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上怎麼評價曹丕

歷史上怎麼評價曹丕

發布時間:2021-02-02 02:41:26

⑴ 如何評價曹丕

魏文帝曹丕、文學家、政治家,曹魏的開國皇帝。

作為一名文學家,他的作品有《典論》、《燕歌行》、《寡婦詩》等五十多首詩篇。

他是曹操的二子,他建立了曹魏,大破羌胡,復通西域,繁榮了建安文化,開創了文學批評風氣。

曹丕,不虧為智勇雙全,能文能武的才子皇帝。盡管在他最後沒有滅了吳國和蜀國,但他為以後魏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⑵ 怎樣評價歷史上的曹丕

從呂思勉的三國史話,到易中天的品三國,到這兩年火熱的卑鄙的聖人,曹操一點點從過去的奸人轉化為奸雄,甚至是英雄,而最終稱帝代漢完成曹魏霸業的曹子桓卻顯然沒有這么走運。如果他的後代再稍微給力一點,即便只是他本人或者他的子孫們稍微長命一點,形勢也許大不相同,他也許會成為開國明君,退一步講至少不會承受如此多的罵名,然而歷史總是不容假設,這大概是作為後人的我們永遠遺憾的一點吧。我似乎從沒回答過如何評價某某這樣的問題,總是覺得自己功力不夠,但是放過這樣一個安利的機會實在可惜,初答送給子桓。理了理思路還是決定從三方面來簡單講講~1、性格
(1)少年公子哥兒
早年的子桓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肥馬輕裘的公子哥兒,有《善哉行》中兩句「策我良馬,被我輕裘」,另有《與吳質書》中一段「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間設,終以博奕,高談娛心,哀箏順耳。弛騖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游後園。」可證。(2)大魏真文青
但顯然後面世子之爭愈演愈烈之後,子桓的好日子也算是到頭了,嚴厲的父親,被遠調的好友,深深的不安全感無一不是子桓心中憂思的源頭。然而子桓又是一個憂愁來得快(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知之。),去得也快的人(策我良馬,被我輕裘。載馳載驅,聊以忘憂。),說他沒心沒肺似乎不太妥帖,然而說他率性豁達又好像總也不對味。從子桓的《與王朗書》里的「人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雕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以及《典論·終制》里的「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我們發覺子桓考慮的是人之生死,國之興亡,帶著某種人力無可抗拒的無奈,卻又充滿深深的自省,這像是一個國君說出來的話嗎?不像,放到現代,倒是有點像個文藝青年,所以總是開玩笑地稱呼子桓為大魏文青。這樣的子桓,這樣莫名的憂傷,這樣獨特的思考,讓人無法不對這樣一個人感興趣,進而為之動容,對子桓的認識,從他的文字開始,由此一發不可收拾。(3)愛憎分明
也許是因為年少時的快樂時光與後來世子之爭給他帶來的心理陰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總是獨自陷入思考的子桓似乎不可避免的變成了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對於家人朋友,他可以抱有最真摯的情感。首先逃不開的總是要說說子桓和子文子建的關系,這一點在別的問題里間或說過一些(參考如果曹沖當了魏主,三國歷史會有何變化?) 其實單從子桓沒有對子建下殺手以及最後的「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戶五百」我們就沒有理由責怪子桓了,畢竟他做的已經比大多數君王要好了。還有題主提到的七步詩基本可以肯定是後人偽作,見在歷史上真的有七步詩這件事嗎?至於曹彰之死陰謀論毒棗事件又是出自不靠譜小說集《世說新語》,諸位無視之就好。他對於家人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體現,例如建安十六年曹公出征,母親與諸弟皆從寫下的《感離賦》,還有懷念父親所寫的《短歌行》等,最愛「嗟我白發,生一何早。長吟永嘆,懷我聖考。」幾句,對於時間逝去的無奈,對於父親去世的哀思,完美地寄託於寥寥數語間,餘味無窮。另外說兩件子桓與家人之事作為這一部分的補充。曹公聽聞丁儀的才名,雖未得見,就打算把清河公主嫁給他,子桓聽聞卻說:「女人比較注重外表,丁儀眼睛不好,恐怕清河不會高興的,不如把她嫁給夏侯惇的兒子。」生在帝王家原本就要做好被政治聯姻的准備(隔壁東吳家的孫小妹笑而不語),而子桓卻能站在妹妹(?還是姐姐不確定)的角度考慮這件事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實屬難得。當然丁儀因為這件事恨上了子桓,義無反顧地投入了子建的懷抱這是後話。另外一件是關於曹公的另一個兒子曹干,一名良。母親陳氏生下他後不久就去世了,他五歲的時候曹公也病重就對子桓說:「這孩子三歲失去了母親,五歲怕是要失去父親了,之後就交給你撫養了。」子桓就一直自己親自養著他,比對其他弟弟都好。曹干年紀比較小分不清楚,總是叫子桓「阿翁」(父親),子桓總是糾正道:「我是你哥哥~」每次他叫錯,子桓總是要感慨一番,至於哭泣。子桓的眼淚讓人唏噓,也許是想起了疏離的父親,亦或是早逝的兄長,也可能是那個遠在彼方的同母弟弟,會因為一句「阿翁」哭泣的子桓無疑是一個性情中人。關於家人說的有些多,朋友就簡單說說了,他給吳質寫的幾封信都是魏晉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語言流暢,情真意切,值得一讀。另外還有一個子桓弔唁王粲時學驢叫的故事,不過出自《世說新語·傷逝》,可信度不明,就不細說了。然而正如前文所說,子桓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有愛自然就有恨,誰一生之中沒做過幾件操蛋的事?子桓也逃不過如此。殺甄姬、罪曹洪、諷於禁這些子桓的黑點大家耳熟能詳我就不多說了。其實個人覺得曹洪這件事的真偽值得懷疑,因為從頭到尾想想這件事你會發覺明顯得不合邏輯,我傾向於認為曹洪的確因為某事得罪了子桓,但絕對不可能是錢財這種膚淺的理由,身為富二代官二代的丕子,呃,不對,子桓,怎麼會缺錢花?缺錢不問爹娘要,問叔叔要?雖然子桓有時候有點二(後面詳說),但也不至於這么二吧!還有於禁這個事情也不能單純怪子桓,之前我有就這件事提問過,比較贊同吳易大神的觀點,子桓的處理不能簡單得以小心眼來評價,因為於禁當時既不能用,也不能殺,仔細體會一下,就會發覺其實子桓的處理十分巧妙。另外還有鮑勛忠言逆耳被子桓一怒咔嚓,戴陵被降罪等事件,讓人感覺子桓略有昏君的嫌疑,這邊還是要為子桓辯解一下。子桓並不是一個不聽勸的人,但是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說話的方式,如果是真心為他好,站在他身邊支持他的人說的話,子桓還是會聽的。例如一直支持子桓的崔琰勸諫阿丕燒了弓箭,扔掉騎服一段(文帝紀里可以看出子桓對狩獵那是絕對情有獨鍾的,可憐的戴陵就因為勸諫這個被降罪了),子桓竟然就乖乖聽話照做了,完全沒有半點熊孩子的模樣!還有辛毗不同意子桓遷民到洛陽的做法,堅決反對,一再勸諫,子桓很生氣地表示不想與他談論此事,辛毗不依不饒抓著子桓的衣服,差點把子桓扒了(此處為答主腦補),子桓用力奪回衣服,悻悻回宮(這一段真的很有畫面感有木有!?),最後還是部分聽從了辛毗的意見。而辛毗也勸過子桓少打獵,子桓此後就真的很少打獵了。從這邊可以看出子桓並不是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什麼忠言也聽不進去的昏君啊~說到辛毗順便插另一件事,當子桓被立為太子後,非常高興地摟著辛毗的脖子說了一句:「辛先生你知道嗎?我好高興!」結果又被後人批說是得意忘形。唯一一次發自內心的高興到了辛家姑娘憲英那裡也是成了如此不堪的形狀,當然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是最好,然而子桓畢竟不是聖人,將心比心一下,自己花了很多功夫做成了一件事開心一下,感慨兩句,又有何罪?(4)二逼青年
這一段比較少,但特別逗。說是魏晉時流行熏香,最有名的當然是名滿天下的令君那個荀令留香的故事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子桓也有這么一出,不過比較囧。《魏書•方技傳》載曰「馬惡衣香,驚嚙文帝膝」。這……同樣是熏香,怎麼放到不同人身上結果如此不同,默→_→另一件事是黃初六年打孫權的時候,「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我已經無力吐槽了。另外就是文帝紀最後那段《典論·自敘》里子桓被令君誇了一句後,興致勃勃地自誇自己的騎射本領的那一段實在是太可愛了~還有令君的傾城一笑(我去,話題偏了→_→),別說阿丕,連答主我都根本把持不住啊!還有用甘蔗和鄧展比武以及在詔書里宣傳他此生摯愛——葡萄,這些奇葩的事情不一一詳說了。2、個人能力
(1)文
要工科女來做這樣的評價,實在為難我了,好在有先生們做過這方面的研究,這邊貼一篇葉嘉瑩 《漢魏六朝詩講錄》——曹丕,私以為講解得那是極好的,這邊結合葉嘉瑩先生的講錄和自己的理解簡單說兩句。子桓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燕歌行》;最早的文學與理論批評著作《典論·論文》,在這里要順便提一句,子桓是鄴下文人實際上的領袖,通稱「白雪公子與七個小文人」(口胡);命令劉劭、王象、繆襲等人編纂中國第一部類書《皇覽》。撇開曹公不說,子桓和子建的作品歷來總是被人拿來比較,我個人倒是更加同意劉勰的「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之說,但是王夫之所謂的曹丕、曹植的作品有「仙凡之別」又似乎是過了。讀兩人的詩文,風格體裁不盡相同,二人擅長的部分也不同,很難作出客觀的比較,若是喜歡玲瓏詞筆型自然是愛子建,若是喜歡直抒胸臆型自然是愛子桓。我個人是覺得子建的文字功底絕對強悍,但總有為文字而創作之感,不像子桓是為情感而創作,所以王夫之覺得子建的詩是可以學的,而子桓的詩是學不來,這也就可以理解了吧。(2)武偷個懶直接貼《典論·自敘》里的原文吧,太累了→_→亂世中的可憐小孩啊,幾歲就開始學騎射了!余時年五歲,上以世方擾亂,教余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余騎馬,八歲而能騎射矣。以時之多故,每征,余常從。建安初,上南征荊州,至宛,張綉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時余年十歲,乘馬得脫。夫文武之道,各隨時而用,生於中平之季,長於戎旅之間,是以少好弓馬,於今不衰;逐禽輒十里,馳射常百步,日多體健,心每不厭。
另外還有給令君炫耀的這段:後軍南征次曲蠡,尚書令荀彧奉使犒軍,見余談論之末,彧言:「聞君善左右射,此實難能。」余言:「執事未睹夫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爾!」余曰:「埒有常徑,的有常所,雖每發輒中,非至妙也。若馳平原,赴豐草,要狡獸,截輕禽,使弓不虛彎,所中必洞,斯則妙矣。」時軍祭酒張京在坐,顧彧拊手曰「善」。余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
跟鄧展用甘蔗打架的這段:嘗與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余與論劍良久,謂言將軍法非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余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為之。余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原復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鄛,正截其顙,坐中驚視。余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原鄧將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
考慮到是子桓自己寫的,自誇的部分打個折應該也不會太差到哪裡去,反正也用不著他親自沖到前線殺敵,這個程度算是不錯了,擔得起文武雙全四個字了。(3)戰
老實說子桓實戰履歷不佳啊,就建安二十四年KO造反的魏諷一戰贏得漂亮,為父親解決了後顧之憂。然後就是三次不辭辛苦,親征孫權,說明他並不是一個守成之君,還是有開拓進取之心的。第一次南征提高了威望,第二次南徵兵分三路各有斬獲,第三次就是前面提到的最囧的河水結冰那次。總的來講打仗不夠漂亮,甚至可以說有點渣吧,跟孫權有的一拼。但是順道一提,據《舊唐書·經藉志》所載,曹丕著有《兵法要略》十卷,可惜此書已散佚,無法更多的了解其軍事思想與謀略。
補充閱讀:曹丕三路伐吳(4)政老實說這也不是我擅長的部分啦,吳易大神分析了一部分,我從另一個角度講講,那就是看他上台後發布的一系列詔令。例如禁止拜謁老子廟,禁止「非祀之祭,巫祝之言」,而白孔子的後裔孔羨為「宗聖侯」,修正被戰亂毀壞的孔子家廟,回復以前的制度規模。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在短時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得以復興。
還有下令除禁輕稅,說關口渡口是用來便於商旅通行的,池水林木是為了防禦災害的。設置禁令,家中稅收,於百姓不利,於國家不利。這對戰亂後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減輕人民負擔,促進貿易,發展經濟,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他還下令殯葬死亡將士,禁誹謗,禁復私仇,議輕刑,以收拾散亂的民心,使逛到北方地區出現多年不見的安定和平。
以及明令凡宦官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向太後奏事,太後家族不得當輔政之任,更不得接受茅土分封的爵位,使得魏一代沒有發生因宦官、女主幹政而造成的政治危機,為後世統治者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明鑒。
在用人問題上,繼續推行曹操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大政方針,使兩漢的差距制度得以維持,特別強調不要在年齡和資歷上限制人才的脫穎而出和發展,並以呂尚和周超的太子晉作為例子。雖然後來接受陳群建議制定「九品官人法」,培養新的士族,單核吸金以後的「九品中正制」嚴格士族與庶族的門閥制度還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參考:魏文帝集全譯.pdf_免費高速下載3、評價
挑幾條比較有內容的歷史評價:
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張溥:「霸朝初創,力更舊輒,至待山陽公以不死,禮遇漢老臣楊彪不奪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應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典,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比起某些樣板式的明君,子桓無疑是一個更有血有肉的人,會得意,會失落,會開心,會傷心,那個種著甘蔗思考著生死的男人,叫人如何不愛?

⑶ 歷史上到底是怎麼評價魏文帝曹丕的

曹丕,其最大的幸運就是他有一位亂世梟雄、蓋世無雙的好父親——曹操,而其最大的不幸,大概也是他無論做得多好,都無法同其父相比,只能在其父的庇蔭(陰影?)之下。

隨之而改變的,魏文帝曹丕也不會一直被說成是“篡漢”之賊,更大的可能如同宋太祖趙匡胤一般,美名遠多於罵名。

不過,歷史終歸是歷史,曹丕的短命最終讓他和他的父親曹操,絕大部分時間成為文學作品中的反面教材,“白臉的曹操”現如今仍舊是京劇中的著名臉譜,曹丕也一直是做了很多骯臟事、搶了弟弟曹植位置、搶了大漢江山的齷齪君主。

⑷ 曹丕的歷史評價

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曹植:「祥惟聖賢,歧嶷幼齡。研幾六典,學不過庭;潛心無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瑩。」
卞蘭:「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覽照幽微,才不世出,稟聰睿之絕性,體明達之殊風,慈孝發於自然,仁恕洽於無外。是以武夫懷恩,文士歸德。竊見所作典論,及諸賦頌,逸句爛然,沈思泉涌,華藻雲浮,聽之忘味,奉讀無倦。」
葛洪:「自建安之後,魏之武文, 送終之制,務在儉薄,此則墨子之道, 有可行矣。」
劉勰:「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援,故不競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選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
垣榮祖:「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矣!」
《全隋文》:「魏高祖文皇帝,紹即四海,光澤五都,負彰魈茫朝宗萬國,允文允武,庶績咸熙,正踐昇平,時稱寧晏。」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應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典,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
郝處俊:「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後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
劉知幾:「文帝臨戎不武,為國好奢,忍害賢良,疏忌骨肉。」
張說:「周文王之為太子也,崇禮不倦;魏文帝之在青宮也,好古無怠,博覽史籍,激揚令聞,取高前代,垂名不朽。」
王鍇:「文帝八歲能屬文,博覽古今,貫穿經史。及居帝位,益尚謙和。坐不廢書,手不釋卷。」
陳亮:「至於欲使當時累息之民得闊步高談無危懼之心,未嘗不為之三復也,於是時吳蜀爭帝,中國庶幾乎息肩矣,是以在位七年而謚曰文也。」
郝經:「丕特負贓胠篋之盜。操死丕直取,自以為可也,乃從容禪讓,自以為舜、禹復出,其自欺也甚矣!且輕薄佻靡,未除貴驕公子之習,不矜細行,隳敗禮律,刻薄骨肉,自戕本根,亂亡基兆,已在於是。孔明謂為土龍芻狗,宜哉!」
張溥:「霸朝初創,力更舊輒,至待山陽公以不死,禮遇漢老臣楊彪不奪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胡應麟:「詩未有三世傳者,既傳而且煊赫,僅曹氏操、丕、睿耳。然白馬名存鍾《品》,則彪當亦能詩。又任城武力絕人,倉舒智慧出眾。阿瞞何徳,挺育多才?生子如此,孫仲謀輩詎足道哉! 」
王世貞:「自三代而後,人主文章之美,無過於漢武帝、魏文帝者。」
毛澤東:」曹丕也是他兒子,也有些才華,但遠不如曹操。曹丕在政治上也平庸,可他後來做了皇帝,是魏文帝。歷史上所稱的『建安文學』,實際就是集中於他們父子的周圍。一家兩代人都有才華、有名氣,在歷史上也不多見哪!「
郭沫若:「曹丕在政治見解上也比乃弟高明得多,而在政治家的風度上有時還可以說是勝過他的父親。如令宦人為官不得過諸署,禁母後預政,取士不限年資但糾其實,輕刑罰,薄賦稅,禁復仇,禁淫祀,罷墓祭,詔營壽陵力求儉朴等等,處處都表示著他是一位舊式的明君典型。」
馬植傑:「從曹丕的政治設施來看,也有些不錯的。拿曹丕與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屬中等偏上者。」
葉嘉瑩:「魏文帝在即位後,曾下了息兵詔,下了薄稅詔,下了輕刑詔。他實在是一個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夠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但是很可惜,他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死的時候只有四十歲。」

⑸ 如何正確評價曹丕這個人,和功績

曹丕作為魏朝的開國皇帝,我對他的評價是一個正統的守成王,對未來的文學開放,復雜的人情世故。在軍事上,曹丕繼魏王之後,收復了尚永三郡,粉碎了羌胡聯軍,重建了西域,重建了西域守備部隊,統治了高昌。曹丕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毅然以禪讓位,建立了魏朝,

大愛,大恨,曹丕文人氣很重,喜歡對他好的人,討厭各種迫害的人,作為一個國王或小家庭氣一些。他第一次娶貞的時候,非常溫柔體貼,後來就殺了她。當他治療他的兄弟,他真的深愛他在早年。當他成為皇帝後,控制所有國王的方法比他去世前更加嚴厲,曹丕不辭辛勞地去見曹植,給了他弟弟一個封地。

曹丕作為魏朝的開國皇帝,我對他的評價是一個正統的守成王,對未來的文學開放,復雜的人情世故。在軍事上,曹丕繼魏王之後,收復了尚永三郡,粉碎了羌胡聯軍,重建了西域,重建了西域守備部隊,統治了高昌。曹丕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毅然以禪讓位,建立了魏朝,

⑹ 歷史上的曹丕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曹丕的一些措施體現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軍事才華上他遠不能和父親曹操相比,率三十萬大軍南下伐吳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他的文學有相當高的成就。是中國三國時代第一位傑出的偉大詩人。其《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題論文,所論的「文」是廣義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學作品在內,涉及了文學批評中幾個很重要的問題,雖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學批評史上起了開風氣的作用。

⑺ 如何評價曹丕這個人物

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21]
曹植:「祥惟聖賢,歧嶷幼齡。研幾六典,學不過庭;潛心無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瑩。」[38]
曹丕像
卞蘭:「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覽照幽微,才不世出,稟聰睿之絕性,體明達之殊風,慈孝發於自然,仁恕洽於無外。是以武夫懷恩,文士歸德。竊見所作典論,及諸賦頌,逸句爛然,沈思泉涌,華藻雲浮,聽之忘味,奉讀無倦。」[40]
葛洪:「自建安之後,魏之武文, 送終之制,務在儉薄,此則墨子之道, 有可行矣。」[41]
劉勰:「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子桓慮詳而力援,故不競於先鳴。而樂府清越,《典論》辯要,選用短長,亦無懵焉。但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42]
垣榮祖:「昔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於天下可不負飲矣!」[43]
《全隋文》:「魏高祖文皇帝,紹即四海,光澤五都,負彰魈茫朝宗萬國,允文允武,庶績咸熙,正踐昇平,時稱寧晏。」[44]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應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典,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
郝處俊:「昔魏文帝著令,雖有幼主,不許皇後臨朝,所以杜禍亂之萌也。」[45]

曹丕畫像 (6張)
張說:「周文王之為太子也,崇禮不倦;魏文帝之在青宮也,好古無怠,博覽史籍,激揚令聞,取高前代,垂名不朽。」[46]

王鍇:「文帝八歲能屬文,博覽古今,貫穿經史。及居帝位,益尚謙和。坐不廢書,手不釋卷。」[47]
陳亮:「至於欲使當時累息之民得闊步高談無危懼之心,未嘗不為之三復也,於是時吳蜀爭帝,中國庶幾乎息肩矣,是以在位七年而謚曰文也。」[48]
張溥:「霸朝初創,力更舊輒,至待山陽公以不死,禮遇漢老臣楊彪不奪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胡應麟:「詩未有三世傳者,既傳而且煊赫,僅曹氏操、丕、睿耳。然白馬名存鍾《品》,則彪當亦能詩。又任城武力絕人,倉舒智慧出眾。阿瞞何徳,挺育多才?生子如此,孫仲謀輩詎足道哉! 」[49]
王世貞:「自三代而後,人主文章之美,無過於漢武帝、魏文帝者。」[50]
毛澤東:」曹丕也是他兒子,也有些才華,但遠不如曹操。曹丕在政治上也平庸,可他後來做了皇帝,是魏文帝。歷史上所稱的『建安文學』,實際就是集中於他們父子的周圍。一家兩代人都有才華、有名氣,在歷史上也不多見哪!「[51]
郭沫若:「曹丕在政治見解上也比乃弟高明得多,而在政治家的風度上有時還可以說是勝過他的父親。如令宦人為官不得過諸署,禁母後預政,取士不限年資但糾其實,輕刑罰,薄賦稅,禁復仇,禁淫祀,罷墓祭,詔營壽陵力求儉朴等等,處處都表示著他是一位舊式的明君典型。」[52]
馬植傑:「從曹丕的政治設施來看,也有些不錯的。拿曹丕與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屬中等偏上者。」[24]
葉嘉瑩:「魏文帝在即位後,曾下了息兵詔,下了薄稅詔,下了輕刑詔。他實在是一個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夠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但是很可惜,他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死的時候只有四十歲

⑻ 歷史上曹丕是個怎樣的人

魏文帝曹丕, 魏朝開國皇帝。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建安文學代表者之一。是三國時代第一位皇帝,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漢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於譙。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年僅八歲,即能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王世子。
延康元年(220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積極調節曹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果斷採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系,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當年十月,立刻逼迫漢獻帝禪位,登基為大魏皇帝。定國號為大魏,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定都於此。曹丕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下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權力;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提倡節儉、薄葬,預作《終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後,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曹丕的一些措施體現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軍事才華上他遠不能和父親曹操相比,率三十萬大軍南下伐吳沒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他的文學有相當高的成就。是中國三國時代第一位傑出的偉大詩人。其《燕歌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詩;他的五言和樂府清綺動人;所著《典論·論文》,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題論文,所論的「文」是廣義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學作品在內,涉及了文學批評中幾個很重要的問題,雖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學批評史上起了開風氣的作用。
生平簡介
曹丕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王世子。曹操逝世後,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代漢稱帝,終結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改國號大魏,為魏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三國時代中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後劉備伐吳時,孫權假意向魏國稱臣,曹丕大喜,封孫權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沒有同時聯合蜀漢攻吳國。因為一旦攻打吳、蜀任意一國,那麼吳蜀勢必再次結盟,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懂。可以說曹丕選擇了最有利的方法。劉備被孫權打敗,孫權隨之與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吳國,結果被孫權的大將徐盛火攻擊敗。回洛陽後,曹丕大病不起,臨終託付曹叡於曹真、司馬懿等人,終年四十歲。

⑼ 歷史上到底是怎麼評價魏文帝曹丕的呢

魏文帝曹丕(公元187 - 226),字子桓,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人,曹操次子,三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建安三曹”。 公元220-226年在位,共七年。

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曹丕從鄴城(今河北臨漳)趕回洛陽,繼丞相、魏王位。同年十月,曹丕逼迫漢獻帝交出國璽,禪位於他。宣布稱帝,國號為魏,年號為黃初,定都洛陽。追封其父曹操為魏武帝。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怎麼評價曹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