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體是什麼

歷史體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2-03 09:06:05

㈠ 中國古代三大史體分別是什麼

紀事本末體、編年體、紀傳體,合稱為古代三大史體。

㈡ 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眾說紛紜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毛主席說:「讀史可以明智,這是先人早就說過的。」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1)歷史學
廣義: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即以歷史為認識對象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
(2)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研究和記錄歷史的人。
(3)正史
即經過官方編修的歷史,一般較為權威可信。
(4)野史
正史之外帶有傳說性質的歷史。
(5)史書
史書共分為四種:
(1)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歷史 ;
(2)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敘歷史 ;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中心,每事各詳記起止,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前後連貫,又不重復。把人物在歷史上活動的年代和所起的具體作用結合具體的歷史事件加以敘述,使讀者既詳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書體: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體例,起源於「三禮」。按時間分為貫通歷代和斷代的;按體例分為典志體和會要體。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

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

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㈢ 編年體,紀傳體,國別體,斷代體各有什麼區別

(1)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後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傳》、《資治通鑒》。


(2)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二十四史》全是紀傳體。


(3) 國別體是按國家分類記載歷史。《國語》、《戰國策》


(4)斷代史是不連續地記載朝代歷史。除《史記》外的其餘二十三史。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


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


第一部斷代體史書——《漢書》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第一部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第一部科普作品——《夢溪筆談》


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水經注》

(3)歷史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 例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竹書紀年》《漢紀》《後漢紀》《國榷》。

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史書體例。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因為編年體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體裁,故《隋書·經籍志》稱之為「古史」。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以前的史書多以編年體記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我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敘述史實。紀是帝王本紀,列在全書前面,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始於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國約427年的史實。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

《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得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後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復,得33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燕、趙、魏、韓、宋、衛、中山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晉陳壽《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中國歷史古代著作編寫體例是什麼

體例是指著作的編寫格式;文章的組織形式。

可以將史書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根據編排的年代跨度長短的情況,又分為通史和斷代史;也有以國家為單位來分別記敘歷史的,稱國別體。

1、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它是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

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系。 例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竹書紀年》《漢紀》《後漢紀》《國榷》。

2、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

3、紀事本末體,是指以歷史事件為主的史書體例。紀事本末體分為兩種情況:一是「一書備諸事之本末」,二是「一書具一事之本末」。創始於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屬於前者。將重要史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順序編寫,可補編年、紀傳體之不足。

(4)歷史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幾種主要的體裁中,編年體出現較早,其特點是「以天時記人事」,這大概同古老的歷法知識有關。如 《春秋》、《左傳》、《竹書紀年》等書,或出現在春秋末年,或出現在戰國時期。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時、月、日順序記述史事。

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這是它的優點。但編年體史書不易於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系,也不易於寫出同重大歷史事件有密切關系的人物的事跡,這是它的缺點。

㈤ 什麼是史傳體,什麼是紀傳體

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回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答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表的綜合。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最優秀的一部史書,是西漢司馬遷編纂的《史記》。
史傳體是古代人所用的題材,所有文言文都是史傳體啊

㈥ 史記是什麼體的史書,斷代體,編年體,紀傳體

《抄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作者簡介: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1]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閱讀全文

與歷史體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