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印度什麼時候滅亡的
公元前187年,古印度滅亡。
8世紀初,阿拉伯人來到古印度,帶來了伊斯蘭文化,建立了許多伊斯蘭國家,印度的伊斯蘭教信徒和印度教信徒的糾紛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了。
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建立了莫卧兒帝國。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了英屬印度殖民地,莫卧兒王朝滅亡,英語逐漸成為印度的通用語言。1947年,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別獨立。
印度一名(In ),在古代是指南亞次大陸印度地區——印地。印度是地區之名而並不是主權國家之名。因為在歷史上,印度不是統一國家,所以沒有固定的國名。在英國人把大印度地區殖民地化以前,這個地區的政治狀態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從來沒有被徹底統一而成為同一個國家。
印地,歷史上是人種來源極其復雜的混雜地區,有白種人、黃種人(包括蒙古人、漢藏人)以及褐色人和小黑人。
(1)古印度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最早在古印度產生的文明叫做哈拉巴文化,那是古印度的本土文化,在4000多年就已經產生了。不過,大約公元前2300年,這個文明神秘地消失了,至今沒有人知道它消失的原因。在接下來的歷史中,古印度一直被外族人統治,外來文化也逐漸成為古印度的主流。
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支外來的民族——雅利安人來到了古印度。雅利安人原本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游牧民族,他們不斷向南邊遷移,最後從西北部進入了古印度。
這支外來的民族佔領了古印度的北部,把古印度的土著居民趕到了南邊。這樣,古印度就產生了南北的文差異。
雅利安人成為古印度的統治者後,最早的種姓制度便產生了。當時只有雅利安人和土著居民兩種等級,後來婆羅門教產生,於是發展成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四種等級的種姓制度。
在婆羅門教的神話傳說中,有一個叫原人的神靈,他有一千個頭、一千隻眼睛和一千隻腳。他的心中長出了月亮,眼睛裡生出了太陽,他的呼吸中產生了風,他的頭頂上生出了天空,他的腳下長出了大地。這位神靈,後來被稱作「梵(fàn)天」。
梵天用嘴巴創造了婆羅門,用手創造了剎(chà)帝利,用腿創造了吠(fèi)舍,用腳創造了首陀羅。這位神靈還為四種人規定了不同的職業,婆羅門是宗教祭司,剎帝利是國王軍官,吠舍是商人。這三種人都是雅利安人,皮膚比土著居民要白得多,他們認為自己非常高貴。
而土著居民則是最低等的首陀羅,他們是雅利安人的僕人,負責做飯、修建房屋、種莊稼等工作。
② 古印度指的什麼時期到什麼時期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古印度
古印度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稱哈拉巴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2350~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消逝於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巴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賈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遺留。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局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
(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
(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
古印度金幣
古印度金幣
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只薩羅、跋只、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
(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婆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為了擴大他的王國,阿育王征戰了11年,但戰爭的血腥與殘酷使他悔悟了。後來阿育王皈依了佛教,並在佛教和平教義的基礎上建立了新法。阿育王在國內修築道路,擴大灌溉工程,發展國家的經濟,使國家繁榮和興盛起來。
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入侵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
(公元前100~公元200)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
(320~540)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
吉祥天
吉祥天
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北印度
(606~647)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發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南印度
(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l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③ 印度有多少年歷史
原始社會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專為訥爾默達人)表屬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
吠陀文化
(公元前3000年 到 前600年)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個分布范圍非常廣大的文明,在時間上大致與古代兩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時。
④ 古印度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其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1922年考古學家在回印度河流域發現了答「哈拉巴文化」遺址。從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起,直至古代歷史結束,印度次大陸先後遭到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馬其頓人、安息人、塞種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在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9世紀時,出現了一部《梨俱吠陀》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形成16國的「列國時代。大約在公元前324年孔雀帝國建立。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國滅亡後,外族不斷入侵,其間300多年的史實模糊不清,直至公元4世紀時「笈多帝國」建立後,標志著印度封建社會已基本形成。
⑤ 古印度不算,印度歷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應該從印度第一個統一王朝孔雀王朝算起,但歷史上印度大部分版時間都是四分五裂權,統一時期也都是外族當權,基本沒有形成國家和民族認同。如果按照民族國家的定義,印度歷史勉強只能從二戰後印度獨立開始算。
印度斯坦族是古代雅利安人與印度原住民融合形成的。
⑥ 古印度是什麼時候滅亡的
公元前187年,古印度滅亡。
滅亡原因: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專。他經過多年征戰屬,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個龐大的帝國是依靠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後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後一個國王被推翻。此後,印度半島再也沒有統一過。
古印度文明起源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為印度河流域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銅時代的文化,存在於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間,成熟於公元前2200~前2000年。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
古印度歷史發展情況
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⑦ 年甚至更早的古印度大陸,距今約有多少年的歷史
古印度與古埃及、抄古巴比倫、中國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印度河流域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雖然是一個多種姓的、歷史包袱較沉重的國家,但依然為世界文化留下了獨特風格的遺產。
⑧ 古印度有多少年歷史
和中國差不多。古印度與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
⑨ 古印度文明始於什麼時候
很多人都在想像中把古印度和現在的印度混同起來,其實它們幾乎是兩碼事。古印度因其神秘,使得人們很難看到它的真實面目!
公元前443年,已過不惑之年的哈利卡爾納索斯人希羅多德告別了文化之都雅典和好友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等人,來到義大利南部的新城圖里奧伊。他一踏上這塊美麗安靜的土地,就暗暗對自己說:我再也不願過四處飄泊的生活,我要把自己對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的研究寫出來,以「保存人類的功業,使之不致由於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
沐浴在地中海海風和亞平寧半島燦爛陽光下,希羅多德文思奔涌。自30歲起,他就開始了長時間的游歷和考察,足跡遍及希臘、義大利、埃及、兩河流域及小亞細亞……每到一地,他都潛心鑽研當地的歷史、傳說,認真觀察古跡文物。現在,是到了該把它們都記下來的時候了。
在書中,希羅多德寫道:
有這樣一條印度河,這條河裡面有許多鱷魚,據說在全世界是占第二位的。
印度以東的全部地區是一片砂礫地帶,在我們多少確實知道的所有亞細亞民族當中,住在日出的方向,住在最東面的民族就是印度人,因為由印度再向東便是一片沙漠,而荒漠無人了。印度人有許多民族,他們所說的語言都不一樣。他們中間有一部分是游牧民,一部分不是;有一部分住在河邊的沼澤地帶並以生魚為食,這魚是他們乘著一種藤子做的船捕捉來的,每一隻船都是用一節藤子造成。這些印度人穿著燈心草的衣服,他們從河上把這種燈心草取下來,然後把它們組成席子樣的一種東西,再像胸甲一樣地穿起來。
看起來,世界上最邊遠的那些國家卻是得天獨厚的地方,就彷彿希臘的氣候是世界上最溫和宜人的一樣。……印度位於世界上最東部的地方,印度的一切生物,不管是四條腿的還是天空中飛翔的生物,都比其他地方的生物要大得多,例外的只有馬(印度的馬比美地亞的所謂內塞亞馬要小);此外,那裡的黃金,不管是從地里開采出來的,還是河水沖下來的……都非常豐富。那裡還有一種長在野生樹上的毛,這種毛比羊身上的毛還要美麗,質量還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從這種樹上得來的。
希羅多德自己並沒有親自到過印度,他記下的是自己所聽到的東西,因此有些荒謬內容不可避免。但在他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了解到印度的富庶,這里的人民栽種棉花(長在野生樹上的毛),人們穿著棉織品:他還告訴我們,大流士皇帝在派人調查了印度河的入海口之後,征服了這塊土地,將這里分割為一個行省和另一個行省的一個部分,並要求這里的居民繳納黃金。希羅多德雖然沒有記下大流士征服印度的准確時間,但卻提示後人,早在波斯帝國興起之前,印度文明就已存在,印度就已是一個多民族的富饒之國。
10世紀時,一位阿拉伯學者比魯尼到達南亞次大陸,他發現,眼前的繁榮程度大大超過了過去所能見到的文字記載的繁榮程度。這一切大大激發起他探索這一文明源頭的慾望,可是在經過一番尋訪賢者、探查古跡之後,他悲觀地寫道:「印度人不十分重視事物的歷史次序:他們在述說國王的年代系列時是漫不經心的,當他們非說不可的時候,就困惑起來,不知說什麼好,他們總喜歡講故事。」他的看法成為後來許多接觸古印度文明的學者的共識,文明之源的探索便這樣長期停留在希羅多德的水平上。
1784年,離希羅多德撰寫《歷史》已過去了2000多年,一輪新的嘗試開始了。英國梵文學家、比較語言學家威廉?瓊斯倡導成立了「孟加拉亞洲學會」,對印度存在的大量古代梵文古籍進行翻譯和研究,「吠陀學」由此誕生。瓊斯對包括古梵文在內的東方語言有很深的造詣,在對《薄伽梵歌》、《吠陀》等文獻和西方古文字進行對比研究之後,瓊斯宣布這些遠隔千山萬水的居民使用的語言文字之間有著「姑表之親」的淵源關系,這激起了許多西方學者對古印度文明研究的熱情。
1806年,33歲的英國愛丁堡大學歷史教授詹姆斯?穆勒喜得貴子(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功利主義思想家約翰?穆勒),不過此時詹姆斯?穆勒並沒有因喜悅而忘乎所以,他開始了一項艱苦的工作——撰寫《不列顛印度史》。11年之後,這部凝聚著他心血的3卷本著作出版了。在這部巨著中,穆勒指出古印度文明的源頭可上溯到約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時期,這種觀點被西方學者普遍接受。但有不少西方學者怎麼也擺脫不了「西方中心」的思想,他們提出了古印度文明外來論。1922年出版的《劍橋印度史》就明白地寫道:「史前印度沒有什麼值得人們注意的考古發現,……南印度並不存在銅器時代,這一事實證明,當雅利安人攜帶銅器進入印度時,本地居民還基本上處於石器時代。」
由穆勒明確提出的古代印度文明始於吠陀時代的觀點是當時這一領域研究的一個重大成果。因為希羅多德稱印度河流域以東已經沒有其他國家,這顯然是錯誤的。吠陀文明早在希羅多德生活年代之前1000年就已興起,並興旺於恆河流域。因此,盡管許多印度民族主義學者堅決反對古印度文明外來說,但仍同意穆勒的古印度文明發端觀點。一百多年間,這種觀點一直占據著權威的位置。
然而神秘的印度又一次向人們隱藏了自己的真面目,以恆河流域為中心的婆羅門教印度教文明是以印度河命名的次大陸文明之始,這一名稱上的矛盾是否暗喻著一種錯誤?當20世紀20年代人們把目光從恆河移向印度河的時候,世界才明白:所謂的權威觀點原來卻是一個百年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