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青天包拯最後到底是怎麼死的死時多大
歷史記載是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1)歷史上包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
歐陽修: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
張田:仁宗皇帝臨御天下四十年,不自有其聖神明智之資,善容正人延讜議,使其謀行忠入,有補於國,卒大任以股肱者,惟孝肅包公止爾。
2. 歷史上的包青天是怎麼死的
得病而死。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弔唁,並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
關於包拯當時在開封逝世時的情況,墓誌銘上記載為:「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視事,疾作為歸。上遣使賜良葯,辛未,遂以不起聞。」從以上記載可知,包拯從發病到亡故僅有13天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他還服用了「上遣使賜良葯」。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
雖然地位高貴,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曾著家訓:「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
時人也稱其「有凜然不可奪之節」,「有所關白,喜面折辱人」,據此可見,包拯的為人已清正剛直得近乎執拗,甚至還有些不近人情,然而,這也正是他與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3. 包拯怎麼死怎麼死的
包拯其人,很多人都比較了解,民間流傳中,他雖然生得很黑,但是為人卻清清白白,當官期間為民做主,處理了不少案件,公正清廉,深受百姓的愛戴。只不過,人固有一死,但是像包拯這樣的死,必定是重於泰山的。那麼,包拯到底是怎麼死的呢?有檢測結果顯示,包拯屍體內的汞含量比較高,但是又排除了汞中毒的可能,那麼包拯到底是怎麼死的?為什麼不是汞中毒,卻會有比較高的汞含量呢?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謚孝肅,漢族,北宋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包村人。他28歲中進士,曾先後任天長、端州、贏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地知縣、知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在財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在監察部門做過御使、諫議大夫,最後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至和三年(1056年),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
當時流傳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贊譽。死後追贈禮部尚書,謚孝肅。他當過的天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包公」,「包青天」。包拯他為人清正廉潔,中國古代和現代,都對包拯交口稱贊,都是由包拯他一生為民做主,不懼強權,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大清官。
我們了解到包拯他是,黑臉色,腦門有個月牙胎記,從來都沒有他斷不了的案子,從來也不會冤枉一個好人,歷史上的包拯並沒有那麼黑,這都是民間編造的,但是包拯他確實一個鐵面無私的好官。
為什麼民間傳說包拯的臉是黑的,我從中分析出來結果有二個,第一個結果是,那是朝廷有心人給他編造的,那就是包拯同朝為管給編造的,就是包拯的死黨而流傳出去的,就是說,意思就是對包拯一次抹黑,就是對包拯的形象抹黑。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包拯死後,民間傳說,包拯死後,他會在陰間斷案,專門為一些死後的人斷案,死後的人,有很多人都是怨死的,都會有包拯在陰間統一處理,在陰間裡面的人,都是黑臉,所以包拯會被後人說成包拯黑臉。
那麼接下來就說一說包拯是怎麼死的,歷史上對包拯的死因有很多說法,有人說他生前得罪太多貴權,被政敵報復性可能性比較大,所以說他是非正常死亡的結果可能性大。
中國史記記載,包拯突發疾病而亡,從發病到去世不到二個星期,在這個期間,包拯受到皇帝關愛,同時給包拯送來一些葯品,從這里可以看出包拯他不可能出現權貴和貪官污吏給陷害的可能性。
不久後,我國考古專家和科學家對包拯的屍骨進行化驗檢測,從中得到結果是:發現包拯遺骨中鈣、鐵、汞元素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鉛的含量均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包拯屍骨並沒有砒霜的成分,反而檢測出汞,汞就是我們的硃砂,難道包拯是毒死的,經過專家精密檢測,最後排除汞中毒的說法。
確定這些汞就是和秦始皇一樣,用來保護屍身的,預防腐爛,包拯應該正常死亡。
包拯他是得的什麼病,我的推理出來,包拯得的心病和胃病,就是心臟病,他是怎麼得的心臟病,我有二個推理結果。第一個結果就是,包拯他一生為官清正,但是在哪個時代,沒有向現代的科技發達,有的用科技就能破案。
古代就不一樣了,有的驚天大案,有的時候也會出現不公平,就是沒有太多的線索,就只能推理出來,就是說後期有的推理錯誤,有的案情比較特殊,就是皇帝都逼迫包拯快速破案,這期間就會引發判斷失誤,從而引發冤案,還有的就是一些有理有據的案情,也會判斷失誤。
包拯一生之中,有的為那些冤案翻案,有的自己判錯的案件,最後心中愧疚。日積月累就形成一種病,就是心病,原因他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官,同時他對一些自己判斷失誤冤案,包拯心中就是感覺對不起那些死去的冤情債主的家人,時間越長,自己心裡形成心臟病,最後有的時候為了辦案,有的時候不吃不喝,曰積月累形成胃病。
第二個結果分析就是,從五行相生相剋中分析和科學家從包拯屍骨得出的發現包拯遺骨中鈣、鐵、汞元素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鉛的含量均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包拯屍骨並沒有砒霜的成分,反而檢測出汞,汞就是我們的硃砂。
先從五行來說:我們就從五行屬性來說,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五臟就是人體五行:肝 心(腦) 脾 肺腎也就是說木為肝、火為心、土為脾、金為肺、水為腎,我們從五行相生來說: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我從中得出包拯得出的結果是心病與胃病,我的分析出來是:科學家從包拯屍骨得出的發現包拯遺骨中鈣、鐵、汞元素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鉛的含量均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包拯屍骨並沒有砒霜的成分,反而檢測出汞,汞就是我們的硃砂。
從包拯死後科學家,從包拯屍骨檢測出遺骨中鈣、鐵、汞元素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鉛的含量均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從這個檢測出包拯他的身體鈣元素要比現代人含量高,一個人身體好壞就從腎來說,我們的骨骼好不好也同時就知道你的腎好不好,骨骼的好壞取決於腎臟,就是說包拯的腎是好的。
在從包拯屍骨中鐵元素含量高,直接就能從中得出答案是包拯有心臟病。鐵元素存積較高的人端粒長度更短,心臟細胞中的端粒越短,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就越高;同樣,血管細胞中的端粒越短,人們患有動脈硬化的風險就會越高。
我們就從包拯他五行來說:包拯長年辦案,有的時候為了辦案經常不吃飯,從而引發出脾胃不好,這就是胃病起源。同時包拯有的時候辦案會發生錯案,就這樣包拯感覺對不起冤死的家人,這期間就會引發心病,就是心臟病。
從五行來說,心臟為火,心臟有病從而引發脾,就是說包拯辦案期間,經常上火,一上火,就會出現吃飯少,而從科學家分析出來,包拯屍骨鈣、鐵、元素高,就可以推理出來,包拯肝臟、肺臟和腎臟都正常。
還有一種直接推算出抱枕他得的心臟病,就是科學家從包拯屍骨中檢測出汞元素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鉛的含量均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包拯屍骨並沒有砒霜的成分,反而檢測出汞,汞就是我們的硃砂。
硃砂有的人會認為他能吃嗎?我可以告訴大家古代有的人就吃硃砂,就是少吃,不能多吃,吃多了就會出現汞中毒事件,現代科技發達硃砂都是後期給人使用,從而才能保證人能多活幾天,硃砂就是一個毒葯,為什麼古代會有人吃他。
就是硃砂他能吃,硃砂主要有鎮心安神的作用,可以治療心慌心悸、失眠多夢以及心火亢盛,硃砂還可以解毒療瘡,另外硃砂還有防腐的作用,但量不能過大,大了容易引起汞中毒。從科學家分析檢測結果包拯屍骨有汞中毒現象,看出包拯得出心臟病,硃砂使用多了,從而引發汞中毒,毒素從而引發胃病,從而把胃給傷害了。
包拯為官清正廉潔,包拯死後,哪有錢給予厚葬,只能由皇帝才能給他家族厚葬,從抱枕身體檢測出來汞,就可以推理出來,包拯生前服用過硃砂,而皇帝得知包拯服用過硃砂,為了不給朝廷添麻煩。
皇帝感覺自己對不住包拯全家,從而在往包拯屍骨注入汞,從而來保證包拯屍骨腐爛,我們就是不知道科學家從包拯屍骨檢測出多少汞元素,這樣直接就能推算出包拯到底怎麼死的。這就是包拯死後得的心臟病和胃病的主要原因。
4. 歷史上包拯最後是怎麼死的//
一九八零年代,合肥政府決定在包河的南岸修建包拯墓園。包拯的遺骨,是與版家族中很多人合葬權在一起的,因此在遷葬時必須先做鑒定。在鑒定過程中,無意中發現包拯的遺骨中的砷元素含量特別高,在當地引起了一場關於包拯死因的爭論。
包拯去世的那一年是六十三歲,死前身體健康。史料上說,他是突然死於一場暴病的。如果包拯遺骨中含有過量的砷元素,那麼,就很可能是被仇敵所毒殺。包公是不是被毒死的?是誰下的毒?為什麼要毒死他?包公之死,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5. 歷史上真的有包拯這個人嗎,他是怎麼死的
包拯,字希仁,廬州人(今安徽合肥),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九九九年),卒於內宋仁宗嘉祜容七年(公元一O六二年),享年六十四歲,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
包公生前有兩位夫人,原配張氏,續妻董氏
包拯少年家貧,二十八歲取進士,歷任知縣、知府、監察御史、轉運使、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樞密副使等職,並出使過契丹,死後謚號為"孝肅"。
包拯是我國北宋時期頗有名望的官吏,在普通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稱之為"包青天"。他的政績和特點主要可歸納為:執法嚴明、鐵面無私、關心民苦、為民清命、努力改革、興利除弊、嚴懲貪污、廉潔清正。包拯的所作所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從根本上說是從維護和強化北宋王朝的長治久安出發,企圖用抑制和相對減輕剝削的方法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其統治的。但他的某些主張和作法,在當時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有關包公的故事和傳說自我國宋、元以後,就在民間流傳開來,直至形成現在這樣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形象的包公,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6. 宋朝的包拯是怎麼死的
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回肥肥東)人答。北宋名臣。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6)歷史上包拯怎麼死的擴展閱讀
個人著作
包拯有奏議十五卷, 今存《包孝肅公奏議》(《包拯集》)十卷,收入《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第427冊,歷朝都有翻刻本出版行世,深受後世研究者的重視。
《包孝肅公奏議》幾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摺、陳表和各種各樣的建議、意見,全面呈現了包拯的政治主張和他的閱世態度,尤其他關於反對增加農民負擔和精兵簡政的建議,即使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及現實意義。
參考資料
網路-包拯
7. 歷史上,是怎麼記載包拯怎麼死的
正史上記載是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歲。朝廷贈他為禮部尚書,謚號為「孝肅」。
但最近一些網站上刊載這樣一則文章: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安徽省博物館等單位的一項合作研究,發現包公遺骨中的毒性元素———汞含量比常人高,不過分析結果仍支持包公屬正常死亡的結論。由於包公為人敢於直言,不畏權貴,得罪人不少,且其墓誌中有一句「上遣使賜良葯」的話,讓人們開始猜測包公究竟是死於中毒還是正常病故。包公遺骨汞含量高?一些網站上刊載文章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安徽省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利用正負電子對撞機產生的同步輻射,對包公遺骨進行了研究,發現包公遺骨中鈣、鐵、汞元素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鉛的含量均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文章認為,古代的毒葯主要有砒霜(砷)、硃砂(汞)等。包公遺骨中砷含量較現代人低,可以初步排除包拯服用含砒霜葯物的可能性。至於汞含量高,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古人為保存屍體,在棺木中放入硃砂,由於硃砂對骨頭的侵蝕和污染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種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劑量含汞的葯或食品。雖然此次研究的分析結果支持包拯屬正常死亡的結論,但因其遺骨中汞含量高,讓人們仍然對包公的死因產生想像和猜測。記者就此采訪了省博物館長胡欣民和副館長黃秀英,他們都說,在上世紀70年代時,曾委託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鑒定過包公遺骨身份。但利用正負電子對撞機產生的同步輻射對包公遺骨進行研究,他們都表示沒有聽說過此事。包公究竟因何而死?關於包公逝世的情況,包公墓誌上記載:「七年(1062年)五月己未(5月12日),方視事,疾作以歸。上遣使賜良葯。辛未(5月24日),遂以不起聞。」從記載中可知,包公從發病到亡故僅13天,期間還服用了皇上賜予的「良葯」。由於包公生前敢於諫言,不畏權貴,執法不徇私情,受到貪官污吏的仇視,現在這樣突然去世,不能不引起人們對包公死因的懷疑,即包公究竟是病死?還是被毒死的?全程參與包公墓園發掘的合肥市包公研究會副會長、文史專家程如峰告訴記者,他此前沒有聽說過關於包公遺骨含毒性元素的鑒定。他認為,包公應是因突發疾病去世,很有可能是心臟病、腦溢血、中風等疾病,來得比較突然,死亡也比較快,因為此前沒有關於包公患有慢性病的記載。另外,宋代除了岳飛,少有皇帝誅殺大臣的記載,且根據包公墓誌記載,皇帝對包公非常「倚重」,「體念備至」,因此皇帝遣使賜毒葯的可能性很小。包公遺骨今安在?1973年,有關部門對位於合肥市大興集的包公家族墓園進行搶救式發掘時,發掘出一具楠木棺材,內有少數頭骨和四肢骨。後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鑒定,並結合墓穴中的包公墓誌,確定為包公遺骨。據程如峰介紹,當年與包公遺骨同時發掘出來的其他墓穴里的遺骨,去向至今仍是個謎。但幸運的是,為了辨別包公遺骨確切身份,考古人員將從包拯夫婦遷葬墓中挑出的34塊遺骨(其中一塊斷裂,因此又稱35塊),送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鑒定,之後這些遺骨又被寄回省博物館。後來,合肥市在包河南畔籌建新包拯墓園,其中20塊遺骨被埋葬於包公墓中,其餘15塊仍被珍藏於省博物館。據省博物館副館長黃秀英介紹,留在省博物館里的15塊包公遺骨,得到了較好保管,如今已是文物。
8. 歷史上包拯是怎麼死的
說起包拯,我們就會想起這樣一個畫面,額頭有新月、鐵面無私、不徇私情,頭臉烏黑,從小被父母拋棄,喝著嫂嫂的奶水長大,那麼,真實歷史上的包拯真是這樣一個人嗎?
其實,包拯有個很幸福的童年,他父母雙全,備受寵愛。在官宦世家長大的他,非常有上進心,29歲考便中進士。然而,當時為侍奉漸漸老邁的雙親,包拯拒絕出去做官,在家一呆10年,直至父母病逝、守孝完畢。包拯才正式出任做官。
包拯是進士出身,出仕後從知縣,干到知府,再到中央官員,其中,還有最著名的官職——開封府尹。包拯一生,無論官大官小,都清正廉明、不畏權貴、秉公執法、剛直不阿,是當時官場中豐碑和標桿式的人物,因此也得到了各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都稱呼他為「包青天」。
直到1062年,在官至樞密副使(副宰相職)2年後,63歲的包拯已是風燭殘年。宋仁宗親自到了包拯家裡,探視病情。這是君臣倆的最後一面。1062年五月,包拯病逝於開封,舉國哀慟。
千年以後,我們回首包拯的一生,會發現他的仕途其實也很平淡,既沒有鍘過負心駙馬,身邊也沒有風流倜儻的七俠五義,甚至也沒有一張黑臉和一個月牙胎記。或許你會問,包拯到底干過些什麼?
他帶人挖過井,給人免過稅;他斷過謎案,為民申冤,他關心大宋的建設,關心民生軍事外交。不過,他幹得最得心應手的,就是以事論事給宋仁宗寫報告。有時彈劾人,有時出主意,偶爾耍脾氣。更多的時候,他是個埋頭苦乾的良臣。
直至今日,包拯有沒有過那麼多的傳奇故事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包拯已經成了華夏人民心中的一尊神,一尊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的神。千百年來以至千百年以後,包拯都是為官者的萬世楷模,為民者的殷切希望!
9. 宋朝包拯(包青天)是怎麼死的
宋朝包拯(包青天)是突然得病死的。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弔唁,並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