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是歷史的推動者
今天,有幸主持了我的一位二哥的喬遷喜宴,並在宴會上發表了清晨即興而就的一首小詩,由此抒發我的感想和激情。 可以說,這首詩是因為我整個經歷了三里庄之作為古城遼陽的一個城郊村落的動遷歷史,目睹了政府與農民之間的矛盾沖突和農民對土地所有權的捍衛等,同時也深切地感受到三里庄之四千多戶農民在接受城市化文化熏染,逐步在向城市市民轉變的整個內心糾結和矛盾,並且,作為其中的一員(即被動遷的一員),所以才用自由詩表達了我的內心話。有些時候,我們沒有經歷過農民與土地深切共生同存之關系默契的人,是無法體會到他們對土地的深情厚意。但是,在城市化進程中,任何人的反抗也許都是無濟於事的,因此他們的任何抵抗都可能是以卵擊石。畢竟是生活了一輩子,這個時間在人類歷史征程上看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對於一個人的一生,可是最為寶貴的一段時間。他們從出生到長大成長,無法不生存於這種邊緣文化的氛圍之中,無法離開土地而生存。抵抗的最終結果,也許就是獲得所謂的等量或等值的貨幣,政府一次性支付給動遷戶所有的保障,包括房屋、土地補償、養老金等。於是,整個動遷的過程便轉變為討價還價,討價還價也便成為政府與動遷戶之間的拉鋸戰。 無論如何,歷史的進程是不可阻擋的,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把一切凡夫俗子都輾作塵。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我們的農民,作為中國最底層的勞動階級,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雖然他們在文化進步的意義上充當了「英雄」的角色!他們才是真正的歷史的推動者,任何政府或政黨在歷史的主動創造之精神和推動力上都僅僅發揮著一種導向和指引作用,最終是人民把歷史巨輪推向前! 我這首詩是《歷史的締造者 開拓者和見證人》 一紙辛酸淚 兩行世間情 動遷移民史 典籍刻英名 三十多年前 小崗村農民 歷史 把責任推到他們面前 經過漫長 卓絕的思想斗爭 他們 這些改革的先鋒者 歷史締造者 開拓者 庄嚴地 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 銘刻下他們的名字 中國 這片古老的土地 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 如今 三里庄的父老鄉親 同樣 肩負著歷史重託和發展使命 在面臨要麼發展進步 要麼止步不前 要麼駐足觀望的選擇時 他們多數人義無反顧 在動遷協議書上 大氣地一揮 堅定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遼陽市南部開發建設 從此掀開了 嶄新篇章 歷史從此改寫 史冊銘刻偉名 雖幾經風雨 歷經磨難 遭遇坎坷 但是 他們懷抱堅定理想和信念 永不放棄 自本世紀初 萌芽的南部開發建設的藍夢 經過10多年的醞釀和發展 如今正在變成現實 我們離開了陋舍簡居 溫暖的農家小院 搬進了窗明幾凈的樓房 我們的生活正在發生質的改變 我們由農民正在逐步轉變為市民 角色已改變 身份已轉變 然而 這需要思想和觀念 同步發生改變 新天地 需要新氣象 新素質 新面貌 新風尚 這些都需要我們行動起來 從我們自身做起 把美麗幸福家園建設好 締造好 責任在肩 使命難違 三里庄的父老鄉親 所有來賓朋友們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改革前進的步伐不會停止 你們才是歷史的締造者 歷史的見證人 新生活的開路先鋒 一個嶄新的未來 正在向你們招手 美好的願景即將實現 努力吧 拼搏吧 我的父老鄉親 讓我們舉起酒杯 開懷暢飲 歌頌新生活 暢談新未來 共同祝福我們的美好明天 我用鏗鏘有力的聲音把這首詩讀完了,我只是看到他們在用陌生而疲勞的雙眼傾聽著,有些人還在私下低語。歲月的艱辛在他們臉頰上刻著擦不去的印痕。我不知道他們能否聽懂,也許對他們來說,所謂的新生活只不過就是一種居住環境的改變,似乎根本的東西並未松動。也許吧!這樣的蛻變也許還要經過幾十年的光陰都未可知!
② 史也者 記事者也
記錄和保存歷史史實,是史家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動機之一.……回史家從記存史事的答動機出發來研究歷史,對於史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史學的產生即由此始。」
史學著作當以記事為目的,這也是古今中外歷史學家的一致看法,故太史公以「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為憾事,而以「述故事,整齊其世傳」為撰史的立足點。
呂思勉說:「何謂史?史也者,記事者也。」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③ 什麼是歷史,歷史的撰寫者由誰掌握,可信度又是多少
歷史不僅僅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更包含職官、食貨、禮制、刑法、藝文、內天文、地理容、災異等等,易言之,包含了前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歷史由史官寫成。還有一種旁觀者撰寫的歷史。甚至從長遠來說,最好的、最真實的歷史可能還是旁觀者,也是比較客觀者撰寫的歷史。有些大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必須是隔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看得比較清楚。而這時的歷史書寫者已不再是利益的當事人,不再容易受偏見的糾纏。有些善果或惡果也在較長的時間里才能比較充分地顯示出來。
④ 歷史的作用是指什麼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
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⑤ 歷史的參與者和歷史的創造者有什麼區別
個人認為歷史上任何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只要不逆歷史的潮流阻礙歷史進步,就都是歷史的創造者,不一定要有豐功偉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⑥ 中國歷史朝代建立者、時間、都城、開國皇帝分別是什麼
夏:前2070~前1600,建立者禹,都陽城(河南偃師一帶)
商:前1600~前1046,建立者湯,都亳(今河南商丘),後多次遷都,盤庚最後遷都到殷(今安陽西北)
西周:前1046~前771,建立者周武王,都鎬京(今西安)
東周:前771~前256,建立者周平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
秦:前221~前207,建立者秦始皇嬴政,都咸陽(今陝西咸陽)
西漢:前206~25,建立者漢高祖劉邦,都長安(今西安)
東漢:25~220,建立者漢光武帝劉秀,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魏:220~265,建立者魏文帝曹丕,都洛陽
蜀:221~263,建立者昭烈帝劉備,都成都(今四川成都)
吳:229~280,建立者吳大帝孫權,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西晉:265~316,建立者晉武帝司馬炎,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東晉:317~420,建立者晉元帝司馬睿,都建康(今南京)
北魏:386~535,建立者北魏孝武帝拓跋珪,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孝文帝遷至洛陽
東魏:534~550,建立者孝靜帝元善見,都鄴城(位於今河北省)
西魏:535~556,建立者元寶炬,都長安(今西安)
北齊:550~577,建立者高洋,都鄴城(今屬河北省)
北周:557~581,建立者宇文覺,都長安
宋:420~479,建立者劉裕,都建康(今南京)
齊:479~502,建立者蕭道成,都建康
梁:502~557,建立者梁武帝蕭衍,都建康
陳:557~589,建立者陳霸先,都建康
隋:581~618,建立者隋文帝楊堅,都長安(今西安),後隋煬帝以洛陽為東都,實行兩京制
唐:618~907,建立者李淵,都長安
遼:907~1125,建立者耶律阿保機,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
北宋:960~1127,建立者宋太祖趙匡胤,都汴梁(今河南開封)
南宋:1127~1279,建立者宋高宗趙構,都餘杭(今浙江杭州)
西夏:1038~1227,建立者李元昊,都興慶(今寧夏銀川)
金:1115~1234,建立者完顏阿骨打,都會寧(今黑龍江哈爾濱),後遷都中都(今北京),再遷到汴梁
元:1271~1368,建立者忽必烈,都大都(今北京)
明:1368~1644,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都建康(今南京),明成祖遷都北平(今北京)
清:1616~1912,建立者努爾哈赤,都北京
⑦ 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眾說紛紜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毛主席說:「讀史可以明智,這是先人早就說過的。」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1)歷史學
廣義: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即以歷史為認識對象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
(2)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研究和記錄歷史的人。
(3)正史
即經過官方編修的歷史,一般較為權威可信。
(4)野史
正史之外帶有傳說性質的歷史。
(5)史書
史書共分為四種:
(1)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歷史 ;
(2)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敘歷史 ;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中心,每事各詳記起止,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前後連貫,又不重復。把人物在歷史上活動的年代和所起的具體作用結合具體的歷史事件加以敘述,使讀者既詳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書體: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體例,起源於「三禮」。按時間分為貫通歷代和斷代的;按體例分為典志體和會要體。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
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
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⑧ 歷史是由什麼創造的
歷史當然由人民來創造。這是想當然。有文字的歷史絕大部分是由少數人創造。
人類發源,發展有近百萬年歷史。基本上是勞動,勞動人民創造人·人類的過程。而在有文字記載後的歷史,約近5000年-3000年的歷史,勞動者的創造有所改觀。勞動者的創造為少數人竊取,勞動者創造的成果為統治階級享受,勞動者大多數時間被奴役,勞動者的命運由少數人主使。這個歷程能說是勞動人民的選擇和自願?如果說是,那麼這段歷程中,奴隸,農民,工人的起義又該怎麼解釋?您說,他們曾經改變過。那麼我要問,除了朝代,生產方式有所改變,他們改變了少數人統治制度嗎?他們反抗的成果無一例外為少數人竊取,這就是有文字的歷史,這就是近代史和當代史。
當人類歷史發展到了近代,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越來越多,少數人主導的社會越來越野蠻。中華文明燦爛時,西方的鬼獸們還在飲血茹毛。而160年前,他們利用船堅,利用我們創造的指南針避免了迷失方向,駛向我們的海岸,利用我們發明的火葯把炮彈驅到我們頭頂。進入20世紀,這少數人更加野蠻,為了商品市場,為了資本家的利益,發起戰爭,對多數人進行大肆屠戮。這是人民主宰的嗎,這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嗎?
20世紀初,人類在東方燃起一盞明燈,列寧率領俄國人民推翻了少數人的統治,試圖建立一種沒有剝削壓迫的制度,讓勞動者掌握自己的命運,證實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的真理。毛澤東率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繼承了馬列主義,開創了新時代的真理。隨著歲月的流失,偉人們相繼離去,明燈逐一熄滅,人類又進入黑暗。
面對這不應顛倒的歷史,我幾乎又寫成狂人日記一篇。人民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回顧人類發源歷史,無人否認這一點。我在哀嘆,歷史發展的動力在近代沉睡的太久太久,清醒的時候太為簡短。勞動人民的意志常常為少數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