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復習高中歷史
我就講講文科生吧
歷史比較重要,
歷史和政治是不好比的,政治只要背書掌握答版題技巧就行權了(不是騙人,我政治從來都這樣也沒差過),但是歷史比較活,不是死背書就行的而且也沒有人會整本的被
一般來說,每次考試之前,我都會押寶,比如吧每本書的幾個單元背一下,就算沒抽到,幾次下來,整本書就差不多了。這樣比較有效率。
但是選擇題真的很重要,一個3分,多錯幾個就沒希望了。所以要多練練手,當然當天老師有布置選擇題的話就不必了自己做了,大題目一星期做兩題就夠了。
當然總結反思很重要,錯了即使你知道錯哪裡了,勸你還是把筆記本上的知識再看一遍,即使瀏覽一遍也是好的
考試之前就不要做題目了,把那些一定會考的或經常考的好好看,比如高三後的人物和改革
PS
復習要有框架,記住要點
自己表達時要合乎邏輯,不要犯低級錯誤
『貳』 高考歷史應該怎樣復習
高三歷史復習,是在已經學習了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的基礎上進行的,必須防止簡單回地進行答歷史知識的重復學習,正確的指導思想應當是以能力培養帶動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在基礎知識的掌握方面,復習時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時間、地點、人名、事件的死記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確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明確歷史發展各階段的特徵和掌握各個單元及各題的知識結構。與歷史概念、發展線索、階段特徵和知識結構關系密切的知識點,才是考試的重點。如何在高三的復習階段,快速、高效地掌握這些內容,就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復習方法,下面是我們總結出來的高三歷史三輪復習法。
三輪復習法中把高三的復習時間大致分為三段,每段時間里的復習目的各有側重,時間長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約10個月的時間里,科學安排好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約6個月,進行基礎復習,以教材內容為主,包括教材標題、具體內容,做到事無大小、輕重,均一一過目,理清各標題之間的關系。目錄是知識的框架,只有把握了歷史框架,才能將零碎、無序的具體知識點歸弄清楚。這樣理清重點、難點,夯實基礎,掌握基本的答題方法。第二階段3個月左右,以理清歷史線索並進行知識拓展為重點。
『叄』 快考試了,高中歷史怎麼復習
首先,不要排斥、畏懼。畢竟高考需要。
其次,要培養興趣。這個比較版難。建議樓主權在學歷史時不要當作毫無生機的死知識。試著把自己融入進去。想像一下如果自己是裡面的人會怎麼做?他又是怎麼做的?比如秦滅六國,如果你是六國之一,如何阻擋?還可以把它當作故事想說來讀。把課本每一個字都讀過去。小字部分雖然不重要,但是確是加深理解、拓寬知識的捷徑。書上每一幅圖都暗藏玄機,考試都可能出現。
記地圖也是必要的。可以結合地理記憶;也可以在圖上做自己喜歡的標記、甚至亂塗亂畫都可以,只要自己懂了,理解了,甚至不看圖自己就可一畫出來。
最後,可以尋求老師、同學幫助。至於找不到側重點,不必擔心。老師每天都在講。而且書店裡的參考書比如《5+3》、《高考復習講義》等都有。現在不想買的話也可以買單冊的看看。不過個人覺得單冊效果不是很好。
另外做題與課外積累也很重要。最好擴充課外知識,這有利於政治歷史地理及語文的學習。
『肆』 高中歷史如何去復習有什麼技巧嗎
很多的學生在學習初中歷史的時候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使得很多的人都會感到非常的煩惱,那麼學習初中歷史有什麼技巧嗎?
知識要點
當然想要學好初中歷史,需要多多的進行練習,多做一些練習題,在練習當中提升自己,一般歷史考試都是選擇、判斷、分析、問答,這幾個題目,所以我們需葯了解各種題目的解答方式以及要求,選擇,在考試當中一般都是單選的題目,所以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就可以,一般可以使用排除的方法,將答案一個一個篩選出來。
判斷,我們在做這種題型的時候需要找出題目當中的知識點,然後進行判斷,分析題,我們需要大膽去進行,首先要認真閱讀,然後仔細查看問題,然後使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回答,問答題,這種問題是比較麻煩的,需要將題目完全的看清楚,然後弄清楚需要回答的答案,最好分要點進行回答,通過多次的練習,答題的准確度會大大提高。
以上就是初中歷史的學習技巧,在學習當中需要多多練習以及復習,這樣才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伍』 高中歷史該怎麼復習
我以前總覺得給自己列個提綱什麼的.... 但是現在覺得這樣很廢時間,復習起來也煩瑣.. 也許專是我們老師比屬較有能力吧,她教起書來總體是很靈活的, 我現在改掉了以前的學習的方法,一般現在上課都是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記下老師的思路...
我覺得這樣比較好吧! 現在發現其實每個必修都有屬於自己的思路...
還有,我最近也發現了一點,就是要看每個專題的導語,你記住了他們重要的時間段,什麼的. 一般那個專題都會順著導語編輯,只要你掌握這個大概,這樣學起來就輕松多了,也比較不容易忘記....
個人覺得上面的方法不錯,因為我是高三的學生,很欣慰自己發現這點, 歷史當然還需要背,因為我們總不能用自己土話去回答吧,歷史也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語言(其實文科都這樣的) 所以你在理解基礎上背 這樣也是輕鬆了很多
當然,學習方法是需要我們自己探索的,並非每個人的學習方法是一致的!
『陸』 高中歷史怎樣系統復習
很多學生認為歷史學習只是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談史色變」。其實是沒有理解歷史學科的特點,沒能掌握歷史學習方法。愛因斯坦說過:「成功就是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只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採取正確的學習方法,歷史學習一定會事半功倍,其樂融融。
一、歷史課堂學習「四習慣」:預習—筆記—思考—溫習
我們常說,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的習慣多麼重要。學習更是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種好習慣:即不經預習不上課,不動筆墨不看書,不經思考不提問,不經溫習不作業。要養成預習、筆記、思考、溫習的習慣。
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於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見勤於思考多麼重要。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不然「讀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話。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當然,這四種習慣對其他任何學科的學習也都是實用的,只不過對歷史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松自如。歷史教師更要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歷史教材閱讀「九到位」
歷史學習一定要提高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力。學生往往是拋開課本背筆記,丟下教材看資料;即使看書,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這樣是很難學好歷史的。歷史閱讀要全面、仔細,要提高閱讀能力,既要快速瀏覽,也要重點解讀。還要帶著問題去研讀。老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歷史閱讀指導,甚至要用學語文的方法去學歷史。
(1).閱讀課前「說明」,明確學史目的
高一歷史「說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編寫,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知識、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習的全面發展,為高一級學校和社會輸送素質好的合格的畢業生。」這段話,讓我們明確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積極的心態,是學習成功的前提。當然,「新課標」對歷史學習目的另有表述。
(2).閱讀課文目錄,形成框架結構
歷史課文是以章節體系編排,每一章構成一個單元,體現出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反映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經常閱讀目錄,便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本冊歷史結構,從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新課程是以專題形式編寫的,閱讀目錄可以對該專題有個立體的了解。
(3).閱讀章節導言,把握背景線索
高中章節導言主要是介紹國內國際背景和主要線索。導言是高度概括濃縮的語言,讀導言也是便於從宏觀上了解這一章或內容,明確該章大事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常讀導言還可以提高歷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由此及彼。」
(4).閱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每節正文1200—1300字,顯然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每節都有相應的子目,閱讀正文要圍繞課題與子目,了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注意每節歷史事件、人物的關系。高中學習,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關系。讀正文,要注意領會理論性的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正文的閱讀應帶著問題去研讀。如「鴉片戰爭」這一節,要思考:英國為什麼要發動鴉片戰爭?林則徐為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什麼影響?這些問題在課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閱讀小字、注釋,拓展歷史思維
小字每課時也有1000字左右,學生學習最易忽視。小字是正文的說明、補充、拓展或分析。雖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卻可豐富歷史知識,開拓視野。有些小字是較高的理論分析,對我們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維有很大幫助,如《中國近代史》下冊第9頁有關「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形成。一些注釋,除了掃清文字障礙處,還介紹某些學術觀點,也不妨閱讀一下,以啟發思考,拓展思維。更何況,小字、注釋,文字生動,引人入勝,可以激發我們學史的興趣。
(6).閱讀文獻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節材料1—2條材料閱讀,不僅能讓我們直接感受歷史,還可以提高認識能力,「去偽存真,由表及裡」。如洋務運動一節引用曾國藩話:「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認識他辦洋務是為了鎮壓人民起義,至於「勤遠略」,只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閱讀不僅要通過注釋,掃除文字障礙,而且要結合課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閱讀歷史地圖,形成時空觀
古人治史,尚且「左圖右史」,我們學習歷史更要結合地圖。課文本身有地圖,另有單獨的歷史地圖冊,邊讀史書,邊對照地圖。如有些地圖是戰爭形勢圖,體現戰爭動態過程,結合地圖用彩筆勾勒,了解戰爭的經過,結果,以便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空間觀念。近些年高考歷史試題加大考查歷史地圖的比重。學生學習歷史最忽視讀圖,所以要格外重視。
(8).閱讀歷史圖畫、表格,提高觀察力,想像力
高中歷史每節里的圖畫4—6幅,課前還有約20幅彩圖,此外還有些表格。這些圖畫有歷史人物畫,遺址圖以及歷史場景等。多讀圖畫可以提高觀察力,想像力,使新學的歷史知識更直觀,更立體,更豐厚。這些圖畫不少還是藝術精品,可以給我們以美感。
(9).閱讀書後年表,理清歷史線索
課後的大事年表要反復讀,每章節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記。只有記住年代,才能對龐雜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生最怕記年代,因此要探究記憶方法,提高記憶力。
以上只是要求歷史閱讀要全面,要到位。而歷史閱讀的方法還很多,需要在歷史學習中不斷總結。
三、歷史學習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見解(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總結了歷史學習三步曲。這三步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點到線再到面,循序漸進,循環往復,便於進行高效、系統而有趣味地歷史學習。在教學中,我們運用「三步曲」,取得較好的效果。
「了解」是歷史學習第一步。即了解歷史事實、梳理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等。歷史就是人類社會以往的運動過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時間、地域內進行的一些重大活動。因此,每一個歷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諸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經過、結果等都要瞭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歷史是一門科學,科學要求准確嚴謹。這就要求歷史學習要建構明確的時空觀。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善於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鴉片戰爭」一節,我們就要了解戰爭的過程:戰爭的起止年代、作戰雙方、戰爭路線和階段、重要的反抗斗爭、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礎是記憶,因此,要提高記憶力,探究記憶方法。
「理解」是歷史學習第二步。歷史學習要求弄清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揭示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證聯系,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這就要求歷史學習時應精讀、細讀、有重點地閱讀;要善於綜合閱讀,諸如歷史地圖、歷史材料、圖片乃至注釋都應有目的地讀一讀;學習時,要討論,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閱資料,要整理筆記,生生合作,師生交流。如「鴉片戰爭」我們就要思考:這場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嗎?清政府為什麼會戰敗?為什麼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等等。
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第三步。我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習要從歷史的成敗得失中總結經驗教訓,從紛繁的歷史現象中獲得深刻的歷史啟迪,要善於在歷史的聯系比較中獲取歷史認識,運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評判。「見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雲亦雲。要去感受歷史,從歷史中獲取人生智慧,要學以致用。仍以「鴉片戰爭」為例,我們要從戰爭的成敗得失獲得見解、啟迪:落後就要挨打;政治腐敗必然導致軍事失敗;腐朽落後的封建主義不是新興資本主義的對手;林則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等。
「了解——理解——見解」這三步是聯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開來。對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歷史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課的「預習」也應屬於「了解」這一步。「理解」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是歷史學習的關鍵,體現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課堂歷史學習主要是「理解」這一步。而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目的所在,其要求較高,要培養創造思維,加強理論學習。「見解」這一步還應延伸到課外。如研究性學習中的歷史考察、歷史采訪、歷史辯論等都不會局限在課內。「歷史學習三步曲」 要求歷史學習要由粗讀到細讀,由宏觀把握到微觀掌握,由封閉式孤立學習到開放式合作學習,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到主體性探究式學習等。還要求把歷史學習和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綜合化的特點。
四.總結記憶方法,減輕學習負擔
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學生歷史學習更要不斷總結記憶的竅門,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樂趣無窮。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記憶方法。
(1).濃縮法
濃縮法就是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字眼,把繁雜的內容進行壓縮、整理的過程。如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只要記住兩個成語就行,「開天闢地」,「煥然一新」;《中英南京條約》記住「賠款、開商、割地、關稅」;南昌起義意義記住三個「一」:「一面旗幟,一個標志,一個節日」,大運河記住「永、通、邗、南」。還可以通過數字把課文內容濃縮為若干條,如「新文化運動」可濃縮為「一個口號,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
(2).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從不同角度進行對比,從中找出異同,把握特徵增進記憶。如「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比較,其中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動力是相同的,領導階級、指導思想、群眾基礎、革命前途、革命結果是不同的。通過比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種比較,不僅要前後對照,古今比較,還要中外聯系比較,如「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成敗得失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比較」等。歷史學習一定要形成比較的意識,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
(3).圖示法
圖示法是老師教學板書經常使用的方法。歷史學習使用圖示法可以化繁為簡,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簡潔明了形象生動,記憶變得輕松。
如毛澤東論持久戰可設計如下圖示(略):
(4)製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歷史知識通過製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時間、內容、特點、作用」等幾個方面去掌握。製表法和比較法有所不同。比較法是要求比較異同,找出規律;而製表法只是把相似的歷史知識放在一起,進行對照,以便掌握。
(5)歷史年代速記法:
歷史年代的記憶只要動腦,也是有法可循。或連續記憶,或間隔記憶,或諧音記憶,或數字重疊記憶,或中外對比記憶等等。如1771年可諧音「一起起義」。如「1919年」、「1818年」屬於數字重疊,等。
總之,歷史記憶的方法很多,諸如綱要信號記憶法,討論辯論記憶法,重復朗讀記憶法等等。這就需要同學在學習中認真總結。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提高記憶力不僅可以改善思維能力、豐富想像力,而且還會可以增強自信心。中小學階段是記憶的黃金時期,所記憶的知識最為牢固,甚至可以終身不忘,因此同學們應加強記憶,快樂記憶,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
五.歷史復習四步法: 史實—史通—史論—史感
歷史課如何復習,向來是老師學生都感到困惑的問題。單純的強化訓練,未免枯燥;一味的讀書背記,難免單調。我們探索出歷史復習四步法,即「史實→史通→史論→史感」。具體而言,即以章為一個復習單元,以訓練為主線,在老師的引導下,按照四個步驟,循序漸進,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形成系統的歷史時空觀,並讓歷史認識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第一步:「史實」——知識整合
歷史復習的第一步,要梳理該章主要大事,歸納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這就要求學生對基本史實和階段特徵的掌握必須准確、全面,要建構清晰完整的歷史體系。復習時,要快速閱讀,迅速翻檢,准確勾勒歷史線索,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概括歷史階段特徵。如「國共十年對峙」這一章,可以概括三條線索,即:國共兩黨由對峙對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斷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聯系比較
聯系與比較,觸類旁通,古今中外融會貫通,形成立體思維。這一步要求學生不能拘泥於本章的內容,而要以本章知識為主要出發點,前後聯系,能力遷移。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就跨越兩章內容,涉及兩個階段十件大事。歷史復習的第二步顯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寬歷史視野,善於縱橫聯系,這就要求歷史復習不能支離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師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
第三步:「史論」——史論結合。
運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論,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評價,對歷史現象進行探索質疑,科學分析歷史的因果關系,使歷史學習上升到較高理論層面。歷史科《考試說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項10條中,明確提出「史論結合」,這就要求歷史闡釋時要論從史出,立論鮮明,要把基本的理論觀點溶入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評價之中,既不能把理論像標簽樣貼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論加史事搞成拼盤狀。
第四步:「史感」——感受歷史。
學生通過系統的歷史學習和復習,感受歷史,走進歷史,體驗歷史,形成全新的歷史時空觀和歷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體現出史學的功能,從歷史中認識現實,增強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歷史的成敗得失,縱橫比較中,產生新的經驗教訓、啟發,以此指導生活,引領人生。
歷史復習四步法是復習時大致的四個步驟,這四步之間是互相關聯的,不要割裂開來,要互相滲透,互相聯系。「史實」是前提,是基礎。主要是掌握記憶的方法,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復習時要求准確全面。「史通」、「史論」是核心,是關鍵,突出體現出歷史系統復習要求,要善於聯系比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於運用歷史思維和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復習時要求深刻系統。「史感」是歷史學習、復習的終極目的,是逐漸形成的過程,突出體現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總之,歷史學習、復習中有意識形成這四個步驟,會提高學習效率,發展學科能力,增加學習歷史的樂趣.
六.開發歷史資源,提高治史能力
歷史學習不可只停留在課堂,也不可拘泥於課本。而要把視野引向家庭、社區和廣闊的社會生活,引向圖書館、互聯網、博物館、歷史遺存等豐富的歷史資源。還要充分挖掘鄉土教材的歷史內涵,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總之,要拓展歷史學習的空間,把學校歷史教育與社會歷史生活緊密相聯,實行開放性學習.上海教科院付院長顧泠沅教授曾講到:「聽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記得住,做過的才能會」。歷史學習,要求同學就某一問題,通過查閱資料,走訪考查,篩選甄別,撰寫歷史小論文或歷史考察報告。還可以組織歷史辯論會,重大事件紀念演講會,歷史題材的郵品、圖片展等。還可以開展「我的家庭歷史」的調查活動。
『柒』 高考歷史怎麼復習
一、 熟悉高三歷史三輪復習思路
第一輪按專題模塊加通史復習,側重專題模塊。
主要目的是夯實基礎。意思是說緊扣課標和考綱,按教材進行單元復習,適度關注通史。我們制定的目標是「全面、細致、系統,扎實,注意基礎知識落實」,我們把它稱為「地毯式」掃描。時間比較長。第一輪復習是基礎,是學生高考成功的關鍵。
第二輪主要根據考試說明的順序,通史加專題復習,側重通史。
主要目的是綜合能力突破。第二輪復習時,以通史體例輔之以熱點問題進行,學生只有對某一階段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特徵有了全面地認識,才能「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第三輪搞強化訓練,側重練、講、評和回歸教材。
目的是提高解題能力,查缺補漏。我們提出了「調整(心態)、鞏固(基礎)、充實(薄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針。要求學生抓好兩條復習主線,一方面是對照《考試說明》看教材和教材的標題,注重基礎知識,把握階段特徵;另一方面是對照試卷看題目,查漏補缺,以適度緊張的平常心、飽滿的精神狀態和強烈的自信心。例如我們要求學生結合《考試說明》,最後落實每一個考點,個個過關。
二、 學生第一輪自主復習方法
第一、制定出復習計劃和抽出固定的時間復習
計劃就是一輪,一個月,一個星期,一天,要復習哪些。學好歷史和提高歷史學科的復習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復習時間,以每天不少於40分鍾為佳,太多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復習,太少又沒效果;時間可安排在早讀之前,晚自習,在就寢前的一小時(這段時間是一天中大腦的四次記憶高潮之一)。每天看完規定的內容後,臨睡前應將白天復習過的內容在大腦里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不要求將所有的內容都回憶出來(其實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將當天復習過的大小標題及彼此間的關系回憶出來,這樣既能鞏固主幹知識,又不至於因精力過於集中而使大腦興奮影響睡眠。
第二、 指導思想:根據考試大綱、課標和福建省的《考試說明》抓雙基。
「雙基」就是歷史基礎知識和學習歷史知識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歷史基礎知識:包括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基本線索、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制度和歷史現象;既有規律性的認識,也有具體史實,是史論結合的。組成中學歷史基礎知識的要素有:時間、地點、人和事。基本能力,《考試大綱》中有明確規定。
第三,認真落實讀、記、聽、寫、練五個環節。
1.讀——精讀教材。
認真細致地閱讀,不留死角。通過閱讀,使全面、系統、准確、牢固地掌握歷史基本理論。具體來說,精讀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目錄。便於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有利於把握階段特徵、基本線索和發展過程。
(2) 引言。引言部分往往包含了本章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影響等等,是對本章內容的概括。
(3正文。正文是教材的重點內容,把握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
(4) 小字。這是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閱讀小字部分可以幫助了解歷史事件的全過程,掌握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等。
(5) 地圖、圖片。近年來高考中屢屢出現,而且分值呈增長趨勢,特別新課改,地圖成為歷史和地理學科的交叉點,精讀地圖尤為必要,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地圖中的隱性知識,鞏固教材知識。
(6) 材料。認真閱讀、理解,有些材料,尤其是標有*號的材料,在高考中有可能出現。(7) 注釋。教材下面的小字,也屬高考知識考查范圍。
(8)課後的知識鏈接,及習題。
(9)大年事表。按時間順序排列歷史大事,便於比較、記憶。
總之,把握教材要全面掌握、重點掌握、多層次掌握
1)全面掌握:教材 = 主幹知識+隱性知識
教材 = 目錄+引言+正文 + 黑體字+小字+ 圖表+注釋+課後的知識鏈接+習題+大事年表
2)重點掌握:主幹知識 = 歷史事實 + 歷史結論+歷史線索+階段特徵
重點知識 = 考綱要求 + 時事熱點
重點知識 = 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現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3)多層次掌握:歷史事實 =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
歷史結論 = 背景、目的、原因、特點、性質、實質、影響、意義
2.記。記憶,但須知遺忘規律,理解後記憶,找規律特點,秘籍是反復再反復,反復過程中多放電影。識記歷史知識的有效方法很多,如機械記憶法、邏輯記憶法、規律記憶法、諧音記憶法、理解記憶法、比較記憶法、類比記憶法等等。
如類比記憶法,我們可以將歷史教材中類似的知識綜合到一起,通過比較概括後再進行理解識記,將更能提高熟記的程度,提高運用史實的能力。例明朝的內閣制和英國近代的內閣制。
如對比記憶法 :中國近代史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內容作比較,認識到中國社會是如何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如圖表記憶法:藉助多樣化圖表,充分調動視覺功能,提高記憶能力。
如規律記憶法:如分析中國古代歷朝文化發展的原因時按邏輯記憶::①政治清明、社會安定;②經濟發展、社會繁榮;③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④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發展等。按時間順序勾勒題綱:①鴉片戰爭前資本主義萌芽;②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③甲午戰爭後初步發展;④辛亥革命後迅速發展;⑤20世紀30—40年代陷入困境。
如簡化記憶法:抓關鍵詞,速記知識要點。此法適用於記憶量較大的歷史知識,如某一歷史事件的背景、內容、意義等。比如科舉制創立的進步意義,記住沖破了……,擴大了……,提高了……,加強了……等。
3.聽 :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更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才有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學生可通過課堂教學聽講來摹仿老師分析教材和宏觀駕駛教材。
4.寫——作好課堂筆記。盡量課後去整理。抄下板書,而不是記下老師講的每一句話。還應該在筆記本的每頁留下一處專門記錄老師課上口述的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歷史知識,或將易混淆的歷史知識點記在一起。
5.練——合理訓練。克服兩種傾向:一種是平時不訓練,考前搞突擊;另一種是忽視教材,過多地使用復習資料,搞題海戰術。試題的訓練應注意以下方面。
1)明確練習前提:練習必須在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前提下進行。也就是說先看書,後做練習。
2)清楚練習要求:著眼於方法、能力,通過練習掌握方法。平時注重以下五個方面的訓練:
一是審題訓練,要求認真審讀材料及設問要求,特別要注意設問的規定性條件如時間、空間、中心問題等等。切忌粗心大意,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如1999年高考歷史問答題第41題要求結合唐朝前期百餘年的用人史實說明「得入者昌,失賢者亡」的觀點。部分考生因未認真審題,把「唐朝前期」誤看作或誤解為「唐朝以前」而後悔不迭。
二是信息篩選的訓練,找准關鍵詞,它們是答題的依據和切入點。
三是尋找試題與己有知識關聯點的訓練,這是作為解題的依託。
四是答題速度的訓練。在平時訓練中限時,不僅要做到「會」,而且要「快」。
五是組織答案的訓練。要求做到以下幾點:
①精析題意,堅持問什麼、答什麼,有幾問、答幾問的原則。切忌答非所問,文不對題。②根據分值確定答案內容的多少。做到詳略得當。
③簡列提綱,全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闡述,防止要點遺漏。
④觀點明確,具有條理性。⑤語言准確,精煉,歷史術語。
③不留「空白」。⑤保持卷面整潔美觀。
具體題型要求:單選題——要求:盡量不要翻書做,依靠自己的預習和課堂理解完成。非選擇題——規范解題格式、解題思路及基礎知識運用的訓練要求;獨立完成,不要照抄答案。如果實在不行,看完答案後要思考為什麼要這樣答。
3)用好練習資料。練習題以輔導書《導與練》、老師分發的試題,特別是近五年的課改省份高考題為主。
第四,強化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系
l.縱橫聯系。在復習中作分析、歸納和綜合時要注意縱橫聯系。
「縱」是指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形態、政治制度、經濟、文化、民族等。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異同點。
「橫」是指不同國家和地區社會歷史的各個側面在同一時期有不同的特點。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
2.中外聯系。復習時一定要中外結合,尤其要把中國歷史放到整個世界的大背景下,將中外歷史真正融合為一體。如三次科技革命與中國等。
3.史論聯系,史觀結合。歷史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復習時要注意透過現象看本質,用歷史和政治的基本理論去分析歷史現象和本質、共性和個性、繼承和發展、偶然和必然等歷史現象,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去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史觀有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革命史觀,社會生活史觀等。
4.與時政熱點的聯系,與學科間的聯系,適度關注福建地方特點。
第五,注意構建歷史知識體系
在建立知識結構方面,首先,我們應高度重視建構章節知識結構。在建構知識結構時,可採用結構圖,高屋建瓴,對主幹知識進行復習。由於單元章節知識結構,一般都有比較好的落實,這里不舉例贅述。在章節復習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注意建立小專題的知識結構圖示。
第六,重視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的培養
對課本上的基本事實、基本結論和基本歷史原理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培養自己靈活運用的能力。最有效的辦法是平時復習中,對已經形成的歷史結論、歷史現象、階段特徵、相關材料等多問「為什麼」,多將句號變問號。
『捌』 高中歷史怎麼復習 在家自己復習
一、講究方法,注重理解
對高一來講,學習歷史是一個循序漸進、長期積累的過程,決非一時一段的努力所能達到的。高中教材則注重理論概念,較為抽象。因此,只有注重學習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適應高考形勢的要求。具體來講:
①要培養自學能力。高中歷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在學習每章之前,要認真閱讀一下「引言」,把每章內容的線索和重點了解清楚。形成習慣後,有助於培養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選用的插圖、表格、史料都要認真理解領會,以幫助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所以課前預習、課後復習是必須的。總之,自己掌握了主動權,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獨立思考的習慣,對學習歷史至關重要。
②注重知識的聯系結合,樹立整體知識觀。首先,高中歷史許多概念比較抽象,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須結合政治常識方能理解。在目前各類歷史試題中,理解性的題目占據了主要地位,如果對教材處理不好,做選擇題時,就會出現判斷錯誤,做材料題和問答題時則容易答非所問。其次,注重知識的縱橫聯系。平時,在學習中應注重多分析、多比較,找出其異同處,加深對史實的理解,培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③注重跨學科的聯系,學以致用。高考實行「大綜合」的趨勢,要求各科加強滲透。學生在平時應關注當前國際國內重大時事等熱點問題,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問題,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玖』 高中歷史一輪復習該怎麼准備,
在復習時,來從內容上來說,盡量選擇自與課文關系密切的內容來復習。這樣,不僅完成課文的的復習任務,而且可以有助於自己形成遷移的能力。另外,每次復習的內容不要太多,量要適當,要注意語文、數學等學科之間的交錯進行,盡量不要針對一門學科集中較長時間進行復習,否則容易引起疲勞,復習效果也不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