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人知道壽光道口鎮的歷史嗎壽光的歷史/發展狀況也可
壽光簡介
--------------------------------------------------------------------------------
壽光地處山東半島中部,渤海萊州灣南畔,總面積218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56公里,轄33處鄉鎮和一個外向型工業加工區,人口102萬。
壽光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公元前148年西漢景帝時置縣,1993年6月撤縣設市,已有2100多年的置縣歷史。現境內已發現北辛、大汶口、龍山等古文化遺址150多處,誕生過北魏農學家、世界上第一部農業專著《齊民要術》的作者賈思勰等一批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
壽光資源豐富,中南部地下水源豐沛,土質肥沃,宜糧、菜、果、棉等多種農作物的生長,是國家確定的糧食、蔬菜、水產、果品、畜牧、棉花等商品基地市。北部地下鹵水儲量40億立方米,被列為全國三大重點鹽業開發區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壽光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生了巨大變化,連續三屆躋身全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先後建成了「噸糧市」、「雙千市」和「小麥千斤市」,農業增加值在全國百名農業大縣中名列第三位,1995年被命名為「中國蔬菜之鄉」。
1997年,全市完成國民生產總值88億元,財政收入4.2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10元,各類存款余額55億元。1998年壽光以建設經濟強市為目標,提出了「聚精會神抓經濟,萬眾一心建強市」的總要求,奮戰三到五年,建成全省經濟強市。
❷ 壽光歷史上的名人要全部的!
壽光歷史名人主要有公孫弘、徐幹、朱岱林、王猛、王鎮惡、任昉、賈思伯、賈思同、賈思勰、魏琯、姚堂、魏塾、李莪華、張玉山、李植庭、馬保三、王雲生、陳少敏等。
❸ 壽光與諸誠哪個起源早
壽光起源較早。
壽光開發甚早,境內現已發現北辛、大汶口、龍山等古文化遺跡150多處。史傳漢字鼻祖倉頡在此始創了象形文字。(這一說法缺乏依據,關於倉頡,沒有確鑿的歷史記載。倉頡是個介於神話和傳說之間的人物)世界第一部農學專著《齊民要術》在這里字句成章。
夏朝,屬斟灌國。商朝,壽光地是逄伯陵的封域。西周,屬紀國。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秦朝,廢封建,置郡縣,壽光地為劇縣、益縣,屬齊郡。西漢,公元前148年,置壽光縣,屬青州刺史部北海郡管轄,自此史書始見壽光縣之名。
西漢初置壽光時,縣治在今縣城東北洛城鎮牟城村。東漢時,壽光縣屬青州樂安國。三國魏時,壽光縣隸屬青州樂安郡。 西晉,壽光縣隸屬青州樂安國。南北朝時,無壽光縣名,在今縣境內有隸屬青州北海郡的劇縣、隸屬青州齊郡的益都縣、隸屬青州樂安郡的博昌縣以及南朝宋僑立的隸屬冀州河間郡的南皮縣、樂城縣。隋代,公元586年,在南朝宋博昌故城復置壽光縣,隸屬青州北海郡。公元596年,於壽光縣南置閭邱縣。到大業初年,撤閭邱縣,並入壽光。此後,壽光縣境域基本趨向固定。唐、宋、元、明、清各代,壽光縣治均在今縣城。唐代隸屬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宋代隸屬京東路青州北海郡,金時屬山東東路益都府,元代隸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明代隸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清代隸屬山東青州府。
中華民國前期,壽光縣先屬山東省膠東道。民國14年改屬山東省淄青道,民國17年後,直屬山東省政府。抗日戰爭時期,壽光縣有兩個縣級政權。一個是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權,隸屬山東省清河區清東專員公署,縣府在今台頭鎮一帶。一個是國民黨張景月部的縣政府,隸屬國民黨山東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縣府在北洛鎮尚家莊。另外,日本侵略軍也扶植汪偽建立傀儡縣政權,駐壽光縣城,隸屬日偽山東省公署青州道尹 公署。在此期間,今壽光境還劃出益、壽、臨、廣四邊縣地、壽濰縣地和昌濰縣地。解放戰爭時期及建國初期,今壽光縣境分為壽光縣、壽南縣,還有益壽縣的一部分。
1953年8月,壽南縣並於壽光縣。縣級機關移至今縣城,隸屬山東省昌濰專區,1967年昌濰專區改為昌濰地區,1981年7月改稱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改稱濰坊市,壽光縣均隸屬之。1993年壽光縣撤縣設市。
諸城
魯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冬,魯國在石屋山(今廟山)東北、濰河之南城
諸,取名諸邑(故址在今枳溝鎮喬庄)。
戰國時,市境分屬齊、魯。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49),楚滅魯,魯地入楚,然境內除齊長城以南少數地區歸楚外,余大部地區先已屬齊。
秦行郡縣制,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琅琊郡,歸屬琅琊郡。
西漢初年諸城置縣。漢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為東武侯。呂後七年(前181),置東武縣,因境內有東武山故名。同時,境內並置諸縣、平昌縣、橫縣、昌縣、石泉縣。元封五年(前106),琅琊郡移治東武,境內各縣皆屬琅琊郡,轄於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改琅琊郡為填夷,東武為祥善,諸縣為諸並,平昌為養信,橫縣為令邱。淮陽王更始元年(23)九月,王莽被殺,郡縣恢復舊名。
東漢建初五年(80),改琅琊郡為國,移治開陽(今臨沂)。東武縣、諸縣屬琅琊國,平昌縣屬北海國。撤橫縣、昌縣、石泉縣。
三國曹魏,復改琅琊國為郡,新置城陽郡(治東武)、平昌郡(治昌安),東武縣屬城陽郡,諸縣屬琅琊郡,平昌縣屬平昌郡。平昌郡旋廢,平昌縣改屬城陽郡。
西晉泰始中(269-271),東武、諸、平昌三縣俱屬城陽郡(郡治遷莒)。太康十年(289),東武縣、諸縣改屬東莞郡(郡治東莞),轄於徐州。元康十年(300),廢城陽郡,平昌縣改屬青州高密國。
劉宋,分東武縣、平昌縣屬平昌郡,轄於青州,諸縣屬東莞郡,轄於徐州。
北魏景明元年(500),置東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永安二年(529),分青州而置膠州,治東武,領東武、高密二郡,東武、平昌二縣屬高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東武縣南境置扶淇縣,屬東武郡。
北齊,廢東武郡,移高密郡治於東武。撤銷諸縣、平昌縣、扶淇縣,並入東武縣。
隋開皇三年(583),廢高密郡。開皇五年(585),改膠州為密州,治東武。開皇十八年(598),改東武縣為諸城縣,取縣西南三十里漢故諸縣城為名,縣屬密州,仍為密州治。大業三年(607),改密州為高密郡,諸城屬之,並為郡治。
唐武德五年(622),改高密郡為密州;天寶元年(742),改密州為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復為密州。縣因變隨屬,互為治所。
五代天祐四年(907),縣屬後梁。龍德元年(921),改密州為膠源。龍德三年(923),後梁亡,縣屬後唐,復改膠源為密州。清泰三年(936),後唐亡,縣屬後晉。開運三年(946),後晉亡,縣屬後漢。乾祐四年(951),後漢亡,縣屬後周。顯德七年(960),後周亡。五代十國歷經53年,至此終止,諸城縣始歸於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以密州為防禦州。開寶五年(972)春二月升密州為安化軍節度,秋八月降為防禦。開寶六年(973),復為節度,隸京東東路。諸城皆屬之並為治。
金,諸城縣屬山東東路密州治。密州仍為安化軍。
元,諸城縣仍為密州治,轄於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省密州,即密州治為諸城縣治,隸屬青州府。
清襲明制,諸城縣仍屬青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諸城獨立。民國二年(1913),廢府設道,諸城屬膠東道。民國29年(1940),裁膠東道,設萊濰道,諸城改屬萊濰道,暫由沂州道管轄。至民國30年(1941)3月,始歸萊濰道管轄。民國34年(1945),諸城屬山東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區。1938年2月4日,日寇侵略諸城,市境淪為敵占區。1943年7月下旬,諸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濱海專區濱北行署。此後,境內相繼建立諸莒邊縣、諸膠邊縣、濰東縣等抗日民主政權,均隸屬於濱北行署。1945年9月9日,諸城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屬濱海行政公署濱北專區。1946年7月,改屬膠東行署濱北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諸城縣先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改屬昌濰專區,1970年屬昌濰地區,1981年7月屬濰坊地區,1983年10月屬濰坊市。1987年7月1日,撤銷諸城縣,建立縣級諸城市,直屬山東省,濰坊市代管。
❹ 歷史上壽光發生過那些戰亂
捻軍壽光失利
1867年5月間,東捻軍在首領賴文光、任化邦、范汝增的率領下,經過壽光縣南部去膠萊。後西返,西去黃河,因水漲難渡,又回師東進。10月間經壽光南部渡丹河去濰縣,下去與清兵激戰。11月間,太平天國首王范汝增,率東捻軍一部,約五六百人,自壽光西南部東進。遭清騎兵和步兵的追擊,捻軍行至官莊溝、野虎溝、北馮溝迎敵,被清兵包圍,激戰一夜,因寡不敵眾,傷亡慘重。捻軍首領范汝增、徐昌先、朱有源等都在此役中戰死。
辛亥舉義
1911年(辛亥)武昌起義後,壽光縣同盟會員趙魏、李日秋、王長慶等人回到壽光在吳家廟子樹起了「獨立之國」的大旗,並成立同盟會本部,積極進行革命活動。攻取青州計劃未成,又攻戰了諸城,宣告諸城獨立。由於遭到清巡防營的反撲,有180餘名革命志士壯烈犧牲。
牛頭鎮武裝起義
1937年12月29日,各路抗日武裝齊集牛頭鎮,馬保三在此組了著名的「牛頭鎮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魯東抗日游擊隊第八支隊」,計700餘人,槍500支。並向全縣人民發布「八支隊抗日宣言」,通知國民黨壽光縣政府縣長宋憲章。在壽光境內向日寇打響了第一槍。
清水泊反「掃盪」
1942年6月上旬,日軍集中了混成第六旅團,青島、濰縣偽軍兩個團,及惠民縣部分日偽軍,約5000人,外加騎兵300人、汽車百餘輛、裝甲車3輛,長途奔襲,5路分進合擊,「掃盪」清河抗日根據地中心地帶清水泊。這次「掃盪」,日軍行蹤詭密、迅速,不與當地日偽駐軍結合,路遇少量八路軍部隊亦避免接觸,繞行而過。9日拂曉,日偽各路分別到達預定地點,將八路軍清河軍區司令部、清東獨立團、中共清東地委、清東專署及壽光縣民主政府機關、縣大隊、部分群眾重重包圍。根據地軍民撤至清水泊湖區蘆葦之內。敵集中輕重武器向湖區密集掃射,被圍軍民在楊國夫司令員指揮下,浴血苦戰,奮力突圍。清東獨立團首先沖出,抄襲敵後,打亂日軍行動計劃。楊國夫司令員領兵從西南角向北洋頭方向沖擊。經過一天激戰,大部突圍脫險,並擊斃日偽軍60餘名。
同年10月15日,由日軍混成第六旅團長親自指揮,集中日偽軍7000餘人(日軍佔三分之一),與濰縣、壽光、臨淄、廣饒、利津的偽軍配合,分兵4路,採取拉網合圍戰術,二次「掃盪」清水泊。此戰,清東獨立團以2個連的兵力與日偽軍數千人拼搏,激戰終日,殺傷日偽軍200餘人,多數戰士以死殉國,是清河平原抗日戰爭史上最悲壯的一頁。
❺ 壽光歷史上的名人
壽光的名人。歷史最悠久而且最有文化的,應該算倉頡,倉頡 又叫「蒼頡」。相傳他是黃帝的史官,用祖傳的結繩記事的辦法替黃帝記載史實。時間一長,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繩結都記了些什麼,連他自己也忘記了。因此,倉頡想造出一種簡單易記的符號,用來表達思想,傳授經驗,記載歷史。 為了叫起來方便,他給這些符號取了名字,稱為「字」。這些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態造出來的。比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的模樣繪的;「月」字,是仿照著月牙兒的形態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爪」字,是觀察著鳥獸的爪印塗的......倉頡就是這樣觀察萬事萬物,辛辛苦苦造出了我們今天用的漢字,並將它們傳授給了後人。所以,倉頡被尊為「字聖」。不過,倉頡的籍貫不好確定。壽光人認為自己是倉頡的老鄉,專門建了一座倉聖公園紀念他;但是陝西省的白水縣更厲害,他們認定倉頡的老家就是白水,每年舉行公祭倉頡大典,而且邀請名人參加,這個儀式已經享譽海內外。應該說,倉頡老家在陝西,那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雄厚的黃土高原,我們的祖先總不能舍近求遠,臨海而居吧。下面是白水縣縣長 孫礦玲恭讀的《2006丙戌年穀雨公祭倉頡文》:
維公元2006年4月20日,歲在丙戌,節屆穀雨。值此春光明媚,鳥語花香之時,倉頡子孫匯聚於倉頡古廟,擊鼓鳴鍾,高奏雅樂,虔敬鮮花素果,公祭我造字始祖倉頡之靈。文曰:
赫赫倉頡,功德無量。四目睿智,氣宇軒昂。首鑿鴻蒙,力破蠻荒,造出鳥跡文字,升起文明曙光。功利天下,人神共仰,福植大地,遐邇同享。開華夏興盛之運,譜民族強大之章。五千年歷史,五千載輝煌,先聖功德,與日月齊光。
斗轉星移,國運恆昌。倉頡子孫,承傳五千年文明之薪火;華夏兒女,譜寫與時俱進之華章。矢志改革,自主圖強,激勵創新精神,堅持科學發展方向。以人為本,利為民想。以儉養德,節用山川江海之享。榮辱分明,諧和各方,提高民族素質,實現小康理想。惟願倉頡子孫,慎風紀之守,傾熱情一腔,改山河面貌,助大地換妝,秣馬厲兵,乘風競航,追無盡新景,紹先聖垂光。
黃龍蒼蒼,洛水泱泱,始祖恩化,無量無疆。仰望倉頡,永賜吉祥。虔申昭告,伏惟尚饗。
這個祭文縱橫千里,文史兼備,可以算作文獻,但是比起毛澤東《祭黃帝陵文》來,還有相當差距。 1937年4月5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時果之儀致祭於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
❻ 至今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現代抄測定,地球的年齡襲是46億年 而中國歷史據記載是從元謀人開始,據今已有170萬年了 順序是:元謀人,北京猿人,山頂洞人,半坡與河姆渡人,大汶口,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的傳說,接著是黃帝和炎帝,堯舜禹,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這些都無文字記載,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公元前16世紀建立. 此外,應該還有史前文明. 歷史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到底按照人類開始生產生活開始算起還是按照人類有了文明後算起.結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❼ 山東有多少年的歷史
山東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金代以前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華山或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
當時,關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這時,山東是一個地域性的泛稱,還不是一個准確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時代,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被稱作山東,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東專指齊魯之地。到了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山東遂成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明代山東布政司(又稱行省)管轄6府、104縣,大致奠定了今山東省行政區域范圍。 清朝初年,設置山東省,山東基本沿襲明代山東的版圖,稱山東省。「山東」正式成為本省的專名。古人以左為東,故又稱山東為「山左」。
因西周封邦建國時,今山東境內曾存有齊、魯、曹、滕、衛諸國,周公旦封於魯,所以現在山東又簡稱「魯」。
山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距今約7000--4000年之間,這里先後出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在山東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龍山陶書」;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龍山古城」;最早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古「齊長城」和被列為中國「2000年考古十大發現」的洛庄漢墓等。山東還是中國陶瓷和絲綢的發源地。
❽ 濰坊有多少年歷史
7000多年.
濰坊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在這里生活定居。夏商代,境內有斟灌、寒、三壽等封國。周初,武王封太公望於齊,都營丘(今昌樂境內)。春秋時期,現市轄區分屬齊、魯、杞、莒等國。戰國時,大部屬齊,諸城等地屬魯。秦代,東部屬膠東郡,高密置縣,西部屬臨淄郡,東南部屬琅琊郡。漢代,市境為青、徐2州刺史部所轄,分屬北海、琅琊、齊3郡和甾川、高密、膠東3國。三國時,地屬魏。南北朝時,南朝地為劉宋,北朝地屬元魏。隋代市境屬北海、高密郡。唐代屬河南道,青、密2州。元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置益都路。明朝市境置青州、萊州2府,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清朝為青州、萊州2府所轄,屬山東省。
民國時期,先屬膠東道、萊膠道、淄青道,1927年裁道後屬山東省。1948年濰縣解放,成立濰坊特別市(省直轄)。1949年6月濰坊特別市改稱濰坊市,仍為省轄市。1950年,濰坊市撤銷,1951年重建濰坊市,為縣級市,屬昌濰專署。1967年3月13日,昌濰專區改為昌濰地區。1981年7月,昌濰地區改名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建制,改建省轄(地專級)市,沿用原濰坊名稱,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奎文、濰城、坊子、寒亭4區,青州、諸城、安丘、昌邑、壽光、高密6市(縣級),臨朐、昌樂2縣,共有152 個鄉鎮、 38 個街道辦事處、 9600個自然村。
1987年,撤銷益都縣,設立青州市。1987年4月20日,撤銷諸城縣,設立諸城市。
1992年12月7日,將濰坊市的五蓮縣劃歸日照市管轄。
1993年6月1日,撤銷壽光縣,設立壽光市。
1994年1月18日,撤銷安丘縣,設立安丘市。1994年5月18日,撤銷高密縣,設立縣級高密市。1994年6月10日,撤銷昌邑縣,設立縣級昌邑市。1994年5月23日,設立濰坊市奎文區,將原濰城區白浪河以東的東關、東園、院校、新城4個街道辦事處,大虞、廿里堡、梨園3個鎮和軍埠口鎮的劉家沙窩、李家沙窩、南家、郭家、呂家、高家澗頭院、武家澗頭院7個村,寒亭區郭家官莊鎮的李家朱茂、杜家朱茂、玄家朱茂、辛庄、王家潭裡、小南潭、西金馬、東金麻8個村劃歸奎文區,區人民政府駐勝利東街。
2003年6月30日,將安丘市南流鎮劃歸濰坊市坊子區管轄。2003年7月4日,山東省政府批復同意將坊子區清池街道辦事處劃歸奎文區管轄。2003年底,全市共有152個鄉鎮、38個街道辦事處,9600個自然村。
2007年,濰坊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調整後,全市共67個鎮,1個鄉,49個街道。其中:將安丘市的黃旗堡鎮、趙戈鎮,昌邑市的太保庄鎮劃歸坊子區管轄;將壽光市的大家窪街道劃歸寒亭區管轄。
❾ 在歷史上青州早還是壽光早
以地名而論,在歷史上,青州早於壽光。
青州為古「九州」之一,名始見《尚書·禹貢版》:「海岱惟青權州」,為古「九州」之一。上古為東夷之地。至夏商間,先後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周初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於齊。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屬。秦統一天下,置齊郡。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稱青州城。
壽光夏朝屬斟灌國,商朝是逄伯陵的封域,西周屬紀國,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秦朝廢封置郡縣,壽光地為劇縣、益縣,屬齊郡。西漢前148年置壽光縣,屬青州刺史部北海郡管轄,自此,史書始見壽光縣之名。
❿ 壽光蔬菜的輝煌歷史
壽光種菜歷史悠久,壽光籍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其農學巨著《齊民要術》中就對蔬菜栽培作了科學而詳細的論述。明清時代,早春韭菜「寒臘冰雪便已登盤」,成為朝廷貢品。清代中葉,大蔥已成為壽光的重要農產品。
建國後,壽光蔬菜種植雖有擴展,但由於體制等多種因素制約,到80年代中期,全市只有5萬畝左右的大田菜和少量的土溫大棚,沒有形成規模,效益也不高。l989年,三元朱村現任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冒著極大的風險,砍掉了將要成熟的35畝玉米,對壽光的「土溫室」進行了科學改造,建起了17個冬暖式蔬菜大棚,通過加強技術指導,當年17個大棚生產出了頂花帶刺的黃瓜,從元旦到春節,每公斤20元不落價,一茬收下來,每個棚收入兩萬多元,一場反季節栽培蔬菜的技術革命從此迅速展開。壽光蔬菜開始由季節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度發展。1990年冬暖式大棚發展到5000個,l991年猛增到2.5萬個,1992年7.5萬個。2004年全市蔬菜面積發展到80萬畝,其中冬暖式大棚近30萬個,年產量40億公斤,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如今,冬暖式大棚已經更新到第四代了,自誕生第一個冬暖式大棚起,壽光就成了全國大棚蔬菜的「實驗田」,近幾年來,壽光共引進了來自美國、荷蘭、以色列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新品種共200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