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洋中的古大陸距今有多久歷史
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與眾不同的世界地圖。在這幅地圖上,澳大利亞北移,與日本列島、東南亞相連在一起,非洲大陸的一部分分離出來,印度洋中島嶼密布,南加里弗尼亞脫離美洲大陸,成為孤島,地中海中「長統靴」狀的義大利半島消逝得無影無蹤……
這是美國宇航局於1976年發射的「激光地球力學衛星」運載的文字材料,對840萬年以後的地球狀況作出的「答案」。無獨有偶,當人類對古老的往昔進行考察時,竟意外地「發現」地球上曾經存在過雷姆里亞大陸。
關於雷姆里亞大陸的大膽假設由來已久,而且近乎神奇。早在19世紀後半葉,地質學家們就開始探討非洲南部與印度半島之間是否存在過「地橋」——雷姆里亞大陸的問題。特殊哺乳類動物生息的馬達加斯加島、巨大陸龜生活的阿爾達布拉群島、塞席爾群島、馬爾地夫群島、拉克代夫群島等等,從非洲南部一直延續到印度半島南端之間。據此,地質學家們推測,這些島嶼莫非是古大陸的殘余?
奧地利史前地理學家梅爾希奧爾·紐馬伊亞,在其1887年出版的著作《古代大陸》中,描繪了侏羅紀(爬蟲類時代中葉)的世界地圖,在這張地圖上,「巴西·衣索比亞大陸」的角落,延伸到「印度·馬達加斯加半島」。這表明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曾是一個相互聯結的整體。
奧地利地質學家愛德華·杜斯認為,古生代(魚和無脊椎動物的時代)南半球存在過一個廣袤的「貢達瓦納大陸」,而北半球則存在過「北阿特蘭提斯大陸」和「安格拉大陸」,他的論點發表在1880年出版的《地球表面》一書中。
德國生物學家思勒斯特·海因里希·赫凱爾發現,一種栗鼠與猿雜交的動物「雷姆爾」,原來生活在馬達加斯加,但在遠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馬來半島也能見到。據此,他斷定,馬達加斯加與印度之間的「地橋」直到新生代(哺乳類動物的時代)依然存在,而且,他還認為沉沒的大陸很可能就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英國動物學家菲力浦·斯科雷特在赫凱爾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議將這個消逝的「地橋」命名為「雷姆里亞」。
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威格納(1880—1930),在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大陸和海洋分別由質地不同的花崗岩和玄武岩構成,因此在很長一段地質年代裡,大陸一直在海洋上漂移,不斷發生分離、結合,從而形成今天地球表面陸地與海洋的分布狀況。
威格納認為,在古生代,大陸是一個整體,名叫「潘加阿大陸」,中生代(恐龍時代)發生漂移,新生代第四紀冰川來臨時,發生分裂。假如威格納的論點成立的話,那麼分離的陸地之間分布著不同的生物也就不難理解了,「地橋」——雷姆里亞大陸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了。
然而,文獻資料和神話故事對消逝大陸的描繪,卻令人深信不疑。
公元前1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提奧多羅斯,記載了一個名叫伊安比羅斯的商人,漂泊到南方大洋中一塊陸地上的奇特而又曲折的經歷。
這個商人途經阿拉伯,前往「香料之國」。不料,途中被海盜抓去,帶到衣索比亞,他與另外一個囚徒偷偷地准備了6個月的干糧,駕著輕舟逃離虎口,向南行進,在海上漂流4個月後,被海風吹到一座島上。
這座島周長約900公里,氣候四季如秋。居民的體形奇特,但並不醜陋,他們性格敦厚,知識豐富,精通占星術,使用獨特的拼音字母,在圓柱上寫有文字,人均壽命達150歲,無貧富差別,男女平等。島上生長著一種葦草,果實可以吃,還有溫泉、冷泉,賦予人類健康和長壽,島的周圍海中有7座小島,亦有居民居住。
這個商人在島上生活了7年,最後輾轉印度、波斯(今伊朗)返回希臘。
這則故事自然會使人聯想到柏拉圖筆下的「樂園」——阿特蘭提斯,同時,也使人聯想到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在《魯濱遜漂流記》中描寫的魯濱遜的奇特經歷,可以食用的葦實可能指的就是稻米。
提奧多羅斯還記載了東方理想國——潘海伊亞。這是一個與阿拉伯進行香料和葯品交易的國度,有7座城市,最大的是帕拉那。城中有一座富麗堂皇的大神廟,景緻優美,樹木、草地、花園、水流融為一體,相映成趣,可愛的小鳥啁啾鳴叫,大象、獅子、豹等動物一應俱全。居民都喜愛武術,普遍使用兩輪馬拉的戰車。
居民分為三個階層,即祭司與手工業者、農夫、士兵與牧民,祭司權勢炙人,生活奢華。每年島民選出三人共同治理國家,實行「三頭政治」。居民個人擁有的財產通常是房屋和庭院。一般居民普遍穿羊毛衣服,男女均配戴黃金飾品,貴重金屬礦產豐富,但不準攜帶出境。
阿拉伯地理學家們認為島的周長將近5000公里。據4000年前的埃及王國時期紙草文獻記載,漂泊到島上的船員們,在世外桃源般的島上開始生活後,這座島嶼的統治者——大蛇便出來勸告道:「這座島嶼不久即將沉沒。」
希臘人從遠古時代起,一直稱呼傳說中消逝的大陸居民為「普利塞利里特人」,據說這個大陸氣候宜人,土地肥沃,人丁興旺,後來因為觸犯神靈而沉入大洋底部。
斯特拉波、普利里烏斯等古希臘、羅馬學者,均寫過東方大洋中的大島「塔普羅巴賴」的事情。
古代泰米爾族歷史學家們對自己祖先的發祥地進行考察堅信,在遙遠的古代,祖先們生活在位於赤道附近一塊名叫「納瓦拉姆」大島的南部,大陸的首都「南馬德拉」後來沉入印度洋海底。
泰米爾族使用的語言是泰米爾語,迄今在印度次大陸南端馬德拉斯邦、斯里蘭卡等地仍在使用。這種語言是南亞德拉維亞語系中,遠古時期最為發達的一種書面語。這一系列的文獻記載和神話傳說都說明印度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鮮為人知的「雷姆里亞大陸」。
最近,前蘇聯語言學博士、地理學會員亞歷山大·孔德拉特夫在其著作《三個大陸的秘密》中,從語言學角度探討了南亞德拉維達語系與雷姆里亞大陸的關系。通過將印度文明中代表性的遺址摩亨佐·達羅、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和護符中的象形文字輸入電腦,與其它地區的語言進行比較後發現,它們吸收了蘇美爾人的語言,與德拉維達語最為接近。因此他認為印度文明與蘇美爾文明起源於同一個文明,而這個更為古老的文明已伴隨著雷姆里亞大陸的消逝而煙消雲散。
盡管雷姆里亞這一名稱在19世紀即已出現,但是對印度洋的正式調查則始於20世紀60年代。
1968年,美國斯庫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對印度洋中央海嶺,進行了科學調查,發現大西洋底有四條南北走向的大海嶺,其中兩條大海嶺今天仍在不斷增大。活躍的海嶺與不活躍的海嶺為何能同在一個大洋底部呢?至今仍無法解開其中的奧秘。
馬達加斯加島、塞席爾群島,以及澳大利亞西部的布羅肯海嶺作為古大陸的一部分,是怎樣從周圍的大陸中分離開來的呢?這還是一個令人難以解釋的謎。
科學調查結果表明,對印度洋底部地形最為復雜的西北部馬斯卡林海域進行鑽孔地質調查,發現這一帶海底下沉了一千幾百米。這是在數千萬年的地質年代裡發生的。
根據板塊結構理論,喜馬拉雅山與印度洋是由於共同的成因形成的,由於印度板塊向正北方向移動約5000公里,與亞洲板塊相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那麼,在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中,雷姆里亞大陸沉浮如何呢?據考察,這個變動發生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4500萬年前。
最新調查結果表明,印度洋海底地殼活動頻繁,有些部分持續下沉,有些部分在不斷增長。這些緩慢不斷的變化是否可以作為雷姆里亞大陸曾經存在的一個有力證據呢?
2. 連雲港市歡墩鎮歷史有多久
歡墩地處蘇魯兩省三縣交界處,環繞江蘇省最大的人工河---石樑河水庫;總面積89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耕地2.4萬畝,人口4萬之多,交通便捷,327國道橫穿東西緊鄰山東省臨沂市商品批發市場,市商貿雲集之地。鎮區內建有「蘇魯貿易市場」,歷史上為魯南地區規模較大的集市之一;迄今為止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而當時也是由一代歷史偉人齊王,魯王和孔子三位共同命名;因而得來!歷朝歷代延續至今,成為千年古鎮~早在1871年,江蘇省的京劇發源地就是我們現在的「歡墩埠」村!這也使我們的歡墩有著濃郁的文化底蘊和聲聲不息。
1911年,民國時間十三鄉政府駐地設在歡墩鎮,十三鄉鄉長為李太昂。而現在的班庄鎮,1925年的地圖上他們的地名根本就不存在;歷史記載這一點毋庸置疑;三年後的1914這一年我們的歡墩小學成立,時至今日已有百年歷史之久,而且日益壯大;歡墩小學的教師隊伍也在首屆班庄舉辦的2014文化廣場美食節中驕傲的取得了第一名的桂冠~從古至今獲得的榮譽也數不勝數!1928 年,由陳享州在蘇北贛榆歡墩埠小學建立第一個黨支部;1915年,少數民族回族來歡墩落戶,到現在發展成為全縣唯一一個贛榆回民村;1960年,江蘇公安廳在全縣設立第一個歡墩鎮派出所。有當時榮任第一代民警,依然健在的王濟勝老人作證~歡墩鎮每年農歷四月古會的由來是因2500年前齊魯和好,國泰民安,慶祝和魯王婚慶,均在歡墩鳳凰墩上歡慶三天,因此而來;任古代歷史變遷,但這一歡慶方式從未改變,年年如此;1972年,贛榆在歡墩建立了第一個黨校,第一任校長為84歲依然健在的退休幹部劉立申擔任;
歷年來,歡墩曾被授予「蘆筍之鄉,黑莓之鄉」的桂冠,產品也曾出口銷往東南亞··世界各國;1986年,歡墩鎮是省,市,縣命名的建築之鄉,受黑龍江。大慶市政府多次嘉獎享有「建築之鄉」的美譽。全鎮擁有近萬名建築鐵軍,分布在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多項工程或「魯班獎」「揚子獎」「瓊花獎」勤勞的歡墩人民用他們的雙手努力著為我們的家鄉爭光添彩;建築之鄉的頭銜與他們的付出密不可分;這就是我們的歡墩,本該實至名歸!
3. 項王故里有多久歷史了
項王故里原來有坊,有廟,有僧人照管。至清初坊毀廟圮,僧人他去,僅剩庭院回中斜立著答大槐樹一棵和古桐樹數株。古槐樹相傳為項王幼年所植。據說原來的樹干已死,這是從根部重發的。 古槐西北角有一石碑,高6尺,寬2尺,上面鐫刻"項王故里"四個大字,此碑為康熙四十年(1763年)知縣胡三俊所立。 1931年,國民黨西北軍張華棠師長率部住宿,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倡導復修項王故里。在古槐樹旁建草亭一座,命名為"槐安亭"。又在院內建草廳三間,建項里小學,藉以維護古跡。1935年,宿遷縣長張乃藩,又在原有基礎上擴建。邀請鄉紳商董舉辦菊花會,以饋菊賞金名義集資,建起"英風閣"。英風閣內,集史冊中項羽傳記、前人詩文、時賢題詠、陳列懸掛,供人觀賞。 所以,現在的項王故里景點大部分應該是1931年以後尤其是建國後建立的了。
4. 龐貝古城有多久的歷史
龐貝(Pompeii)
[編輯本段]
古羅馬城市。龐貝城是亞平寧半島西南角坎佩尼亞地區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西北離羅馬約240公里,位於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維蘇威火山西南腳下10公里處。西距風光綺麗的那不勒斯灣約20公里,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勝地,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龐貝在當時屬於中小城鎮,但由於被火山灰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較完整,從1748年起考古發掘持續至今,為了解古羅馬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古城略呈長方形,有城牆環繞,四面設置城門,城內大街縱橫交錯,街坊布局有如棋盤。據記載,龐貝城是由奧斯坎斯部落興建的,它已是一座人口稠密,商旅雲集的小城。公元前89年,龐貝城被羅馬人佔領,成為羅馬帝國的屬地。到公元79年為止,這里已經成為富人的樂園,貴族富商紛紛到此營建豪華別墅,盡情尋歡作樂。龐貝城人口超過2.5萬人,成為聞名遐邇的酒色之都。重要建築圍繞市政廣場,有朱庇特神廟、阿波羅神廟、大會堂、浴場、商場等,還有劇場、體育館、斗獸場、引水道等羅馬市政建築必備設施。作坊店鋪眾多,都按行業分街坊設置,連同大量居民住宅,構成研究羅馬民用建築的重要實物。富裕之家一般均有花園,主宅環繞中央天井布置廳堂居室,花園中有古典柱廊和大理石雕像,廳堂廊廡多施壁畫(見龐貝壁畫),是古典壁畫重要的遺存。這些壁畫都有較高水平,它們被發現後,對歐洲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影響甚大。
羅馬古城龐貝約建於公元前7世紀,距維蘇威火山10公里。公元79年8月24日,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被湮沒。龐貝城在地下沉睡了千餘年後,終於被人發掘。出土後的龐貝城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700米,城內面積1.8平方公里,有城門七扇。城內四條大街,呈「井」字形縱橫交錯。主街寬7米,由石板鋪就,沿街有排水溝。城內最宏偉的建築物,都集中在西南部一個長方形的公共廣場四周,廣場周圍設有神廟、公共市場、市政中心大會堂等建築物,這里是龐貝政治、經濟和宗教的中心。廣場的東南方,是龐貝城官府的所在地,廣場的東北方則是繁華的集貿市場。另外,城內還有公共浴池、體育館和大小兩座劇場,街市東邊則有可容納1萬多名觀眾的圓形競技場。
千年古城一夜消失
[編輯本段]
早在公元前8世紀,依託於地中海天然良港的一座小漁村龐貝,逐漸發展為城市。幾百年之後,它商賈雲集,成為僅次於義大利古羅馬的第二大城。它北距羅馬300公里,西接著名的西西里島,南通希臘與北非。龐貝城內那神奇的太陽神廟、巨大的斗獸場、恢宏的大劇院、靈驗的巫師堂以及新奇的蒸氣浴室和眾多的商鋪以及娛樂場館,不知吸引了地中海周城邦多少富商和貴族。加上億萬年來城北那維蘇威火山因多次噴發而帶來的奇異岩漿土、火山石以及地熱溫泉,更使龐貝聲名遠播:那一大片略帶焦味的肥沃岩漿土,使龐貝出產的葡萄個大汁甜,釀酒絕佳,成了各地貴族爭購的上品;那晝夜不絕的地熱溫泉,不但誘人入浴,更吸引許多貴族、富商紛紛來到龐貝造花園、建別墅,並連片開發娛樂場館,使龐貝很快成為煙柳繁華之地。尤其是黑中透著亮紅的火山石,因有止痛、安神、止血的神奇功效,人人爭相擁有。然而誰能料到龐貝身旁的這座火山,突然會在某一天蘇醒過來,張開血盆大口瞬間吞下了聲名遐邇的龐貝城!
維蘇威火山海拔1277米,據地質學家們考證,它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數千年來它一直在不斷噴發,龐貝城就是建築在遠古時期維蘇威火山一次爆發後變硬的熔岩基礎上的。可是,公元初前,著名的地理學家斯特拉波根據維蘇威火山的地形地貌特徵斷定它是一座死火山,當時的人們完全相信他的這一論證,對火山滿不在乎。火山的兩側種上了綠油油的莊稼,平原上到處遍布著檸檬林和橘子林,還有其它果園和葡萄園,他們萬萬沒料到這座「死火山」正在醞釀著一場毀滅性的大災難。公元62年2月8日,一次強烈的地震襲擊了這一地區,造成了許多建築物的毀塌,我們今天在龐貝城看到的許多毀壞的建築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過後,龐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華,然而,龐貝還沒來得及從那次地震中復甦過來,在公元79年8月24日這一天,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了。
瞬息之間,火山噴出的灼熱的岩漿遮天蔽日,四處飛濺,濃濃的黑煙,夾雜著滾燙的火山灰,鋪天蓋地降落到這座城市,空氣中彌漫這令人窒息的硫磺味。很快,厚約5.6米的熔岩和火山灰毫不留情的將龐貝從地球上抹掉了。
那是公元79年8月的第一個禮拜天,正在祈禱的古羅馬一位大酒商之妻突然胸口劇痛,咯血不止,女兒索菲亞急得嗚嗚直哭。正在此時未婚女婿卡洛聞訊趕來,他自告奮勇地騎快馬去龐貝老家拿取止血石。羅馬去龐貝300餘公里,樹木森森山道崎嶇,強盜出沒,充滿險情,這令多情的索菲亞抉擇兩難。卡洛明白未婚妻索菲亞的擔憂,他說:「我已有十幾年的騎術,又是強壯的武士,輕車熟路,兩晝夜時間我一準趕回來!」未等索菲亞應諾,一身戎裝的卡洛帶著幾名助手絕塵而去!
母親兩天來咯血不止,索菲亞兩夜不眠,她心中一直在盤算著卡洛的歸程。第二天開始她一直倚門遠望,盼著熟悉的馬蹄聲在她的耳邊響起,但不知為什麼直到第四天、第五、第六天未婚夫還是沒有出現在她眼前。待到聖誕節之後,她才隱隱聽到一則凶訊:8月的一夜,維蘇威神山張開火口,噴發出沖天的血紅岩漿,方圓幾百里頓時成了一片火海!……
千年名城龐貝從此一夜消失了!火山噴發後好長時間才冷卻下來。大劫後牧馬人發現:過去非常熟悉的幾十萬頃林場、草場以及與林地接壤的繁華龐貝城都不見了,眼前只有火山岩漿冷卻後留下的一條一條像河流的長長焦土地帶,周圍一片死寂,靜寂得讓人生憂!
算算災難發生的時間,正是卡洛趕到龐貝取止血石的那一夜。未婚夫一去不返,從此地中海四處響起了《傷心欲絕的索菲婭》民歌聲……
5. 湖南邵陽灘頭鎮的歷史有多久
灘頭鎮位於隆回縣的東南方,地處隆回、邵陽和新邵三縣的交界地,距縣城30公里,上瑞高速隆回出口4公里。全鎮轄87個村,3個居委會,671個村民小組,18974戶,74089人,總面積198.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846畝,其中水田43689畝,旱土18906畝。
灘頭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始建於隋朝,是全國七十二古鎮之一,也是國家現代「民間文化繪畫之鄉」,現被列為湖南「十五」小城鎮建設的重點鎮。灘頭年畫、香粉紙和色紙俗稱「灘頭三絕」,享譽中外。特別是灘頭年畫是湖南唯一的傳統木板手工水印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於1994年在國家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展」中,榮獲銀獎;在2003年中國文物學會舉辦的首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品展中獲金獎。我國文壇巨匠魯迅先生年畫目錄的第一號收藏珍品就是灘頭年畫《楚南灘鎮新刻老鼠娶親全本》。現在灘頭年畫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搶救的文物。
灘頭山美水美、人傑地靈。這里錦綿起伏的群山,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楠竹,清澈見底的溶洞溪水,古樸淳厚的民風為灘頭增添了靈氣。著名學者教授李劍農就誕生在這里,他是同盟會會員,曾追隨孫中山、黃興鬧革命,先後留學日本、英國,學術淵溥,著有《中國經濟史》、《政治學概論》等,倡辦了「松坡中學」(今隆回一中前身),任董事長。抗日戰爭時期灘頭籍高級將領劉建章(新6軍副軍長)、李濤(22師師長)等率遠征軍在印度、緬甸等國配合盟軍抗擊日本法西斯,戰果累累。
灘頭特色資源十分豐富。天應石為世界獨一無二的礦產,儲量比較豐富,具有護膚美容保健多種功能,開發前景十分樂觀。以天應石為原料的香粉紙,飲譽中外。以楠竹為原料的紙藝加工源遠流長,起於明朝。灘頭色紙在乾隆年間為朝廷貢品,也正因此,灘頭鎮曾有「莫說灘頭口岸小,四十八個錢米流」的美稱。
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開發和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先後投資完成了雙龍開發區、城東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灘頭泥浴山莊、灘頭紙業工業園、灘頭造紙坊和年畫博藝村已全面啟動;現已擁有萬畝楠竹基地、 萬畝烤煙基地,千畝雜交制種和雜糧種埴基地。以南瓜為主的農副產口加工基地也開始投入生產,發展趨勢良好,前景十分廣闊.
為加快灘頭經濟發展,提升城鎮品位,鎮黨委、政府在搞好硬體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大力優化經濟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並出台有關的優惠政策。灘頭已成為最理想的投資場所,灘頭人民熱情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前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
6. 沙烏地阿拉伯有多久歷史了
至2015年,沙烏地阿拉伯也有265年歷史。
沙烏地阿拉伯始建於1750年的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一名名為穆罕默德·本·沙特(Muhammad bin Saud)的當地國王與一名伊斯蘭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瓦哈卜(Muhammad Abd Wahhab)一起建立了新的政體。在之後的150多年中,沙烏地阿拉伯家族的勢力時起時落,為爭奪半島的控制權不斷地與埃及(其實為奧斯曼帝國半獨立的一部分)、奧斯曼帝國發生沖突,並先後兩次失去政權。現代沙烏地阿拉伯是由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特所一手建立的。
1902年阿卜杜勒·阿齊茲率領一隊人馬從其家族避難地科威特出發,從敵對的拉希德家族(Rashid)手中一舉奪回利雅得。在1913至1926年間,阿卜杜勒-阿齊茲相繼征服了內志(納季德)和漢志(希賈茲)兩部分領土。1926年1月8日,阿卜杜勒-阿齊茲成為其統治的領土上的國王。1927年5月20日簽署的《吉達條約》使得沙烏地阿拉伯正式脫離英國的統治獨立。1932年9月22日,沙烏地阿拉伯正式宣布統一。1938年3月3日在沙烏地阿拉伯地底下所發現的石油永遠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伊本·沙特國王注意同鄰國結好;整頓行政機構,建立內閣制度,劃一全國行政;引進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發展交通、郵電、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1933年,把面積93.2萬平方公里的石油開采權租讓給美國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期限為66年。該公司於1938年在哈薩的達曼地區發現了大量石油。石油的發現和開采使沙特王國經濟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1953年,伊本·沙特去世。沙特(1953~1958,1960~1964在位)、費薩爾(1958~1960,1964~1975在位)、哈立德(1975~1982在位)先後繼任國王。1982年 6月哈立德病逝,法赫德·伊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繼位。對內鼓勵私人投資發展經濟;對外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維護民族獨立,反對霸權主義,主張加強阿拉伯世界和伊斯蘭世界的團結。
7. 沙琅鎮多久歷史有多少年
沙琅鎮位於電白縣北部,自古有「上佛山,下梅菉,小沙琅」之美譽。隋、唐代為電白縣南境,明立得善鄉一圖,明嘉靖五年(1526)設置獅子堡,清雍正九年(1731)設沙琅巡檢司於獅子堡,民國為第四區。解放後曾為電白六區和十三區,1953年9月為沙琅、大歷鄉。1958年9月隸東風人民公社,1959年6月置沙琅人民公社,1983年11月置沙琅區,1987年撤區建鎮。全鎮總面積8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8.2平方公里),下轄15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2012年末戶籍總人口83430人(其中城鎮人口2.8萬人)。沙琅鎮地處電白縣山區六鎮中心,三茂鐵路貫穿全境,有省、縣道6條,交通便利;擁有全縣最高大壩(38米)、總庫容達5670萬立方米的黃沙水庫和全境最長的母親河--沙琅江,水源充沛。沙琅江西部平原居多,東部屬丘陵地帶。鎮內物產豐富,盛產荔枝、龍眼、香蕉、甘蔗、大米、北運菜、木材、南葯(檳榔、胡椒、砂仁、八角、藿香、沉香)和金錢龜、石龜、鱉等。自建鎮以來,先後榮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鎮、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廣東省衛生先進鎮、省中心鎮、省第二批「小城鎮健康發展綜合試點鎮」、全國重點鎮、茂名市文明鎮等榮譽稱號。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宜居示範城鎮」,沙琅鎮尚唐躍進村被評為「廣東省宜居示範村莊」,沙琅鎮及尚唐村獲批為廣東省第一批名鎮名村創建點之一。
8. 唐朝村的歷史有多久
你說的「唐朝村」,應該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的一個偏遠山寨——唐朝侗寨(包括唐朝村、知了村),坐落於廣西、貴州兩省交界的高寒山上,海拔960米以上,以邊、偏、高、窮聞名,又自古以其完整而古老的侗族文化、繁榮的侗族文藝聞名於黔桂一帶侗鄉。是黎平東南部數千戶侗家的祖籍地和文化之源,是侗寨遷徙歷史上的重要古道,距離黔東南入口——水口鎮25公里。 唐朝侗寨坐落於苗江中斷橫斷山上,以山底小溪為界,分兩個村:唐朝村和知了村,含唐朝大寨、知了寨、歸滾寨、歸喜寨、良拜寨五寨,1300戶侗族苗族人家共5000多人,僅溪南的唐朝大寨就近700戶2500多人。由於她地處三省交接地,地接高山、丘陵,貴州、廣西邊界上的唐婢高岡、陸蘇坡關隘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成為侗族先民遷徙過程中的軍事要地。唐朝侗寨一直是個人口大寨,史書記載「千戶唐朝」。有史以來,唐朝侗寨因戰亂、天災、寨火等影響而不斷發生遷徙。清末、民國初年到解放後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等,許多唐朝人到貴州東南部中潮區、永從區、洪州區等乞討過活,當長工,流浪的也有,其中有個原因是當地與唐朝有許多血緣、淵源關系。以至後來許多定居當地。時隔多年,人們常常來往探親尋祖。清明時節來唐朝給祖墳上香。 關於唐朝侗寨的立寨,一些學者認為,侗族先民與苗族先民最初開發廣西三江侗族地區的苗江時候,是沿江爭先佔領土地,侗族操右,苗族操左,直至今天孟寨地區,侗族搶先佔據,在江右立孟寨,苗族後到江左,立寨坳。侗族又繼續北上,搶先佔今青唐山,立寨唐朝,切斷苗族北上的道路,建唐朝政權,與苗族在苗江下游建立的同樂政權對立。唐朝侗寨由此而來。後經兩族人民交流,漸漸地,唐朝侗寨也融入苗族人,成為一個民族雜居大寨。至於先民開發苗江是在什麼時候,相關學者已經考證過約在一千年前,如經過考證,座龍寨立於1468年。 另據相傳,唐朝侗寨在古代初始立寨時,是一個侗族、苗族對峙分半情形的山寨。今溪水以北為侗族,溪水以南為苗族。這與上面的「搶先佔今青唐山,立寨唐朝,切斷苗族北上的道路,建唐朝政權」相適應。以南的苗族最初不住在青唐上現今寨址,而在青唐山上的「務岑」(今唐朝橫嶺林場地帶),人們稱之為「高山苗」,侗語miiul gaosjenc 。唐朝寨的苗族吳氏起初只敢在青唐山山樑上建寨,其名已不得,經十幾代,約250年,苗吳氏由青唐山的山樑遷至今天的唐朝歸包山歸包泉一帶,經五代,約130年,後才遷到今天的唐朝寨,於寨至今四代約100年。苗吳氏約有480年歷史。由此推測。苗吳氏約於公元1500年(即明朝末期)。 與此同時,唐朝苗族龍氏大概也是從這個時候來到唐朝。唐朝龍氏家族今仍稱自己「來源於江西」,具體歷史位置已經不得考證。龍氏稱家族從江西遷徙而來,經融水的楓樹寨(唐朝侗語今稱xaih meix rxaol ,侗語標准語為 xaih meixyaop),最後來到唐朝。據說現在融水的楓樹寨還有一千多畝良田屬於唐朝的龍氏,不過是改革開放「家庭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當地土地資源分配已經其他人家。(據筆者再次考證,朱慧珍教授等人的專著《廣西苗族》里講,楓木村確實是一個苗族村寨,且是純苗族村寨,規模是融水最大的苗族人口聚居區,但書中提到楓木村的苗族皆源於湖南而非江西)。 唐朝侗寨的吳、楊是兩大侗族姓氏,總人口近3000人,近60%。唐朝侗寨的侗族吳氏被認為於明朝末期從江西吉安遷泰和府來。這與苗吳氏、龍氏遷唐朝的歷史時間接近,都在明朝末期。 唐朝侗族楊氏應該是最先來到這里的。因為這姓氏在寨中地位是比較高的,從侗族出現封建階級以來,楊氏就成為唐朝地方的地主,楊氏任小款款首,主持款場,掌管這一帶。侗族文化的繁華也基本來源於這個姓氏。比如,侗戲最初來到唐朝,首位侗戲大師是楊鳳元。唐朝地方的陽氏是從楊氏中分化出來的家族,今有100多戶。 唐朝的夏、張等苗族姓氏應於清代先後來到這里。湯姓原為漢族,元代時被苗化,成為苗族的一部分,清代末年民國初期遷來唐朝。 民國年間,唐朝寨設為「唐知鄉」,當時就已經分成唐朝、知了、歸滾、良拜、歸喜五寨,分唐朝、知了、歸滾三村,唐朝大寨被俗稱「大寨」,以「大寨」為名,設為唐朝村,知了、良拜合為知了村(當時文字記載為「芝了村」,有廣西軍官曾庭標火燒「芝了村」的罪惡行徑歷史記載),歸滾、歸喜合為歸滾村。此時大寨人口在2000人左右,全寨人口約為4000人。1972年,根據政府行政編制,以唐朝溪為界,將唐朝村(即唐知鄉,全唐朝寨4000人)分為唐朝、知了兩村,歸滾、歸喜、良拜四寨也列歸知了村,方便行政管理
9. 麗江古城的歷史有多久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大研鎮,地處雲貴高原,是納西、白、傈僳、彝、回普米、壯、回等民族的聚答集地。因金沙江流經其境,「金生麗水」,故名麗江。這里是中國西南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早在10萬年前,就有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麗江人」在這里活動。戰國時期,麗江屬秦國蜀郡,兩漢置遂久縣,唐代先後歸屬吐藩與南詔,宋時臣服大理國,到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17年),設麗江宣慰司,始稱麗江。明代設麗江軍民府,清雍正元年設麗江府,民國時期設麗江縣。
10. 小南村有多久的歷史
從歷史上看,甲午戰爭後,日軍在旅順大屠殺時,也就是1894年,小南村就已經存回在。
日軍抓捕答中國農民,組成扛屍隊,圖為扛屍隊在水師營小南村收拾同胞的遺體
小南村位於旅順口新城區中心,全村面積6.37平方公里。2007年統計共1334戶農戶,常住人口3275人,村可支配收入300萬元,人均純收入10321元。曾獲全國小康建設明星村標兵、遼寧省文明村、遼寧省「五個好」村黨委標兵、遼寧省民主法制示範村、遼寧省民主自治模範村、大連市文明村標兵、大連市衛生示範村、大連市交通安全村、大連市治安模範村等榮譽。
小南村以工業為主,全村現有民營企業463家,年產值達到7.1億元,上繳利稅4850萬元。小南村的經濟發展,注重選用人才、培養人才。旅順園藝試驗場為科技創新和技術轉化中心,先後推廣、創新、引進10多項高科技新品種。果農馬生振運用學到的新技術在20畝荒山上栽種700多棵大櫻桃,年收入20多萬元,成為旅順口區名優櫻桃園自采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