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金榜五府登府大人歷史多久

金榜五府登府大人歷史多久

發布時間:2021-02-02 03:41:14

① 古時候的五府是指五輩人嗎

明朝時期 明太祖來廢丞相,權分五源府、六部,其中五府就是官署
生理學名詞。指與五臟相配的五腑,即小腸、大腸、膽、胃、膀胱。《難經·三十五難》:"小腸者,心之府。大腸者,肺之府。膽者,肝之府。胃者,脾之府。膀胱者,腎之府。"

② 明朝的五府六部制度

五府應該指的是五軍都護府。

五軍都護府官職設置:

中、左、右、前、後五軍各設都護府

左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右都督 一人 正一品 都督府

都督同知 無定員 從一品 都督府

都督僉事 無定員 正二品 都督府

經歷 一人 從五品 都督府 經歷司

都事 一人 從七品 都督府

明朝五軍都護府歷史發展

洪武十三年(1380)以 大都督府權力太大﹐在廢 丞相制的同時,為防止軍權的過分集中,也廢大都督府,改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別管理京師及各地 衛所。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以中軍都督府斷事官為五軍斷事官。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五軍十衛參軍府,設左、右參軍。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軍各設左、右斷事2人,提控案牘1人,並從九品。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升五軍斷事官為正五品,總治五 軍刑獄。分為五司,每司設稽仁、稽義、稽禮、稽智、稽信5人,均為正七品,各理其軍之刑獄。同時,朱元璋為了防範統軍將領的專權,又規定五軍都督府對軍隊無調遣權,其調遣之權由皇帝直接掌管; 兵部在軍隊中雖有任免、升調、訓練之權,但不統兵。每逢戰事,由皇帝臨時委派專人擔任 總兵官,統率 衛所部隊出征,戰事結束,總兵歸還將印,軍隊歸還衛所。

永樂元年(1403)﹐建留守行 後軍都督府於北京﹐後仍分五府﹐稱「行在」中﹑左﹑右﹑前﹑後都督府。十八年﹐定都北京﹐除「行在」二字﹐ 洪熙元年(1425)﹐復稱「行在」。

宣德三年(1428)﹐革「行在」都督府。正統六年(1442)﹐復建五府﹐無「行在」字。各都督府設左右都督( 正一品)。 都督同知( 從一品)﹑都督僉事( 正二品)﹐其屬有經歷司經歷( 從五品)﹑ 都事(從七品)等。都督初間以公﹑侯﹑伯為之﹐可參與軍國大事﹔後率以公﹑侯﹑伯署府事﹐ 同知﹑僉事 參贊軍事。清袁賦誠《睢陽尚書袁氏家譜》:「九世樞(袁可立子),由官生初授詹事府錄事,次任南京都督府後軍都事。」

明朝六部制度

明朝中書省時期,七卿長官均為正三品。

六部包括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屬最高長官為明朝吏部尚書、明朝戶部尚書、明朝禮部尚書、明朝兵部尚書、明朝刑部尚書、明朝工部尚書,其常常與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稱「九卿」。

明朝時,重臣任擇須由九卿及外省巡撫、總督公開舉薦,此為廷推。各部司不能單獨決定的國家大事、要事,須經九卿公決,此為廷議。而由三法司無法決定的大型獄訟,以由九卿開會定獄,此為廷鞠或園審。其與明朝內閣構成了明朝的行政權力中心與決策核心。

明代廢中書省,六部乃直接對皇帝負責,成為主管全國行政事務的最高機構。各部置尚書一人,總管本部政務,下有左右侍郎各一人,為尚書之副。

吏部

吏部為管理文職官員的機關,掌品秩銓選之制,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制之法。

吏部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

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勛司掌文職官員守制、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復名復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類似現在的組織部、紀委等部門。吏部尚書還被稱為天官。

戶部

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

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明十三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廣西、四川、福建、雲南、貴州。

禮部

禮部掌典禮事務與學校、科舉之事。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

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

兵部

明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

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

兵部下設四司﹕武選清吏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並管理土司;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恤、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武庫清吏司,掌全國之兵籍、軍器並武科考試之事。

刑部

刑部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復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

刑部的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是按省設司,明為十三司,名稱與戶部諸司同。

工部

工部為管理全國工程事務的機關。

職掌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

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官辦工業無不綜理,並主管一部分金融貨幣和統一度量衡。

明清工部下設四司﹕營繕清吏司,掌宮室官衙營造修繕;虞衡清吏司,掌製造、收發各種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鑄錢;都水清吏司,掌估銷工程費用,主管製造詔冊、官書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寢修繕及核銷費用,支領物料及部分稅收。

(2)金榜五府登府大人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明朝內閣制度

1380年朱元璋罷中書省,廢丞相,親理政務,但是力不從心,故設立四輔官來輔佐政事,但這項制度效能不彰,1382年七月被廢。十一月,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又設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品秩皆為正五品。朱棣登基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由此成立內閣。

內閣只為皇帝的顧問,奏章的批答為皇帝的專責。內閣大學士一職多以碩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擔任,只照皇帝意旨寫出,稱「傳旨當筆」。

明仁宗增置謹身殿大學士。宣宗時期,由於楊溥、楊士奇、楊榮等三楊入閣,宣宗批准內閣在奏章上以條旨陳述己見,稱為「票擬」制度。明初,內閣無實權。之後內閣地位逐漸升高,許可權逐漸增大,到明世宗時,內閣終躍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後,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內閣成了中央最高的的決策機構。

網路-六部

網路-明朝官職

③ 五府指的是多少輩

往上推五抄代,從高祖開始,高襲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緣關系在這五代之內的都是親戚,即同出一個高祖的人都是親戚,從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為五服。由自己往下,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
五服之後則沒有了親緣關系,也可以通婚。一般情況下,家裡有婚喪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內的人參加。

求採納(づ ̄ 3 ̄)づ

④ 五府千歲是那五位神明

李府千歲:俗名李大亮,乃是五王之首。
池府千歲:二王姓池名夢彪。
吳府千歲:三王吳孝寬。
朱府千歲:四王朱叔裕。
范府千歲:五王范承業。

⑤ 歷史上的山東省登州府海洋縣房頭社十八甲趴頭街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歷史上山東省文登州府海陽縣房頭攝18家鈀頭鎮街是現在什麼地方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給你提供一個線索你可以網上查一查要不你下載一個高德地圖就去就知道什麼地方了

⑥ 出五府是幾代親戚

五服,謂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

五服制度,中國封建社會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范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在此范圍內的親屬,包括直系親屬和旁系親屬,為有服親屬,死為服喪。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服制按服喪期限及喪服粗細的不同,分為五種,即所謂五服。出了五服,謂親戚已疏遠,死亡後可以免服喪服。

「五服」制度是中國禮治中為死去的親屬服喪的制度。它規定,血緣關系親疏不同的親屬間,服喪的服制不同,據此把親屬分為五等,由親至疏依次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血緣關系中五服的計算方法:由於古代一夫一妻,有時有妾,因此,同父又同母的是一服,即所謂「同胞」、「一奶同胞」;同父不同母的是二服,例如《紅樓夢》中賈寶玉與賈環。同祖父的是三服,例如《紅樓夢》中賈寶玉與賈璉,同曾祖父的是四服,例如《紅樓夢》中榮國府賈政與寧國府的賈敬;同高祖父的是五服。

現代實行一夫一妻制,除非父親離婚、喪偶後再婚再生育,一二服之間的區別通常消失,因此計算起來會令人困惑,錯以為五服就是五代,實際上五服只四代。從祖父開始向上,不再分別妻妾的子女。

⑦ 故宮有多少年歷史

有598年的歷史,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到2018年為止總共是598年。

(7)金榜五府登府大人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所以依據《清室優待條件》部份條款,加之袁世凱感念舊主恩德,積極扶持,溥儀退位後,帝制雖然被廢除,但皇帝溥儀以及原來的皇室大臣等卻仍然安然無恙地居住在皇宮里。

在皇宮紫禁城內生活期間,溥儀仍舊發布「上諭」,仍用宣統年號紀年,遺老遺少仍行跪拜大禮。宮內依然還保有內務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機構,故臣贈謚,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遂使當時的紫禁城儼然成為「國中之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1933年,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並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從1933年2月至5月,先後檢選出文物、圖書、檔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故宮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同時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現存文物150萬件(套)。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辟為「故宮博物院」。

⑧ 清朝時期的登州府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 山東復省登州府文登縣大制張村」應是現在的「山東省榮成市滕家鎮大章村」。理由如下:
一、榮成是於清雍正13年(1735年),從文登縣析出的新縣,也隸屬於山東省登州府。大章村位於文登榮成交界處,雍正後至解放前曾劃出過榮成。
二、該村的村民全部姓肖。據《榮成市志》記載:大章村明萬曆年間,肖姓由河南省章村徙此建村,念祖籍,命名章村。後肖姓先後又建四個村,以章村為序稱大章村。502戶。二章村明萬曆年間,肖姓遷此建村,以章村為序,稱二章村。481戶。三章村明萬曆年間,肖姓徙此建村,以章村為序,稱三章村。307戶。五章村清康熙年間,肖姓徙此建村,以章村為序,稱五章村。111戶。
另外,「文登縣大張村」還出過一個名人叫——蕭振瀛(1809-1947),曾任察哈爾省主席、天津市長。我認為肖蕭同音,蕭振瀛也應該是大章村村人。

⑨ 登州府的歷史起源

蓬萊是明朝中期後登州府衙所在地,因此,說起蓬萊舊時稱謂,人們常常把它與古登州混在了一起,然而,如果細究古登州的來龍去脈,卻又很少有人說得清楚。
有的學者作了這樣一段解釋,說是「登」的名字起源很早,在《小臣 簋》銘中就有「東登」一詞。而這個「小臣 簋」一般認為是周成王時「伯懋父」率領殷師伐東夷勝利後作的器物。這件器物的銘文大意是:東夷大反,伯懋父率殷八師伐東夷,至東 ,伐海湄,勝利而歸,並因征伐東夷五嵎獲得了一些貝貨而受到了獎賞。這件器物銘文所記的東 ,多認為是指齊國東部的丘陵地帶,海湄則指的是海濱的夷人,或者說東 就是海濱之地。可見這個「登」是商末周初時的一個古地名。但是在《尚書?禹貢》中卻沒有對登州的記載。登州這塊地盤在登州名字還沒有出現時屬於青州的「嵎夷」或「東夷」,春秋時期,它又成了萊子國的一塊地盤。戰國時期,這塊地盤被並入齊國。史稱「魯襄公六年(前567年),滅齊東夷萊國(黃縣東南有萊子國都城)。」秦一統天下之後,分了36個郡,古登州前身屬於齊郡黃縣的一塊地盤。到了漢代,屬於青州的東萊郡,西晉時屬於青州東萊國,南北朝時屬於劉宋的東萊郡,元魏時屬於東牟郡,北齊時屬於東萊郡,隋朝亦屬東萊郡。而登州這個名字最早是唐朝初年才出現的,唐武德四年(621年)始置登州。
從以上記述可以看出,古登州是唐朝時才建立的,唐朝之前沒有登州。而登州設置的具體時間,一些史料文獻中的記載也是有分歧的,如《新唐書》等典籍記載的是與前面所述相同。而《元和郡縣圖志》卻稱登州設置的時間是唐武德元年,比前面所說早了四年。這兩說究竟哪一個准確,學界的觀點也不一致,那就只好兩說並存了。
至於登州設置的地點,人們常常會說古登州是從牟平遷到蓬萊的,也便給了大家一個錯覺,古登州最初設置在牟平。其實古登州最初並不在牟平,而是在文登。論及古登州始建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文登城的東邊有一座山叫文登山,簡稱文山。雖然這座小山海拔不足百米,周長不足1.5公里,卻是當年秦始皇光顧的地方。相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多次東巡,其中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和三十七年(前210年)兩次經過文登。在他巡幸文登時,曾召集文人登上城左這座小山,論功頌德。此後人們便把這座小山稱作文登山。再後來,這里於公元568年設立了縣,便稱為文登縣,唐初設的州也便稱為登州了。
到了唐貞觀元年(627年),最早設在文登的登州被撤掉了,所屬的幾個縣歸萊州管轄。到了唐如意元年(692年),從萊州所轄的縣中分離出牟平、黃縣和文登三個縣,重新設立了登州。從撤州到再設,中間隔了65年。重新設置的登州治所已不是文登,而改成了牟平。重設的登州在牟平僅僅存在了15年,到唐神龍三年(707年),治所便從牟平遷到了當時屬於黃縣管轄的蓬萊鎮。既然一個州治的署衙安在了蓬萊,這個唐朝初年設立的蓬萊鎮便升格為蓬萊縣了。
從唐神龍三年州治遷至蓬萊到1913年撤府,古登州治所在蓬萊存在了長達一千二百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古登州從唐初設立到明朝初期,一直為州,到了明洪武九年(1367年),才升格為府。州與府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在《明實錄》一書中曾提到登州升州為府的原因,「時以登、萊二州皆瀕大海,為高麗、日本往來要道,非建府治,增兵衛,不足以鎮之。」(蔡玉臻)

⑩ 清朝時期的登州府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清朝時期的登州是現在的山東省蓬萊。

清朝時期的登州府位於現今的山東省蓬萊市,下轄:黃縣、棲霞、招遠、萊陽、福山、文登、榮成、海陽。

在清代的《登州府志》中,對登州府所轄區的范圍有詳細的記載。登州府東至海四百九十里,南至萊州府即墨縣四百里,西至萊州府掖縣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海一里至北隍城島二百四十里接奉天界,由海道至奉天旅順口約六百里至蓋州套約千餘里,自府治至京師一千八百六十里,至省城九百二十里。

東西廣六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四十一里,蓬萊縣東至福山縣界九十里(至縣治一百四十里),西至黃縣界四十里,南至棲霞縣界七十里。

(10)金榜五府登府大人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清中葉之後,山東人口大增後,自產糧食不敷所用,官方常從東北調糧,渠道多是海運。兩地間商貿往來亦隨之增多,19世紀80年代,山東沿海民船約5250餘只,其中駛往遼東者達3000餘只。

佔比57.1%。發達的海運業,為東三府居民到東北做工、墾殖提供了便利條件。事實上零星的闖關東在清中葉已經開始。

據有關統計,清嘉慶至咸豐、同治年間,先後到過東北的山東人有400餘萬。不過彼時山東的內在矛盾尚不突出,闖關東者大多是春去冬回,正月間出門到東北做工,到冬至或臘月中旬則回家。

這種候鳥式的務工行為,反過來又大大刺激了海運業的繁盛。東北人對山東人踏實質朴、肯出死力、敢於探險的精神很是欽佩,因而山東人在東北生根發芽比較容易。

清末大連人口大概60餘萬,其中30多萬都是膠東人,許多村莊都是山東人整體搬遷過來,村子內部完全是膠東風俗文化。

連片的山東庄深刻地改變了大連當地風俗,就連當地方言也硬生生被改造成了膠東味兒。闖關東先驅者們在東北開辟出來的空間和經驗,無疑給家鄉百姓樹起了一個新的方向。

生活過不好,闖關東去,在他們眼中,關東不再是一個地理方位,而是到處堆積著金子、原木與糧食的極樂之地。

閱讀全文

與金榜五府登府大人歷史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