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端午節有多少年的歷史
端午節可以說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節日了,確切地說到今年有年歷史了,真正的傳統節日界的活化石!要比春節歷史悠久的多。
端午節的起源最開始是人們往汨羅江撒米豆糧食為屈原投食,後來因為怕被河裡的魚蝦吃掉,就用葉子把米豆包起來形成了粽子。
Ⅱ 端午節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版騰祭祀的節日,權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所以如果從屈原死後開始算的話,已經有2284年的歷史了。
Ⅲ 端午節至今已有多少年的歷史啦。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Ⅳ 端午節吃粽子大約有多少年歷史了
歷史上關於粽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說文新附
Ⅳ 端午節有多長的歷史了
端午節起源於上古時代,已經有幾千年歷史。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回、龍節、正陽答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5)端午節歷史有多久擴展閱讀
端午節還曾被定為詩人節,起源主要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和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和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的稱號。
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並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Ⅵ 端午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屈原春秋戰國人士,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公元前300年左右,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Ⅶ 端午節有多少年歷史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Ⅷ 端午節歷史有多久啦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別稱更多,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等。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Ⅸ 端午節怎麼來的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端午節的由來: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著名詩人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最終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後來世人在江中投放飯團希望江中的魚類不要饞食屈原的身體,以此來紀念屈原。關於端午節的由來還要其他版本,但小編認為紀念屈原的版本最為可信。通過計算,小編驚訝的發現,從端午節開始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里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乾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歷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論文中考證認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裡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8] 他們不僅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游戲,繪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古研究的發展和發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證實,聞一多先生的考證是科學的。中國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源地。從發掘的原始文化遺存和歷史傳說結合起來看,中國長江以南曾居住著一個龍的圖騰族群,即古百越族。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龍祖的節日。
端午龍舟競渡之俗起源於南方,把農歷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以紀念屈原跳江自盡而最後形成端午節傳統風俗。端午節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著歷史發展又注入新的內容。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