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樂山大佛有什麼歷史價值

樂山大佛有什麼歷史價值

發布時間:2021-02-04 04:11:11

① 為什麼樂山大佛被人們譽為世界藝術珍品

一、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稱。
二、樂山大佛歷史悠久(開鑿於713年)。工程巨大。歷時90年而成。
三、造型庄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
四、樂山大佛設計科學合理。非常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五、樂山大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體現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時尚。
六、樂山大佛以人文遺產精粹和自然遺產的有機結合為特色。樂山大佛面對著滾滾東流的江水,體態雍容,深情自若。比例勻稱,山水交融,與峨眉山遙相呼應。數十里外都可以看到。
七、工藝卓越。大佛頂上的頭發,共有螺髻1021個。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大佛之耳、隆起的鼻樑,均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
八、佛中有佛。樂山大佛背後的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形睡佛景觀。山形似一尊巨型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
「巨型睡佛」四肢齊全,體態勻稱,安詳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線上,直線距離約1300餘米,,仰面朝天,慈祥凝重。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佛的整個體態十分逼真、自然、和諧,這是大自然無意的巧合,是天造地設的奇跡,一睡佛、一坐佛,一天然生就、一人工鑿成。
樂山大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世界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被人們譽為世界藝術珍品當之無愧。

② 現在用來觀賞的樂山大佛,在古代實際用途是什麼

首先,古代的人大多都是迷信神靈的。這么大的一座大佛,坐落在山旁,會有很多的百姓到大佛附近修建寺廟進行朝拜祭祀,保佑等活動,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迷信活動,宗教信仰這對古代的百姓來說非常重要,這成為他們心目中保佑附近居民的神靈,成為他們的心靈寄託。

現在的樂山大佛,因為身形巨大,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所以成為了很多遊客打卡的旅遊勝地。希望在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樂山大佛參觀之後,都能夠了解樂山大佛背後所代表的歷史意義,文化價值。作為一個中國人,更好地將中國文化傳承下去。

③ 樂山大佛有何價值

樂山大佛是現存世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坐落在岷江邊的凌雲山,倚山鑿成,臨江危坐,高與山齊。山與佛渾然一體,宛如天成。古人有詩如此形容大佛的宏偉氣勢:「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在此合流。激流洶涌澎湃,江水一瀉千里,浩浩盪盪有如萬馬奔騰;驚濤拍岸,地動山搖,江河之威氣吞萬里,令風雲變色。

在一片驚濤駭浪前,在一片震耳欲聾聲中,凌雲山憑空突出,大佛有如橫空出世,從天而降,有石破天驚、凌駕天地的磅礴氣勢:面對滔滔流水,穩如泰山,靜若處子,又像是慈航普渡,指引世人!此情此景,全然不覺江河之威,已不聞激流雷鳴之聲,天地一片肅靜,彌漫著一股無形的神秘的氛圍,洶涌澎湃的波濤和遼闊壯觀的三江,更加襯托出大佛無比安詳與庄嚴!

的確,樂山大佛距今已足千年;更誠然是民間藝術的難得精品,千年風霜並沒有對它造成太大的損害,神態依舊栩栩如生,眉目仍然清晰可辨,令人驚嘆古工程的壯美!而歲月的煙熏更令大佛彌漫著一種神秘的美感和一種不可抗拒的吸力,令觀者無不心折,無不為之傾倒!

據史書記載,在唐初有高僧海通法師,有感三江水患不斷,百姓苦不堪言,便四處化緣集資,在三江匯流處開鑿一尊巨佛,欲以佛法化江河暴氣,保萬民世代平安!不料有一貪官聞信欲霸佔佛資,海通法師為拒貪官甘願自挖雙目。雖然斯人已逝,但其高風亮節千載之下仍是氣沖牛斗!幸喜雖有貪官在前,卻有清官在後,其中有兩名官員對大佛修建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於是大佛的修建從民間自發性開始得到官方的扶持與參與!

④ 樂山大佛的建造對於後世的意義是什麼

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比較體積,大佛約是一般人的10萬倍。形象地說,大佛的一個腳指甲,可容4個人端坐。

我國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了「大」這一美的形態。大即是美,即是崇高。樂山大佛具有壯闊崇高之美。如果在夏秋洪水季節,乘船沿大渡河駛入岷江,濁浪排空,驚濤拍岸,一葉扁舟隨激流奔向大佛。

這時,一種壓倒一切的力量,一種不可阻遏的氣勢,從它巨大的身軀,從它智慧的眼神中,鼓舞著搏擊在驚濤駭浪之上的人們。

彷彿冥冥之中,它陪伴著你,保護著你。在動人心魄的體驗中,你不能不感到,大佛具有一種超越古今、超越宗教的崇高之美。大哉,樂山大佛!巍巍乎,樂山大佛!

佛文化也把雄巍的峨眉,點化成佛經中的「大光明山」,普賢菩薩居住的地方。融入了宏大的佛文化,凌雲、峨眉風光就更有了一種獨特的、深邃的意境。千百年來就有「天下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的贊譽。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國的儒家文化崇尚山水。佛教文化與儒家思想在山水之中,找到了它們的一個融合點。佛教文化深深地影響了我國的山水園林藝術和中國人的審美觀念。

海通把大佛置於山水景觀中心,岷江橫流,「大光明山」飄浮於西方雲端,山橫紫翠,大渡河水從峨眉滔滔奔來,萬象排空,真可謂匠心獨運,鬼斧神工。

樂山大佛,這種融博大精神於名山大川之中的恢宏傑作,是不可企及的。作為不再復返的歷史時期的藝術,它顯示出永恆的魅力。

⑤ 樂山大佛的歷史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據唐代韋皋《嘉州凌雲大佛像記》和明代彭汝實《重修凌雲寺記》等書記載,樂山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結茅於凌雲山中。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和尚見此立志憑崖開鑿彌勒佛大像,欲仰仗無邊法力,「易暴浪為安流」,減殺水勢,永鎮風濤。於是,海通禪師遍行大江南北、江淮兩湖一帶募化錢財,開鑿大佛。佛像動工後,地方官前來索賄營造經費,海通嚴詞拒絕道「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地方官仗勢欺人,反而說:「嘗試將來」。海通從容「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海通這種專誠忘身之行,激勵眾心,克誠其志。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大約過了十年的時間,劍南西川節度使 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韋皋始撰《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載錄了開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側臨江峭壁上。 樂山大佛聳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匯流之處,一千多年來,樂山大佛閱盡多少人間春色,經歷多少朝代更迭,依舊肅穆慈祥,心旌不搖。

⑥ 四川樂山大佛的藝術價值有多大

一、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稱。
二、樂山大佛歷史悠久(開鑿於713年)。工程巨大。歷時90年而成。
三、造型庄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
四、樂山大佛設計科學合理。非常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五、樂山大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體現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時尚。
六、樂山大佛以人文遺產精粹和自然遺產的有機結合為特色。樂山大佛面對著滾滾東流的江水,體態雍容,深情自若。比例勻稱,山水交融,與峨眉山遙相呼應。數十里外都可以看到。
七、工藝卓越。大佛頂上的頭發,共有螺髻1021個。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大佛之耳、隆起的鼻樑,均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
八、佛中有佛。樂山大佛背後的烏尤山、凌雲山、龜城山構成的樂山巨形睡佛景觀。山形似一尊巨型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
「巨型睡佛」四肢齊全,體態勻稱,安詳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線上,直線距離約1300餘米,,仰面朝天,慈祥凝重。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佛的整個體態十分逼真、自然、和諧,這是大自然無意的巧合,是天造地設的奇跡,一睡佛、一坐佛,一天然生就、一人工鑿成。
樂山大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世界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被人們譽為世界藝術珍品當之無

⑦ 樂山大佛是不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是的,在1996年12月,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⑧ 四川的樂山大佛是怎麼修建的有什麼歷史

據唐代韋皋《嘉州凌雲大佛像記》和明代彭汝實《重修凌雲寺記》等書記載,樂山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

海通是貴州人,結茅於凌雲山中。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

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和尚見此立志憑崖開鑿彌勒佛大像,欲仰仗無邊法力,讓水流平緩,減殺水勢,永鎮風濤。於是,海師禪師遍行大江南北、江淮兩湖一帶募化錢財,開鑿大佛。

(8)樂山大佛有什麼歷史價值擴展閱讀:

佛像的基本結構

基本面貌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

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與天王共存的還有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匯集成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開鑿的凌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

右側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通道——九曲棧道。佛像雕刻成之後,曾建有七層樓閣覆蓋(一說九層或十三層),時稱「大佛閣」、「大像閣」;佛閣屢建屢毀。

宋時重建「凌雲閣」、「天寧閣」;元代建「寶鴻閣」;明代崇禎年間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終廢毀殆盡。

石塊發鬈

大佛頂上共有螺髻105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

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木質雙耳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證實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由此可知,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

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

排水系統

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為雨水侵蝕。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

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

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

這些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厘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 崖壁仍是紅砂原岩,而且比較乾燥。

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顯然,這是由於洞未貫通的緣故。不知道當年修建者為何不把它打通。

⑨ 樂山大佛的自然價值是什麼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內,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容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
樂山大佛和凌雲山、烏尤山、巨形卧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屬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的組成部分

閱讀全文

與樂山大佛有什麼歷史價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