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的'三蘇'指的是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轍內(1039~容1112)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請採納~
『貳』 歷史上三蘇指的是
三蘇抄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襲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
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1039~1112)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
『叄』 歷史上的「三蘇」指的是什麼
蘇洵,蘇轍,蘇軾
『肆』 歷史上說的三蘇指的是什麼
三蘇
(蘇洵、蘇軾、蘇轍)
請採納~
『伍』 我國歷史上的「三蘇"是指什麼
我國歷史上的「三蘇"是指: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蘇轍(1039年
—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
。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陸』 歷史上的三蘇是哪三個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1039~1112) 。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也。」「三蘇」的稱號即由此而來。蘇氏父子積極參加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來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三蘇生平記事
宋真宗大中祥符2年己酉(1009):蘇洵生。
歐陽修《蘇明允墓誌銘》有「君以疾卒,實治平3年(1066)4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語,治平3年上推五十八年,當生於此年。
大中祥符3年庚戌(1010):蘇洵二歲。
妻程氏生。司馬光《程夫人墓誌銘》有「夫人以嘉皊2年(1057)4月癸丑終於鄉里……年四十八」。本此,當生於此年。
大中祥符4年辛亥(1011):蘇洵三歲。
大中祥符5年壬子(1012):蘇洵四歲。
大中祥符6年癸丑(1013):蘇洵五歲。
蘇洵長兄蘇澹之子蘇位生,蘇洵《祭侄位文》有「昔汝之生,後餘五年」語。
石昌言舉進士,蘇洵戲於父側,昌言以棗栗啖之。
大中祥符7年甲寅(1014):蘇洵六歲。
大中祥符8年乙卯(1015):蘇洵七歲。
大中祥符9年丙辰(1016):蘇洵八歲。
天禧元年丁巳(1017):蘇洵九歲。
天禧2年戊午(1018):蘇洵十歲。
天禧3年己未(1019):蘇洵十一歲。
天禧4年庚申(1020):蘇洵十二歲。
天禧5年辛酉(1021):蘇洵十三歲。
眉州有所謂茅將軍神顯聖,洵父蘇序毀其神像,拆其廟宇。
乾興元年壬戌(1022):蘇洵十四歲。
天聖元年癸亥(1023):蘇洵十五歲。
蘇洵之仲兄蘇渙「始就鄉試」。
天聖2年甲子(1024):蘇洵十六歲。
蘇渙與蘇洵之妻兄程?同科進士及第,父蘇序至劍門迎蘇渙,再毀茅將軍廟。
天聖3年乙丑(1025):蘇洵十七歲。
天聖4年丙寅(1026):蘇洵十八歲。
天聖5年丁卯(1027):蘇洵十九歲。
娶程氏,司馬光《程夫人墓誌銘》有「生十八年歸蘇氏」語。
天聖6年戊辰(1028):蘇洵二十歲。
長女夭折。蘇洵《極樂院六菩薩記》:「自長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憂,蓋年二十有四矣。」二十四歲前四五年,可見此女出生不久即夭折。
天聖7年己巳(1029):蘇洵二十一歲。
天聖8年庚午(1030):蘇洵二十二歲。
蘇洵游成都玉局觀,得張仙畫像,祈嗣。
天聖9年辛未(1031):蘇洵二十三歲。
明道元年壬申(1032):蘇洵二十四歲。
蘇洵之母史氏卒,事見前天聖6年譜。蘇渙去官,回家居母喪。
明道2年癸酉(1033):蘇洵二十五歲。
蘇洵始知讀書,他在《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中說:「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
景皊元年甲戌(1034):蘇洵二十六歲。
蘇洵長子景先生於此年或其前後。
景皊2年乙亥(1035):蘇洵二十七歲。
蘇洵始大發憤,刻苦讀書。歐陽修《蘇明允墓誌銘》:「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
蘇洵幼女八娘生,其《自尤詩並序》有「壬辰之歲(1052)而喪幼女」,「年十有八而死」語,自壬辰上推十八年,當生於此年。
景皊3年丙子(1036):蘇洵二十八歲,蘇軾生。
蘇軾生於12月19日,蘇軾《送沈逵》有「嗟我與君同丙子」語,《李委吹笛》有「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語。
景皊4年丁丑(1037):蘇洵二十九歲,蘇軾二歲。
長兄蘇澹卒。蘇洵舉進士再不中。
寶元元年戊寅(1038):蘇洵三十歲,蘇軾三歲。
蘇洵長子景先卒,蘇轍《次韻子瞻寄賀生日》詩有「兄弟本三人,懷抱喪其一」語。
寶元2年己卯(1039):蘇洵三十一歲,蘇軾四歲,蘇轍生。
蘇轍生於2月20日,宋孫汝聽《蘇潁濱年表》:「仁宗寶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蘇轍生。」
康定元年庚辰(1040):蘇洵三十二歲,蘇軾五歲,蘇轍二歲。
慶歷元年辛巳(1041):蘇洵三十三歲,蘇軾六歲,蘇轍三歲。
蘇洵幼姊卒。
慶歷2年壬午(1042):蘇洵三十四歲,蘇軾七歲,蘇轍四歲。
蘇軾開始讀書,其《上梅直講書》有「軾七八歲始知讀書」語。
慶歷3年癸未(1043):蘇洵三十五歲,蘇軾八歲,蘇轍五歲。
蘇軾入小學,其《記陳太初》有「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語。
慶歷4年甲申(1044):蘇洵三十六歲,蘇軾九歲,蘇轍六歲。
蘇洵與郫縣處士張俞交遊。蘇轍亦入天慶觀小學讀書。
慶歷5年乙酉(1045):蘇洵三十七歲,蘇軾十歲,蘇轍七歲。
蘇洵教蘇軾作文,王宗稷《蘇文忠公年譜》有「東坡十來歲,老蘇令作《夏侯太初論》」語。
蘇洵舉制策,東游京師,見石昌言於長安,與魯人顏醇之、僧保聰等游。蘇洵游學在外,母程夫人親教蘇軾兄弟讀書。蘇洵次女卒。
慶歷6年丙戌(1046):蘇洵三十八歲,蘇軾十一歲,蘇轍八歲。
蘇洵舉茂材異等,不中。
慶歷7年丁亥(1047):蘇洵三十九歲,蘇軾十二歲,蘇轍九歲。
蘇洵下第,南遊廬山、虔州。父蘇序卒於家,洵匆匆返蜀。悉焚舊稿,絕意於功名而自托於學術。精心培養二子,作《名二子說》。命蘇軾擬作《謝宣詔赴學士院表》。
蘇渙亦赴喪返蜀,蘇軾兄弟始識伯父,渙教育他們要「師其寡過」。
慶歷8年戊子(1048):蘇洵四十歲,蘇軾十三歲,蘇轍十歲。
蘇洵杜門家居,其《憶山送人》有「到家不再出,一頓俄十年」語;以己學行授二子,以明其學。
蘇軾兄弟就學於城西劉巨。
皇皊元年己丑(1049):蘇洵四十一歲,蘇軾十四歲,蘇轍十一歲。
蘇洵杜門家居,蘇軾《答任師中、家漢公》有「先君昔未仕,杜門皇皊初」語。
蘇軾兄弟等在學舍作《雨中聯句》詩。
皇皊2年庚寅(1050):蘇洵四十二歲,蘇軾十五歲,蘇轍十二歲。
蘇洵拜見知益州田況。蘇洵幼女八娘十六歲,適表兄程之才。
皇皊3年辛卯(1051):蘇洵四十三歲,蘇軾十六歲,蘇轍十三歲。
蘇洵兄弟居父喪期滿,蘇渙出知祥符。八娘生子。
皇皊4年壬辰(1052):蘇洵四十四歲,蘇軾十七歲,蘇轍十四歲。
蘇洵幼女八娘因受程家虐待而死,蘇程兩家遂絕交。
皇皊5年癸巳(1053):蘇洵四十五歲,蘇軾十八歲,蘇轍十五歲。
至和元年甲午(1054):蘇洵四十六歲,蘇軾十九歲,蘇轍十六歲。
蘇軾娶青神貢士王方之女王弗為妻,王弗年十六。
11月張方平鎮蜀,訪知蘇洵。
至和2年乙未(1055):蘇洵四十七歲,蘇軾二十歲,蘇轍十七歲。
蘇洵作《上張益州書》,並謁張方平於成都,又至雅州,訪知雅州雷簡夫。張方平薦蘇洵任成都學官,朝廷未作答復;雷簡夫致書張方平,稱蘇洵「豈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勸張再薦蘇洵(邵博《聞見後錄》卷15)。蘇洵送吳照鄰赴闕,吳攜蘇洵文致歐陽修。
蘇軾亦以所作文謁張方平,其《樂全先生文集敘》雲:「軾年二十,以諸生見公成都,公一見待以國士。」蘇軾在成都得破酒缸所作之硯以贈蘇轍,蘇轍作《缸硯賦》。
蘇轍娶妻史氏,其《寄內》詩有「與君少年初相識,君年十五我十七」語。
嘉皊元年丙申(1056):蘇洵四十八歲,蘇軾二十一歲,蘇轍十八歲。
蘇洵作《張益州畫像記》、《上張侍郎第一書》,書中表示將送二子入京應試。
3月,三蘇父子至成都,拜別張方平,蘇轍始見張;張盛贊蘇軾兄弟,謂「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無名氏《瑞桂堂暇錄》)。蘇洵父子攜張方平致歐陽修,雷簡夫致歐陽修、韓琦推薦蘇洵的信離成都,經閬中,出褒斜谷,過長安、澠池,於5月抵京師開封。8月舉進士於京師,蘇軾兄弟皆入選。
蘇洵上書歐陽修、韓琦、富弼等人。歐陽修激賞蘇洵之文,「目為孫卿子(荀子)」,並薦蘇洵於朝。蘇洵遂成為歐、韓之座上客。時王安石亦在京任群牧判官,亦為歐陽修門人,但因見解分歧,蘇洵拒絕同王交遊,王亦屢詆洵於眾。
蘇洵作《送石昌言使北引》,蘇軾書之。
冬,張方平返京,蘇洵作《上張侍郎第二書》。時蘇洵雖名動京師,但求官未遂,盼張援引,其言凄切。
嘉皊2年丁酉(1057):蘇洵四十九歲,蘇軾二十二歲,蘇轍十九歲。
歐陽修知貢舉,疾時文之弊,凡怪奇艱澀之文皆黜,而蘇軾兄弟同科進士及第。
蘇軾上書謝歐陽修、梅摯、范鎮、韓絳、梅堯臣等。蘇轍上書韓琦,提出文氣說,強調閱歷對養氣為文的作用。
4月程夫人卒於家,三蘇父子匆匆返蜀,蘇洵作《祭亡妻文》、《老翁井銘》、《老翁井》詩。
蘇洵老友史彥輔去世,洵為之立後,治喪,作《祭史彥輔文》和《與吳殿院書》,求吳照鄰照護史沆遺孤。
蜀州新建絕勝亭,蘇轍作《絕勝亭》詩。
嘉皊3年戊戌(1058):蘇洵五十歲,蘇軾二十三歲,蘇轍二十歲。
蘇洵作《答二任(任孜、任?)》詩和《木假山記》,有鬱郁不得志之感。10月得雷簡夫書,聞將召試舍人院;11月5日召命下,蘇洵上書仁宗,又致書雷簡夫、梅聖俞,拒不赴試,謂「惟其平生不能區區附和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窮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萬里以就試,不亦為山林之士所輕笑哉!」(《答梅聖俞書》)
王素知成都,蘇軾往見,並作《上知府王龍圖書》,論治蜀難易。
蘇轍謁見益州路轉運使趙?。
嘉皊4年己亥(1059):蘇洵五十一歲,蘇軾二十四歲,蘇轍二十一歲。
6月召蘇洵赴試之命再下,梅聖俞作《題老人泉寄蘇明允》詩,勸洵入京。蘇洵作《上歐陽內翰第四書》,表示將攜二子入京;又作《自尤》詩,哀其幼女之死;作《極樂院六菩薩閣記》,紀念已死之親人。10月三蘇父子及其家屬沿岷江、長江而下,一路遊山玩水,吟詩作賦,於12月8日抵達江陵,並在江陵度歲。
匯途中所作詩為《南行前集》,蘇軾作《南行前集敘》。
嘉皊5年庚子(1060):蘇洵五十二歲,蘇軾二十五歲,蘇轍二十二歲。
正月5日三蘇父子離江陵,陸行北上,2月5日抵京,匯途中所作詩文為《南行後集》,蘇轍為作《南行後集引》。
3月蘇軾兄弟以選人至流內銓,蘇軾授河南福昌縣主簿,蘇轍授河南澠池縣主簿。因舉制策,均未赴任。
「居梁不耐貧,投杞辟糠?」(蘇轍《辛丑除日寄子瞻》),三蘇父子到京不久即移居杞縣。
6月蘇洵長兄蘇澹之子蘇位卒,洵作《祭侄位文》。8月因歐陽修、趙?之薦,以蘇洵任秘書省試校書郎,洵有《謝相府啟》和《謝趙司諫啟》。
嘉皊6年辛丑(1061):蘇洵五十三歲,蘇軾二十六歲,蘇轍二十三歲。
正月蘇軾兄弟因舉制策,移居懷遠驛,見蘇軾《感舊詩並敘》。
蘇洵上書韓琦,對其不能重用自己表示不滿。7月以蘇洵為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禮書》。(歐陽修《蘇明允墓誌銘》)
8月仁宗御崇政殿試所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策問。蘇軾兄弟各在所上五十篇《進策》、《進論》和《御試制科策》中,系統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張。蘇軾入第三等(一二等為虛設,實為一等),蘇轍因極論朝政之失,宮掖之秘,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胡宿等力主黜之,仁宗曰:「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蘇轍《遺老齋記》)遂降一等,第以四等下。
制科入第後,蘇軾除大理評事、鳳翔簽判。蘇軾兄弟即將離別,有感於韋應物「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詩而相約早退。
11月蘇軾赴鳳翔簽判任,蘇轍送至鄭州西門外,「話別鄭原」。(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從此,兄弟二人離別之日多,相聚之日少,開始岐梁唱和。
嘉皊7年壬寅(1062):蘇洵五十四歲,蘇軾二十七歲,蘇轍二十四歲。
蘇洵在京修纂禮書,蘇軾簽判鳳翔,蘇轍在京侍父。
2月蘇軾往屬縣減決囚犯,作《奉詔減決囚禁記所經歷》詩,蘇轍次韻。4月,楊畋卒,蘇轍作《楊樂道龍圖哀詞》。8月,伯父蘇渙卒。蘇轍除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知制誥王安石以蘇轍「右宰相專攻人主」,不肯草制,轍遂求留京侍父,從之。10月,蘇軾有《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詩。歲暮,蘇軾作《矷歲》、《別歲》、《守歲》詩,蘇轍作《次韻子瞻記歲暮鄉俗三首》。
嘉皊8年癸卯(1063):蘇洵五十五歲,蘇軾二十八歲,蘇轍二十五歲。
蘇洵、蘇轍在京,蘇軾簽判鳳翔。3月仁宗去世,英宗繼位。韓琦為山陵使,厚葬仁宗。蘇洵作《上韓昭文論山陵書》,力主薄葬。是歲,王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之,蘇洵獨不往,作《辨奸論》。
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蘇洵五十六歲,蘇軾二十九歲,蘇轍二十六歲。
蘇洵、蘇轍在京,蘇軾簽判鳳翔,12月罷鳳翔任。
治平2年乙巳(1065):蘇洵五十七歲,蘇軾三十歲,蘇轍二十七歲。
正月蘇軾還京,差判登聞鼓院,2月直史館。蘇軾兄弟匯集數年詩作為《岐梁唱和詩集》。(蘇轍《次韻姚孝孫見還岐梁唱和詩集》)3月蘇轍始仕,出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推官。(蘇轍《潁濱遺老傳》)5月蘇軾之妻王弗卒於京師,年二十七。(見蘇軾《亡妻王氏墓誌銘》)9月四日蘇洵等編成《太常因革禮》100卷。9月蘇洵參加韓琦家宴,韓作《乙巳重陽》詩,蘇洵作《九日和韓公》。
治平3年丙午(1066):蘇洵五十八歲,蘇軾三十一歲,蘇轍二十八歲。
蘇軾續娶王閏之,蘇軾《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昔通義君(前妻王弗),沒不待年,嗣為兄弟,莫如君賢。」王弗卒於2年5月,蘇洵卒於3年4月,王弗「沒不待年」而蘇軾續娶王閏之,可知當娶於2年底或3年初。
春,蘇洵病。歐陽修多次致書問病情。(歐陽修《與蘇編禮啟》)4月25日蘇洵卒於京師,朝野之士為作哀詞銘誄者百三十有三人。(張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蘇軾兄弟護喪出都,自汴入淮,沿江而上返蜀。
治平4年丁未(1067):蘇軾三十二歲,蘇轍二十九歲。
正月英宗崩,神宗繼位。軾兄弟在蜀居父喪。8月葬蘇洵於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張方平《文安先生墓表》)
宋神宗熙寧元年戊申(1068):蘇軾三十三歲,蘇轍三十歲。
4月王安石越次入對,並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續資治通炮》卷66)冬,蘇軾兄弟居父喪期滿,挈家還京,在長安度歲。
熙寧2年己酉(1069)。蘇軾三十四歲,蘇轍三十一歲。
2月以富弼同平章事,王安石參知政事。創制置三司條例司,開始變法(《續資治通炮》卷66)。蘇軾兄弟於2月到京後,因王安石不滿蘇軾議論異己,仍以蘇軾為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以蘇轍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王安石欲變科舉,神宗召兩制三館議。蘇軾上《議學校貢舉狀》,安石不悅,命軾攝開封府推官,欲以事繁困之。(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蘇轍在條例司亦與王安石意見不合,8月上《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條例司乞外任狀》,全面批評新法,且請外任。安石大怒,欲加以罪,陳升之阻之,奏除河南推官。
熙寧3年庚戌(1070):蘇軾三十五歲,蘇轍三十二歲。
正月張方平出知陳州,奏改辟蘇轍為陳州教授,轍有《初到陳州》詩。上元節有旨市浙燈。蘇軾上《諫買浙燈狀》,詔罷之。軾驚喜過望,又作《上皇帝書》、《再上皇帝書》,全面批評新法。殿前策進士,士子附和王安石,爭言舊法不是,軾作《擬進士對試策》一道諷神宗。王安石黨大怒,御史知雜事謝景溫誣奏蘇軾居喪,往復賈販。詔湖北運司查核。窮治無所得,軾無一言自辯,乞外任避之。(《續資治通炮長編》卷214)
熙寧4年辛亥(1071):蘇軾三十六歲,蘇轍三十三歲。
蘇轍任陳州學官。蘇軾以太常博士、直史館通判杭州,7月出都赴陳,謁張方平,看望蘇轍,留七十餘日。(蘇軾《記鐵墓厄台》)9月蘇軾兄弟同赴潁州,謁歐陽修,並別於潁。蘇軾沿途遊山玩水,11月28日到杭州任。到官3日即游孤山、靈隱、上天竺,訪僧惠勤、惠思、辯才。除夜,軾作《都廳題壁》詩。
熙寧5年壬子(1072):蘇軾三十七歲,蘇轍三十四歲。
蘇軾通判杭州。8月鄉試,蘇軾監試。赴湯村,開運鹽河,又赴湖州相度堤岸,有《湯村開運鹽河雨中督役》、《吳中田婦嘆》等譏刺新政之詩。
蘇轍任陳州學官,8月赴洛陽考試舉人,繼游嵩山,沿途有詩。
熙寧6年癸丑(1073):蘇軾三十八歲,蘇轍三十五歲。
蘇軾通判杭州,協助知州陳述古修復錢塘六井成,作《錢塘六井記》。冬,赴常、潤等地賑飢。
蘇轍任陳州學官,夏改齊州掌書記,有《自陳適齊戲題》詩。9月李師中知齊州。10月作《京西北路轉運使題名記》。
熙寧7年甲寅(1074):蘇軾三十九歲,蘇轍三十六歲。
4月王安石罷相,出知江寧。
蘇軾通判杭州,納妾朝雲。5月被命知密州,9月離杭,11月到任,上《論河北京東盜賊狀》。
蘇轍任齊州掌書記。2月李師中知瀛州,有《送李誠之知瀛州》詩。3月李肅之知齊州,有《齊州代李肅之諫議謝表》。與李遵度游,為作《洛陽李氏園亭記》。
熙寧8年乙卯(1075):蘇軾四十歲,蘇轍三十七歲。
2月,王安石復相。
蘇軾知密州,有《上韓丞相論災傷手實書》、《上文侍中論強盜賞錢書》。作《江城子·記夢》,悼念已去世十年的前妻王弗。又作《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轍任齊州掌書記。春末夏初游泰山,有詩紀行。李肅之建閔子廟,蘇轍為作《齊州閔子祠堂記》。知歷城施辯建濼源石橋,蘇轍為作《齊州濼源石橋記》。蘇軾在密州建超然台,蘇轍為作《超然台賦》。
熙寧9年丙辰(1076):蘇軾四十一歲,蘇轍三十八歲。
10月王安石再次罷相,從此閑居金陵。
蘇軾知密州。建蓋公堂並作《蓋公堂記》,希望無為而治。又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懷念蘇轍。12月移知河中府,離密州。
蘇轍任齊州掌書記。2月李公擇代李肅之知齊州。10月蘇轍罷齊州任還京,暫寓范鎮東齋,作《自齊州回論時事書》,批評神宗「知其(指王安石)不可用而去之,又循其舊術而不改」。
熙寧10年丁巳(1077):蘇軾四十二歲,蘇轍三十九歲。
蘇轍改官著作佐郎,張方平辟為南京簽書判官。2月蘇轍自京往迎蘇軾,相會於澶、濮之間。抵陳橋驛,告下,蘇軾改知徐州,不得入國門,遂居郊外范鎮東園。為長子蘇邁娶石昌言之孫女,蘇軾《與黎希聲書》雲:「向自密將赴河中府,至陳橋驛,受命改差彭城,便欲赴任。以兒子娶婦,留城東景仁園中。」王文浩《蘇詩總案》卷15載:「邁時年十九,其婿於誰氏,不可考也。」1982年四川眉山出土了《蘇符行狀》,其「婿於誰氏」已可確考。《蘇符行狀》雲:「先公姓蘇氏,字仲虎,諱符,世居眉山。曾王父諱洵,王父諱軾,父諱邁,母石氏,故中書舍人昌言之孫。」
4月蘇轍送蘇軾赴徐州,留百餘日。中秋夜,蘇軾兄弟作《水調歌頭》話別。8月十六日蘇轍離徐,赴南京簽判任,不久,張方平告老,龔鼎臣知南京。
黃河決口,8月21日水及徐州城下,蘇軾率軍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
元豐元年戊午(1078):蘇軾四十三歲,蘇轍四十歲。
蘇軾知徐州。為防水之再至,蘇軾組織徐州軍民修築外城,並建黃樓。重陽日在黃樓舉行盛大的落成典禮,坐客三十餘人,多知名之士。
蘇轍任南京簽判。5月龔鼎臣移知青州,陳汝羲知南京。9月蘇轍原擬參加黃樓落成,並作《黃樓賦》,因事未成行。蘇轍之女適文同之子文逸民,10月文同知湖州,有《送文與可知湖州》詩。
元豐2年己未(1079):蘇軾四十四歲,蘇轍四十一歲。
蘇軾知徐州。正月文同赴湖州任途中卒於陳州。3月以蘇軾知湖州,赴任前先到南京看望蘇轍,為留半月,4月到任。7月以謗訕新政的罪名被捕入京,12月責授黃州團練副使。
蘇轍任南京簽判。4月有《代張方平乞致仕表》,7月張以太子少師致仕,有《代張方平謝致仕表》。蘇轍作《為兄軾下獄上書》,乞納在身官為贖兄罪,坐貶監筠州鹽酒稅。
元豐3年庚申(1080):蘇軾四十五歲,蘇轍四十二歲。
正月蘇軾離京過陳州,蘇轍自南京來陳,3日而別,2月1日蘇軾到達黃州貶所,初居定惠院,後徙城南臨皋亭,時游武昌寒溪、西山。黃州守徐君猷待軾甚厚。
蘇轍離南京,赴貶所,張方平凄然不樂,口佔一絕為別,已而泣下。5月底蘇轍先送蘇軾家室至黃州,為留十日,同游武昌西山,再赴貶所。時毛維瞻守筠州,二人唱和甚多。
元豐4年辛酉(1081):蘇軾四十六歲,蘇轍四十三歲。
蘇軾貶官黃州。故人馬正卿為蘇軾請得城東營房廢地數十畝,蘇軾躬耕其中,並自號東坡居士。伯父蘇渙之孫,東坡之侄蘇安節赴舉報罷,赴黃見軾,軾有《侄安節遠來夜坐》等詩。
蘇轍貶官筠州。女婿王適赴舉,蘇轍有《送王適徐州赴舉》詩。
8月被差入筠州試院評定考卷,有《戲呈試官》等詩。是歲作《廬山棲賢堂記》、《筠州聖壽院法堂記》、《筠州聖祖殿記》、《黃州師中庵記》等文。
元豐5年壬戌(1082):蘇軾四十七歲,蘇轍四十四歲。
蘇軾貶官黃州,在東坡築雪堂,自書東坡雪堂四字以榜之。3月游沙湖,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至蘄水,作《浣溪沙》(「山下蘭芽短侵溪」)。7月和10月兩次游赤壁,作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轍貶官筠州,3月作《上高縣學記》。毛維瞻致仕,有《送毛君致仕還鄉》詩。蘇軾建武昌九曲亭,蘇轍為作記。婿王適應舉落第,至黃州看望蘇軾後歸筠州。
元豐6年癸亥(1083):蘇軾四十八歲,蘇轍四十五歲。
蘇軾貶官黃州。巢谷因韓存寶案,遁跡江淮,來黃州,蘇軾以子蘇迨、蘇過從之學。朝雲生子蘇?,作《洗兒》詩。滕達道自安州赴闕,作《與滕達道書》,勸滕以言為戒。
蘇轍貶官筠州。國子監司業朱服言,權筠州州學教授蘇轍所撰州學試題乖戾經旨,候有新官令罷。蘇轍乞本路別差官管勾,從之。
元豐7年甲子(1084):蘇軾四十九歲,蘇轍四十六歲。
蘇軾貶官黃州,4月量移汝州。蘇軾赴汝途中,繞道筠州訪蘇轍,有《端午游真如,遲、適、遠(皆蘇轍之子)從,子由在酒局》詩;游廬山,作《題西林壁》;游石鍾山,作《石鍾山記》;過金陵,訪王安石,相與唱和。幼子蘇?夭折於金陵。年終抵泗州,上表求常州居住。
蘇轍貶官筠州。9月以蘇轍為績溪令,12月離筠州赴績溪任。過南昌,游徐孺亭,登滕王閣。除夜泊舟鄱陽湖口,遇大風雪。
元豐8年乙丑(1085):蘇軾五十歲,蘇轍四十七歲。
3月神宗病逝,哲宗繼位,高太後聽政。以司馬光為門下侍郎。
蘇軾赴汝途中,於2月抵南都,謁張方平。告下,允軾常州居住,5月至常州。
6月告下,起知登州。10月到登州任,到官5日被召還朝任禮部郎中。
蘇轍到績溪任後,卧病五十餘日。8月以校書郎被召還朝,赴京途中,繞道杭州,訪蘇軾遺跡,然後北上。
宋哲宗元皊元年丙寅(1086):蘇軾五十一歲,蘇轍四十八歲。
4月王安石去世,9月司馬光去世。
蘇軾還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任翰林學士、知制誥。蘇軾基本支持司馬光廢新法,逐新黨,但反對盡廢新法,特別是免役法,主張兼用其長。
蘇轍北上途經南都,謁張方平。2月至京,改除右司諫,9月除起居郎,11月任中書舍人,蘇轍任右司諫的半年中,上奏狀七十餘篇。約占蘇轍現存奏狀的一半,內容涉及元皊之政的各個方面。
元皊2年丁卯(1087):蘇軾五十二歲,蘇轍四十九歲。
蘇軾任翰林學士,蘇轍任中書舍人,兄弟二人同掌內外製。針對高太後無意用兵,蘇軾兄弟就擒獲鬼章事上章,主張加強戰備,因事正法。因政見不同,逐漸形成以程頤為首的洛黨,以蘇軾為首的蜀黨,以劉摯為首的朔黨,黨爭日演日烈。11月,蘇轍除戶部侍郎。
元皊3年戊辰(1088):蘇軾五十三歲,蘇轍五十歲。
蘇軾任翰林學士,蘇轍任戶部侍郎。3月蘇軾權知禮部貢舉,蘇轍、王欽臣等為武舉考官。5月1日蘇軾兄弟同轉對,各條上三事,並有詩記其事。
9月以御史中丞孫覺和蘇轍等考試制科舉人。12月因周銼上疏請以王安石配享神宗,蘇軾上章劾周銼。
元皊4年己巳(1089):蘇軾五十四歲,蘇轍五十一歲。
蘇軾連章請郡,3月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5月
『柒』 歷史上的三蘇是指哪三個人
三蘇指北宋散抄文家蘇洵(號襲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1039~1112)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宋仁宗嘉定初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
『捌』 在中國歷史中,"三蘇"指的是誰
三蘇是指宋朝時的三位文學家蘇洵及其兒子蘇軾、蘇轍。
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才識》:版「蘇氏文章擅天下,目權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舒邦佐《送張倉移漕廣西》:「大蘇文章繼老蘇,魏徵勛業付魏謩。」另外蘇轍亦稱蘇軾是大蘇,《神子館寄子瞻兄》四首之三:「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父子三人也一齊列入唐宋八大家之林。
『玖』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歷史上三蘇之間是什麼關系?
蘇洵,蘇轍,蘇軾被稱為三蘇。三蘇都名列唐宋八大家。蘇洵的散文「辭辯閎偉,博於古而宜於今」,對改變北宋文壇風氣起了巨大作用。蘇軾具有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在各個領域都富有創造性,都是開派的人物。蘇轍的詩文成就也較高。
蘇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一生數度舉進士、應制科,皆不第,「遂絕意於功名而自托於學術」(蘇洵《上韓丞相書》)。二十七歲始發憤讀書,盡燒從前為參加貢舉考試所寫的文章,苦讀「六經」、百家之書,潛心研習先秦兩漢和韓愈的古文,並結合現實,探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以及用人等方面的得失,寫出《機策》、《權書》、《衡論》等文多篇。嘉祜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入京,受到歐陽修、韓琦的稱許和舉薦。「自是名動天下,士爭傳誦其文,稱為老蘇」(張方平《文安先生墓表》)。初為秘書省校書郎,繼為霸州文安(今河北省文安縣)主簿。後與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著有《嘉祜集》二十卷。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歷史上三蘇之間是什麼關系?
前人論蘇洵文風,多言其雄勁有奇氣、或謂其勁悍恢奇,老健沉著,筆力蒼勁,一味生辣,博辯雄偉等等。以為其文受韓文、《孟子》、《戰國策》影響最深。晚年為文,則學歐陽修之宛轉。蘇洵之文,數論辯文最具特色。其文格調高古,筆力雄健,邏輯嚴密,窮盡事理。所謂「博辯宏偉」,「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深微而後止」(歐陽修《蘇明允墓誌銘》),深受《孟子》、《戰國策》等著作的影響。曾鞏言其「好為策謀,務一出己見,不肯躡故跡」。其文「少或百字,多或千字,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盡之約,遠能見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煩能不亂,肆能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其輝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蘇明允哀詞》)。此說頗能概括蘇洵論辯文的藝術特點。他的書、記、序亦有佳作,大抵婉轉曲折,多言外之意。
蘇轍(1039—1112),字子由,蘇洵之子,蘇軾之弟。年十九與蘇軾同登進士第。應制科廷試時,蘇轍鑒於仁宗皇帝年老而怠於政事,便極言朝政得失。宰相以其言過激切,授商州軍事推官,不就。王安石變法時,他曾在制定、頒布新法的機構中工作,因反對新法,出為河南推官。蘇軾入獄,蘇轍坐貶監筠州鹽酒稅,五年不得調。哲宗即位,召為右司諫,累遷至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又因上疏觸怒哲宗,出知汝州,再責至袁州,未至。後又貶為化州別駕,移循州。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不久復為大中大夫。蔡京當政,又降秩居許州。晚年定居許州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自稱潁濱遺老。
蘇轍自幼在文學方面就受到父兄的薰陶,他論文的主張和古文創作均受到他們的影響,其中蘇軾對他影響最大。他文章的風格也與蘇軾相近,但成就不如乃兄。蘇軾言其「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答張文潛書》)而《宋史.蘇轍傳》稱:「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高處殆與軾軋。」茅坤則說:「子由之文,其奇峭處不如父,其雄偉處不如兄,而其疏宕裊娜處,亦自有一片煙波,似非諸家所及。」(《唐宋八大家文鈔.潁濱文鈔》卷八)其實,蘇轍早期的古文議論風發,充滿銳氣,後來屢遭貶謫,久經磨煉,文章方趨於澹泊沉靜。他擅長各類文體(包括駢文),以策論最為出色。其記游之作,寫景狀物近於精妙,興亡寄慨,境界高曠。
著有《欒城集》、《欒城後集》、《欒城三集》、《應詔集》、《龍川略志》、《龍川別志》共一百O六卷。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歷史上三蘇之間是什麼關系?
蘇軾,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嘉祜二年(1057)中進士第,官授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主簿,繼為風翔府簽判。熙寧四年(1071)在京任殿巾丞直史館判官告院兼尚書祠部,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後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御史李定、舒直等摘引蘇軾詩句,深文周納,言其攻擊新法、譏議朝政,將其逮捕入獄(即「烏台御史府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砧元年(1086),哲宗(趙煦)立,高太後聽政,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上台,蘇軾初知登州,繼而召為禮部郎巾,遷起居舍人。不久為翰林學士兼侍讀,拜龍圖閣直學士。因為他不贊成舊黨「專欲變熙寧之法」的行動,又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復召為兵部尚書兼侍讀,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哲宗親政,「新黨」再度上台,盡逐「元祜黨人」,蘇軾被一貶再貶,最後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元符三年(1100),徽宗(趙佶)即位,蘇軾遇赦北歸,次年七月卒於毗陵(今江蘇省常州)。謚號文忠。
蘇軾的文學成就極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學成就,語文課本上那些代表作品,僅僅只展現了他的一部分,還有許多作品並未被人所熟知。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歷史上三蘇之間是什麼關系?
詩歌方面:蘇軾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以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之風,為時人所贊揚。
詞作方面:開創豪放派詩詞,與詞人辛棄疾同是豪放派詞作的代表,兩人並稱「蘇辛」。
散文方面:與散文大家歐陽修並列,合稱「歐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風格,受到歷代士子的追捧與學習。「唐宋八大家」,大家都聽過吧,這個名稱指的是唐宋兩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蘇軾位列其一。除了蘇軾以外,其他七位分別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歷史上三蘇之間是什麼關系?
我國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與其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起,被人們稱之為「三蘇」。因蘇家父子三人都成了一代文豪,在當時的文學創作上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並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影響較大,故「三蘇」全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僅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佔有重要地位。宋代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由此看來,「三蘇」的雅稱就是由此而來的。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歷史上三蘇之間是什麼關系?
那麼,「三蘇」到底是怎麼樣取得了如此功成名就的呢?按照現代流行說法,「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好女人」,而三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的那個好女人又是誰呢?據記載,蘇洵、蘇軾和蘇轍這三個成功男人背後的那個好女人就是程氏,即蘇洵的妻子,蘇軾和蘇轍的母親。
歷史上的三蘇分別是誰?歷史上三蘇之間是什麼關系?
蘇家三個男人的成績斐然,與他們背後的程氏這個賢妻良母的支持和幫助是分不開的。據載,程氏生於公元1010年,眉山人,系大理寺丞程文應的女兒。程家在四川眉州是一個望族大戶,家境非常富有,使程氏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而通經史,有氣節。司馬光在為程氏所寫的墓誌銘中,也贊美她「喜讀書,皆識其大義。」
『拾』 歷史上的「三蘇"是指哪三個人嗎
蘇洵蘇軾蘇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