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論文怎麼

歷史論文怎麼

發布時間:2021-02-04 00:32:31

① 如何寫歷史小論文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現已收為重慶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彭水的竹板橋造紙術通過代代相傳而延續至今,它是蔡倫古法造紙的再現,但這份遺產眼看就將要失傳。本文通過對該技術的實地調查和相關資料的收集,探究了該技術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分析了技術失傳的原因,並對此提出了保護與開發的措施。

關鍵詞:彭水;蔡倫造紙術;保護

彭水是一個位於重慶東南部的小縣城,而在彭水的深山裡的一個叫竹板橋的村落,還保留著一項最原始的民間工藝——蔡倫造紙術。

由於現代的文化正不斷地對古代文化進行猛烈的沖擊,使得不少的文化遺產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彭水的蔡倫造紙術也不例外。所以,我們要加緊其保護的步伐,在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以找到一個同時具有保護和開發的方法。

一、蔡倫造紙術的歷史淵源

東漢時,農業發達,國力強盛。蔡倫於東漢元年發明了用植物造的纖維紙,起初蔡倫造紙的原料多為樹皮、破布、舊魚網、麻頭等造出的紙既輕便又美觀。105年蔡倫把這一重大發明上報了朝廷,受到嘉獎,並通令全國一律通用[1]P430。從那以後,紙張便以新的姿勢進入了社會文化生活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上傳播開來。社科論文到公元317年,晉文帝司馬睿遷都金陵(南京),隨即使造紙術從黃河流域傳到了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2]P591。

據竹板橋的造紙術傳承人劉開勝介紹:早在清朝康熙年間,為了避難,他的先祖劉國倫從江西舉家從江西西遷,在途經彭水縣朗溪鄉的竹板橋時,因看到這個大峽谷有山有水,山高竹茂,谷間河水清澈,兩岸竹林青翠,形成一條有長約10公里的綿延的竹海,於是決定紮根下來,世代繁衍,以祖籍相傳的造紙術為生,營造家園。從那以後,彭水竹板橋的蔡倫造紙就成了一個永恆的話題。到如今已有300年的歷史了。

二、蔡倫造紙術的社會文化價值

1、保留傳統文化的生產工藝

劉氏造紙術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老造紙術的傳統工藝,代代相傳,不斷改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保留了當年蔡倫造紙的傳統72道工序而成紙的工藝。原始的造紙工序大致有打漿、調料、上漿准備、流送布漿、脫水成形、壓榨脫水、烘乾成紙、表面處理[3]P585。在竹板橋主要的工藝工藝流程有:取料(主料竹子,輔料石灰)、制料(浸泡,發酵)、制漿(碾碎,踩料,攪漿,制備樺葉)、成型(舀紙,榨乾,打光上色)、乾燥(揭張,晾曬)、包裝保管六大工序。二是發展了傳統的造紙法,自上世紀70年代起,改變了原始張型,從原來的每張30*50厘米逐漸改進為現在的規格,提高了產品的經濟價值。三是保留了傳統的文化藝術,在每年開始伐竹進廠前,要祭祀蔡倫、山王菩薩、土地菩薩,在春節、月半這樣的傳統節日里也要將他們與自己的祖先一同祭祀;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勞動號子、山歌,現今仍在傳唱;同時還保留著多種禁忌,加重了它的神秘感,增添了更多的魅力。據村中劉開勝介紹:以往蔡倫先師發明造紙時,他造出來的紙張極不均勻,結構性也不強,很容易被扯破,長期以來也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有一個晚上觀音菩薩托夢給劉國倫,讓劉國倫在紙漿中加入樺液(樺葉碾碎)便能使紙張成型。事實果真如此,於是這技術便成了竹板橋人的「專利」。

② 歷史類論文綜述怎麼寫詳細點,最好有例子~~

你可以舉個例啊,中國的絲綢之路啊,2兩條陸上和海上,通過什麼地方啊,多中國有什麼意義,對外國有什麼意義等等…………

③ 歷史論文《怎樣取得歷史上改革的成功》

歷史上自上而下的改革只有商鞅變法是真正成功的,張居正的變法在他回本人死之前是成功的,他死後答被完全推倒重來.
改革表面上說是改變方式方法,把現實社會中不合理的現象改正.是經濟分配和政治話語權方面的事,但是一場改革,自上而下的改革真正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人心.不正確的態度才是社會運行的最大成本.規章制度再完善,執行制度的人心不在其上,再完美的規章制度也不能發揮它應有的效應.反之,人心齊,在不完善的規章制度下也能創造奇跡.
改革——其根本就是改變人心.
要想改革成功,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人心,不改心,再好的規章制度都是沒用的,人心改善了,沒有規章制度,人也會自己制定出來.

④ 歷史論文怎麼寫啊 找一篇簡單點的範文 高中適用

兩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這場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而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中國有極大的影響,它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也促進了中國近代化起步: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中國近代工業、科技、教育起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於19世紀70年代。那時,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人類在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電力的廣泛使用,改善了生產和生活條件;汽車、飛機的問世,縮短了人們旅行的時間,使出行更加方便;電話、無線電報的發明,加強了世界的聯系。直到今天我們仍在享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這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是這樣的:
1.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甲午戰爭後簽訂《馬關條約》,使外國在華投資設廠合法化。列強競相對華輸出資本,加劇經濟侵略,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這是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3.中國近代科技進一步發展,西方列強的侵略,客觀上也傳播著進步和文明,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的發展。
兩次工業革命的後果可以使我們得到這樣的經驗:
1.政治變革是科技發展的前提,政治變革解放了生產力,應大膽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的各個環節;
2.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應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3.大力發展科技的同時,應擴大市場經濟,籌集科技發展需要的資金,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是改變中國命運的一次「工業革命。」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我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土地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
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我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
正是充分利用了兩次工業革命的經驗,才使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得以成功,國家得以強盛,人們生活得以富裕!

在網上找了很久,覺得這篇最好,你不要全抄,盡量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吧,這篇文章的范圍絕對不超綱的,而且還把中國史和外國史結合起來,算是很好的論文了。

⑤ 歷史論文怎麼寫出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閹,江蘇無錫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早期維新思想家和外交家。在長期從事洋務活動和奉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國期間,潛心研究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及風俗人情,冷靜地考察歐洲社會的得失利弊,並力圖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效法西方,革新政治,振興工商,保護華僑,富強祖國的一系列主張。其中,豁除海禁,保護僑民的思想就是他一系列主張中最具有時代特色和進步意義的一部份。

薛福成的護僑思想有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這個過程同他參與洋務活動和對外交涉的社會實踐密切相關。
薛福成出生於晚清道光中葉,成名於同治年間,主要的社會活動是在光緒朝的前期,即19世紀80—9o年代,這個時期是中國從傳統向近代轉型的最初階段,天朝上國盡善盡美的神話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所打破,中華帝國長期閉關自守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列強通過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攫取了在華通商、傳教、居住、游歷等特權,朝野上下有識之士均視為「古今一大變局」。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空前尖銳,人民的反抗活動不絕如縷。薛福成有感於時局變化劇烈,從小就「慨然欲為經世實學」,遍覽群籍,以期練就經邦濟世之才,「以備國家一日之用」。…他不再走「迪迫場屋,槁項黧馘,以老死牖下」』的科舉之路,而對洋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上承林魏「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奪其所長而乘其所短」。J1865年,他向曾國藩上萬言書,提出「養人才,廣墾田,興屯政,治捻寇,澄吏治,厚民生,籌海防」等政治主張,極得曾的賞識,被延攬入幕,與黎庶昌、張裕釗、吳汝淪並稱「曾門四子」。七年的幕府生活,使他有機會接觸大量的朝廷機要,熟悉兵事吏事,並親身參與了曾氏舉辦的「洋務」事業,拓寬了他對西學認識的視野。1874年,帝死後,清廷決定「博採讜言,用資治理」,諭令「內外大小臣工,竭誠抒捆,共濟時艱」。j薛福成應詔陳言,向朝廷提出了「治平六策」和「海防密議十條」,引起很大反響,使他由「微官末秩」一躍而成為朝野知名人士。丁寶楨說他「學堪致用,識略閎深」,郭嵩燾譽其「博學多通,精習西洋地勢制度」,舉薦他「可勝公使之任」。薛福成過人的才識更為洋務首腦李鴻章所注目,應詔陳言不久,李即招他人幕,奉為上佐,依為股肱。薛福成自此開始了與洋人面對面的交往,對世界的認識已非一般士大夫可比。在北洋幕府的十年中,他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多所贊襄策劃,參與了許多中外交涉,列強竭力維護其僑民利益給薛福成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薛福成的護僑思想內容豐富,主要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一)華僑是炎黃子孫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對祖國有很強的向心力。吸收僑資可以幫助國內興辦實業,辦理僑務是「收權利而銷外侮」的大事。薛福成認為,一個主權國家應該有義務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海外子民,否則會喪失海外僑民對祖國的信賴。因此,他每到一地,總是親自或派人實地考察,及時將僑情上奏清政府,「總期捷聲息而通隔閡,收權利而銷外侮。」他指出:「中國出洋之民數百萬,粵人以傭工為較多,閩人多富商巨賈。」充分肯定華僑擁有不可忽視的經濟實力。他說「余嘗考越南、暹羅、柬埔寨等國,雖往往多受西人約束,而貿易開礦諸利權,華人操之者六、七,西人操之者二、三。」暹羅曼谷「為通商巨埠」,「閹境華民約有十三萬,商務樞紐大半歸之」,「至若呂宋,葛羅巴,婆羅洲,蘇門答臘,澳洲等處,商礦種植之利,華人約占其大半。」緬甸仰光「華商不下五、六萬人」,印度加爾各答「尤多殷實華商」,』基於此,他主張引進僑資振興工商業,指出:「夫英、荷諸國招致華民,開荒島為巨埠,是彼能借資於我也。華民擅於才,操利柄,不思聯為指臂,又從而擯絕之,是我不能借資於彼也。」薛福成實際上批評了朝廷歧視和限制僑民的錯誤政策。為了提醒政府認識華僑的經濟實力及在中外商務中的作用,薛福成作了深入調查,「每歲中國之銀流入外洋者,約一、二千萬兩。又考數年前美國舊金山銀行匯票總賬,每歲華民匯人中國之銀約合八百萬兩內外,雖該處工資較豐.而人數尚非最多。則推之古巴、秘魯可
知,推之南洋各島又可知。夫中國貿易與各國相衡虧短甚巨,然尚有周轉者,以華民出洋所獲之利足資補道也。」l19J可見,華僑的資金對中國是多麼重要。不僅如此,薛福成還特別關注華僑的政治態度,肯定華僑的愛國愛家之心,指出他們「雖居外洋已百餘年,正朔服色,仍守華風,婚姻葬祭,亦沿舊俗。近年來各省籌賑籌防,多捐巨款,競邀封銜翎頂為志榮幸。¨馴可見華僑是炎黃子孫的一部分,關心僑民是政府應盡的責任,華僑的經濟力量是中國同列強進行商戰所不可忽視的。
(二)通過對海外華人社會的多年考察,他認為海禁是束縛僑民的最大枷鎖。因此,他要求改變傳統的僑務政策,主張華民來去自由,要求政府與各立約國詳訂章程,維護僑民利權。清朝繼承了明朝對海外華人的歧視政策,因而在滿洲貴族入主中原之後,為了鎮壓沿海一帶的抗清斗爭,曾實行了十分嚴厲的「海禁」措施。1656年,朝廷頒令:「……商民船隻私自下海,將糧食貨物等項與逆賊貿易者,不論官民,但奏聞處斬,貨物入官。本犯家產,盡給告發之人。其該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盤緝,皆革職重治罪。地方保甲不行舉首,皆處死。」康熙皇帝於1712年詔令:「……所去之人,留在外國,將知情者同往枷號三月。該督行文外國,將留下之人令其解回立斬。沿海文武官員,隱匿不報者,從重治罪。」【j由此可見,清朝中前期的法令是嚴禁出洋謀生的。1840年以後,盡管朝廷沒有變更這一律例,然事實上由於列強的介入。華人(主要以苦力形式)的出海謀生已成了不容爭辯的事實。薛福成使歐不久,正值巴西、墨西哥等國急需華工前往。薛福成極力贊同華工出洋,他在《許巴西墨西哥立約招工說》一文中指出:「方今美洲初辟,地廣人稀,招徠遠民,不遺餘力,」朝廷應「乘此時與彼兩國詳議約章,許其招納華民,或傭工,或貿易,或藝植,或開礦。」由於政府以前對在洋華民不予重視,僑民利權受到很大損傷,致使「美國有驅逐華民之政;秘魯國及荷蘭、西班牙所屬各島,或迫之人籍,或拘之為奴;而澳大利亞一洲,亦有薄待華民之意」;_2j鑒於華工在外處境悲慘,屢受蹂躪壓榨,薛主張與相關國家「議立專章,添設領事」,以期「操縱由我」。他呼籲朝廷應多為華工設想,在與外國立約時應明文規定「始終優待」華工,務使華民有自主之權,往返自如,出入無禁,以「杜其驅逐之漸。」_2晚清時期,大部分華工是被「掮客」、「拐匪」、「洋人」誘賣至國外,政府長期沒有相關的護僑措施,致使漂泊異鄉的子民飽嘗人間辛酸,淪為變相奴隸,大部分華工由於毫無人身保障死於非命,秘魯、古巴、美國、加拿大的華工悲慘命運就是很典型事例。由此可見,薛福成將華僑問題上升到國家政策的高度來思考是多麼重要。為此,他奏請豁除舊禁招徠華民,保護歸國僑胞。鑒於奸胥劣紳依恃舊禁訛索、迫害回籍華僑,薛福成痛感舊律條的危害,指出「時勢互殊,例意已變。」t24]政策應因時而變,因勢而定,「此等舊例,在今日原同隔歲之舊歷,積年之廢券,存之毫無所用,而一經鏟除,可以禁喝訛索,招徠羈旅,收拾既散之人心,挽回積壞之大局。所裨實非淺鮮。」他奏請「申明新章,豁除舊禁,以護商而廣招徠。」嗣後,清廷出於客觀形勢的需要,接受了薛福成的奏議,「敕下刑部將私出境之例,酌擬刪改,並由沿海督撫出示曉諭:凡良善商民無論在洋久暫,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領事官給與護照,任其回國治生置業,與內地人民一律看待。」「並聽其隨時經商出洋,毋得仍前借端訛索,違者按律懲治。」_27_這一政策的實施盡管有客觀的必然,但與薛福成的主觀努力是分不開的。
(三)薛福成認為要維護僑胞的合法利權,必須在海外有華人處設置領事,他希望朝廷以國家的名義運用外交途徑保護僑胞。薛福成認為,在華僑聚居之地設立領事機構,對解決日益增多的外交交涉事件和有效地保護海外僑胞具有重要意義。他指出,「外洋諸國莫不以商務為富強之本,凡在他國通商之口,必設領事以保護商人,遇有苛例隨時駁阻,所以旅居樂業,商務日旺,即游歷之員,工藝之人,亦皆所至如歸。」又說,「領事一官關系緊要,」「蓋枝葉繁則根本固,耳目廣則聲息靈,民氣樂則國勢張。」l】『『領事一官,在彼外洋雖無官轄華民之權,實有保護華民之責。縱令妥訂條約章程,必得領事隨所見所聞與彼地方官商辦,則洋官亦得藉以稽查,而土人不敢任意苛虐。即駐洋使臣欲與外部辯論,亦必以領事一官所報為憑,方能使洋官有所顧忌,此領事一官所以不能不設之由。」I293他向朝廷上了《通籌南洋各島添設領事保護華民疏》,主張在南洋各島荷屬蘇門答臘的日里埠、葛羅巴、三寶隆,西屬的小呂宋,英屬的香港、新金山、仰光、法屬的北圻、西貢等埠設置領事,在英屬檳榔嶼設副領事,「慰情於絕遠,不啟華人觖望之端;收權力於無形,不開外人訕笑之漸。所獲裨益,較之所費奚啻十倍。」l30j薛福成的這一提議雖未被朝廷採納,卻體現了他設領護僑的進步思想。為了在英屬各地添設領事。他殫精竭慮與英方周旋,並成功地在新加坡增設了總領事。這使他大受鼓舞,高興地說:「惟念南洋准添領事。則法、西、荷各國屬地,皆可以次仿行,徐商添設,於海外商民。大有裨益。」[]為了突出領事在對外交涉和保護華僑中的重要作用,薛福成將其與保家衛國的將相相提並論,指出「戰資乎將。守資乎相,和資乎使,殆有交相為用而不可闕者。且相臣主內政。使臣主外務,綏外則內方可治,外與內相表裡也。」這就將設置領事這一問題上升到定國安邦的高度,認識是很深刻的。
(四)薛福成認為政府不僅應當保護華僑利益,而且應當導民出洋生財致富。康熙以來,「戶口蕃衍,實中國數千年未有,然生計之艱,物力之竭。亦由於此。」[33j薛福成清楚地看到當時人滿為患的現狀,再加上天災人禍頻頻,已造成「昔供一人之食,而今供二十人,」「昔居一人之廬舍,而今居二十人」,針對這種情況,他觀察了西方國家的海外殖民活動,指出西方人「善尋新地,天涯海角。無阻不通。無荒不墾。其民遠適異域視為樂土者,無歲無之。」因而發出感嘆:「噫!彼以此法治民。雖人滿,何嘗不富也!而況能使其不滿也。」他認為當時中國人多地少,農業生產已無發展餘地,「謂中國地有遺利軟!則已山之坡,水之滸暨海中沙田、江中洲址,均已墾辟無余。抑謂人有遺力軟?則中國人數眾多,人工之廉,減於泰西諸國十倍,竭一人終歲勤動之力,往往不能仰事府畜。」他主張中國應當效法西方國家實行大規模的海外移民,認為這「不啻於中國之外,又辟一二中國之地,以居吾民以養吾民也。於以張國勢、厚民生、紓內憂、阜財用、廣聲氣,一舉而五養備焉。救世之要。莫切於此。」_j薛福成的人口理論是否正確姑且不論。但他提出這樣振聾發聵的主張,在當時確實是驚世駭俗的。

⑥ 歷史論文怎麼寫,商鞅變法的

商鞅,原姓公孫,因在秦變法有功,受封於商,後稱商鞅,是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魏國是戰國時期進行變法改革最早並取得成功的國家,也是法家思想和法家人物的故鄉,良好的學術氣氛,加上商鞅「少好刑名之學」,使得他在青年時代便成為一位超群的法家人物。公元前359年,31歲的商鞅求見秦孝公,「以強國之術說君」,孝公大悅,與較「語數日不厭」。在得到孝公的賞識之後,商鞅被委以左庶長,主持變法。他的變法涉及政治、經濟、思想等各個領域。在變法實踐中,發展了先秦法家的理論,提出了明確的實行「法治」的基本要求。商鞅變法使秦國日益強大,為秦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定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基礎。

一 主要內容

1 「明君治國,不可須臾忘於法」
商鞅認為,法律制度的建立,是關繫到社會治亂、國家興亡、政治得失的大事,只有建立法制才能立君,立天下。而立法的目的不是別的,所謂「善治者塞民以法」,就是為了治民。為了使法令成為判斷功過、行使賞罰的標准和全體臣民都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商鞅主張:「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即力求做到家喻戶曉。《戰國策•秦策一》記:「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他要求「置主法之吏,以為天下師,令萬民無陷於險危」。規定主法令之吏在吏民向他詢問法律時不予正確回答,吏民以後犯罪,則「以吏民之所問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商鞅要求明法的目的有二:首先「法制明則民畏刑」,從而起到「萬民皆知所避就」的作用。其次,使官吏不敢為非作歹,保證法律的實行。
2 必須統一刑罰
盡快發展地主經濟,需要政治上的保證,即剝奪舊貴族的特權,重新分配權利,建立起一個新的法律秩序。為此商鞅提出了「刑無等級」的思想,要求做到「壹刑」,即統一刑罰。他主張刑要上大夫,太子犯法也要法辦。商鞅特別提出「有功於前,有敗於後,不為損刑;有善於前,有惡於後,不為虧法。忠臣孝子有過,必以其罪斷」。就是說,以前立過功,後來犯罪,不能減輕刑罰;以前做過好事,後來有過錯,不能因此破壞法律,要求維護法的權威性和統一性,體現出了極為鮮明的「法治」精神。商鞅變法講究一個「信」字。做到「信賞必罰」,即按照法令的規定,該賞的一定賞,該罰的一定罰。他認為「民信其賞,則事功成;信其罰,則奸無端。」當時,這一做法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大大加強了君權。
3 「禁奸止過,莫若重刑」
商鞅同以前的法家不同的地方,在於強調運用賞刑時要實行「重刑」,「禁奸止過,莫若重刑」。重刑的內容包括:(1)重罰輕賞,處罰要重,賞要輕;多罰少賞,要「刑多而賞少」,甚至少於到「刑九賞一」;先刑後賞。他的理由是:重罰輕賞,在上位的人就會愛民,不會輕易地用罰,「上愛民則民死上」,「上不愛民則民不死上」。(2)要求輕罪重判。理由是:如果就事論事,則輕罪得不到禁止,而重罪是由輕罪來的,於是重罪也得不到禁止。反過來,如果輕罪也重判,那麼犯重罪處罰更重,輕的不敢犯,重的也不敢犯了。這樣就達到了「以刑去刑」的目的。(3)對官吏犯罪處罰很重。
4 「君尊則令行」
商鞅強調法治必須以國家政權為後盾。他認為:要使法令貫徹執行,必須尊君,「君尊則令行,而要「君尊令行」,就必須由君主掌握權力並集權於一身。法固然重要,但國家政權是法律的保證。因此,只有「秉權而立」,才能「垂法而治」。從法與權的關繫上,論證了實行君主集權制的必要性。

二 內在啟示

商鞅變法獲得了成功,使秦國迅速壯大起來,商鞅被車裂,但「其法未敗」,他的「法治」思想適應了當時形勢的需要。他的關於實行「法治」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對我們今天的變革立法也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首先,商鞅的好利惡害的人性論思想,為統治和管理找到了捷徑。治國先治吏,治吏要先知人性,商鞅作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深諳此理。商鞅認為,民眾的好利之心是天生的,「人君而有好惡」,他繼承了荀子「性惡論」的觀點,認為人生來具有好惡之性,他認為只要施與適當的教育,就可以讓人棄惡從善,這是商鞅法制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商鞅的這一思想告訴了我們,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原始動力,就是對利鍥而不舍的追求。「民生則計利,死則慮名。」即使那些隱居深山的隱士,「衣不暖膚,食不滿腸,苦其志意,勞其四肢,傷其五臟」,實際上他們恰恰是在以一種更為隱蔽的方式博取名利。「民之欲富貴也,共闔棺而後止」,即人們追求名利的慾望,只有生命結束才會停止。商鞅揭示了人趨利避害的自然屬性有其現實合理性。正因為「人情好爵祿而惡刑罰」,政治家的責任不是要改造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不可能改造,而是順應人的本性,發揮利益杠桿來利用和引導人的本性,使人們追逐名利的活動匯成一股合力,為君主所用。
其次,商鞅提出的一整套以法治法治吏的思想,使得我們認識到吏治的重要性,以及監察制度的缺陷。各級官吏處在國家權力機構中的特殊位置,是君主和民眾之間溝通的橋梁、中介,上傳下達,一方面負責把國家的政策法令向下貫徹實施,另一方面把老百姓的意見反饋給君主。他們既是國家各項政策法令的執行者,也是民眾的管理者。各級官吏沒有盡職盡責,國家的政策就得不到傳達、貫徹,君主也不知道民眾的反映。正因為各級官吏的特殊位置,使他們有機會利用職權,破壞國家政策法令的實施,里通外國,以權謀私,侵佔國家財產,對老百姓巧取豪奪,導致吏治腐敗,甚至國家政治的腐敗,其社會危害性遠遠大於普通老百姓。而商鞅變法使得各級官吏的所作所為時時被人們關注,對普通老百姓有導向作用。
同時,商鞅也認識到監察制度存在著很大的漏洞。設立專門負責監察官吏的專職官員,讓他們來對官吏的行為工作進行監察,這本來是預防官吏的一個有效措施,但事實上,如果監察官為了利益,與被監察對象勾結起來,相互包庇,官官相護,共同犯罪,監察官的監察職責就落空了,只好在監察官之上再設立監察官,總有人脫離監察體系之外。權力一旦缺乏監控,必然滋生腐敗。
再次,商鞅奉行刑無等級的原則。商鞅認為,法是國家權力的象徵,「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一切人都應該遵守。他認識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而且官吏犯罪的危害性遠遠大於一般老百姓犯罪,故各級官吏都不應該徇私枉法,應該立法為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外,商鞅奉行「亂世用重典」,實行重刑主義的原則。他認為對輕罪施以重罰,本來犯罪程度輕,社會危害小,但加大了違法的成本,犯罪者付出的代價卻十分大,使人人心存畏懼,使人人自律,不敢以身試法,更不敢去犯重罪了,自然就達到了「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的目的。商鞅深知官吏的本性也是好利惡害、趨樂避苦的,所以重刑不僅只針對老百姓,對官吏一視同仁。並且為了讓人們都知法守法,還實行嚴酷的連坐制,一人犯法,鄰居和家族都要受牽連,用國家的強制力量保障法律的落實。
最後,商鞅的治法有一套體系,這套體系的落實和奏效,讓我們明白建立合理完備的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它使得法律本身不因時間、地點、人物的改變而改變,在法律所及的范圍內具有權威性、統一性。商鞅強調法律必須「明白易知」,重視設置專門的職位來負責解釋和宣傳法令,尋求通曉法令條文的人,來擔任主管法令的法官。「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諸侯郡縣皆各為置一法官及吏,皆此秦一法官。」法令都有一個副本放在天子的殿中,在殿中給法令建一個「禁室」,寫個封條把它封起來。每年一次,依照「禁室」所藏法令的條文,把法令頒給官吏。諸侯和郡縣的法官和法吏,一接到朝廷送來的法令,馬上就要認真學習,然後負責向各級官吏和老百姓解釋和宣傳。這樣從中央到地方,有一套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法律的普及工作,讓普法工作成為國家一項長期的政策。


三 借鑒意義

商鞅的普法思想中有不少極端的做法,我們應該摒棄。其中也有不少精華,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對於我們今天建設法治國家依然是有啟發意義的。我國也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普法運動,取得了一些顯著成績,法制觀念有所提高,但在司法實踐中,還有一些領導幹部法律意識淡薄,知法犯法、漠視法律的權威。在執法過程還存在有法不依、以權代法、徇私枉法、打法律白條等現象存在,嚴重褻瀆了法律的尊嚴,降低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損害老百姓的利益,嚴重損害了黨群關系。
首先,要把普法工作作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使之具有長期性、穩定性,樹立法律的權威,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真正深入人心。現實生活那些違法犯罪現象屢禁不止,甚至出現對社會和人民危害極大的犯罪。尤其是一些黨的高級幹部,玩忽職守、知法犯法,背後原因之一就是違法成本不高,官官相護,處罰力度不夠,或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致使有些領導幹部漠視法律,鋌而走險。因此根據商鞅「不可須臾忘於法」的治法理念,在我國法治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人們趨利避害的本性,厚賞重罰,加大違法犯罪的成本,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只要觸犯法律,都應該為自己的違法犯罪付出代價。這樣,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其次,領導幹部要學習法律,具備基本的法律素養。在秦國,法律的宣傳和教育做到了家喻戶曉,不僅老百姓知道法律,法官和各級官吏更是通曉法律。因此,黨的領導幹部首先要知法、守法、執法,還應該把本地的普法教育作為政府工作內容之一。盡管我國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普法宣傳活動,但往往流於形式。要把普法工作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普法教育制度化,力求做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便要求領導幹部一方面自身要自覺認真學習法律,維護法律的威嚴;另一方面,明確普法工作的責任和義務,把該地區的普法工作的實際效果,作為幹部績效考核的一項客觀標准。如果領導幹部違法犯罪或者瀆職,應該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應該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
最後,大力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並且普法教育要從幼兒抓起。在我國,要充分利用好學校這個普法的主戰場,一方面,在學生的教科書中,要有法制教育的內容,增強學生的法律常識;另一方面,利用大眾傳播媒體,如開設青少年法制教育頻道,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組織學生課外活動,如參觀監獄、模擬法庭等,讓學生參與司法實踐,在實踐中增強法律知識。加強廣大農村地區和落後地區的普法工作。在農村地區和落後地區,法律知識非常欠缺,不少人是法盲,形勢令人擔優。不少人犯了法,卻不知自己在違法犯罪。有些人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也不知道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地政府要高度重視群眾的普法宣傳,採取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如電影、廣播、宣傳畫、黑板報等,向人們宣傳我國基本的法律知識,讓群眾能理解普法的意義,增強群眾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讓法律觀念入耳、入腦、入心。

閱讀全文

與歷史論文怎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