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鞭炮在我國有多久的歷史
喜慶節日放鞭炮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沒有火葯,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版子,權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之聲。後來有了火葯的發明,有人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襄著火葯的燃放物,還有單晌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後又改為「鞭炮」。
❷ 放爆竹的歷史傳說
放爆竹是中國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中國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明清時變成了中國民間的娛樂活動之一。
關於爆竹的詩句:
元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描寫了宋代人過春節的場面:春風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戶戶點燃爆竹,合家面朝東方,喝著屠蘇酒,忙著摘下門上的舊桃符,換上貼有門神的新桃符。作者擇取了這些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了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中國民間風俗畫卷。宋人特別喜歡通過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哲學觀點。王安石此時身為宰相,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所以該詩字里行間洋溢著他對革除時弊、推行新法的堅定信念及樂觀情緒,抒發了他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心情,還體現出他的執政態度。
煙花又稱煙火、焰火在中國發明也較早,主要用於軍事上、盛大的典禮或表演回中,而現代全球唯一能在答同天同活動里施放煙花的活動則為跨年(除夕夜)活動。
《後武林舊事》記有宋孝宗觀海潮放煙火的情景說:「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八月十八日,上詣德壽宮,共請兩殿往浙江觀潮……管軍命於江面分布五陣,乘騎弄旗,標槍舞刀,如履平地。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及煙收、炮息,則諸船盡藏,不見一隻。」宋理宗(公元1225年至1264年)時,周密在《齊東野語》中也記載了當時皇宮觀看煙花的故事。到元、明年間,許多詩人、文學家都有有關鞭爆煙花這方面的記述。自清代以來鞭爆煙花使用普遍。
煙花的顏色是由於不同金屬灼燒,發生焰色反應顏色不同造成的。煙花是利用各種金屬粉末在高熱中燃燒而構成各種奪目的色彩的。使用不同金屬就能產生不同效果,發出不同顏色的光芒
❹ 元宵節放煙花爆竹和孔明燈 在中國有多少年歷史了
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來前的秦朝。漢文自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常識民俗篇。
❺ 煙花的歷史傳播過程
放爆竹煙花的由來講究和小史
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到後來,由於社會和民俗的進化,爆竹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火葯發明以後,從燒竹子發展為用紙筒灌裝火葯引爆,炸開後響聲貫耳,紙屑飛揚,火葯香四溢,於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後人們又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稱為「編炮」。因其聲音清脆如鞭響,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各種花炮乃至煙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驅鬼完全轉變為節日的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王安石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美酒。」因此過去老百姓認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過年。
過去放爆竹有許多講究。大年初一早上一開門的時候或出去拜年的時候要放開門爆竹,又叫開財門,一般放一掛鞭炮。若未放開門爆竹就出門去,視為不祥。除夕年三十晚上祭完祖宗和已去世的父母之後,全家關上門吃團年(團圓)飯,放關門爆竹,一般放一至三掛鞭炮,然後合家圍坐談笑、吃雜食、守歲到半夜或天明。
各朝重爆竹,明清出煙花。明代的煙花製作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從高度、品種到造型都相當不錯。明人張時轍在《陳都閫宅看煙花》詩中,對煙花燃放空中的景物作了生動的描繪:「空中捧出百絲燈,神女新妝五彩明。真有斬蛟動長劍,狂客吹簫過洞庭」。到了清代放煙花的規模更加盛大,工藝和花型變幻精美無比,民間、官府和佛教界逢年過節都要大放煙花,尤以宮廷的煙花最為壯觀和盛大。外國沒有爆竹但有煙花,《大美網路全書》載,1879年已有一種煙花,可以放出人的輪廓樣子來。現在又有用電腦控制燃放的煙花,但我還是覺得「洋務不及國粹」,要不然各國何以爭相到湖南瀏陽去買煙花呢
❻ 煙花有多久的歷史
這就要看是什麼檔次的產品啦。
中國歷史上自己做的傳統產品,
現在的市場上都完全沒有蹤影。
在市場上暢銷的,打得響的,中國能夠生產了出口的,
全部都是洋鬼子發明的,
例如,
盆花,
冷煙花,
冷焰火,
魔術彈,
特別是禮花彈,是中國改革發放前,
政府從國外引進、仿製,
由北京市禮花廠生產,
首先滿足首都政治宣傳而製造的。
在兔子國,安全火葯、無煙火葯、無硫磺火葯、低溫火葯的等等,根本無法也無需「發明創造」,到現有公開免費的文獻庫中就能檢索到:目前人類合成的化學物質已近1000萬種,經常使用的也有七、八萬種。CAS號(CAS Registry Number或稱CAS Number, CAS Rn, CAS #),又稱CAS登錄號,是某種物質(化合物、高分子材料、生物序列(Biological sequences)、混合物或合金)的唯一的數字識別號碼。 美國化學會的下設組織化學文摘服務社(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CAS)負責為每一種出現在文獻中的物質分配一個CAS號,其目的是為了避免化學物質有多種名稱的麻煩,使資料庫的檢索更為方便。如今幾乎所有的化學資料庫都允許用CAS號檢索。 到2005年12月25日,CAS已經登記了27,655,947種物質最新數據,並且還以每天4,000餘種的速度增加。從運載火箭、導彈的固體、液體、氣體推進劑、各種火工材料、冷焰火、所有的炸-葯,西方工業發達國家都已經開拓完全啦。
❼ 過年放鞭炮起源於什麼時候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專動。
(7)放煙花有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放鞭炮屬的注意事項:
1、遠離易爆物品。 放鞭炮時應該遠離易燃易爆物品,比如柴草堆,煤氣罐等,一旦發生危險後果將不堪設想。
2、放置穩當後再燃放。 在燃放鞭炮時,應該將鞭炮高高掛起或者放置在安全的空地上。同時要注意周圍是否有人,有人的話千萬不能放。在放鞭炮時,千萬不能用手拿著放,否則鞭炮在極短的時間內容易燃爆,後果不堪設想。鞭炮通常用香條點燃,很少用打火機、火柴點燃,使用明火應特別注意。
3、人群遠離。 燃放鞭炮時,人應該盡量遠離,不可因為好奇而湊近。鞭炮聲過響的話,還應該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
❽ 春節放鞭炮從哪個朝代開始
《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內」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容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它是可以令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驅逐瘟邪,才可得到吉利平安。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裡的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
❾ 煙花爆竹的發展歷史
煙花爆竹源於火葯,我國是火葯的故鄉,火葯是我國古代文明之佐證。早在一千三專百多年前,著屬名醫學家孫思邈,就在"丹經"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火葯的成分和性質。十四世紀才由印度、阿拉伯輾轉傳至歐洲,至此,西方人始知有火葯之物。
隋唐之際,火葯發展成為供娛樂用的焰火。焰火,也叫煙火、煙花。隋煬帝有詩雲:「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宋朝的「架子煙火」或「盆景煙花」,已具相當規模。每逢元宵佳節,達官巨賈競相比美。從掌燈後不久直至更殘漏盡。詞人辛棄疾曾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的詞句,便是對它生動而形象的描寫。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煙火、禮花已形成一門學科。它不再僅僅為節日助興,而且,廣泛用於國防和國民經濟之中,如:照明彈、曳光彈、煙幕彈、燃燒彈、教練一模仿彈,目標指示彈等。
❿ 中國人放鞭炮有多少年的歷史
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