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被歌德稱為什麼的歷史

被歌德稱為什麼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4 20:04:05

A. 1.盡管歌德虔誠地將歷史稱為"上帝的神奇作坊",但在這個作坊里仍然有許許多

盡管歌德虔誠地將歷史稱為「上帝的神奇作坊」,但在這個作坊里仍然有許許多多平淡無奇、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那些崇高而難忘的時刻都屬鳳毛麟角。
《人類群星閃耀時》茨威格

B. 德國著名思想家、詩人歌德的哪一部戲劇作品被冠以「德國第一部現實主義史劇」的稱號

他寫出了劇本《葛慈•馮•伯里欣根》,內容是關於16世紀一個名叫葛慈的沒落騎士反抗封專建貴族,但因屬脫離農民群眾而最後失敗的故事。創作時,歌德以莎士比亞為榜樣,完全突破了三一律。該劇於1773年出版,並獲得了「德國第一部現實主義史劇」的稱號。

C. 歌德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歌德(1749~1832),原名約翰·沃爾夫岡·歌德,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的偉大詩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創作把德國文學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並對歐洲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歐洲文學史上一個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歌德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市一個富裕市民的家庭。祖父本是一手工業者,經商致富。父親從事法律事業,但一生不得志,曾買得宮廷顧問的職務。母親是當地市長的女兒。少年時期的歌德曾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愛好文藝。

1765年,歌德按照父親的意願到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但是,他對法律不感興趣,徑自學習文學、繪畫、自然科學,在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文學的影響下,學習寫詩和劇本。1768年因病輟學。

1770年,歌德病癒,到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上學。斯特拉斯堡地處德法邊境,較多接受法國革命思想的影響。斯特拉斯堡也是「狂飆突進」運動的策源地。歌德在這里接受了盧梭的影響,接受了斯賓諾莎的哲學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結識了「狂飆突進」運動的領袖赫爾德和一批青年作家。赫爾德引導他學習荷馬和莎士比亞的作品,引導他收集和學習民歌,從而使他擺脫了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的影響。在這時期,歌德寫出了一批感情真摯、旋律優美的抒情詩,如《歡會與離別》、《五月之歌》、《野玫瑰》等,這些作品至今仍被人們認為是德國詩歌史上膾炙人口的名篇。

1771,歌德獲得斯特拉斯堡大學法學博士的學位,結束了自己的學業。回到故鄉後,做了一名律師。但是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學創作上,寫出了一批體現「狂飆突進」精神的優秀作品,成為他青年時期的創作高潮。

為了塑造具有反叛精神的形象,歌德曾從歷史著作和古代神話中汲取題材。1773年他完成了一部歷史劇《鐵手騎士葛茲》。這部作品取材於16世紀宗教改革、農民戰爭時期的德國史實。

劇中主人公葛茲原是當時的一個騎士,他反對大封建主,參加過農民起義,後來背棄農民,因失敗而被囚。歌德懷著極其興奮的心情讀了有關葛茲的史料,稱他是「最高貴的德國人」。經過六周的努力,歌德便用葛茲的事跡寫成了一部劇本。在劇中,歌德以生動的戲劇場面,再現了宗教改革時期復雜的社會圖景。劇中所描寫的那個分崩離析、充滿著暴力壓迫和陰謀詭計,因而矛盾重重、動盪混亂的社會,也使人聯想到十八世紀的德國,激起人們對於封建統治的仇恨。

在歌德筆下,葛茲是一個善良、正直、勇敢、堅毅的人,一個爭取自由的英雄。他反抗大封建主和大主教,擁護皇帝,希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德國,直到臨死仍在呼喚著「天國里的空氣呀!——自由!自由!」他的反封建爭自由的傾向體現了「狂飆突進」運動的精神。所以恩格斯稱贊這個劇本是「向一個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葛茲形象也有沒落騎士的局限性。他以個人力量反抗封建主,實際是維護騎士的獨立地位。他被迫參加農民起義,力圖把起義限制在溫和的范圍之內。

在藝術上,這個劇本有意學習莎士比亞而不遵守「三一律」。劇中場面豐富,情節復雜,人物眾多,語言生動,但不注意舞台技巧,難於上演。劇本發表後,轟動了整個德國,一時間仿效之作蜂起,形成了一個寫歷史劇、寫「騎士劇」的熱潮。歌德因而獲得全國的聲譽,成為「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

這一時期,歌德還著手寫詩劇《普羅米修斯》。這部作品的思想傾向與《鐵手騎士葛茲》一脈相承,不過它不是運用民族歷史題材,而是古希臘神話的題材,為的是更便於創造理想化的人物。劇本只寫了前兩幕和第3幕的片斷,但普羅米修斯形象的反叛精神已相當突出。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領導人類反對宙斯的神權統治。他蔑視神威,譴責神的不義。這些都表達了德國先進分子的覺醒。

青年時期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是一部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是他根據自己1772年在魏茨拉實習時的一段生活經歷,又綜合了其他的一些見聞而寫成的作品。小說不是取材於歷史和神話,而是取材於現實。主人公是德國青年維特,他與綠蒂的一段愛情悲劇構成了作品的情節基礎。

維特是18世紀德國進步青年的典型形象。他思想敏銳,才華出眾,熱情奔放,渴望自由。他崇拜大自然,熱愛淳樸的村民和天真的兒童,嚮往著人的自然天性能得到解放。但是,圍繞著他的環境卻是一個腐朽、頑固、庸俗、鄙陋的社會。公使館里的繁文縟節,上司的無理挑剔,使他陷於無所作為的境地。森嚴的等級,貴族的傲慢無禮,更使他怒不可遏,他的才能招來市民的妒恨,他的美好理想招來人們的非議。維特與周圍的現實格格不入,孤獨而愁悶。當他看到賢淑、善良、勤勉的綠蒂時,他彷彿在丑惡的現實中發現了美好的人。在維特看來,綠蒂是質朴純真的人的自然本性的體現,便寄以全部的熱情和無限的崇拜。然而,綠蒂也跳不出平庸生活的圈子,她寧肯服從禮俗而犧牲愛情。這就使維特陷入絕望的境地。維特的性格過於軟弱。他憎恨周圍暮氣沉沉的現實,但只是停留在孤獨的感傷和憤慨,或者想到用刀子捅進自己的心坎,割破自己的血管,並不去改變現實。最後以自殺了此一生。維特的自殺是他對那個令人窒息的社會所進行的孤獨而消極的反抗,也是他憎恨社會又找不到出路的必然結果。

小說通過維特這個叛逆者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矛盾,對於當時德國的丑惡現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於封建的德國社會進行了公開的挑戰。

小說採用維特致友人與致綠蒂的書信以及他的日記片斷的方式寫成,分為兩編。這種文學形式把敘事、抒情、描寫、議論自然地融為一爐,既便於直抒胸臆,使全書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又便於對素材進行自由靈活的裁剪,通過主人公的主觀感受,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

這部作品突出地表達了德國進步青年的情緒,所以它一出版就受到了青年們的狂熱的歡迎,許多人從中找到共鳴,不少人模仿維特的服飾,一時形成了「維特熱」,甚至有人學維特而自殺。為了使小說不再產生不良後果,歌德在小說1775年再版時,在第二編之前加上一節序詩,勸導青年們「做個堂堂男子而不步維特的後塵」。這部小說不僅在德國風行一時,而且很快就被譯成歐洲各國的文字,在國際上引起轟動。

1775年11月,歌德生活史上發生一件具有轉折意義的事情。他接受卡爾·奧古斯都公爵的邀請,來到了魏瑪,後來就定居在這里。當時的魏瑪公國不過是一個面積僅僅36平方英里,人口僅有10萬的封建小邦。歌德卻以為魏瑪的統治者比較開明,自己可以在這里從事實際工作,施展才能,實現抱負。因此,不久他便在魏瑪的朝廷中做官。先任樞密顧問、樞密大臣,後升任內閣大臣,主持魏瑪公國的政務。整整10年間,歌德很少進行文學創作而忙於行政事務。他熱心地實行社會改良,如整頓財政,精簡軍隊,恢復礦山,修築公路,減輕農民賦稅,發展文化教育等等,有時還要侍奉公爵出遊狩獵。

歌德從一個反叛作家變成了一個封建小朝廷的官吏和宮廷文人,但是,他的內心是充滿著矛盾的。由於行政工作,他接觸現實,了解社會,克服了狂飆突進的幻想,增添了腳踏實地進行改革的動力。但是他的改革遭遇重重阻力,很少奏效。是繼續這樣為魏瑪公國勤勉工作呢,還是超脫世俗,用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為人類譜出理想的高歌?是克制自己,向環境妥協呢,還是任憑自己詩人的感情與想像向遠方馳騁?這樣的矛盾糾纏著歌德。然而為了行政工作,他不得不在許多方面對外妥協,對己克制。為此他常常感到痛苦。他曾一度對政務厭倦,埋頭於自然科學研究,發現了人的顎間骨。1786年9月,他再也不能忍受這種令人窒息的環境,改名換姓,獨自一人乘驛車逃離魏瑪,來到了他早已嚮往的義大利,希望在另一個環境中求得新生。

在義大利,他游遍了各個城市和西西里島。宏偉的大自然,豐富的文化遺產,淳樸的民間生活,都使他心曠神怡。他彷彿重新「找到了自己」,成為一個充滿著活力和創作激情的人。他對古代藝術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接受美術史家溫克曼的觀點,認為古代藝術體現了一種淳樸、寧靜、和諧的理想的美。他在義大利生活了兩年。1788年4月返回魏瑪,但不再參與政務。

義大利之行使歌德轉入「古典」主義。歌德用新的觀點批判地回顧了自己的過去,放棄了「狂飆」式的幻想而追求寧靜、和諧的人道主義理想。與此同時,歌德恢復了創作熱情,完成了一些他早已動手的作品,其中重要的如《埃格蒙特》、《伊菲格尼亞在陶里斯》、《托誇多·塔索》以及《浮士德》的部分場景。

歷史劇《埃格蒙特》(1789年)寫16世紀尼德蘭人民的反侵略斗爭。劇中描寫了許多群眾場面,描寫了起義前夕緊張的社會矛盾。主人公埃格蒙特是一個同情人民的貴族,他在對敵斗爭中態度游移不定,一方面希望人民得到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對起義,要求人們在暴政面前保持平靜,「勤懇工作,安分守己」。他的被囚激起了人們的怒潮。全劇在他關於自由的幻想和為自由而斗爭的呼籲中結束。歌德從1775年就開始寫作這部劇本,因此劇中保留著「狂飆突進」的反叛精神,但這種精神已明顯降低。

《伊菲格尼亞在陶里斯》標志著歌德從「狂飆突進」到「古典」主義的轉變。歌德在1779年寫成該劇的散文本。1786年從義大利回來後,又把它改成劇本。這個劇本採用古代的題材,但是主人公伊菲格尼亞不是古代神話和悲劇中那個以智取勝的姑娘,而是一個體現了人性感化力量的理想的女性。她來到陶里斯後,說服國王廢除了當地屠殺外來人的陋習。當國王因自己的求婚要求不能滿足而欲恢復這一陋習並處死她弟弟的時候,她能用自己高貴的德行和真誠的感情打動國王,啟發國王內心的善,終於放走了他們。劇本表現了歌德以純潔人性消除邪惡,以道德感化打動統治者完成社會改良的思想,體現了他的人道主義理想。劇本用古代戲劇的風格寫成,形式完整,語言簡練。

1790年完成的劇本《托誇多·塔索》以16世紀著名義大利詩人塔索的身世為題材,寫他從一個敢於揭露宮廷腐敗的反抗者變成一個自我剋制、安於現狀的庸人。塔索在菲拉拉宮廷的遭遇頗似歌德自己在魏瑪的處境。塔索形象中也包含著作家本人的體驗。因此歌德曾說「這個劇本是我的骨頭中的一根骨頭,我心中的一塊肉」。

歌德的思想矛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表現得更加明顯。革命爆發時,他熱情歡呼,也能認識到這次革命將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但是,隨著革命的深入,他卻轉為憎惡革命,抵製革命,甚至寫作品嘲笑革命群眾(如《威尼斯銘語》的某些部分、劇本《大科普塔》、《市民將軍》和《受鼓動的人》)。歌德贊成「合乎自然,和平的發展進化」,不贊成革命的暴力。

在這時期,歌德對自然科學有極大的興趣,研究過植物學、昆蟲學、解剖學、光學和顏色學。他把自然界看成一個互相聯系的不斷進化的整體,努力尋找所謂「原形態」。但是他只承認量變,不承認質變。

1794年,歌德與席勒訂交,開始了這兩位偉大作家互相合作的10年。他們倆在魏瑪共同主辦劇院,主編文藝雜志,合作寫成了一批詩歌作品。1796年他們合作所寫的400多首警句詩,無情地諷刺了當時文化界的不良現象。1797年。他們又一起寫了一系列謠曲,其中著名的《掘寶者》、《魔術學徒》、《科林斯的未婚妻》等就是歌德此時創作的詩篇。與此同時,他倆還各自完成了自己的一些重要作品。歌德寫出了《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1795~1796)、《赫爾曼與竇綠苔》(1797年)和《浮士德》第一部(1808年出版)等,成為他一生中又一個新的創作豐收時期。

《赫爾曼與竇綠苔》是一部古典牧歌式的敘事詩,描寫法國大革命時期,德國某小鎮上一個家境寬裕的青年與萊茵河左岸逃難過來的姑娘的愛情故事。歌德反對大革命帶來的混亂,而贊美封建宗法式的田園生活。

進入19世紀以後,歐洲與世界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歐洲人民與封建勢力的斗爭仍在進行;資本主義工業化促進了科學技術的大發展,也使得歐洲一些國家的勞資矛盾日益顯露;與此同時,世界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東方文化大量傳入歐洲。歌德以極大的興趣來接受新事物,對於當時興起的許多自然科學學科和許多工程建設計劃,諸如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的開鑿計劃,他都很熱心。他還研究了傅立葉、聖西門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著作。這種好學不倦,積極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態度,表現歌德寬闊的胸懷和不斷追求更高理想的進取精神,雖不能使他克服內心的矛盾,擺脫庸人習氣,卻能幫助他保持不斷前進的內在動力,了解時代的先進思潮。

歌德曾以極大的興趣研究阿拉伯、波斯、印度和中國的文學與哲學,神遊於東方世界,寫出大量詩歌,後來收集在《西東合集》(1819年)中。他在看到了《好逑傳》、《玉嬌梨》、《花箋記》等中國小說和中國詩歌作品的譯本之後,大為贊嘆,甚至模仿中國詩歌的風格寫了14首抒情詩,題名《中德四季晨昏吟詠》。文化交流大大擴充了歌德的文學視野,使他預見到從民族文學向世界文學發展的前景,從而提出了「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的著名論斷。

歌德的晚年是在隱居生活中度過的。他以驚人的毅力埋頭寫作,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如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1820~1829)、《親和力》、自傳《詩與真》、(1811~1830年間完成,共4卷)《義大利游記》(1816~1829)、《出征法國記》(1822年)等,當然,最重要的是完成了他「畢生的主要事業」——詩劇《浮士德》。

《威廉·邁斯特》(包括《學習年代》和《漫遊年代》)是在歌德全部創作中地位僅次於《浮士德》的重要作品。歌德從1776年著手寫作,1796年完成上部《學習年代》,1829年完成下部《漫遊年代》。它的創作過程貫穿歌德一生的幾個重要時期。這是一部描寫一個人的成長發展過程的教育小說。主人公威廉·邁斯特是富商之子,他不滿於周圍平庸狹隘的市民生活,希望從事有益的工作,實現遠大的抱負。他離開家庭後,一度迷戀過女演員,從事過商業,後來參加流浪劇團,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一位開明貴族羅塔利奧,此人從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回來即解放了自己的農奴,組織了以服務人類為宗旨的秘密團體。威廉從這里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標,於是脫離劇團,加入了這個團體。威廉渴求個性的協調發展。在他的個性形成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他與周圍現實的矛盾,但是歌德並不想改變現有的秩序,只是寄希望通過開明貴族之手來改革現實。

小說的下部,在思想內容和結構上與上部都沒有緊密的聯系,描寫威廉與他兒子費利克斯的漫遊,但主人公只起情節線索的作用。威廉曾把他兒子放在「教育區」培養,那裡的人過著集體生活,人人勤奮勞動,互敬互愛。這是歌德針對當時資本主義發展帶來的種種社會弊病而提出的空想。但是那裡的集體勞動是以手工業為基礎的。威廉後來從漫遊中認識到人應該對社會有益,決定當醫生。小說在威廉與兒子的團聚中結束。

威廉·邁斯特是德國資產階級進步青年的形象,他的漫長的生活經歷反映了德國進步人士對社會理想的探索過程。小說的最後結論是:為集體勞動,為人類造福才是真正的生活理想。這里反映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但是上部所寫的理想由開明貴族提出,下部提出的社會改革方案是一個逃避現實、迴避革命、妥協容忍的烏托邦。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歌德的一生是漫長的,也是不平凡的。他為德國人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遺產。1919年編纂竣工的《歌德全集》達143冊。他的思想是那樣廣闊,他的著作涉及到那麼多的領域,真可謂博大精深。歌德的一生中也充滿著矛盾。他生活在封建制度崩潰,資本主義欣欣向榮,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大變革年代,當時的德國雖然落後,缺乏革命的條件,但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對於這樣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不能沒有反應。歌德自己說過:「我出生的時代對我是個大便利。當時發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大事,我活得很長,看到這類大事一直在接二連三地發生。對於七年戰爭、美國脫離英國獨立、法國革命、整個拿破崙時代、拿破崙的覆滅以及後來的一些事件,我都是一個活著的見證人。因此,我們得到的經驗教訓和看法,是凡是現在才出生的人都不可能得到的。」

歌德總是積極關心現實,孜孜不倦地學習和探求,努力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但是,作為一個德國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又無法擺脫這個階級與生俱來的鄙俗和妥協性,再加上德國現實的限制,使他的思想和創作都充滿著復雜的矛盾。

D. 席勒被稱為什麼

席勒被稱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內、作家、哲學家容、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稱為弗里德里希·席勒,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作家、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另有,畫家埃貢·席勒,攝影師勞倫斯·席勒,藝術家蘇山·席勒,足球明星烏維·席勒,經濟學家卡爾·席勒等。

E. 歌德被恩格斯稱為

「歌德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但是是一個渺小的魏瑪公國的首相」

F. 歌德是

歌德

一.歌德其人其事
1.
Joharl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一1832年
歌德出生於德國的法蘭克福布,家境富裕,從小受文學熏陶,然而興趣卻是多方面的;他除了有詩歌、戲劇和小說等創作外,還是一位科學家,在解剖學和植物學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但他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寫作上。
1774年,歌德的浪漫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問世,轟動了文壇,他也因此名聞歐洲的文學界。歌德最著名的作品是〈浮士德〉,還是一部頗富哲學意味的詩劇,描寫一個屢遭挫折,但仍然堅信正義和善良的人的故事。〈浮士德〉分成上、下兩部,從構思到完成,前後共經歷六十年。詩劇反映的是人類追求生命意義的偉大精神。也由於此書,奠定了歌德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德的家裡有一個小巧精美的圖書室。有一次,他從書架上取下一本詩集,剛要讀,就被父親奪走了。父親對他說:「這是『禁詩』」,不許你讀。以後,我叫你讀甚麼,你就讀甚麼,一切都要按照規矩去做。」
一天上午,歌德趁爸爸不注意,偷偷溜進圖書室,拿起那本「禁詩」讀起來,他不但自己讀,而且叫他的妹妹也讀了。他扮演詩中的魔鬼,他的妹妹扮演別的角色,兩人又背又讀,專心極了。當時他們的父親正在理發。歌德背得起勁,聲音由低變高,忘了父親在那裡;他的妹妹大呼大叫,走上前將扮演魔鬼的哥哥一把抓住。嚇得理發匠打翻了面盆,扣到了父親身上。偷讀「禁詩」的秘密被拆穿了,歌德、受了一頓訓斥,可是感到很高興。
魏瑪公園里,歌德正在一條狹窄得僅容一人通過的小徑上散步,迎面走來了一個曾經把他所有作品都貶得一錢不值的批評家。兩人都站住了,那位批評家傲慢地說:「對一個傻子,我絕不讓路!」
「我卻相反。」歌德、微笑著站到一邊。
2.關於歌德
劉自立
筆者前幾年參加在昆明舉辦的歌德誕辰250周年學術研討會,有幸親聆中外學者暢敘有關歌德研究的最近成果,雖為門外漢,但仍不失思想上的波動。歌德現象,乘承德國人理性思維的傳統,以追求龐大的思想體系為能事,以期解決人類(起碼是歐洲)的生存與發展問題。當然,這種生存的內涵,多指文化上的生存與發展。就歌德與發展的體系而言,有學者指出其基點概括為三維世界,即神、人、魔。一般而言,人之存在,若依據神的旨意,通過奮斗,即可達於天堂;反之,若合流於魔,墮落於感官淫樂,即會淪於地獄。因此,人間的事,不可貪戀於感性之階段,必有一番柏拉圖式的超越,也就是說,必然有精神層次的歸屬。
可是,這種類似黑格爾式的「螺旋上升」,每每放棄對於人之主體性的追求,而達於「絕對精神」,就其階段論而言,人,或可以非人之超越——實在是一種桎梏——方可達於異化(雖然,黑格爾是稱其為異化之揚棄的)。僅就人本身的位置而言,浮士德的人性,其實恰恰在於他的「善、惡」並包。「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道出了人類存在之繁復矛盾的性質。黑格爾的正、反、合三段論,到了現代、後現代哲學里,已可去掉合題,從黑格爾的哲學在以後的「實踐」中被檢驗的情況來看,「合題」之出現,往往不是「揚棄」,而是「斗爭」!這樣一種斗爭造成了違背黑氏所謂客觀唯心論的本質,而達於「主觀」的意志。因此,以後的哲學家,往往對黑氏的「斗爭」哲學,報以疑惑與反對的態度。人本主義即人文主義之回歸,以德語哲學的脈絡而言,已屬主流。加之薩特的「存在先於本質」已說明,先驗規定之「絕對」精神的虛妄。人的生活道路,也就是他自己的選擇——被選擇,構成了生活與生命中的本質。類似這種主體體驗,尚包括在其它現代哲學家的主張中,如克爾凱郭爾,雅斯貝斯等。
如此一來,歌德的思想是否被擠出了現、當代哲學論證的價值以外呢?筆者以為恰恰相反。因為歌德的文本的整體框架是十分堅固的。他的「生活之樹常青」的教導,每每可以突破他自己設定的「絕對精神」,從而上升到非絕對論的生活之樹中去。生活本身的善惡,人性本身的善惡,一直以來,都是生活中人的存在的本性、本質。浮士德的當代涵意,當是他的對生命復雜性的澈底洞悉——從而反對了黑格爾的「異化」論——其實,用黑格爾的話說,浮士德的現代意義,當是一種對「異化」的異化——即從絕對的精神層面中返回到生活、生命,甚至感性世界中來。
於是,浮士德的精神,一方面,符合古典理性、信仰之價值;另一方面,又拖引出德國哲學與精神生活中的非理性訴求。這樣一來,浮士德與歌德就逾越了一種古典主義精神,接壤於現代人的思考。其實,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一直處在一種對於理性與信仰的戲謔與調侃狀態、反諷狀態之中。這就使得歌德的眼光,內含一種當代荒誕劇的芻型。這也是歌德老人的智慧,可以說超過了老黑格爾的地方。李健鳴、林兆華二先生合做上演的當代《浮士德》,是頗能理解歌德老人在當時之用心的——因為,按照古典精神或曰黑格爾精神導演一出《浮士德》,怕是不會有多少人問津的。這也就是歌德的「現代精神」之所在吧!?
重復而言,我們紀念歌德,絕不應當回到老人家的故紙堆中,以期發現那些只對古代文本有價值的任何發現;而應當了解浮士德的今天的生命價值。如若不然,浮士德也就死了,歌德也就只具「紀念」、哀悼之意義了。
任何人為地裁節人類之惡的「合題」——斗爭——信念,往往流於幻覺——這個道理已逐步為人所識,所感。浮士德之所以不朽,是他對這個過程採取一種荒誕的態度。
正是所謂「鯨吸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3.德國著名作家歌德
德國著名作家歌德的長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粒小珍珠,曾為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青年人而喜愛。明白這部小說的創作緣由,會使人更加喜愛這部作品和他的作者。
24歲的歌德因公去維茲拉,在出席一次舞會的途中、偶然認識了一個叫夏綠蒂的少女,一見鍾情。夏綠蒂是歌德的朋友凱士特南的未婚妻,時年15歲,而凱士特南卻31歲。歌德對夏綠蒂十分傾倒,便不顧一切地向她表白了愛情。這使夏綠蒂驚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訴了未婚夫,凱士特南對此表現的無所謂。歌德知道這個情況,感到十分震驚,為了自己,也為了夏綠蒂,他立即逃回法蘭克福,斬斷了這不合適的情絲。幾個月以後,他的另一個朋友葉爾查林,因為愛上別人的妻子,受不了社會輿論的指責自殺了。歌德知道這件事後,感觸很深,使用葉爾查林作原型寫了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小說,使他名噪一時。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寫這部巨著,前後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於1808年法軍入侵的時候,第二部則完成於1831年8月31日,是時他已83歲高齡。這部不朽的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歌德出生於1794年2月28日,逝世於1832年3月22日,他對世界文學寶庫的巨大貢獻,使他成為世界文化名人,每年逢他的生日,各國文藝界都舉行紀念活動。
取自 人民網

4.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l749~1832)
德國著名詩人,歐洲啟蒙運動後期最偉大的作家。他生於法蘭克 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 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但主要志趣在文學創作方面,是德國「 狂飆突進」的中堅,1775~1786他為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 做官,但一事無成,他不但沒戰勝德國市民的鄙俗氣,「相反,倒是 鄙俗氣戰勝了他」(馬克思)。於是,1786年6月他化名前往義大利 ,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只任 劇院監督,政治上傾向保守,藝術上追求和諧、寧靜的古典美。1794 年與席勒交往後,隨著歐洲民主、民族運動的高漲和空想社會主義思 想的傳播,他的思想和創作也隨之出現了新的飛躍,完成了《浮士德 》等代表作。
歌德不僅善繪畫,對自然科學有廣泛研究,其創作囊括抒情詩、 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 、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和自傳體詩歌 、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最著名的是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 煩惱》(1774)、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1774~1831)和長篇小 說《威廉·邁斯特》(1775~1828)。《少年維持之煩惱》寫一個反 對封建習俗,憎惡官僚貴族,跟鄙俗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在愛情上 更遭封建勢力摧殘打擊的少年維特憤而自殺的浪漫故事。因反映了一 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受到群眾熱烈的歡迎,使歌德從此亨有世界聲 音。《浮土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給以加工 改造。把浮士德寫成一個不斷追求、進取的理想人物;把他的知識、 愛情、政治、藝術、副業等五大發展階段,都寫成以封建政體腐敗、 感悟古典美追求的幻滅和「理性王國」藍圖之虛妄為主體內容的悲劇 階段;成為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資產階級先進人士不斷探索、追求 的藝術概括。悲劇不但結構宏偉,色彩斑斕,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和象徵手法為一體,且讓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個思想 言行都形成善與惡、行與情、成與敗的辯證發展關系。作品也因而跟 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文 學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邁斯特》分《學習時代》和《漫遊時代 》兩部,內容寫主人公走出家門尋求人生意義的故事,肯定實踐的重 要意義,認定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以專業技能力社會造福。
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即由郭沫若譯 成中文。他的《浮士德》、《赫爾曼與竇綠苔》等作品現己有了中文 譯本。

5.歌德與友人書
德國詩人歌德有一天收到友人寄來一封特重的欠資信,歌德補足了郵資打開信一看,只見一大包廢紙,上面附了一張短箋,友人捉狹的寫道:「我的身體很好,你的N」;很快的,這個身體很好的N也收到一包超重又欠資的郵包,里頭是一塊不小的石頭,上面同樣也附了短箋:「獲悉貴體康健,這塊石頭從我心上落了地--歌德」。

二.歌德作品研究

1.在魔鬼與神之間徘回
--讀歌德名著浮士德--
歌德在他的名著浮士德這本書中,有一個魔鬼的角色,他的名子叫
Mephisto,誰是魔鬼呢?它是貪欲的代表,願力的代表。願力在佛
教以地藏王菩薩為表示。貪欲存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也存在教會、
廟寺、社會之中。貪欲與願力不一定是壞事,只要心中的魔鬼聽從
神與佛的話,便會使壞事變好事。這個魔鬼伴隨著浮士德過一生。
也伴隨著我們過一生。上帝為什麼允許魔鬼在我們身上存在呢?
歌德在浮士德的天上序曲中說:
人在奮斗的時候總是容易鬆懈,
人總喜歡馬上得到絕對的寧靜;
於是我幫人類找個伴兒,
刺激他提醒他,讓魔鬼作工。
Des Menschen Taetigkeit kann allzu leicht erschlaffen,
Er liebt sich bald die unbedingte Ruh;
Drum geb ich gern ihm den Gesellen zu,
Der reizt und wirkt und muss als Teufel schaffen.
原來上帝不要我們安逸懶散,所以造出一個魔鬼來,提醒刺激我們
。他叫我們一生忙碌奮斗操勞,魔鬼表示了人類的貪欲。沒有魔鬼
,沒有貪欲,這個世界就轉不起來。魔鬼是上帝的精心設計,請聽
魔鬼與上帝的對話:
魔鬼:如果得到你上帝的允許,我將引導浮士德走我魔鬼的道路。
上帝:只要浮士德他還活在世上,我不阻止他聽你的安排。
於是魔鬼在我們的心中,貪欲也在我們的心中;然而上帝也在我們
心中,上帝在我們心中又表示著什麼意義呢?上帝表示著人類的良
知。這就是說我們的心中,存在著上帝,也存在著魔鬼;存在著良
知,也存在著慾望。兩者的關系如何呢?
浮士德說:
有兩種精神居住在我們心胸,一個要同另一個分離。
又說:
一個沈溺在迷離的愛欲之中,執拗地固執著這個塵世,
另一個猛烈地要離去凡塵,向那崇高靈的境界飛馳。
在浮士德的天上序曲中又說:
他想摘下天上最美麗的星辰,又想享受地上最多的快樂。
Vom Himmel fordert er die schoensten Sterne
und von der Erde jede hoechste Lust.
美麗的星辰錶示著上帝的良知;最多的快樂表示著魔鬼的貪欲。這
表示著人類活在世上有陰陽的兩面性:即沈迷此岸,又響往彼岸。
也就是這個陰陽兩面性,使人類活動起來,這便是易經說的:一陰
一陽之謂道。
魔鬼如何看待上帝的良知呢?魔鬼如何由此岸看彼岸呢?魔鬼說:
我們應該及時行樂,趁生命的歡樂尚未遠揚。..
振作起來吧!拋棄一切思慮,抓著這現實世界!
愛空想,猶如愚蠢的畜生,舍棄牧場上美好的青草,
卻向那乾枯的荒原四處追尋。
魔鬼贊美現實此岸。每個時代都有魔鬼,每個時代的魔鬼一個一個
倒下去,每個時代的魔鬼又一個一個的生出來。魔鬼萬歲!
而上帝又如何看待人類呢?歌德在浮士德天上序曲中說:
雖然他對我懵懵懂懂,我將引他入清凈境界。
Wenn er mir jetzt auch nur verworren dient,So werd ich ihn
bald in die Klarheit fuehren.
又說:只要人在奮斗,他便會有錯誤。
Es irrt der Mensch,solang er strebt.
就是說,人的本性原來是清凈的,後來為了避免人類的專好安逸,
才允許魔鬼的存在。魔鬼使人有錯。但最後神仍將引導人類進入清
凈境界。
由尼採的觀點的觀點,應該如何了解歌德的浮士德呢?尼采認為權
利慾望便是一切,只應該聽魔鬼的話,不要理會良心的啰嗦,因為
上帝已死亡。這種想法,在現在的人間世,泛濫不可數拾。但丁、
薄伽邱、雨果都曾經反對這種哀莫大於心死的喪盡良心行為。
康德認為魔鬼是存在的,慾望也不一定是壞事,但慾望應該服從良
心的指引。上帝對魔鬼有統治權。歌德的觀點與康德的觀點是一致
的。在彼岸,在浮士德死亡後,決定權歸上帝,魔鬼消失。
由佛教的觀點,應如何了解歌德的浮士德呢?魔鬼表示著色界;上
帝表示著空界。人在空色兩界不停的躑躅,然後了解空即色;生即
死;魔鬼即上帝。然後浮士德拋棄污染,找回了自己的本性,找回
上帝,上帝即本性。
我們應該選擇那一種人生觀呢?尼採的權利慾望?康德的慾望服從
良心?佛教的找回自己的本性?康德認為人有自由意志,又說因為
這個自由意志使人變得高貴。或許這個高貴的自由意志,使人在排
斥魔鬼的過程中,選擇了上帝!
(30.Sept.98)
2.《浮士德》研究小論文
一、篇名 : 《浮士德》研析—葛萊卿為茀麗德里克的投影
二、撰稿 : 康繼之。江姿瑩。蔡怡珏。(二年十三班 第一組)
三、基本數據 :
1. 作品名稱 : 浮士德(Faust)
2. 著作人 :
A.作者 : 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a,1749—1832)
B.譯者 : 周學普
3.出版項 : 志文出版社/ 民國67年9月初版/ 民國76年2月再版
4.頁數 : 684頁
四、前言
漫遊在歌德的作品中,細細品嘗《歌德自傳》—《詩與真實》的美
感,享受《少年維特的煩惱》的甜蜜,體會《浮士德》中的不朽,然
而,生性自由浪漫的歌德和不少少女有過酸甜苦辣的回憶,因著這些
滋味,我們不難找出在他作品中諸女主角的背後,多多少少帶有這些
少女的影子。例如∶在《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書中,熱情、浪漫、
奔放的維特彷佛就是歌德本人的化身,而女主角—美麗但已和艾伯特
訂婚的洛蒂—便成了夏綠蒂.布芙(1)(Charlotte Buff 1753~1828)這位
已定過親,使歌德被她那溫柔的無形魅力所網的女性,因此細讀著《
浮士德》,對溫雅純真的葛萊卿她那悲慘命運的慨嘆之餘,不禁使我
們聯想起,莫非她也是一位在歌德一生中留下烙印的女性?以下是我
們的探討。
五、原著摘要
研究許多知識的老博士—浮士德,對於自己所鑽研的知識逐漸感到
困惑,為了要體驗一切生活,浮士德與魔鬼梅非斯特訂下契約:魔鬼
梅非斯特自願作為浮士德的奴隸,而浮士德則以自己的靈魂作為賭注
。從此就開始了浮士德令人回味無窮的生命之旅。在一次的偶然中,
浮士德與無罪美女葛萊卿相遇,於是浮士德和葛萊卿就展開了一場熱
戀,但卻導致葛萊卿一家人走向滅亡之路。
六、正文
歌德在史特拉斯堡就讀時,與附近農村的塞森海姆牧師之女茀麗德
里克‧布莉安(Friederike Brion)相戀,然而年輕的歌德認為此時的愛
情,就有如流星一般,閃耀那一剎那最耀眼的光芒,卻無法持久,立
即消失在星空的另一端。因此歌德毅然決然的與茀麗德里克分手,但
他始終無法忘卻這可愛的人兒所帶給他的甜蜜往事,所以棄她而去的
愧疚成了他一生中無法磨滅的悔恨,也因此,他在《浮士德》這本書
中,道出了他心中的懺悔。由《德國文學入門》∶「歌德八十三歲時
所完成的最偉大作品《浮士德》,終結部份描述葛麗卿在天國滌罪後
待戀人浮士德的情景,追究其根源亦隱含有對茀莉德里克的懺悔。」
而由〈浮士德的解說〉∶「遺棄茀麗德莉克的良心苛責與被遺棄少女
的哀怨,已跟歌德當時所關心的戕殺私生子的問題結合,而以葛麗卿
的悲劇展開,逐漸形成第一部的主要情節。」歌德與茀麗德里克這決
定性的戀情不僅給予歌德刻骨銘心的感覺,也使得葛萊卿—這美麗哀
怨的無罪小市民—的生活、性格與命運逐漸在歌德筆下被塑造出來。
面對這兩位女性,我們藉由歌德與浮士德的眼睛來觀察、分析她們
的共同點,探討歌劇中那賺人熱淚的女孩是否真是這現實中被遺棄的
少女。
(1)外貌方面 ∶
由歌德自傳中,他以優美的辭藻、青春的心情和相較的眼光,一
筆一劃的把他心目中所摯愛的少女給描繪出來。他說∶「那舉止
的優雅可與百花盛開的大地比美;那面容不變的朗麗,可與澄碧
如洗的天空相競……」至於葛萊卿,浮士德以一見鍾情的狂喜心
情繪出對這美麗少女的第一印象∶「她是端莊嫻雅,但同時也有
些矜持,她低著眼睛的那種神情,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坎。她那簡
捷峻拒的語氣,使我消魂歡喜……」由文字中,我們可以窺探出
她們那高貴,有氣質但帶有一絲純真少女那羞赧的特質,悄悄地
在心中描繪出這兩位純朴少女那如花如畫般的美貌。優雅和端莊
嫻雅,可見歌德已把茀麗德里克的美貌映在葛萊卿的身上。
(2) 性格方面∶
外表並不代表一切,描述一個人的外表雖能使我們猜測出此人大
略是什麼樣的人,但若想深入一步,就只有靠了解他的性格一途
了。因此在《歌德自傳》中∶「……我細心的注意著,終於看出
茀麗德里克的人品了,光從農夫們對她的親密寒喧,也可以看出
她對他們的仁慈親切,使他們對她也充滿了好感……」而在《浮
士德》中,浮士德由與葛萊卿的對話中看出葛萊卿的性格。他說
∶「像你這樣單純天真的人,不會把自己和自己的神聖價值認清
。卑下和謙遜才是慈祥的大自然最高貴的贈品。」茀麗德里克的
愛人與善待人,葛萊卿的純真、謙誠,再再表現出一個鄉村女孩
的風貌,當然也顯現出她們性格之相像,因此印證葛萊卿果真是
茀麗德里克的化身。
由上述我們可以得知,茀麗德里克和葛萊卿,她們具有同樣朴實純真
的性格,優雅姣好的外觀,當然他們也同樣遭受到悲劇式的命運。因
此葛萊卿成為歌德筆下的第二個茀麗德里克,陪著她走向生命的終站
,引他步入上帝的懷抱(2)。到如今,因著《浮士德》的流傳,她經歷一
個個世紀,伴隨著歌德指引我們飛入德國文學的領域。
七、結論∶
歌德因為深深傷害了茀麗德里克的心,對自己的負心自責不已,而在
其中產生了不少懺悔與反省之作。《浮士德》—這創世之作—在第一部
中,也因此流露出歌德那份至深至巨的悔恨之情。

我們閱讀著歌德與茀麗德里克之間的唯美、溫柔之戀,看著浮士德和
葛萊卿之間的纏綿悱惻與永久的誓言,輕輕地為他們的愛情悲劇祈禱與
祝福。

3.歌德之人生啟示

人生是什麼?人生的真相如何?人生的意義何在?人生的目的是何?這些人生最重大最中心的問題,不只是古來一切大宗教家哲學家所殫精竭慮以求解答的。世界上第一流的大詩人凝神冥想,深入靈魂的幽邃,或縱身大化中,於一朵花中窺見天國,一滴露水參悟生命,然後用他們生花之筆,幻現層層世界,幕幕人生,歸根也不外乎啟示這生命的真相與意義。宗教家對這些問題的方法與態度是預言的說教的,哲學家是解釋的說明的,詩人文豪是表現的啟示的。荷馬的長歌啟示了希臘藝術文明幻美的人生與理想,但丁的神曲啟示了中古基督教文化心靈的生活與信仰,莎士比亞的劇本表現了文藝復興時人們的生活矛盾與權力意志。至於近代的,建築於這三種文明精神之上而同時開展一個新時代,所謂近代人生,則由偉大的歌德以他的人格,生活,作品表現出它的特殊意義與內在的問題。
歌德對人生的啟示有幾層意義,幾種方面。就人類全體講,他的人格與生活可謂極盡了人類的可能性。他同時是詩人,科學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也是近代泛神論信仰的一個偉大的代表。他表現了西方文明自強不息的精神,又同時具有東方樂天知命寧靜致遠的智慧。德國哲學家息默爾(Simmel)說:"歌德的人生所以給我們以無窮興奮與深沉的安慰的,就是他只是一個人,他只是極盡了人性,但卻如此偉大,使我們對人類感到有希望,鼓動我們努力向前做一個人。"我們可以說歌德是世界一扇明窗,我們由他窺見了人生生命永恆幽邃奇麗廣大的天空!
再狹小范圍,就歐洲文化的觀點說,歌德確是代表文藝復興以後近代人的心靈生活及其內在的問題。近代人失去了希臘文化中人與宇宙的諧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對一超越上帝虔誠的信仰。人類精神上獲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時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悶,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尋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歌德是這時代精神偉大的代表,他的主著《浮士德》是這人生全部的反映與其問題的解決。歌德與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內容就是盡量體驗這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義,了解其悲劇而努力以解決其問題,指出解救之道。所以有人稱他的浮士德是近代人的聖經。
但歌德與但丁莎士比亞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不單是由作品裡啟示我們人生真相,尤其在他自己的人格與生活中表現了人生廣大精微的義諦。

三.歌德語錄
1.忘掉今天的人將被明天忘掉。

2.幸運是靠著沉著的自信心,以及高尚的決心和當機立斷而獲得的。

3.人,只有擺進

G. 歌德的意思來源與什麼時代那個國家含義又是什麼

我跟他老人家很熟 你問對人了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詩人,他一生跨兩個世紀,正當歐洲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趨崩潰,革命力量的不斷高漲,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自己對於社會的認識,創作出當代最優秀的作品。

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於法蘭克福鎮的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他年輕時曾經夢想成為畫家,在繪畫的同時他也開始了文學創作。但是在他看到義大利著名畫家的作品時,他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與那些大師相提並論,於是開始專注於文學創作。1775--1786年他為改良現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1786年6月他前往義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任劇院監督。

歌德是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他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葛茲·馮·伯里欣根》是德國第一部現實主義歷史劇。葛茲原是16世紀德國的一個沒落騎士,他曾一度參加農民起義, 後來背叛了農民。葛茲作為一個騎士、作為一個垂死階級的代表,起來反對現存制度的行動,是騎士階級對皇帝和封建領主的悲劇性的對抗。但是,在歌德的筆下,葛茲被寫成一個反對封建暴政、爭取自由和統一的英雄,他深切的同情人民的苦難,斥責爭取權利、禍國殃民的諸侯,因而受到人民的愛戴。劇中對於當時黑暗社會的譴責,對於自由和統一的熱烈嚮往,對於個人反抗的英雄的歌頌,都表現了狂飆突進運動的精神。在藝術上,劇中採用了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方法。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部書信體小說。主人公維特是一個出身市民的青年,他嚮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從事有益的實際工作 。但是,圍繞他的社會卻充滿著等級的偏見和鄙陋的習氣。保守腐敗的官場,庸俗屈從的市民,趨勢傲慢的貴族使他和周圍的現實不斷發生沖突,他自己又陷入毫無希望的愛情之中,最後走上了自殺的道路。維特與社會的沖突 , 具有反封建的意義 ,通過維特的悲劇,小說揭露和批判了當時德國社會許多不合理的現實,表達了覺醒的德國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緒,因此,它一發表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形成了一陣維特熱,而且很快就流傳到歐洲各國,成為第一部發生重大國際影響的各國文學作品。作品講述的是24歲的歌德因公去維茲拉,在出席一次舞會的途中、偶然認識了一個叫夏綠蒂的少女,一見鍾情。夏綠蒂是歌德的朋友凱士特南的未婚妻,時年15歲,而凱士特南卻31歲。歌德對夏綠蒂十分傾倒,便不顧一切地向她表白了愛情。這使夏綠蒂驚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訴了未婚夫,凱士特南對此表現的無所謂。歌德知道這個情況,感到十分震驚,為了自己,也為了夏綠蒂,他立即逃回法蘭克福,斬斷了這不合適的情絲。幾個月以後,他的另一個朋友葉爾查林,因為愛上別人的妻子,受不了社會輿論的指責自殺了。歌德知道這件事後,感觸很深,使用葉爾查林作原型寫了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小說,使他名噪一時。

《高爾基名言》是歌德取材於古代希臘神話的一部詩劇,劇本雖然沒有寫完,但流傳下來的片段已表達出歌德年輕時代的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劇中的普羅米修斯否認宙斯的權利,反對宙斯的專橫跋扈,並且要創造和他一樣蔑視宙斯的新的人類。維特身上所缺乏的那種堅韌的性格,在這個神話人物身上得到了體現。

歌德在魏瑪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頭事務,很少創作。到義大利後,他陸續完成了早已開始的一些作品,寫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亞》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寫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節。

劇本《哀格蒙特》取材於16世紀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斗爭歷史。哀格蒙特在歷史上是一個動搖不定的貴族反對派,歌德把他寫成一個為民族的自由和統一而斗爭的、受到人民愛戴的英雄。但是他缺乏積極的行動,主張採取溫和的手段,最後被處死。劇中仍然保留著狂飆突進運動的革命情緒,但人物的反抗精神已經降低。

《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亞》取材於希臘神話,主人公伊菲格尼亞身處異國,卻能以完美的品行、博愛的胸懷感動國王,改變了那裡野蠻的風俗,建立人道和公正的准則。

歌德晚年的創作極其豐富 ,重要的如自傳性作品 《詩與真》、《義大利游記》、長篇小說《親和力》和《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抒情詩集《西方和東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這些作品表現了歌德重視實踐、肯定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思想,說明他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比前一時期有所增長。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寫這部巨著,前後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於1808年法軍入侵的時候,第二部則完成於1831年8月31日,是時他已83歲高齡。這部不朽的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雖然不如《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那樣引人,然而它以探求理想的社會制度為中心,認為人們只有在為集體福利而積極勞動中才能獲得人生的意義,思想比較開闊、積極。歌德晚年的許多抒情詩中閃爍著唯物主義、樂觀主義思想的光芒,在當時消極浪漫主義文學風行一時的德國文壇上獨放異彩。《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現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新發展。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歌德是德國民族文學的最傑出的代表,他的創作把德國文學提高到全歐的先進水平,並對歐洲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H. 被歌德稱為「詩國」和「詩人之邞」的東方國家

是中國。
我們偉大的國家被稱為『詩國』,歷史上產生了無數優秀的詩篇回。
歌德是德答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他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葛茲·馮·伯里欣根》是德國第一部現實主義歷史劇。葛茲原是16世紀德國的一個沒落騎士,他曾一度參加農民起義, 後來背叛了農民。葛茲作為一個騎士、作為一個垂死階級的代表,起來反對現存制度的行動,是騎士階級對皇帝和封建領主的悲劇性的對抗。但是,在歌德的筆下,葛茲被寫成一個反對封建暴政、爭取自由和統一的英雄,他深切的同情人民的苦難,斥責爭取權利、禍國殃民的諸侯,因而受到人民的愛戴。劇中對於當時黑暗社會的譴責,對於自由和統一的熱烈嚮往,對於個人反抗的英雄的歌頌,都表現了狂飆突進運動的精神。在藝術上,劇中採用了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方法。

I. 屈原,荷馬,但丁,歌德並稱為

是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中國)、哥白尼(波蘭)、莎士比亞(英國)、但丁(義大利)。

J. 歌德的故事

歌德是個獨生子,父母很疼愛他,對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親經常拉著小歌德到公園里遊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這些時候,父親總要教他唱些通俗易懂的歌謠,父親的用意是想在游戲中向兒子灌輸一些知識。

母親的教育藝術更不亞於父親。在歌德剛剛兩歲的時候,媽媽每天像上課一樣給兒子講故事,先從講小故事做起,並且形成習慣。然後給兒子講一些「長篇」故事。媽媽講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她是用一種教學形式來「實施」的。每當她講故事的時候,她的「故事教學」不是一個勁地「滿堂灌」,而採用像中國的章回小說形式一樣,每次講到一定階段,或是講到重要轉折關頭時,就突然停止,宣稱「休息」,然後讓歌德自己去聯想下面的情節發展,甚至讓他推想故事的結局。

小歌德總是為此作出各種猜想,有時還跑到奶奶跟前認真商量。第二天,當母親繼續講故事之前,小歌德說出自己設想的情節。他的母親常常會高興地叫起來。

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文學、音樂、繪畫多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歌德8歲時便能精通四國語言,成年後寫下了許多名著——如《浮士德》,一直流傳於世。

歌德(1749-1832)即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德國偉大詩人、劇作家。以詩劇《浮士德》聞名於世。

閱讀全文

與被歌德稱為什麼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