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類一共有多少年的歷史
世界最早發現的猿人化石,,是1891年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發現的爪哇猿人,距今60至版80萬年。權爪哇猿人同1927年在我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猿人,一度被世界公認為「最早」的人類。當時人們認為,人類歷史不超過數10萬年,最早出現人類的是亞洲。1981年我國發現的山東沂源猿人,與北京猿人屬同一時代。然而,這一人類最早起源之說為我國兩起考古發現所推翻。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先後在陝西藍田和雲南元謀發現猿人化石。藍田猿人距今100萬年,元謀猿人距今170萬年。 那麼,人類歷史到底有多長呢?近二三十年來,考古學家在非洲大陸發現了許多猿人化石,使我們對於人類歷史有了新的認識。1959年,在坦尚尼亞發現的一個幾乎完整的猿人頭骨化石和勞動工具,測定年代為距今175萬年。1972年,在肯亞發現的猿人頭骨、腿骨化石和石器,測定年代為距今260萬年。1973年,有報告說衣索比亞發現的猿人化石,距今約300萬年或300萬年以前。由此看來,人類歷史不是80萬年,也不是170萬年,而是300多萬年。至於人類最早的出現地,也還有待更多的考古發現方能確定。
求採納
Ⅱ 瑪雅文明有多少年的歷史
瑪雅文明約形成於公元前2500年。距離現在約4500年。
瑪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傑出代表,以印第安瑪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貝里斯以及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地區。約形成於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隸制國家,公元3~9世紀為繁盛期,15世紀衰落。
18世紀末開始引起學術界注意,19世紀末發掘一批重要遺址,開始了瑪雅文明的現代考古學研究。20世紀50年代後,研究進展較快,形成專門的瑪雅學,是世界考古學及歷史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瑪雅文明的發展階段,學者間說法不一。據美國考古學家N.哈蒙德的劃分,可分為前古典期、古典期、後古典期3個階段。
前古典期即瑪雅文化形成期,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在尤卡坦半島中央佩滕盆地及其周圍山谷已出現定居的農業生活,玉米和豆類是主要的作物;由土台、祭壇等組成的早期祭祀中心也已建立,此後出現國家萌芽,並出現象形文字。
古典期(約公元250~900)瑪雅文化進入盛期,各地較大規模的城市和居民點數以百計,都是據地自立的城邦小國,尚未形成統一國家。各邦使用共同的象形文字和歷法,城市規劃、建築風格、生產水平也大體一致。主要遺址大多分布在中部熱帶雨林區,蒂卡爾、瓦哈克通、彼德拉斯內格拉斯、帕倫克、科潘、基里瓜等祭祀中心已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蒂卡爾遺址由數以百計的大小金字塔式台廟組成,氣象宏偉,城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估計居民有4萬左右。此時出現大量刻紀年碑銘的石柱,一般每隔5年、10年或20年建立一座,成為獨特的記時柱。800~900年左右,這些祭祀中心突然廢棄,瑪雅文明急劇衰落。11世紀以後,瑪雅文明中心開始逐漸移向北部的石灰岩低地平原。
後古典期(約1000~1520)的文化有濃厚的墨西哥風格。從墨西哥南下的托爾特克人征服尤卡坦,並以奇琴伊察為都城。建築中出現石廊柱群及以活人為祭品的「聖井」、球場,還有觀察天象的天文台和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高大的金字塔式台廟,崇拜羽蛇神魁扎爾科亞特爾。此後北部的瑪雅潘取代奇琴伊察成為後古典期文化的中心。這一時期的陶器和雕刻藝術都較粗糙,世俗文化興起,並帶來好戰之風。瑪雅潘的統治者與其他城邦結成聯盟,用武力建立起自己的統治。1450年,大概由於內部叛亂,瑪雅潘被焚毀,此後百年中文化趨於衰落。1523~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乘虛而入,從墨西哥南下,佔領尤卡坦半島,瑪雅文明被徹底破壞。
瑪雅文明基本上屬新石器時代和銅石並用時代,工具、武器全為石制和木製,黃金和銅在古典期之末才開始使用,一直不知用鐵。農業技術簡單,耕作粗放,不施肥,亦無家畜,後期有水利灌溉。手工製品有各種陶器、棉紡織品等。不同村落和地區間有貿易交換關系。瑪雅人的建築工程達到古代世界高度水平,能對堅硬的石料進行雕鏤加工。建築以布局嚴謹、結構宏偉著稱,其金字塔式台廟內以廢棄物和土堆成,外鋪石板或土坯,設有石砌梯道通往塔頂。其雕刻、彩陶、壁畫等皆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著名的博南帕克壁畫表現貴族儀仗、戰爭與凱旋等,人物形象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是世界壁畫藝術的寶藏之一。
瑪雅文明的天文、數學達到很高成就。通過長期觀測天象,已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等運行規律,約在前古典期之末已創制出聖年歷和太陽歷兩種歷法,前者一年13個月,每月20天,全年260天;後者一年18個月,每月20天,另加5天忌日,全年365天,每4年加閏1天。每天都記兩歷日月名稱,每52年重復一周,其精確度超過同代希臘、羅馬所用歷法(後被阿茲特克人採用為他們的歷法)。數學方面,瑪雅人使用「0」的概念比中國人早800餘年,比歐洲人早1000餘年,計數使用二十進位制。瑪雅文明的另一獨特創造是象形文字體系,其文字以復雜的圖形組成,一般刻在石建築物如祭台、梯道、石柱等之上,刻、寫需經長期訓練。現已知字元約800餘,但除年代符號及少數人名、器物名外,多未釋讀成功。當時還用樹皮紙和鹿皮寫書,內容主要是歷史、科學和儀典,至今尚無法釋讀。
瑪雅文明的早期階段圍繞祭祀中心形成居民點,古典期形成城邦式國家,各城邦均有自己的王朝。社會的統治階級是祭司和貴族,國王世襲,掌管宗教禮儀,規定農事日期。公社的下層成員為普通的農業勞動者和各業工匠。社會最下層是奴隸,一般來自戰俘、罪犯和負債者,可以自由買賣。瑪雅諸邦在社會發展上與古代世界的初級奴隸制國家相近,但具體情況尚無詳細資料說明。
瑪雅人篤信宗教,文化生活均富於宗教色彩。他們崇拜太陽神、雨神、五穀神、死神、戰神、風神、玉米神等神,其中太陽神居於諸神之上。另外,行祖先崇拜,相信靈魂不滅。瑪雅國家兼管宗教事務。首都即為宗教中心。並且在節日時通常有活人供奉。
公元1502年,哥倫布最後一次遠航美洲,距離他第一次發現「新大陸」恰好10年。船在宏都拉斯灣靠岸,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興奮地踏上久違的蔥蘢陸地。在當地的市場上,一種製作精美的陶盆吸引住他的目光,賣主告訴他,這漂亮的陶盆來自「瑪雅」。這個神奇的名字,第一次傳入了歐洲人的耳朵。1519年,西班牙探險家科爾特斯(Hernan Cortez)率領西班牙軍隊橫掃墨西哥,征服正處於文明鼎盛時期的阿茲特克帝國,「鏟除一個文化,如同路人隨手摺下路邊一朵向日葵」。此時,瑪雅文明已近尾聲,但在尤卡坦半島上,還殘存著一些瑪雅小邦。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險隊前往尤卡坦,試圖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並強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瑪雅人展開了長達百餘年的游擊戰,直到1697年,最後一個瑪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飛煙滅。
瑪雅文字最早出現於西元前後,但出土的第一塊記載著日期的石碑卻是西元二九二年的產物,發現於提卡爾。從此以後,瑪雅文字只流傳於以貝登和提卡爾為中心的小范圍地區。五世紀中葉,瑪雅文字才普及到整個瑪雅地區,當時的商業交易路線已經確立,瑪雅文字就是循著這條路線傳播到各地。
瑪雅人所使用的八百個象形文字,已有四分之一左右為語文學家解譯出來。這些文字主要代表一周各天和月份的名稱、數目字、方位、顏色以及神祇的名稱。大多記載在石碑、木板、陶器和書籍上。書籍的紙張以植物纖維製造,先以石灰水浸泡,再置於陽光下曬干,因而紙上留下一層石灰。雖然現代還有二百萬人在說瑪雅語,而且其文字中一部分象形和諧音字很像古埃及文字和日本文字,可能可以比較探討出其中的異同來,但我們對整個瑪雅文字的解譯,依然力有未逮。
然而,一九六三年,蘇俄語言學者瑞.克洛魯夫,成功地將碑文分門別類,以統計學的方式來處理和分析,從這些不同的類別中,歸納出相同的象形文字。瑪雅文字不像英文那樣用二十六個羅馬字組成,而是文字每個字都有四個音節。克洛魯夫終於成功地看懂了幾個文字。按著,蘇俄數學研究所的斯爾.索伯夫和巴基.由斯基洛夫,使用電腦,利用龐大的資料文字(約十萬字)成功的解讀了一篇文章。德勒斯基的古文書有月食、星星的運行、結婚等記載;馬德里的古文書中有農耕、狩獵和雕刻等記錄;巴黎的古文書則記載歷史的真相。總之,基本的內容有宗教儀式、氣象現象和農作物等。
瑪雅人認為52年則為一個周期。
Ⅲ 人類歷史至今多少年
人類歷史:
世界最早發現的猿人化石,,是1891年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發現的爪哇猿人,距今60至80萬年。爪哇猿人同1927年在我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猿人,一度被世界公認為「最早」的人類。當時人們認為,人類歷史不超過數10萬年,最早出現人類的是亞洲。1981年我國發現的山東沂源猿人,與北京猿人屬同一時代。然而,這一人類最早起源之說為我國兩起考古發現所推翻。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先後在陝西藍田和雲南元謀發現猿人化石。藍田猿人距今100萬年,元謀猿人距今170萬年。
那麼,人類歷史到底有多長呢?近二三十年來,考古學家在非洲大陸發現了許多猿人化石,使我們對於人類歷史有了新的認識。1959年,在坦尚尼亞發現的一個幾乎完整的猿人頭骨化石和勞動工具,測定年代為距今175萬年。1972年,在肯亞發現的猿人頭骨、腿骨化石和石器,測定年代為距今260萬年。1973年,有報告說衣索比亞發現的猿人化石,距今約300萬年或300萬年以前。由此看來,人類歷史不是80萬年,也不是170萬年,而是300多萬年。至於人類最早的出現地,也還有待更多的考古發現方能確定。 傳說的五千年歷史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
實際上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就出現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其代表就是陝西西安半坡文化
長江流域的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文化,與黃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樣古老,7000年前那裡的人們已經會用大型木構件建築房屋。
大約4000多年前,發生了一些部落戰爭。黃帝是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因為他深得人心又聰明勇敢,取得了最後勝利,之後華夏族就初步形成
在古老的華夏族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黃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黃帝也就被後世尊為華夏族(即中華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黃帝之後,中華民族先後又出現了幾位傑出的人物:堯、舜、禹。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
堯舜禹的時代,洪水泛濫成災。大禹奉命治水,終於治服了洪水
後來,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
從夏朝開始中國的朝代就已經成型了
Ⅳ 中國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從小接受的概念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但是根據我國可考證的歷史,包括夏朝在內,也才四千一百年。遠遠沒有五千年歷史,所有說這種說法是很不嚴謹的。那麼中國到底有多少年歷史呢?下面讓我們來一起分析。
下面讓我們反過來思考一下。司馬遷的記載中最模糊的一點就是,准確的記載只有周宣王時期以後的歷史,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距今2861年,這是大致是一個的正確的時間。周朝前面是有商、夏的,極有可能也是有三皇五帝的。根據“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這句口口相傳的民謠可得知:周朝存在時間比夏商更長的。可以大約估計一下,夏商大約可以合計一千餘年,三皇五帝合計五百餘年,加起來有4300多年。
至此,可以得出一個淺顯的結論,中華歷史肯定在四千年以上,但是還達不到五千年的高度。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的考古發現,或許能夠有更大的發現。
Ⅳ 陽江二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有多少年歷史
陽江二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1999年開辦。 陽江二中創辦於1961年,校園環境優雅,設備設施完善,是陽江市首批「美麗的校園」之一,該校還擁有一支政治思想好、業務精良的高學歷和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也是我區初級中學中唯一一間「廣東省一級學校」,該校近年來所取得的成績,特別在每年的中考中所取得的輝煌成績在漠陽大地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這里的確是授業育人的好地方。 該校堅持以品德教育、法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為重點;堅持以做人教育為基礎,以成才教育為核心,以理想教育為方向;堅持制度管理、目標管理和情感激勵相結合;堅持德育工作的主動性、層次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取得顯著成效,得到了上級和社會各界的好評,還成為兄弟單位學習的典範。《陽江教育》曾以「尊師力學,全面育人」為題,圖文並茂地介紹了該校德育所取得的良好成效;《陽江日報》也以「市二中——優化育人環境,提高教學質量」為題報道了該校通過德育教育去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做法和成效。該校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認真落實新課程「以人為本,研究體驗」的科學新理念,大力推進教學創新,努力構建富有活力並能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新課程體系,建立起 「教務處——教研組——教師——學生」教學網路,不斷加大教學科研力度,大膽進行教改嘗試,積極推廣使用信息化教學和課件製作技術,充分利用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開展課堂教學。鼓勵學生探索、體驗、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掘學生各方面的潛能和興趣,促使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按照「抓兩頭,促中間」和「分層遞進」的辦法幫助學生提升文化素質,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更多更好的新生。
春節期間重返二中農場走走看看,去的那天,只得我與另兩個同學同行。也好,三人行必有我師。同行中的明是帶路者,小熊與我早已記不得路了。記憶中那條寂靜黧黑的土路已變成了平直的水泥路。前面路段多了好幾家五金、塑料之類的小工廠,靠近農場的路段,兩邊則多了許多自建房,大概是村裡的人移居至此的。也有大片的待建民房或廠房的空地,我努力在大腦里搜索與之對號的昔日的景況--荒草、荊棘、果樹。明把車拐進了隨垌村,直奔那裡的學校。在門口他指著操場說,還記得嗎,這就是我們曾經打友誼籃球賽的地方。學校似乎有些改變。籃球賽的賽況我早是不記得了,因不是球迷,但從農場基地步行到隨垌小學的那個行進過程倒是有印象的 --晚飯後,就著落日的余暉,在老師的帶領下,三五成群,嬉笑怒罵,盡是「恰同學年少」。球賽結束,又三五成群結伴而回,沒帶手電筒的同學自是要沾帶了手電筒的同學的「光」。早戀的同學,此時是個好機會,打著手電筒「光「明正大地漫步於鄉間小路上。環繞基地的魚塘沒變。以前的廚房靠近魚塘,我們當時打了飯就坐在石凳上面對著魚塘開吃,明指著石凳說,還記得吧,當時坐在那裡吃飯,不喜歡吃的菜或肥豬肉就直接拋進魚塘喂魚。確實,我也作過此舉。學校的宗旨是要我們來此體驗生活,體驗「粒粒皆辛苦」的,而年少的我們依然渾然不當是來體驗「艱苦的勞作」生活的,依然積習難改。我的初中與高中都是在二中度過的,農場是初二時(1999年)開辦的,我們班是頭一批進駐農場的。我努力在荒草中尋找我們班當時鋪下的路段及「落款」,無奈,遍尋不著了。我記得當時《陽江日報》的記者還來采訪過首班進駐農場的我們。如今,我只能在保留的剪報里回望當時的小徑及那些被隨機拍下的被刊登的勞動畫面。
農場的夜晚活動之一就是燒烤。班長安排同學跟廚工去市場買雞翅牛肉魚丸之類的燒烤食物,不知是買的還是從村民那裡拿的番薯,幾個人十幾個人一組,圍著石砌的烤爐紅光滿面地燒玩起來。那時我已對燒烤不太感興趣,所以熱情不高,記憶也不深。燒烤場旁邊的唯一一間瓦房教室,那時我們在那上農業課,請的是隨垌村的村長來講課,如今它也變成了一棟二層多間教室的樓房。樓房後面還多了一道帶有多個灶台的長廊,長廊上堆滿了木柴。明說這是在我們之後增加的,給學生實踐燒火做飯而設的。長廊對面有個籃球場,我問明這是什麼時候增加的,小熊說我們來的時候一直就有。是嗎?我怎麼一點印象都沒有呢?當天農場回來與銳吃飯,與他說起籃球場,他也說一直都有,說他當時還在那被某女同學興沖沖地狂奔過來,想搶他的籃球,卻不小心碰摔了他的眼鏡。我聽得直笑,但對籃球場的存在依然沒有半點印象。原來,一個人沒有興趣關注的事物,可以這樣視而不見,連記憶也盪然無存。
Ⅵ 江門有多少年歷史
江門市區因地處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的煙墩山和江北的蓬萊山對峙如 門,故名"江門"。江門建市前為新會縣屬地。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這里便形成墟集。十七世紀初,江門墟因商貿而興盛,逐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一個貿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帶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1904年,江門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設江門北街海關,為廣東八大關之一。西方近代工業與文化也隨之引入和發展。1925年,江門定為省轄市。1931年撤銷市建制,復歸新會縣轄。1949年10月23日江門解放。1951年1月江門改為省轄市。以後又先後分屬過粵中行署、肇慶專區、佛山專區管轄。1983年,江門市定為省轄地級市,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和陽江、陽春7縣。1988年,陽江、陽春分出另設陽江市。1992年至1994年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由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新會撤市設區,並入江門市區。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素稱「五邑」而聞名海內外。
江門市歷史文化悠久,歷史上哺育不少著名人物,其中有明末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陳白沙;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梁啟超;民主革命先驅陳少白;中國首位飛行師馮如;著名僑領司徒美堂等。擁有眾多的名勝古跡,有東漢時期的新會玉台寺、唐代一行禪師觀察天文的外海茶庵寺、元朝滅宋的新會崖門古戰場等。
Ⅶ 人類歷史有多少年
人類的歷史分為史來前史和文源明史。
史前史是沒有歷史記載的歷史,指的是在人類有記載之前的漫長歷史,主要存在於考古發現,從人類誕生,到有確切歷史記載,都屬於這段歷史。
文明史是人類有確切記載的歷史,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的人類歷史。
在史前史和文明史中間,是神話傳說階段,一般稱為上古史。
文明史大致分為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和當代史。
狹義的人類歷史指的是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
也就是在5200年以前,出現在伊拉克的南部。
Ⅷ 人類文化到底有多少年的歷史
人能從動物中分離出來在於人能製造和使用工具,而發現的最早的人類製造的工具大約為244萬年以前,所以人類文化,可以初步定為244萬多年
Ⅸ 韓江有多少年歷史
江
源於廣東省紫金縣白山棟流經大埔縣的三河壩與澄江匯合後稱韓江,全長多公里,是廣東省的第二大江。韓江古稱惡溪、鱷溪,因鱷魚出沒而得名;又因潮州另名鳳城而稱鳳水;後為紀念韓愈驅鱷又改稱韓江。韓江流經潮州城區約3公里,北段江面寬闊,北堤連接竹竿山與金山,捍衛古城的安全。 堤邊木棉挺拔,渡船來往於兩岸,乘風揚帆,構成了潮州八景之一的「鱷渡秋風」。湘子橋橫卧於韓江中段,連接古城與東岸的交通。每當春天水漲,洪水沖擊巨石砌成的橋墩,奔瀉而下,蔚為壯觀,故「湘橋春漲」也被列為潮州八景之一。南段分東西二水繞鳳凰洲而過,鳳凰洲頭築有鳳凰台。每逢雨季時節,登台遠眺江面,煙雨蒙蒙,湘子橋若隱若現,故「鳳凰時雨」也為潮州八景之一。與鳳凰台隔江相對的鳳凰塔聳立江邊,水影倒映,似巨柱擎天,景觀壯美,這就是潮州八景之一的「龍批寶塔」。韓江碧水長流,舟船竹排穿梭於江面,與兩岸諸多勝景構成了一幅動靜交融的壯麗畫卷。
滔滔的韓江水,千百年來陶冶了潮州人的斯文秀氣。而在韓江水面上,千百年來也生活著打魚、行船、放排筏等行業的人。水上的生活磨練了他們的銅筋鐵骨,形成了潮州人性格勤勞勇敢的另一面。這其中,尤以放排筏最為辛苦。
韓江的上游在千溝萬壑中穿行,那裡的山上盛產杉、木、竹子。千百年來,人們將杉、木、竹子捆紮成排筏,順韓江水流而下輸送潮州城,於始就有了放排筏這個行業。最繁榮的時候,據說城外韓江水面上排筏首尾相接,江面上只剩下中間的航道,蔚為壯觀。潮州民謠說:「一慘擔魚崽,二慘撐杉排。」由此可見放排筏的辛苦是非同一般的。
排筏有木排、杉排、竹排。長長的排筏中間搭一簡易窩棚,就是放筏人的棲身之處了。排筏一旦下水,放筏人從此就餐風宿露了。遇上狂風暴雨,抑或是陰雨綿綿,僅只靠著竹笠和蓑衣遮擋。至於寒冬時候,江風颯颯,風如刀削麵如割,也照樣頂著寒風前行。猛風烈日暴雨,鑄就了放筏人強健的古銅色身軀。一山又一山,一灣又一灣。一路上,哪裡應防擱淺;哪裡應防觸礁;哪裡應避漩渦,雖然都心中明亮,但仍不敢大意。寒冬臘月的時候,江水枯淺,排筏很容易擱上淺灘,雖然冷風如鞭抽打,冷水如刀割肉,也只好脫了衣裳下水推撬。排筏推動了,人也凍僵了。
山靜悄悄地,水靜悄悄地,天上的飛鳥悄悄飛過,半山上的村落也一晃而過。只有那上上下下的船隻,才帶來短暫的熱鬧。雖然擦身而過,但船上人和放筏人揮手相招呼,親切之情在心中久久回盪。有的放筏人長年累月習慣了在靜默中勞作,有的則喜歡引吭高歌,暢舒胸臆。
日頭即將西落了,排筏撐進了平靜的水灣停泊。江水照樣匆匆流淌,山野照樣闃無人跡。只有那歸巢的飛鳥,間或有幾聲啁啾。排筏上的炊煙隨風飄散。放筏人酒喝了,飯飽了,再鑽入水中,將一天的疲乏洗去,月亮已經掛在山頭了。有人拉起了椰胡,其餘的人靜靜地躺在排筏上,凝神諦聽那椰胡上流淌跳動的潮州弦詩。明月高掛,天空澄沏,流水潺潺,琴聲幽幽……倘若是月黑之夜,伸手不見五指,山間不時傳來三幾聲黃鸝怯怯的叫聲。船頭總也穿不透這沉沉的暗夜。燈下,大家圍坐鬥牌。雖說不論輸贏,也照樣呼三喝六,叫爹罵娘。興致盡了,夜也深了,方才倒頭鼾睡。放筏人雖是粗豪漢子,卻也是深情的人。長年累月,漂泊水上,所以常將對親人的思念,化作椰胡上跳動的音符,化作潮曲,化作客家山歌,化作長長的呼嘯。
排筏一漂過竹竿山口,江面頓時開闊了,水流也平靜多了。江上船隻往來,輪船突突的機聲和岸上汽車的喇叭聲應和著,潮州城到了!「啊……呵……」放排人禁不住放聲舒嘯,似在告訴母親,出門的兒子回來了!前面,金山,筆架山……潮州城漸漸走近了。
除了在意溪頭塘停下的排筏,其餘大多必須下潮州城,而下潮州城,大多要經過湘子橋。滔滔的江水被湘子橋墩阻擋,形成了橋北與橋南極大的落差。水流直瀉橋下,就形成了急劇洶涌的激流,形成大大小小的旋渦,奔騰著,翻滾著,似千匹野馬,難於馴服。過橋洞,可以說是智慧與勇氣,經驗與力量的考驗。每逢這樣的時候,橋上的行人必定駐足,做生意的也往往歇了擔子圍在欄桿上觀看,他們在為排筏的平安掛心,個個張目凝視,雖百十人也悄然無聲。曾經有過因為操作不當,排筏撞上了橋墩「轟!」一聲巨響,頃刻之間排筏四分五裂,江面上頓時竹木四散漂流,橫沖直撞。放筏人跳入水中。橋上人無不失聲驚呼,紛紛掉頭向橋南望去。只見落水的人被急流沖卷,一口氣浮起來,已在橋下百米之處的江中載浮載沉。連日的辛勞付之東流。所以過橋洞可說是生死攸關啊!當排筏接近橋洞時,那站立排頭的人,雙手橫握竹竿,雙目炯炯盯緊左右橋墩,排尾的掌舵者,是當然的指揮者,呼喝之聲,短促而高昂。自己則將舵或左或右扳動,穩穩控制方向。排筏上各人,各司其職。竹竿該頂何處,用力或輕或重,無不配合默契,拿捏准確。這不僅僅是經驗豐富,而且是經過長期的磨合。緊張而不慌亂,鎮定自如。雖說是片刻間事,但時間似乎在這里凝固了。排筏對准橋洞直瀉而下,霎眼間已逼近鳳凰洲了。橋上的人方才深深地透出一口氣來,各人的額頭汗涔涔的,各人的手心汗津津的。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放筏人反復在韓江上演出這壯烈的活劇。寒冬酷暑,沖波逆浪,同各行各業的人一道為潮州的繁榮出力。你可知道,潮州城裡那些富麗堂皇的大厝,那些簡陋的居屋,有幾座不是用韓江上排筏運載的材料蓋建起來的?
水面上的生活煉就了水上人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和樂觀豪放的性格。如今放排筏這一勞作在韓江上已不再見到了,可是這些性格仍深深植根在潮州人之中。
在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我市的省人大代表建議省政府要加大對韓江水源水質的保護力度,確保粵東1400萬人口的飲水安全。
韓江是梅州、潮州、汕頭、揭陽等市1400萬人口的主要飲用水源,是粵東人民的生命線。隨著上游城鎮人口的增多和韓江流域地區經濟的發展,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污染源已直接威脅到韓江飲用水的安全。
省人大代表 鄭素珍:水利工程也給水環境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韓江的青溪水電站、永定水庫電站、潮州供水樞紐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的建設,雖然在調節水資源的再分配等方面是利大於弊,但是也改變了水的自然環境,給水環保帶來新的挑戰。
代表們建議進一步加強廣東、福建、江西三省邊界縣市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聯動機制,嚴格執法,加強監管,共同治理,確保韓江流域水資源不受污染。
省人大代表 鄭素珍:建議省政府加大對韓江流域的監管力度,堅決取締流域兩岸污染水源水質的企業和養殖業,嚴禁在兩岸新建污染企業和養殖業。
代表們要求省政府加大投入,幫助地方建設環保基礎設施和綜合整治項目,設立地方環境保護基金,採用先進技術推進韓江流域整治,解決韓江水污染問題。
在這次會議上,我市的省人大代表還就加快潮汕機場建設、加快農村衛生、文化和職業教育事業發展、增加我市用電負荷計劃等問題提出了11個建議案。
Ⅹ 原始社會離現在有多少年歷史
原始社會(約前170萬年——公元前21世紀)是人類從猿類分化出來之後所建立的第一個共同專體,也就是人屬類歷史的第一階段。[1]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世界上有哪個民族沒有經歷過原始社會。人類出現,原始社會也就產生了。但是他的消亡則各地參差不一。處於原始社會的人類生產力水平很低,生產資料都是公有制的。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出現產品的剩餘之後,就出現了貧富分化和私有制,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勞動的關系被破壞,而被階級社會所取代。
中文名:原始社會
外文名:primitive society
基本定義: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
階段分類: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