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古代歷史論文怎麼寫

古代歷史論文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1-02-02 20:29:32

A. 我想寫一篇關於古代中國歷史的論文,任何一方面都可以,希望給點建議,因為無所下手。

要是想簡單一點寫朝代初期的政策的作用以及影響或是嫡長制對政治結構穩定性的作用。內
要是想多費點容腦細胞寫農民起義對政權結構的破壞以及經濟的影響
要是想把腦細胞殺死就根據《史記》考證一些司馬遷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故事
要是想逆潮流而動質疑目前唯物歷史觀和經濟觀的話,你就寫歷朝的都城變遷其實和經濟重心遷移無關。

B. 如何寫歷史論文

歷史的著述,不論其旨在於述事功、論史義,抑為考史實,它都必須使用適當的語言文字來加以表述。若不善於選用一定的語言形式,任何歷史研究成果都無法表述出來,而甚麽史著、論文的編寫亦無從談起。因此,語言的表達,是歷史著述中絕不可忽視的一個部分。

杜維運在《史學方法論》第十四章「歷史文章的特性及其撰寫」對歷史論文應具的語言風格,有一番詳盡的說明,甚有參考價值。他指出,歷史家的文章有它自己的特性。它必須具備真實、通達與爾雅三項特性。

何謂真實?真實便是做到一字一句皆有來歷。這是歷史文章最不同於文學創作的地方。文學家可以任意馳騁想像,將某些事實加以放大、渲染甚至虛構,只要有助於文學修辭之美即可。史學家卻須小心翼翼,做到一切史文必有所本,不能憑虛別構。誠如章學誠所言:「文士撰文,惟恐不自己出;史家之文,惟恐出之於己。……史體述而不造,史文而出於己,是為言之無徵,無徵且不信於後也。」(《章氏遺書》,〈與陳觀民工部論史學〉)史著的語言,因此不能不有所因襲,有因襲原文獻的意旨而成文的,也有因襲原文獻的文字而成文的。不過,任何優秀史著的因襲成文,都非一味從事抄襲,而是注意到能有陶鑄化裁。把龐雜的史料中,屬於古語的須加以疏通,屬於俚語的須加以潤色,於猥鄙繁冗之處,須加以刪削凈化,於誇張渲染之處,須留意不受其誤導,才能成就一家之言而不害史事的真。中國傳統史籍中的《史記》和《資治通鑒》,其遣詞用字,既有適當的修飾剪裁,又能不離史實的真象,可說是最能符合以真實語言述史的典範。

何謂通達?用詞繁簡要得當,使所要表達的史事,能以清楚明白的文字說明,然後才可以進一步求文字的凈美、生動與高雅。史家遣詞用字,不能繁復;也不能務求簡約;不能堆砌華麗詞藻,也不能模擬古代文體,做到這樣,才能使歷史文章不致失去其通達的特性。

何謂爾雅?爾雅是一種雍容祥和的表現。凡敘述一項史事,其事亟待針砭,而遣詞用語,不可戲諺輕佻,或充滿暴戾之氣。進行歷史上的新解釋,糾前人之謬,發千載之覆,態度須從容,詞氣須謙和,才能使歷史的柔美高貴氣質得以呈現。歷史文章要達到爾雅,要做到不露分析的痕跡,這是歷史文章與哲學文章不同的地方。哲學文章時時刻刻要分析的,而且要作犀利、明快的分析,隱約其詞,不是上乘的哲學文章。歷史文章的背後,是有分析的辛勞存在的,歷史文章的論證,也處處要依循邏輯思考的嚴格規范。不過,這種哲學性的分析文詞卻不宜過份表露,使文章尖刻冷峻,應盡量使其圓滑而富有神采。除了雍容祥和,不露分析的痕跡以外,潔美也是歷史文章達到爾雅的一個必要條件。文詞潔美,讓歷史事實清楚生動地呈現,這是歷史文章不可缺少的要素。潔美與歷史文章無法仳離,不潔美,歷史文章即難言爾雅,歷史文章不爾雅,歷史的高貴庄嚴,即將盡失。

Shafer在所著《史學方法論》中,對歷史論文的撰寫,在語言運用上要注意的具體法則和限制,亦作出精詳的解釋,對從事歷史論文寫作的初學者,裨益尤大。他從句子和段落的結構、用字及文法等三方面說明歷史著述中適當使用語言的重要性。

一、 首先、在句子和段落的結構方面,他認為每一個句子都必須有意義,主謂語明確。而當使用名詞、形容詞、動詞以及修飾副詞和短語時,要使它們彼此之間有密切的關系,令句子長短錯落有致。一章的開頭,應用破題的陳述,在結尾時,有結論性的句子收束。每一段落應由一個主題構成,或以相互關系緊密的幾個主題構成。整段中句子的敘述,應該與該主題或各相關主題聯系起來,與主題無關的句子,應予刪掉。段落之中,每一句子,或段與段間的句子,都應能做到上下呼應,互相連屬的關系。段落之間,或句子之間,要謹慎使用轉折語或關聯語,如:雖然、但是、此外、無論如何之類,但切忌過於頻緊使用。段落長度並無規律,但也不宜過少,一句話式的段落則應少用。

二、其次在用字方面, Shafer氏認為歷史論文的遣詞用字要以精確為第一要義。其次是引起注意。精確毋須多說,吸引人們注意是要使歷史著作的文字力求鮮明生動、感染力強,人們才不致對歷史的著作感到枯燥乏味,望而生畏。要做到上述的效果,以下幾項用詞的原則是要遵守的:

1.在行文中應重視名詞和動詞,使它們承擔句子的主幹角色,而形容詞和副詞應少用。

例如:「勤勉的踏實的查理五世長期地艱苦地理首工作,卻沒有把他認為是致命的可恥的新教邪說的傳播成功地控制在最少限度范圍內。」應改為更簡潔的一種表達方式:「查理五世一生致力於擊退新教,但收獲有限。」

2.與上一原則同,要避免故作驚人之語,或為了聳人聽聞製造刺激的效果而出現過多和不必要的矯飾描述。

3.空洞陳腐、蒼白無力的詞應避免。盡量使句子中重要的詞發揮作用,而不僅僅具備修飾作用。

4.精確地使用詞語。例如:「紊亂」一詞,有它本身確切的涵義,它不是僅僅表達廣泛的社會動亂,它的范圍要大得多。始終、絕不之類的詞彙,應當盡量少用。

C. 怎樣寫關於中國古代史的論文

一 應當重視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時間里,相對而言,顯得有些被冷落。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是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的興起,並成為熱點。當時回顧過去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著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覺得有拓寬領域的必要,於是文化領域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在「文化熱」中,又出現貶政治史的現象,有的研究者認為政治史的研究是淺層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進入到歷史的深層,才是中心。隨後,中國近代社會史也引起學者們的興趣,對它的研究方興未艾。但是,也出現與「文化熱」中類似的說法,貶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張用社會史取代歷史的。這些說法是否確切,是值得推敲的。我雖是研究中國近代文化史,但並不認為文化是歷史的中心。在同白壽彝教授的一次談話中,曾經談到什麼是歷史的中心的問題。白先生認為:歷史主要是寫政治,政治是歷史的脊樑,經濟雖是基礎,但要受政治的制約,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約,文化不能作為歷史的中心。話雖不多,卻很精闢。 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前幾年曾發表《文明的沖突》一文,引起了國際上強烈的反應。這篇文章認為未來國際沖突不是經濟的、意識形態的沖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學文化、伊斯蘭文化的沖突。顯然,這是把文化作為社會的中心,是起決定作用的。不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社會中,文化無疑有其應有的作用,但它不居於中心地位,不起決定作用。就現實國際社會而言,首要的是經濟、政治利益,美國向他國推銷其價值觀、文化,也是為了實現其經濟、政治利益。海灣戰爭,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謂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這篇文章的基礎上撰成《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對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問題提供一個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詳盡論證的解答」。盡管他在書中仍然力圖說明根本因素是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但也不能不承認「海灣戰爭是冷戰後文明間發生的第一次資源戰爭」。他說:「最關鍵的問題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將由依靠西方軍事力量保護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長國政府控制,還是由有能力並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對西方的獨立的反西方政權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薩達姆·海珊,卻獲得了某種使海灣國家在安全上依賴西方的勝利。戰爭之前,伊朗、伊拉克、海灣合作委員會和美國曾為獲取對海灣地區的影響展開了競爭。戰爭之後,波斯灣變成了美國的內湖。」[1]這里認為這場戰爭的關鍵是爭奪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的控制權,「戰爭之後,波斯灣變成了美國的內湖」,都說到了實質所在。同是伊斯蘭文化的國家,為了石油、戰略地位等經濟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間可以打起仗來,也可以支持、參與美國組織的對伊拉克的戰爭。這正說明,海灣戰爭的根本因素不是由於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兩種「文明間」的戰爭,而是經濟、政治利益的沖突。 貶抑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個緣由,是有些研究者認為以往中國近代史寫的政治史,是階級斗爭史,有的人甚至指責為「階級斗爭為綱」。恩格斯在1888年為《共產黨宣言》英文版所寫的序言中指出:「(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是「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寧也說:「階級關系——這是一種根本的和主要的東西,沒有它,就沒有馬克思主義[3]。如果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研究的指導,那就離不開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學說。至於將階級斗爭等同於「以階級斗爭為綱」,那是對不同性質問題的混淆。 對於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還因為以往史學界著重於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頗多,再做研究起點較高,向前推進難度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這些大事件也不是沒有可以繼續研究的,還有不少問題沒有完全弄清楚,有些問題也有待深入。即如孫中山,近些年又陸續發現一批有關的資料,還沒有很好地加以運用研究;關於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評論,研究者的見解也頗有分歧;何況迄今尚未有一部學術價值高的、有份量的傳記。 重大事件自是中國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內容,但不等於中國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內容,中國近代政治史的內容是很豐富的,不應當忽視。中國近代文化史、社會史的研究,擴展了中國近代史的領域,無疑是有意義的。但不宜揚此抑彼,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軍事、外交等都同樣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價值。 二 注重微觀研究,也要重視綜合研究 近些年來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趨向細化,具體問題的研究受到重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體的、微觀的研究很有必要,這是綜合研究的基礎,但是過分細化就會流於「碎化」。近代中國一百多年的歷史,時間不短,人、事繁多,對全部細節或微小問題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細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擇取的題目有沒有研究價值,而有研究價值的題目也不應只是就事論事,敘事清楚,還要將它置於大背景中來考察,以小見大,說明問題。 在具體的微觀研究的基礎上,要注意開展綜合的研究。長期以來,中國近代史分門別類的研究,專題的研究,已經做了不少,有條件做綜合的研究。 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專業,文學、史學、哲學等等各自屬於不同的學科門類。在歷史學中,又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種專門史之分。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人,又有專攻某一重大歷史事件之別。這種

D. 中國古代文化的歷史發展歷程 論文 怎麼寫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文化專製程度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統治者對學術文化領域的控制都是比較嚴密的。中國古代文化專制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先秦兩漢時期,文化專制初興。春秋以前,「學在官府」,文化學術掌握在統治者與貴族手上。經過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及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結了中國歷史上僅見的思想文化活躍時期,影響深遠。第二階段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期文學、史學、玄學及佛學等發展蓬勃,可是也發生較多諫禍、史禍與詩禍、排佛之禍事件,這是文化專制的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是隋唐兩宋時期,是文化專制的興盛時期。除諫謗之禍、詩詞文禍、學禁書禁等事件外,朝廷實行開科取仕,統治者以科舉為手段加強對知識分子的控制。兩宋在變法及對金的和戰問題上,掀起了激烈、頻繁的黨爭。此外,這時期朝廷推動編纂的大部頭類書,對於君主推行文化專制也起到很大作用。第四階段是明清時期,這是文化專制的顛峰階段,朝廷殘酷迫害知識分子的程度,遠超過去任何朝代。文字獄正是明清文化專制的高潮和典型。從以上概述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文化專制是持久和嚴酷的,對加強君主專制統治起重要作用。專制手段一:思想鉗制專制手段二:官場壟斷專制手段三:科場壟斷專制手段四:言論禁忌專制手段五:宗教控制
參考: http://www.thjy.org/chuyilishi/Article/632819917899062500.aspx

E. 中國古代史論文怎麼寫

馬君武(廣西桂林恭城人):德國柏林大學治金工程學博士,20年代民國廣西省省長,30年代廣西大學校長
雷沛鴻(廣西南寧人) :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20/30年代民國廣西省教育廳長,40年代廣西大學校長
蘇希洵(廣西南寧武鳴人):法國巴黎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 民國廣西海關督查
蘇誠(廣西南寧人): 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碩士,公路局局長
雷殷(廣西南寧人)::日本軍政大學,水利巡查督導
邱昌渭(湖南芷江人):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民國廣西省政府民政廳長
盤珠祁(廣西玉林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農學院碩士學位,20年代民國廣西建設廳廳長,30年代廣西大學農業學院院長
馬保之(廣西桂林恭城人): 美國康乃爾大學農業學博士學位,民國廣西糧食增產副總督導
戈紹龍: (江蘇常熟人) 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20年代民國廣西衛生委員會主任,/30年代廣西醫科大學校長
程思遠(廣西南寧賓陽人): 義大利羅馬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民國廣西省政府秘書

軍職將領

民國前期

陸榮廷----兩廣巡閱使,兩廣總督,陸軍元帥,南寧武鳴人

譚浩明---廣西督軍,柳州人

陳炳昆--廣東督軍,柳州人

莫榮新—,貴港桂平人

沈鴻英---玉林容縣人

民國中後期

李宗仁---陸軍上將,桂林臨桂人

李濟深----陸軍上將,梧州蒼梧人

黃紹竑-----陸軍上將,玉林容縣人

白崇禧-----陸軍上將,桂林臨桂縣人

黃旭初----陸軍上將,玉林容縣

陳樞銘----陸軍上將,北海人

陳濟棠----陸軍上將,防城港

馬曉軍----玉林容縣

俞作柏---玉林北流人

俞作豫--玉林北流人

李明瑞---玉林北流人

廖磊----玉林陸川人

夏威----玉林容縣

李品仙---梧州蒼梧

雷經天---南寧人

張淦-----桂林人

徐啟明---柳州鹿寨

韋雲淞---玉林容縣

蘇祖馨---玉林容縣

周祖晃---廣西臨桂

張雲逸---海南文昌人

F. 1000字左右的古代歷史論文 ,初一

歷史的長空
以正確平和的心態對待歷史
我國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一書的序言中,寫下了這樣一句改變我歷史觀的話:所謂對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以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和弱點,一切言委卸於古人。這句話是我學習歷史的基礎與前提,成為我學習歷史的指導思想。
古代史的繁盛與近代史衰落的巨大反差,讓我們一度那段歷史里的人和事迸發強烈的憤慨。但是這句話改變我歷史觀的話讓我認識到了我們在學習那段歷史時偏激的態度。它讓我們明白了我們應以一種平常心對待歷史,應以一種正確平和的態度學習那段屈辱的歷史。一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曾這樣說:「我們要記住歷史,但不要記住仇恨。」這種平和的心態是對歷史的最好詮釋。這種態度不是不愛國,而是要讓這些慘痛屈辱的歷史從絆腳石蛻變為我們今後路上的墊腳石。
偏激的仇恨態度在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只會產生阻礙作用,太多的主觀因素干擾,會讓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歷史。用平和的心態看歷史對它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透徹,對它的評價才會更加客觀。
當今社會下的我們不要以居高臨下的態度看歷史,而應該以平視乃至仰視歷史。不只是對歷史,在當今社會也同樣如此。北外大學美國研究室主任梅任毅曾說:我們要避免的是在還沒有真正成為大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一種「大國心態」對待歷史我們也不應有「大國心態」,不要以為我們站在了歷史的最高峰,這才是正確對待歷史的態度。
從多個角度品味歷史
易中天說歷史人物皆有三個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而在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也會讀到各種版本的作品。如:正史、野史、各種各樣的文獻讓歷史真相更為難以探求。所以在學習歷史時,我們的思想更不能單一,要從多個角度,不同的觀點看歷史、品歷史、悟歷史。例如:李鴻章,他被公認為是賣國賊。這是從歷史的角度看的。但我們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的話,就不免會對那一系列條約簽訂的前因後果產生自己的主觀看法。如果站在他自身的角度來看,或許為他的無奈發出感嘆。而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則可以發現他身上的哪些品質,哪些思想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而哪些做法需要我們引以為戒。我們還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假如我們在他的處境下,我們如何做更為妥當。這不僅是學習、回顧歷史,也是預習、講述人生。從多個角度品味歷史,會得到對歷史不同的理解與認識,還會得到我們自己感悟出的人生啟示。
樹立自己的歷史觀
唐太宗曾說: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生活中的困惑,往往可以通過讀史來解答。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可以讓你深入透徹的理解歷史,可以讓你感悟到屬於自己的歷史思想,它會成為你學習歷史道路上的一個路標,會成為學習歷史的一塊基石。樹立你自己的歷史觀,以歷史觀影響你的人生觀、價值觀,會讓你受益無窮。
對歷史,我們應有來自自我的主觀看法,也要有對它客觀的評價,讓我們站在山腳下,平靜地仰望那歷史的天空。

G. 如何寫歷史小論文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現已收為重慶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彭水的竹板橋造紙術通過代代相傳而延續至今,它是蔡倫古法造紙的再現,但這份遺產眼看就將要失傳。本文通過對該技術的實地調查和相關資料的收集,探究了該技術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分析了技術失傳的原因,並對此提出了保護與開發的措施。

關鍵詞:彭水;蔡倫造紙術;保護

彭水是一個位於重慶東南部的小縣城,而在彭水的深山裡的一個叫竹板橋的村落,還保留著一項最原始的民間工藝——蔡倫造紙術。

由於現代的文化正不斷地對古代文化進行猛烈的沖擊,使得不少的文化遺產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彭水的蔡倫造紙術也不例外。所以,我們要加緊其保護的步伐,在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以找到一個同時具有保護和開發的方法。

一、蔡倫造紙術的歷史淵源

東漢時,農業發達,國力強盛。蔡倫於東漢元年發明了用植物造的纖維紙,起初蔡倫造紙的原料多為樹皮、破布、舊魚網、麻頭等造出的紙既輕便又美觀。105年蔡倫把這一重大發明上報了朝廷,受到嘉獎,並通令全國一律通用[1]P430。從那以後,紙張便以新的姿勢進入了社會文化生活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上傳播開來。社科論文到公元317年,晉文帝司馬睿遷都金陵(南京),隨即使造紙術從黃河流域傳到了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2]P591。

據竹板橋的造紙術傳承人劉開勝介紹:早在清朝康熙年間,為了避難,他的先祖劉國倫從江西舉家從江西西遷,在途經彭水縣朗溪鄉的竹板橋時,因看到這個大峽谷有山有水,山高竹茂,谷間河水清澈,兩岸竹林青翠,形成一條有長約10公里的綿延的竹海,於是決定紮根下來,世代繁衍,以祖籍相傳的造紙術為生,營造家園。從那以後,彭水竹板橋的蔡倫造紙就成了一個永恆的話題。到如今已有300年的歷史了。

二、蔡倫造紙術的社會文化價值

1、保留傳統文化的生產工藝

劉氏造紙術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老造紙術的傳統工藝,代代相傳,不斷改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保留了當年蔡倫造紙的傳統72道工序而成紙的工藝。原始的造紙工序大致有打漿、調料、上漿准備、流送布漿、脫水成形、壓榨脫水、烘乾成紙、表面處理[3]P585。在竹板橋主要的工藝工藝流程有:取料(主料竹子,輔料石灰)、制料(浸泡,發酵)、制漿(碾碎,踩料,攪漿,制備樺葉)、成型(舀紙,榨乾,打光上色)、乾燥(揭張,晾曬)、包裝保管六大工序。二是發展了傳統的造紙法,自上世紀70年代起,改變了原始張型,從原來的每張30*50厘米逐漸改進為現在的規格,提高了產品的經濟價值。三是保留了傳統的文化藝術,在每年開始伐竹進廠前,要祭祀蔡倫、山王菩薩、土地菩薩,在春節、月半這樣的傳統節日里也要將他們與自己的祖先一同祭祀;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勞動號子、山歌,現今仍在傳唱;同時還保留著多種禁忌,加重了它的神秘感,增添了更多的魅力。據村中劉開勝介紹:以往蔡倫先師發明造紙時,他造出來的紙張極不均勻,結構性也不強,很容易被扯破,長期以來也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有一個晚上觀音菩薩托夢給劉國倫,讓劉國倫在紙漿中加入樺液(樺葉碾碎)便能使紙張成型。事實果真如此,於是這技術便成了竹板橋人的「專利」。

H. 中國古代史論文格式是怎麼樣的

1、史料引用的規范問題
前已述及,重視史料的引用是歷史論文撰寫的重要特點,也是衡量一篇歷史學術論文質量的重要標准之一。同時,史料的引用還存在一個規范問題。這種規范的具體要求是:
(1)盡量使用第一手資料,要靠第一手資料說話,少用第二手、第三手資料。這種規范要求,其實也是論文質量的重要保證。因為相對而言,第一手資料比起第二手、第三手資料更具有真實性。當然,對此也要辯證地看,即使是第一手資料,也是前人的研究成果,一樣帶有主觀性,因此也存在一個分析與甄別的問題。
(2)引用的資料必須詳細地註明出處。引用資料包括直接引用文獻原文和轉述文獻之意或他人的學術觀點兩種,無論是哪一種,都必須要詳細註明出處。一方面,用有出處的史料作論據,文章更具有說服力;另一方面,註明出處也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屬於文品、道德問題,同時也可避免抄襲之嫌。切忌通篇文章洋洋灑灑,引用了大量前人和同時代人的觀點或具體表述,卻一個引號也不打,一個出處也不標。
2、論文表述的規范問題
(1)歷史語言問題。中國古代史家普遍主張史文詞達意、詞達道即可,也就是所謂的簡而工。重視文與史的區別,這一點當然是對的,歷史語言不能和文學語言那樣,隨意使用誇張、描寫,它一定要尊重史實。但是,對此的理解也不能絕對化。歷史敘述是可以採用細節描寫的,像司馬遷寫「鴻門宴」就是運用了細節描寫的手法,從而使歷史文字讀來更加生動,人們也決不會認為司馬遷在胡編亂造。特別是寫歷史人物和具體事件,一些事件場景描寫、人物心理刻畫等,在符合邏輯的前提下是完全可以的,它增強了史文的可讀性和影響力。
(2)論文格式問題。總體來說,歷史學術論文強調考實,它必須有論有據、有敘有議,也就是史論結合、評述結合。一篇文章如果光有論點,沒有論據,或者論據不充分,那麼它的論點就支撐不起來。同樣,如果提不出論點,沒有自己的看法、想法,也不能成其為學術論文。同時,學術論文的文體又是多樣的,既有一般性的研究論文,也有札記、筆記、讀後感、書評、動態綜述等不同形式的論文,對此當然也有一些具體的和不同的規范。例如,札記主要是寫出自己的點滴心得或認識,無需長篇大論,但要言之有物;筆記與札記有類似的地方,不過更靈活;書評是要把握原書的基本精神和學術價值、地位,從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動態綜述主要是梳理某一學術問題的發展狀況。
(3)符號規范問題。除了基本的文句符號(標點符號)要准確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數字的標示問題。根據現行出版規范,凡是文中出現表示數量的數字和公元紀年,一般採用阿拉伯數字元號;而對於古代帝王紀年,則必須使用漢字數字元號,同時在緊接其後的括弧里註上用阿拉伯數字書寫的相應公元紀年。
(4)參考文獻著錄問題。學術期刊的參考文獻著錄,大多依據國家標准,不過有的期刊有自己的文獻著錄依據,這就要根據投稿期刊的具體要求來進行了。

文章轉載自 期刊雲 ,論壇裡面有關於論文格式的詳細介紹,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下。

閱讀全文

與古代歷史論文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