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藏佛教中的黃色大3角旗的含義
風馬旗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習俗。我們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和藏族同胞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雍仲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遺俗。
這些方形、角形、條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門首、繩索、族幢、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盪搖曳,構成了一種連地接天的境界。 成串成串拉掛在亭子和松樹間的彩旗,印滿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語、經文、佛像、吉祥物圖形。它們就是風靡藏區的「風馬旗」。
藏區各山河路口寺廟民舍等處都可見到印有經文圖案成串系於繩索之上的小旗,這一面面小旗在藏語中稱為「隆達」,也有人稱之為「祭馬」、「祿馬」、「經幡」、「祈願幡」,不過,人們更習慣稱它為「風馬旗」,因為「隆」在藏語中是風的意思,「達」是馬的意思。
」藏民族認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嶺、大江莽原的守護神是天上的贊神和地上的年神,他們經常騎著風馬在雪山、森林、草原、峽谷中巡視,保護雪域部落的安寧祥和,抵禦魔怪和邪惡的入侵。
風馬旗又稱為呢嘛旗、祈禱幡等,或音譯為隆達、龍達,是指在藏傳佛教地區的祈禱石或寺院頂上、敖包頂上經常豎立著以各色布條寫上八字真言,六字真言等經咒,捆紮成串,用木棍豎立起來的旗子。 因布條上畫有風馬一隻,寓意把禱文藉風馬傳播各處,故得名「風馬旗」。
2. 藏族祭祀主要是什麼方式
【藏族祭祀】煨桑:雲霧飄渺的焚香祭祀
拉薩是藏傳佛教的中心。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和其他寺廟群星拱月般地簇擁著布達拉宮,信徒多,祭祀香火自然也很旺。焚香祭祀是多種祭祀中的一種,藏人謂之「煨桑」,就是煙祭。
藏族原始宗教的祭祀儀式,包括煨桑、血祭、跳神三個內容。在舉行宗教儀式時,這三個內容,往往都是一並舉行的。後來苯教還將其毫無變動地納入自己的祭祀儀軌。佛教傳入藏區後,除了在「血祭」這一內容上有所變動外,其餘全部繼承了下來。
「桑」是藏語的音譯,其意「煙」或「煙火」。至於「煨桑」,較確切的譯法應是「煙火祭祀」或譯為「煙祭」。為什麼民間有此俗稱,那是因為煨桑這一宗教儀式,在近代已經逐漸演變為一種民俗活動。從內容看,民俗的「煨桑」和宗教儀式中的「煨桑」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只是宗教的煨桑僅是祭祀儀式中的一個內容,而民俗中的煨桑是單獨舉行的。煨桑所用的材料有扁柏、小葉杜鵑、艾蒿、青松、糌粑等物品。
藏族先民的煨桑活動都是在部落外的山頭或河岸上舉行,煨桑時把扁柏、艾蒿、小葉杜鵑的枝葉堆起來,中間放上五穀雜糧,然後由儀式主持者灑上一點水,點燃後祀神。藏族原始先民常把煨桑視為部落社會中的頭等大事,他們借用煨桑來結集群眾,加強部落聯盟,以壯大聲勢。出戰或行軍途中也經常煨桑,祈求神靈保護以獲得勝利,在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中就不乏這方面的描述。
學界認為煨桑起源於藏族的原始時代。那時,每當部落中的男子出征和狩獵回來時,部落中的族長、老年人、婦女和兒童,便在部落外的空地上,點燃一堆艾蒿、小葉杜鵑等有香氣的枝葉,讓出征者從上面跨過,並不斷地往他們身上灑水。開始也許是想通過熏香草的方式,除掉出征者身上的血腥之氣,用水洗去其污穢。後來便演變成宗教儀式,人們再不從「桑」堆上跨過,水也不再灑在身上,而是灑在「桑」堆上。煨桑的目的也變成祭神祈福。後來,再加上苯教和佛教的渲染,煨桑便成了藏區宗教特有的一種祭神儀軌,與其他一些屬於苯教和藏傳佛教的祭祀儀規配合在一起,顯得更加庄嚴。
煨桑時一般還要念誦一種叫《小桑》的經文,或請喇嘛念,或者自己念。一般都認為蓮花生大師創制的《小桑》經文,可以使人無論是在家,還是外出,隨時誦之,皆能心想事成,如願以償。煨桑作為一種祭祀祈願的活動,在過去,幾乎人人都參與,從官方到民間,尤其是在祭祀中更是如此。日常生活中,煨桑祭祀也占重要位置。
1751年西藏地方政府(即通常所說的「噶廈」)建立,噶廈政府每年夏季和冬季各舉行一次大規模煨桑儀式。儀式由噶倫(原西藏地方政府主要官員)主持,地點在大昭寺的屋頂上。凡噶廈大小官員,都必須身著官服來參加這一活動。煨桑的那一天,大昭寺頂上煙霧彌漫,米如寺的幾十位僧人伴隨法號進行各種祭神儀式,並由身著古代武士鎧甲的寢宮伺衛營不時鳴放火槍,四名貴婦打扮的女子手把金盅敬祭神靈,拉章強佐(大昭寺司庫)大擺油炸果子和干鮮果品,這就是所謂的「夏季白祭」和「冬季白祭」。
說說民間的煨桑祭祀活動。
祭山祭水。祭山,即將五彩經幡、香枝和青稞酒等祭品攜至本地附近最高山頭的神壇上,進行煨桑以娛山神。祭水,就是至本地較大的河邊樹枝上懸掛五彩經幡,同時在河堤上煨桑祭祀水神。
祭屋頂神。一般住家屋頂四角築有垛台,每個垛台上插上樹枝,每個樹枝上綴系五彩經幡。不同顏色表示不同的意蘊。從上到下的順序為藍、白、紅、綠、黃。民間傳說,藍為天,白為雲,紅為火,綠為水,黃為土,依次用羊毛線縫制。若以五行會意,則藍為水,綠為木,紅為火,黃為土,白為鐵。所以常有以宅院主人屬相顏色開頭排列經幡顏色次序的習俗。屋頂山牆中間的牆垛上,置有陶制香爐,是主人煨桑的地方,每逢藏歷每月初八、十五和三十日或大小節慶、婚嫁、旅行等喜慶之時皆在此爐中煨桑祭祀屋頂神。
3. 佛教流傳了多久了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佛教誕生始於約公元前565年,截止2019年,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起源於印度,逐漸流傳到亞洲廣大區域內,成為亞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佛教的傳播,佛像藝術也隨之傳播到喜馬拉雅地區,成為喜馬拉雅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相關地區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風格與時代特徵。
公元7世紀以來,印度佛教進入中國的青藏高原。在隨後的一千多年中,佛教在這片雪域高原上經歷了漫長且曲折的發展過程,形成了獨特的佛教分支,被稱之為「藏傳佛教」。
(3)藏地撒龍達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派別:
1、原始佛教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2、南傳佛教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後,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諸派向南傳播,盛行於斯里蘭卡,遍傳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稱為南傳佛教。
3、漢傳佛教
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印度大月氏貴霜皇朝等時代,其勢力范圍曾直接覆蓋到西域諸地,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傳入中國南方,如達摩,真諦等大祖師,均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
4、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主要流行於西藏、雲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門巴族、珞巴族、土族群眾普遍信仰。
藏傳佛教及其藝術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分支,在以青藏高原為核心地區的廣大區域內流傳,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由於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文化背景的差異,兩種佛教無論是在教義、圖像和藝術風格上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它是多種文化影響的結果,但是卻始終紮根於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的土壤,是南亞的佛教文化與雪域高原的游牧文化融合的產物。它的流傳范圍是以喜馬拉雅文化區為中心,延伸至蒙古高原、橫斷山脈、天山南北等廣大地區。
4. 藏傳佛教的紙馬龍達怎麼用
不知道您說的是不是那種印刷在紙片上的有咒語和護法神圖像的東西?風馬回主要用作對天答神、山神、贊神和龍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動時祭獻拋撒的吉祥物,也可作為供奉物成組懸掛或張貼於室內外。大者尺余,小者僅幾厘米。最常見的就是風馬圖像印在四五公分見方的紙片上,這種風馬紙片成千上萬地印製,作為一種祭祀用品。經常可以看到在寺廟做法事活動時隨手撒很多,也有在做煨桑時隨著香煙飄灑,再一種是在經過神山、聖湖、重要修行道場時撒出以感恩護法神。
5. 龍達是什麼 密宗
龍達又稱風馬,漢族俗稱其為經幡。
龍達是藏語。「龍」是指天地間大氣中的元回氣和無形的答神靈;「達」是指信教徒在元氣的充沛下和神靈的保佑下,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龍達是藏族民間生活中使用較廣的招福圖。其結構圖正中為馬,四角以此有虎、獅、鵬和龍四種。
(5)藏地撒龍達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龍達」屬於原始苯教崇拜大自然的產物,是藏傳佛教祭祀各種神靈的主要內容之一。
「龍達」有紙和布做的兩種,上面印有圖案和經文,呈正方形或長方形,中間印有一匹馱摩尼寶珠的駿馬,上有日月,四角印有龍、鵬、虎、獅四種動物,還印有「六字真言」或「八字真經」等密咒,據說表示法力無邊。
龍達的名稱並不是一開始約定俗成的,而是人們在生產活動中長期使用而逐漸形成這一名稱便固定了下來。最初稱這一招福圖為廣(遍及一切)馬或快(中心)馬,意為遍及一切或主宰一切。其構圖中的馬象徵瞬間即成,四周的虎、獅、鵬、龍也各有其象徵。
6. 哪些朋友對藏文化有了解的嗎 知道藏文化中的"龍達" 是什麼嗎
龍達又稱風馬,漢族俗稱其為經幡,多用以寓指人的氣數、命運、五行。典型的風馬幡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五彩布幡或紙幡,五種顏色和上繪的五種動物分別對應金、術、水、火、土。中央的馬代表士,賓士的馬背上馱有佛、法、僧三寶。右上方的動物是鷹或大鵬鳥,右下方是獅子,左上方是天龍,左下方是紅虎。風馬幡以五行的循環往復表示生命的經久不衰。龍達常插在屋頂、房頭、堤岸、山頂、祭台等高處。
龍達是藏語。「龍」是指天地間大氣中的元氣和無形的神靈;「達」是指信教徒在元氣的充沛下和神靈的保佑下,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龍達」屬於原始苯教崇拜大自然的產物,是藏傳佛教祭祀各種神靈的主要內容之一。龍達」有紙和布做的兩種,上面印有圖案和經文,呈正方形或長方形,中間印有一匹馱摩尼寶珠的駿馬,上有日月,四角印有龍、鵬、虎、獅四種動物,還印有「六字真言」或「八字真經」等密咒,據說表示法力無邊。「龍達」正中是揚尾翻蹄引頸長鳴的駿馬;駿馬上空是展翅翱翔的鯤鵬和騰雲駕霧的青龍;駿馬腹下是張牙舞爪的老虎和氣盛血涌的雪獅。藏族圖像學中,虎象徵著身體;獅象徵精神;龍象徵繁榮;馬象徵靈魂;鷹象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紙質的「龍達」也叫「風馬」,是4公分左右見方的白(也可以是紅、綠、黃色)紙上拓印剽悍的駿馬。「龍達」使用時,紙做的由男人順風撒放,布做的用毛繩串聯起來,懸掛在橋上或神山、「拉則」等地。
藏族地區,各個地方都有放「龍達」的習俗,主要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自己吉祥如意。據說「龍達」剛傳到藏區時,也是照搬漢族,作為給死者的祭品而火化;後來不再燒了,而是讓這匹匹「馬兒」乘風歸去,在蔚藍的天空自由翱翔,從而融進了「浪漫」這一藏民族最突出的心理特徵。「龍達」也不再是極品,而成為一種祝願命運吉祥如意的寄託了。正因為如此,人們扇動想像的翅膀,特意揮毫作樂,讓「龍達」正中的馬兒駝載「如意」瑰寶飛奔。
7. 藏族有什麼節日日期是多少
藏歷年:藏歷十二月三十與初一。
祈禱節:一次是在農歷正月回初一至初三,另一答次是在農歷六月十三至十五。
放生節:正月初八。
燃燈節:每年農歷八月十五。
驅鬼節: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
雪頓節:藏歷七月初一到初五。
春播節:每年正月的某一個吉祥的日子。
望果節:一般在大雁南飛的季節到來之前舉行,具體的日期由寺院喇嘛掐算。
娛驢節:每年農田運肥工作結束後。
觀花節:農歷六月十八。
賽馬節:農歷七月一日。
8. 純正老天珠有多少年的歷史
早在唐朝就有記述,具體年限沒有資料可以考證
從唐朝距今--1393年
【資料】
天珠的藏語發音為『思怡』(DZI),為美好、威德、財富之意,而梵文是以『昧自尬』稱呼天珠。早在唐代,天珠就已為人所知了,歐洲人勞弗於1913年撰寫了《東方綠松石考證》。他引用《唐書》及幾部唐代經文中的「瑟瑟」一詞進行比較考證。並根據陳述,說明最高品位的藏族官員肩上披掛著一串串「瑟瑟」。奧地利藏學家勒內·德·內貝斯基·沃科維茨於1952年出版的《來自西藏的史前珠》及《西藏的神靈和鬼怪》本書中,稱其為「貓眼石」。杜賓·路易斯在《珠的歷史》,則稱其為「蝕刻或漂白的紅玉髓」。著名人類學家格勒博士在《藏族苯教的神》論文中稱其為九眼勒子。
天珠的起源
每顆千年至純天珠的圖騰都蘊含神秘的加持力,自古既是最神秘加持力之佛門聖物,非佛緣深厚福報巨大之
人難以見之、得之,自古便有一珠而易良馬五十匹之說。至今,藏族朋友們仍然可以將古老純正的天珠拿到西藏人民銀行或者拉薩市八廓街城市信用社做金融抵押貸款,甚至還能直接當做現金來買房子、買牲口。
天珠藏文音譯為dzi(zee),其意為庄嚴、殊勝、佑吉、富足、具得、美好、高貴、優雅。時至今日,藏人普遍認為,天珠是神仙佩戴具有殊勝法力的珠寶飾物,是神仙幫助人類渡過困苦災難、逢凶化吉、遇難成祥,而灑向人間的殊勝佑吉珠寶。
關於天珠,國家相關部門及世界天珠收藏團體也無法給出其科學的成因及起源釋義,但圍繞著它展開的傳奇故事,亘古至今從未停止。
藏地民族史話
天神掉落人間寶物
藏民之間恆古流傳至今,有一個帶有人情世故的神話或族群意義的民族史話,他們認為萬物有靈,天神天兵、山神山妖、仙女樹妖,都有不同的能力和能量。所以相傳「天珠」是從天神手中掉落人間的寶物,可以消災、招財、轉運、納福。
山神賜人間消災寶器
藏地曾有一位正義的山神將天珠從神秘的天珠泉流出,用以給人們消災除病驅妖降魔,但某天一位邪眼魔女
向該泉施法,使之不再出產,所以天珠的數目就此固定並在世間流傳。
大飠國寶庫寶石
天珠是大飠國寶庫里的寶石之一,藏地的遠古領袖格薩爾王經天神護佑,攻打大飠國獲勝後,從國王寶庫中取出天珠犒賞戰士。天珠被帶回藏區世代流傳,故其帶有格薩爾王和護佑天神的雙重能量。
藏地夫婦秘制佛寶
幾千年前,曾有一對藏地夫婦熱衷採集喜馬拉雅山區的特殊石材,並以特殊顏料輔以藏葯秘法製成彩色花紋,用來供奉僧佛神靈。這種技法所用葯物和顏料又需經過秘法,異常難以掌握,並非常人可以運用得當。自從這對夫婦去世後,此技術就已失傳,在世間保留下來的天珠皆為佛廟聖物、傳家之寶。
佛教法寶聖物
苯教護身符:遠古象雄時代,苯教高僧前往尼泊爾地區求法密宗,上師在這位高僧弟子學成後臨別時,贈他一些蘊涵了各種加持力和巨大能量的珠子作為護身符,並以此希望弟子能廣傳佛法,護佑眾民。
釋迦牟尼佛兵
佛祖釋迦牟尼曾親自布下了10萬顆天珠作為佛兵,以此整肅六道輪回的邊界和秩序,故此天珠粒粒殊勝,廣蓄佛緣。與此相反的說法是,天珠系佛國六道之一,生性好鬥的阿修羅制此武器與帝釋作對,故被視為非神、非天、非人之物,其中蘊藏的神秘力量需由護法師或大德高僧加持以後才可因勢利導。
消災轉運佛寶
時年藏區流行大疫,生靈塗炭、生活極苦,至尊金剛亥母悲憫眾生,在天上修法時降下法寶天珠。有緣得到者能消除一切病魔災難厄運,轉危為安。還有一說是文殊菩薩的前身「曼殊室利佛」在三千多年前撒下天珠:當時喜馬拉雅地區諸國爆發大瘟疫,百姓死傷無數。「曼殊室利佛」正好經過該地區上空,目睹百姓慘狀,心中無限悲憫,撒下天珠救度災黎。天珠散落田間、原野和山區,凡是撿到天珠的災民,疫病就漸漸好轉乃至痊癒。
災轉運佛寶
相傳「天珠」是佛界天神與護法賜福人間的寶物,無論是誰擁有天珠都可擁有無與倫比的能量,天珠是可消災、招財、轉運、納福的法寶、聖物。
釋迦牟尼佛兵
另有一說法是佛祖釋迦牟尼曾親自布下十萬天神護法,幻化成十萬顆天珠降臨人間,以此來清寰宇、整肅六道輪回的邊界和秩序,所以才有千年至純天珠顆顆法力無邊、殊勝神通、佛緣廣續之說。
天珠之科學傳說
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產物
遠古時期,藏地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使得該地區海底的外殼與肉身類似貝類海螺的神秘浮游生物遺留此地,肉身乾枯外殼石化而成了天珠。
外太空掉落之隕石
遠古時期,外太空隕石掉落藏地,散落原野山間。修行者因其形狀特異而收集築壇,並在壇上打坐修行,強化了這種特殊物質的特異功效,並由僧眾流傳至今。
總之,無論哪種天珠起源的說法,其中都寄託著一種護佑眾生、祛病消災、寓意吉祥的特點。在采訪世界一號天珠藏家楊子先生時,基於他多年游歷藏區,廣結活佛高僧,皈依密宗的親身宗教體驗,他講得最多就是「殊勝」二字。這不僅是他對天珠文化的深深認可,更是對天珠美學的精要概括。這是一種比鑽石和世間任何天然品更為稀缺的存在,其形質給人帶來一種敬畏威嚴的「美」的感受,並且這種獨特的物質因其美感、稀缺感和功效的現實、文化的廣義早已發展成為普世層面的珍寶,並且隨著其文化的傳播,稀缺性會更加放大。
9. 藏族有什麼節日
1、雪頓節,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之一,每年藏慶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藏語譯者,意思是「酸奶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酸奶的節日。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藏歷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為禁期,大小寺廟的喇嘛不許外出,以免踩死小蟲,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後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時,農牧民拿出酸奶敬獻,形成雪頓節。
2、大佛瞻仰節,是西藏的日喀則僧俗民眾每年藏歷五月間在扎什倫布寺舉行大佛瞻仰節。扎什倫布(藏語音譯「吉祥須彌山」)寺,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則尼色日山下,為歷世班禪的駐錫地 。
3、祈禱節是藏族地區最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動,也是民間性的節日活動,藏語叫「莫郎切波」。在州內藏區,有兩類這種盛會,一是格魯派的祈禱節;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禱節,這兩個祈禱節相同,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在農歷六月十五,一次是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禱節比夏季的祈禱節要隆重。
(9)藏地撒龍達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到藏民家做客,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客人應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天空,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而後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喝三次,第四次添滿時需喝乾一杯。否則主人會不高興,認為客人不懂禮貌或瞧不起他。
客人進屋坐定,主人必倒酥油茶敬客,客人需待主人雙手捧至面前時,才能接過去喝,切不可自行端喝。落座時,要盤腿端坐;接受禮品時,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
10. 龍達的藏語
龍達又稱風馬,漢族俗稱其為經幡,多用以寓指人的氣數、命運、五行。典型的風馬幡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五彩布幡或紙幡,五種顏色和上繪的五種動物分別對應金、術、水、火、土。中央的馬代表士,賓士的馬背上馱有佛、法、僧三寶。右上方的動物是鷹或大鵬鳥,右下方是獅子,左上方是天龍,左下方是紅虎。風馬幡以五行的循環往復表示生命的經久不衰。龍達常插在屋頂、房頭、堤岸、山頂、祭台等高處。
龍達是藏語。「龍」是指天地間大氣中的元氣和無形的神靈;「達」是指信教徒在元氣的充沛下和神靈的保佑下,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龍達」屬於原始苯教崇拜大自然的產物,是藏傳佛教祭祀各種神靈的主要內容之一。龍達」有紙和布做的兩種,上面印有圖案和經文,呈正方形或長方形,中間印有一匹馱摩尼寶珠的駿馬,上有日月,四角印有龍、鵬、虎、獅四種動物,還印有「六字真言」或「八字真經」等密咒,據說表示法力無邊。「龍達」正中是揚尾翻蹄引頸長鳴的駿馬;駿馬上空是展翅翱翔的鯤鵬和騰雲駕霧的青龍;駿馬腹下是張牙舞爪的老虎和氣盛血涌的雪獅。藏族圖像學中,虎象徵著身體;獅象徵精神;龍象徵繁榮;馬象徵靈魂;鷹象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紙質的「龍達」也叫「風馬」,是4公分左右見方的白(也可以是紅、綠、黃色)紙上拓印剽悍的駿馬。「龍達」使用時,紙做的由男人順風撒放,布做的用毛繩串聯起來,懸掛在橋上或神山、「拉則」等地。
藏族地區,各個地方都有放「龍達」的習俗,主要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自己吉祥如意。
據說「龍達」剛傳到藏區時,也是照搬漢族,作為給死者的祭品而火化;後來不再燒了,而是讓這匹匹「馬兒」乘風歸去,在蔚藍的天空自由翱翔,從而融進了「浪漫」這一藏民族最突出的心理特徵。「龍達」也不再是極品,而成為一種祝願命運吉祥如意的寄託了。正因為如此,人們扇動想像的翅膀,特意揮毫作樂,讓「龍達」正中的馬兒駝載「如意」瑰寶飛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