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青陽縣歷史多久了

青陽縣歷史多久了

發布時間:2021-02-03 00:17:37

1. 古代青陽國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關於古青復陽,在歷史書籍制中出現了兩次,一是《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的「荊王獻青陽以西」,二是《漢書 鄒陽傳》記載的「越水長沙,還舟青陽」。
古青陽的具體所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認為就是長沙,也就是說長沙在古代有青陽的別稱。這種認識主要來自南朝宋裴駟集解《史記》時在「荊王獻青陽以西」這句話下加的一個案語:「《漢書 鄒陽傳》『越水長沙,還舟青陽』

2. 青陽鎮的歷史文化

九節青龍山的傳說
青陽鎮滸山村背靠青龍山,對於青龍山的來歷曾有過一段古老的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隻蜘蛛修煉成精,來到滸山村。當時滸山村依傍一片水域,人們打漁采蓮,安居樂業。但蜘蛛精來了之後興風作浪,弄得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這時湖裡出來一條青龍,暫時打敗了蜘蛛精,並趕出了滸山村。沒想到的是狡猾的蜘蛛精眼見不是對手,便買通了一個天神,並捏造了事實告訴了玉帝。玉帝龍顏大怒,將青龍與蜘蛛化作了兩座山,青龍化山於小山坡村,蜘蛛化山於黃山街道大李村。青龍余願未了,每年長出一座山峰,要把蜘蛛山吞掉。九年之後,已經長出了九座山峰,離蜘蛛山僅剩一山之遙,可是最後這年時,被賣通的天神就來挖掉了青龍的眼睛,從此青龍山就沒有再生長。現在,大家仍然可以看到青龍山最北面山峰有兩個圓形的巨大石坑,石坑裡分別有一處泉眼,常年有水流出,而不遠的地方是一座小小的蜘蛛山。

3. 你好你知道肇青陽歷史

青陽縣,安徽省池州市下轄縣,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皖南山區北部,東臨南陵、涇縣,南連石版台、權黃山區,西交貴池區,北與銅陵市接攘,地勢南高北低。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華山雄踞其中,青陽是一座新興的旅遊城市。
青陽縣總面積1181平方公里,現轄蓉城鎮、木鎮鎮、廟前鎮、陵陽鎮、新河鎮、丁橋鎮、朱備鎮、楊田鎮、九華鎮、喬木鄉、酉華鄉、杜村鄉、九華鄉等13個行政區域和青陽經濟開發區,其中九華鎮、九華鄉由九華山風景區管委會管理。2013年常住人口24.9萬人。
青陽歷史悠久,自西漢年間設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九華山雄踞縣境西南,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地方戲曲"青陽腔"被譽為京劇鼻祖,是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連戲、儺戲、九華民歌被廣為傳唱。境內有滕子京墓、太平山房、李氏宗祠等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築、碑碣崖刻400餘處。

4. 青陽的發展

青陽腔哺育了第二代走向全國的徽調,也滋養了第三代地方大戲黃梅戲,包括京劇、贛劇、湘劇、川劇等戲曲劇種,都直接或間接地吸收了該唱腔,借鑒其唱法,得到了豐富和發展。清乾隆年間,史稱「花部」的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紛紛興起,青陽腔度過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在各流行地區入鄉隨俗,生根開花,結合當地的民歌俗曲,繁衍成當地的戲曲劇種;自咸豐三年(1853)始,由於青陽縣為太平天國戰爭的主戰場之一,青陽腔藝人紛紛棄家外流謀生,黃梅戲等劇種的引進,漢族民間歌謠的興起等多種原因,青陽腔劇種在發祥地青陽縣日漸式微,而在江西湖口縣卻一直興盛到前些年。
經專家研究得出結論:青陽腔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發源於安徽青陽縣,與當今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的崑曲並列為明代「時尚雅調」,贛劇、清戲、徽劇、黃梅戲與青陽腔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徽劇由青陽腔演變而來,是青陽腔的一個支流,四大徽班晉京產生了京劇。青陽腔,對中國戲劇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青陽腔在明代萬曆年間由皖南經水路流傳到江西鄱陽湖一帶。1956年,戲劇史專家黃芝岡和武建倫意外地在湖口發現明代青陽腔遺響——湖口高腔。這里「鄉鄉村村都有青陽腔業余班社,其勢熾熱,如火如荼」。至1987年,該縣青陽腔業余劇團發展到37個,成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2000年,文化部授予湖口「中國民間藝術(戲曲)之鄉」稱號。由於青陽腔只限於「口傳心授」,加上藝人老化斷層,各種手抄劇本資料逐漸散失、損毀,青陽腔孤脈瀕臨絕響。
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指導下,青陽縣一直努力青陽腔的搶救工作,並多次派員前往江西湖口縣進行考察,先後恢復上演《送飯·斬娥》、《夜等·追舟》、《百花贈劍》、《思凡下山》等多出青陽腔傳統摺子戲。在青陽縣成功召開「全國青陽腔學術研討會」 ,結集出版《古腔新論》論文集和《青陽腔劇目匯編》。2004年2月,擬定《關於搶救珍稀古老戲曲劇「青陽腔」的議案》在池州市第一屆第一次人代會上提出,得到市人大代表和市領導支持,列為池州市重點議案進行辦理。6月,中央電視台《華夏文明》欄目組來我縣拍攝「青陽腔」並在中央7台播放。近年來,縣文化局組織人員深入鄉村調研青陽腔在我縣的歷史和現狀,並指導杜村鄉長壠村青陽腔業余劇團開展活動。得知青陽腔在我縣並未「絕響」,民間還有多處遺響,群情振奮,於2005年初步建立「青陽腔藝術陳列室」,並向文化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經評審批准公示。
目前,我縣青陽腔研究、挖掘、整理工作仍在積極開展。

5. 安徽池州有多少年的歷史

秦漢時期,這里的冶鐵、造船、鑄造等手工業比較發達。古石城是當時江南經濟較為繁榮的城鎮之一,同時也是水陸交通要道,地勢險峻,是歷代屯兵之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池州,治石城(此前為秋浦縣治,今屬貴池區殷匯鎮),隸秋浦、南陵兩縣。貞觀元年(627年)撤池州,所轄縣還隸宣州。永泰元年(765年),在池口河(今稱秋浦河)和清溪河兩條河流的入江口之間的貴口復建池州,並將縣治原在石城(今貴池殷匯鎮石城村)的秋浦縣遷來附郭,池州隸屬於宣州觀察使,治貴口(今市城區),隸秋浦、青陽、石埭、至德四縣。元和(806—820)年間改池州為池陽郡。
五代十國楊吳順義二年(922)改至德為建德、六年改秋浦為貴池,舊志載楊吳曾升青陽為勝遠軍。南唐升元二年(938)升池州為唐化軍,治貴口(今市城區),隸貴池、建德、石埭三縣;青陽縣在南唐時復縣,但屬升州。
1949年設池州專區,屬皖南行署區。池州專署駐貴池縣,轄大通市及貴池、至德、東流、青陽、石埭、太平、銅陵等7縣。
1950年撤銷大通市;原蕪當專區所屬繁昌縣劃入池州專區。轄8縣。
1952年撤銷池州專區。將貴池、銅陵、青陽、至德、東流5縣劃歸安慶專區;太平、石埭2縣劃歸徽州專區;繁昌縣劃歸蕪湖專區。
1959年東流、至德二縣合並成立東至縣;1965年7月由原石埭縣(1959年與太平縣合並)的部分縣域並入貴池縣西南劃出的二區、八鄉置石台縣。
1965年復設池州專區,專署駐貴池縣。原屬安慶專區的貴池(駐池州鎮)、青陽(駐蓉城鎮)、東至(駐堯度街)、銅陵4縣劃入池州專區。由太平、貴池2縣析置石台縣(駐七里鎮)。轄5縣。
1970年池州專區改稱池州地區,地區駐貴池縣。轄貴池(駐池州鎮)、銅陵、青陽(駐蓉城鎮)、石台(駐七里鎮)、東至(駐堯度街)等5縣。
1974年將銅陵縣劃歸銅陵市領導;原屬徽州專區的太平縣劃入池州地區。轄5縣。
1980年1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池州地區,所屬的貴池、東至兩縣劃歸安慶地區;青陽縣劃歸宣城地區(1983年青陽縣劃歸蕪湖市);石台、太平兩縣劃歸徽州地區。
1988年8月17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池州地區,轄蕪湖市的青陽縣,原安慶地區的東至縣、石台縣、貴池市。共有14個區公所,13個鎮、94個鄉。
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池州地區和縣級貴池市,設立地級池州市

6. 安徽池州歷史

中國·安徽·池州市 China AnHui Chizhou

http://www.chizhou.net
池州市位於安徽省西南部的長江南岸,面積8271平方公里,轄貴池市、東至縣、青陽縣、石台縣和九華山管理處,行署駐貴池市,人口152萬。
池州作為州府建制,始於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迄令已有1377年。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後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淵明、李白、蘇軾、岳飛、朱熹、司馬光、王安石、陸游等眾多歷史名人都在池州留下足跡。杜牧的千古絕唱《清明》詩更使池州名播青史。隨著歷史的變遷,池州行政區劃已多次變動。建國以後,池州地區歷經兩撤三建,現地區復建於1988年9月。
池州地處皖南,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森林覆蓋率為54%,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觀薈萃。池州境內有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是國家級森林公園——佛教名山九華山,九華山系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山勢雄偉,佛教鼎盛,森林覆蓋率達64%以上;二是國家級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牯牛降,這里野生動植物資源異常豐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譽為天然龐大的動植物基因庫;三是國家級水禽濕地保護——升金湖,每年有近70餘種約10萬只候鳥前來越冬竭息。境內還有方圓近百里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齊山——秋浦仙境,以及各具特色、瑰麗多姿的溶洞群。
池州盛產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葉、蠶繭等農副產品,是國家的商品糧、優質棉、出口紅茶和速生豐產林基地;池州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全區已發現喬木1000餘種,陸生脊椎動物430餘種,中葯材1300多種;池州主要礦產有金、銀、銅、鉛、鋅、白雲石等40餘種,尤其非金屬礦產儲量極為豐富,而且大多分布在沿江一帶,便於開采和運輸;池州是皖南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映生輝,旅遊資源非常豐富。
同發達地區相比,池州目前經濟總量較小,還屬於欠發達地區,但從開發開放和經濟發展看,池州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池州地處長江經濟帶,長江「黃金水道」沿池州北緣橫貫東西,流經全區160公里,池州港是長江干線重點港口之一;318國道和206國道縱橫穿越境內;銅陵——池州——九江沿江鐵路即將開工建設;池州人口密度小,人口壓力輕;工業污染小,易於控制。地區組建以來,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區內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有了很大改善。這些有利因素決定了池州地區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目前,池州地區正以兩個根本性轉變為主線,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特色經濟(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經濟示範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不久的將來,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的生態經濟強區將會屹立在皖江之濱。

7. 青陽鎮的歷史沿革

青陽鎮歷史悠久,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青陽這塊專土地上繁衍生息。屬唐開元六年置晉江縣,青陽屬晉江縣。入宋以後,青陽為二十七都及二十八都,均稱永福里。其地域為現在的青陽鎮全部,還包括陳埭、羅山及磁灶的一個村。明清時期,青陽有了長足的發展。1935年,青陽為晉江縣三區區治所在地。1944年,撤區為鄉(鎮),青陽為示範鄉,是鄉公所署地。1949年9月,青陽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陽屬晉江縣第八區。1951年成立泉州市,縣市分設,晉江縣人民政府由泉州城內遷至青陽。自此,青陽成為晉江縣(市)所在地。1956年,青陽改為區級鎮;1958年改為公社;1980年又由公社劃分為鎮、公社二個機構;1985年,鎮、鄉合並成為一個青陽鎮。

8. 青陽鎮曾經叫古城嗎

青陽自古據考證已有5000年的人類活動史、2500年的文明史和1700年的文字記載史。據北內宋《江陰全境圖》,青陽鄉列容境內17鄉之一,距今有千年歷史。太平盛世現舍利,古鎮青陽是福地。2003年悟空寺塔基出土了泗洲大聖僧伽的舍利子等一批有價值的文物,進一步印證了青陽千年古鎮的歷史。

青陽鎮

70年代,境內南樓村一帶出土有石刀、石錛、石斧、石鑿等磨製石器和黑皮陶、炭化稻穀等屬良渚文化的文物,證明了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聚居,繁衍生息。

據記載,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置江陰這地為暨陽縣,青陽位於縣境南部。現存《宋志全境圖》已有青陽鄉建置的記載,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又據縣志《葛密傳》,葛於北宋仁宗治平年間辭官歸田,卜居青陽。據此,青陽建置鄉,當於北宋初年,屬江陰縣。至明代,青陽鎮已是"煙火千家"、"舟車輻輳",市況繁盛。清代,青陽鎮成為江陰、無錫、武進3縣10多個集鎮聯系蘇錫常的紐帶。乾隆《江陰縣志》載:青陽大橋頭街衢四達,運河蜿蜒向南,水柁風檣,銜頭接尾,市廛繁密與縣城匹。每逢集市,便是一幅"橋上行人千擔挑,橋下航船千稿撐"的景象

9. 安徽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個什麼地方 三國時期有沒有

安徽概況

安徽歷史悠久,早在二、三十萬年以前就有人類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原始社會晚期,生活在今皖中、皖西和皖北的居民屬夷族系統,皖南大部分地區為越族棲息地,大別山以南靠湖北、江西長江沿岸屬三苗族。

夏商見於史籍的有塗山、南巢、六、英、虎方、林方、人方。西周王朝在今皖西北分封一些小國,如焦、夷、沈、胡等,而以東仍是分散的氏族部落方國。春秋大國爭霸,這些封國和方國先後淪為吳、越、楚所有。戰國後期,安徽全境並歸強楚,楚畏秦逼,亦由湖北輾轉遷都至今壽縣。秦滅六國,推行郡縣制,涉及今安徽的有九江郡、泗水郡、碭郡、潁川郡、會稽(吳)郡,可考的縣有25個。西漢初,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安徽郡縣分隸淮南、荊、淮陽、梁等國。景帝為加強中央集權,眾建諸侯而小其國,王侯食邑略如郡縣。武帝設十三部刺史,安徽分屬揚、豫、徐三州。揚州轄丹陽、九江、廬江3郡和六安國,徐州轄臨淮郡、楚國,豫州轄沛、汝南兩郡和梁國,共74縣。東漢沿襲西漢舊制,稍作調整而已,揚州轄丹陽、九江、廬江3郡,豫州轄汝南郡、陳國、沛國、梁國,徐州轄彭城國、下邳國,共69縣。

三國時期,安徽為魏、吳分割。魏屬豫州轄安豐、汝南、譙3郡和梁國、沛國,徐州轄下邳郡、彭城國,揚州轄廬江、淮南兩郡,置39縣。吳屬揚州轄丹陽、新都、廬江3郡,置19縣。西晉安徽仍屬揚、徐、豫三州。揚州轄淮南、廬江、丹陽、宣城、新安5郡;徐州轄臨淮郡、彭城國、下邳國;豫州轄汝陰、安豐兩郡和沛國、譙國、梁國。共設74縣。東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頻繁,建制置廢無常,地方歸屬不定,加之僑置郡縣,因此安徽區劃比較混亂。

隋罷郡為州,以州統縣,先後設潁、亳、宋、陳、徐、仁、壽、廬、熙、和、濠、滁、揚、蔣、宣、歙等17州,轄55縣。大業初,復漢制,安徽分屬揚、豫、徐三州。徐州領彭城、下邳2郡,豫州領梁、譙、汝陰、淮陽4郡,揚州領淮南、廬江、同安、歷陽、江都、鍾離、丹陽、宣城、新安9郡。共56縣。唐貞觀元年,實行道、州(郡)、縣三級管理,安徽為河南、淮南、江南三道分領。其中,河南道轄潁、亳、宋、徐、泗5州,淮南道轄濠、揚、滁、和、廬、壽、舒7州,江南道轄宣、歙2州。共設44縣。中唐時期,道成為正式行政區劃,安徽分屬河南、淮南、江南東、江南西四道。河南道領潁、亳、宋、徐、泗5州,淮南道領揚、滁、濠、壽、廬、和、舒7州,江南東道先後領歙、日升2州,江南西道先後領宣、池2州。共55縣,1軍。晚唐藩鎮林立,安徽境內有4個節鎮。宣武軍治宋州,領亳、潁、宋3州;武寧軍轄徐、宿、濠、泗4州;淮南節度使撫有揚、滁、壽、廬、和、舒、光、黃8州;寧國軍有宣、歙、池3州。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所據,江淮、江南地區先後為吳國、南唐所據,行政區劃制度仍循唐末藩鎮、州、縣制。北宋立國,實行路、府(州)、縣(軍、監)三級制,安徽分屬5個路。京東西路轄單、徐2州,京西北路轄潁州,淮南東路轄亳、宿、泗、揚、滁5州,淮南西路轄廬、和、舒、濠4州和六安、無為2軍及壽春1府,江南東路轄宣、歙(徽)、池、太平4州和廣德1軍。共計62縣,2監。南宋在淮河以南設淮南東、淮南西、江南西3個道,領3府8州7軍,轄51縣2監。金國在淮河以北安徽境內設南京路、山東西路,領7州16縣。

元朝實行省、路(府、直隸州)、散州(軍)、縣四級制,行政區劃繁復,隸屬關系混亂多變。安徽分屬3個行省:中書省領濟寧路,轄境內1縣;河南行省領歸德府(轄徐、宿、亳3州)、汝寧府(轄潁州)、廬州路(轄無為、六安、和州3州)、安豐路(轄濠州)、安慶路(直管6縣)、揚州路(轄滁州)、淮安路(轄泗州);江浙行省領寧國路(直管6縣)、徽州路(直管5縣和婺源州)、太平路(直管3縣)、池州路(直管6縣)、廣德路(直管2縣)。共計60個縣。

明朝實行三級區劃,南北直隸和布政使司為一級區劃,府、直隸州(廳)為二級區劃,散州、縣(廳)為三級區劃。安徽屬南直隸西部地區,設鳳陽、廬州、安慶、太平、池州、寧國、徽州7府,及徐州、滁州、和州、廣德4直隸州。共置49個縣,7個散州。清朝初期,改南直隸為江南省,二、三級區劃仍襲明制。清順治十八年(1661),江南省劃為左、右兩藩分片治理。康熙四年(1665),調整左、右藩轄區,奠定了安徽、江蘇兩省的疆域。康熙六年(1667)正式建省,取安慶府和徽州府首字合成為省名。乾隆二十五年(1760),定安慶為省垣,健全了省級三司衙門。
同治四年(1865),析為三道:鳳潁六泗道領2府2直隸州,共19縣(州)。鳳陽府轄鳳陽縣、懷遠縣、定遠縣、鳳台縣、壽州、宿州(領靈璧縣),潁州府轄阜陽縣、潁上縣、霍邱縣、渦陽縣、亳州、太和縣、蒙城縣,六安直隸州轄霍山縣、英山縣(今屬湖北省),泗州直隸州轄天長縣、五河縣、盱眙縣(今屬江蘇省)。安廬滁和道領2府2直隸州,共14縣(州)。安慶府轄懷寧縣、桐城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廬州府轄合肥縣、舒城縣、廬江縣、巢縣、無為州,滁州(直隸州),轄全椒縣、來安縣,和州直隸州轄含山縣。徽寧池太道領4府1直隸州,共22縣。徽州府轄歙縣、休寧縣、祁門縣、黟縣、績溪縣、婺源縣(今屬江西省),寧國府轄宣城縣、寧國縣、涇縣、太平縣、旌德縣、南陵縣,池州府轄貴池縣、青陽縣、銅陵縣、石埭縣、建德縣、東流縣,太平府轄當塗縣、蕪湖縣、繁昌縣,廣德直隸州轄建平縣。與現今安徽轄區比較,少碭山縣、蕭縣,屬江蘇省淮徐道,多婺源縣、盱眙縣、英山縣,基本與今安徽境域同。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安慶道轄懷寧、桐城、太湖、潛山、宿松、望江、合肥、廬江、舒城、巢縣、無為、和縣、含山、六安、霍山、英山等16縣,蕪湖道轄蕪湖、繁昌、當塗、宣城、南陵、涇縣、太平、旌德、寧國、歙縣、休寧、祁門、績溪、貴池、銅陵、石埭、東流、至德、青陽、廣德、黟縣、婺源等22縣,淮泗道轄鳳陽、定遠、鳳台、懷遠、靈璧、壽縣、宿縣、阜陽、潁上、太和、霍邱、蒙城、渦陽、亳縣、泗縣、五河、盱眙、天長、滁縣、全椒、來安等21縣。共59縣。今碭山縣、蕭縣屬江蘇省徐海道。

國民黨統治安徽後,於1928年改行省、縣兩級制,設60縣。1932年,推行行政督察專員制,為省的派出機構,所轄區稱為專區。安徽全省劃為10個專區。1945年,第一專區轄懷寧、桐城、潛山、宿松、望江、太湖、岳西等7縣,第二專區轄六安、立煌、舒城、霍山、霍邱等5縣,第三專區轄阜陽、亳縣、臨泉、潁上、太和、渦陽等6縣,第四專區轄宿縣、蒙城、靈璧、五河、泗縣等5縣,第五專區轄嘉山、鳳陽、滁縣、來安、天長、盱眙(今屬江蘇省)等6縣,第六專區轄蕪湖、宣城、涇縣、廣德、當塗、南陵、郎溪、繁昌等8縣,第七專區轄休寧、歙縣、祁門、黟縣、績溪、寧國、旌德、婺源(今屬江西省)等8縣,第八專區轄貴池、至德、太平、東流、石埭、青陽、銅陵等7縣,第九專區轄巢縣、全椒、和縣、含山、無為、廬江等6縣,第十專區轄壽縣、合肥、定遠、懷遠、鳳台等5縣。1947年元旦,正式成立蚌埠市。至此,安徽省轄1市63縣,碭山縣、蕭縣仍屬江蘇省。

1949年5月,中共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和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建國後,1952年8月,撤銷皖北、皖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省會設在合肥。

閱讀全文

與青陽縣歷史多久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