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汕頭的歷史多久

汕頭的歷史多久

發布時間:2021-02-04 04:42:36

『壹』 誰知道汕頭現代歷史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並為粵東行署;1956年2月與興格合稱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獨立設專區,汕頭及下轄縣稱為汕頭地區。另經幾次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在汕頭市劃出一片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並,建立市領導縣的體制,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惠來、饒平8縣和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劃為省轄市。1991年4月6日,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汕頭市,面積234平方公里,並定於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國務院1991年12月決定,調整潮汕地區的行政區劃,設置汕頭、潮州、揭陽3個地級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潮陽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遼批准澄海撤縣設市(縣級);同月,國務院批准潮陽市河清鎮劃歸汕頭市,設河浦區(縣級)。至此,汕頭市轄龍湖、金園、昇平、達濠、河浦五個縣級區和南澳縣,代管潮陽市、澄海市。

汕頭市金平區於200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由原昇平區、金園區及原達濠區礐石街道潯洄居委、龍湖區龍溪路以北區域組建而成。

1949年10月24日汕頭市解放後,定為省轄地級市,市設置第一、二、三、四、五、六區公所。次年辟澄海縣的金砂、岐山、大窖3鄉並入汕頭市郊。1950年10月成立潮汕專員公署,轄潮安、潮陽、揭陽、饒平、南澳、普寧、惠來、澄海8個縣。1951年7月按廣東省第19次委員會議決定,成立粵東辦事處。

1952年11月14日撤銷粵東辦事處,成立粵東行政公署,轄潮安、饒平、普寧、澄海、揭陽、惠來、梅縣、豐順、興寧、蕉嶺、紫金、龍川、陸豐、大埔、五華、平遠、惠陽、河源、海豐、南澳21個縣和汕頭市。1955年9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粵東行政公署治所,由潮州市遷至汕頭市。

1956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粵東行政公署,設立汕頭專區,治所設在汕頭市,汕頭市為省轄市,市第一區改為「安平區」,第二區為「同平區」,第三區為「公園區」,第四區改為「市郊區」,並將

『貳』 汕頭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事件

滿意答案永遠沒有永遠的永遠是永遠8級2010-07-28 汕頭原是揭陽(後居澄海)海邊的一個漁村。元代,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形成較大漁村,稱為「廈嶺」。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現在的外馬路老媽宮一帶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稱作「沙汕」。萬曆三年(1575年),沙脊積聚成片,稱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現在的外馬路人民銀行汕頭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煙墩,稱作「沙汕頭」,以後,清政府在這里設站收取鹽稅,簡稱為「汕頭」。至嘉慶四年(1809年),因商船停泊越來越多,稱作「沙汕頭港」。至開埠前,已建立了「漳潮會館」,商業活動日趨活躍,具備商埠雛型。汕頭開埠後,鴉片和外國商品源源輸入,而大批「豬仔」(契約華工)被源源輸送到各國殖民地充當苦力,英國、德國、法國、挪威、美國、日本等國先後設立領事館,進行經濟、文化、軍事侵略。 汕頭得名於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汕頭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汕」,開端處則叫「汕頭」。汕頭又有鮀島的別稱。鮀是種體小而圓、帶有斑點的魚類,屬鯊魚的一種,稱作鯊鮀。汕頭市區因位於鮀濟河一側,三面環水,歷史上曾是半島,過去海灣盛產鯊鮀,故稱「鮀島」。 開埠——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這里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御千戶所於此。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里築煙墩建炮台,稱為「沙仙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里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徵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鮀島」。

『叄』 汕頭市幾時起名,歷史有多少年

汕頭市區古為潮汕濱海沖積地。南宋末年,因戰亂,閩南的十幾萬人從莆田移民現潮州府各地。在唐朝後期,北宋期間,南宋末期,元朝後期,明朝中後期,都有大量的外來人口遷移到此,移民原因是莆田人口過多和逃避因外軍入侵導致的戰亂,南宋末年那一次規模最大。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置澄海縣時隨屬澄海。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頭。清康熙年間建沙汕頭炮台。雍正年間簡稱汕頭。1860年(咸豐十年)對外開市。革命導師恩格斯曾經就關注過汕頭,說汕頭是中國當時除已開放的五口通商之外「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見《馬恩選集》第二卷第38頁第4行)。1919年冬設汕頭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廳,與澄海分治。1930年准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解放後,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市區龍湖片區試辦經濟特區。1983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8縣1市並入汕頭市。1984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52.6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1991年4月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並確定於是年11月正式實施;同年11月,汕頭地區行政區域調整,潮州、汕頭、揭陽分設地級市。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汕頭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潮陽、澄海撤市建區,原市區5個區調整合並為3個區,其中河浦、達濠兩個區合並為濠江區;昇平、金園兩區合並為金平區;龍湖區保留,將原屬澄海市的外砂鎮、新溪鎮劃歸龍湖區;澄海市撤市設區;潮陽市撤市分設潮陽、潮南兩個區。調整後,市區面積從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原來的120萬增加到487.5萬。南澳縣建制和區劃不變。從2011年5月1日起,汕頭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使汕頭在經濟發展中在注入新動力。

『肆』 汕頭的歷史沿革

汕頭市區地處韓江、榕江、練江的出海口,汕頭灣把市區分成南北兩片。汕頭市區古為濱海沖積地。宋時砂尾(今金砂鄉)已形成村落,屬潮州揭陽縣。南片濠江古為潮陽縣建制的招收都,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潮州府置澄海縣時隨屬澄海。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清康熙年間潮州府建沙汕頭炮台。雍正年間簡稱汕頭。汕頭素有「百載商埠」之稱,1858年(咸豐八年)4月,已經佔領廣州的英法聯軍進逼大沽口,美國駐華公使夥同英、法、俄三國公使聯袂到達大沽外,照會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國公使列衛廉與清政府直隸總督譚廷襄開始談判,討論了美國所提出的草約。5月19日,因英法聯軍即將於次日發動進攻,美國應英國的要求,不動聲色地中止了正在進行中的談判。英法聯軍攻佔大沽後,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納等人與英、法談判。雖然清朝官員並不信任美使,但還是一再懇求美使與俄使居中調停。列衛廉以「調停人」的偽善面孔欺騙清政府。6月7日,美使列衛廉恢復了與清朝官員的會談,並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條約草案再度進行談判。6月18日,美國搶先英、法與清政府簽訂了《中美天津條約》。 其中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台南為通商口岸 。 1858年恩格斯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中指出,汕頭是「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3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汕頭(近代)歷史沿革簡表時間大事略1921年3月 設汕頭市政局 1921年7月 成立市政廳,與澄海分治。 1930年 准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 1950年3月15日 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 1956年 設置汕頭專區。汕頭專區轄今潮陽區、潮安區、澄海區、饒平、南澳、揭陽、普寧、惠來、豐順、梅縣區、大埔、五華、興寧、平遠、蕉嶺等區縣。 1965年7月19日 國務院第157次會議決定,由汕頭專區揭陽縣劃出西北部13個公社(鎮),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成立揭西縣。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西部境地而得名揭西,縣政府駐河婆鎮,屬汕頭專區管轄。 1981年10月16日 經國務院批准,在汕頭市郊龍湖劃出22.6平方公里土地建立汕頭經濟特區。 1983年7月 汕頭地市合並,汕頭市為省直轄市,下轄今揭陽、饒平、澄海區、南澳、潮陽區、普寧、惠來、揭西、海豐、陸豐、潮州市等10縣1市及安平等5區。同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海豐、陸豐拆出(註:兩縣並為地級市汕尾市),餘8縣1市並入汕頭市。 1984年11月 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52.6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 1991年4月 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同年11月,汕頭市行政區域調整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揭西縣劃為揭陽市管轄。 2003年 經國務院批准,汕頭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潮陽、澄海撤市建區,原市區5個區調整合並為3個區,其中河浦、達濠兩個區合並為濠江區;昇平、金園兩區合並為金平區;龍湖區保留,將原屬澄海市的外砂鎮、新溪鎮劃歸龍湖區;澄海市撤市設區;潮陽市撤市分設潮陽、潮南兩個區。調整後,市區面積從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原來的120萬增加到487.5萬。 2011年5月1日 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特區范圍擴大至全市。 本表依據:廣東省應急辦官網 、汕頭市政府官網 以及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紀事》潮汕地區歷史沿革

『伍』 潮州歷史久還是汕頭

現在潮州市成立於1990年,現在潮州市由饒平縣,湘橋區,楓溪區和潮安區組成

『陸』 歷史地方汕頭史

選擇復CBD
26. 維護祖國主權的斗爭
1、明朝制中後期,總兵俞大猷同潮汕人民並肩戰斗,進行抗倭斗爭。
閩浙總兵戚繼光在南澳登陸,搗毀倭寇老巢。
2、鄭成功在南澳,向台灣的荷蘭殖民者動進攻,收復台灣。
27. 1933年汕頭港口吞吐量僅次於上海、廣州,居中國港口的第三位。
28. 陳慈黌故居,位於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被稱為「嶺南第一僑宅」。

『柒』 潮汕地區那個市的歷史早久

遠古時,潮汕一帶稱為南交之地,屬於「揚州之域」,人煙稀少,居住在這里的居民,屬於百越的一支。 政權建制沿革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百越,置象、桂林、南海3郡,潮汕地區時屬秦朝南海郡,但尚未有政權建制。漢初,秦將趙佗自立為南越王,設揭陽縣,始有政權建制。至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定南越後,漢朝仍設揭陽縣(王莽時改稱「南海亭」),屬南海郡,潮汕地區開始有直屬中原王朝的政權建制。南海郡揭陽縣疆域,包括現在的潮汕地區、梅州地區及閩南一部分。建安時南海郡屬荊州,三國後期屬廣州。 隨著秦漢時代中原人口的南遷和西晉永嘉之亂後大批中原人民的遷入,潮汕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公元413年(晉安帝義熙九年)晉王朝於此設立了地區性的政權組織—義安郡,統轄海陽、海寧、潮陽(三縣約相當於今潮汕地區)、昭義(今大埔)、綏安(今福建省漳浦地區)5縣。 潮州名稱由來 隋朝開皇十一年(591)改義安郡為潮州(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水往復,故稱)。唐垂拱二年(686),割潮、泉各半,設立漳州,自此,潮州不再轄有閩南之地。唐代的潮州也只有海陽、潮陽、程鄉(今梅縣)3縣。 宋代的潮陽,統轄海陽、潮陽2縣,至宣和三年(1121),增設揭陽縣,史稱「三陽」。 元代,改稱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之後至清代,稱為潮州府。明初,潮州府只有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這時之潮汕地區,已成為人煙稠密的地方,農業、手工業、商業相當發達,開始有資本主義的萌芽,再加上軍事上的需要,先後增設了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安(萬曆十年改稱普寧)、平遠、鎮平(今蕉嶺)等縣級建制。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割程鄉、鎮平、平遠3縣設嘉應直隸州。乾隆三年(1738),設豐順縣。潮州府共轄9縣:海陽、潮陽、揭陽、普寧、惠來、澄海、饒平、豐順、大埔。 潮汕名稱由來清咸豐八年(1858),清廷在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大炮威嚇下,簽訂了中英《天津條約》,潮州被列為通商口岸之一,後經多方交涉,咸豐十一年(1861)正式開汕頭為商埠,稱「汕頭埠」,屬澄海縣 浦司管轄。近代以來,隨著汕頭逐漸演變為粵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形成潮汕並稱,「潮汕地區」的名稱由此而來。 汕頭名稱由來汕頭原是揭陽(後屬澄海)海邊的一個漁村。元代,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形成較大漁村,稱為「廈嶺」。至明嘉靖九年(1530),現在的外馬路老媽宮一帶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稱作「沙汕」。萬曆三年(1575),沙脊積聚成片,稱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在現在外馬路人民銀行汕頭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煙墩,稱作「沙汕頭」。以後,清廷在這里設站收鹽稅,簡稱「汕頭」。至嘉慶十四年(1809),因商船停泊越來越多,稱作「沙汕頭港」。至開埠前,已建立了「漳潮會館」,商業活動日趨活躍,具備商埠雛型。汕頭開埠後,鴉片和外國商品源源輸入,而大批「豬仔」(契約華工)被源源輸送到各殖民地國家充當苦力。英、德、法、挪威、美、日等國先後在汕頭設立領事館,進行經濟、文化、軍事侵略。至民國14年(1925),汕頭港出入船隻超過2500艘,總約 300萬噸。如以來往船隻、噸數與當時其他港口相比,全國通商港之繁榮等級,汕頭居於上海、天津、大連、漢口、膠州、廣州之後,排第七位。 民國時期,潮汕先後成立軍政府和專員公署。民國3年(1914)改海陽縣為潮安縣,翌年,從饒平分出南澳縣,民國10年(1921)後,潮汕地區共有10縣1市。 民國10年(1921)汕頭設立市政廳,與澄海縣分治。民國18年改稱汕頭市政府。1949年10月24日汕頭解放。 汕頭「 島」別稱由來汕頭得名於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汕頭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 「汕」,開端處則叫「汕頭」。汕頭又有 島的別稱。 是一種體小而圓、帶有斑點的魚類,屬鯊魚的一種,稱作鯊 。汕頭市區因位於 濟河一側,三面環水,歷史上曾是半島,過去海灣盛產鯊 ,故稱「 島」。 建國後,潮汕地區建立潮汕專區。1953年與惠陽、興梅合並為粵東行署。1956年與興梅合稱汕頭專區。1958年割海陸豐入汕頭專區。1965年與興梅分專區,並設揭西縣。至1983年海陸豐割歸惠陽,汕頭地區與汕頭市機構合並,實行市管縣新體制,共轄8縣(澄海、饒平、南澳、潮陽、普寧、惠來、揭陽、揭西)1市(原潮安縣與潮州合並,改稱潮州市)和6個市轄區(安平、同平、公園、金砂、達濠、郊區)及經濟特區,全市共153個建制鎮、23個鄉、31個街道辦事處和3425個村民委員會,人口950多萬。1989年1月1日起,潮州市從汕頭市分出,直轄於省。 1991年12月7日,饒平縣劃歸潮州市管轄;撤銷揭陽縣,設立揭陽市(地級),揭西、普寧、惠來劃歸揭陽市管轄。汕頭轄潮陽、澄海、南澳3縣和市域4區,總面積2064.4平方公里。 1993年4月9日,撤銷潮陽縣,以原行政區域設立潮陽市,由省直轄,汕頭市代管。1994年,澄海撤縣設市,由汕頭代管。2003年1月29日撤銷潮陽市、澄海市,歸並汕頭市,汕頭行政區域重新調整,轄6區(龍湖、金平、濠江、潮陽、潮南、澄海)1縣(南澳)。6個區總面積1950平方公里,人口454 萬。

『捌』 汕頭從什麼時候開始建市

汕頭l861年正式開埠,成為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1919年冬設專汕頭市政局屬。1921年7月成立市政廳,與澄海分治。1930年准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商貿歷來比較發達。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吞吐量僅次於上海、廣州,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僅次於上海、天津、大連、漢口、膠州、廣州,居全國第7位。曾有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8個國家在汕設立領事館。從辛亥革命到東征、北伐、「八

『玖』 汕頭變遷

汕頭歷史軌跡
汕頭古時為濱海沖積地區,海水的沖擊帶來了植被莊稼所需的豐富的營養,於是在宋朝時期這里就形成了村落,屬揭陽縣;元代時期,出現了一些較大的村落,古稱廈嶺;明初在此設有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置澄海縣時遂屬澄海。由於汕頭地區沙脊向海伸延,百姓多設柵捕魚,故又稱做沙汕;到了康熙年間,建立了沙汕頭炮台,雍正年間就被簡稱為了汕頭;至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汕頭就開始對外開市,成為我國重要的通商口岸。
1921年時,汕頭成立了市政府,與澄海分治;1930年被准予設市,隸屬於廣東省政府。建國以後,汕頭逐步走上了對外開放城市的道路,從此汕頭邁入了新的階段。

歷史沿革
汕頭,最初是一個漁村。宋朝時,汕頭是揭陽縣鴕江都的一個漁村。元代的時候,這里被稱為「廈嶺」。1563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汕頭成為潮州府澄海縣的一部分。1574年(明神宗萬曆二年),汕頭被稱為「沙汕坪」。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在這里築炮台,此地改稱「沙汕頭」(沙汕頭炮台),雍正、乾隆期間,逐漸被簡稱為「汕頭」。乾隆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媽嶼島設立「常關」。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由於潮州城區民眾的強烈反抗,使得外國人主動放棄在潮州城區貿易,改而選擇了相對安全的汕頭進行貿易。咸豐十年,應西方列強要求,汕頭正式對外開市。自此,汕頭開始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對安全的環境,逐漸超越了潮州城區,成為了粵東的經濟中心。

1921年成立市政廳,與澄海分治,但仍隸屬潮循道管理。1958年,設立汕頭專區,潮汕地區的行政、文化中心向汕頭轉移。1981年,設立汕頭經濟特區。1991年,重新調整行政區域,潮汕地區分為三個市,汕頭市成為其中的一個市。

澄海市位於廣東省東部、汕頭市東南面。

澄海過去是一處「海氣昏昏水拍天」的海隅。漢代屬揭陽縣域,晉以後屬海陽縣域,宋元至明初分別為海陽、揭陽、饒平之邑。

明朝中期,倭寇竄擾,濱海一帶居民人心惶惶。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為抗禦倭寇襲擾,析海陽縣上外、中外、下外3個都,揭陽縣蓬州、鱷浦、蛇江3個都,饒平縣蘇灣都設置澄海縣,取意「澄清海氛」或「海宇澄清」,以安定人心。這就是「澄海」的得名由來。
遠古時代,澄海大部分地方還處於大海之中,是一個「海氣昏昏水拍天」的海灣,後來才逐漸沖積浮聚成陸。現澄海地域在夏、商、周時屬百越之地,秦漢時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晉時屬東官郡海陽縣。隋、唐時屬潮州轄下的義安縣(海陽縣),宋元豐五年(1082年)澄地分屬海陽、揭陽兩縣。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後,現澄地分屬於潮州府轄下的海陽、揭陽和饒平3縣。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劃海陽縣的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等三都,揭陽縣的蓬州、鮀江、鱷浦等三都,饒平縣的蘇灣都,共7個都置澄海縣,隸屬潮州府。治所設於下外莆都之辟望村(今澄海市區)。

清康熙三年(1664年),因施行靖邊海禁政策,撤銷澄海縣建制,全縣人民全部內遷。至康熙八年,恢復澄海縣建制,仍屬潮洲府管轄。

澄海置縣始於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澄海縣明、清隸屬於潮州府,民國時期隸屬於潮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解放後,隸屬於潮梅人民行政委員會、潮汕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潮汕區專員公署、粵東行署、汕頭專員公署、汕頭專區革命委員會、汕頭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2月起,澄海成為汕頭市市轄縣。1994年4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澄海市由汕頭市代管。200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行政區劃調整,澄海撤市設區,成為汕頭市轄區。

澄海區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的韓江下游三角洲,東南臨南海,西南緊鄰汕頭特區,西北接潮州市,東北接饒平,南與南澳隔海相望,總面積402.5平方公里。

澄海區地處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宜人,酷熱期短,無霜期長,四季不甚分明。

澄海,人傑地靈,素有「海濱鄒魯」之稱。區境位於粵東韓江下游出海口,水網密布,海河堤線長,歷史上春旱、夏澇、秋潮、冬涸,自然災害較多。全市總面積402.5平方公里。總人口 69.79萬(2000年末戶籍人口),人稠地狹,人口密度居全國各建制縣(改區前)之冠。旅居海外華僑眾多,是個著名僑鄉。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特別是全面實行改革開放、調整結構之後,澄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建國後,澄海歷任黨政領導及農林水部門,十分注意農田基本建設,實施治水改土,修建「六橋二堤」,從根本上改善水利條件,提高抗災能力,1991年被評為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澄海通國精耕細作,科學種田,增加農業投入,終於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先後獲得全國第一個「糧食千斤縣」和全國第一個「噸谷縣」的光榮稱號。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澄海工業生產(含鄉鎮工業企業)有了長足發展,產值倍增,「三大產業」比例發生了較大變化。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57.6:29.6:12.8,到2000年成為18.4:48.4:33.2。因此,澄海置縣後國民經濟長期經歷「耕三漁七」、「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格局,已成為歷史時代的軌跡。工業、電力、交通運輸、郵電通信,飛快發展。包括收入、消費、居住、儲蓄等方面的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區恩格爾系數逐年降低,由1995年的48.2%降到2000年的44.85%。商業貿易呈現購銷兩旺;外經貿進出口總額、合同及實際利用外資款額不段增長。科技、教育、文化藝術、衛生、體育及旅遊事業日新月異。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果。

閱讀全文

與汕頭的歷史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