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時期的什麼歷史現象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時期的什麼歷史現象

發布時間:2021-02-04 01:24:43

Ⅰ 材料三反映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什麼材料三?
經濟關系是民族間的基本關系和必然聯系,所以,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版是要受經濟權發展規律支配的。在服從經濟支配的前提下,民族融合自身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基於生態環境和社會傳統的多樣性,歷史上我國各民族傳統經濟區域呈現為南北三個發展帶和農耕、畜牧兩個大的經濟區。從南北方向看,秦嶺-淮河以南是以漢族為主體經營的水田農業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至秦長城是以漢族為主體經營的旱地農業發展帶,而秦長城以北是歷史上以北方民族為主體經營的游牧和狩獵經濟發展帶。從經濟區來說,西部和西北部游牧民族活動的中心,是傳統的畜牧經濟區。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是發達的農耕經濟區。

Ⅱ 材料三中反映了元朝的什麼行政制度

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原因是元朝的疆域遼闊,元朝為了加強對全國各地區的有效統治。

Ⅲ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時期的什麼歷史現象,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個新民族

民族大融合現象,出現新的民族回族

Ⅳ 材料三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

民族融合的途徑:

(一)互補互惠的族際經濟聯系與民族融合

經濟關系是民族間的基本關系和必然聯系,所以,歷史上的民族融合,是要受經濟發展規律支配的。在服從經濟支配的前提下,民族融合自身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基於生態環境和社會傳統的多樣性,歷史上我國各民族傳統經濟區域呈現為南北三個發展帶和農耕、畜牧兩個大的經濟區。從南北方向看,秦嶺-淮河以南是以漢族為主體經營的水田農業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至秦長城是以漢族為主體經營的旱地農業發展帶,而秦長城以北是歷史上以北方民族為主體經營的游牧和狩獵經濟發展帶。從經濟區來說,西部和西北部游牧民族活動的中心,是傳統的畜牧經濟區。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是發達的農耕經濟區。

不同的經濟類型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一般而言,農耕民族以種植業為主,兼養家畜,經濟穩定,基本上能夠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但也嚮往游牧民族優質的畜產品。游牧民族在茫茫草原上放牧牛羊,畜群為主要的生產資料,產品相對單一,需要與農耕民族進行頻繁的交換,換取農產品和手工業品,以補生活之需。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歷史發展的任何時期,兩大河中下游發達的農耕經濟,一直對周邊地區各族群起著凝聚和核心的作用,產生出很強的吸引力和「向心力」。這種農業文明蘊藏的力量,使許多進入漢區農業社會里的民族,不同程度地融入漢族之中。

歷史上,我國各民族間的經濟交往是多層面、多途徑的。總體而觀,至少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官方層,如移民實邊和屯墾、「馬絹互市」和「茶馬貿易」。第二個層次除了跨地區的民間貿易以外,更主要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互惠、互利。無論在任何時期,即使在分裂和戰爭年代,在這兩個層面上互通有無的經濟聯系,也未曾中斷過。這是漢族與各民族人民經濟聯系的紐帶,也是各族間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重要經濟基礎。

(二)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認同與民族融合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認同,從來沒有停止過。先秦時期,華夏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輻射、膨脹,吸收新鮮血液,為秦漢「天下為一,萬里同風」的大一統文化格局奠定了基礎。自漢以後,儒、釋、道相互融合,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力量。魏晉南北朝時期,游牧或半游半牧民族的「胡」文化與中原農耕民族的「漢」文化激盪交匯,在沖突中走向融合。隋唐時期,統治者提倡「華夷一家」,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與滲透,提供了寬松融洽的氣氛。宋遼夏金元時期,各民族文化又在震盪迭起的歷史巨變中,經受了進一步的鍛造。明清,中華文化系統內再次出現各民族文化整合的高潮。就這樣,經過悠悠數千年的不斷碰撞和交融,中華傳統文化形成了一個多源匯聚的龐大體系。在這個兼收並蓄、兼容並包的思想文化體系中,大一統思想成為民族融合的精神動力,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理念和精神是民族融合的基礎,中原文化與「四夷」文化的交融,是實現民族融合的途徑。

考察中國古代史,雖然不乏征戰、分裂的歷史真實,雖然封建統治者多有「夷夏之別」的觀念和大民族主義思想的桎梏,然而,「華夷一家」的大一統思想和中國文化中的「和」、「合」精神,一直是民族融合的精神動力。大一統思想萌芽、發展於先秦,在秦漢的政治實踐中得到實現,經魏晉南北朝的正統之爭,逐步實現南北文化思想的認同。之後,進入了大發展的時期,至清發展成為中華整體的觀念。這種思想體系,表現在認識和處理民族關繫上就是「華夷一統」、「華夷一家」、「夷夏一家」,體現在文化中就是「和」、「合」精神,具體又通過「懷柔」、「羈糜」等對邊疆民族政策得到實踐。它的推行,有利於沖破民族畛域,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融合。

Ⅳ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時期的什麼歷史現象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時,見胡服、聞胡語者猶以為怪,……至於元,百年之間,四海之內,起居、飲食、聲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時期的什麼歷史現象?
答案:民族融合。

Ⅵ 材料三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現象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時,見胡服、聞胡語者猶以為怪,……至於元,百年之間,四海之內,起居、飲食、聲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時期的什麼歷史現象?
答案:民族融合.

Ⅶ 材料三反映的歷史現象和材料二又有什麼聯系

(1)材料一反映的是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的落後,其主要原因是專由於農奴制的存在而屬造成的。它引發了材料二以「二一九法令」為主要內容的俄國農奴制改革,1861年俄國廢除了農奴制。 (2)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贖買一塊份地。 (3)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機構、進行司法制度改革。 (4)說明俄國這次改革很不徹底,沒有給農民帶來多大利益。

Ⅷ 材料三中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時,見胡服、聞胡語者猶以為怪,……至於元,百年之間,四海之內,起居、飲食、聲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時期的什麼歷史現象? 答案:民族融合.

Ⅸ 問題如下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麼歷史現象 (2)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麼歷史現象 (3)材料三

  1. 禪讓制

  2. 統治者選取有才能的人做王而非後世中的家天下3.原始社會的公內有制逐漸被私有製取容代

    4.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生產資料的私有化,結果就是階級的分化,過去各自實力相當而產生的部落聯盟最終被某個最強大的部落統一或者控制,所以以禪讓制為代表的原始部落共和制度必然被父系社會的終極體制 世襲制 代替

    附加 諸侯是部落首領

Ⅹ 材料反映了元朝時期的什麼歷史現象

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時,見胡服、聞胡語者猶以為怪,……至於回元,百年之間,四海之內答,起居、飲食、聲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時期的什麼歷史現象?元朝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
原因:元朝國土遼闊,政策寬松,積極對外交流,陸上、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對外文化的交流.

閱讀全文

與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時期的什麼歷史現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