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張北有什麼歷史

張北有什麼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4 20:03:16

1. 河北省張北縣的來由通過什麼故事取名張北縣

民初(抄1913年)改廳設縣,疆域播襲遷,區劃應彎,號稱壩上首縣,因地處張家口以北而得名「張北」。

1935年12月底,日偽入侵,翌年1月蒙政會設察哈爾盟(治今張北),本縣屬之。
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共建立張北縣政府接管本縣,隸晉察冀邊區察哈爾省第七專區,下設一市(即張北市)九區。
1946年10月,國民黨傅作義部攻佔張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組建張(北)寶(昌)聯合縣,6月聯合縣分,成立張北縣政府。1948年12月15日,張北縣第二次獲得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舊制。1952年11月15日隸河北省張家口專區。1959年5月張家口專區,張家口市合並稱張家口市,張北縣屬之。1961年5月復置張家口專區,縣隸張家口專區。1970年改張家口專區為張家口地區,縣屬之。1993年6月底,張家口地區撤銷,並於張家口市,縣隸屬張家口市。2005年1月3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推進城市化進程,確定張北縣為第一批擴大管理許可權的縣(市),仍隸屬張家口市。

2. 張家口的歷史

張家口的發源地是現位於橋西區的堡子里一帶,這里的發展是整個張家口逐步繁榮的歷史見證。而張家口名稱的由來也和這里有密切的關系。 堡子里(亦稱下堡),明代時屬京師宣府鎮,為萬全右衛地。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指揮使張文始築城堡,名張家堡。張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東南各開一門,東曰「永鎮門」,南曰「承恩門」。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牆開一小門,曰「小北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築,所以稱「張家口」。 歷史文化 春秋時北為匈奴與東胡居住地,南部分屬燕國、代國。秦時南部改屬代郡、 上谷郡。漢時分屬烏桓、匈奴、鮮卑。隋時東為涿郡,西屬雁門郡。唐時 多屬河北道媯州、新州,少屬河東道蔚州。北宋時為武州、蔚州、奉聖州、 歸化州、儒州、媯州地。南宋時皆屬遼。元屬中書省上都路宣德府,西北 部置興和路(治今張北)。明為延慶州、保安州、雲州、蔚州及萬全都指揮 使司十二衛、所地。清時北屬口北三廳(多倫諾爾廳、獨石口廳、張家口 廳),南屬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察哈爾特別區口 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民國二十八年(19 39年)初設立張家口特別市。
1952年12月察哈爾省建制撤銷,察南、察北兩專區合並後稱張家口專區,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市為河北省直轄,並為專 區治所。1958年5月張家口市改屬張家口專區。1959年5月撤銷張家口專區, 所轄各縣劃歸張家口市。1961年5月復置張家口專區,張家口市及所屬各縣 隸屬之。1967年12月,張家口專區改稱張家口地區,轄張家口市,縣屬不變。1983年11月,張家口市改為河北省直轄市。1993年7月1日,張家口地、 市合並,稱張家口市。張家口曾為內蒙古自治區的省會所在地。 1995年5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張家口市正式對外開放。
張家口商貿
明清時期,張家口商貿興盛。1551年,大境門外開設「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類易蒙古韃靼馬匹、皮張。1570年,韃靼首領俺答臣服受封,張家口被辟為蒙漢「互市之所」。1613年,張家口堡之側築來遠堡,以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為基礎,張家口逐漸發展成為蒙漢民族貿易交往的中心。時攤鋪櫛比,商賈雲集,來遠堡外「穹廬千帳」,民族商業貿易十分興盛。1676年,清軍擊垮葛爾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門為蒙古與本部貿易的場所。到1906年各店鋪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來張家口經商者日眾。1860年,俄國商人已開始在張家口出現。1884年,英、美、法等過商人紛紛到張家口收購皮張和羊毛,張家口逐漸成為陸路大商埠,「百貨之所灌輸,商旅之所歸途」,年進出口平均銀高達15000萬兩。張家口的皮毛在國內外影響日益擴大,「天下皮裘,經此輸入海內,四方皮市經此定價而後交易」,成了譽滿中外的「皮都」。由於貨優物美,享有盛譽,「口羔」,「口皮」馳名國際市場。

3. 張家口的歷史有多久

張家口市是一座塞外古城,具有悠久歷史,歷為北方各民族雜居之地。 春秋時北為匈奴與東胡居住地,南部分屬燕國、代國。秦時南部改屬代郡、 上谷郡。漢時分屬烏桓、匈奴、鮮卑。隋時東為涿郡,西屬雁門郡。唐時 多屬河北道媯州、新州,少屬河東道蔚州。北宋時為武州、蔚州、奉聖州、 歸化州、儒州、媯州地。南宋時皆屬遼。元屬中書省上都路宣德府,西北 部置興和路(治今張北)。明為延慶州、保安州、雲州、蔚州及萬全都指揮 使司十二衛、所地。清時北屬口北三廳(多倫諾爾廳、獨石口廳、張家口 廳),南屬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國二年(1913年)屬直隸省察哈爾特別區口 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設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民國二十八年(19 39年)初設立張家口特別市。
1952年12月察哈爾省建制撤銷,察南、察北兩專區合並後稱張家口專區,劃歸河北省,張家口市為河北省直轄,並為專 區治所。1958年5月張家口市改屬張家口專區。1959年5月撤銷張家口專區, 所轄各縣劃歸張家口市。1961年5月復置張家口專區,張家口市及所屬各縣 隸屬之。1967年12月,張家口專區改稱張家口地區,轄張家口市,縣屬不變。1983年11月,張家口市改為河北省直轄市。1993年7月1日,張家口地、 市合並,稱張家口市。
真誠歡迎您到張家口來,現在國際滑雪節正在張家口舉辦!

4. 介紹一下河北張家口市的歷史!

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北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保定市,東鄰北京市,東北與承德市相連,西與山西省接壤。張家口市是河北省轄市,現轄4區(橋東、橋西、宣化、下花園)13縣(萬全、懷安、宣化、陽原、蔚縣、涿鹿、康保、沽源、張北、崇禮、赤城、尚義、懷來)。張家口人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宣化縣王家窯遺址可將其追溯到原始社會。歷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就發生在張家口的涿鹿和懷來一帶。 黃帝部落的發祥地大約在今陝西的北部,後來向東遷徙,沿著北洛水南下,到現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再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邊,向東北走,最後定居在涿鹿附近。炎帝部落的發祥地約在今陝西的渭水上游一帶。其東遷路線是沿著渭水東下,順著黃河南岸向東,到達今山東一帶。蚩尤部落,史書上又稱九黎族,是原來居住在我國東部的夷人部落。他的活動范圍大致是北自山東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東達海邊。炎帝部落東遷的結果,在山東、河南一帶與原居住在這一地區的蚩尤部落發生了沖突。經過長期的斗爭,炎帝部落被打敗,逃往涿鹿投靠黃帝部落。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部落在涿鹿進行了戰爭,結果蚩尤被打敗後逃到冀州一帶,被殺死。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不久,因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於是炎、黃部落又發生沖突,大戰於阪泉(今懷來一帶)。結果炎帝被打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戰後,炎帝部落歸順了皇帝部落,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員,進一步結合。以後,又向南發展,進展到黃河流域一帶定居下來。春秋以來,這些中原地區的居民自稱「華夏族」和「炎黃子孫」。張家口之名始於明代。由於連年戰爭,河北人口銳減。明朱棣遷都北京後,為充實京畿人口,鞏固邊防,增加兵源,與永樂二年(1404年),有計劃地從山西人煙稠密的縣、區,移民到張家口、宣化一帶,由官方築起土堡,以居新遷之民。為防禦北方游牧部族騷擾,於各地築烽火台,每台屯兵把守,士兵父子相承,並可攜眷久居耕種。由此形成的村落,以「堡」、「台」命名的甚多。城鎮屬縣各隘口均築磚城,分設參將、守備、千總、指揮、游擊等武官駐防。由於「大境門」地形險要,明宣德四年(1429年),由張文指揮負責在口南五里許建張家口堡,屯住重兵,守衛邊塞,有「武城」之稱,即今武城街名之由來。《萬全縣志·張家口概況》記載:「張家口在明代原屬萬全右衛,宣德四年(1429年)始築堡城,為與蒙古通商互市之要鎮。」相傳因其北五里有東太平山與西太平山,兩山相距數百步,對峙如門;又因該堡城為指揮張文所築,故名張家口堡,後改稱張家口。請順治二年(1645年),在大境門邊牆開豁建門,曰「大境門」。明清時期,張家口商貿興盛。1551年,大境門外開設「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類易蒙古韃靼馬匹、皮張。1570年,韃靼首領俺答臣服受封,張家口被辟為蒙漢「互市之所」。1613年,張家口堡之側築來遠堡,以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為基礎,張家口逐漸發展成為蒙漢民族貿易交往的中心。時攤鋪櫛比,商賈雲集,來遠堡外「穹廬千帳」,民族商業貿易十分興盛。1676年,清軍擊垮葛爾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門為蒙古與本部貿易的場所。到1906年各店鋪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來張家口經商者日眾。1860年,俄國商人已開始在張家口出現。1884年,英、美、法等過商人紛紛到張家口收購皮張和羊毛,張家口逐漸成為陸路大商埠,「百貨之所灌輸,商旅之所歸途」,年進出口平均銀高達15000萬兩。張家口的皮毛在國內外影響日益擴大,「天下皮裘,經此輸入海內,四方皮市經此定價而後交易」,成了譽滿中外的「皮都」。由於貨優物美,享有盛譽,「口羔」,「口皮」馳名國際市場。京張鐵路的通車和張家口火車站的建立,是張家口近代經濟發展的起點,對其城市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1905年5月,清政府批准修築京張鐵路,委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會辦。1906年1月6日,京張鐵路開始從豐台鋪軌,詹天佑在路軌上釘下第一個道釘。1980年5月,京張全線關鍵工程,長1091米的八達嶺隧道竣工。1909年7月,京張全路鋪軌完成。9月20日,張家口站為京張鐵路全線正式通車舉行慶祝茶會,招待官商各界。24日,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全長201.1公里。同年,又自張家口向西展築張家口至歸綏(今呼和浩特)鐵路,即京綏鐵路。京張、京綏鐵路的通車,大大促進了張家口工商業的發展。 1982年9月17日,國民黨政府將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特區改建為省,張家口為察哈爾省會。1037年8月27日,日軍佔領張家口,爾後成立偽「察南自治政府」。1939年初,肇建張家口特別市,成立偽市公署,張家口始設市。同年9月,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成立,首府駐張家口市。 1945年8月23日,張家口第一次解放,隨之成立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屬晉察冀邊區,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晉察冀邊區委員會均設於張家口市。同年11月改屬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1946年10月,我軍戰略轉移,撤離張家口。1948年12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張家口,復建市人民政府。1949年1月15日,察哈爾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張家口市。1952年11月7日,撤銷察哈爾省建制,張家口市劃歸河北省,為省轄市。

5. 抗日英雄張北的故事

張北是東北大學的抗日青年,整個家族慘遭日寇滅門,他懷著滿腔仇恨化名「螞蚱」單槍匹馬與日軍作斗爭。在殘酷的戰爭洗禮下,張北逐漸由一個只靠自己的獨行俠轉變為為團隊著想的革命戰士,完成一項又一項革命任務。

6. 河北省張北縣的歷史上出現過哪些有影響的人物

好像只有這兩位
宋玉泉:超塑性專家。1955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物理系。吉林工業大學教授。
柴書林:(1913—1995)少將軍銜。

7. 張家口市張北縣人文歷史

張北縣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大都留下活動的足跡,古稱"天閑芻牧之場"。長期以來,各族人民在這里繁衍生息,交往融合,共同譜寫了這塊廣袤土地的歷史篇章,創造了具有濃郁獨特鄉土氣息的燦爛文化。
商周時,本縣在內的我國北方遼闊地區活動著一個游牧部落,時人稱之"鬼方"。
春秋時,本縣屬無終國。無終為山戎族,周初歸附周,後被晉國大夫中行穆子擊敗,終為晉滅。
春秋後期,本縣為東北東胡游牧部落勢力范圍。公元前279年,燕襲破東胡,逼迫其退卻千餘里,本縣隸上谷郡地。到戰國後期已入據秦、趙、燕三國境北。 漢初,高帝劉邦北征失敗,只好跟匈奴和親,劃分疆界,自此本縣改屬匈奴,後又復歸漢,為烏桓居地。
直到北魏初,為拱衛首都平城(今大同),在北部沿邊設六個軍事據點,以防柔然族,稱六鎮。本縣置懷荒鎮(520年)。六鎮暴動失敗後,北魏政權土崩瓦解,分裂成東、西二魏,不久被北齊、北周取代。唐貞觀四年歸唐,約五十年後又轉歸契丹。
遼、金、元三代民物熙阜。遼屬西京道歸化州,稱燕子城或燕賜城。金設柔遠鎮。後設柔遠縣,復設撫州,俱治今張北,本縣大部分該州縣地。元為"腹里"之地,置隆興路高原縣,1307年,元武宗海山建中都於張北境內的旺兀察都(白城子),同大都(北京)、上都(開平,今正籃旗)並稱,成立皇室往返於大都、上都之間的巡都。皇慶元年(1312年),改隆興路為興和路。至正十八年(1358年),起義軍劉福通部將關先生、破頭潘出師山西,克大同、興和塞外諸郡,一把火燒了元中都。
明為邊徼。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興和府,四年後為元據,府廢。七年,明將藍玉再拔興和,自此本縣入明版圖。洪武三十年(1397年)置興和守御千戶所,永樂二十年(1422年),被蒙古攻破,後遷至宣化,本縣遂為韃靼勢力范圍。
明、清之際移民實邊,域地歷史性開發巨變。清順治時,本縣屬官牧地及官荒地。康熙十四年(1675年),本縣大部分屬察哈爾鑲黃旗游牧地。雍正二年(1724年),設張家口理事同知廳,漸次墾辟。民初(1913年)改廳設縣,疆域播遷,區劃應彎,號稱壩上首縣,因地處張家口以北而得名"張北"。
1935年12月底,日偽入侵,翌年1月蒙政會設察哈爾盟(治今張北),本縣屬之。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共建立張北縣政府接管本縣,隸晉察冀邊區察哈爾省第七專區,下設一市(即張北市)九區。1946年10月,國民黨傅作義部攻佔張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組建張(北)寶(昌)聯合縣,6月聯合縣分,成立張北縣政府。1948年12月15日,張北縣第二次獲得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舊制。1952年11月15日隸河北省張家口專區。1959年5月張家口專區,張家口市合並稱張家口市,張北縣屬之。1961年5月復置張家口專區,縣隸張家口專區。1970年改張家口專區為張家口地區,縣屬之。1993年6月底,張家口地區撤銷,並於張家口市,縣隸屬張家口市。2005年1月3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推進城市化進程,確定張北縣為第一批擴大管理許可權的縣(市),仍隸屬張家口市。

8. 張北清朝是什麼樣子

在清朝的抄咸豐時期,在洋務運動時提出開辦船政,當時聘請具有科學技術、熟悉船政製造和教學事務的法國人來當正監督和副監督,並和這兩位法國人簽訂了保約。保約中規定,在五年之內,教會我國學員的造船技術,使他們能夠自己獨立設計建造船隻。到1873年12月,在五年期限將滿時,我國的員工已能自己設計、建造大船了。於是船政大臣沈葆楨會同福州將軍文煜、閩浙總督李鶴年聯合上奏,以洋員教導功成,請予以獎勵並籌獎-金及遣散費。經朝廷批准,共發下賞銀及遣散費十五萬兩。在1874年沈葆楨又上奏外國教員的成績非常好,為他們請功。皇上為了表彰他們,清朝政府為他們頒發了發大清御賜金牌和大清御賜銀牌,表示鼓勵

9. 介紹一下 河北 張家口市 的歷史!

張家口市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北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保定市,東鄰北京市,東北與承德市相連,西與山西省接壤。張家口市是河北省轄市,現轄4區(橋東、橋西、宣化、下花園)13縣(萬全、懷安、宣化、陽原、蔚縣、涿鹿、康保、沽源、張北、崇禮、赤城、尚義、懷來)。
張家口人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宣化縣王家窯遺址可將其追溯到原始社會。歷史上有名的「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就發生在張家口的涿鹿和懷來一帶。

黃帝部落的發祥地大約在今陝西的北部,後來向東遷徙,沿著北洛水南下,到現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再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邊,向東北走,最後定居在涿鹿附近。
炎帝部落的發祥地約在今陝西的渭水上游一帶。其東遷路線是沿著渭水東下,順著黃河南岸向東,到達今山東一帶。
蚩尤部落,史書上又稱九黎族,是原來居住在我國東部的夷人部落。他的活動范圍大致是北自山東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東達海邊。
炎帝部落東遷的結果,在山東、河南一帶與原居住在這一地區的蚩尤部落發生了沖突。經過長期的斗爭,炎帝部落被打敗,逃往涿鹿投靠黃帝部落。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部落在涿鹿進行了戰爭,結果蚩尤被打敗後逃到冀州一帶,被殺死。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
不久,因炎帝部落要爭做霸主,於是炎、黃部落又發生沖突,大戰於阪泉(今懷來一帶)。結果炎帝被打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
戰後,炎帝部落歸順了皇帝部落,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員,進一步結合。以後,又向南發展,進展到黃河流域一帶定居下來。春秋以來,這些中原地區的居民自稱「華夏族」和「炎黃子孫」。
張家口之名始於明代。由於連年戰爭,河北人口銳減。明朱棣遷都北京後,為充實京畿人口,鞏固邊防,增加兵源,與永樂二年(1404年),有計劃地從山西人煙稠密的縣、區,移民到張家口、宣化一帶,由官方築起土堡,以居新遷之民。為防禦北方游牧部族騷擾,於各地築烽火台,每台屯兵把守,士兵父子相承,並可攜眷久居耕種。由此形成的村落,以「堡」、「台」命名的甚多。城鎮屬縣各隘口均築磚城,分設參將、守備、千總、指揮、游擊等武官駐防。由於「大境門」地形險要,明宣德四年(1429年),由張文指揮負責在口南五里許建張家口堡,屯住重兵,守衛邊塞,有「武城」之稱,即今武城街名之由來。《萬全縣志·張家口概況》記載:「張家口在明代原屬萬全右衛,宣德四年(1429年)始築堡城,為與蒙古通商互市之要鎮。」相傳因其北五里有東太平山與西太平山,兩山相距數百步,對峙 如門;又因該堡城為指揮張文所築,故名張家口堡,後改稱張家口。請順治二年(1645年),在大境門邊牆開豁建門,曰「大境門」。
明清時期,張家口商貿興盛。1551年,大境門外開設「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類易蒙古韃靼馬匹、皮張。1570年,韃靼首領俺答臣服受封,張家口被辟為蒙漢「互市之所」。1613年,張家口堡之側築來遠堡,以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為基礎,張家口逐漸發展成為蒙漢民族貿易交往的中心。時攤鋪櫛比,商賈雲集,來遠堡外「穹廬千帳」,民族商業貿易十分興盛。1676年,清軍擊垮葛爾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門為蒙古與本部貿易的場所。到1906年各店鋪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來張家口經商者日眾。1860年,俄國商人已開始在張家口出現。1884年,英、美、法等過商人紛紛到張家口收購皮張和羊毛,張家口逐漸成為陸路大商埠,「百貨之所灌輸,商旅之所歸途」,年進出口平均銀高達15000萬兩。張家口的皮毛在國內外影響日益擴大,「天下皮裘,經此輸入海內,四方皮市經此定價而後交易」,成了譽滿中外的「皮都」。由於貨優物美,享有盛譽,「口羔」,「口皮」馳名國際市場。
京張鐵路的通車和張家口火車站的建立,是張家口近代經濟發展的起點,對其城市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1905年5月,清政府批准修築京張鐵路,委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會辦。1906年1月6日,京張鐵路開始從豐台鋪軌,詹天佑在路軌上釘下第一個道釘。1980年5月,京張全線關鍵工程,長1091米的八達嶺隧道竣工。1909年7月,京張全路鋪軌完成。9月20日,張家口站為京張鐵路全線正式通車舉行慶祝茶會,招待官商各界。24日,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全長201.1公里。同年,又自張家口向西展築張家口至歸綏(今呼和浩特)鐵路,即京綏鐵路。京張、京綏鐵路的通車,大大促進了張家口工商業的發展。
1982年9月17日,國民黨政府將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特區改建為省,張家口為察哈爾省會。1037年8月27日,日軍佔領張家口,爾後成立偽「察南自治政府」。1939年初,肇建張家口特別市,成立偽市公署,張家口始設市。同年9月,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成立,首府駐張家口市。
1945年8月23日,張家口第一次解放,隨之成立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屬晉察冀邊區,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晉察冀邊區委員會均設於張家口市。同年11月改屬察哈爾省,張家口為省會。1946年10月,我軍戰略轉移,撤離張家口。1948年12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張家口,復建市人民政府。1949年1月15日,察哈爾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張家口市。1952年11月7日,撤銷察哈爾省建制,張家口市劃歸河北省,為省轄市。

10. 張北縣歷史

商周時
本縣在內的我國北方遼闊地區活動著一個游牧部落,時人稱之"鬼方"。
春秋時
本縣屬無終國。無終為山戎族,周初歸附周,後被晉國大夫中行穆子擊敗,終為晉滅。 春秋後期,本縣為東北東胡游牧部落勢力范圍。公元前279年,燕襲破東胡,逼迫其退卻千餘里,本縣隸上谷郡地。到戰國後期已入據秦、趙、燕三國境北。 漢初,高帝劉邦北征失敗,只好跟匈奴和親,劃分疆界,自此本縣改屬匈奴,後又復歸漢,為烏桓居地。
北魏初
直到北魏初,為拱衛首都平城(今大同),在北部沿邊設六個軍事據點,以防柔然族,稱六鎮。本縣置懷荒鎮(520年)。六鎮暴動失敗後,北魏政權土崩瓦解,分裂成東、西二魏,不久被北齊、北周取代。唐貞觀四年歸唐,約五十年後又轉歸契丹。
遼、金、元
遼、金、元三代民物熙阜。遼屬西京道歸化州,稱燕子城或燕賜城。金設柔遠鎮。後設柔遠縣,復設撫州,俱治今張北,本縣大部分該州縣地。元為"腹里"之地,置隆興路高原縣,1307年,元武宗海山建中都於張北境內的旺兀察都(白城子),同大都(北京)、上都(開平,今正籃旗)並稱,成立皇室往返於大都、上都之間的巡都。皇慶元年(1312年),改隆興路為興和路。至正十八年(1358年),起義軍劉福通部將關先生、破頭潘出師山西,克大同、興和塞外諸郡,一把火燒了元中都。
明朝
明為邊徼。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興和府,四年後為元據,府廢。七年,明將藍玉再拔興和,自此本縣入明版圖。洪武三十年(1397年)置興和守御千戶所,永樂二十年(1422年),被蒙古攻破,後遷至宣化,本縣遂為韃靼勢力范圍。
明、清之際
明、清之際移民實邊,域地歷史性開發巨變。清順治時,本縣屬官牧地及官荒地。康熙十四年(1675年),本縣大部分屬察哈爾鑲黃旗游牧地。雍正二年(1724年),設張家口理事同知廳,漸次墾辟。民初(1913年)改廳設縣,疆域播遷,區劃應彎,號稱壩上首縣,因地處張家口以北而得名"張北"。 1935年12月底,日偽入侵,翌年1月蒙政會設察哈爾盟(治今張北),本縣屬之。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共建立張北縣政府接管本縣,隸晉察冀邊區察哈爾省第七專區,下設一市(即張北市)九區。1946年10月,國民黨傅作義部攻佔張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組建張(北)寶(昌)聯合縣,6月聯合縣分,成立張北縣政府。1948年12月15日,張北縣第二次獲得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舊制。1952年11月15日隸河北省張家口專區。1959年5月張家口專區,張家口市合並稱張家口市,張北縣屬之。1961年5月復置張家口專區,縣隸張家口專區。1970年改張家口專區為張家口地區,縣屬之。1993年6月底,張家口地區撤銷,並於張家口市,縣隸屬張家口市。2005年1月3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推進城市化進程,確定張北縣為第一批擴大管理許可權的縣(市),仍隸屬張家口市

閱讀全文

與張北有什麼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