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蠟多少年歷史

蠟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2 02:52:34

⑴ 蠟燭有多少年的歷史

100年

⑵ 蠟燭的歷史

1358年 在英國倫敦,人們用蜂蠟來製造蠟燭
1648年 歐洲人開始認識卡那巴蠟
1781年 最初用蠟來製造火柴
1802年 在英國倫敦,TUSSAUD夫人蠟像館正式成立
1811年 對卡那巴蠟的化學組成的最初分析報告予以公布
1830年 K.V.Reichenbach在實驗室中從煤炭瀝青中分離出石蠟
1833年 E.F.Glocker正式名稱地蠟為"OEOKERIT"
1845年 卡那巴蠟開始大量的商品化生產
1848年 J.Liebig確認了蜂蠟的基本化學組成
1855年 德國最初開始在SAXONY進行石蠟的商業化生產,採用的是從褐煤中蒸餾的辦法
1857年 在英國的BATTERSEA人們最初用石蠟生產蠟燭
1897年 德國開始從褐煤中提取蠟,最早的蒙旦蠟開始生產出來,正式名為"MONTANWACHS"
1900年 上光蠟工業在歐洲誕生,等應用開始創造
1900年 德國開始把日本蠟(JAPAN WAX)用於肥皂的製造
1925年 德國I.G.FARBENINDUSTRIE A.G.開始對蒙旦蠟進行深加工
1933年 聚乙烯蠟的生產方法被發明,在1950-1960年間,聚乙烯蠟的技術有了較大發展
1934年 FISCHER-TROPSCH(費歇爾-托晉希)蠟開始商業化生產,開始合成蠟的製造歷史
1945年以後蠟在工業上的應用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蠟被廣泛使用在包裝工業、粉膠劑工業、蠟燭工業、食品工業、蠟筆的制 造、上光蠟工業、橡膠工業、金屬加工等。

⑶ 古稀蠟成立於什麼時期,在哪年是古稀臘的結束時期

古希臘持續了約650年(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146年)。古希臘的地理范圍,除了現在的希臘半島外,還包括整個愛琴海區域和北面的馬其頓和色雷斯、亞平寧半島和小亞細亞等地。

⑷ 蠟燭的誰發明的蠟燭的歷史

根據大英網路全書記載在公元三千年前埃及和希臘就有蠟燭的相關紀錄,古代的蠟燭皆以動物脂肪製造。在1800年後,以石油所提煉的石蠟才開始出現。

可是據說在古詩十九首的年代裡還是用油燈,這才忽然發覺中國上古似乎沒有蠟燭這個東西.漢代古書中一般將蠟和燭分開論述,但很少蠟燭兩字連用.

但是」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由此可見漢燈一般的情況在盞內注油脂,但燃燈還可用蠟,蠟燈內的蠟是融化後作為油膏使用的.人們終於發現了實例,《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報告》中提到;至東漢晚期,在廣州漢墓中最先出現蠟台。證明當時細長柱狀的蠟燭已進入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了。

終於,東漢晚期中國已有蠟燭,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狀和近現代的還有差別。再往上推,戰國秦漢時期是否已使用蠟燭,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了。文獻中提到蠟燭最早大約是在晉代。《晉書周顓傳》寫到有人「以所燃蠟燭投之」。《世說新語》有石崇「用蠟燭作炊」的故事。晉代以後文獻提到蠟燭的就多了。至於晉以前,還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實際只有少量的考古資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資料;

中,」寇準自少年富貴,不點油燈.尤好夜宴聚飲,雖寢室亦燒燭達旦.每罷官去後,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可見至宋,仍是油*燭貴.

有篇文章說:《西京雜記》有「閩越王獻高帝蜜燭二百支」之說,認為「蜜燭即蠟燭」,但吾以為終屬孤證,何況《西京雜記》的記載是只能作為參考的。

再看蠟燭的原料,有黃蠟、白蠟等多種。黃蠟是蜂蠟,白蠟是白蟻蟲分泌的蠟。白蠟的利用一般認為起自唐代,也有人考證始於漢魏,上面提到的「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為物證,所以蜂蠟的利用要比白蠟為早。《神農本草經》、張華《博物志》、陶弘景《名醫別錄》中都有關於蜜蠟或蜂蠟的記載,當作葯用。由此看來,東漢時期已使用的蠟是蜂蠟。不過大概數量還不多,使用也不普遍,所以燈燭仍用脂膏製作,要不就在脂燭外掛一層蠟以減少燭淚,或在脂膏中摻少許蠟。有資料表明以脂膏為燭,熔點是比較低的,因此當時的燭比較粗短。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漢畫像石中的燭燈的燭都較粗短,而沒有像唐李壽墓壁畫中所描繪的那種細細長長的形狀。

蠟燭是漢魏時期發明的;唐韓翃《寒食》詩:『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舊俗寒食節禁火,而宮中傳燭分火於五侯之家,貴寵可見 沒有歷史記錄的第一次蠟燭用的人,但粘土,燭台約會,從四世紀公元前 已發現在埃及。早期中國和日本蠟燭提出了來自昆蟲和種子塑造的文件管。蠟掠過,從沸騰的是肉桂的基礎上逐漸為寺廟使用在印度。第一個已知的蠟燭在美國可追溯至公元一世紀,土著美國人焚燒油性魚類( candlefish )楔成叉棒。早期傳教士在美國西南部煮樹皮的高度警戒的樹與脫脂蠟。

⑸ 上光蠟的歷史

12世紀末,歐洲人最早用燒熱的烙鐵熔化蜂蠟,直接塗抹到地板上,再用人力把地板擦專亮。後來改屬將蜂蠟加熱溶解在松節油中製成柔軟的油膏體,塗抹到地板上,待松節油揮發干後,再把塗層擦亮。用這種油膏體在木器傢具上打蠟上光,開始並盛行於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在這種油膏體內再加入適量的色料就成為皮鞋油。這種單獨用蜂蠟作為主要原料的上光蠟製品,蠟膜較軟,不夠滑爽,容易粘附灰塵,使用效果很不理想。1797年科斯勒在巴西棕櫚樹葉上發現了一種天然植物性硬蠟——巴西棕櫚蠟。這種蠟熔點較高(83~85℃),硬度較大,揩擦後光澤好,曾被譽為「蠟中之王」。把它加入到上光蠟製品中,其使用質量有了很明顯的提高。19世紀後期,在上光蠟製品配方中普遍採用這種蠟。1885年美國皮鞋油製造商惠特莫爾兄弟公司制出含有巴西棕櫚蠟的皮鞋油。中國最早的皮鞋油和地板蠟是30年代上海華東化學廠(現為上海日用化學品三廠)生產的「華東皮鞋油」和「華東地板蠟」。

⑹ 蠟像的歷史

起源
蠟像從單一的用蠟制像發展到當今時代的蠟像藝術,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據史料記載,早在古巴比倫時期人們就掌握了蠟制人像技術。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曾請人為他做過蠟像。古埃及在殯葬儀式中曾把蠟制神像安放在墓穴里。古希臘在宗教禮儀上常有蠟制神像陳列其中。古羅馬面膜節,貴族家庭還將蠟製成的祖先面膜陳列出來或參加出殯。到了中世紀,歐洲曾將蠟像用於巫術,教堂里也已經有了為教徒們製作的還願蠟像,並用蠟制面膜來紀念帝王和偉人,如義大利佛羅倫薩的阿努佳斯達教會內的聖像,成為已故帝王和偉人的化身。文藝復興時期,有用失蠟法製成的青銅徽章像,安東尼奧·阿邦迪奧是當時享有盛譽的蠟像藝人。
17至18世紀,西班牙、義大利的彩色蠟塑浮雕風行一時,同時蠟像製作還推廣到醫學上,西西里人加埃塔諾·朱里奧·尊博曾與法國外科醫生德斯諾琪合作製成人體解剖蠟像。在此期間,英國、法國、德國等一些歐洲國家,先後製作了許多精巧蠟像。 蠟像的模擬效果,推動了這門藝術的發展。1770年,在法國巴黎開辦了第一個臨時性的蠟像展館,蠟像以一種固定的展示形式出現。1776年,瑞士蠟像藝術家庫爾提烏斯,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臨時性展出了皇家成員大型宮廷舞會上多姿多彩的蠟像,有情有景,栩栩如生。1802年,瑪麗·格勞舒爾茨(即杜莎夫人婚前名)利用年輕時與製作醫學解剖蠟像的專家庫爾提烏斯學藝的基礎條件,收集和雕塑了當時著名人物的頭像,特別是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她甚至收集了斷頭台下帶血的人頭塑成像,從法國移居到英國,在英倫三島巡迴展出,漂泊近33年,最終定居英國倫敦。1835年,杜莎夫人將這門藝術從法國傳入英國,建立起永久性的「杜莎夫人蠟像館」。1880年,法國記者阿瑟梅耶,與著名畫家、雕塑家阿爾佛萊德·格雷萬一起,在法國巴黎創辦了「格雷萬博物館蠟像館」。以後的百餘年中,又出現了加拿大的維多利亞蠟像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薩蘭開斯特蠟像館等等。蠟像藝術館的建立,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欣賞蠟像,感悟歷史、珍視現實,與自己崇尚的人物「近距離」接觸。這使蠟像這門藝術趨於大眾化、模擬化 。
發展
或許是源於蠟像藝術的模擬感染性強,或許是中國早在2500年以前就存在失蠟鑄造工藝,或許是現代的文化生活中人們更加追尋直觀和寓教於樂,這門藝術傳入中國後,便因循著民族文化的意識、觀念、信仰、喜好、需求和經濟利益的變化而發展。 1919年五四運動後,我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學者程枕霞先生,受到西方蠟像館的啟示,擬用真人大小的蠟人穿著歷代服飾,向國內外參觀者介紹我國的服飾文化;1765年,科特斯為路易十五的情婦Marie Jean Barry製作了一尊蠟像,科特斯可謂是杜莎夫人的引領導師,杜莎夫人(1761-1850)是法國一位傑出的藝術家,以製作蠟像而聞名。她自小隨科特斯學習蠟像製作技藝,成名作:法國作家伏爾泰的蠟像。由於蠟像藝術的模擬感染力和復原的真實性以及較強的可信度,加上中國早在2500年以前就存在失蠟鑄造工藝,使這門藝術傳入中國,迅速產生了強烈的呼應,並帶著深厚的中國民族文化色彩斷創新。1957年程枕霞先生在廣州文化公園設專廳展示蠟像服飾作品。20世紀30年代,山東孔廟曾塑有孔子蠟像;1990年由香港實業家陳樹鍇先生集資,張守祥先生創辦了小有規模的「北京蠟像館」。1992年,鄒人倜 借鑒電影特型演員用硅橡膠補妝造型的經驗,成功研發出模擬硅膠像。與蠟像不同的是,這種寫真雕塑採用高分子材料代替石蠟,給廣義的蠟像增添了一個硅膠蠟像分支,至此廣意的「蠟像」不再局限於其「蠟」的材質,即高分子硅膠材質的蠟像,也就是所謂的硅膠蠟像。隨後,出現了「西安事變蠟像館」、「西安秦皇蠟像館」、「北京明皇蠟像宮」、「大連金石蠟像館」以及博物館、紀念館也紛紛用蠟像藝術展現歷史,這些蠟像展都以不同的題材反映了某種文化和歷史內容的瞬間。
2002年,代表著中國蠟像藝術水平,專業的、具有較大規模的、權威的、教育性與欣賞性為一體的,蠟像人物與文物、實物相結合的國家級蠟像藝術館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誕生。
中國蠟像館運用蠟像藝術展示古今中外人物,弘揚人類文明。展示內容力求歷史地、客觀地反映各類人物。在陳列的蠟像人物中,以中國人物為主,輔之少量的外國人物;以近現代人物為主,輔之少量的古代人物;以寫真人物為主,輔之少量的情景人物。
中國蠟像館的創作隊伍是由國內具有較高水平、藝術精湛的雕塑專家、蠟像藝術家組成的。他們創作了本期蠟像人物126尊。在展出的蠟像人物中有以祖國的盛衰和人民的憂樂為懷,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軍事家,又有在中國歷史上居尊的思想家、教育家;既有中華民族的科技精英,又有以宏篇巨著流傳後人的文史俊彥;既有體壇奪冠的勇士,又有影視界迷人的群星;既有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又有先人後己、公而忘私的群眾楷模等等。他們與構思巧妙極具藝術氛圍的場景相互映襯,情景交融,更顯得惟妙惟肖,光彩照人。
中華民族悠悠數千年,英傑輩出,燦爛文明舉世景仰;神州大地頌改革開放,繁花似錦,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國蠟像館還將不斷擴大規模,建成一個規模宏大的高水平的蠟像館 。
國外知名蠟像館,已經成為頗具影響力的景點,山西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也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蠟像館。」近日,參觀過國外蠟像館後,省政協委員王彥平提交議案,建議在我省籌建「三晉歷史文化名人」蠟像館,讓更多人能近距離接觸「三晉名人」,帶動旅遊的發展。

⑺ 蜂蠟的發展歷史

中國使用蜂蠟的歷史十分悠久,幾乎是和蜂蜜同時發展起來的。蠟燭始於《周禮,秋官·司恆氏》有「共墳燭庭燎」。《神農本草經》將蜜蠟列為醫葯「上品」。西漢時期嶺南即製作蠟燭。晉人葛洪在《西京雜記》(340年左右)中講:「南越王獻漢高帝石蜜石斛,蜜燭二百枚,帝大悅。」。蜜蠟用於民間印染可從漢代開始,古稱「蠟纈」現稱「蠟染」。西晉已能將混合的蜜蠟分開提煉,分別利用。用蜂蠟製作蜜印(蜜章)、蜜空、蜜展和工藝品蠟風。所謂「蜜璽」,《宋書·禮志二》記載,武帝泰始四年(468年),文明王後崩,將合葬,開祟陽陵,使太尉司馬望奉祭,進皇帝蜜璽綬於便房神坐。「蜜璽」為已死帝王而刻的蠟璽,用以殉葬。所謂「蠟屐」(木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阮遙集(孚)好屐。……或有詣阮、見自吹火蠟屐,因嘆曰:「未知一生當箸幾量屐。」見自吹火蠟展,就是在木屐上塗蠟。
唐朝蜂產品的加工技術突破了歷代窠臼,特別是拓寬了蜂蠟利用范圍,官苑豪門也常利用蜂蠟。陝西永泰公主及章懷太子墓的基道上,都有侍女秉燭而行的壁畫。唐詩中也有大量描寫蠟燭的詩句。
賈公彥還記載了「以葦為中心,以布纏之;飴蜜灌之」的制燭方法。此外,還利用蜂蠟藏書,印染和作丸衣。蠟詔、蠟書、蠟丸亦為唐代始用。蠟纈布亦頗盛行。
顧況《采蠟一章》描寫采蜜人攀登危崖割取蜜蠟的情景。以蜂蠟為原料的蠟燭、蠟丸始於唐代,蜂蠟躋身於蠟染、印染工業開拓了蜂蠟利用的前景。至少有1300年歷史的蠟織布,始於漢、盛唐,20世紀90年代又風靡於世。用蜂蠟封藏沼書(《資治通鑒》)272卷,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梁主登建國樓,面擇親信厚賜之,使之野服,資蠟詔,促段凝軍」。女真族向宋朝進貢蜜蠟,
《契丹國志》(卷22):「自意相率以金、帛布、黃蠟、天南星、人參、白附子、松子、蜜等諸物入貢」。蜂蠟可作為燃料用,《晉書·石祟傳》:「(王)以粕澳釜,祟以蠟代薪」。
在宮中有「蜜印」之說,《晉書·本傳》晉山濤以太康四年(283年)亡,策贈新沓伯,蜜印紫綬。「蜜印」即是死後追贈官職所贈的蠟印。《舊唐書》(973年)、《新唐書·李澄傳》(1060年)中記載用蜂蠟作丸衣制蠟丸(或稱蜜丸)。蠟纈布在唐代亦頗為盛行。

⑻ 清朝末年時期蠟怎麼樣

1、公元1912年清朝結束。
2、清末狀況:
(1)晚清社會危機四伏,民族危機尤其嚴重,回二十世紀伊始,中國與列強答簽署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更是加重了社會矛盾,清政府慌忙拋出的新政和預備立憲,使地主集團離心,立憲派齒冷,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形勢的高漲。
(2)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地紛紛響應,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列強也由准備干涉轉變為政治中立,受袁世凱軟硬兼施和全國各界及各地共和聲勢不斷發展的影響,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清廷決定妥協,於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下詔禪讓,清朝統治正式結束。
3、但一般地,把二十世紀最初到1912年的這段時間叫做清朝末年。
4、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歷十二帝,入關後傳十帝,享國268年。

⑼ 拋光蠟的由來與歷史

拋光蠟(polishingpaste)別名拋光膏、拋光皂。拋光蠟的重要成份:以高檔脂肪版酸與高檔脂肪醇天生的酯類為權重要成份、來源於動動物的自然蠟如鯨蠟、蜂蠟、羊毛蠟、巴西棕櫚蠟、小燭樹蠟、木蠟芬芳蠟;高嶺土廠家以碳氫化合物為重要成份的礦物性的自然蠟如液體白臘,凡士林、白臘、微晶蠟、白蠟、褐煤蠟;經化學改性的自然蠟如各類羊毛蠟化學改性衍生物等。

⑽ 蠟是多少年前有的

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製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徵,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產生的時間大致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和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詩句。詩人為什麼要剪燭呢?當時蠟燭燭心是用棉線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於無法燒盡而炭化,所以必須不時地用剪刀將殘留的燭心末端剪掉。這無疑是一件麻煩的事,1820年,法國人強巴歇列發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燭心,使燭心燃燒時自然松開,末端正好翹到火焰外側,因而可以完全燃燒。但蠟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許多缺點的動物油脂,解決這一難題的是舍未勒爾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間,法國科家舍夫勒收到一家紡織廠的來信,請他分析、確定他們寄來的一個軟皂樣品的成份.他拿著這封信思索了很長時間,心想:要研究肥皂,看來還得從原料油脂入手.在儀器設備非常簡單、樸素的學校實驗,他研究了皂化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種油脂。經過大量實驗,他第一次發現了這樣的事實:在一切油脂中,不論其來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佔95%,其餘的5%則是皂化過程中生成的甘油。通過研究他搞清了皂化過程的本質,同時他還有一項重大的發現:當時用油脂做成的蠟燭,由於裡面有甘油,燃燒時火焰帶煙,氣味難聞。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蠟燭,燃燒時不僅火焰明亮,而且幾乎沒有黑煙,不污染空氣。舍夫勒爾把他的發現告訴蓋一呂薩克,並建議兩人共同研究如何具體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用強鹼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鹽酸分解,擔取出硬脂酸。這是一種白色物質,手摸著有油膩感,用它製成的蠟燭質地很軟,價錢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爾和蓋一呂薩克獲得了生產石蠟硬脂蠟燭的專利。石蠟硬脂蠟燭的出現,在人類照明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後來,有人在北美洲發現了大油田,於是可從石油中提煉出大量的石蠟,較理想的蠟燭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廣。

閱讀全文

與蠟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