實行市管縣體制。
(5)如東的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南通,位於中國東部海岸線與長江交匯處,長江入海口北翼,與上海市隔江相望,是江蘇唯一同時擁有沿江沿海深水岸線城市。陸域面積8001平方千米,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山水旅遊城市,以「中國近代第一城」著稱的歷史文化名城。
下轄如東縣,海安、如皋、啟東、海門4市,崇川、港閘、通州3區及富民港辦事處(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全國 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沿海城市之一,為全國有影響力「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文博之鄉」「長壽之鄉」「平安之鄉」「新僑之鄉」。
先後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中國服務外包風采城市等榮譽。2017年,南通市常住人口 730.5萬人。
⑹ 如東的資料
如東,江海明珠,風水寶地。她地處中國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東北翼、南黃海之濱,東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南與大上海隔江相鄰。她隸屬江蘇省南通市,是全國最早的對外開放縣份之一。全縣總面積1872平方公里(不含海域),灘塗面積104萬畝,總人口111萬,轄15個鎮。
如東,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迅猛。全縣三資企業達400多家,外商投資項目規模超10億美元,年進出口總額超3億美元;2003年實現GDP超110億元,財政收入過10億元,居民儲蓄存款逾百億元。
如東,縣域經濟競爭力優勢明顯。在第三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比中位列第81位,跨入百強縣,也是全國百家明星縣、全國科技、郵電百強縣、全國綠色能源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
如東,通江達海,交通便捷發達,江海河運暢通。貫穿境內的334、223、203三條省道外與寧通高速公路、鹽通高速公路和蘇通大橋相連,內與縣內1400多公里的等級公路相接,將如東與大江南北融為一體。如東,距上海110公里、南京280公里、南通機場30公里、南通港口50公里。如泰運河從如東境內入海,西與京杭大運河相通,南與長江相連,具有獨特的江海聯運優勢。
正在建設中的20萬噸級深水大港——洋口港,是江蘇中、南部重要的出海口,將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大宗散貨中轉、外貿運輸的重要口岸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的重要港口;規劃建設中的沿海高速公路和滬崇啟大通道,使如東直通上海浦東,更緊密地融入上海都市圈。
江蘇如東是中國綠色能源縣,具有獨特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條件很好,縣政府和企業界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已有近十年的歷史和經驗。目前250MW規模的風電場項目已經啟動,後續還有600MW的風電項目、LNG項目、秸桿發電項目、新能源設備製造項目,這些項目都已進入前期准備階段,有的已申報立項。還有潮夕發電、沼氣發電、太陽能發電、垃圾發電、生物柴油、風能制氫等項目的前期工作已著手進行。實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著力打造如東綠色能源縣,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如東人矢志不渝的目標。
⑺ 我想詳細的了解一下如東的歷史,有誰能知道的嗎
如東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東北側,位於東經120°42
⑻ 我想知道南通如東的一些歷史
◇838年(唐開成三年)七月,日本天台宗高僧圓仁大師(註:日本最澄法內師弟子,最澄法師曾入唐師從行滿容大師,後回國創建日本天台宗)隨日本第十三次遣唐使藤原常嗣來到中國,求法巡禮,在如東沿海擱淺,曾在如東一帶輾轉,途經掘港,拜謁國清寺,瞻禮道場,參拜祖師,在寺中住歇半月有餘。回國後,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書中多處提及掘港及國清寺。
◇1645年(清世祖順治二年),如皋(當時如東屬如皋)的民眾反抗清朝的剃發令,陳君悅等人發動起義與清兵作戰,後被鎮壓。
◇1938年,中共江北特委到如皋(東)何家灶,建立淮南鹽管地區第一支海上地方武裝:鹽民自衛隊。1941年4月,新四軍在何家灶創建海上武裝部隊:蘇中軍區海防大隊。1942年11月,建立蘇中軍區海防團,團長陶勇兼,團部設在何家灶。1943年11月蘇中海防團在何家灶發展壯大為蘇中海防縱隊,司令員陶勇兼。1945年10月海防縱隊組建為華中海防縱隊, 浙東海防大隊北撤蘇北後及蘇北鹽阜海防大隊先後歸華中海防縱隊領導。是為共和國海軍之發源。
⑼ 南通這個城市有多少年歷史
五、六千年前,南通除如皋、海安西北部外,大部地區還是茫茫海域。從漢代以後到公元11世紀,南通地區形成過程中,先後有扶海洲、胡逗洲、東布洲等沙洲與大陸連接,18~20世紀初,又有一批沙洲連上了大陸。四次大規模的沙洲並接,南通境域基本形成。漢代,在今如東一帶有一塊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時沙洲與揚州東部沙咀的並接是南通成陸史中的第一次沙洲連陸大並接。這次大並接使揚泰砂咀(舊稱蓼角嘴),向東延伸了50多公里,可達今如東縣長沙以東。當年這里是海陵縣(今泰州市)東境。南北朝時,南通市區一帶有一塊沙洲,稱壺豆洲,後又稱之為胡逗洲。胡逗洲的東邊還有南布洲、長沙、東社洲等沙洲。胡逗洲先後與這些沙洲並接,不斷擴大自己的范圍。公元10世紀初,胡逗洲與其西北邊的如皋大陸並連,這是南通成陸史中沙洲連陸的第二次大並接,長江北岸延伸到今余西一帶。10世紀中期,後周在這里設立通州。11世紀中期,東布洲的連陸是南通成陸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並接。唐初到五代,長江口有東沙、西沙、東洲、布洲等沙洲,西沙又稱顧俊沙。東洲與布洲是五代初長江口的兩個較大的沙洲。東洲和布洲並接後稱東布洲,東布洲與顧俊沙及一些小沙洲合稱海門島。東布洲與大陸連接後,長江北岸砂咀擴展到現在的啟東市的東部一帶,古稱宋蓼角嘴,現在南通市的東部范圍大體形成。元末到清初,通州東部江岸發生大規模坍塌。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從通州余西到余東一線以南的長江中,一個個沙洲紛紛出水。18世紀中期建立海門直隸廳,此後,海門廳及其以東、以南的沙洲,逐步與通州大陸連接,這是南通成陸史上的第四次大並接。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南通的境域形成。南通的行政建制隨著南通古代漁、鹽業的發展,農業的振興,南通的古代經濟逐步繁榮,居民聚落隨之出現,南通歷史上的縣級城市也逐步建立。唐代以前南通地區以縣為最高地方行政單位,五代以後曾設有路、州、直隸廳、軍、監、縣幾種地方行政單位。如靜海軍、通州路、利豐監等。軍,是一種帶有軍事性質的行政設置,體現了當年南通一帶的軍事地位。監,是生產性的行政設置,南通的"監"主要管理鹽業生產。明清時的"州"有散州與直隸州之分。明代通州為散州,亦稱屬州,是府的下屬單位,其地位略高於縣。清代雍正以來通州為直隸州,直屬布政使司,其地位與府相當。直隸廳與直隸州地位相同。 東晉安帝統治時期,南通范圍內曾有寧海、臨江、蒲濤、如皋等縣,後又增設海安縣,到周、隋時期這些縣多被撤並。 唐代,胡逗洲得到開發。僖宗乾符二年(875),南通已有狼山鎮遏使的職位。後來,五代吳國曾設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及狼山鎮。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與東洲一帶的是姚氏家族。姚彥洪建築城池官廨,號稱"靜海都鎮",統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個大鎮。後周顯德三年(956),周軍壓境,姚氏政權控制東洲、靜海約半個世紀的局面結束。顯德五年(958)初,後周設立靜海軍,不久升靜海軍為通州(今南通市),並設靜海、海門兩縣歸通州管轄,州治駐靜海。通州,按其位置來看,由海路北上可達齊燕遼東,南下可抵閩越,沿江南可至三吳,西可到楚蜀。四方通達,因以為名。通州宋代屬淮南東路,天聖元年(1023)通州改名為崇州,又稱崇川。政和七年(1117)通州一度稱靜海郡。元初至元十五~二十年(1278~1283),通州曾升為通州路,二十一年恢復為州,屬揚州路。崇明縣曾短時間歸屬通州,後又劃屬蘇州。明初,靜海縣廢,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一個縣。清康熙十一年(1672)海門縣廢,通州無屬縣,至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為直隸州,劃如皋、泰興二縣歸通州管轄,這種隸屬關系一直維持到清統治結束。乾隆三十三年(1768)設立海門直隸廳,直屬江蘇省管轄。 1912年,民國政府廢州廳設縣,江蘇通州改稱南通縣,海門廳改稱海門縣;1928年,設啟東縣。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建立蘇中根據地,今南通范圍內曾為蘇中四行政區轄地,民主政府建立縣級政權。1941年初,設立如西縣,1943年在海泰地區設紫石縣。抗戰勝利後,南通范圍內曾為蘇皖第九行政區及一行政區的一部分。1945年,改如西為如皋縣,改如皋為如東縣。1948年改紫石縣為海安縣。1949年南通城解放,南通縣設市,駐南通城,南通市曾為蘇北行署轄市,後又為江蘇省轄市。南通設市後,於金沙鎮另設南通縣。南通范圍內的六縣屬南通專員公署管轄。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南通市管轄六縣二區的格局形成。1990年前後,啟東、南通、如皋、海門四縣分別撤縣建(縣級)市,其中,南通縣改稱通州市,六縣(市)仍屬南通市管轄。
⑽ 如東縣歷史查詢
東晉義熙七年(411年),歷史上開始設立如皋縣,它曾包括今天的如東縣及海安縣的部分地區(古代的如東縣地域原屬泰州如皋縣東鄉)。據現存明清時期的《如皋縣志》載:東晉義熙七年,分廣陵郡而設置建陵、寧海、臨江、蒲濤五縣。北周時廢蒲濤縣,並臨江縣入寧海縣。如皋縣隸屬於海陵郡。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如皋縣並入寧海縣,隸屬於揚州總管府(605年改為江都郡)。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設置如皋場,隸屬於泰州。北宋初,如皋縣隸屬於淮南東路泰州軍。元代,如皋縣隸屬於揚州路泰州府。明代,如皋屬於揚州府泰州。到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如皋縣隸屬於通州。
如東縣古為海洋,唐代時逐漸成為陸地,唐將薛仁貴在此駐兵,是馬塘鎮得名的由來。北宋始設栟茶、豐利二鎮,范仲淹所修「范公堤」貫穿全境,至明代逐漸繁榮,掘港有「十里小揚州」之稱,佛教興盛,廟宇眾多,至滿清始廢。
1940年冬黃橋決戰後,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挺進通(南通)、如(如皋)、海(海門)、啟(啟東),同時將原如皋縣分設如西縣和如皋縣(如皋東鄉)。1941年起,如皋縣隸屬於蘇中第四行政區。1945年秋,如西縣復名為如皋縣;如皋縣易名如東縣,隸屬南通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