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做歷史啊
多看書,多注意人物背景所發生的事,以及人物所說的『經典』語句等
Ⅱ 古代的書是怎麼做出來的
一開始沒有印刷術的時候,書都是手抄的,從歷史上來說,剛得時候,是結繩記事,再就到了用竹子手抄,也就是竹簡,後有了紙、印刷術的出現,做書就容易多了。
Ⅲ 如何介紹一本歷史書
介紹一本歷史書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介紹這本歷史書所講的歷史以及它的年限。
Ⅳ 書籍的來歷是什麼怎麼來的
中國最早的書籍出現在商朝。
它們是由竹子和木頭製成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的和容易接近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把竹子和木頭切成小塊,用刷子在上面寫字,但沒有合適的書寫材料。竹片叫「竹簡」,木片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
一般來說,只有一行字是寫的,如果是錯的,就用刀刮寫。因此,在古代,「刪削」這個詞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書大而小,古時簡單而短,最長的三英尺,最短的只有五英寸。寫一本書需要很多的簡單,把這些簡單化聯系在一起就成了一本書。
在編目中,經常使用麻繩,也使用絲繩(稱為「絲編」)或皮條(稱為「韋編」)。古書中提到「韋編三絕」,意思是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因為他經常讀《易經》,把簡化的管子擦掉三次。
根據一本書的長度,決定它應該用幾段來編纂,通常是兩段或三段,以及四段或五段以上。表示書籍數量的「書」這個詞是象形文字,就像一根繩子連接著一系列簡化的書籍。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
東漢又出現了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晉朝,紙書完全取代了竹木簡書和帛書。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制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家的法律、歷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
在中世紀時期只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谷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才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
進入本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路的普及書已經擺脫了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向。
Ⅳ 閱讀歷史類書籍應該怎樣做筆記
很簡單,可以畫個圖表。比如畫個數軸,在軸上標上時間點,然後按時間順序把發版生的歷史事件標權上去,保證你記牢!
《萬曆十五年》我看過,看這書要和現在社會結合起來思考,你就會發現當今社會很多東西還是和那時一樣。
Ⅵ 書的演變歷史是怎樣的
書的演變來是指形式意義上的源書的演變?還是實質意義上的書?
實質意義上,有了文字有了可以記錄的事就有了書
至於形式,古埃及是寫在紙草上的,古代兩河流域是泥板文書,中國最早是寫在簡牘上的,南方多簡,竹製,北方多牘,木質……然後就是紙張的出現…
Ⅶ 歷史怎麼背書啊
嗯,好吧,歷史神馬的確實不用慌,我們先這么看哈:
老生常談,預習,聽講、筆記,下來自學、復習就是這三點,要認真做。
首先是預習,這是我之前給別人的一個回答,現在給你
1歷史書.整體過一遍,就像看小說一樣,把整本書全部看一遍,看的時候記得看一下每一頁上的配圖,照片,和小字
2.把書上的每個章節的歷史年代劃分一下,最好買個小筆記本,然後在筆記本上分出重要的歷史時間及當時發生的事件
然後是聽講,筆記
說白了聽講就兩點:1.聽故事,你懂得,聽著玩,老是在講的時候會幫助你加深記憶。
2.勾畫重點、考點,課堂要記得筆記,這是一定要做到的。不管你當時是在打飛機,逗妹紙還是什麼的,都要先放下,老師說勾哪裡你就要勾哪裡,這樣做是可以加深對重點地方的印象,而且方便復習。(有些人覺得下來找同學勾畫也沒問題,其實那樣做只能說標出重點,卻無法加深印象)
最後是下來的自學復習:
1.規劃記憶,這點很重要,根據自己的思路來整理一個復習計劃和方法,最簡單的就是根據書上的歷史年表來記憶,就像我前面第一條給你說的那個那樣,在歷年表後面加上發生的歷史事件,及其意義,重要人物。
2.圖片記憶,像照相一樣把書上每頁重要的圖片記憶下來,印在腦子里,記得時候要把圖片下面的小字也記下來。(最好想我當時那樣做到那頁哪事哪人)但是要記得分一下,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
差不多就這樣了、、、做到了別說還有十個月高考,就是一個月也覺得大幅提升= =
Ⅷ 如何學習中國歷史!請推薦一些歷史書籍!
本寫中國歷史的好書
《中國大歷史》的作者是黃仁宇,三聯出版社出版。作者些歷史的角度是開放式的,與現行的觀點有所不用。現節書中幾點:
1、中國的文化不管是由本地獨創或是外間傳入,中國文化受地理條件的因果關系極深。
2、商人尚鬼。商國王傳位一般采兄終第及,偶爾夫死子繼。
3、商在軍事上占優勢,是因為他們壟斷著冶制青銅的技術。
4、從個人說辯的能力和長久的功效兩方面來講,孟子在傳統政治上的地位要超過孔子,雖說他受業於孔子孫子的門人,因之被中國的皇帝和文人尊稱為「亞聖」。
5、所謂的「百家爭鳴」,實際商不過約20家,除了儒家外,最值得注意的是道家和法家。道家對世俗的權威無好感,認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6、在春秋時代,記錄了170個國家的名目。春秋時代軍隊人數少,戰斗不出一日,交戰時保持騎士風度。
7、前人在歷史書終提及六歲必有災荒,12年必有大飢饉。其實在1911年民國成立前的2117年內,共有水災1621次和旱災1392次。其嚴重經過官方提出。無間斷的平均每年又災荒1.392次。
8、秦始皇的功業與他的先驅者所採取的策略相同,標准戰法為不斷地蠶食敵土,繼之以武裝移民。
9、大概人類天性如此,歷史上重要的轉折之點,總是避免不了武裝沖突。
10、國家本事精神產物。
11、明倭寇的領袖為中國人,也有中國人參加其隊伍。
12、清朝,市民階級的資產力量,仍無從構成社會的大改造,只有國際貿易多,在全國經濟里的比重升高,商業財富的力量伸展到農業財富里去,牽動了全局,才構成實力,如此才可以改造社會。
13、中國的統一是有自然環境決定的,既有2000英里容易被人侵犯的前方,又要有戰略上的力量對後方沙漠地帶又沖擊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後勤的能力支持以上兩種要求。
14、中國是無數農村組成的一大集團。
15、中國有大量的善良的老百姓和眾多的貪官污吏。
16、國民黨和蔣介石製造了一個新的高層機構,中共和毛澤東創造了一個新的低層機構,並將之突出於蔣之高層機構之前。
17毛澤東雖孜孜不倦讀史,卻想不到自己不過歷史的工具。他一生的事業也不過是中國革命過程中的一環。
18 從一個讀史者的眼光看來,我們的自由,無論如何也只能始自我們祖先撒手的地點。
Ⅸ 如何找到歷史書籍
有些圖書館有,但是不外借,想看的話要有些關系,不然一般讀者是不給看的,或者去坊間淘,概率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