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清朝皇帝「同治」是怎麼死的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公元1856年3月23日-1875年7月),滿族,咸豐病死後繼位,是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終年19歲。葬於惠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在位時間為1861年至1875年同治十三年(1875)一月十二日,同治帝病逝,終年19歲,其壽命是清朝十二帝中最短的。同治帝的死因有不同說法: 一、梅毒說。這是民間說法。同治帝喜歡皇後阿魯特氏。而慈禧太後要同治帝多接近慧妃。同治帝不高興,常獨處乾清宮。苦悶的他,由王慶祺導淫,與載澄微行,在宮外尋花問柳,引起性病。慈禧太後誤作天花來治,最後病死,這種說法證據不足。 二、天花說。這是官方說法。根據相關史料,時人筆記記載,多數史學家認同同治帝死於天花。 同治帝死後葬河北昌瑞山惠陵,廟號穆宗,謚「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 同治為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通常是指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公元1856年3月23日-1875年7月),滿族,咸豐病死後繼位,是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終年19歲。葬於惠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在位時間為1861年至1875年關於他的死因,傳聞很多,十分離奇,廣為流傳的是說他因行為不檢,染梅毒而死。尤其一些野史小說,無中生有,添枝加葉,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例如,影響很大的《清史演義》第七十九回寫道:「同治帝一意尋花……受了淫毒」,並將其死因歸於「御醫未識受病緣由」蘊毒深而死。另部影響亦很大的《清宮歷史演義》卷十二第九十六回也稱:「穆宗(同治帝)一向在外胡鬧不已,早就沾染了淫毒」,並在該書《編輯大意》中講:「本書事實,或采輯名人文集,或依據私家筆記,語有來因,事可微信,絕非憑空結撰、向壁虛造之作品所可比擬。」這樣,百年來就給廣大讀者一個印象:同治帝確系死於梅毒,「絕非憑空結撰、向壁虛造」。廣為流傳的台灣作家高陽寫的長篇巨著《慈禧全傳》第二部《玉座珠廉》(下)的《惡疾初起》一節中,認定「是梅毒!」。特別是電影《一代妖後》的公演,片尾說明同治皇帝本患梅毒,但在慈禧授意下,外稱「天花」,還篡改檔案,將御醫們寫的「脈案」。(即診斷記錄及處方)篡改成天花病症。使得同治帝患梅毒致死之說,盡人皆知。 若說文藝作品不是歷史著作,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虛構和誇張的話,那麼,一些論著亦持此話,其影響非同小可。如山東大學《文史哲》雜志1989年第6期載李鎮同志文章《同治究竟死於何病》。李鎮祖上「數代為御醫,高祖李萬清是咸豐皇室太醫,曾為懿嬪(那拉氏)遇喜診脈,確定慈禧懷孕而生同治。曾祖李德立就是給同治看病的主治御醫,李德立的長子、李鎮的祖父「曾任光 儲秀宮 祿寺置正,在清廷供事多年」,1938年,他曾告訴李鎮:「同治確是死於梅毒」,「同治梅毒潰爛後,流膿不止,奇臭難聞,曾祖父(李德立)每日必須親自為他清洗敷葯,一個多月來受到強烈惡臭刺激,從此失去了嗅覺」。至於為什麼在診治同治帝的脈案上寫為「天花」,李鎮解釋說:「據祖父面告,曾祖父奉沼入養心殿請脈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症,為了填重起見,曾約一位有名外科御醫張本仁會診,一致肯定是楊梅大瘡。自忖若奏明載淳生母慈禧,她通曉醫道,喜怒無常,如若一時火起,指責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殺身之禍。倘若知情不報隱瞞病情,又怕責任重大,最終難免治罪,真是左右為難。經與右院判庄守和商議,認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況這是自古以來少見的帝王之絕症,難告於天下,不如裝胡塗吧,既然宮中都說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來治」。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同志為澄清歷史事實,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七輯中編纂公布了《同治進葯簿》編者根據宮中所藏《萬歲爺天花喜進葯用葯底簿》中御醫對同治帝臨死前診斷記錄(即脈案)及處方進行研究,認為「從這本進葯薄的名稱,以及從載淳患病到去世的脈案、用葯處方,都可以證明是因患天花沒有治好而去世的」。 第一 從理論上講,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梅毒則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一種漫性傳播疾病,患天花之初都要發燒,這是患急性傳染病的規律,體溫增加一度,脈搏增跳十次。從同治脈案可以清楚看到,從發病第一天就脈搏加快,發高燒達7天之久:十月三十日發 同治帝 病第一天,他「脈息浮數而細……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酸腿軟,皮膚發出疹形未透」;第二天「脈息浮數……咽喉干痛,胸滿作嘔,頭眩身熱」;第三天因發燒而「大便四日未行」;第四天至第七天,天天皆「脈息滑數」、「脈息數大」,均為發燒導致脈搏加塊症狀,說明起病很急。而患梅毒起病不急,無發燒症狀,病情發展緩慢。 第二 天花發病帶季節性,有嚴格的發病時間,一般在冬春發生,非其時不可能發生,同治帝發病在陰歷十月末,死於十二月初,與天花冬季發病相符合。而梅毒發病無明顯的季節特點,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第三 患天花開始還頭痛、背痛、發冷、寒戰等,皆為天花明顯症狀,在脈案中上述現象記錄得相當詳細:「十月三十日……發熱頭眩……身酸腿軟」;「十一月初二日……腰疼胸堵」;「十一月初三日……嗆咳腰疼」;「十一月初七日……腰疼腿酸,未能驟減」。皆為天花典型症狀。而梅毒發病緩慢,無明顯全身症狀,表面像個健康人。 第四 天花皮疹的形態,分布及轉化時間有一定的規律性。在天花發病後的第一或第二日,皮膚上就可見皮疹,即斑疹,但數小時後即迅速變為丘疹,丘疹呈園形,邊緣清晰。同治發病第一日,脈案記載:「皮膚發出疹形未透」;第二天為「疹形透出,挾雜瘟痘」,「頭面周身疹中換雜之痘顆粒透出,系屬天花二朝之喜」,「頭面頸項顆粒稠密,顏色紫滯」,這里所說「瘟痘」,是指斑疹已轉為丘疹。自這天御醫確認同治帝患天花,在以後脈案中均記為天花。 天花皮疹光發於額部、發際、面頰、腕,逐漸延及臂、軀干而至下肢,疹多見於身體暴露部位,即呈離心型分布,這與同治帝發病第二天脈案記載相同,直到十一月初七日仍「蒙頭蓋面,鎖項咽關」,這與天花的皮疹分布特點吻合。 天花在出疹後全身中毒症狀顯著減輕,脈案記:「十一月初三……顆粒漸長,紫艷稍化,胸堵煩嘔俱退,大便已行,胃口漸開」;初四日「顆起長紫滯漸潤,內症俱見稍減」;初五日「已有放白之勢,飲食亦佳」;初六日「漿汁已行,飲食俱佳」。這些記載與天花症狀極為相似。 天花出疹後二至三日,丘疹開始灌漿,成為皰疹,皰疹中央凹下呈臍形,周圍有紅暈。脈案中亦記載:十一月初三日皰疹顆粒「極實頂陷,攢簇紫滯」;初四日皰疹「色艷板實,頂平不凸」;初五日「頂陷漸起」,「惟形欠飽滿」;初六日「漿汁已行」、「惟漿未充足,根暈未收」。上述症狀說明天花皰疹頂陷為明顯臍形。 天花發病的第八天至第九天,皰疹轉為膿皰,膿皰形成二至三日逐漸干縮成痂,於發病的二至四周開始脫痂。同治帝脈案記載他皮疹轉化始終都與天花症狀一致:十一月初八日「漿漸蒼老,盤暈赤色見退」;初九日「漸有收靨之勢,惟收靨較遲」;直到十一月十八日「痂漸脫落,滑濁漸止」,說明天花病已基本結束。 但梅毒則沒有如此明顯的急性發病過程,它發的斑疹如蠶豆大小,呈園形或略帶不規則形,初起淡紅,二至三周後呈青色或綠色,並不是臍形,與天花皰疹有明顯區別。 十一月十九日起,同治帝染上皮膚感染,這一天的脈案記載「發熱頭眩俱退,惟溫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浸流膿水……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毒」,這種「痘癰」即並發的皮膚感染。二十日「痘痂漸落,發熱咳嗽俱減」,天花漸愈,乃正常現象,但「腰疼重軟,漫腫流汁……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說明形成廣泛皮膚感染的跡象;二十二日感染惡化:「潰破流汁……其餘各處痘癰有已潰而毒未凈者,有未潰而仍腫者」;二十三日雖然天花「痘痂俱落」,「惟腰間潰孔膿汁不減,紅腫不消,臀肉左右潰孔二處流汁」;以後逐日惡化,說明他幾乎沒有抵抗力。此時又並發壞疽性口炎,俗稱「走馬牙疳」,此病一般發生在全身性重症疾病的末期,常於短期內因全身衰竭而死亡。從同治脈案看,他全身皮膚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又並發了走馬牙疳,導致他迅速死亡。 這種病在口腔壞死部分迅速向周圍及深部發展,痛疼、惡臭。脈案記載: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脹面腫」:三十日「面頰腫硬,牙浮口粘」;十二月初一日「面頰硬腫,牙齦黑糜口臭」;初二日「各處痘癰俱見正膿……唇腮硬腫,牙齦黑糜,舌干口臭,大便黑粘」,開始便血,死期已近;初四日「牙齦黑臭,勢恐口疳穿腮,毒熱內擾」,這一天,御醫已確診為走馬牙疳;初五日酉刻死亡。 在社會上還有一種傳說,李鎮在文章中也加以重復:「據祖父面告,同治之病經曾祖父精心治療,已有起色。十二月初四日午後,阿魯特氏(同治皇後)來東暖閣視疾,當時載淳神志清醒……(皇後)哭訴備受母後(慈禧)刁難之苦,皇帝亦親有感受,勸她暫且忍耐,待病好之後,總會有出頭的日子。可知載淳在去世的前一天,所想的是病好之後的事,沒有預感到明天就要死了。不料(在窗外偷聽的)慈禧聽到此處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闖入幃內,一把揪住皇後的頭發用力猛拖,一大撮頭發連同頭皮都被拉了下來,又劈面猛擊一掌,頓時皇後血流滿面,慘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監傳杖,棒打皇後,同治大驚,頓時昏厥,從床上跌落在地,病勢加劇,從此昏迷不醒。急傳先曾祖入閣請脈,但已牙關緊閉,滴葯不進,於次日夜晚死去」。此說未見檔案史料記載,其事有無策,姑不作評論,僅以脈案對照,可知:自十一月二十九日同治帝患走馬牙疳後,御醫們已經束手無策,脈案記載「正不制毒,症勢日進,溫補則恐陽亢,涼攻則防氣敗」,左右為難;到十二月初四日(即皇後挨打這一天)同治帝「脈息弦數無力,上唇腫木,腮紫腫硬……不能作膿,時流血水……毒熱內擾,減食少寐,理必耗傷氣血」。這樣的狀態,就不可能再經「精心治療已有起色」,「神志清醒」,還能講話更不可能有氣力「從床上跌落在地」。 總之,通過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公布的《同治進葯簿》研究,我們認為,同治帝因患天花而死,而非梅毒。
Ⅱ 同治帝是怎麼死的
關於他的死因,傳聞很多,十分離奇,廣為流傳的是說他因行為不檢,染梅毒而死。尤其一些野史小說,無中生有,添枝加葉,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例如,影響很大的《清史演義》第七十九回寫道:「同治帝一意尋花……受了淫毒」,並將其死因歸於「御醫未識受病緣由」蘊毒深而死。 另部影響亦很大的《清宮歷史演義》卷十二第九十六回也稱:「穆宗(同治帝)一向在外胡鬧不已,早就沾染了淫毒」,並在該書《編輯大意》中講:「本書事實,或采輯名人文集,或依據私家筆記,語有來因,事可微信,絕非憑空結撰、向壁虛造之作品所可比擬。」這樣,百年來就給廣大讀者一個印象:同治帝確系死於梅毒,「絕非憑空結撰、向壁虛造」。 廣為流傳的台灣作家高陽寫的長篇巨著《慈禧全傳》第二部《玉座珠廉》(下)的《惡疾初起》一節中,認定「是楊梅!」。 特別是電影《一代妖後》的公演,片尾說明同治皇帝本患梅毒,但在慈禧授意下,外稱「天花」,還篡改檔案,將御醫們寫的「脈案」。(即診斷記錄及處方)篡改成天花病症。使得同治帝患梅毒致死之說,盡人皆知。 若說文藝作品不是歷史著作,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虛構和誇張的話,那麼,一些論著亦持此話,其影響非同小可。如山東大學《文史哲》雜志1989年第6期載李鎮同志文章《同治究竟死於何病》。李鎮祖上「數代為御醫,高祖李萬清是咸豐皇室太醫,曾為懿嬪(那拉氏)遇喜診脈,確定慈禧懷孕而生同治。曾祖李德立就是給同治看病的主治御醫,李德立的長子、李鎮的祖父「曾任光祿寺置正,在清廷供事多年」,1938年,他曾告訴李鎮:「同治確是死於梅毒」,「同治梅毒潰爛後,流膿不止,奇臭難聞,曾祖父(李德立)每日必須親自為他清洗敷葯,一個多月來受到強烈惡臭刺激,從此失去了嗅覺」。至於為什麼在診治同治帝的脈案上寫為「天花」,李鎮解釋說:「據祖父面告,曾祖父奉沼入養心殿請脈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症,為了填重起見,曾約一位有名外科御醫張本仁會診,一致肯定是楊梅大瘡。自忖若奏明載淳生母慈禧,她通曉醫道,喜怒無常,如若一時火起,指責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殺身之禍。倘若知情不報隱瞞病情,又怕責任重大,最終難免治罪,真是左右為難。經與右院判庄守和商議,認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況這是自古以來少見的帝王之絕症,難告於天下,不如裝胡塗吧,既然宮中都說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來治」。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同志為澄清歷史事實,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七輯中編纂公布了《同治進葯簿》編者根據宮中所藏《萬歲爺天花喜進葯用葯底簿》中御醫對同治帝臨死前診斷記錄(即脈案)及處方進行研究,認為「從這本進葯薄的名稱,以及從載淳患病到去世的脈案、用葯處方,都可以證明是因患天花沒有治好而去世的」。 第一,從理論上講,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梅毒則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一種漫性傳播疾病,患天花之初都要發燒,這是患急性傳染病的規律,體溫增加一度,脈搏增跳十次。從同治脈案可以清楚看到,從發病第一天就脈搏加快,發高燒達7天之久:十月三十日發病第一天,他「脈息浮數而細……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酸腿軟,皮膚發出疹形未透」;第二天「脈息浮數……咽喉干痛,胸滿作嘔,頭眩身熱」;第三天因發燒而「大便四日未行」;第四天至第七天,天天皆「脈息滑數」、「脈息數大」,均為發燒導致脈搏加塊症狀,說明起病很急。 而患梅毒起病不急,無發燒症狀,病情發展緩慢。 第二,天花發病帶季節性,有嚴格的發病時間,一般在冬春發生,非其時不可能發生,同治帝發病在陰歷十月末,死於十二月初,與天花冬季發病相符合。 而梅毒發病無明顯的季節特點,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第三,患天花開始還頭痛、背痛、發冷、寒戰等,皆為天花明顯症狀,在脈案中上述現象記錄得相當詳細:「十月三十日……發熱頭眩……身酸腿軟」;「十一月初二日……腰疼胸堵」;「十一月初三日……嗆咳腰疼」;「十一月初七日……腰疼腿酸,未能驟減」。皆為天花典型症狀。 而梅毒發病緩慢,無明顯全身症狀,表面像個健康人。 第四,天花皮疹的形態,分布及轉化時間有一定的規律性。在天花發病後的第一或第二日,皮膚上就可見皮疹,即斑疹,但數小時後即迅速變為丘疹,丘疹呈園形,邊緣清晰。同治發病第一日,脈案記載:「皮膚發出疹形未透」;第二天為「疹形透出,挾雜瘟痘」,「頭面周身疹中換雜之痘顆粒透出,系屬天花二朝之喜」,「頭面頸項顆粒稠密,顏色紫滯」,這里所說「瘟痘」,是指斑疹已轉為丘疹。自這天御醫確認同治帝患天花,在以後脈案中均記為天花。 天花皮疹光發於額部、發際、面頰、腕,逐漸延及臂、軀干而至下肢,疹多見於身體暴露部位,即呈離心型分布,這與同治帝發病第二天脈案記載相同,直到十一月初七日仍「蒙頭蓋面,鎖項咽關」,這與天花的皮疹分布特點吻合。 天花在出疹後全身中毒症狀顯著減輕,脈案記:「十一月初三……顆粒漸長,紫艷稍化,胸堵煩嘔俱退,大便已行,胃口漸開」;初四日「顆起長紫滯漸潤,內症俱見稍減」;初五日「已有放白之勢,飲食亦佳」;初六日「漿汁已行,飲食俱佳」。這些記載與天花症狀極為相似。 天花出疹後二至三日,丘疹開始灌漿,成為皰疹,皰疹中央凹下呈臍形,周圍有紅暈。脈案中亦記載:十一月初三日皰疹顆粒「極實頂陷,攢簇紫滯」;初四日皰疹「色艷板實,頂平不凸」;初五日「頂陷漸起」,「惟形欠飽滿」;初六日「漿汁已行」、「惟漿未充足,根暈未收」。上述症狀說明天花皰疹頂陷為明顯臍形。 天花發病的第八天至第九天,皰疹轉為膿皰,膿皰形成二至三日逐漸干縮成痂,於發病的二至四周開始脫痂。同治帝脈案記載他皮疹轉化始終都與天花症狀一致:十一月初八日「漿漸蒼老,盤暈赤色見退」;初九日「漸有收靨之勢,惟收靨較遲」;直到十一月十八日「痂漸脫落,滑濁漸止」,說明天花病已基本結束。 但梅毒則沒有如此明顯的急性發病過程,它發的斑疹如蠶豆大小,呈園形或略帶不規則形,初起淡紅,二至三周後呈青色或綠色,並不是臍形,與天花皰疹有明顯區別。 十一月十九日起,同治帝染上皮膚感染,這一天的脈案記載「發熱頭眩俱退,惟溫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浸流膿水……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毒」,這種「痘癰」即並發的皮膚感染。二十日「痘痂漸落,發熱咳嗽俱減」,天花漸愈,乃正常現象,但「腰疼重軟,漫腫流汁……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說明形成廣泛皮膚感染的跡象;二十二日感染惡化:「潰破流汁……其餘各處痘癰有已潰而毒未凈者,有未潰而仍腫者」;二十三日雖然天花「痘痂俱落」,「惟腰間潰孔膿汁不減,紅腫不消,臀肉左右潰孔二處流汁」;以後逐日惡化,說明他幾乎沒有抵抗力。 此時,又並發壞疽性口炎,俗稱「走馬牙疳」,此病一般發生在全身性重症疾病的末期,常於短期內因全身衰竭而死亡。從同治脈案看,他全身皮膚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又並發了走馬牙疳,導致他迅速死亡。 這種病在口腔壞死部分迅速向周圍及深部發展,痛疼、惡臭。脈案記載: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脹面腫」:三十日「面頰腫硬,牙浮口粘」;十二月初一日「面頰硬腫,牙齦黑糜口臭」;初二日「各處痘癰俱見正膿……唇腮硬腫,牙齦黑糜,舌干口臭,大便黑粘」,開始便血,死期已近;初四日「牙齦黑臭,勢恐口疳穿腮,毒熱內擾」,這一天,御醫已確診為走馬牙疳;初五日酉刻死亡。 在社會上還有一種傳說,李鎮在文章中也加以重復:「據祖父面告,同治之病經曾祖父精心治療,已有起色。十二月初四日午後,阿魯特氏(同治皇後)來東暖閣視疾,當時載淳神志清醒……(皇後)哭訴備受母後(慈禧)刁難之苦,皇帝亦親有感受,勸她暫且忍耐,待病好之後,總會有出頭的日子。可知載淳在去世的前一天,所想的是病好之後的事,沒有預感到明天就要死了。不料(在窗外偷聽的)慈禧聽到此處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闖入幃內,一把揪住皇後的頭發用力猛拖,一大撮頭發連同頭皮都被拉了下來,又劈面猛擊一掌,頓時皇後血流滿面,慘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監傳杖,棒打皇後,同治大驚,頓時昏厥,從床上跌落在地,病勢加劇,從此昏迷不醒。急傳先曾祖入閣請脈,但已牙關緊閉,滴葯不進,於次日夜晚死去」。 此說未見檔案史料記載,其事有無策,姑不作評論,僅以脈案對照,可知:自十一月二十九日同治帝患走馬牙疳後,御醫們已經束手無策,脈案記載「正不制毒,症勢日進,溫補則恐陽亢,涼攻則防氣敗」,左右為難;到十二月初四日(即皇後挨打這一天)同治帝「脈息弦數無力,上唇腫木,腮紫腫硬……不能作膿,時流血水……毒熱內擾,減食少寐,理必耗傷氣血」。這樣的狀態,就不可能再經「精心治療已有起色」,「神志清醒」,還能講話更不可能有氣力「從床上跌落在地」。 總之,通過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公布的《同治進葯簿》研究,我們認為,同治帝因患天花而死,而非梅毒。
Ⅲ 同治19歲就神秘死亡,他患了什麼病
關於同治皇帝的死因現在一共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就是同治皇帝死於天花,還有一個說法就是說他死於梅毒。
但是第一種說法不太可信,因為古代很久之前就有過天花這個病例,雖然天花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傳染病,但是到了清朝的時候,御醫也有一些方法可以治療,就算不可以完全的治療,但是至少保住性命是可以肯定的。
而且在清朝的時候,梅毒是沒有辦法治癒的,並且當時的醫療環境比較差,梅毒在現在的治療技術之下才可以治癒,所以在當時只要是得了梅毒,那就只能等死了,至於為什麼傳言說同治皇帝是死於天花,就是因為當時並沒有治療梅毒的技術,所以當時的御醫就是按照天花來治的。
Ⅳ 清朝一大疑案,同治帝到底因何而死天花還是梅毒
對同治皇帝的死因,可謂是眾說紛紜,不過,清史學者通過科學考量、和對歷史記載的查證後,得出一種比較可信的說法:同治帝是得天花而亡的!
但是,究竟怎麼得了天花,又究竟為何被人傳生活奢靡,身體透支而亡呢?
天花這種病,在大清王朝屢見不鮮,而且只有緩解之法,沒有徹底治癒的法子,所以得了天花,能不能活下來,全靠一個人的意志和身體狀況,同治帝是遊走在花街柳巷的人物,身子骨弱得很,自然經不起這惡疾!
史冊中對同治皇帝的病症有所記載,還有太醫為其診治的葯方,葯膳房對同治帝葯物做准備的紀錄,還有同治帝病重時,宗教人士為他祈福的紀錄都非常詳細,所以最終認定,同治皇帝是得天花而亡!
那麼我們再把同治皇帝的幾個死因梳理一遍,聯系在一起也就順理成章了:同治皇帝假意尋花問柳,被慈溪看穿,慈禧惱羞成怒,讓同治皇帝感染天花,最終不治身亡!
Ⅳ 同治帝的暴死是一個謎團,最後是怎樣解開的
同治皇帝19歲暴死主要有三種說法——患天華而死,受百姓詛咒而死,慈禧太後毒死統治!
患天花而死:
歷史上流傳的最多的關於同治皇帝的暴斃,主要是說同治帝在以往寵幸男寵,慢慢的得上了天花,而天花在當時的清政府是不治之症,即使曾經的前九位皇帝在位期間,也沒能有任何一位在位時期,能夠治療天花病。因此天花病在當時的清政府是絕症,無法治癒!
總得來說,同治皇帝的暴斃是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謎團,至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定論,但是不可否認同治皇帝確實是慈禧專政政治下的犧牲品!
Ⅵ 清同治帝死因成謎,這個謎團是如何解開的
同治究竟死於天花還是梅毒?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往往眾說紛紜。但是如何解開這個謎團呢?如果我們可以通過開采古墓,考古得到同治的屍體,用現代科技去驗證,也許我們可以得到答案。但是在現有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根據僅有的歷史文獻,從文字中去推測。
同時,他的恩師翁同酥日記中曾經記載了6次親見皇帝的情形,對皇帝的病狀也有描述,「花極稠密」「顏色皆可,灌漿飽滿」「腰間兩小穴,一流水一干」都是對於太醫脈案的印證。
因此可以證明同治帝應是死於天花。
Ⅶ 光緒到底是怎麼死的
光緒皇帝的死因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慈禧知道自已即將歸西天,不願意在他死後,光緒皇帝重新掌權,派人毒死了光緒帝。
主要依據有清末給光緒看病的名醫屈桂庭他的回憶錄中說:「光緒在臨死前三天,在床上不停地翻滾,並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臉色發暗,舌頭又黃又黑,明顯是中毒症狀。」
根據這種說法,光緒是被毒死的,最大的嫌疑人是慈禧太後,因為她是當時最有權勢、又嚴密控制光緒帝的、最好下毒、最可能下毒的人。
第二種:袁世凱見慈禧一病難起,怕慈禧死後,光緒掌握實權,報復自已在戊戌變法出賣皇帝的行為,於是賄賂宮廷宦官,用劇毒葯物害死光緒帝。
這種說法最有權威的依據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說法,溥儀說:「我親耳聽到一個侍候光緒帝的老太監講:』光緒帝死前一天,只是用了一劑葯,才變壞的。後來才知道這劑葯是袁世凱送的。『」
第三種:太監李蓮英得悉光緒帝的日記中載有西太後死後將誅袁世凱和他的消息,與慈禧一起陰謀將毒葯投入光緒帝的食物中致使光緒帝中毒身亡。
第四種:這幾年來有專家根據光緒帝生前的病歷,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現代中醫學理論,推斷是光緒帝因為嚴重肺結核病加上其它並發症,導致死亡的。
第五種:光緒帝有嚴重的腎虧,加上光緒帝從小身體虛弱,從幾歲起就受慈禧的壓制,長期處在緊張之中,後來又在做皇帝時更是經歷一連串的挫折和打擊,病情逐漸加重,引起一系列呼吸道、消化道、等並發病症,最後病亡。這一說法主要依據是光緒生前的病歷和光緒生前自已的一段回憶。
清宮醫案的確告訴人們,光緒是病死的。但是,從光緒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緒雖與慈禧以「母子」相稱,實際上他並不是慈禧親生。
光緒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載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豐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門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蔭齋,其父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豐皇帝的弟弟。其母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後的妹妹。光緒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
從這些關系講,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時年僅十九歲,身後無子,按「兄終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為獨生子,則應從其最親近的親屬中選一子弟繼承帝位。大臣們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長子奕緯之孫溥倫作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倉惶出逃。相傳臨行前還不忘處置珍妃,令太監崔玉貴把珍妃推到寧壽宮外的井中害死。
當光緒得知珍妃的死訊後,精神徹底崩潰,舊病復發,日趨沉重,再也無法康復。從光緒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後的病情逐步加重,都與他的政治處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關。可見慈禧的長期壓制和打擊,是光緒致病的重要原因,從這一點談來,民間傳說是慈禧置光緒於死地,則又並非全無道理。
尤其是在戊戌政變以後被囚禁的十年漫長歲月中,他一方面悲觀失望,前途渺茫,一方面又日夕擔心受怕,心情緊張,生活上更無人細心照料,使得他的病情不斷加重惡化,終至不治。不過,無論光緒究竟死於何因,都與他在清廷遭受的控制與打擊,在精神與意志上受到的壓制與摧殘,在身心上經受的折磨,甚至其骨肉親情也被拆散有著直接的聯系。
真可謂,光緒一生沒有過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其實,這也就是他多病纏身的根源。因此可以認為,年輕的光緒之死,與慈禧控制下的清王朝黑暗腐敗密切相關。
如果說光緒入宮為帝,是出於一種政治需要,那麼他的死去,也未必不是清廷政治腐敗的必然。
Ⅷ 【同治帝是被慈禧害死的嗎】
關於同治帝的死復因
咸豐十一年十制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了載淳的登極大典,改號為同治。但慈禧極不放心,還常常插手干預,使年輕自負的載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兩年就死了。對於他的死,盡管清代宮庭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並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其實。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葯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葯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
這是詳實可靠的。197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葯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論仍認為同治皇帝死於天花是無疑的。
Ⅸ 同治皇帝究竟死於什麼病
在晚清的皇帝中,同治皇帝的死因一直是史界和一般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話題。同治帝年僅19歲就去世,根據正史記載是死於天花。但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是,同治帝是因微服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的。同治死於梅毒的說法通過野史、小說、電影等通俗載體流傳於世,似乎是家喻戶曉,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在歷史研究者當中,也有人持同治死於梅毒
說法的,但更多的研究者認為應根據可靠的檔案史料來解開這個疑案。他們通過對清宮檔案史料的分析,認定同治確系死於天花而不是梅毒。雙方各執一詞,同治的死因也就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解不開的謎。
老百姓之所以懷疑同治帝死於梅毒,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從常識上說,在當時的情況下,雖然尚未找到醫治天花的有效良葯,但即使是一般的百姓,患天花還不至於死亡,所以民間把天花稱作「天花之喜」,何況是堂堂天朝皇帝,身邊有的是高明的御醫,怎麼就那麼容易死的呢?另外,在沒有醫學專業知識的老百姓眼裡,天花和梅毒的病症有點類似,因此懷疑同治得的是梅毒而不是天花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就是在清朝的宮廷里曾經貼身服侍過慈禧太後的女官德齡,也對同治死於天花的說法有所懷疑:
「因為同治的身體一向十分健壯的,論到天花這一種病症也決非就是絕症,只要醫治得合法,調護得適宜,要治好也是很有可能的,至多不過使同治那樣一個美少年變為麻臉而已。」
其二,從同治帝平常的行為習慣上懷疑他有可能染上梅毒。
據《清代外史》記載,同治帝選皇後的時候,同生母西太後發生了意見分歧。西太後喜歡美貌艷麗但舉止輕佻的侍郎鳳秀的女兒,但同治帝和東太後慈安卻都看中了清朝唯一的「蒙古狀元」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該女雖然相貌平常,但舉止端莊,一見就知道是有德量者。同治帝不顧母後的反對選擇了阿魯特氏為皇後,鳳秀女只被封了個慧妃。對此慈禧太後一直耿耿於懷,甚至沒有給予崇綺家「皇親國戚」的特殊待遇。婚後,同治與皇後「伉儷綦篤」,這就更加激起了慈禧太後的不快。慈禧千方百計地離間帝後二人的關系,派太監阻止皇帝和皇後相見,又強迫同治親近慧妃。同治帝是時雖有一妻四妾(慧妃之外還有瑜妃、瑨妃和珣妃),卻左右不是,不能自主,因此索性誰也不親近,終年獨宿乾清宮。在乾清宮的同治帝獨眠難熬,就經常化裝成老百姓微行出宮。據傳,有好幾個人在肆井中親眼看見過同治帝的行蹤。後來,就從宮中傳出同治帝出痘病重之事。據此,人們有理由懷疑,皇帝微行時也許到過前門外的八大胡同逛妓院,因而染上了梅毒。現在涉及這段歷史的許多文學作品,都採用了類似的說法。
在近人對同治死因的研究中,有兩篇結論相反的文章最值得注意。一篇是當時同治帝的御醫李德立的後人李鎮寫的文章《同治究竟死於何病》(以下稱李文),他根據父輩傳下來的口碑等材料認定同治帝確系死於梅毒。另一篇是人民大學檔案學院的研究者劉耿生和中醫醫生張大君合撰的《從公布檔案史料談同治帝的死因》(以下稱劉文),對傳世的同治帝的病症檔案進行分析,肯定所記載的症狀是天花而不是梅毒。
李文稱自己曾祖父就是為同治看病的主治御醫李德立。李德立生前曾把同治死於梅毒的秘密告訴了作者的祖父。祖父又把這個秘密傳給了作者。他的祖父稱:
曾祖父奉詔入養心殿請脈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症,為了慎重起見,曾約一位有名外科御醫張本仁會診,一致肯定是楊梅大瘡。自忖若奏明載淳生母慈禧,她通曉醫道,喜怒無常,如若一時火起,指責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殺身之禍。倘若知情不報隱瞞病情,又怕責任重大,最終難免治罪,真是左右為難,經與右院判庄守和商議,認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況這是自古以來少見的帝王之絕症,難告於天下,不如裝糊塗吧。既然宮中都說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來治。好在皇室近臣對天子微服尋花問柳,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諱而不言,自己又何必戳穿,自討苦吃呢?不過請脈處方還須格外小心謹慎,因為每張脈案都要呈東西兩太後過目,有時六爺恭王(奕忻)和帝師翁同龢還要拿來斟酌一番,最後登記入檔,責任重大,如用治梅毒的葯,豈不自相矛盾,所以只能用蘆根、元參、金銀花、桔梗之類配製的「益陰清解飲」、「益腎清毒飲」、「益腎清解飲」等滋陰化毒的補劑。
當然,即使不用治梅毒的「猛葯」而只用以上所列滋陰化毒的「溫葯」進行調理,同治帝也不致於死亡。據作者的祖父說,經過一段時間調理,同治的病有所好轉。但是後來發生了一個變故,直接造成了同治帝的猝死:
「十二月初四日午後,阿魯特氏來東暖閣視疾,當時載淳神志清醒,看見皇後愁眉鎖目,淚痕滿面,乃細問緣由。這時早有監視太監走報西太後,說皇帝和皇後閣內私語。慈禧急來東暖閣,脫去花盆底高跟鞋,悄悄立在帷幔之後竊聽,並示意左右禁聲,切勿聲張。此時皇後毫無察覺,哭訴備受母後刁難之苦。皇帝亦親有感受,勸她暫且忍耐,待病好之後,總會有出頭的日子。……不料慈禧聽到此處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闖入幃內,一把揪住皇後的頭發用力猛拖,一大撮頭發連同頭皮都被拉了下來,又劈面猛擊一掌,頓時皇後血流滿面,慘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監傳杖,棒打皇後。同治大驚,頓時昏厥,從床上跌落在地,病勢加劇,從此昏迷不醒。急傳先曾祖入閣請脈,但已牙關緊閉,滴葯不進,於次日夜晚死。」
李文的這個說法是和某些清代野史相一致的。但劉文認為,此說未見檔案史料參證,難成定論。設在故宮內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研究人員曾經根據從堆積如山的清宮檔案中找出的《萬歲爺天花喜進葯用葯底簿》(以下簡稱葯底簿)進行分析,認為同治帝所患之病是天花而決非梅毒。劉文正是依據這個葯底簿,並邀同中醫學方面的專家來共同澄清這個疑案的。
劉文認為,天花和梅毒的病狀是有顯著的區別的,而葯底簿所描寫的病狀是天花而不是梅毒。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患病之初,患天花者發病很急,一般都要伴隨著發燒、脈搏跳動加快的反映,而患梅毒者則起病不急,無發燒症狀。而葯底簿則記載同治發病之初連續發了7天的高燒,「脈息浮數而細,系風瘟閉束,陰氣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發熱頭眩,胸滿煩悶,身酸腿軟,皮膚發出疹形未透,有時氣堵作厥」、以及「咽喉干痛,胸滿作嘔,頭眩身熱」等,這些都是出天花的症狀。
第二,從葯底簿的記載里可以看出,同治患病時出現頭痛、背痛、發冷、寒戰等全身性的天花症狀,而梅毒患者是不會有這些全身性的明顯症狀的,表面上看也許像個健康人。
第三,從天花皮疹的分布部位和轉化規律上可以看出同治帝患的是天花之症。
從分布部位上看,天花皮疹一般發於額部、發際、面頰、腕,逐漸延及臂、軀干、而至下肢,多見於身體暴露部位,呈離心狀分布,這與葯底簿所記的症狀是相吻合的;
從皮疹形態的轉化規律上看,一般天花患者在患病的頭兩天就會出現斑疹,數小時後斑疹迅速變為圓形的丘疹。病人出疹後,全身中毒症狀反而明顯減輕,胸堵煩嘔現象減退,大便通暢,胃口漸開。又過了二、三日,丘疹開始灌漿,成為疤疹,這種疹的中間凹陷成臍形,周圍有紅暈。到了天花起病的第八、九日,皰疹轉為膿疽。又過兩三天,膿皰逐漸干縮成痂。大約在發病後的二至四周,痂開始脫落,天花發病的過程基本結束。葯底簿的記載正好與上述的症狀以及皮疹的轉化過程相一致。而梅毒則不同,發病的周期要比天花長,而且梅毒的斑疹大小如蠶豆,形狀為圓形或略帶不規則形,不是天花皰疹的那種臍形。
那麼,為什麼患天花會導致同治帝的死亡呢?那是因為同治在天花的後期不幸皮膚感染,「發熱頭眩俱退,惟濕毒乘虛流聚,腰間紅腫潰破,浸流膿水,腿痛筋攣,頭項胳膊膝上發出痘癰腫痛。」這種並發性的皮膚感染愈來愈重,使病人逐漸喪失了抵抗力。最後,皮膚感染發展到發生「壞疽性口炎」(俗稱「走馬牙疳」)的地步,此病一般發生在全身性疾病的末期,很可能導致全身衰竭而突然死亡。
以上的論證可以說是史學和醫學的完美結合。不過,略顯遺憾的是,劉文並沒有提出有力的證據,以排除葯底簿是御醫等人為了掩飾同治帝的真實病狀而故意偽造的可能性,所以也就影響了「同治帝死於天花」這一結論的權威性。看來,同治帝死因之謎尚有待於後人的進一步探索。
Ⅹ 19歲的同治皇帝是怎麼死的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於皇宮養心殿,終年19歲。歷史上並沒有很清楚的記載他的死因。
對於同治帝的死,盡管清代宮廷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
文人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0)同治怎麼死的歷史吧擴展閱讀:
我國有史以來出現過很多的兒皇帝,其中以清朝的兒皇帝最多。例如愛新覺羅·載淳也就是同治皇帝就是其中的一個。
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八位皇帝,年號「同治」。為清文宗咸豐帝長子,生母為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
同治皇帝出生於1856年的三月份,他六歲的時候就開始登基當了皇帝,一直到17歲也就是1873年他才親自執政。在他執政期間,都是慈禧太後垂簾聽政,把握朝政,所以同治基本上就是個傀儡。
因此盡管同治是皇帝,但是什麼都要聽慈禧太後的,他其實是很不開心的,甚至是覺得很窩囊,整日鬱郁寡歡,結果執政不到兩年就死了,很是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