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上說什麼

歷史上說什麼

發布時間:2021-02-02 22:14:50

⑴ 歷史演講該說什麼

驕傲的曾國藩

奔奔曾經說過:「你對歷史不感興趣,所以歷史對你不感興趣。」過去是現在的歷史,現在是未來的歷史。過去的已經是歷史,而歷史一再重演。所以歷史存在的意義就是讓活著的人思考如何把正在進行的歷史故事演義得更加有趣。
我今天要講的讓毛澤東「獨服」的「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讓蔣介石稱贊「足為吾人之師資」,被後人推崇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立德立功立言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的——曾國藩——驕傲的曾國藩。

我說的驕傲既不單是褒義也不單是貶義。
曾國藩被許多人評價過,但我認為曾國藩是驕傲的,所以曾國藩一出生下來就是驕傲的。
1811年,曾國藩出生在湖南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其祖父閱歷豐富,父親是個秀才。所以曾國藩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而且作為老大的曾國藩6歲時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時能讀周禮,16歲童子試第7,23歲考取秀才。曾國藩作為8個弟弟妹妹的榜樣怎麼能不驕傲呢?曾國藩考取進士之後由翰林院庶吉士到侍讀到侍講學士到文淵閣值閣事到內閣學時到稽察中書科事務到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到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作為漢人當時做官能做到「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能不驕傲嗎?當官的時候曾國藩諷刺身邊的人說:「好便宜不可與共財,狐疑者不可與共事」。曾國藩還說:「吾不如者,吾不與處,累我者也。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惟賢者,必與賢於己者處,賢者之可得與處也,禮之。」就是說他不跟一般人相處只跟像自己那樣賢明的人相處。
作為理學家學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曾國藩的「文傲」不是一般人能看出來的。曾國藩寫過很多書《京史百家雜鈔》《求闕文集》《詩集》《讀書錄》《家調》《家書》《求學道》《五箴》等不下百十數本卷。首先曾國藩很驕傲自我感覺良好,所以噶寫書,他寫書之後更加驕傲了於是一寫幾十本。於是驕傲成了曾國藩的本性。曾國藩的治學論道,識人修身,持家教子,為官當將成了曾國藩驕傲的資本,並且他還要把他的驕傲傳授給別人。所以很多人如左宗棠李鴻章看見曾國藩時喊他老師而不是大人。

其實曾國藩真正走上歷史舞台還是因為他的「武傲」。有句話為證「經商要學胡雪岩,當官要學曾國藩」。
當太平天國起義轟轟烈烈時,清政府很恐慌,曾國藩很高興。因為清政府的八旗、六營軍腐敗到不堪一擊,而曾國藩的湘軍正在卧薪嘗膽。於是曾國藩開始發揮自己筆桿子的驕傲,在《討粵匪繳》中說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之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盪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等等。他都把自己與孔孟並列了,你說他驕傲不驕傲?
1854年初,湘軍組成陸軍十三營,水師十營,共一萬七千多人,同時正式出師與太平天國作戰。湘軍進圍九江時,曾國藩得意忘形地叫嚷:「肅清江面,直搗金陵」。為了扭轉這種被動局面,太平天國派石達開等率軍西援,在湖口、九江戰役中,痛殲湘軍水師。1855年2日11日,太平軍放火焚毀停泊在江面的湘軍大船百餘艘,奪得曾國藩座船,曾國藩走投無路,幾次跳水自殺未遂。然後倉促逃入南昌,陷入太平軍的包圍之中,使他「呼救無人」,「夢魂屢驚」。
這是曾國藩表露無疑的驕傲,所以曾國藩吃到了驕傲的苦果,然後曾國藩羞愧難當要自殺。也正是因為曾國藩還是湘軍的驕傲,是曾氏家族的驕傲,是漢人為官的驕傲,所以曾國藩自殺未遂,他為了別人的驕傲而活著。
1856年,太平天國內部發生變亂,湘軍乘機卷土重來,12月攻下武漢,接著李續賓率領湘軍主力投入江西戰場,

⑵ 中國古代史在說什麼

我國古代史始於一百多萬年前,止於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前夕,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歷史。
我國古代史可分為先秦、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末夏金元、明清(鴉片戰爭以前)六個時期。

(一)我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大約在l 70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原始社會後期,我國發明了種植粟和稻等農作物,發明養蠶和織絲,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玉器文化。古老的炎帝黃帝傳說,反映了華夏族悠久的歷史文化

公元前2l世紀,我國進入奴隸社會。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商朝和西周時期,奴隸制度得到發展。夏、商、周三代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經歷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巨大變革。戰國時期,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新興地主階級進行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商鞅變法使秦國日益強盛,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的科學技術、文學藝術都有重要成就。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突出反映了這一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

(二)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鞏固發展國家的統一,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秦末農民戰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統治。

西漢初期,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推動了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漢武帝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改革,積極經營邊疆,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西漢後期政局混亂,終於導致滅亡。

東漢前期,國力強盛,經濟進一步發展。中後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統治黑暗,東漢王朝衰亡。

兩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經濟有很大發展,一些農業、手工業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兩漢時期,邊疆得以開發,各民族經濟文化聯系加強。我國和亞洲各國交流頻繁;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

這一時期,許多科學技術發明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文學藝術絢麗多彩,哲學、史學有傑出成就,儒學定於一尊。佛教傳入我國,道教形成,對後世文化發展有重要影響。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許多北方民族內遷到黃河流域,各民族的交往頻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對舉薦人才,起過一定作用,後來卻造成士族壟斷政局的現象。北魏始行的均田制,對北方農業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一時期,由於中原屢遭戰亂,江南相對穩定,南方農業經濟迅速發展。南北方的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有新的發明,商業活躍。生產的發展和民族融合,給人們的社會生活注入新的內容,也為全國的再次統一創造了條件。

這一時期,科學技術有突出成就。佛教、道教廣泛傳播,玄學一度盛行,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魏晉南北朝文學有很大發展,石窟藝術是世界藝苑瑰寶,書法繪畫創一代新風。

(四)隋朝的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於隋場帝實行殘暴統治,終於導致農民起義爆發,隋朝被推翻。唐朝前期實行的政治經濟改革,有利於社會的發展,「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是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繁榮昌盛時期。安史之亂以後,唐朝逐步走向衰落。藩鎮割據和唐末農民戰爭,加速了唐朝的瓦解。

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制度有許多新的建樹,對我國封建社會有長期影響。

隋唐時期,經濟有很大發展。農業產量提高,手工業有新的發展,商業和城市繁榮,國力強盛,社會生活豐富多彩。

這一時期,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進一步發展。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漢族與邊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頻繁。唐朝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遠遠超過以往各代。長安、洛陽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隋唐文化空前繁榮。科學技術走在世界前列,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期,書法、繪畫名家輩出,音樂、舞蹈絢麗多彩,學術、宗教、教育全面發展。

(五)五代十國是唐朝藩鎮割據局面的繼續,但統一的趨勢也在發展。北宋建立後,進一步加強了專制統治。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夏、女真族建立的金,先後同北宋和南宋對峙。遼、宋、夏、金時期,民族戰爭頻繁,但各族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⑶ 歷史上的「東夷」到底說什麼語言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鷖,又名大費。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後,嬴姓諸國的受姓始祖。
舜時伯益與大禹同朝為官,因善於狩獵與畜牧,被僉推為九官之一的虞官,負責治理山澤,管理上下草木鳥獸,並佐舜調馴鳥獸。由於他在長期狩獵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熟悉鳥獸語言和習性,鳥獸多被其馴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功績卓著,又始食於嬴,被舜賜姓嬴氏,作為東夷少昊部落嬴姓的繼承人,並賜給其封土。大禹繼承舜的王位之後,伯益又輔佐大禹治理水土、開墾荒地、種植水稻、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樹。他曾告誡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慮事周全。不要違背法則、制度,不要過度游樂享受,不要違背規律去追求百姓的稱譽,不要違反民意而滿足自己的慾望。治國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廢,謙虛會受到益處,自滿能導致失敗,要選賢任能、除奸去邪。在處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現出遠見卓識。舜時,三苗族離心離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議,要恩威並舉,德武相濟。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議,撤退軍隊,實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終於歸順。伯益還將跟隨大禹治水時所經歷的地理山川、草木鳥獸、奇風異俗、軼聞趣事記錄下來,成為《山海經》的素材。
伯益是龍山文化後期一個中國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時期的歷史性人物。據史料記載,大禹有意禪位於伯益,但因禪讓制度的社會背景發生變化而未能實現,大禹之子啟奪取繼承權。《史記夏本紀》:「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戰國《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古者禹死,將傳天下於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戰國策燕策一》:「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啟自取之」。《晉書束哲傳》 引《竹書紀年》:「益干啟位,啟殺之」。
從此,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禪讓制度亦被世襲製取代。
伯益是趙姓,秦姓,徐姓,馬姓,梁姓、黃姓等姓始祖。

⑷ 歷史演講講什麼

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演變

◆春秋戰國時期,銅鑄幣廣泛通行。
◆戰國商鞅,重糧、重農,「金生而粟死」,希望「金粟兩生」。
◆戰國中期,趙國鑄造圓首圓足布,銳角布

◆戰國時期的布幣大部分是有足布,其中又以方足布流通最廣。
◆前226年,秦統一,行半兩錢,統一了貨幣單位,形狀是方孔圓錢。以後一直到清末年,且對東亞、東南亞國家的貨幣也影響近千年。規定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
◆前113年漢武帝統一鑄造權。以後5銖錢流通到唐初。
◆秦未統一鑄造權和發行權。
◆王莽主政8年,4次幣制改革,其中第3次(公元10年)最荒唐,6名28品。當時遭到普遍不滿,但卻是今日收藏的珍品。
◆東漢30年,鑄鐵錢,是第一種有史書記載的鐵錢。
◆東晉時,四川出現了年號錢
◆ 貞元10年宰相陸贄反對賦稅征錢。事實上,當時尚不具備賦稅征錢的條件。
◆漢武白金幣即銀錫合金。
◆西晉末年,白銀表示物價,南北朝有關於以銀為貨幣的記載。
◆唐代起,銀鋌之大錠一般重50兩。開始在稅收時收納白銀,財政支出也有大量使用。
◆ 五代十國,銅鐵錢兼用,甚至大量開鑄鉛錢
◆宋代白銀成為官府稅收的重要內容之一,每年收入曾達290萬余兩。白銀有10多種名目,表明成色的區別,如百分銀的「金漆花銀」、998的茶色銀。
◆北宋元豐年間,有鑄銅錢監17處,每年鑄幣500多萬貫;鑄鐵錢監9處,每年鑄113萬貫。
◆南宋前期獨立的鑄錢單位有236家,後期有416處。
◆金章宗承安2年(1197年),第一種官方鑄造的銀,即「承安寶貨「。
◆南宋1198年規定1貫以上必須用銀鈔,正式以白銀為法定貨幣。元初紙幣以金銀為兌換准備,主要是銀,始稱銀錠為元寶。
◆明英宗年間(1436)以白銀發放官俸,國家財政也日益轉向以用銀為重點。
◆明中葉後,折色專指折貨幣,一條鞭法的推行,一律以銀折納。白銀貨幣地位加強。
◆1856年起,上海標准銀兩-九八規元
◆明朝規定本朝為制錢,前朝為舊錢。清代由寶泉局、寶源局分別開鑄,標准重量每文1錢2分,1000個錢叫作1串、貫、吊,
◆咸豐3年開始鑄大錢,當百、五百、當千,重量分別為:1兩4錢、1兩6錢、2兩。以及當十、當五十。另開鑄鐵錢、鉛錢。咸豐9年便停止鑄鐵錢。
◆漢武帝時,皮幣,一方尺,彩畫,40萬錢。不流通的有價憑證,有人認為是最早的公債
◆唐朝的飛錢,實際是匯票
◆北宋交子,四川商鋪戶發行交子,性質類似存款憑據,可兌現,亦了直接流通。
◆1023年前後,決定官辦,置交子務,發行官交子。等級和「分界」發行。
准備金,扣率。北宋其他地區亦有發行。逐步貶值。改交子為錢引(即兌換錢幣的憑證),後因不能兌現而貶值。
◆南宋關子。起初屬於民間匯票性質,會子,以後直接流通。後不能兌現,商人不願領用。貶值情況之下,1160年改為官辦。當局以金銀收兌,並減少發行。在官員薪俸中搭發會子,徵收貨幣稅。不同界的會子,後兌前,有比率,視為不同的貨幣。後取消分界發行。
◆最早見有1137年甘肅發行的銀會子,面額1錢和半錢。
◆1264年發行現錢關子,「見錢關子」,1比3。
◆金朝 P48 的交鈔,紙幣政策,強力推行,貶值的原因。
◆元朝,純粹紙幣制,法償能力強,不過民間仍有金屬貨幣流通。整治鈔法,准備金制度,買賣金銀。惡性通貨膨脹。
◆1309年亦有發行「至大銀鈔」。
◆明清,只大明通行寶鈔一種,印章中有暗記防偽。強制推行,甚至重刑。寓人頭稅於鹽價,來回籠紙幣。新舊鈔有不同的購買力。其他回籠手段。
◆1465年以後,政府不再致力於強化紙幣流通,范圍及其有限。
清代僅順治年間發行有鈔貫,後不發行。但民間仍有流通。如錢票、銀票、會票,具有兌換紙幣的性質,與近代的銀行券相銜接。說明商品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需要,紙幣有其客觀必然性。
◆春秋,借貸記載,與爭得民心、甚至取得政權的關系。
◆戰國時期放款取息的普遍性。貴族亦借債。
◆秦漢的信用,沒有質的變化。
◆唐朝高利貸資本的積累規模也更增大,蕃客也放款。
◆清入關前,已有「天命漢錢」、「天命通寶」,以及「天聰漢錢」。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均有「通寶」。
◆清代由戶部的寶泉局、工部的寶源局分別開鑄,標准重量每文1錢2分,1000個錢叫作1串、貫、吊,鴉片戰爭前後每年開鑄200萬串左右,咸豐3年因太平軍起義,開始鑄大錢,當四當五十。甚至當百、五百、當千,以及開鑄鐵錢、鉛錢。咸豐9年便停止鑄鐵錢。小平錢「通寶」,重寶、元寶都是大錢,如咸豐元寶,當百
◆地方官府設局開鑄,通常一省有兩個以上的「局」即造幣廠,直隸有五個局,西藏、新疆、台灣都有。通常是「寶」加上省的簡稱,加局;寶直局、寶奉局、吉、晉、桂、黔、蘇、迪、台、藏、川等。
◆ 1900 年起廣東開鑄銅元。制錢消亡的原因:計算方法各地不一、偽錢充斥,種類繁雜、價格紛亂、攜帶不便。

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麼?

鄭和是我國明朝初期偉大的航海家,他從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年至1433年)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克服了重重困難,七下西洋(現在南洋一帶),遍訪亞洲、非洲30餘國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部和紅海沿岸,比歐洲航海家遠洋航行早半個世紀。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外文化、經濟的交流,在中國航海史上是一個壯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一個創舉。

鄭和原來只不過是宮廷里的一個太監,他歷盡艱險,屢下西洋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歷來各家各執其詞、莫衷一是。

流傳早而廣的說法是:鄭和下西洋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建文帝,名朱允炆,又稱惠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建文帝登位伊始,曾決心削藩,1399年6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大興「靖難」之師,公開反叛建文帝。1402年,朱棣率軍攻下南京城。南京陷落時,「宮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終」。有的說「建文帝為僧遁去」。《明史·鄭和傳》則直截了當地說:「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後來,不少人附和其說,許立群在《中國史話·三寶太監下西洋》一節中寫道:「永樂皇帝派鄭和航海的目的是尋找建文帝,因為永樂篡了建文帝的帝位後,建文帝失蹤了,永樂怕他逃到國外,將來回來復辟,所以派人去找他。」其他如範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吳晗的《明初對外政策與鄭和下西洋》等也認為,鄭和下西洋除了經濟方面因素以外,還帶著皇上的秘密使命,這秘密使命就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有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之說難免牽強。建文帝其人忠厚贏弱,被朱棣從帝位上趕下台,即使逃到國外還會有什麼能耐?這些情況朱棣也應當明白,因此他不會幾次三番派人去探尋朱允炆的下落。再說建文帝是否逃出南京城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不少跡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死於大火。建文帝既死,尋找建文帝之說更無法成立。

另外還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耀兵異域」,「教化異族」,使海外諸國「賓服中國」,同時還擔負著溝通中國同海外經濟貿易的任務。

近年來,探索鄭和下西洋原因的角度有所改變,有些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的使命隨時間的推移而有所不同。鄭和第一次出使是為了安撫臨近小國,減輕異族異國對中國的侵擾,以後幾次主要是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進,開闊新的航道等。

也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政治目的。朱晨光在《鄭和下西洋目的辨析》(載《鄭和下西洋論文集》一)一文中持這種觀點。他首先否定「耀兵異域說」,他說鄭和在海外兩次動用武力制服異域王都是在不得已情況下的自衛反擊。鄭和所奉行的外交方針是以「懷柔」為主的,以友好和平為前提的。說鄭和下西洋是經濟因素是一葉障目之見,考察明代有關文獻,未見過鄭和屯兵異域,進行經濟上的巧取豪奪。鄭和出使帶回不少外國商人到中國經商,永樂皇帝下令不要征稅,他說:「今夷人慕義遠來,乃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多矣」。

朱晨光認為,鄭和出使西洋是為了打開封閉、僵化的外交大門。明王朝剛建立,臨近的小國常來朝貢,當時的朝貢實質上是交換物產,番國入貢,明王朝恩賜,賜常大於貢。明初經濟拮據,明太祖下令限制進貢,由一歲一貢改為三歲一貢,有些國家如日本等限為十年一貢,於是明朝與海外關系幾乎斷絕,經濟貿易幾乎停頓。於是,走私活動非常猖厥,武裝走私成風,同時明王朝的聲勢日下。永樂皇帝上台後決定改變這種政治局面,他每次派鄭和下西洋都是以頒「正朔」,恢復和發展明朝政府與海外國家的外交關系為首要任務的。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就將長期盤踞在三佛齊剽掠的海盜陳祖義一夥捕捉歸案,為溝通海道掃清了道路,提高了永樂政府的聲譽。

由於明成祖外交方針的成功,結果「太宗皇帝德澤洋溢於天下,施至蠻夷,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視,執圭捧帛而來朝,梯山航海而進貢」,但是,這項外交政策給明朝初期社會經濟所造成的耗費「也不貲」,故明成祖一死,鄭和下西洋一事就遭到激烈反對。

學者們熱衷於鄭和下西洋使命的研究,令人遺憾的是,在1983年第一次鄭和研究討論會和1985年鄭和下西洋580周年的討論會上,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古代四大醜女

中國歷史上有西施、貂禪、楊貴妃、王昭君四大美女。這四大美女常常成為歷代文人騷客或褒或貶的吟詠對象。中國歷史上也有四大貌丑而德美、容陋而才佳的醜女,她們在歷代文人筆下也時而出現。

古代最出名的醜女,當首推嫫母。漢王子淵《四子講德論》中雲:「嫫母倭傀,善譽者不能掩其丑。」但她為人賢德。為此,黃帝娶她為妻。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傳說,黃帝敗炎帝,皆因嫫母內助有功。毋可謂四大醜女之首,相傳她形同夜叉、醜陋無比。而嫫毋的德行則是當時女人們的楷模。詩人屈原曾給予嫫毋極高的評價:「妒佳冶之芬芳,嫫毋姣而自好。」嫫毋的智慧也非比尋常,她這些優良的內在素質讓黃帝極為贊賞,並娶她為妻。嫫毋也不負黃帝厚望,除對其他女人實施德化,又協助黃帝擊敗了炎帝,殺死了蚩尤

人們常用「貌似無鹽」來形容醜女,這「無鹽」指的是戰國時代齊國無鹽縣的醜女鍾離春。書上說她「四十未嫁」、「極丑無雙」。但她關心國家大事,曾自己去揭見齊宣王,當面指責他的奢淫腐敗。宣王十分感動,立她為後。元人還將她的事跡編成雜劇,贊揚她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

「舉案齊眉」這個成語講的是東漢賢士梁鴻的妻子孟光的故事。相傳孟光隨梁鴻至吳地為人傭工。梁鴻歸家,孟光每為具食,舉案齊眉,以表示對丈夫的敬重。但這位賢婦的模樣卻「粗陋無比」、「肥丑而黑」,能「力舉石臼」。據說梁鴻未婚前,就名氣很大,許多人家都要把女兒家給他,他都不答應。孟光未嫁時,有人給她做媒,她都不肯嫁,說是「必嫁梁鴻」。後隨梁鴻隱居霸陵山中,男耕女織,吟詩彈琴,夫婦唱和,過著清貧而諧的生活。

東晉的許允娶阮德尉的女兒為妻,花燭之夜,發現阮家女貌丑容陋,匆忙跑出新房,從此不肯再進。後來,許允的朋友桓范來看他,對許允說:「阮家既然嫁醜女於你,必有原因,你得考察考察她。」

許允聽了桓范的話,於是跨進了新房。但他一見妻子的容貌拔腿又要往外溜,新婦一把拽住他。許允邊掙扎邊同新婦說:「婦有『四德』,你又符合幾條?」新婦說:「我所缺的僅僅是『美貌』。而讀書人有『百行』,您又符合幾條呢?」許允說:「我百行俱備。」新婦又說:「百行德為首,您好色不好德,怎能說俱備呢?」許允啞口無言。從此夫妻相敬相愛,感情和諧。

中國古代有號稱四大醜女者,皆有福之貴人也.他們人生的結果也都極好,稱得上是天下女子都嚮往的幸福歸宿。

⑸ 歷史上有哪些最後應驗了的神奇預言,分別是誰說的

在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有一類人非常神秘,他們可以洞徹天機、未卜先知,他們曾經說過很多預言,後來都一一得到驗證。今天就帶大家一起看下歷史上五個比較出名的預言,可信度也是比較高的。

著名學者汪宏華認為,曹植一方面是在諷刺曹丕同根相煎,兄弟相殘。另一方面是在提醒曹丕有外人在煽風點火以漁翁得利,預示著曹魏天下將被司馬家取代。而被利益沖昏頭的曹丕並不知道,自己身邊的司馬懿才是他最大的威脅。曹丕死後沒多久,曹魏天下就被司馬家取代。

⑹ 歷史上經常說什麼鞏固政權,什麼叫鞏固啊

削弱反對階層,加強統治階級,,團結更多非統治階級,使其不會變為反對【即使其有可能成為統治階級】

⑺ 在我國歷史上,有什麼的說法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強大的國力、兼收並蓄的文化精神與豐厚的文化積累,為唐詩的繁榮准備了充足的條件。眾多偉大、傑出的詩人把我國詩歌藝術的發展推向高峰。今天可考的唐詩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可見存世唐詩五萬四千餘首。這不過是唐詩的一部分,但我們從中已經可以大略窺見當時詩歌繁榮的面貌。
唐代初期,詩歌創作仍受南朝詩風的影響,題材較為狹窄,追求華麗詞藻。直到五七言律體的定型,律詩屬於近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的。古體分四、五、七言和雜言,平仄沒有限制,也不求對偶。近體詩平仄和押韻有一定的體式,也要求對偶。律體的定型,對我國詩歌的發展影響深遠,它成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主要體式。

唐代中期,詩歌的發展走向多元化,出現了有明確藝術主張的不同流派。韓愈、孟郊和他們周圍的一些詩人,在盛唐詩歌那樣高的成就面前,另尋新路。他們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觀,常常打破律體約束,以散文句式入詩。
晚唐詩歌又一變。中唐的那種改革銳氣消失了,詩人們走向自我。這時出現了大量寫得非常好的詠史詩,杜牧、許渾是代表。杜牧是寫詠史詩的大手筆,對於歷史的思索其實是對於現實的感慨,歷史感和現實感在流麗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蒼茫的嘆息中融為一體,《江南春》都是詠史佳作。晚唐後期的詩人們,有的走向華麗,有的走向淡泊,而成就不大,已經無法和他們的前輩相比了。

⑻ 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幾句話,都是誰說的

1.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語出漢朝名將霍去病,名將衛青的外甥,任大司馬驃騎將軍。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
當日霍去病大勝歸來,漢武帝為他建造房舍,霍去病堅辭不就,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武帝大為感動。
候選:「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 語出《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關公舉目一望,謂操曰:「吾觀顏良,如插標賣首耳!」
這里表示關羽認為顏良的實力不值一提,和己對陣無異於將草標插在自己的頭上,勝負已定,只是販賣自己的性命罷了。
候選:「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3.「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東漢末年,黃巾軍歌名口號。「蒼天」指漢王朝,漢代官員軍隊的衣服以蒼青色為主,「黃天」是指黃巾起義軍。在那個以天為絕對權威,神聖崇拜的年代,能吼出「蒼天已死」這種口號。是多麼的一種蔑視權威的霸氣。
候選:「莫道石人一隻眼,挑盡黃河天下反。」
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這個總沒人黑了吧。一個文官,雖不善帶兵,但死戰不降。再後來就是悲劇的「崖山之後無中國」。

候選:「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5.「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語出毛主席《沁園春長沙》。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詩人思緒萬千,不禁發問: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主宰你消長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這一問道出了詩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
候選:「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6.「人言不足恤,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語出《宋史·王安石列傳》。天象的變化不必畏懼,祖宗的規矩不一定效法,人們的議論也不需要擔心。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張,他強調要在思想上破除當時人的守舊心理。
這句話不僅簡明扼要地說出了王安石變法的決心,而且表現出他變法的巨大勇氣,成為許多改革者自我激勵的豪言壯語。

⑼ 歷史上著名的說客有哪些

古代的說客其實就是我們今天的外交家,春秋時期晏子也是最早的政治家、外交家之一。

⑽ 歷史上最好的說法是什麼有知道的么

桂冠:古希臘常用月桂樹葉編織成的帽子授予傑出的詩人或競技比賽的優勝者,象徵光榮版。後借「桂冠權」代替「第一」。
鰲頭:鰲是傳說中海里的大龜,「鰲頭」是最首要的部分。「獨占鰲頭」意為占據「第一」。
問鼎:鼎是古代國家的象徵。敢於「問鼎」者,即說明力量強大,有能力掌管大事,指「第一」者。
榜首:古代科舉考試後,列名張榜,「榜首」即列於全榜之上的第一名。
奪魁:魁指為首者、領頭者。「奪魁」就是「奪取第一」。
奪標:「標」指給優勝者發的獎品。「奪標」就是奪取第一的意思。
執牛耳:古代諸侯訂立盟約時,主盟者要親手宰割牛耳取血,讓每人嘗一點血。後來便以「執牛耳」象徵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意為「第一」
領銜:「銜」是指在文件上簽署的名字,「領銜」既署在眾人之前的名字,也就是第一者。
肇舉:開創之舉,亦含第一之意。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說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